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痰多咳嗽
甲、概況 內(nèi)傷咳嗽,咳之屬于內(nèi)因者,或由外感失治,久則轉(zhuǎn)為內(nèi)傷者亦屬之。內(nèi)傷咳嗽之輕者,十九皆由于痰 多所致,或因小兒為肥胖之體,外觀飽滿,中氣則虛,虛則濕濁滯而不運(yùn),以致化痰;或因小兒脾胃薄弱, 加以乳食飲食之不調(diào),宿滯逗留,脾失轉(zhuǎn)運(yùn),以致化痰;或因小兒口腹之欲,恣食肥甘,胃中濁氣郁 蒸,以致化痰;或因小兒恣食鮮果茶水,水飲停留過多,不及下行,以致化痰;或因小兒屢患感冒,肺氣 疲乏,失其開闔之權(quán),以致化痰;或因小兒居處陰濕之地,陽氣被困,濁陰彌漫,以致化痰,及其化痰之后, 均須假肺為出路,于是皆發(fā)為咳嗽。此輕證內(nèi)傷咳嗽之來由,所以皆為痰多也。惟痰有熱痰、寒痰、燥 痰、濕痰之分,故證狀不一,治法各異。熱痰之狀,多見脈洪面赤,口干唇燥,其痰或濃而色黃,或堅(jiān)而成 塊,飲食不化,肝胃有熱,及感冒后余邪化熱均足致此;寒痰之狀,多見脈沉面黑,口吐清水,其痰或稀而 色白,或間有黑點(diǎn),脾胃虛寒,肺氣怯弱,或水飲停留均足致此;燥痰之狀,多見脈澀面白,氣上喘 促,其痰澀而難出,或燥如米粒,粘亮而少,時(shí)令過燥,肺中有火,或濕邪在肺,從火化而為燥,均足致此;
濕痰之狀,多見脈緩面黃,肢體沉重,其痰滑而易出,或色白而多,飲食不化,身體過肥,或水飲停留,居 處陰濕均足致此。此外又有痰飲者,多因熱病飲水過多,不加節(jié)制,停蓄而致;或寒濕之體,脾陽不 運(yùn),飲水不化而成。其狀脈偏細(xì)弦,不咳而多嗽,日夜吐痰,清而且稀,甚者喘滿心悸,渴飲嘔水,此各各 不同之見證,而可以一言以蔽之,曰∶痰為之祟也。夫痰之為病,雖不盡為咳嗽,或 為嘔為瀉,或?yàn)槠Ω糅杖,或(yàn)楹疅?a class="channel_keylink" href="http://f1411.cn/tcm/2009/20090113023953_78096.shtml" target="_blank">瘧疾,或?yàn)?a class="channel_keylink" href="http://f1411.cn/tcm/2009/20090113023408_77584.shtml" target="_blank">眩暈,或?yàn)榘d狂,或?yàn)槟[痛,或?yàn)榻Y(jié)核,或流注于四肢, 其隨氣升降,遍身上下,無處不到,乘虛而入,停聚則病,原無一定之可言,然內(nèi)傷咳嗽之屬于痰之為病, 蓋有可得而言者。若再進(jìn)究其源,則究其痰之來源,而病情即無不了如指掌,治法亦從可悟到矣。
