六味地黃丸(仲陽) 治肝腎不足,真陰虧損,精血枯竭,憔悴羸弱,腰痛足酸,自汗盜汗,水泛為痰,發(fā)熱咳嗽,頭運目眩,耳鳴耳聾,遺精便血,消渴淋瀝,失血失音,舌燥喉痛,虛火牙痛,足跟作痛,下部瘡瘍等癥。
熟地(八兩) 山萸肉(酒潤) 山藥(各四兩) 茯苓(乳拌) 丹皮 澤瀉(各三兩)
上蜜丸梧子大,空心鹽湯下。如用作湯,分兩酌定。
崔氏八味丸(金匱) 治命門火衰,不能生土,以致脾胃虛寒,飲食少思,泄瀉腹脹,或元陽虛憊,陽痿精寒,臍腹疼痛,夜多漩溺,膝酸腰軟目昏等癥。
七味丸 治肝經(jīng)氣虛,筋無所養(yǎng),變?yōu)楹Y,以致筋骨疼痛,腳軟懶行,及傷寒服涼藥過多,水中無火,手足牽引,肝經(jīng)血虛,以致火燥筋攣,變?yōu)榻Y(jié)核瘰 等癥。
即前六味加肉桂一兩。
都氣丸 治勞嗽,益肺之源,以生腎水也。
即前六味加五味子。
八仙長壽丸 治虛損勞熱。
即前六味加五味子二兩,麥冬三兩。
明目地黃丸(東垣) 治腎虛目昏。
滋腎生肝飲(養(yǎng)葵) 治血虛氣滯,或肩背絆痛,或胃脘當心而痛,或肝火郁于胃中,以致倦怠嗜臥,飲食不思,口渴咽燥,及婦人小便自遺,頻數(shù)無度。
滋陰腎氣丸 治目神水寬大漸散,或如霧露中行,漸睹空中有黑花,視物二體。
久則光不收,及內(nèi)障瞳神淡白。
知柏八味丸 治陰虛火動,骨痿髓枯。
加味地黃丸 治肝腎陰虛,耳內(nèi)癢痛出水,或眼昏痰喘,或熱渴便澀等癥。
即前六味加生地柴胡五味。
左歸飲(景岳) 治腎水干枯,虛火上蒸脾胃,陰土受虧,以致飲食不進,大便燥結(jié),甚至三陽癃閉,將成噎膈。治之于早,無不愈也。當以此方加歸芍,治傷寒舌黑唇焦,大渴引飲,此必服攻伐寒涼之藥過多也,此方救之。治瘧疾而兼燥癥,熱重寒輕者,此方更宜。
熟地(三四錢或加至一二兩) 山萸肉(一二錢,畏酸者少用之) 山藥(二錢) 茯苓(錢半) 甘枸杞(二錢) 甘草(一錢)
水二盞,煎七分,食遠服。
如肺熱而煩者,加麥冬二錢。血滯者,加丹皮二錢。心熱而躁者,加元參二錢。血熱妄動者,加生地三四錢。陰虛不寧者,加女貞子二錢。上實下虛者,加牛膝二錢以導之。血虛而燥滯者,加當歸二錢。脾熱易饑者,加白芍二錢。腎虛骨蒸多汗者,加地骨皮二錢。
左歸丸(景岳) 治真陰腎水不足,不能滋養(yǎng)營衛(wèi),漸至衰弱,或虛熱往來,自汗盜汗,或神不守舍,血不歸原,或遺淋不禁,或口燥舌干,或腰酸腿軟,或昏運眼花耳聾。凡精髓內(nèi)虧,津液枯竭等癥,俱宜速壯水之主,以培左腎之元陰,而精血自充矣。此方主之。
大熟地(八兩) 山藥 萸肉 枸杞 菟絲子(制) 鹿角膠(切碎炒珠) 龜膠(切碎炒珠,各四兩) 牛膝(酒洗蒸熟,三兩,精滑者不用)
蜜丸,每食前滾清湯或淡鹽湯送下百余丸。如純陰失守,虛火上炎者,宜用純陰至靜之劑,于本方去鹿膠枸杞,加女貞麥冬三兩。如火爍肺金,干咳多嗽者,加百合三兩。如氣虛者,加人參三四兩。如大便燥結(jié),去菟絲,加肉蓯蓉三兩。如血虛微滯,加當歸四兩。如腰膝酸痛,加杜仲三兩,鹽水炒用。如臟平無火,而腎氣不充者,加破故紙、蓮肉、去心胡桃肉各四兩,龜膠不必用。
上丸,五液皆主于腎,故凡屬陰分之藥,無不皆走腎。有謂必須導引者,皆見之不廣爾。
右歸飲(景岳) 此益火之劑也。凡命門之陽衰陰勝者,宜此方加減主之。如治陰盛格陽,真寒假熱等癥,宜加澤瀉二錢,煎成,用涼水浸冷服之,尤妙。
熟地(三四錢或加至一二兩) 萸肉(一錢) 山藥(二錢) 杜仲(姜制,二錢) 枸杞(二錢) 炙甘草(一二錢) 肉桂(一二錢) 制附子(一二三錢)
水二盞,煎七分,食遠服。如氣虛血脫,或厥或昏,或汗或運,或虛狂,或短氣者,必大加人參白術,隨宜用之。如小腹多痛,加吳茱萸六七分。如火衰不能生土,為嘔噦吞酸者,加炮姜二三錢。如陽衰中寒,泄瀉腹痛,加人參、肉豆蔻,隨宜用之。如淋帶不止,加破故紙一錢。如血少血滯,腰膝軟痛者,加當歸二三錢。
右歸丸(景岳) 治元陽不足,或先天稟衰,或勞傷過度,以致命門火衰,不能生土,而為脾胃虛寒,飲食少進,或嘔惡膨脹,或反胃噎膈,或怯寒畏冷,或臍腹疼痛,或大便不實,瀉利頻作,或小水自遺,虛淋寒疝,或寒侵溪谷,而肢節(jié)痛痹,或寒在下焦,而水邪浮腫,總之真陽不足者,必神疲氣怯,或心跳不寧,或四肢不收,或眼見邪祟,或陽衰無子等癥,速宜益火之源,以培右腎之元陽,而神氣自強矣。八味丸治之不愈者,宜服此,或用右歸飲。
大熟地(八兩) 山萸肉 山藥 枸杞 菟絲(制) 杜仲(姜炒) 鹿角膠(炒珠,各四兩)
當歸(三兩,便溏勿用) 附子(制) 肉桂(各二兩)
蜜丸,服如前法;蛲枞鐝椬哟,每嚼服二三丸,白湯下,其效尤速。如陽衰氣虛,必加人參以為之主,蓋人參之功,隨陽藥則入陽分,隨陰藥則入陰分。欲補命門之陽,非加人參不能捷效。如陽虛精滑,或帶濁便溏,加補骨脂酒炒三兩。如飧泄腎泄不止,加五味子三兩,肉豆蔻三兩,面炒去油用。如飲食減少,或不易化,或嘔惡吞酸,皆脾胃虛寒之癥,加干姜三四兩炒黃用。如腹痛不止,加吳茱萸二兩,湯炮半日炒用。如腰膝酸痛,加胡桃肉連皮四兩。如陰虛陽痿,加巴戟肉四兩,肉蓯蓉三兩,或加黃狗外腎一二副,以酒煮爛搗入之。
人參固本丸(千金) 治肺勞虛極,脾虛煩熱,或小便短赤,大便閉結(jié),此陰虛有火之圣藥也。
人參(二兩) 天冬 麥冬 生地 熟地(各四兩)
蜜丸。
天王補心丹(道藏) 治思慮過度,陰血不足,怔忡健忘,心口多汗,大便或秘或結(jié),口舌生瘡等癥。
生地(四兩) 柏子仁 當歸(酒洗) 酸棗仁(各五錢) 天冬(一兩) 麥冬(一兩) 人參(五錢) 元參(五錢) 丹參(五錢) 五味(一兩) 桔梗(五錢) 茯苓(五錢,一用茯神) 遠志肉(五錢)
蜜丸彈子大,朱砂為衣,臨臥燈心湯下一丸,或噙含化。一方有石菖蒲四錢,無五味子。一方有甘草。
龜鹿二仙膏 治瘦弱少氣,夢遺泄精,目視不明,精竭之癥。
鹿角(十斤) 龜板(五斤) 枸杞(一斤) 人參(一斤)
先將鹿角龜板鋸截刮凈,水浸;鸢境筛啵賹⑷藚㈣坭桨靖嗪腿,每晨酒服三錢。
扶桑丸(胡僧) 除風濕,起羸 ,駐容顏,烏須發(fā),卻病延年。
嫩桑葉(去蒂洗凈,曝干為末,一斤) 黑芝麻(名巨勝子,淘凈,四兩)
用白蜜一斤,將芝麻擂碎,熬濃汁,蜜和煉至滴水成珠,入桑葉末為丸。一方桑葉為末,芝麻蒸搗等分,蜜丸,早鹽湯下,晚酒下。
