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門,古今醫(yī)統(tǒng)大全:46 癆瘵門
聲音門" /> 聲音門,古今醫(yī)統(tǒng)大全:46 癆瘵門
聲音門,古今醫(yī)統(tǒng)大全教程:46 癆瘵門
聲音門,癆瘵門病機《內(nèi)經(jīng)》曰∶有所勞倦,形氣衰少,谷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氣熱,熱氣熏胸中,故內(nèi)熱!" />
網(wǎng)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wǎng)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wǎng)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shù)語標準中國方劑數(shù)據(jù)庫中醫(yī)疾病數(shù)據(jù)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shù)據(jù)藥學下載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中醫(yī)教程 > 正文:古今醫(yī)統(tǒng)大全 46 癆瘵門<br>聲音門 上課筆記
    

古今醫(yī)統(tǒng)大全教程:46 癆瘵門
聲音門

癆瘵門病機《內(nèi)經(jīng)》曰∶有所勞倦,形氣衰少,谷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氣熱,熱氣熏胸中,故內(nèi)熱。又曰∶陰氣者,靜則神藏,躁則消亡。又云∶陰虛生內(nèi)熱!秶 吩弧冒A瘵陰虛!冻彩喜≡础吩弧梅蛱搫谡,五勞、七傷、六極是也。一曰志勞,二曰思勞,三曰心勞…

癆瘵門

病機

《內(nèi)經(jīng)》曰∶有所勞倦,形氣衰少,谷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氣熱,熱氣熏胸中,故內(nèi)熱。又曰∶陰氣者,靜則神藏,躁則消亡。又云∶陰虛生內(nèi)熱。

《國小》曰∶癆瘵陰虛。

《巢氏病源》曰∶夫虛勞者,五勞、七傷、六極是也。一曰志勞,二曰思勞,三曰心勞,四曰憂勞,五曰瘦勞。又曰∶陰氣者,靜則神藏,躁則消亡。又云∶陰虛生內(nèi)熱。

《國小》曰∶癆瘵陰虛。

《巢氏病源》曰∶夫虛勞者,五勞、七傷、六極是也。一曰志勞,二曰思勞,三曰心勞,四曰憂勞,五曰瘦勞。又有肺勞者,短氣而面浮,鼻不聞香臭。肝勞者,面目干黑,口苦,精神不守,恐畏不能獨臥,目視不明。心勞者,忽忽喜忘,大便苦難,或時鴨溏,口內(nèi)生瘡。脾勞者,舌本苦直,不得咽唾。腎勞者,背難以俯仰,小便不利,色赤黃而有余溺,莖內(nèi)痛,陰囊濕生瘡,小腹?jié)M急。

六極者,一曰氣極,令人內(nèi)虛,五臟不足,邪氣多,正氣少,不欲言。二曰血極,令人無顏色,眉發(fā)落墜,忽忽喜忘。三曰筋極,令人數(shù)轉(zhuǎn)筋,十指爪甲皆痛,苦倦不能久立。四曰骨極,令人酸削齒苦痛,手足煩疼,不可以立,不欲行動。五曰肌極,令人羸瘦無潤澤,飲食不生肌肉。六曰精極,令人少氣,嗡嗡然內(nèi)虛,五臟氣不足,發(fā)毛落,悲傷喜忘。

七傷者,一曰陰寒,二曰陰痿,三曰里急,四曰精連連,五曰精少,陰下濕,六曰精清,七曰小便苦數(shù),臨事不舉。又云七傷,一曰大飽傷脾,脾傷善噫,欲臥面黃。二曰大怒逆氣傷肝,肝傷少氣,目喑。三曰強力舉重,久坐濕地傷腎,腎傷少精,腰背痛,厥逆下冷。四曰形寒,寒飲傷肺,肺傷少氣,咳嗽鼻鳴。五曰憂愁思慮傷心,心傷苦驚,喜忘三怒。六曰風雨寒暑傷形,形傷發(fā)膚枯夭。七曰大恐懼不節(jié)傷志,志傷,恍惚不樂。

愚謂五勞者,心肝脾肺腎也。勞于心者,則神耗而血衰,驚悸之疾亦因之而作矣。勞于肝者,則怒多而火盛,淚外泄而目昏,或脅刺痛,筋憊不能久立遠行。勞于肺者,因過憂而耗氣,則燥勝而液枯,干咳聲啞,二便秘澀,皆由此而作也。勞于脾者,勞倦傷脾,發(fā)熱惡寒,嘔吐不食,四肢無力,好臥 言,漸而致于腎憊。陰虛則成怯證。勞于腎者,色欲過度,淋濁遺精,陰不上升,陽不下降。腎水既不升榮心,心肺無所蔭,咳嗽吐紅咯血之證作也。

今世之所謂勞者,皆無出于此。六極者,風寒暑濕燥火,靡不冒觸,極甚而即病之,重而不可救者有矣。或有醫(yī)之愈,而終為yin氣所傷,一元氣有損,莫之能完復也,致為終身之損者蓋多矣。

七傷者,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過傷是也。惟過于思者,寢成癆瘵。今之癆瘵而多起于脾腎之勞,憂思之過者也。先哲所謂五勞、六極、七傷,蓋因證而言也。

《袖珍方》云∶癆瘵之證非止一端,其始也,未有不因氣體虛弱,勞傷心腎而得之。又有外感風寒暑濕之氣,先為瘧疾,以致咳嗽,寒邪入里,失于調(diào)治,又不能保養(yǎng),過于房勞,傷于飲食,久而成癆瘵之候。其為證也,令人肌肉羸瘦,皮毛干枯,寒熱盜汗,遺泄白濁,或腹中有塊,或腦后兩邊有小結(jié)核,或聚或散,或咳嗽痰涎,或咯唾膿血,及傳變?yōu)槎姆N,或三十六種,或九十九種。又有所謂五尸者,曰蜚尸、遁尸、寒尸、喪尸、注尸者是也。名狀雖不同,傳變雖不一,其實所傷不過五臟。故傳于肝者,面白目枯,口苦自汗,心煩驚怖。傳于心者,面黑鼻干,口瘡喜忘,大便或秘或泄。傳于脾者,面青唇黃,舌強喉哽,吐涎體瘦,飲食無味。傳于肺者,面赤鼻白,痰吐咯血,喘咳毛枯。傳于腎者,面黃耳枯,胸滿腹痛,白濁遺溺是也。