乙、治法 內(nèi)傷咳嗽之初起,飲食起居,雖能如常,然往往無端咳嗆,或吐清痰,或吐濃痰,繼則飲食不為肌膚, 咳嗽時(shí)作時(shí)止,甚者咳傷肺絡(luò),竟至咯血。重者亦有惡寒發(fā)熱,惡寒者表虛也,發(fā)熱者內(nèi)蒸也。此時(shí)失于調(diào) 治,則病進(jìn)甚速,若轉(zhuǎn)成虛損之咳嗽,則不易治療矣。故宜乘其輕淺之時(shí),分別施治。熱痰宜用貝母、栝 蔞、二冬、知母、竹瀝、天竹黃、猴棗之屬,然治熱痰非調(diào)氣下行,則可酌佐陳皮、青皮、蘇子之類以行其 氣。咳不爽者,亦可略用桔梗以提之。寒痰宜用半夏、陳皮、白術(shù)、茯苓、生姜、干姜、肉桂、草果、常山、 附子、硫黃之屬,然治寒痰亦宜宣通肺氣,則可酌佐薄荷、杏仁、姜制竹瀝、白芥子之類以為之導(dǎo)。咳 不爽者,亦可略用桔梗以提之。燥痰宜用貝母、枇杷葉、栝蔞、桑白皮、杏仁、萊菔子、前胡、炙款冬、天 冬、玉竹之屬,然治燥痰宜養(yǎng)陰清火以生津,則可酌佐生地、當(dāng)歸、白芍、麻仁、石膏、阿膠、玄參之類以潤(rùn) 其源,間亦須調(diào)氣為輔,則可酌佐陳皮、青皮、澤瀉之類以為之導(dǎo)?炔凰,亦可略用桔梗以提 之。濕痰宜用南星、半夏、蒼術(shù)、白術(shù)、陳皮、茯苓、苡米、枳殼、白芥子、檳榔、濃樸、木香,沉香之屬, 然濕而挾寒者宜溫之,濕而挾熱者宜清之,脾胃弱而濕滯者,則可酌佐白豆蔻。肉豆蔻、山藥、人參、肉桂 之類以補(bǔ)其氣?炔凰撸嗫陕杂媒酃R蕴嶂。凡內(nèi)傷咳嗽之初起,大率以二陳湯加減治之。頻咳不 已,吐痰多而且稀者,多由于熱,宜加竹茹、川貝。栝蔞之屬;時(shí)咳時(shí)止,吐痰少而且稀者,多兼夾寒,宜 加杏仁、蘇子、薄 荷、荊芥之屬(咳嗽之時(shí),喉間痰聲雖似濃稠,而所吐皆為白沫稀涎者,多為虛損咳嗽)。頻咳不已,吐 痰多而黃稠者,多由于熱,宜加前胡、知母、貝母、冬桑葉、黃菊花之屬;時(shí)咳時(shí)止,吐痰少而黃稠者, 濕而兼熱,宜加檳榔、濃樸、苡米、白術(shù)之屬(咳吐黃痰腥臭者為肺癰證,與尋?人圆煌)。其由腸胃積 滯,脾胃不運(yùn),以致咳嗽者,宜平胃散加法半夏、貝母、麥芽、神曲之屬。其由頻患感冒,動(dòng)輒咳嗽有汗者, 宜玉屏風(fēng)散加北沙參、百合、馬兜鈴之屬,或合四君子湯治之。其由過飲不化,水停心下,以致咳嗽嘔水者, 宜茯苓飲或茯苓桂枝白術(shù)甘草湯治之。其由咳傷肺絡(luò)者,始宜治咳之中加三七、茜草、郁金或桃 仁、大黃以行其瘀,繼宜生地、茅根、白芍、丹皮等以涼其血,然后用白芨、沙參、阿膠、冬蟲夏草、百合、 麥冬、熟地、歸身、燕窩等以補(bǔ)肺養(yǎng)血?人跃枚鴲汉撸酥慰戎,加白術(shù)、桂枝、黃 等以扶其陽氣。
咳嗽久而發(fā)熱者,宜治咳之中,加桑皮、花粉、知母、淡芩、梔子等以去其內(nèi)蒸,另有痰飲一 證,多由積飲不化,日久所致,輕者宜小半夏加茯苓湯或茯苓桂枝白術(shù)甘草湯,重者宜十棗湯(治實(shí)證)、 腎氣丸(治虛證)。假令瘦人臍下有悸,吐涎沫而癲眩者,此有水可從小便去之,宜 五苓散。至論痰飲之變化,至為繁復(fù),固當(dāng)與成人之痰飲同其治法也。