益氣聰明湯(東垣) 治內(nèi)障目昏,耳鳴耳聾。
黃 人參(各五錢) 葛根 蔓荊子(各三錢) 白芍 黃柏(各二錢) 升麻(錢半) 炙甘草(一錢)
每四錢,臨臥服,五更再服。
玉屏風散(得效) 治自汗不止,氣虛表弱,易感風寒。
黃 (炙) 防風(各一兩) 白術(炒,二兩)
為末,每服三錢。
苓術菟絲丸 治脾腎虛損,不能收攝,以致夢遺精滑,困倦等癥。
茯苓 白術(各四兩) 菟絲子(倍用) 蓮肉(去心,四兩) 杜仲(酒炒,三兩) 山藥(二兩) 五味子(酒蒸,一兩) 炙草(五錢)
上用山藥末,以陳酒煮糊為丸,桐子大,空心白滾湯或酒下百余丸。
桑螵蛸散(寇氏) 治小便數(shù)而欠,能安神魂,補心氣,療健忘。
人參 茯苓(一用茯神) 石菖蒲(鹽炒) 遠志 桑螵蛸(鹽炒) 龍骨( ) 龜板(酥炙,一用鱉甲) 當歸等分為末,臨臥服二錢,人參湯下。
四君子湯 治一切陽虛氣弱,脈來虛軟,脾衰肺損,飲食少思,體瘦而黃,皮聚毛落,言語輕微,四肢無力,及脾胃不和,泄痢虛飽。
人參 白術(土炒) 茯苓(各二錢) 甘草(一錢)
加姜棗煎服。
異功散 調(diào)理脾胃。
即前四君子加陳皮。
六君子湯 治脾胃氣虛,飲食不進,致成痰癖,不時咳唾,或胃氣虛寒,動成嘔惡。凡虛瘧及諸病后宜之。
即前四君子加陳皮半夏。
香砂六君子湯 治虛寒胃痛,或腹痛泄瀉。
六神散(無擇) 治小兒表熱去后,又發(fā)熱者。
即前六君子加山藥扁豆。
八珍湯 治氣血兩虛,及胃損,飲食不為肌膚。
即前四君子合后四物湯。
十全大補湯 治真陰內(nèi)竭,虛陽外鼓。
即前八珍湯加黃 肉桂。
補中益氣湯 治煩勞內(nèi)傷,身熱心煩,頭痛惡寒,懶言惡食,脈洪大而虛,氣短而渴,或陽虛自汗,或氣短不能舉元,致瘧痢脾虛,久不能愈,一切清陽下陷。中氣不足之癥。
黃 (蜜炙) 人參 甘草(炙) 白術(土炒) 陳皮 當歸(各五分) 升麻 柴胡(各三分)
姜三片,棗二枚煎服。如血不足,加當歸。精神短少,加人參五味。肺熱咳嗽,去人參。嗌干,加葛根。頭痛,加蔓荊子。痛甚,加川芎。腦痛,加 本、細辛。風濕相搏,一身盡痛,加羌活防風。有痰,加半夏生姜。胃寒氣滯,加青皮蔻仁木香益智。腹脹,加枳實濃樸木香砂仁。腹痛,加白芍甘草。熱痛,加黃芩。能食而心下痞,加黃連。咽痛,加桔梗。有寒,加肉桂。濕勝,加蒼術。陰火,加黃柏知母。陰虛,去升麻、柴胡,加熟地、山萸、山藥。大便秘,加酒煨大黃。咳嗽,春加旋復、款冬,夏加麥冬、五味,秋加麻黃、黃芩,冬加麻黃不去根節(jié)。天寒加干姜。泄瀉,去當歸,加茯苓、蒼術、益智。如冬月惡寒發(fā)熱無汗,脈浮而緊,加麻黃。若脈浮而緩有汗,加桂枝、白芍。
調(diào)中益氣湯 治脾胃不調(diào),胸滿肢倦,食少短氣,口不知味,及食入反出。
即前補中益氣湯去當歸白術,加木香蒼術。
四物湯 治一切血虛,及婦人經(jīng)病。
當歸(酒洗) 生地(各三錢) 白芍(二錢) 川芎(錢半)
如涼血,心加黃連,肝條芩,肺枯芩,大腸實芩,膽黃連,腎膀胱黃柏,脾生地,胃大黃,三焦地骨,心胞丹皮,小腸梔子木通。如清氣心與胞絡加麥冬,肺枳殼,肝柴胡青皮,脾白芍,胃干葛石膏,大腸三焦連翹,小腸赤茯,膀胱滑石琥珀。血虛,加龜板。血燥,加人乳。血瘀,加桃仁紅花韭汁童便行之。暴血,加薄荷元參散之。血不止,加炒蒲黃京墨。久不止,加升麻引血歸經(jīng)。婦人經(jīng)血紫黑,脈數(shù)為熱,加芩連。血淡脈遲為寒,加桂附。人肥有痰,加半夏南星橘紅。人瘦有火,加黑梔知母黃柏。郁者,加木香砂仁蒼術神曲。瘀滯,加桃仁紅花延胡肉桂。氣虛,加參 。氣實,加枳樸。王海藏加芩術,名溫六合湯。治經(jīng)水過多,加梔連,名熱六合湯。治血熱妄行,加姜附,名寒六合湯。治血海虛寒,加艽羌,名風六合湯。治血虛風癢,加陳樸,名氣六合湯,治氣郁經(jīng)阻。
知柏四物湯 治陰虛有火。
即前四物加知母黃柏。
羌防四物湯 治風虛眩暈,風秘便難。
即前四物加羌活防風。
元戎四物湯 治血結(jié)便秘,撲損瘀血。
即前四物加桃仁紅花。
加味四物湯(薛氏) 治血虛有熱。
即前四物加丹皮山梔。
當歸補血湯(東垣) 治傷于勞役,肌熱面赤,煩渴引飲,脈大而虛。
黃 (炙,一兩) 當歸(酒洗,二錢)
空心服。
歸脾湯(濟生) 治思慮過度,勞傷心脾,怔忡健忘,驚悸盜汗,發(fā)熱體倦,食少不眠,或脾虛不能攝血,致血妄行,及婦人經(jīng)帶,或心脾傷痛嗜臥,肢體作痛,大便不調(diào),或瘰流注,不能消散潰斂。
黃 (蜜炙) 當歸(酒洗) 龍眼肉(各二錢) 棗仁(炒研) 白術(土炒,各錢半) 人參茯神(各一錢) 遠志(去心,八分) 木香(磨沖) 甘草(各五分)
姜棗煎。如肺腎受傷,加麥冬五味。肝腎受傷,加白芍,更為有益。如從怫郁而起,則加柴胡丹皮山梔。如非二陽之病至怔忡,去木香加枸杞。如夢遺,加熟地五味白芍牡蠣。如挾心包有余之火,加黃連生地。有痰,加貝母。如挾相火者,加黃柏知母麥冬。
加味歸脾湯(薛氏) 治血熱。
即前歸脾湯加丹皮山梔。
黑歸脾湯 治陰虛血少。
即前歸脾湯加大熟地,亦有將全料炒黑用者。
人參養(yǎng)營湯 治脾虛食少無味,身倦肌瘦,肺虛色枯氣短,毛發(fā)脫落,小便赤澀,營血不足,驚悸健忘,寢汗發(fā)熱,諸種虛癥。
人參 白術 白芍(各錢半) 黃 (蜜炙) 當歸(二錢) 茯苓(一錢) 熟地(三錢) 甘草(炙) 陳皮 桂心 遠志(各五分) 五味(十粒)
加姜棗煎。
二至丸 補腰膝,壯筋骨,強腎陰,烏須發(fā)。
冬青子(即女貞實,冬至日采,不拘多少,陰干,蜜酒拌蒸,曬干為末,瓷瓶收貯) 旱蓮草(夏至日采,不拘多少,搗汁熬膏,和入)
臨臥酒服。一方加桑椹干為丸,或桑椹熬膏和入。
休瘧飲(景岳) 此止瘧最妙之方也。若汗散既多,元氣不復,或以衰老,或以弱質(zhì),而瘧有不能止者,俱宜用此;┥坪笾谝环揭。
人參 白術(炒) 當歸(各三四錢) 何首烏(五錢制) 炙草(八分)
用陰陽水各一盞,煎七分,露一宿,次早溫服。如陽虛多寒,宜溫中散寒者,加干姜肉桂之類,甚者,或加制附子。如陰虛多熱,煩渴喜冷,宜滋陰清火者,加麥冬生地芍藥,甚者,加知母,或加黃芩。如腎陰不足,水不制火,虛煩虛餒,腰酸腳軟者,加熟地山藥杜仲之類。如邪有未盡,而留連難愈者,于此方加柴胡麻黃細辛紫蘇之屬,自無不可。如氣血多滯者,或加酒水各一盞煎,服藥后,飲酒數(shù)杯亦可。
