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wǎng)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wǎng)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shù)據(jù)庫中醫(yī)疾病數(shù)據(jù)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shù)據(jù)藥學下載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中醫(yī)書籍 > 正文:癰疽
    

萬病回春:癰疽

脈∶癰疽脈數(shù),浮陽沉陰。浮數(shù)不熱,但惡寒侵。若知痛處,急灸或針。洪數(shù)病進,將有膿淫;瑢嵕o促,內(nèi)消可禁。宜托里者,脈虛濡遲;蜍覞ⅲ瑵⒑笠嘁。長緩易治,短散則危。結促代見,必死無疑。瘡瘍之癥,當察經(jīng)之傳受,病之表里,人之虛實而攻補之。假如腫痛熱渴、…

脈∶疽脈數(shù),浮陽沉陰。浮數(shù)不熱,但惡寒侵。若知痛處,急灸或針。洪數(shù)病進,將有膿yin。

滑實緊促,內(nèi)消可禁。宜托里者,脈虛濡遲;蜍覞,潰后亦宜。長緩易治,短散則危。結促代見,必死無疑。

瘡瘍之癥,當察經(jīng)之傳受,病之表里,人之虛實而攻補之。假如腫痛熱渴、大便閉結者,邪在內(nèi)也,疏通之。腫 作痛、寒熱頭疼者,邪在表也,宜發(fā)散之。 腫痛甚者,邪在經(jīng)絡也,和解之。

微腫微痛而不作膿者,氣血虛也,補托之。漫腫不痛、或不作膿、或膿成不潰者,血氣虛甚也,峻補之。色黯而微腫痛、或膿成不出、或腐肉不潰者,陽氣虛寒也,溫補之。若疑其未潰,而概用敗毒,復損脾胃,不唯腫者,不能成膿而潰者,亦難收斂,七惡之癥蜂起,多致不救。經(jīng)云∶諸痛癢瘡瘍,皆屬心火。若腫赤煩躁、發(fā)熱引冷、便閉作渴、脈洪數(shù)實,是其常也。雖在嚴寒之時,必用大苦寒之劑,以瀉熱毒。若脈微皮寒、瀉痢腸鳴、飲食不入、嘔吐無時、手足逆冷,是變常也。雖在盛暑之時,必用大辛溫之劑,以助陽氣。經(jīng)曰∶用寒遠寒,用熱遠熱。有假者反之,雖違其時,必從其癥。

癰疽,大按乃痛者,病深;小按便痛者,病淺。按之處陷不復者,無膿;按之處即復者,有膿。

不復者可消。若按之都牽強者,未有膿也;按之半軟者,有膿也。又手按上下不熱者無膿;若熱甚者有膿。凡覺有膿,急當破之。無膿但氣腫,若有血,慎之慎之!不可針破也。

癰者,大而高起屬乎陽,六腑之氣所生也。疽者,平而內(nèi)發(fā)屬乎陰,五臟之氣所成也。

凡癰疽未破,毒攻臟腑,一毫熱藥不敢用。若已潰破,臟腑既虧,飲食少進,一毫冷藥不敢用也。

腫瘍者,癰疽未見膿而腫也。腫瘍內(nèi)外皆壅,宜以散毒表散為主。設欲行大黃者,宜審其虛寒之原。

癰疽初起之時宜

灸法 治癰疽發(fā)背初生,累試累效。凡人初覺癰疽發(fā)背、已結未結、赤熱腫痛,先以濕紙覆其上,立視,候其紙先干處即是結疽頭處。取大蒜切成片,如三個銅錢濃,安在頭上,用火艾壯灸之三壯,換一蒜片。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時方住。最要早覺早灸為上;方發(fā)一二日者,十灸十愈;三四日者,六七愈;五六日者,三四愈;過七日,則不可灸矣。若有十數(shù)頭作一處生者,用大蒜搗成膏作餅子,鋪瘡頭上,聚艾燒之,亦能安也。若背上初發(fā)赤腫,內(nèi)有一粒,黃如粟米者,即用獨蒜切片如前灸法治之,次日去痂,膿自潰也。

竹筒吸毒方 諸般惡瘡并治。

用苦竹長一二寸,用頭節(jié)妙,刮去青皮,似紙薄為佳,其大小隨瘡斟酌,應毒瘡初發(fā)時用∶

白蒺 蒼術 烏 皮 白濃樸(各五錢重)