二、虛損咳嗽
甲、概況 虛損咳嗽,乃內(nèi)傷咳嗽之重者。蓋咳嗽經(jīng)久而不治,未有不轉(zhuǎn)成虛損者,亦有f1411.cn/shouyi/病起甚速,始得即成虛損 者,此必小兒先天太弱,早有預(yù)伏之因,或外感誤用滋膩之品,泥邪不化所致。虛損咳嗽之來由如此,故其 證之初起,必先肺氣已傷,腎氣不能上充,水火之升降失調(diào),痰濁之積滯不行,因之脾胃交困,奉生者 少,營(yíng)養(yǎng)既日以乏,病情自日以進(jìn),故虛損咳嗽之為病,其源在 肺,其流所及,則一身全局,莫不有關(guān),脾胃與腎,尤為吃重。又虛損咳嗽,痰未必多,所患者在飲食之 精華,不為養(yǎng)身之用,徒為成痰之源,所患者在痰雖少而易滯不易行,所患者在痰之到處乘虛以釀病,故 虛損咳嗽之為病,常面色不華,身體瘦怯,咳嗽反不如外感之甚,亦不如痰多之劇,咯痰亦少,往往數(shù)咳 而一吐,或清晨入晚,略有咳嗽,或低咳數(shù)聲,或干咳無痰,此津液煎熬所成,蓋與其他咳嗽迥異者也。
此時(shí)欲攻盡其痰,不啻攻盡其津液,故治法宜補(bǔ)養(yǎng)脾胃以絕其生痰之源。而痰之已成者,仍宜廓而清之以養(yǎng) 肺,庶兒生生之氣日長(zhǎng),病可由漸而退也。虛損咳嗽之輕者,飲食尚可,瘦削不甚,略有寒熱,未至脾胃俱 傷者,治之尚易,更進(jìn)則飲食減退,虛熱時(shí)潮,大便不實(shí),為肺病日進(jìn),脾胃俱傷,治之較難。重者潮熱似有 似無,火升面頰微紅,胃口全敗,思食而不能納,大便溏瀉,手足軟弱,一舉動(dòng)則喘而汗出,是肺氣將竭, 脾胃俱敗,虛火妄動(dòng),元陽無根,多為不治之證矣。昔有肺損、肺癆、肺痿諸名,在小兒為童癆,其實(shí)皆虛 損咳嗽之一類也。至于咳血一癥,壯實(shí)之人,恒亦有之,未必即為虛損,而虛損咳嗽,亦有至死不咳血者, 故未可以一概論。若咳血因肺體受創(chuàng),病邪易侵,及精神恐怖,營(yíng)養(yǎng)減退,轉(zhuǎn)為虛損為 較易,固事理之所應(yīng)有,則證治當(dāng)亦相同,而可附論于此也。
乙、治法 虛損咳嗽之初步,常因肺胃失其清肅,以致熏蒸成熱,熱傷肺陰,以致燥痰結(jié)肺,咳吐不爽,治宜川貝、 知母、麥冬、款冬、天花粉、馬兜鈴之屬以養(yǎng)肺清熱。腸胃有積,則宜白術(shù)、木香、陳皮、神曲之類以行氣 化積,忌用麥芽、萊菔等耗氣消導(dǎo)之品。其夾外感者,若標(biāo)急(外邪重)而本緩(虛損淺),則宜就 其標(biāo)治之(惟忌攻下以傷腸胃)。用藥精審者,恒有標(biāo)病已而本病亦驟愈者。若本急(虛損重)而標(biāo)緩(外 邪輕),則宜就其本治之,或略顧其標(biāo),或竟不必顧其標(biāo),此為虛中挾實(shí)之治法。