桂枝湯(仲景) 治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發(fā)熱頭痛,自汗惡寒,鼻鳴干嘔,及陽明病脈遲,汗出多,微惡寒者,表未解也,可發(fā)汗。
桂枝(三兩) 芍藥(三兩) 甘草(炙,二兩) 大棗(十二枚) 生姜(三兩)
熱服,須臾啜稀熱粥以助藥力,宜溫覆取微汗,不可令如水淋漓,汗出病瘥停后服,服一劑盡,病癥猶在者,更作服。
神術散(海藏) 治內(nèi)傷冷凍飲料,外感寒邪而無汗者。
蒼術(制) 防風(各二兩) 甘草(炙,一兩)
加生姜蔥白煎。如太陽癥發(fā)熱惡寒,脈浮緊者,加羌活。浮緊帶洪者,是兼陽明,加黃芩。浮緊帶弦數(shù)者,是兼少陽,加柴胡。
香蘇飲(局方) 治四時感冒,頭痛發(fā)熱,或兼內(nèi)傷,胸膈滿悶,噯氣惡食。
香附(炒) 紫蘇(各二錢) 陳皮(去白,一錢) 甘草(七分)
加姜蔥煎。傷食,加消導藥?人,加杏仁桑皮。有痰,加半夏。頭痛,加川芎白芷。
清震湯 治雷頭風,頭面疙瘩腫痛,憎寒壯熱,狀如傷寒。
升麻 蒼術(各五錢) 荷葉(一枚)
小柴胡湯(仲景) 治傷寒中風,少陽癥,往來寒熱,胸脅痞滿,心煩喜嘔,默默不欲食,或脅下痛。或腹中痛,或渴或利,或咳或悸,小便不利,耳聾口苦脈弦。
柴胡(半斤) 黃芩(三兩) 人參(三兩) 甘草(一兩) 生姜(四兩) 半夏(半升) 大棗(十二枚)
水一斗二升,煮六升,去渣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嘔逆,加生姜以散逆,陳皮以理氣。煩而不嘔,去半夏人參,加栝蔞以蕩郁熱?收呷グ胂模花粉以生津。若渴外有微熱,去參加桂枝以解肌,覆取微汗。咳嗽,去參棗生姜,加五味以斂肺,干姜以散寒。齒燥無津,加石膏以清胃止渴。虛煩,加竹葉以涼心,糯米以和胃。痰熱,加栝蔞貝母。腹痛,去黃芩加芍藥。脅下痞硬,去大棗加牡蠣。脅下痛,加青皮白芍。心下悸,小便不利,去黃芩加茯苓。本經(jīng)頭痛,加川芎。發(fā)黃,加茵陳以利濕。
越鞠丸(丹溪) 統(tǒng)治六郁胸膈痞悶,吞酸嘔吐,飲食不消。
香附(醋炒) 蒼術(泔制) 撫芎 神曲 梔子(炒黑)
等分面糊丸。
如濕郁,加茯苓白芷;鹩,加青黛。痰郁,加半夏南星栝蔞海石。血郁,加桃仁紅花。氣郁,加木香檳榔。食郁,加山楂麥芽砂仁。挾寒,少加吳茱萸。
逍遙散(《局方》) 治血虛肝燥,骨蒸勞熱,潮熱咳嗽,往來寒熱,口干便澀,月經(jīng)不調(diào)。凡肝膽兩經(jīng)郁火,以致脅痛頭眩,或胃脘當心而痛,或肩胛絆痛,或時眼赤痛,連及太陽,婦人郁怒傷肝,致血妄行,赤白yin閉,沙淋崩濁等癥,俱宜此方加減治之。易曰∶風以散之是也。
當歸(酒拌) 白芍(酒炒,各錢半) 白術(土炒) 柴胡 茯苓(各一錢) 甘草(炙,五分)
加煨姜薄荷煎。
加味逍遙散(薛氏) 治怒氣傷肝,血少目暗。
即前逍遙散加丹皮山梔。
黑逍遙散 治肝腎陰虛。
即前逍遙散加大熟地。
藿香正氣散(《局方》) 治外感風寒,內(nèi)傷飲食,憎寒壯熱,頭痛嘔逆,胸膈滿悶,咳嗽氣喘,及傷冷傷濕瘧疾,中暑霍亂吐瀉。凡感嵐瘴不正之氣者,并宜增減用之。
藿香 紫蘇 白芷 大腹皮 茯苓(各三兩) 白術 陳皮 半夏曲 濃樸 桔梗(各二兩) 甘草(一兩)
每服五錢,加姜棗煎。一方加木瓜。
枳術丸(潔古) 消痞除痰,健脾進食。
白術(二兩,土蒸) 枳實(一兩,麩炒)
為末 荷葉包陳米飯,煨干為丸。痞悶加陳皮,氣滯加木香,傷食加麥芽神曲。
平胃散(《局方》) 治脾有停濕,痰飲痞膈,宿食不消,滿悶嘔瀉。
蒼術(泔制,二錢) 濃樸(姜制) 陳皮(去白) 甘草(炙,各一錢)
加姜棗煎。傷食,加神曲麥芽或枳實。濕勝,加五苓。痰多,加半夏。脾倦不思食,加參。痞悶,加枳殼木香。大便秘,加大黃芒硝。小便赤澀,加苓澤。傷寒頭痛,加蔥頭取微汗。
不換金正氣散(《局方》) 治胃寒腹痛嘔吐。
即前平胃散加藿香半夏。
胃苓湯 治中暑傷濕,停飲夾食,腹痛泄瀉,及口渴便秘。
即前平胃散,合后五苓散。
五苓散(仲景) 治諸濕腹?jié)M,水飲水腫,嘔逆泄瀉,水寒射肺,或喘或咳,中暑煩渴,身熱頭痛,膀胱積熱,便秘而渴,霍亂吐瀉,痰飲濕瘧,身痛身重。
豬苓 茯苓 白術(炒,共十八銖) 澤瀉(一兩六銖半) 肉桂(半兩或用桂枝)
為末,每服三錢,服后多飲熱水,汗出而愈。傷暑者,加朱砂燈心煎。
蒼術五苓散 治寒濕。
即前五苓散加蒼術。
茵陳五苓散 治濕熱發(fā)黃,便秘煩渴。
即前五苓散加茵陳。
豬苓湯(仲景) 治濕熱黃膽,口渴溺赤。
即前五苓散去術桂加阿膠滑石。
澤瀉湯(《金匱》) 治心下支飲,?嘌C。
即前五苓散但用澤瀉五兩。白術二兩。
春澤湯 治無病而渴,與病瘥后渴者。
即前五苓散合四君子湯。
金匱腎氣丸 治脾腎大虛,肚腹脹大,四肢浮腫,喘急痰盛,小便不利,大便溏黃,已成蠱癥。亦治消渴,飲一溲二。
熟地(四兩) 茯苓(三兩) 山藥(微炒) 丹皮(酒洗) 山萸(酒潤) 澤瀉(酒浸) 牛膝(酒浸) 車前(微炒) 肉桂(各一兩) 附子(制,五錢)
蜜丸。
貞元飲(景岳) 治氣短似喘,呼吸促急,提不能升,咽不能降,氣道噎塞,勢極垂危者。常人但知為氣急,其病在上,而不知元海無根,肝腎虧損,此子午不交,氣脫病也。嘗見婦人血海常虧者最多此癥,宜以此飲濟之緩之,敢云神劑。凡診此脈,必微細無神,若微而兼緊,尤為可畏。倘庸眾不知,妄云痰逆氣滯,用牛黃蘇合及青陳枳殼破氣等劑,則速其危。
熟地(七八錢或一兩) 當歸(二三錢) 炙草(一二三錢)
如兼嘔惡或惡寒者,加煨姜三五片。如氣虛脈至極者,急加人參隨宜。如肝腎陰虛,手足厥逆者,加肉桂一錢。
佛手散 治產(chǎn)后血虛頭痛。
川芎 當歸為末服。
五皮飲(《澹寮》) 治水病腫滿,上氣喘急,或腰以下腫。
五加皮 地骨皮 茯苓皮 大腹皮 生姜皮一方五加易陳皮,羅氏五加易桑白皮,治病后脾肺氣虛,而致腫滿。
萆 厘清飲 治陽虛白濁,小便頻數(shù),漩白如油,名曰膏淋。
入鹽服。一方加茯苓。
理中湯(仲景) 治傷寒太陰病,自利不渴,寒多而嘔,腹痛便溏,脈沉無力,或厥逆拘急,或結(jié)胸吐蛔,及感寒霍亂。凡中宮虛寒,氣不能理諸癥,俱宜用此,分理陰陽,調(diào)和胃氣。