上四味銼片,用水一碗,同煎竹筒,煎煮以藥將干為度。

乘竹筒熱,以手按之于瘡上,頃之,其筒自粘在瘡上,不必手按也。仍更用前藥分兩再煮,候前竹筒冷,以手拔去,再換熱者,如前法,其膿自吸入筒中而愈。

荊芥敗毒散 治癰疽疔腫、發(fā)背乳癰等癥,憎寒壯熱,甚者頭痛拘急,狀似傷寒,一二日至四五日者,一二劑散其毒。輕者,內(nèi)自消散。

防風 荊芥 羌活 獨活 柴胡 前胡 薄荷 連翹 桔梗 枳殼 川芎 茯苓 銀花 甘草

大便不通加大黃、芒硝,熱甚痛急加黃芩黃連。

上銼,生煎服。瘡在上,食后服;在下,食前服。

千金漏蘆 治一切惡瘡腫毒、丹瘤瘰瘍、疔腫魚睛、五發(fā)瘭疽。初起一二日,便如傷寒,頭痛煩渴、拘急惡寒、肢體疼痛、四肢沉重、恍惚悶亂、坐臥不寧、皮膚壯熱、大便閉結、小便赤黃并治。妊婦勿用。

漏蘆 白蘞 黃芩 麻黃 枳實(麩炒) 升麻 芍藥 甘草(炙) 大黃 芒硝 連翹。

上銼作劑,水煎服。

追風通氣散 治癰疽發(fā)背、腦疽流注、腫毒、救壞病、活死肌,弭患于未萌之前,拔根于既愈之后。

此藥順氣勻血,扶植胃本,不傷元氣,滌蕩邪穢,自然通順,不生變癥,兼治打破傷折、疝氣血疝香港腳、諸氣痞塞、塊痛腰痛,一切痰飲為患。

當歸 何首烏(不犯鐵器) 木通(去皮節(jié)) 赤芍 白芷 烏藥 茴香 枳殼(麩炒) 甘草

上銼劑,酒、水各煎。病在上,食后服;在下,食前服。

一、癰疽初萌,必氣血凝滯所成,為日既久,則血積于所,滯而后盛作,故病患氣血盛者減當歸,多則生血,發(fā)于他所再結癰毒,生生不絕矣。

一、癰疽發(fā)背在上者,去木通,恐導虛下元,為上盛下虛之病,難于用藥。

一、癰疽生痰有二∶一胃寒生痰,加半夏健脾化痰;二乃郁而成風痰,加桔梗、生姜

一、流注,可加獨活。流注者,氣血凝滯,故氣滯則血留而凝。加獨活者,可以動一身血脈,血脈既動,豈復有流注乎?(一方以醋濕紙貼痛處,以炒鹽熨之即消。)

一、流注起于傷寒,傷寒表未盡,遺毒于四肢經(jīng)絡,澀于所滯而后為流注也。如病尚有潮熱,則里有寒而未盡散,加升麻、蘇葉;熱不退、加干葛;頭痛加川芎、姜、蔥;無汗用酒、水各半煎,大能行血生氣故也。

一、發(fā)背既久不愈,乃前醫(yī)用涼藥過也。涼藥內(nèi)傷其脾,外冰其血。脾主肌肉,脾既受傷,飲食必減,顏色痿瘁,肌肉不生;血為脈絡,血一受冰,則氣不旺,肌肉糜爛。故必理脾,脾健肉自生。本方去木通,少用當歸,加濃樸、陳皮;盛則加白豆蔻

一、凡病癰疽之人,有泄瀉者,不可便服此藥。宜先服蠟礬丸止瀉,后用此。

一、腸肚內(nèi)癰,宜十宣散與此方相間服之,并宜加忍冬藤。

一、腫毒堅硬不穿加川芎、獨活、麻黃、連須蔥煎服,出汗即穿。

一、傷折在頭上去木通,加川芎、陳皮。

一、經(jīng)年腰痛加萆 、玄胡索,酒煎。

一香港腳加木瓜檳榔、穿山甲、水煎。

一痰飲為患,或喘或咳或暈、頭痛睛疼、遍身拘急、骨節(jié)痹疼、胸背頭項腋胯腰腿手足聚結腫硬,或痛或不痛,按之無血潮,雖或有微紅亦淡薄不熱;堅如石,破之無膿,或有薄血、或清水、或乳汁;