迨 虛損病進(jìn),則肺陰益損,內(nèi)熱蒸動(dòng),每潮熱一次,恒數(shù)日始已,潮熱一次則病進(jìn)一次,斯時(shí)治之合度,可 使其潮熱一次,則病減一次,蓋不進(jìn)則退,理有固然,宜用滋陰清化湯、保和湯、滋陰保肺湯之屬。凡潮熱熱 勢(shì)甚者其病淺,熱勢(shì)微而永不能清者其病深,蓋一則正氣尚未大耗,而一則正氣已屬衰微也。干咳無痰者, 宜瓊玉膏清之,或本事鱉甲丸加味以補(bǔ)之(火邪郁肺,亦有干咳,不屬于虛損咳嗽一類)。又此證出入之關(guān) 鍵,恒在于脾胃之能否鼓舞其正氣,倘大便實(shí)者,多為可治,倘大便溏薄,多有變端。故虛損之咳嗽,雖發(fā) 熱之時(shí),宜用川貝、知母、麥冬、生地、地骨皮之屬,而一遇便溏,即當(dāng)用扶胃保脾之品加而進(jìn)之, 或竟乘其未溏之前,即用之以預(yù)為之防者,否則脾陽一敗,腎氣下竭,更將難于措施,是在臨證之隨機(jī),用!》畏銎沃钔。潮熱似有似無,脾傷泄瀉者,宜楊氏八味湯加減治之;虛火妄動(dòng),元陽無根者,宜金匱 腎氣丸加減治之;其有咳嗽之全由虛寒者,宜用附子、干姜、胡蘆巴之類;痰氣上升,虛而發(fā)喘,元 氣虧耗,真陽欲脫者,宜用黑錫丹治之;久咳肺氣耗散,狂咳無制,身振振動(dòng)搖者,宜干姜、五味子、五倍子 等收斂之(以上三證,高年患咳嗽者所常有,而小兒患之,恒不多見)。以上為虛損咳嗽之通治,大抵與外感 咳嗽迥乎不同者也。又虛損中有肺痿一證,其特征為肺葉萎縮。原因有二,一因汗下不當(dāng),胃氣耗 傷,不能上輸于肺,肺失所養(yǎng),日漸枯燥,內(nèi)不能灑陳于六腑,外不能輸津于皮毛,于是肺葉日痿,肺氣益 窒,咳聲漸以不揚(yáng),胸中脂膜日干,治宜生肺津潤(rùn)肺燥,開積痰,下逆氣,終則須補(bǔ)真氣以開通肺竅。一因肺 為火迫,失其清肅而變干燥,凡脾胃上輸之津液,不獨(dú)不能沾潤(rùn),轉(zhuǎn)從熱化而為涎濁,致肌瘦神疲,咳 吐不已,久之肺熱枯燥,雖投清涼,亦扦格不入,治宜以半夏少許,入清涼生津藥中,藉半夏為導(dǎo)驅(qū)其濁, 而清涼之藥力方達(dá)于肺。凡此用藥之步驟,與上述均可相互參看之。虛損咳嗽至于張 口短氣,日久音啞,偏臥一側(cè),翻身則咳不休,六脈沉澀而急,細(xì)數(shù)無神者皆不治。至于虛損咳血,初起 先宜化痰行瘀,用紫菀、百部、二冬、甜杏仁、參三七、白茅根之屬,服一二劑,繼則宜補(bǔ)肺修絡(luò)以止血, 用保肺歸血湯,偏熱者去肉桂、干姜,用二冬、藕汁、童便、生地之屬以佐之。總之治咳血亦不脫乎標(biāo)本二 者,急則治其標(biāo),緩則治其本,治標(biāo)者治其橫溢之血,宜修補(bǔ)經(jīng)絡(luò),消導(dǎo)血瘀,如牡蠣、龍骨、側(cè)柏炭、地 榆炭、棕櫚炭、血余炭、白芨、三七、茜草、蒲黃之類是。治本者治其出血之因,宜順氣止血,各歸其經(jīng), 如降香、沉香、陳皮、郁金、生地、茅根、梨汁、鮮藕、蓮須、丹皮之類是。隨證應(yīng)用,酌加化痰補(bǔ)肺 及培養(yǎng)脾胃之品,固皆可以應(yīng)手取效者也。