人參(一兩) 白術(土炒,二兩) 干姜(炮) 甘草(炙,各一兩)
自利腹痛者,加木香。不痛利多者,倍白術。渴者倍白術。蜷臥沉重利不止,加附子。
腹?jié)M去甘草。嘔吐去白術,加半夏姜汁。臍下動氣,去術加桂。悸加茯苓。發(fā)黃加茵陳。寒實結(jié)胸,加枳實。
附子理中湯 治中寒腹痛身痛,四肢拘急。
即前理中湯加附子一枚。
枳實理中湯 治寒實結(jié)胸欲絕,胸膈高起,手不可近者。
即前理中湯加枳實。
桂枝人參湯(仲景) 治太陽表癥不除,而數(shù)下之,協(xié)熱而利,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
即前理中湯加桂枝倍甘草。
理陰煎(景岳) 治真陰虛弱,脹滿嘔逆,痰飲惡心,吐瀉腹痛,婦人經(jīng)遲血滯等癥。
熟地(三五七錢或三兩) 當歸(二三錢或五七錢) 干姜(炒黃色,二三錢) 甘草(炙,一二錢)
或加肉桂一二錢,加附子,名附子理陰煎。若風寒外感,邪未深入,但見發(fā)熱,脈數(shù)不洪。
凡內(nèi)無火癥,素稟不足者,但用此湯,加柴胡錢半或二錢,連進一二服。其效如神。若寒凝陰盛,而邪有難解者,必加麻黃一二錢,放心用之;虿挥貌窈嗫,恐其清利也。若陰勝之時,外感寒邪,脈細惡寒,或背惡寒者,乃太陽少陰癥也,加細辛一二錢,甚者再加附子一二錢。若陰虛火盛,其有內(nèi)熱,不宜用溫,而氣血俱虛,邪不能解者,宜去姜桂,單以三味與之加減,或止加人參亦可。若脾胃兩虛,水泛為痰,或嘔或脹者,加茯苓錢半,或加白芥子五分以行之。若泄瀉不止,及腎瀉者,宜少用當歸,或并去之,加山藥、扁豆、吳茱萸、破故紙、肉豆蔻、附子。若腰腹有痛,加杜仲、牛膝。若腹有脹滯疼痛,加陳皮、木香、砂仁。
四逆湯(仲景) 治三陰傷寒,身痛腹痛,下利清谷,惡寒不渴,四肢厥冷,或反不惡寒,面赤煩躁,里寒外熱,或干嘔,或咽痛,脈沉微細欲絕。
附子(一枚,生用) 干姜(一兩) 甘草(二兩,炙)
冷服。面赤者,格陽于上也,加蔥九根以通陽。腹痛,真陰不足也,加芍藥二兩以斂陰。咽痛,陰氣上結(jié)也,加桔梗一兩以利咽。利止脈不出,加人參二兩,以助陽補氣血。嘔吐,加生姜二兩以散逆氣。
當歸四逆湯 治感寒手足逆冷,脈細欲絕,及寒疝臍下冷,引腰胯痛。
即前四逆湯加當歸木通。又桂枝湯加當歸木通細辛,亦名當歸四逆湯。
茵陳四逆湯 治陰黃。
即前四逆湯加茵陳。
四逆加人參湯 治惡寒脈微復利,利止亡血。
即前四逆湯加人參。
四神丸 治腎瀉脾瀉。
破故紙(酒浸,四兩) 五味子(三兩,炒) 肉豆蔻(二兩,面煨) 吳茱萸(一兩,鹽水泡)
用大棗百枚,生姜八兩切片,同煮棗爛,去姜取棗肉搗丸,每服二錢,臨臥鹽湯下。
香薷飲 治感冒暑氣,f1411.cn/xinli/皮膚蒸熱,頭痛重,或煩渴,或吐瀉。
香薷(一兩) 濃樸(姜汁炒) 扁豆(炒,各五錢)
冷服。或加黃連。
二香散 治外感內(nèi)傷,身熱腹脹。
即前香薷飲合香蘇飲加蒼術木瓜。
大順散 治冒暑伏熱,引飲過多,脾胃受濕,水谷不分,清濁相干,陰陽氣逆,霍亂吐瀉,臟腑不調(diào)。
干姜 肉桂 杏仁(去皮尖) 甘草等分,先將甘草用白砂炒,次入姜杏炒過,篩去砂凈,合桂為末,每服二三錢,湯點服。
二妙散 治諸般濕熱。
蒼術 黃柏為末服。
清燥湯(東垣) 治肺金受濕熱之邪,痿 喘促,胸滿少食,色白毛敗,頭眩體重,身痛肢倦,口渴便秘。
即前二妙散加參、 、歸、地、術、草、陳、連、麥、味、升、柴、豬、茯、澤、曲。
六一散(河間) 治傷寒中暑,表里俱熱,煩躁口渴,小便不通,瀉痢熱瘧,霍亂吐瀉,下乳滑胎,解酒熱毒,偏主石淋。
滑石(六兩) 甘草(一兩)
為末,冷水或燈心湯下。
生脈散(《千金》) 治熱傷元氣,氣短倦怠,口渴多汗,肺虛而咳。
人參 麥冬(各五分) 五味子(七粒)
五味子湯(《千金》) 治傷燥咳,唾中有血,牽引胸脅痛,皮膚干枯。
五味子(五分) 桔梗 甘草 紫菀茸 續(xù)斷 竹茹 桑白皮(一錢,蜜炙) 生地(二錢)
赤小豆(一撮)
上九味,水煎空心服。秘旨加白蜜一匙。
麥門冬湯(千金) 治大病后,火熱乘肺,咳唾有血,胸膈脹滿,上氣羸瘦,五心煩熱,渴而便秘。
麥冬(二錢) 桔梗 桑皮 半夏 生地 紫菀 竹茹(各一錢) 麻黃(七分) 甘草(五分炙) 五味子(十粒) 生姜(一片)
水煎空心服。
茵陳蒿湯(仲景) 治傷寒陽明病,但頭汗出,腹?jié)M口渴,二便不利,濕熱發(fā)黃,脈沉實者。
茵陳(六兩) 大黃(二兩) 梔子(十四枚,炒)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茵陳減六升,內(nèi)二味,煎至三升,去渣,分溫三服。小盒飯利。尿如皂角汁狀,色正赤,一宿腹減,黃從小便去也。
八正散(《局方》) 治濕熱下注,咽干口渴,少腹急滿,小便不通,或淋痛尿血,或因熱為腫。
車前子 木通 瞿麥 蓄 滑石 山梔(炒黑) 甘草梢 大黃加燈心煎。一方加木香。
小承氣湯(仲景) 治傷寒陽明癥譫語,便硬潮熱而喘,及雜病上焦痞滿不通。
大黃(四兩) 濃樸(二兩,姜炒) 枳實(三枚,麩炒)
水四升,煮一升二合,去渣,分溫二服。初服當更衣,不爾者,盡飲之。若更衣勿服。
陶氏黃龍湯 治正虛邪實。
即前小承氣湯,加人參、當歸、生地、姜棗煎服。強實者,可加芒硝。
大陷胸丸(仲景) 治傷寒結(jié)胸,項強如柔痙狀。
大黃(八兩) 杏仁(去皮尖) 葶藶(炒) 芒硝(各半升)
合研取如彈丸大一枚,別搗甘遂末一錢,白蜜丸,合煮服。
濟川煎(景岳) 凡病涉虛損,而大便閉結(jié)不通,則硝黃攻擊等劑,必不可用。若勢有不得不通者,宜此主之。此用通于補之劑也。
當歸(三五錢) 牛膝(二錢) 肉蓯蓉(酒洗,二三錢) 澤瀉(錢半) 升麻(五七分或一錢) 枳殼(一錢,虛甚者不可用)
如氣虛,加人參無妨礙。如有火,加黃芩。腎虛,加熟地。
清燥救肺湯(喻氏) 治諸氣 郁,諸痿喘嘔。
二桑葉(三錢) 石膏(二錢半, ) 甘草(一錢) 人參(七分) 麻仁(炒研,一錢) 阿膠(八分) 麥冬(去心,一錢二分) 杏仁(去皮尖,炒七分) 枇杷葉(一片,刷去毛,蜜炙)