病機

巢氏曰∶夫蒸病有五∶一曰骨蒸,其根在腎。旦起體涼,曰晚即熱,煩躁,寢不能安,飲食無味,小便赤黃,忽忽煩亂,細喘無力,腰疼,兩足逆冷,手心常熱。蒸盛過傷內(nèi),則變?yōu)轲,食入五臟。二曰脈蒸,其根在心。日增煩悶,擲手出足,翕翕思水,口唾白沫,睡則浪言,或驚恐不定,脈數(shù)。若蒸盛之時,或變?yōu)轲,臍下悶,或暴利不止。三曰皮蒸,其根在肺。必大喘鼻干,口中無水,舌上白,小便赤如血。蒸盛之時,胸滿或自稱得注熱,兩脅下脹,大嗽徹背連胛疼,眠寐不安;蛘舳緜K,口內(nèi)唾血。四曰肉蒸,其根在脾。體熱如火,煩躁無汗,心腹鼓脹,食即欲嘔,小便如血,大便秘澀。蒸盛之時,身腫目赤,寢臥不安。五曰內(nèi)蒸,亦名血蒸。所以名內(nèi)蒸者,必外寒而內(nèi)熱,把手附骨,而內(nèi)熱甚,或皮燥而無光。蒸盛之時,四肢漸細,足趺腫起。又有二十三蒸之論。多因熱病后食牛羊肉,及肥膩酒色,觸犯而成此疾。久蒸不除,多變成疳,必須先防下部,不得輕妄治也。

病機

《袖珍方》曰∶蒸在心也,少氣煩悶,舌必焦黑。蒸在小腸也,腹內(nèi)雷鳴,大腸或秘或泄。

蒸在肝也,目;柽\,躁怒無時。蒸在膽也,耳聾口苦,脅下堅痛。蒸在腎也,耳葉焦枯,腰腿酸痛。蒸在右腎也,情志不定,泄精白絮。蒸在肺也,喘咳咯血,聲音嘶遠。蒸在大腸也,右鼻干疼,大腸隱痛。蒸在脾也,唇口干燥,腹脅脹滿,畏寒不食。蒸在胃也,鼻口干燥,腹脹自汗,睡臥不寧。蒸在膀胱也,小便黃赤,凝濁如膏。蒸在三焦也,或寒或熱,中脘膻中時覺煩悶。蒸在膈也,心胸噎塞,疼痛不舒。蒸在宗筋也,筋脈縱緩,小腸隱痛,陰器自強。蒸在回腸也,肛門秘澀,傳道之時,里急后重。蒸在玉房也,男子遺精,女子白帶。蒸在腦也,眼眵頭眩,口吐濁涎。蒸在脾也,肌膚鱗起,毛折發(fā)焦。蒸在腎也,版齒黑燥,大杼酸疼。蒸在髓也,肩背疼,行骨酸痛。蒸在筋也,眼昏脅痛,爪甲焦枯。蒸在脈也,心煩體熱,痛刺如針。蒸在肉也,自覺身熱,多不奈何,四肢 動。蒸在血也,毛發(fā)焦枯,有時鼻衄,或復尿血。蒸傳諸此,其治多難也。惟早灸膏肓及崔氏四花穴法,內(nèi)觀自養(yǎng),外投對證之藥,庶可逃生。失于早圖不能寡欲者,必不免于死亡。

病機

丹溪曰∶癆瘵主乎陰虛,痰與血病。

虞氏曰∶今也癆瘵嗜欲不節(jié),起居無時,七情六欲之火時動乎中,飲食勞倦之過屢傷乎體,漸而至于真水枯竭,陰火上炎,發(fā)為蒸蒸燥熱,或寒熱進退,似瘧非瘧,古方名曰蒸病是也。雖然名證不同,大抵不過咳嗽發(fā)熱,咯血吐痰,白濁白yin,遺精盜汗,或心神恍惚,夢與鬼交。婦人則月閉不通,日漸 羸,漸成癆瘵之候。其侍奉親密之人,同氣連枝,蒸陶日久,受其惡氣,多遭傳染,名曰傳尸。一人患瘵,而后傳注數(shù)十百人,甚而致于滅門者,誠有之矣。

病機

虛癆熱毒積久,則生異物惡蟲,食人臟腑精華,變生諸般奇狀,誠可驚駭。勞傷肝膽者,則為毛蟲,如刺 瓦蛆之狀,食人筋膜。勞傷于心與小腸者,則為羽蟲,如燈蛾蚊虻禽鳥之形,食人血脈。勞傷于脾胃者,則為蜾蟲,如嬰兒蚯蚓之類,食人肌肉。勞傷于肺與大腸者,則為介蟲,如鱉蝦之屬。食人膚膏。勞傷于腎與膀胱者,則為鱗蟲,如魚龍蛟鯉之形,食人骨髓;驋断嗷鹬畡,亦如羽蟲之酷,鴟梟之類,為狀不一,不可勝紀。凡人有此證,便宜早治,緩則不及事矣。治之之法,一則補其虛,以復其真元;一則殺其蟲,以絕其根本。能殺其蟲,則雖不生,亦可以絕后人之傳注耳。

病機

癆瘵九蟲者,一日伏蟲,長四寸,為群蟲之長。二日蛔蟲,長一尺,貫人心,則殺人。三曰寸白蟲,長一寸,子孫生長至四五尺,亦能殺人。四曰肉蟲,狀若爛杏,令人煩滿。五曰肺蟲,狀如蠶,令人咳嗽。六曰胃蟲,狀如蝦蟆,令人嘔逆,吐噦。七曰弱蟲,又名膈蟲,狀如瓜瓣,令人多唾。八曰赤蟲,狀若生肉,令人腸鳴。九曰蟯蟲,至微細,形似菜蟲,居回腸,多則為,極則為癩,及生疽癬疥痿 齲齒,無不為也。凡此諸蟲,依人腸胃之間。臟腑實則害人臟腑,臟腑虛則蝕人臟腑血髓,變成諸患,至于不療。人將氣絕,則緣九竅膚腠,飛梭而出,著于怯弱之人。人不能知,日久遂成癆瘵之證,此所謂傳尸也。凡人平日保養(yǎng)元氣,愛惜精血,瘵不可得而傳。惟夫縱欲多yin,若不自覺,精血內(nèi)耗,邪氣外乘,是不特男子有傷,女人亦不免矣。然而氣虛血痿,最不可入癆瘵之門,吊喪問疾,衣服器用中,皆能乘虛而染觸。間有婦人入患者之房,患人見之思想,則其勞氣隨入,染患日久,莫不化而為蟲。故凡親近之人,不能回避,須要飲食適宜,不可著餓體。若虛者可服補藥,身邊可帶安息香,大能殺勞蟲,內(nèi)有麝香,尤能避惡,醫(yī)者不可須臾無也。

