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描述:
|
嘔血又名吐血。 |
是指血由胃或食管等上消化道而來,經(jīng)口嘔出或吐出的癥狀?捎筛挝阜e熱、脾氣虛弱、瘀 | |
血阻滯等多種原因,使胃絡受損,胃失和降所致。嘔血的常見病種有胃癉、胃瘍、胃癌、鼓 | |
脹、肝癌、血溢病、疫斑熱、腎衰等等。 | |
嘔血為常見臨床急癥之一,大量嘔血可導致血脫,甚至危及生命。臨床對導致嘔血的具體病 | |
種尚未能確定時,可以嘔血待查作為初步診斷,并進行辯證論治。 | |
發(fā)病原因:
|
嘔血之出血部位多在胃及食道,病變常與肝、脾有關。喜嗜辛辣醇酒等,使肝胃積熱,熱傷 |
胃絡;邪毒穢濁刺激,胃絡損傷,迫血妄行;肝郁血瘀日久,肝氣橫逆犯胃;脾氣虧虛,不 | |
能統(tǒng)攝血行;臟腑衰敗,氣血不和,皆可致胃絡受損,血溢脈外,血隨氣逆而成嘔血。 | |
診斷要點:
|
應注意與咳血(血來自呼吸道,隨咳嗽而出,兼夾有泡沫)、咯血(血來自咽喉)、鼻衄、 |
齒衄及拔牙、咽喉部手術后吞下的血液再嘔出相鑒別。 | |
嘔血量多常致血脫,且有的在嘔血之前便有面色蒼白、心悸頭暈、冷汗、昏厥等癥,應注意 | |
及時發(fā)現(xiàn)和搶救。 | |
疾病辨析:
|
根據(jù)嘔血的伴隨癥狀或誘因而考慮病種,如: |
★ 嘔血而伴胃脘痛、發(fā)熱者,多為胃癉等病。 | |
★ 嘔血、發(fā)熱而無胃脘痛者,多屬全身性溫熱病所致,如疫斑熱、肝瘟等。 | |
★ 胃瘍常于嘔血后疼痛反而緩解。 | |
★ 大量嘔血因進食粗糙食物、負重用力等所致者,多見于鼓脹等病之血管破裂。 | |
★ 年齡較大而反復小量嘔血者,應考慮胃癌、肝癌、食管癌等的可能。 | |
★ 服用某些藥物后,亦可損傷胃絡而出血。 | |
★ 血溢病在哎血同時,往往尚有其他部位的難止性出血。 | |
★ 腹部內(nèi)傷見嘔血者,有明顯的腹部外傷史。 | |
除體格檢查和作血、大便常規(guī)、大便隱血試驗檢查外,有條件時作纖維內(nèi)窺鏡檢查,以尋找 | |
出血部位,必要時并進行止血措施。胃腸X線鋇餐檢查雖有可能發(fā)現(xiàn)病位,但一般宜在出血 | |
停止后10-14天進行,以免誘發(fā)再次出血。 | |
必要時作肝功能、甲胎蛋白測定、癌胚抗原及膽、胰、肝、脾B型超聲波等檢查,到助明確 | |
診斷。 | |
治療方法:
|
胃熱熾盛證 |
證候:脘腹脹悶,甚則作痛,吐血量多、色紅或紫黯,常夾有食物殘渣,口臭,便秘或大便 | |
色黑,舌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 | |
治法:清胃泄火、涼血止血。 | |
主方:瀉心湯合十灰散 | |
用法: | |
加減:脘腹脹痛,加枳實、厚樸。 | |
肝火犯胃證 | |
證候:吐血色紅或紫黯,口苦脅痛,嘈雜泛酸,心煩易怒,舌質紅絳,苔黃,脈弦數(shù)。 | |
治法:瀉肝清胃、涼血止血。 | |
主方:丹梔逍遙散 | |
用法: | |
加減:常加側柏葉、白茅根、茜草根;口苦、苔黃膩,加膽草、黃芩。 | |
濕熱中阻證 | |
證候:吐血,胸悶泛惡,身熱不揚,頭身困重,不欲飲食,大便秘結或溏,小便短少,舌質 | |
紅,苔黃膩,脈濡滑。 | |
治法:清熱化濕、和絡止血。 | |
主方:枳實導滯丸合四生丸 | |
用法: | |
加減:可加白茅根、茜草根;胸悶、泛惡、體困,加藿香、佩蘭。 | |
血熱動血證 | |
證候:吐血量多色鮮紅,身熱不退,甚則頭脹目赤,面紅氣粗,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紅 | |
絳,苔黃干,脈滑數(shù)。 | |
治法:清熱解毒、涼血止血。 | |
主方:犀角地黃湯 | |
用法: | |
加減:常加側柏葉、白茅根、茜草根;身熱、面紅、氣粗,加黃芩、梔子;大便秘結,加大 | |
黃、枳實、厚樸。 | |
瘀阻胃絡證 | |
證候:吐血色暗紅,或夾有食物殘渣,胃脘疼痛如刺、固定不移,或脅下有痞塊,面色黧黑 | |
,肌膚甲錯,舌質暗紫或邊有斑點,脈澀。 | |
治法:活血化瘀、和絡止血。 | |
主方:膈下逐瘀湯 | |
用法: | |
加減:常加三本、蒲黃、白茅根。 | |
氣不攝血證 | |
證候:吐血纏綿不止,時輕時重,血色暗淡,胃脘隱痛喜按,神疲乏力,心悸氣短,面色蒼 | |
白,舌質淡,脈弱。 | |
治法:補脾攝血。 | |