附方
(一)二陳湯 治胃中寒濕痰濁等證。
陳皮 半夏 茯苓(各二錢) 甘草(一錢) 生姜(七片)
一方有烏梅肉一個(gè)。清水煎服。
燥痰減半夏、生姜,加麥冬、竹瀝;郁痰干咳去半夏,加川貝母;火痰加黃連、竹茹;老痰加蛤粉、海浮石。
(二)平胃散 治濕滯脾胃,不能運(yùn)化,積飲痞膈,不思飲食,心腹脹痛,口苦短氣,反胃惡心,噯氣 吞酸,面黃體瘦,體痛嗜臥,壯熱自利,霍亂吐瀉。能調(diào)氣暖胃,化宿食,消痰飲。
濃樸 陳皮 甘草 蒼術(shù)。ㄈ)玉屏風(fēng)散 治風(fēng)邪久留不散,及衛(wèi)虛自汗不止。
黃 白術(shù) 防風(fēng) 加生姜 大棗 (四)四君子湯 見第三章第五節(jié)f1411.cn/yishi/。
(五)茯苓飲 治胸有停痰宿水,吐出后,心虛氣滿不能食。
茯苓 人參 白術(shù) 枳實(shí) 橘皮 生姜。)茯苓桂枝白術(shù)甘草湯 治傷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fā)汗 則動(dòng)經(jīng),身為振振搖,及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
茯苓 桂枝 白術(shù) 甘草。ㄆ)小半夏加茯苓湯 治痰飲多汗,小便不利,卒嘔吐,心下痞,水停胸膈,眩悸。
半夏 生姜 茯苓。ò)十棗湯 治太陽中風(fēng),表解里未和,及懸飲支飲,或因水而咳。
先煮大棗去滓,后納芫花、甘遂、大戟藥末服。以棗肉和丸名十棗丸。
熟地 山藥 山萸肉 茯苓 丹皮 澤瀉 附子 桂枝 (十)五苓散 見第三章第五節(jié)。
(十一)滋陰清化湯 治痰熱。
熟地 生地 天冬 麥冬 當(dāng)歸 鱉甲 阿膠 白芍 茯苓 山藥 貝母 天花粉 五味子 甘草。ㄊ)保和湯 治虛癆咳嗽 肺燥成痿,嘔吐膿血。
知母 川貝 天冬(去心) 麥冬(去心) 款冬花(各一錢) 天花粉 苡仁(炒) 杏仁(去皮尖。各五分) 馬兜鈴 紫菀 桔梗 百合 阿膠(蛤 粉炒) 當(dāng)歸 百部(各六分) 甘草 紫蘇 蘇薄荷(各四分) 五味子(十二粒)
加生姜三片,入飴糖一匙,清水煎服。痰中帶血加蒲黃、生地、小薊、茜根、藕節(jié)。
(十三)滋陰保肺湯 滋陰,保肺。
知母 黃柏(鹽水炒) 橘紅 紫菀(各七分) 麥冬(去心) 天冬(去心。
各一錢二分) 桑白皮 枇把葉(去毛炙。各錢半) 當(dāng)歸 白芍 生地 阿膠(蛤粉炒。各一錢) 五味子(十五粒) 甘草(五分)
清水煎服。
(十四)瓊玉膏 填精補(bǔ)髓,調(diào)真養(yǎng)性,補(bǔ)百損,除百病。治虛勞干咳。
生地(四斤,搗絞取汁) 白茯苓(十二兩) 白蜜(二斤,煉去滓) 人參(六兩)