病機

《良方》曰∶尸注者,挾外鬼邪之氣,流注身體,令人寒熱淋瀝,沉沉默默,不的知所苦。

或腹痛脹滿,喘急氣息,上沖心胸,旁攻兩脅,或累塊涌起,或攣引腰脊,或舉身沉重,精神錯雜,常覺昏憒。每節(jié)氣更變,輒至大惡,積月累年,必至于死。死后復注旁人,乃至滅門,故為尸疰。觀乎傳疰之說,則傳尸之易名可知也。外有所謂十注者,非尸疰之例也。

疰者注也,注之為言住也。今世之人,惟知傷寒熱后,肢節(jié)腫痛,名曰傷寒留注。言其邪毒未盡,而留住關(guān)節(jié),發(fā)為腫毒者是也。所謂十注,鮮有知之。夫十注者,皆由陰陽失守,經(jīng)絡空虛,而風寒暑濕,飲食勞倦,一切之邪氣,或乍感生死之氣,卒感鬼神之邪,留住人身,變病多端。至于三十六種,而方書未能顯載,惟有十種之證。一曰風疰,皮膚掣振,游易不定,一年之后,頭發(fā)墮落,頸項掣痛,骨拉解鳴,兩目痛,鼻中酸,牙齒蟲蝕,變?yōu)闇仫L、汗風、柔風、水風、火風、絕風、顛狂風、寄風、罩風等病。人死三年之后,神魂因作風塵,著人遂成風病,名曰風注。(風注雖有諸風之候,大抵只是風證,久而不退,即為風注,其謂人死三年,神魂著人,亦謬說也。)二曰氣注,走入人機,妄言。百日后,體皮腫起,乍來乍去。一年后,體滿失色。三年后,變成惡蟲,難治。三曰寒注,心腹懊疾,嘔沫。二年后,大便去血,吐逆青沫,心疼腹?jié)M,腰脊強痛。四曰生人疰,心脅痛,轉(zhuǎn)筋無常。三日后,體中痛,移易牽掣,沖絞心脅。一年后,目赤,面色青黑。二年后咳逆下痢,變生惡蟲,難治。五曰涼疰,心下乍熱乍寒,一年一復,四肢喜臥,噫酸,體常浮腫,往來不時,而皮黑羸瘦,生癖,目黃,爪甲及唇口青黑。六曰酒注,體氣動,熱氣從胸中上下,無處不痛。一年外,四肢腫,喜噦。七曰食注,心下痛,懊 徹背。

一年后羸瘦體腫,先從腳起,內(nèi)變黑,臍內(nèi)時痛。八曰水注,手足腫,百日體肉變,發(fā)落,目失明。一年后難治。三年身腫轉(zhuǎn)盛,體肉生蟲死。九曰尸注,體痛牽掣。七日后,體肉變白,咽喉吞如有物,兩脅痛。十曰土注,人之五臟配合五行,土內(nèi)主于脾氣,為五行五臟之主,其所禁忌,尤難觸犯。人有居住,穿鑿地土,不擇不禁,觸犯土氣,與人血氣相感,便致疾病。其狀,土氣流注皮膚連腑臟,骨節(jié)沉重,遍身虛腫自破,謂之土疰。

滑伯仁曰∶患勞證者,有病機之不同,有形狀之不一,肌膚羸瘦,骨熱如蒸,服藥無效,針灸無功何也?曰∶勞為虛勞,是體氣虛弱,房勞過傷,氣血虛耗,諸病蜂生,致使陰陽失序,寒熱自生,陽虛生寒,陰虛生熱。久虛久熱變?yōu)楣钦,久嗽成勞,久癆成疰。疰有二十四種、三十六種、九十九種之類,種種不同,內(nèi)有勞疰、尸疰、鬼疰、食疰、蟲疰、毒疰。此六者為傳尸之勞,甚而致于滅門絕戶,神醫(yī)莫之能療也;即苏撸攬D治于微病之初,莫治于已病之后。若正氣既衰,邪氣獨盛,故醫(yī)藥無功也,可不慎哉!

病機

癆瘵至于傳尸之候,其證心胸滿悶,背膊煩痛,兩目不明,四肢無力。雖欲寢臥,睡常不寐,脊膂急痛,腰膝酸疼,多臥。少睡起,狀如佯病。每至早旦,精神尚存,有如無病。日午之后,四肢微熱,面無顏色,或兩頰飛紅。喜見人,常懷忿怒,才不稱意,印多嗔恚。行立腳軟,夜臥盜汗。夢與鬼交,或見先亡,或多驚怖。有時氣息,有時喘嗽。雖思飲食,不能多食。

死在須臾,精神尚好;驎r微利,兩脅虛脹,口燥鼻干,常多粘唾,有時唇赤,漸就沉羸,猶如涸魚,不覺死也。

又云∶傳尸之候,本起無端,莫問老少男女皆有此疾。大抵五行相克而成,先內(nèi)傳毒瓦斯,周遍五臟,漸至羸瘦而死。死后又傳親身一人,故曰傳尸,亦名傳疰。又名,以其初傳半臥半起之候也。

氣息嗽者,名曰肺痿疾。肌熱透骨,名曰骨蒸。內(nèi)傳五臟,名曰伏連,不解治療乃至滅戶。

男女虛弱得之,名曰勞極,吳楚名曰淋瀝,巴蜀亦名勞。

其源先從腎起。初受之氣,兩脛酸痛,腰背拘急,行立腳軟,飲食減少,兩耳風聲,夜夢遺泄,盜汗陰痿。腎既受訖,次傳于心。

心初受氣,夜臥心驚,或多恐悸,心懸之氣,吸吸欲盡。夢見亡人,亦多盜汗。飲食無味,口內(nèi)生瘡。心氣煩熱,惟欲眠臥,朝輕夕重。兩頰口唇悉皆紅赤,有時手足五心煩熱。心受已,次傳于肺。

肺初受病,咳嗽氣力微痛。有時喘氣,臥即更甚。鼻口干燥,不聞香臭;蚝黹g腥氣、焦氣、嘔吐惡心。

肌膚枯燥,或似蟲行,皮膚細起狀若麩片。肺既受已,次傳于肝。

肝初受病,兩目胱胱。面無血色,尚欲顰眉。眼視不遠,目常干澀,有時赤痛,或復睛黃。

朝昏懵暮常欲合眼,睡臥不寐。肝既受已,次傳于脾。脾初受病,兩脅虛脹。食不消化,又時瀉利水谷生蟲,有時腹痛雷鳴。唇口焦干,或生瘡腫,毛發(fā)干聳不潤;驎r上氣,撐肩喘息。