又有壞肉如破絮;或又如瘰 在皮肉之間如雞卵,可移動,軟活不硬,破之亦無膿血,針口 肉突出,唯覺咽喉痰實結塞,作寒作熱加南星、半夏。

神功散 治癰疽發(fā)背、一切疔毒并瘰 等癥,已成未成患者神效。

川烏(泡去皮尖) 川黃柏(炙去粗皮,各等分)

上為細末,用唾調(diào)成膏。如唾少,漱口水亦可,發(fā)背癰疽等瘡才起者,敷患處留頂。候藥干,用淘米水時常潤濕。每日藥敷一次。如瘡已成重患將潰爛者,先將槐枝、艾葉煎湯頓溫,將瘡洗凈,用絹帛展去膿血,以香油潤患處,用綿紙仍照患處剪成圓錢留頂粘貼,后用藥涂于紙,如干,根據(jù)前用淘米水潤。日換一次,聽其自然流膿,不可手擠。如敷藥后,病患瘡覺住痛,減熱即愈。

如生肌,則腐肉自落。腐如不落者,剪割亦可,最不宜用針。發(fā)背不宜貼膏藥。凡醫(yī)瘡,屏去別醫(yī),止飲別藥方可治。忌氣怒、房事、勞復并孝服體氣,飲酒之人,飲食忌酒,并雞、羊、魚、肉、瓜茄、姜辣之物。若因氣怒,再復發(fā)腫,根據(jù)前治之。如治對口并腦疽,不必洗去舊藥,逐次添藥,恐動瘡口惹風也。一腫毒加南星、赤小豆等分,醋調(diào)涂即消,姜汁亦可。

真人奪命飲 治一切癰疽疔腫,不問陰陽虛實善惡,腫潰大痛或不痛。然當服于未潰之先與初潰之際。如毒已失潰不可服。仍用一劑,大勢已退,然后隨癥調(diào)治,其功甚捷,誠仙方也。

穿山甲(三大片,切,蛤粉炒成珠) 天花甘草節(jié) 乳香(明透者) 赤芍 白芷(各一錢)防風 貝母(各七分) 沒藥 皂角刺(各五分,炒) 陳皮(一錢半) 歸尾(一錢半) 金銀花(二錢)

上銼一劑,好酒煎,空心、熱服。能飲者,服后再飲酒三五杯,滓再煎服。在背俞,倍皂角刺;在腹膜,倍白芷;在胸次,加栝蔞仁(二錢);在四肢,倍金銀花。

呂洞賓仙傳化毒湯 治癰疽、發(fā)背、乳癰、一切無名腫毒。初起服之立消。已成已潰服之立愈。

防風 甘草節(jié) 白芷 茯苓 貝母 黃芩 連翹 白芍(各一錢) 花粉 金銀花(各一錢二分)半夏(七分) 乳香 沒藥(各五分)

上銼一劑,好酒煎。胸前,飯前服;背上,飯后服;下部,空心;上部;食后。俱要出汗為度。如無汗,用木香熏腳膝腕內(nèi),被蓋汗出而愈。

神仙排膿散 治惡瘡毒、風毒、疔瘡、背花瘡、小兒惡瘡,膿血俱從大便中出。亦治氣滯腹脹及婦人經(jīng)閉不通。此方,壯實之人可用,虛弱者當忌之矣。

大黃(十二兩,酒浸一宿曬干) 白芷 沉香 木香 乳香 沒藥 穿山甲(陳壁土炒。各五錢)

上各為細末,量人虛實用之。實者不過三錢,虛者二錢半。臨臥,用好生酒調(diào)服。服后,禁飲食湯水半日。五更覺腹內(nèi)疼痛,動三五次,以稀米粥補之。服此藥內(nèi)有穿山甲,恐令人作嘔,須慎之,即嚼生蔥可止。凡修合此藥要誠意,不可令婦人、雞犬見,又不可多合,恐久放則不效矣。

芙蓉膏 治癰疽發(fā)背諸毒。

芙蓉葉(或皮或根亦可) 黃荊子上各等分,入石臼內(nèi)搗極爛,用雞子清調(diào),搽于瘡上留頂,不過二次收功。頂如煙起,立時止痛。其效如神。

一方 治發(fā)背癰疽,不問已潰未潰,敷上立消,止痛如神。

白金鳳花科,連根葉同搗爛。先用陳米醋洗凈患處,后敷藥,一日一換。瘡將好,用桑葉醋煮一滾即撈起貼瘡上,即生肌收口而愈。

潰瘍者,癰疽之膿已潰出也。瘍潰,內(nèi)外皆虛,宜以補接為主。設欲行香散者,宜防其虛實之失。

由是言之,則癰疽之腫時與潰時不同。

癰疽已潰之后,宜后方。(李氏云∶疽疾將安,每日當服十全大補湯以補氣血,宜與千金內(nèi)托散相間服。)