水一碗,煎六分,頻頻滾熱服。痰多加貝母栝蔞,血枯加生地,熱甚增石膏。
甘露飲(潔古) 治胸中客熱,牙宣口氣,齒齦腫爛,時出膿血,吐血衄血,目瞼垂重,常欲合閉,或即饑煩,不欲食飲,及目赤腫痛,不任涼藥,口舌生瘡,咽喉腫痛,瘡疹已發(fā),皆可服之。又治脾胃受濕,瘀熱在里,或醉飽房勞,濕熱相搏,致生疸病,身目皆黃,肢體微腫,胸滿氣短,大便不調(diào),小便黃澀,或時身熱。
生地 熟地 天冬 麥冬 石斛 茵陳 黃芩 枳殼 枇杷葉 甘草如胃中有火,而又挾肝木之勢者,加丹皮山梔?噬跽撸又;鹗⒄,加石膏黃連。
半夏瀉心湯(仲景) 治傷寒下之早,胸滿而不痛者為痞,身寒而嘔,飲食不下,非柴胡癥。
半夏(半升) 黃芩(三兩) 黃連(一兩) 甘草(三兩,炙) 人參(三兩) 干姜(三兩)
大棗(十二枚)
白虎湯(仲景) 治傷寒脈浮滑,表有寒,里有熱,及三陽合病,脈浮大,腹?jié)M身重,難以轉(zhuǎn)側(cè),口不仁而面垢,譫語遺尿,強汗則譫語,下之則頭上生汗,手足逆冷,自汗出者,通治陽明病,脈洪大而長,不惡寒,反惡熱,頭痛自汗口渴,舌燥目痛鼻干,不得臥,心煩躁亂,日晡潮熱,或陽毒發(fā)斑,胃熱諸病。
石膏(一斤) 知母(六兩) 甘草(二兩) 粳米(六合)
先煮石膏數(shù)十沸,再投藥米,米熟湯成,溫服。
竹葉石膏湯(仲景) 治傷寒解后,虛羸少氣,氣逆欲吐,亦治傷暑發(fā)渴脈虛。
竹葉(二把) 石膏(一斤) 人參(三兩) 甘草(二兩,炙) 半夏(半升) 麥冬(一升)
粳米(半升)
加姜煎。
滋腎丸(東垣又名通關丸) 治下焦邪熱,口不渴而小便秘,及腎虛蒸熱,腳膝無力,陰痿陰汗,沖脈上沖而喘。
黃柏(二兩,酒炒) 知母(一兩,酒炒) 桂(一錢)
蜜丸。
抽薪飲(景岳) 治諸凡火盛而不宜補者。
黃芩 石斛 木通 梔子(炒) 黃柏(各五錢) 枳殼(錢半) 甘草(三分)
煎成,食遠溫服。如熱在經(jīng)絡肌膚者,加連翹花粉以解之。熱在陽明頭面,或躁煩便熱者,加生石膏以降之。熱在下焦,小水痛澀者,加草龍膽車前以利之。熱在陰分,津液不至者,加麥冬生地白芍之類以滋之。熱在腸胃實結(jié)者,加大黃芒硝以通之。
徙薪飲(景岳) 治三焦氣火,一切內(nèi)熱,漸覺而未甚者,先宜清以此劑。其甚者,宜抽薪飲。
黃芩(二錢) 麥冬 白芍 黃柏 茯苓 丹皮(各錢半) 陳皮(八分)
如多郁氣逆?zhèn),脅肋疼痛,或致動血者,加青皮梔子。
龍膽瀉肝湯(《局方》) 治肝膽經(jīng)實火濕熱,脅痛耳聾,膽溢口苦,筋痿陰汗,陰腫陰痛,白濁溲血。
龍膽草(酒炒) 黃芩(炒) 梔子(酒炒) 澤瀉 木通 車前子 當歸(酒洗) 生地(酒炒) 柴胡 生甘草
瀉青丸(錢乙) 治肝火郁熱,不能安臥,多驚多怒,筋痿不起,目赤腫痛。
當歸 川芎 羌活 防風 大黃 龍膽草 梔子等分蜜丸,彈子大,每服一丸,竹葉湯化下。
瀉白散(錢乙) 治肺火皮膚蒸熱,灑淅寒熱,日晡尤甚,喘嗽氣急。
桑白皮 地骨皮(各一錢) 甘草(五分) 粳米(百粒)
瀉黃散(錢乙) 治脾胃伏火,口燥唇干,口瘡口臭,煩渴易饑,熱在肌肉。
升麻 白芷 防風 枳殼 黃芩(各錢半) 石斛(錢二分) 半夏(一錢) 甘草(七分)
導赤散(錢乙) 治小腸有火,便赤淋痛,面赤狂躁,口糜舌瘡,切牙口渴。
生地 木通 甘草梢 淡竹葉
玉女煎(景岳) 治水虧火勝,六脈浮洪滑大,少陰不足,陽明有余,煩熱干渴,頭痛牙疼失血等癥,其效如神。若大便溏泄者,大非所宜。
生石膏(三五錢) 熟地(三五錢或一兩) 麥冬(二錢) 知母(二錢) 牛膝(錢半)
如火之極盛者,再加梔子地骨皮之屬亦可。如多汗多渴者,加五味子十四粒。如小水不利,或火不能降者,加澤瀉錢半,或茯苓亦可。如金水俱虧,因精損氣者,加人參二三錢尤妙。
左金丸 治肝膽郁火,左脅作痛,或胸脅痛不可忍,吞酸吐酸,筋疝痞結(jié),酒濕發(fā)黃。亦治噤口痢,湯藥入口即吐。
黃連(六兩,姜汁炒) 吳茱萸(一兩,鹽水泡)
水丸。
三黃丸(又名三補丸) 治三焦有火,嗌燥喉干,二便閉結(jié),及濕痰夜熱。
黃連 黃芩 黃柏粥丸。
亦有去黃柏用大黃者。
普濟消毒飲(東垣) 治大頭天行,初覺憎寒體重,次傳頭面腫盛,口不能開,上喘,咽喉不利,口渴舌燥。
黃芩(酒炒) 黃連(酒炒,各五錢) 陳皮(去白) 甘草 元參 柴胡 桔梗(各二錢)
連翹 板藍根 馬勃 鼠粘子 薄荷(各一錢) 僵蠶 升麻(各七分)
為末湯調(diào),時時服之;蛎郯铻橥栲呋。一方無薄荷有人參三錢,亦有加大黃治便秘者,或酒浸或煨用。
香連丸(《直指》) 治脾胃兩經(jīng)中濕火傳變,大腸下痢赤白,膿血相雜,里急后重。
黃連(二十兩,吳茱萸十兩同炒,去茱萸用) 木香(四兩八錢,不見火)
醋和丸,米飲下。一方等分蜜丸。一方加甘草八兩,黃連用蜜水拌,蒸曬九次,入木香為丸。
大補元煎(景岳) 治男婦氣血大虧,精神失守,急劇等癥。此回天贊化、救本培元第一要方。
人參(一二錢) 熟地(三四錢或三兩) 山藥(炒) 杜仲(各二錢) 當歸(二三錢) 萸肉(一錢) 枸杞(二三錢) 甘草(一二錢,炙)
如元陽不足多寒者,加附子肉桂炮姜之屬,隨宜用之。如氣分偏虛者,加黃 白術。胸口多滯者,不必用。如血澀者,加川芎,去萸肉。如滑泄者,去當歸,加五味故紙。
五福飲(景岳) 凡五臟氣血虧損者,此能兼治之。足稱王道之最。
人參 熟地(隨宜) 當歸(二三錢) 白術(炒,錢半) 甘草(炙,一錢)
加姜棗。凡氣血俱虛等癥,以此為主。或宜溫者,加姜附。宜散者,加柴麻升葛,左右逢源,無不可也。宜涼者,亦當隨宜加之。
五君子煎(景岳) 治脾胃虛寒,嘔吐泄瀉而兼濕者。
人參(二三錢) 白術 茯苓(各二錢) 炙草(一錢) 干姜(炒黃,一二錢)
水一盅半煎服。
六味異功煎(景岳) 治癥同前而兼微滯者。
即前方加陳皮一錢。此即五味異功散加干姜也。
五物煎(景岳) 治婦人血虛凝滯,蓄積不行,小腹痛急,產(chǎn)難經(jīng)滯,及痘瘡血虛寒滯等癥,神效。
當歸(三五七錢) 熟地(三四錢) 白芍(二錢,酒炒) 川芎(一錢) 肉桂(一二三錢)
兼胃寒及嘔惡者,加干姜炮用。水道不利,加澤瀉或豬苓。氣滯者,加香附,或丁香木香砂仁烏藥。陰虛疝痛者,加小茴香。血滯不行,臍下若覆杯漸成積塊者,加桃仁紅花。
六物煎(景岳) 治氣血俱虛等癥。