痢下赤黑汁見者,不可治。

病機

患人憎寒壯熱,自汗面白,目干口苦,精神不守,恐畏不能獨臥,其傳在肝。

患人寒熱,面黑鼻燥,忽忽喜忘,大便難,或清瀉,口瘡,其傳在心。

患人憎寒壯熱,面青唇黃,舌強不語,飲食無味,四肢羸瘦,口吐涎沫,其傳在脾。

患人增寒發(fā)熱,面赤鼻干,口燥毛折,咯嗽喘急,時吐白沫,或有血絲,其傳在肺。

患人寒熱面黃,耳葉焦枯, 骨損痛,小便血濁,遺尿,其傳在腎。

脈候

《巢氏病源》曰∶男子平人脈大為勞極,虛亦為勞。

男子勞之為病,其脈浮大,手足煩,春夏劇,秋冬瘥。陰寒,精自出。寸口脈浮而遲,浮則為虛,遲則為勞。虛則衛(wèi)氣不足,勞則榮氣竭。脈直上者浮逆虛也。脈澀無陽,是腎氣少。

寸關(guān)澀,無血氣,逆冷是大虛。脈浮微緩,皆為虛,緩而大者勞也。脈微濡相搏為五勞,微弱相搏虛損為七傷。

脈動而暫止,因不能通而復動,是脈結(jié)也。虛勞血氣虛少,脈雖乘氣而動,血氣虛,則不能連屬,故脈為之結(jié)也。(予每診得結(jié)脈,惟妊婦無妨。及見平人、痰火之人得之,近則半年一年而已,遠則三年,無不死者。若是結(jié)脈,而又乍疏乍數(shù),必速死也。)虛勞病,左手脈細,右手浮大勁急而不退者,為正氣虛,邪氣盛,主必死也。久勞人,脈細而數(shù),亦主死而難治。

《脈經(jīng)》曰∶男子平人脈虛弱微細者,喜盜汗出也。男子面赤薄白,主渴及亡血。卒喘心悸,其脈浮者,里虛也。脈虛沉弦,無寒熱,短氣里急,小便不利,面色白,時時目瞑,此人喜衄,小腹?jié)M,此為勞使之然。男子脈微弱而澀,為無子,精氣清冷也。失精家,小腹強急,陰虛頭寒,目眶痛,(一云目眩)。發(fā)落,脈極虛芤遲,為消谷亡血失精。脈得諸芤動微緊,男子失精,女人夢鬼交通。脈沉小遲者,名脫氣,其人疾行則喘喝,手足逆寒,腹?jié)M,甚則溏泄,食不消化。脈弦而大,按之中空外急,此名為革,婦人則半產(chǎn)漏下,男子則亡血失精。

治法

王節(jié)齋云∶人若色欲過度,傷損精血,必生陰虛火動之病。睡中盜汗,午后發(fā)熱,哈哈咳嗽,倦怠無力,飲食少進,甚則痰涎泄血,咯唾出血,或咳血、吐血、衄血,身熱脈沉數(shù),肌肉消瘦,此名癆瘵,是重難治。輕者用藥數(shù)十服,重者期以歲年。然必須病患惜命,堅心定志,絕房室,息妄想,戒惱怒,節(jié)飲食,以自培其根。此謂內(nèi)外交治,可獲全功。

《十藥神書》云∶夫人之生也,稟天地氤氳之氣,在乎保養(yǎng)真元,固守根本,則萬病不生,四體康健。若曰不養(yǎng)真元,不固根本,疾病由是生焉。且真元根本,則氣血津液也。葛先生曰∶萬病莫若癆證,最為難治。蓋癆之起,因人之壯年氣血充聚,精液充滿之際,不能保養(yǎng)性命,惟以酒色是貪,日夜耽嗜,無有休息,以致耗散真元,虛敗精液,則嘔血吐痰,以致骨蒸體熱,腎虛精竭,面白頰紅,口燥咽干,遺精白濁,盜汗,飲食艱難,氣力全無,謂之火旺金衰,重則半年而斃,輕則一載而亡。醫(yī)者不窮其本,或投之以大寒之劑,或療之以大熱之藥。殊不知大寒則愈虛其中,大熱則愈竭其內(nèi),所以世www.med126.com之治癆者,萬無一人葛師用藥治癆,如羿之射,無不中的。十藥次弟之法具后,學人詳審之,毋惑焉。

久癆瘵者,不能服參,為不受補,肉脫而脈數(shù)者必死。癆嗽人聲音啞者,主死。凡癆病者,一邊不能睡,亦死。久癆之人,大便泄者死。

治法

丹溪云∶虛勞漸瘦屬火,陰火銷爍,即是積熱而成。始可用子和法,虛弱者,四物湯加炒柏、知母、童便、汁、竹瀝。虛甚者,加參術(shù)。

又云∶其證臟中有蟲嚙心肺,名曰瘵疾傳尸。癆瘵寒熱交攻,久嗽咯血,日見羸瘦,先與三拗湯蓮心散煎,萬一不失。(三拗湯、蓮心散,似難為癆瘵要藥,特治其初而淺者可矣。若羸備者醫(yī)學三基,葛氏十方其庶幾乎。)氣血虛甚,發(fā)熱成癆者,補天丸加骨蒸藥佐之,黃柏、知母、地骨皮麥門冬、秦艽青蒿、鱉甲、石膏、竹葉、烏梅之類是也。

勞極之證,五臟必歸重于一經(jīng)。假如足脛酸疼,腰背拘急,遺精白濁,面色黧黑,耳葉焦枯,脈沉細,知其邪在腎也。宜以四物湯加知母、黃柏、五味子、麥門冬、天門冬、澤瀉杜仲、肉桂之類,煎入童便、韭汁、竹瀝服之。

心神驚惕,怔忡無時,盜汗自汗,心煩熱悶,口舌生瘡,咯血面赤,脈洪而數(shù),知其邪在心也。宜以前方去杜仲、澤瀉、肉桂之類,加茯神、黃連、蓮心、遠志菖蒲朱砂之類。

咳嗽喘促,衄血嗽血,皮膚枯燥,鼻塞聲重,時吐痰沫,脈微虛而澀數(shù),知其邪在肺也。

以四物湯加沙參、麥門冬、五味子、知母、貝母、桔梗、桑白皮、地骨皮、冬花、紫菀、馬兜鈴、百合百部之類,煎入童便、竹瀝、姜汁、韭汁服之。

脅痛目赤,面青頰赤多怒。虛陽不斂,夢與鬼交,甚則卵縮筋急,脈弦而數(shù),知其邪在肝也。

宜以四物湯加竹茹、草龍膽、柴胡、黃芩、竹葉、青皮之類。

面色痿黃,唇吻焦燥,飲食無味,腹痛腸鳴瀉痢,四肢倦怠,脈虛濡而數(shù),知其邪在脾也。宜以四君子湯加酒炒白芍藥、蓮肉、薏苡仁、白扁豆、干山藥、豬苓、澤瀉之類。