托里消毒飲 治一切癰疽六七日未消者。服此藥,瘡未成即消,已成即潰,能壯氣血、固脾胃,使毒瓦斯不能內(nèi)攻,使毒膿易潰、肌肉易生。切不可早用生肌之藥,恐毒未盡反潰爛難愈。

金銀花(三錢) 黃 (蜜水炒) 天花粉(各二錢) 防風 當歸(酒洗) 川芎 白芷濃樸(姜汁炒) 桔梗 穿山甲(炒成珠) 皂角刺(炒。各一錢) 陳皮(三錢)

上銼一劑,酒、水各一盞煎服。瘡在上,食后服;在下,空心服。后用水煎服。

千金內(nèi)托散 治癰疽瘡,未成者速敗,已成者速潰,膿自去,不用手擠;惡肉自去,不用刀針。

服藥后,疼痛頓解,此藥活血勻氣,調(diào)胃補虛、祛風邪、辟穢氣,乃王道之劑。宜多服之大效。

黃 (蜜炙) 人參 當歸(酒洗各二錢) 川芎 防風 桔梗 白芷 濃樸(姜汁炒) 薄荷甘草(生用。各一錢) 加金銀花亦可。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黃酒調(diào)下。不飲酒,木香湯調(diào)下亦可;蚨甲饕粍镁萍逵燃。癰疽腫痛,倍白芷;不腫痛,倍官桂,不進飲食加砂仁、香附;

痛甚加乳香、沒藥;水不干加知母、貝母;瘡不穿、加皂角刺;咳加半夏、陳皮、杏仁、生姜五片;大便閉加大黃、枳殼;小便澀加麥門冬車前子、木通、燈草。

十全大補湯 治癰疽潰后,補氣血、進飲食,實為切要。凡膿血出多,陰陽兩虛,此藥有回生起死之功。但不分經(jīng)絡,不載時令,醫(yī)者觸類而長之可也。或見腫平痛寬,遂以為安。慢不知者無補調(diào)養(yǎng)之功,愈后虛證復見,因而轉(zhuǎn)為他病而危劇者多矣。

神仙蠟礬丸 治癰疽及肺癰、腸癰,能消毒、固臟腑、止疼f1411.cn/Article/痛、護脂膜、止瀉漏,化膿癰疽潰后宜。兼治諸瘡毒、粉瘤、痰核,三五年者,半料即消。不問惡瘡新起者亦效。

黃蠟(二兩) 白礬(三兩)

上為末,熔蠟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九,酒下。不飲酒,熟水下。一日服三次。肺癰,蜜湯下。

咳嗽,姜湯下。

五善七惡主治∶夫善者,動息自寧,飲食知味、便利調(diào)勻、膿潰腫消、水鮮不臭、神彩精明、語聲清朗、體氣和平是也。此屬腑癥,病微邪淺,更能慎起居、節(jié)飲食,勿藥自愈。惡者,乃五臟虧損之癥;蛞蚝瓜率б,榮衛(wèi)消灼;或因寒涼克伐,氣血不足,或因峻厲之劑,胃氣受傷,以致真氣虛而邪氣實,外似有余而內(nèi)實不足。法當純補胃氣,多有可生。不可因其惡遂棄而不治。

若大渴發(fā)熱,或瀉泄淋閉者,邪火內(nèi)yin,一惡也。(竹葉黃 湯。氣血俱虛,八珠湯加黃 、麥門冬、五味子山茱萸,如不應,佐以加減八味丸同服)

若膿血既泄,腫痛尤甚,膿色敗臭者,胃氣虛而火盛,二惡也。(人參黃 湯。)如不應,用十全大補湯加麥門、五味。)

若目視不正、黑睛緊小、白睛青赤、瞳子上視者,肝腎陰虛而目系急,三惡也。(六味丸加炒山梔麥冬、五味子。如不應,用八珍湯加炒山梔、麥冬、五味子。)

若喘粗氣短、恍惚嗜臥者,脾肺虛火,四惡也。(六君子加大棗、生姜。如不應,用補中益氣湯加麥門、五味。心火刑克肺金,人參平肺散。陰火傷肺,六味丸加五味子煎服。)