熟地(或用生地) 當歸 川芎(三四分,不宜多) 白芍(俱隨宜加減) 人參 炙草
加減一陰煎(景岳) 治水虧火勝之甚者。
生地(二錢) 熟地(三五錢) 白芍(二錢) 甘草(五七分,炙) 麥冬(二錢) 知母 地骨皮(各一錢)
如躁煩熱甚便結(jié)者,加石膏二三錢。如小水熱澀者,加梔子一二錢。如火浮于上者,加澤瀉一二錢,或黃芩一錢,如血燥血少者,加當歸一二錢。
二陳湯(《局方》) 治一切痰飲為病,咳嗽脹滿,嘔吐惡心,頭眩心悸。
半夏(姜制,二錢) 陳皮(去白) 茯苓(各一錢) 甘草(五分)
加生姜煎。風痰,加南星白附皂角竹瀝。寒痰,加姜汁;鹛担邮嗲圜。濕痰,加二術。燥痰,加蔞杏。食痰,加楂麥神曲。老痰,加枳實海石芒硝。氣痰,加香附枳殼。脅痰及在皮里膜外,加白芥子。四肢痰,加竹瀝。
六安煎(景岳) 治風寒咳嗽,痰滯氣逆。
陳皮(錢半) 半夏(二三錢) 茯苓(二錢) 甘草(一錢) 杏仁(一錢) 白芥子(五七分,年老氣弱者不用)
加生姜三五七片。凡外感風邪咳嗽,而寒氣盛者,多不易散,宜加細辛七分。若冬月寒邪盛者,加麻黃桂枝亦可。若風勝而邪不甚者,加防風一錢,或蘇葉亦可。若頭痛鼻塞者,加川芎白芷蔓荊子皆可。若兼寒熱,加柴胡蘇葉。若風邪咳嗽不止,而兼肺胃之火者,加黃芩一二錢,甚者再加知母石膏,所用生姜止宜一片。凡寒邪咳嗽痰不利者,加當歸二三錢,老年者尤宜。凡時行初感痰勝而氣不順者,加藿香一錢,兼脹滿者,加濃樸一錢,暫開痰氣,然后察其寒熱虛實而調(diào)補之。若氣虛猝倒,氣平無痰者,皆不可用此。
金水六君煎(景岳) 治肺腎虛寒,水泛為痰,或年邁陰虛,血氣不足,外受風寒,咳嗽、嘔惡、多痰、喘急等癥,神效妙劑。
當歸(二三錢) 熟地(三五錢) 陳皮(錢半) 半夏(二錢) 茯苓(二錢) 炙草(一錢)
加生姜三五七片。如大便不實而多濕者,去當歸加山藥。如痰盛氣滯胸膈不快者,加白芥子七分。如陰寒盛而嗽不愈者,加細辛五七分。如兼表邪寒熱者,加柴胡一二錢。
滾痰丸(王隱君) 治實熱老痰怪癥百病。
將礞石打碎,同焰硝一兩,同入瓦罐鹽泥固濟,曬干火 ,石色如金為度,研末,和諸藥水丸,量人虛實服之,姜湯送下。服后仰臥,令藥在胸膈之間,除逐上焦痰滯,不宜飲水行動。
牛黃丸 治中風痰火閉結(jié),或螈 癱瘓,語言蹇澀,恍惚眩運,精神昏憒,不省人事,或喘嗽痰壅煩心等癥。
牛黃 麝香 龍腦(三味另研) 羚羊角 當歸 防風 黃芩 柴胡 白術 麥冬(去心)
白芍(各七錢半) 桔梗 茯苓 杏仁(去皮尖) 川芎 大豆黃卷 阿膠(各八錢半) 蒲黃 人參神曲(各一兩二錢半) 雄黃(四錢,另研) 甘草(二兩半) 白蘞 肉桂(去皮) 干姜(各三錢七分) 犀角(一錢鎊) 山藥(三兩半) 大棗(五十枚,皮去核) 金箔(六百五十片,內(nèi)存二百片為衣)
為細末,煉蜜同棗膏丸,每兩作十丸,金箔為衣,每服一丸,溫水化下。
三生飲 治寒氣中臟,六脈沉細,痰壅喉響,不省人事,乃寒痰厥逆之癥。
生烏頭 生南星 生附子(各錢半) 生姜(五片) 生木香(五分)
水煎服。薛立齋曰∶每服必用人參駕馭而行,方為有益。
大秦艽湯 治風中經(jīng)絡,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或語言蹇澀,乃血弱不能養(yǎng)筋,宜用養(yǎng)血疏風之劑。經(jīng)曰∶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是也。
秦艽(錢半) 生地 熟地 白芍 當歸 川芎 羌活 獨活 防風 白術 甘草 黃芩(酒炒) 白芷(各八分) 細辛(三分)
水煎服。如或煩躁口渴,加石膏錢半。陰雨加生姜三片,春夏加知母八分。
橘紅半夏湯 治痰氣上逆。
橘紅 半夏(各一兩)
濃煎,加生姜汁服。
橘皮竹茹湯(《金匱》) 噦逆者,此湯主之。
橘皮(二升) 竹茹(二升) 大棗(三十枚) 生姜(半斤) 甘草(五兩) 人參(一兩)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后人加半夏麥冬赤茯苓枇杷葉,亦以此名。
半夏生姜加大黃湯(金匱) 病患胸中似喘不喘,似嘔不嘔,似噦不噦,心中憒憒然無奈者,此湯主之。
半夏(半升) 生姜汁(一斤) 大黃(量加)
水七升,煮半夏取二升,內(nèi)姜汁煮取一升,分四服,日三夜一服,止停后服。
黃連阿膠湯(仲景)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煩不得臥,此湯主之。
黃連(四兩) 黃芩(一兩) 芍藥(二兩) 阿膠(三兩) 雞子黃(二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三物去渣,內(nèi)膠烊盡,小冷,內(nèi)雞子黃擾令相得,溫服七合,日三服。
萎蕤湯(《活人書》) 治風溫兼療冬溫,及春月中風,傷寒發(fā)熱,頭眩喉痛,咽干舌強,胸內(nèi)疼痞滿,腰背強。
萎蕤(三錢) 石膏(一兩,杵碎) 白薇 麻黃(湯泡焙) 葛根(一兩) 羌活 川芎 甘草杏仁(去皮尖,各半兩) 青木香(一分,冬一兩,春半兩,炒)
上銼劑如麻豆大,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一盞,日三服。
脾腎雙補丸(仲淳)
人參 蓮肉(炒) 山萸(烘) 山藥(各一斤,炒) 五味子(蜜蒸) 菟絲子(各半斤) 橘紅砂仁(各六兩,炒) 車前子(米泔浸) 巴戟肉(各十二兩,甘草汁煮) 肉豆蔻(十兩) 補骨脂(一斤,鹽水浸炒)
上為末,煉蜜丸。如虛而有火,或火盛肺熱者,去人參肉豆蔻巴戟肉補骨脂。
當歸抑氣散(嚴氏) 治婦人氣盛于血,變生諸癥,頭暈膈滿。
當歸(三兩) 香附(四兩) 陳皮(二兩) 茯神(一兩) 甘草(一兩,炙)
每服二錢。
達原飲(吳氏)
檳榔(二錢) 濃樸(一錢) 草果(五分) 知母(一錢) 芍藥(一錢) 黃芩(一錢) 甘草(五分)
水二盅,煎八分,午后溫服。
三消飲(吳氏) 邪漸入胃,此方乃表里分消法也。
即前達原飲加羌活葛根柴胡大黃姜棗煎服。
涼膈散(《局方》) 治心火上盛,膈熱有余,目赤頭眩,口瘡唇裂,吐衄涎嗽稠粘,二便淋閉,胃熱發(fā)斑,瘡疹黑陷,諸風 ,手足掣搦,筋攣疼痛。