骨蒸癆瘵,元氣未脫者,灸崔氏四花六穴,無有不安者也。穴法詳見《針灸直指》《經(jīng)穴發(fā)明》卷。

藥方

(《撥萃》)地骨皮散 治骨蒸壯熱,肌肉消瘦,困倦,夜多盜汗。

地骨皮 秦艽 柴胡 知母 當歸 枳殼(炒) 鱉甲(酷炙黃)
上咀,等分,每服五錢,水一盞,柳枝頭各七個,姜三片,烏梅一個,煎去渣,臨臥服。

(《經(jīng)驗》)清骨散 治男子婦人,五心煩熱,欲成癆瘵。

地黃(一錢) 人參(五分) 防風(五分) 北柴(一錢) 薄荷葉 秦艽 赤茯苓 熟地黃(各五分) 胡黃連(三分)
上咀,水盞半,煎八分,溫服;脊菬嵴,先服荊蓬煎丸一服,使臟腑微利,然后服此荊蓬丸。(方見積聚門。)(《良方》)麥門冬湯 治心中煩熱,惟欲露體,覆之即悶,驚悸心忪,面無顏色,忘前失后。婦人患血風氣者,多成此疾,乃心蒸之狀。

麥門冬 茯神 防風 地骨皮(各八分) 人參 遠志 龍齒 羊角屑 炙甘草 石膏 石英(各三分)
上咀,水盞半,棗二枚,煎七分,去渣溫服。未瘥再服,以瘥為度,其益心力。胃經(jīng)吐血者,服之尤佳。若畏藥者,去紫石英。

黃 益損湯 治男子婦人,童男室女,諸虛不足,榮衛(wèi)虛弱,五勞七傷,骨蒸潮熱,腰背拘急,百節(jié)酸痛,夜多盜汗,心常驚惕,咽燥唇焦,少力嗜臥,肌膚瘦瘁,咳嗽多痰,咯吐血絲,寒熱往來,頰赤神昏,全不思食。服熱藥則煩躁,沖滿上焦,服寒藥則膈滿而腹痛。及治大病后榮衛(wèi)不調(diào),及婦人產(chǎn)后血氣未足,宜服此藥。

黃 人參 石斛 木香 白術(shù) 當歸 肉桂 茯苓 芍藥 川芎 熟地黃 山藥 丹皮麥門冬 五味子 甘草(各等分)
上咀,每服五錢,水盞半,姜五片、棗二枚、小麥五十粒,烏梅一個,煎七分,食前服。

(《宣明》)白術(shù)黃 散 治五心煩熱,自汗,四肢痿弱,飲食減少,肌瘦昏昧,并皆治之。

白術(shù) 黃耆 當歸 芍藥 人參 黃芩(各五分) 石膏 甘草(各一錢) 川芎 寒水石(各六分) 茯苓(五分) 官桂(三分)
上水二盞,煎八分,食前一日三服。

(《宣明》)當歸地黃湯 治咳衄血,大小便血,或婦人經(jīng)候不調(diào),月水過多,咳嗽者。

當歸 川芎 生地黃 黃芩 芍藥(各五分) 染槐子 黃藥子 甘草(各四分) 白術(shù) 白茯苓龍骨(各六分)
上水一盞,煎七分,食前溫服。

(《局方》)鱉甲散 治虛勞客熱,肌肉消瘦,四肢煩熱,心悸盜汗,食少多渴,咳嗽有血。黃耆(蜜炙) 鱉甲(醋浸炙,去裙) 知母 桑白皮 紫菀 桔梗 甘草(炙,各五分) 地骨皮 秦艽 柴胡 生地黃 赤芍藥(各七分) 天門冬 白茯苓(各八分) 人參 肉桂(各四分)
上水盞半,煎八分,食后溫服。

(《局方》)》秦艽鱉甲散 治血氣勞傷,四肢倦怠,面黃肌瘦,骨節(jié)煩疼,潮熱盜汗,咳嗽吐痰,山嵐瘴氣,并皆治之。

秦艽 鱉甲(制) 荊芥 前胡 柴胡 貝母 白芷 天仙藤 陳皮 青皮 甘草(炙,各五分) 葛根(一錢) 肉桂 羌活(各二分)
上水盞半,姜三片,煎八分熱服。

(《局方》)秦艽扶羸湯 治肺痿骨蒸,已成勞嗽,或寒或熱,聲嘎不出,體虛自汗,四肢怠情。

秦艽 柴胡 人參 鱉甲(制) 當歸 柴菀茸 地骨皮 甘草(各五分)
上水盞半,姜五片,大棗、烏梅各一枚,煎八分,食后溫服。

(《濟生》)鱉甲地黃湯 治虛勞,手足煩熱,心下怔忡,身體羸瘦。

鱉甲醋(炙) 熟地黃 酒洗) 柴胡 當歸 石斛 秦艽 茯苓 麥門冬 白術(shù)(各一錢) 人參肉桂 炙甘草(各六分)上水兩盞,姜五片,烏梅一個,煎八分,不拘時服。

(《濟生》)黃 飲子 治諸虛癆瘵,四肢勞倦,潮熱乏力,日漸黃瘦,胸膈痞塞,咳嗽痰多,甚則吐血,陰虛陽脫者服之。

黃 當歸 紫菀茸 地骨皮 人參 石斛 半夏 桑白皮 款冬花(各五分) 附子 鹿茸(酒蒸) 炙甘草(各三分)
上水盞半,姜七片、棗一枚,煎八分服。唾血加阿膠蒲黃各五分。衛(wèi)氣枯燥,有熱者,減去附子、鹿茸。

旋神飲子 治癆瘵憎寒壯熱,口干咽燥,自汗煩郁,咳嗽聲重,唾中血絲,瘦劇倦乏。

人參 當歸 白芍藥 茯神 白術(shù) 黃耆 半夏曲 蓮肉 桔梗 麥門冬 熟地黃 五味子白茯苓 灸甘草(各五分)
上水二盞,紅棗一枚、烏梅一個,煎八分,食后服。如嗽,加阿膠;虛極胸滿,木香濕紙包炮,加沉香亦可;如不思食,加扁豆。

(《直指》)參 散 治癆瘵喘嗽,咯血聲焦,潮熱盜汗。

人參 黃耆 川芎 當歸 白茯苓 柴胡 桔梗 貝母 杏仁 五味子 桑白皮 紫菀茸阿膠 枳殼 甘草 秦艽 防風 羌活 款冬花 鱉甲(醋炙,各等分)
上咀,每服八錢,水二盞,姜三片、棗一枚,煎八分,食后服。

(《良方》)潤神散 治癆瘵憎寒壯熱,口干咽燥,自汗疲劇,煩躁。

人參 黃耆 麥門冬 淡竹葉 桔梗 炙甘草(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五錢,水一盞,煎七分,不拘時服。如自汗入麥同煎服。