若肩背不便、四肢沉重者,脾腎虧損,五惡也。(補中益氣湯加山茱萸、山藥、五味。如不應,用十全大補湯加山茱萸、山藥、五味。)

若不能下食、服藥而嘔、食不知味者,胃氣虛弱,六惡也。(六君子湯加木香、砂仁。如不應,急加附子。)

若聲嘶色敗、唇鼻青赤、面目四肢浮腫者,脾肺俱虛,七惡也。(補中益氣湯加大棗、生姜。如不應,用六君子湯加炮姜。更不應,急加附子,十全大補湯加附子、炮姜。)

腹痛泄瀉、咳逆昏憒者,陽氣虛、寒氣內(nèi)yin之惡癥也。(急用托里溫中湯,后用六君子湯加附子,或加姜桂溫補。)

若有潰后發(fā)熱、惡寒作渴、或怔忡驚悸、寤寐不常、牙關緊急、或頭目赤痛、自汗盜汗、寒戰(zhàn)切牙、手撒身熱、脈洪大、按之如無;或身熱惡衣、欲投于水、其脈浮大、按之微細、衣濃仍寒,此氣虛極,傳變之惡癥也。

若手足逆冷、肚腹疼痛、泄痢腸鳴、飲食不入、呃逆嘔吐,此陽氣虛、寒氣所乘之惡癥也。

若有汗而又惡寒,或無汗而惡寒、口噤足冷、腰背反張、頸項頭強,此血氣虛極,變痙之惡癥也。(急用參、 、歸,術、附子救之,間有可生者。)

大抵五善見三則吉,七惡見四必危。虛中見惡癥者難治,實癥無惡候者易治。

六味丸(又名六味地黃丸) 此壯水之劑。夫人之生,以腎為主。凡病皆由腎虛而致。

此方乃天一生水之劑,無有不可用者,世所罕知。若腎虛發(fā)熱作渴、小便淋閉、痰氣壅盛、咳嗽吐血、頭目眩暈、小便短少、眼花耳聾、咽喉內(nèi)燥、口熱瘡裂、齒不堅固、腰腿痿軟、五臟齊損、肝經(jīng)不足之癥,尤當用之,水能生木故也。若腎虛發(fā)熱、自汗盜汗、便血諸血、失喑,水泛為痰之圣藥,血虛發(fā)熱之神劑也。

熟地黃(用生者自制,八兩) 山茱萸(酒浸去復選肉) 山藥(各四兩) 白茯苓(去皮)牡丹澤瀉(各三兩)

上地黃酒蒸黑杵膏,余為末,煉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七八十丸,滾水下。

八味丸 治命門火衰,不能生土,以致脾土虛寒而患流注鶴膝等癥,不能消潰收斂,或飲食少思,或食而不化、臍腹疼痛、夜多漩溺。即六味丸加肉桂、附子各一兩。經(jīng)云∶益火之源,以消陰翳,即此方也。

加減八味丸 治癰疽瘡瘍?nèi)蠹皩⑷,口干渴甚、舌或生黃及未患先渴,此腎水不能上潤,致心火上炎,水火不能既濟,故心煩躁、小便頻澀、或白濁陰痿,飲食減少、肌膚瘦削諸癥。

服此以生腎水、降心火,諸癥頓止。及治口舌生瘡不絕。

山藥(一兩) 山茱萸(去核凈肉酒浸杵膏) 桂心(去粗皮) 澤瀉 白茯苓(去皮。各五錢)五味子(二兩半) 丹皮(五錢) 熟地黃(用生者半斤,酒拌砂鍋蒸半日搗膏)

上為末。入膏加蜜少許同丸,如梧子大。每服六七十丸,五更初未言語前,或空心用鹽湯送下。

補中益氣湯 治元氣虛損,或因克伐,惡寒發(fā)熱、肢體倦怠、飲食少思、或不能起發(fā)消散、生肌收斂、或兼飲食勞倦、頭疼身熱、煩躁作渴、脈洪大弦虛、或微細軟弱。

黃 (蜜炙) 人參 白術(去蘆) 甘草(炙用一錢五分) 當歸(一錢) 陳皮(五分)升麻 柴胡(三分)

上銼一劑,姜棗煎服。

四君子湯 治脾胃虛弱,或因克伐,腫痛消散,潰斂不能,宜用此以補脾胃,諸癥自愈。

若誤用攻毒,七惡隨至,脾胃虛弱,瘡口出血、吐血便血,尤宜用之,益氣能攝血故也。凡氣血俱虛之癥,宜此湯但加當歸。脾胃既壯,飲食自進,陰血自生。若用四物湯沉陰之劑,脾胃復傷,諸癥蜂起。若命門火衰而脾胃虛寒,必用八味丸以補土母。