連翹 梔子 薄荷 黃芩 甘草 芒硝 大黃加棗二枚,蔥一根水煎。
清心涼膈散 治癥同上。
即前涼膈散加黃連竹葉。煎成去渣,入蜜少許溫服。如頭痛加防風川芎石膏。
田氏五子飲 治精氣不固,夢遺滑脫。
滋燥養(yǎng)榮湯 治爪枯膚燥兼風秘,火爍金傷血液亡。
生地 熟地 黃芩 甘草 當歸 白芍 秦艽 防風
三化湯(潔古) 治中風外有六經(jīng)之形癥,內(nèi)有便溺之阻。
即小承氣湯加羌活。
犀角地黃湯(《局方》) 治勞動心火,熱入血室,吐血衄血,發(fā)黃發(fā)狂,及小兒瘡痘血熱等癥。
犀角尖 生地 白芍 丹皮水煎服,或地漿水煎。
治氣六合湯(海藏) 治氣郁經(jīng)阻。
四物湯加濃樸陳皮。
水煎服。
戊己丸(《局方》)治脾經(jīng)受濕,瀉痢不止,水谷不化,臍f1411.cn腹刺痛。
黃連 吳茱萸 白芍(各五兩)
一方黃連四兩,吳茱萸二兩,白芍三兩。
上為細末,面糊丸,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食前米飲下。
導赤各半湯(節(jié)庵) 治勞動心神,伏邪抑發(fā)。
人參 麥冬 茯神 甘草 犀角尖 黃連 知母 黃芩 梔子 滑石水煎服。
吳萸四逆湯 治厥陰中寒,小腹痛甚。
附子 干姜 甘草 吳茱萸加生姜水煎服。
三妙散 治濕熱上行。
即二妙散,加牛膝。
為末服。
補肝散(《簡易》) 治肝虛目睛疼,冷淚不止,筋脈痛,及羞明怕日。
夏枯草(五錢) 香附(一兩)
為末,每服一錢,臘茶調(diào)下,服無時。
當歸養(yǎng)榮湯(《原機》) 治睛珠痛甚不可忍。
熟地 白芍 歸身 川芎(各一錢) 羌活 防風 白芷(各七分半)
上方以七情五賊勞役饑飽重傷脾胃。脾胃者,多血多氣之所。脾胃受傷,則血亦病,血養(yǎng)睛,睛珠屬腎,今生意已不升發(fā),又復血虛不能養(yǎng)睛,故睛痛甚不可忍,以防風升發(fā)生意,白芷解利引入胃經(jīng)為君,白芍止痛益血通血,承接上下為臣,熟地補腎水真陰為佐,當歸川芎行血補血,羌活除風引入少陰為使。血為邪勝睛珠痛者,及亡血過多之病,俱宜服也。服此藥后,睛痛雖除,眼睫無力,常欲垂閉不減者,助陽活血湯主之。
助陽活血湯(原機) 治眼睫無力,常欲垂閉。
黃 甘草 當歸 防風(各五分) 白芷 蔓荊子(各四分) 升麻 柴胡(各七分)
上方以黃 治虛勞,甘草補元氣為君,當歸和血補血為臣,白芷蔓荊子防風,主療風升陽氣為佐,升麻導入足陽明足太陰脾胃,柴胡引至足厥陰肝經(jīng)為使,心火乘金,水衰反制者,亦宜服也。
當歸補血湯(原機) 治男子衄血便血,婦人產(chǎn)后崩漏,亡血過多,致睛珠疼痛,不能視物,羞明酸澀,眼睫無力,眉骨太陽俱各酸痛。
生地(四分) 熟地 當歸(各六分) 白芍 川芎 牛膝 白術 甘草 防風(各五分)
天門冬(四分)
上方專補血,故以當歸熟地為君,川芎白芍牛膝為臣,以其祛風續(xù)絕,定痛而通補血也,甘草白術,大和胃氣,用以為佐,防風升發(fā),生地補腎,天門冬治血熱,謂亡血生風燥,故以為使。
五退散 治眼中翳障。
蛇蛻 蟬蛻 蠶蛻 豬蹄爪 穿山甲 防風 菊花 草決明 石決明 甘草上為細末,每服二錢,食后薄荷湯下。
千金磁朱丸(原機) 治神水寬大漸散,昏如霧露中行,漸睹空中有黑花,漸睹物成二體,久則光不收,及內(nèi)障神水淡綠色、淡白色者。
磁石(吸針者) 辰砂 神曲先以磁石置巨火中 ,醋淬七次,曬干,另研極細二兩,辰砂另研極細一兩,生神曲末三兩,與前藥和勻,以神曲末一兩,水和作餅,煮浮為度,搜入前藥,煉蜜為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丸,加至三十丸,空心飯湯下。上方以磁石辛咸寒,鎮(zhèn)墜腎經(jīng)為君,令神水不外移也。
辰砂微甘寒,鎮(zhèn)墜心經(jīng)為臣,肝其母,此子能令母實也,肝實則目明。神曲辛溫甘,化脾胃中宿食為佐,生用者,發(fā)其生氣,熟用者,斂其暴氣也。服藥后,俯視不見,仰視漸睹星月者,此其效也。亦治心火乘金,水衰反制之病,久病累發(fā)者服之,則永不更作,空心服此,午前更以石斛夜光丸主之。
王肯堂按此方磁石法水入腎,辰砂法火入心,而神曲專入脾胃,乃道家黃婆媒合嬰 之理,倪生釋之為費詞矣,或加沉香半兩,升降水火之義。
石斛夜光丸 治癥同上。
人參 天冬(焙) 茯苓(各二兩) 麥冬 生地 熟地(各一兩) 菟絲子 甘菊 草決明杏仁山藥 枸杞子 牛膝(酒浸,各七錢半) 五味子 蒺藜 石斛 蓯蓉 川芎 甘草(炙)
枳殼(麩炒) 青葙子 防風 黃連 犀角 羚羊角(鎊,各五錢)
為細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溫酒鹽湯送下,又名固本還睛丸。
上方羨補藥也。補上治下利以緩,利以久不利以速也,故君以天冬人參菟絲之通腎安神,強陰填精也。臣以麥冬五味杏仁茯苓枸杞牛膝二地之斂氣除濕,涼血補血也。佐以甘菊蒺藜石斛蓯蓉川芎甘草枳殼山藥青葙之治風療虛,益氣祛毒也。使以防風黃連草決羚羊犀角之散滯泄熱,解結(jié)明目也。陰弱不能配陽之病,并宜服之,此從則順之治法也。
濟陰地黃丸 治足三陰虧損,虛火上炎,致目瞳散大,視物不的,或昏花澀緊,作痛羞明,或卒見非常等癥。
熟地 萸肉 山藥 麥冬 五味子 當歸 枸杞子 菊花 巴戟肉 肉蓯蓉上為末,煉蜜丸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白湯下。
加減駐景丸 治肝腎氣虛,視物 ,血少氣多。
熟地 當歸(各五兩) 枸杞子 五味子 車前子(各二兩,略炒) 楮實子(無翳不用)
菟絲子(酒煮焙,半斤) 川椒上為細末,蜜水煮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溫酒送下,鹽湯亦可。
三仁五子丸 治肝腎不足,體弱眼昏,內(nèi)障生花,不計遠近,即前駐景丸加柏仁棗仁米仁蓯蓉茯苓沉香,等分為末,蜜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鹽湯下。
四物五子丸 治腎虧血虧。
即前駐景丸合四物。