主方:歸脾湯 | |
用法: | |
加減:可加側柏炭、蒲黃炭、姜炭、灶心土;胃脘疼痛,加延胡索、郁金。 | |
脾胃虛寒證 | |
證候:吐血色暗,面色無華,畏寒肢冷,脘腹冷痛,口淡不渴,大便溏薄,舌淡胖,苔白, | |
脈沉遲無力。 | |
治法:溫補脾胃。 | |
主方:黃土湯 | |
用法: | |
加減:畏寒肢冷,去黃芩,加干姜炭、肉桂;大便溏薄,加山藥、黨參、茯苓。 | |
氣血虛脫證 | |
證候:吐血量多,面色蒼白,神疲乏力,四肢厥冷,汗出身驚,脈微欲絕。 | |
治法:益氣固脫。 | |
主方:獨參湯 | |
用法: | |
加減:可加干姜炭、側柏炭、烏梅炭;肢厥、身涼,加附子、肉桂。 | |
陰虛火旺證 | |
證候:吐血色紅或暗,胃脘灼痛,入夜為甚,手足心熱,潮熱顴紅,舌質紅,苔少而干,脈 | |
細數(shù)。 | |
治法:滋陰降火、涼血止血。 | |
主方:玉女煎 | |
用法: | |
加減:可加丹皮、側柏葉、白茅根;胃脘灼痛,加生地、梔子、黃芩。 | |
其他療法:
|
急救處理:大量吐血不止者,可用止血每、安絡血、維生素K、對羧基芐胺、止血環(huán)酸等, |
進行靜脈滴注、緩推或肌內(nèi)注射。 | |
單方驗方: | |
★ 云南白藥1g,每日3次。 | |
★ 三七粉3g,每日3次。 | |
★ 十灰散10g,每日3次。 | |
★ 大黃醇提片(粉)3g,每日3次。 | |
★ 紫地合劑(紫珠草、地稔草等)50mL,每日4次。 | |
★ 烏及散6g,每日2-3次,并可加入云南白藥0.5g,吞服。 | |
針炙療法:針刺取穴常用中脘、內(nèi)關、合谷、足三里、虛里等。 | |
常用止血中藥:三七、藕節(jié)、小薊、地榆、棕櫚炭、紫珠、白茅根等,可在辯病、辯證的基 | |
礎上選用。 |
經(jīng)論書籍: | 《經(jīng)絡全書》 | 《四圣心源》 | 《內(nèi)經(jīng)評文》 | 《靈樞懸解》 | 《素問懸解》 | 更多>> |
傷寒金匱: | 《傷寒說意》 | 《傷寒心法要訣》 | 《傷寒懸解》 | 《傷寒尋源》 | 《傷寒醫(yī)訣串解》 | 更多>> |
診治書籍: | 《脈訣刊誤》 | 《脈訣乳海》 | 《脈理求真》 | 《脈確》 | 《脈象統(tǒng)類》 | 更多>> |
本草書籍: | 《本草崇原》 | 《本草從新》 | 《本草撮要》 | 《本草分經(jīng)》 | 《本草綱目》 | 更多>> |
方言書籍: | 《洪氏集驗方》 | 《華佗神方》 | 《回生集》 | 《本草分經(jīng)》 | 《急救便方》 | 更多>> |
內(nèi)科書籍: | 《中國醫(yī)籍考》 | 《中風論》 | 《重訂靈蘭要覽》 | 《重訂廣溫熱論》 | 《止園醫(yī)話》 | 更多>> |
婦科書籍: | 《產(chǎn)寶》 | 《產(chǎn)鑒》 | 《婦科秘方》 | 《婦科秘書》 | 《婦科問答》 | 更多>> |
兒科書籍: | 《保嬰撮要》 | 《保幼新編》 | 《慈幼便覽》 | 《慈幼新書》 | 《達生編》 | 更多>> |
外科書籍: | 《金瘡秘傳禁方》 | 《救傷秘旨》 | 《立齋外科發(fā)揮》 | 《傷科補要》 | 《傷科大成》 | 更多>> |
五官書籍: | 《白喉全生集》 | 《白喉條辨》 | 《包氏喉證家寶》 | 《喉科秘訣》 | 《喉科指掌》 | 更多>> |
針灸書籍: | 《針經(jīng)指南》 | 《針灸大全》 | 《針灸甲乙經(jīng)》 | 《針灸聚英》 | 《針灸神書》 | 更多>> |
醫(yī)論書籍: | 《思考中醫(yī)》 | 《四圣懸樞》 | 《塘醫(yī)話》 | 《推求師意》 | 《外經(jīng)微言》 | 更多>> |
醫(yī)案書籍: | 《馬培之醫(yī)案》 | 《奇癥匯》 | 《三家醫(yī)案合刻》 | 《邵蘭蓀醫(yī)案》 | 《孫文垣醫(yī)案》 | 更多>> |
綜合書籍: | 《急救廣生集》 | 《景岳全書》 | 《明醫(yī)雜著》 | 《明醫(yī)指掌》 | 《儒門事親》 | 更多>> |
養(yǎng)生書籍: | 《食療方》 | 《壽世傳真》 | 《壽世青編》 | 《心醫(yī)集》 | 《服食導餌》 | 更多>> |
其它書籍: | 《本草問答》 | 《瘋門全書》 | 《厘正按摩要術》 | 《醫(yī)暇卮言》 | 《圓運動的古中醫(yī)學》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