人參 白術(去蘆) 茯苓(各二錢) 甘草(炙,一錢)

上銼一劑,姜棗水煎服。

六君子湯 治脾胃虛弱,或寒涼克伐,腫痛不消,或不潰斂,宜服此湯,以壯榮氣,諸癥自愈。

即四君子湯加陳皮、半夏。

八珍湯 治脾胃虛損,惡寒發(fā)熱、煩躁作渴,或瘡瘍潰后,氣血虧損,膿水清稀,久不能愈。

即四物、四君子合方。

十全大補湯 治瘡瘍氣血虛弱,腫痛不愈,或潰瘍膿消,寒熱、自汗盜汗、食少體倦、發(fā)熱作渴、頭痛眩暈似中風狀。即八珍湯加黃 、肉桂。

托里溫中湯 治瘡瘍膿潰,元氣虛寒,或因克伐,胃氣脫陷,腸鳴腹痛、大便溏泄、神思昏憒,此寒變內(nèi)陷,緩則不治。

羌活 附子(炮去皮臍。各四錢) 干姜(炒) 益智 丁香 沉香 木香 茴香陳皮(各二錢) 甘草(炙,三錢)

上銼,姜水煎服。

人參黃 湯 治潰瘍飲食少思、無睡發(fā)熱。

人參 白術 陳皮 麥門冬 蒼術(米泔浸,各五分) 黃 (一錢) 歸身 升麻(各五分)黃柏(炒,四分)

上銼,水煎服。

竹葉黃 湯 治癰疽氣血虛、胃火盛而作f1411.cn/rencai/渴。

淡竹葉(一錢) 芍藥 麥門冬 半夏 川芎 黃 (炒) 人參 當歸 甘草 石膏 生地黃(各二錢。)

上銼作二劑,水煎服。

人參平肺散 治心火克肺,傳為疽痿,咳嗽喘嘔、痰涎壅盛、胸膈痞滿、咽嗌不利;若因肺火太過,而治當補肺;若因腎水不足而患,當補脾肺;若因心火旺而自病,當利小便。

人參 茯苓 陳皮 地骨皮 甘草(各一錢) 知母(炒,七分) 五味子 青皮 天門冬(去心。各四分) 桑白皮(炒,一錢)

上銼一劑,水煎服。

一癰疽發(fā)背、諸瘡出膿潰爛,日久不愈,飲食少思、身體倦怠、口舌干燥、或寒熱往來、驚怖少睡,用補中益氣湯去柴胡,加蒼術、麥門冬、神曲、五味子、黃柏;少睡加炒棗仁;瘡肉生遲,加白蘞一錢、肉桂五分;如膿多或清,倍加黃 、人參、當歸、白術。

外治敷貼之藥

琥珀 治癰疽發(fā)背、諸般腫毒、久年頑瘡。

香油四兩,下沉香一錢,炸浮待油熟去之,次下嫩松香八兩,文武火不住手攪,如琥珀色住火,下乳香、沒藥、銀朱血竭各一錢為末,攪入膏內(nèi),令勻,退火毒,用油紙攤貼神效。

白龍膏 治背疽及糜瘡皆效。

香油四兩,煎數(shù)沸,入官粉一兩研細,次入黃蠟一兩熔化,攪勻退火,待藥將皺面,用濃連四紙剪大小下一拖藥在上收候。若貼時,先將蔥須煎湯洗凈貼之。

治發(fā)背 官粉不拘多少,研細,用槐枝大梃銼碎,拌炒官粉,黃色去槐枝。每粉一兩,入銀朱一錢研勻,用豬蠟油調(diào),攤膏棉紙上貼之。

一、瘡瘍肌肉不生。若赤色而不生者,血熱也,四物湯加牡丹皮;若膿水清稀,氣血俱虛也,十全大補湯;食少體倦,脾氣虛也,補中益氣湯;煩熱作渴,起居如常,胃火也,竹葉黃 湯;煩熱作渴,日晡熱甚,腎虛也,用加減八味丸。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關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申明 -誠聘英才 - 網(wǎng)站地圖 - 醫(yī)學論壇 - 醫(yī)學博客 - 網(wǎng)絡課程 - 幫助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wǎng)站 中網(wǎng)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