六味五子丸 治左尺無力,或脈數(shù)有熱,真陰虛者。
即前駐景丸去歸地合六味。
生地(焙) 天冬(各四兩) 枳殼(炒) 菊花(各二兩)
上為細末,煉蜜丸桐子大,每服一百丸,茶清送下。
定志丸 治目能近視不能遠視。
遠志(去苗心) 菖蒲(各二兩) 人參 茯苓(各一兩)
為細末蜜丸,朱砂為衣,每服十丸,加至二十丸,食后米飲下。
除風益損湯(《原機》) 治目為物傷。
四物湯(各一錢) 防風 前胡 本(各七分)
水煎服。
上方以熟地補腎水為君,黑睛為腎之子,此虛則補其母也,以當歸補血,目為血所養(yǎng),今傷則血病,白芍補血又補氣,為血病氣亦病也,為臣,川芎治血虛頭痛, 本通血去頭風為佐,前胡防風,通療風邪,俾不凝留為使,兼治亡血過多之病。
加味四物湯 治打傷眼目。
即四物湯加防風荊芥等分。
為散,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再入生地汁少許,去渣溫服,再以生地一兩,杏仁二十粒,去皮尖研爛,用綿紙裹藥敷在眼上令干。
人參補陽湯(原機) 治傷寒余邪不散,上走空竅,其病隱澀赤腫,生翳羞明,頭腦骨痛。
羌活 獨活(各六分) 白芍 生地 澤瀉(各三分) 人參 白術 茯苓 黃 甘草當歸 熟地(酒洗,焙,各四分) 柴胡 防風(各五分)
水煎服。
上方分利陰陽,升降上下之藥也。羌活獨活為君,導陽之升也。茯苓澤瀉為臣,導陰之降也。參術大補脾胃,內(nèi)盛則邪自不容, 防大實皮毛,外密則邪自不入,為之佐也。當歸熟地,俱生血,謂目得血而能視也。生地補腎水,謂神水屬腎,白芍理氣,柴胡行經(jīng),甘草和百藥,為之使也。
神效黃 湯(東垣) 治目緊縮小,羞明畏日,視物不明。
黃 (二錢) 人參(八分) 蔓荊子 甘草(炙) 陳皮(各一錢) 白芍水煎,臨臥熱服。
五味瀉白散 治風熱翳膜血筋,一切肺熱外障。
當歸 生地 白芍 梔子 黃芩各等分為末,每服三五錢,為散為湯任服。
清寧丸 治一切熱病。
大黃(十斤,須錦紋者,切作小塊如棋子大)
用好酒十斤,先將泔水浸大黃,浸透,以側(cè)柏葉鋪甑,入大黃蒸過曬干,以酒浸之,再蒸曬收干,另用桑葉 桃葉 槐葉 大麥 黑豆 綠豆(各一斤)
每味煎汁蒸收,每蒸一次,仍用側(cè)柏葉鋪甑蒸過曬干,再蒸再曬,制后再用。
半夏 濃樸 陳皮 白術 香附 車前(各一斤)
每味煎汁蒸收如上法,蒸過曬干,再用好酒十斤制透,煉為梧子大丸,每服一二錢,或為散亦可。
珠參散(新方) 治真陰不足,陰涸內(nèi)熱,內(nèi)障青盲。
真珠 人參等分為末,人參湯送,或蓮肉湯亦可。
行血散(新方) 治血為邪乘,凝住經(jīng)絡,或因過服寒涼,遏抑陽氣,阻塞不通,致目生翳膜,視物少形,及婦人經(jīng)水不至,睛赤珠疼,起星起障, 肉羞明等癥。
紅花 蘇木或合四物六物,或合逍遙八珍,隨時酌用。
清暑湯(新方) 治夏月貪涼飲冷,遏抑陽氣,以致頭痛惡寒,相火上炎,兩目紅腫,眵淚如膿,甚者色帶黃滯,睛珠翳障,及深秋伏暑內(nèi)發(fā),赤澀羞明。
藿香 青蒿 滑石以三味作湯,暑必傷氣,藿香辛溫通氣,暑必兼熱,青蒿苦寒清熱,暑必挾濕,滑石甘淡除濕,或合四君,或合六味,或合生脈異功逍遙散,均可隨癥酌用。
清火湯(新方) 治天行熱毒,人有受之即發(fā),頭疼目赤,癢痛異常,或淚如血水,舌紅口渴,小便短赤。
連翹 山梔 歸尾 赤芍 石斛水煎服。連翹除其上熱,山梔導其下熱,歸芍破其血,為血實宜破之也。石斛清其中,為中熱宜清之也。合導赤散同用,以治兩皆紅腫之癥,應手取效。
柏香丸(新方) 專治 肉板睛,或眼生血疣,神效異常。數(shù)服之后, 肉即退。
若血疣則不摘而自落,屢試屢驗,用者珍之。
側(cè)柏葉(同在黃拌蒸數(shù)次) 香附(制)
水法丸,每服二錢。
和肝散(新方) 治肝氣不和,目赤腫痛,或因含怒未發(fā),郁傷肝陰,以致肝陽上僭,兩目昏花,羞明翳霧,眵淚俱多,甚則瞳神散大,視物無形。
香附(一斤,分作四分,一分以酒浸,一分以鹽水浸,一分以蜜浸,一分以乳浸,每浸三日夜后,曬干,各為細末)
每服二錢,隨所用湯劑均可加用,或單服亦可,白滾湯調(diào)下。
明目散(新方) 治五志之火上攻于目,生翳起障,赤腫疼痛,眵淚羞明,視物昏花,此方神效。
當歸 草決明 冬術 蟬蛻 川芎 大黃 紅花 桑白皮 山梔 薄荷 白蒺藜 蒼術木通 連翹 石膏 池菊 荊芥 赤芍 枳殼 生地 黃芩 羌活 獨活(各一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隨所用湯劑加入亦可,單服酒調(diào),或蜜湯調(diào)下俱可。
明目丸(新方) 治火之甚者。
即前明目散加黃連五錢為丸。
撥云丸 治一切翳膜外障。
當歸(一兩二錢) 川芎 地骨皮 白蒺藜 密蒙花 池菊 羌活 荊芥(各一兩) 紅花(五錢) 木賊(一兩) 蔓荊子 薄荷 枳殼 甘草(各五錢) 蟬蛻 蛇蛻 川連(各二錢) 川椒(七錢半)
上藥各為細末,煉蜜丸桐子大,每服二錢。
復睛丸 治一切目疾。
當歸 蟬蛻 檳榔 夏枯草 胡黃連 黃 白蒺藜(各一兩) 羌活 獨活 防風 細辛枳殼 白芍 赤芍 川芎 柴胡 青皮 陳皮 甘草(各四錢) 茯苓(三錢) 白芷(二錢)
木賊(七錢) 蛇蛻 本(各二錢)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桐子大,每服二錢。
八制保瞳丸 治肝腎兩虧,瞳神失守,視物不明。
枸杞(一斤,分作八分,先用酒潤透,一用蜜拌,一用乳拌,一用青鹽拌,一用黑芝麻拌,一用川椒拌,一用小茴拌,一用獨活拌,一用菖蒲拌,俱用三錢,各炒,須不變紅色為佳,若變黑色,便不效矣)
各磨細末,稍加煉蜜為丸,桐子大,每服二錢。
鼻碧云散 治腫脹紅赤,昏暗羞明,隱澀疼痛,風癢鼻塞,頭腦酸痛,外翳扳睛,眵淚稠粘。
鵝不食草(二錢) 青黛 川芎(各一錢)
為細末,先噙水滿口,每服如米許 入鼻內(nèi),以淚出為度,無時。此乃開鍋蓋法,欲使邪毒不閉,令有出路也。
觀音灸 治六yin所侵,頭腦痛不可忍。
麝香 西丁等分烊化,嵌銅錢孔內(nèi),逢痛處灸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