先以生地黃汁同蜜熬沸,用絹濾過,將人參、茯苓研為細(xì)末,入前汁和勻,桑柴火煮熬修膏,勿犯鐵器。
(十五)本事鱉甲丸 治勞嗽及鼻流清涕,耳作蟬鳴,眼見黑花,一切虛證。
鱉甲 地骨皮(各三錢) 五味子(二兩)
共研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加熟地、當(dāng)歸、白芍、麥冬、阿膠、茯苓治干咳無痰。
(十六)保肺扶脾湯(自制) 治虛損咳嗽,痰時(shí)稀時(shí)濃,潮熱往來,大便溏泄。
黃 蛤粉阿膠珠 百合 麥冬 潞黨參 白術(shù) 茯苓(各二錢) 半夏 陳皮 川貝母 馬兜鈴。ǜ麇X半) 百部 紫菀(各一錢)
清水煎服。泄瀉日久加干姜五分,肉豆蔻補(bǔ)骨脂一錢,甚者再加罌粟殼五分;形寒者加桂枝五分;蒸熱 不退者,先加銀柴胡一錢服之,再去柴胡加地骨皮、丹皮各一錢。
(十七)楊氏八味湯 治脾胃虛寒,氣不升降,心腹刺痛,臟腑虛滑。
吳茱萸 干姜 陳皮 木香 肉桂 丁香 人參 當(dāng)歸 清水煎服。
(十八)黑錫丹 升降陰陽,墜痰定喘。治真元虧憊,上盛下虛,心火炎盛,腎水枯竭,三焦不和, 嘔吐痰喘,四肢厥冷,不省人事。
黑鉛(熔去渣) 硫黃 沉香 附子 胡蘆巴 陽起石 破故紙 舶上茴香 肉豆蔻 金鈴子 木香 肉桂 巴戟 (十九)保肺歸血湯(自制) 治虛損咳嗽,痰中帶血。
肉桂 干姜(各五分) 牡蠣 龍骨 黨參 地榆炭 代赭石 熟地 懷山藥(各三錢) 冬蟲夏 草馬兜鈴 百合 燕窩 獺肝 降香(各一錢)
清水文火煎服。
(二十)肺露 治吐血衄血,干咳無痰,久咳成肺痿等證。
孩兒參 天冬 麥冬 百合 川貝母 絲瓜絡(luò) 阿膠珠(各二錢)
玉竹 白茯苓 北沙參 代蛤散 冬瓜子(各三錢) 桑白皮(炙) 知母 款冬花 丹皮 地骨皮(各一錢五分) 葶藶子 馬兜鈴(各一錢)
共為末,用 豬肺一具,去心血,灌血潔凈,一半灌入肺中,一半撒在肺上,蒸露,再將枇杷葉(蜜炙 )十二兩,嫩蘆根十兩,另蒸露和入,每服一二兩,隔水燉溫,逐日服一二次。
按∶此為虛損咳嗽虛痰多之妙方,補(bǔ)而不膩,涼而不寒,潤(rùn) 肺清金,化痰止嗽,推為要藥,惟有外邪者忌之。
(二十一)蠶豆花露 治肺熱咯血。
蠶豆花 蒸為露飲之,或煎服亦可。
(二十二)枇杷葉膏 治肺熱咳嗽咯血。
大枇杷葉 刷去毛,蜜炙,煎熬成膏,開水沖服。
(二十三)薏苡仁粉 治肺痿吐血。
薏苡仁 研為細(xì)末,蘸熟豬肺食之,或用薏苡仁煮粥,日日食之。
(二十四)人參蛤蚧散 治肺痿失音,唾吐膿血,滿面生瘡,遍身黃腫。
人參(二兩) 蛤蚧(一對(duì),酒浸酥炙) 杏仁(五兩,去皮尖,炒) 甘草(炙。
三兩) 茯苓 川貝母(去心) 知母(酒炒) 桑白皮(姜汁和蜜炙。各二兩)
研為細(xì)末,瓷器內(nèi)盛,每服三錢,蜜湯調(diào)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