(《良方》)薤白 治久患咳嗽,肺虛成癆瘵,及吐血、咯血等證。

鱉甲(醋炙) 阿膠(炒,各一兩) 鹿角霜(三錢三分) 甘草(五錢)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薤白一莖,長二寸,煎八分,食后服。先嚼薤,次服藥,一日三服。

(《良方》)阿膠丸 治勞嗽并嗽血唾血。

阿膠(蛤粉炒) 生地黃 卷柏雞蘇大薊 山藥 五味子(各一兩) 柏子仁(炒另研) 麥門冬 人參 防風(各半兩)
上為細末,煉蜜丸,彈子大,每服一丸,細嚼濃煎,小麥湯或麥門冬湯送下!稘健分杏羞h志、百部、茯苓。

(《良方》)青蒿散 治虛勞骨蒸,咳嗽聲嘎,皮毛干枯,四肢倦怠,夜多盜汗,時作潮熱,飲食減少,日漸瘦弱。

青蒿 秦艽 香附子(炒) 桔梗 天仙藤 鱉甲(醋炙) 前胡(各一兩) 烏藥(半兩) 川芎(二錢半) 甘草(炙,一兩半)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姜三片、棗一枚,煎六分,食后服。

(《局方》)樂令建中湯 治臟腑虛損,身體瘦弱,潮熱自汗,將成癆瘵。此藥大能退虛熱,生氣血。

前胡 細辛 當歸 白芍藥 人參 橘紅 桂心 麥門冬 黃耆(蜜炙) 茯苓 甘草(炙,各八分) 半夏(制,五分)
上作一服,水二盞,姜五片、棗一枚,煎八分,不枸時服。

劫癆散 治心腎俱虛,勞嗽時復三、四聲,潮熱后即盜汗,四肢倦怠,體瘦惚惚,異夢,嗽中有血,名曰肺痿。

白芍藥(二錢) 黃耆(蜜炙) 人參 白茯苓 熟地黃(酒洗) 當歸 半夏曲 五味子阿膠(蛤粉炒) 甘草(炙,各一錢)
上水二盞,姜三片、棗一枚,煎八分,食后服。

(《良方》)再生丹 治一切癆證,黃瘦虛損,諸藥不能治者,此藥大效。

茴香(鹽炒) 小茴香(炒) 木通 穿山甲(二錢半) 全蝎(微炒) 通草(各一兩) 沉香(八錢半) 木香 檳榔 燈草(各五錢) 紅花(二錢半)
上為細末,甘草膏和丸,梧桐子大。每服四十丸,空心溫酒送下,食干物壓之。

生犀散 治骨蒸肌瘦,頰赤口干,日晚潮熱,夜出盜汗,五心煩躁,及大病瘥后余毒不解。

犀角 地骨皮 秦艽 麥門冬 柴胡 枳殼(炒) 茯苓 赤芍藥 桑白皮 黃耆(蜜炙) 人參 鱉甲(醋炙)知母 大黃(等分)
上咀,每服二錢,入陳青蒿一根煎,或桃枝亦可,同煎至八分。及治小兒疳病,熱似骨蒸者;或久病后時作潮熱,并瘧疾。有痰加半夏,熱輕者,去大黃加黃芩。

紫菀湯 治傳尸骨蒸,復連,肺氣咳嗽。

紫菀 桑白皮 桔梗 生地黃 續(xù)斷(各一錢) 五味子 甘草(炙) 赤小豆
上水盞半,竹茹一丸,彈子大,同煎一盞。食后溫服,良久再服。若熱甚,加麥門冬、石膏各一錢。

天門冬散 治骨蒸,心肺煩熱,氣息喘促,唾不出唇,漸加羸瘦。

天門冬(一錢) 赤茯苓 桔梗 柴胡 百合 白前 川麻 前胡 黃芩 杏仁(制) 甘草(炙,各五分) 桑白皮(一錢)
上咀,水盞半,姜一片,煎七分,食后溫服。

天門冬丸 治氣癆咳嗽喘促,下焦虛損,上焦煩熱,四肢無力,身羸體弱。

天門冬 麥門冬 鱉甲(制) 杏仁 人參 黃耆 牛膝(酒洗) 枸杞子 白茯苓 五味子石斛(去根) 熟地黃(酒洗) 山茱萸 蓯蓉(酒浸) 紫菀 訶黎勒 沉香(各三分)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棗湯送下。

胡黃連丸 治熱癆,骨節(jié)煩疼,心膈躁悶,亦治虛癆骨蒸。

胡黃連 鱉甲 犀角 訶黎勒 赤茯苓 甘草(炙,各一兩半) 黃芩 地骨皮 知母(炒)桔梗 升麻(各一兩) 柴胡(兩半) 人參(二分) 栝蔞(一枚)
上為細末,用豬膽二十枚,取汁,同蜜四兩攪勻,慢火熬成膏,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后烏梅湯和童便下;如腹痛,糯米飲下,忌莧菜。

地黃煎丸 治癆熱瘦弱。

生地黃汁 青蒿汁 薄荷汁 童便 好無 灰酒(各二升,同熬成煎) 柴胡 鱉甲(醋炙,去裙)秦艽(各一兩) 丹砂 麝香(各半錢)上將后五味,研為細末,入前煎,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溫酒送下。

犀角丸 治癆熱,無不效。

犀角屑 鱉甲 枳殼(麩炒) 黃連(各一兩) 龍膽草 貝母(煨黃) 升麻(各三分) 烏梅肉(三兩,微炒) 秦艽(二兩) 柴胡(一兩半)
上為細末,用豬膽汁二合約煉蜜和,搗三五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不拘時,粥清飲下。忌豬肉、莧菜。

退熱湯 治急勞,四肢煩痛,手足心熱,口干憎寒,飲食不得。

柴胡 龍膽草 青蒿 知母(焙) 麥門冬(去心) 甘草(各一錢)上用童便盞半,蔥白三寸,薤白三莖,桃柳枝各五寸,同浸經(jīng)一宿,平旦煎一盞,空心頓服,至夜再服。

前胡飲 治暴急成勞,痰盛喘嗽。

前胡 人參 官桂 白茯苓 柴胡 桔梗 黃芩 生地黃(酒洗) 玄參 旋復花 甘草(炙,各五分) 麥門冬(去心) 半夏 白術(shù)(各八分) 濃樸(制,一錢)
上水盞半,姜七片,煎七分,不拘時服。

石斛散 治虛勞,手足煩疼,羸瘦無力,不能飲食,小便數(shù)。

石斛(一錢) 桑螵蛸(微炒) 黃耆 人參 牛膝 雞 (微炒) 熟地黃 當歸(各六分)麥門冬(去心) 赤芍藥 白龍骨(各三分)
上水盞半,姜三片、棗三枚,煎七分溫服。

(《雜著》)癆瘵方 治陰虛火動,發(fā)熱成癆。

當歸 白芍藥(炒,各錢半) 熟地黃 川芎(各八分) 黃柏 知母(蜜水炒,各一錢) 生地黃甘草(炙,各五分) 天門冬 白術(shù)(各一錢) 陳皮(各七分) 干姜(炮,三分)
上水盞半,姜三片、棗一枚,煎八分,食前服。

咳嗽甚者,加桑白皮、馬兜鈴、栝蔞仁(各七分),五味子(十粒)。

痰盛,加姜制半夏、貝母、栝蔞仁(各一錢)。

盜汗多,加牡蠣、棗仁(各七分),浮麥(一撮)。

潮熱,加沙參、地骨皮、柴胡(各十分)。

夢遺精,加牡蠣、龍骨、山茱萸(各七分)。赤白濁,加白茯苓(一錢) 黃連(炒,五分。)衄血、咳血,出于肺也,加桑白皮(一錢),黃芩、山梔(炒,各五分。)嗽血,痰血,出于脾也,加桑白皮、貝母、黃連、栝蔞仁(各七分)。

嘔血、吐血,出于胃也,加梔、連、干姜(炮)蒲黃(炒,各一錢),韭汁(半杯),姜汁(一匙)。

咯唾血,出于腎也,加桔梗、玄參、側(cè)柏葉(炒,各一錢)。

若先見血證,或吐衄盛者,宜先治血。輕者,涼血止血;甚者,先消瘀血,次止血,涼血。

蓋血來多有瘀停于胸膈者,不先消化之,即止之,涼之,不應也。葛可久《十藥神書》方可次第檢用。獨參湯止可用于大吐血后,昏倦,脈微細,氣虛者。氣雖虛,而復有火,可加天冬(五錢)。

若陰虛火動,發(fā)熱脈數(shù)者,盜汗咳嗽者,皆不可用此也。

勞病屬血虛有火,大便多燥,然須節(jié)調(diào)飲食,勿令泄瀉。若胃氣一壞,泄瀉稀溏,則前項寒涼之藥難用矣。急宜服理脾胃藥,用白術(shù)、茯苓、陳皮、半夏、甘草、神曲麥芽等藥,候胃氣復,然后用前本病藥,收功后,可服補陰丸。

今世醫(yī)者但遇此證,例用四物加黃柏、知母,動經(jīng)百劑,雖死不變。殊不知胃氣傷于寒涼,癆火益甚,雖服之不能作效。蓋是胃氣虛,不行藥氣,故無效也。所以節(jié)齊云∶胃氣少虛,即救胃氣,胃氣復,又用本病藥,此治法妙也。有司命者,不可不知。

葛可久十藥神方嘔吐咯血者,先以十灰散遏住。甚者,以花蕊石散止之。止后,其人必倦,用獨參湯補之,后服化藥。保和湯止嗽清肺,保真湯補虛除熱,太平丸潤肺消痰,消化丸下痰消氣,加減法具各方之下。

服藥之法,每日仍濃煎薄荷湯,灌漱喉中。用太平丸先嚼一丸,徐徐咽下,次噙一丸,緩緩溶化,至上床時,亦如此用之,夜則肺竅開,藥必流入竅中。如痰壅,卻先用飴糖拌消化丸一百丸吞之。次又依前噙嚼太平丸,令其仰服前七藥。后若有嗽,可煮潤肺丸食之。服前藥有暇,煮此七藥服之,亦續(xù)煮白鳳膏食之,固其根本。痊后,服十珍丸以收功。

(甲字)十灰散 治癆證嘔血、吐血、咯血、嗽血,先用此藥止之。

大薊 小薊 荷葉 扁柏葉 茅根 茜根 山梔 大黃 牡丹棕櫚皮(各等分)上各燒灰存性,研極細末,用紙包,碗蓋于地上一宿,出火毒。用時先將白搗汁,或蘿卜汁,磨京墨半碗,調(diào)服五錢,食后下。如病勢輕,用此立效。如血出成升斗者,用后藥止之。

(乙字)花蕊石散 五臟崩損,涌噴血出斗升,用此止之。

花蕊石(火 存性,研為粉)上用童便一鐘,煎溫調(diào)末三錢,甚者五錢,食后服。

男子用酒一半,女人用醋一半,與小便和藥服,使瘀血化為黃水。服此訖,以后藥補之。

(丙字)獨參湯 止血后虛弱,無動作者,此藥補之。

大揀人參(一兩)
上咀,水二盞,棗五枚煎,不拘時,細細服之。服后宜熟睡一覺,后服藥除根。

(丁字)保和湯 治癆嗽,肺成痿者,服之決效。

知母 貝母 天門冬 麥門冬 款冬花(各二錢) 天花薏苡仁 杏仁 五味子 甘草(炙)馬兜鈴 紫菀 百合 桔梗 阿膠(炒) 當歸 生地 紫蘇 薄荷(各五分)
上以水煎,生姜三片,入飴糖一匙化服之。每日三服,食后進,加減于后。一方有百部。

血盛,加蒲黃、茜根、藕節(jié)、大薊、小薊、茅花

痰盛,加南星、半夏、橘紅、茯苓、枳實、栝蔞仁。

喘甚,加桑皮、陳皮、大腹皮、蘿卜子、葶藶、蘇子。

熱甚,加山梔子(炒)、黃連、黃芩、黃柏、連翹。

風,加荊芥、防風、金沸草甘菊、細辛、香附子。

寒,加人參、肉桂、桂枝、五味子、蠟片。

(戊字)保真湯 治癆證虛弱骨蒸,服此最效。

當歸 生地黃 白術(shù) 黃耆 人參 (各一錢) 蓮心 赤茯苓 白茯苓(各五分) 天門冬 麥門冬 陳皮 白芍藥 知母 黃柏(炒) 五味子 柴胡 地骨皮 熟地黃(各四分) 赤芍藥 甘草(各五分)
上水煎,姜三片、棗一枚,食后服。

驚悸,加茯神、遠志、柏子仁、酸棗仁。

淋濁,加萆,天臺烏藥、豬苓、澤瀉。

便濁,加石韋、 蓄、木通。

遺精,加龍骨、牡蠣、蓮須蓮子。

熱燥,加石膏、滑石、鱉甲。

盜汗,加浮小麥、炒牡蠣、黃耆、麻黃根。

(己字)太平丸 治癆證久嗽,肺痿,肺癰,并皆噙服。

天門冬 麥門冬 知母 貝母 款冬花 杏仁(各二兩) 當歸 生熟地黃 黃連 阿膠(各兩半) 蒲黃 京墨 桔梗 薄荷葉(各一兩) 白蜜(四兩) 麝香(少許)
上為細末和勻,用銀石器,先下白蜜,煉熟后,下諸藥末,攪勻,再上火入麝,略熬三二沸,丸如彈子大。每日三服,食后細嚼一丸,前薄荷湯,緩緩送下,次噙一丸,臨臥時服。如痰盛,先用飴糖拌消化丸吞下,卻又噙嚼此丸,使藥流入肺竅,則肺清潤,其嗽退除,七日病痊。凡一切咳嗽,只服此藥立愈。

(庚字)沉香消化丸 治癆瘵,熱痰壅盛。

礞石(炒金色) 明礬(飛研細) 豬牙皂角 南星(制) 半夏 白茯苓 陳皮(各一兩)枳殼 枳實(各半兩) 薄荷葉 黃芩(各一兩) 沉香(五錢)
上為細末,和勻,姜汁浸神曲攪糊為丸,捂桐子大,每服一百丸。臨夜飴糖拌吞,噙嚼太平丸,一藥并服,痰嗽除根。

(辛字)潤肺膏 治久嗽,肺燥,肺痿。

羊肺(一具) 杏仁(凈研) 柿霜 真酥 真粉(各一兩) 白蜜(二兩)上先將羊肺洗凈,次將五味入水攪粘,灌入肺中,白水煮熟。如常服,食前與七藥相間服之亦佳。

(壬字)白鳳膏 治一切久怯虛弱,咳嗽吐痰,吐血發(fā)熱。

黑嘴白鴨一只 大京棗(二升) 參苓平胃散(一升) 陳煮酒(一瓶)上先將鴨縛定腳,量患人飲酒多少,隨量以酒蕩溫,將鴨頂割開,滴血入酒,拌勻飲之。直入肺經(jīng),潤補其肺。卻將鴨干 去毛,于肺邊開一小孔,取其腸雜,拭干。次將棗子去核,每個中實納參苓平胃散末,填滿腸肚中,用麻扎定。以沙甕一個,置鴨在內(nèi)、四圍用火慢煨,將陳煮酒,作三次添入,煮干為度。然后食其棗子。陰干隨意食用,參湯送下,后服補髓丹,則補隨生情,和血順氣。

(癸字)十珍丹(一名補髓丹) 治久虛勞憊,髓干精竭,血枯氣少。服前藥愈后,服此藥。

豬脊膂(一條) 羊脊髓(一條) 團魚(一枚) 烏雞(一只)上四味,制凈去骨存肉,用酒一大碗,于砂鍋內(nèi)煮熟,擂細,與前熟肉一處,再用慢火熬之,卻下明礬(四兩),真黃蠟(三兩),上二味,逐漸下,與前八味和一處,擂成膏子,和平胃散末,四君子湯末,知母,黃柏末各一兩,共十一兩,搜和成劑。如十分硬,再入白蜜同熬,取起放青石上,用木槌打如泥,丸梧桐子大。每服一百丸,不拘時,棗湯下。

(《秘方》)七圣神效散 治男子婦人,遠年近日,五勞七傷,喘嗽、血尸勞等疾,諸藥無效,針灸不應,命在須臾,服此神效。

鹿茸大補湯(方見諸虛門。)

十全大補湯(方見虛門。)

黃 益損湯(方見前。)

退熱飲(方見積熱門!吨敝浮氛`以退為進,今正之。)

清心蓮子飲(方見淋門。)

鱉甲散(方見前。)上各取一帖,無灰酒三升,浸瓷器瓶內(nèi)半月,開時,空心浸一盞。輕者半月,重者一月,必然痊可。

當歸膏 治脾胃虛弱,養(yǎng)血和中。

當歸(一斤四兩,酒洗) 芍藥(八兩,微炒) 生地黃(半斤,酒洗) 薏仁(一斤,糯米炒去粉) 茯苓(六兩) 白術(shù)(十兩,瀉者黃土微炒) 蓮肉(半斤,去心) 山藥(八兩,炒)陳皮(四兩) 人參(三兩,服得者倍之) 甘草(一兩半,炙半生) 枸杞子(四兩)
上咀,凈稱,用水二十斤,文武火熬成膏,加熱蜜于內(nèi)。冬用四兩;春用五兩;夏秋用六兩,依法再熬。

內(nèi)外俱熱如蒸者,加青蒿汁(一碗)、銀柴胡(一兩)、胡黃連(五錢)。

內(nèi)熱蒸者,加地骨皮(四兩),牡丹皮(二兩),知母(一兩)。女人加童便浸香附子(一兩),烏藥(二兩),玄胡(二兩)。男女胃脘痛者,加草豆蔻(一兩)。寒加肉桂。虛火陣陣作痛,加炒黑山梔仁(半兩)。

頭昏目暈者,加天麻(二兩),鐘乳粉(一兩)。頭虛痛者,加大川芎(二兩)。

咳嗽,加貝母(三兩)、紫菀(一兩)、五味子(一兩)。肺熱者,麥門冬(三兩)、天門冬(一兩)、桔梗、百部(各一兩)。

足膝軟弱,或酸者,加牛膝(四兩)、石斛(二兩)。腰背痛者,加杜仲(六兩)、橘核仁(一兩)。

地黃膏 滋陰降火,養(yǎng)血清肝。

鮮地黃(不拘多少,搗汁。以十斤為則,和眾藥汁同熬) 當歸身(一斤) 芍藥(半斤)甘杞子(半斤) 天門冬(六兩) 川芎(二兩) 麥門冬(六兩)蓮肉(四兩) 丹皮(二兩) 知母 地骨皮(各三兩) 人參 甘草(各一兩)上將眾藥用水二斗煎一斗,去渣凈,用生地黃汁同熬成膏。

參術(shù)膏 治虛勞,脾胃虛弱,不能運用,或脹,或瀉,神效。

人參 白術(shù)(土炒,各一斤) 薏苡仁(八兩,炒熟) 蓮內(nèi)(六兩,去心皮) 黃耆(四兩,蜜水炒) 茯苓(四兩) 神曲(炒二兩) 澤瀉 甘草(炙,各五錢)上如前法熬膏,或為細末,飲湯調(diào)服二三錢。

金櫻膏 治虛勞遺精,白濁最效。

金櫻子(經(jīng)霜后,采紅熟者,不拘若干,撞去剌,切開,去子搗碎煮之,濾渣凈用,復將滓榨汁干用,熬成膏,法見制門) 枸杞子(四兩) 人參(二兩) 薏苡仁(五兩)山藥(二兩) 杜仲(姜汁炒,四兩) 芡實肉(四兩) 山茱萸肉(四兩) 益智仁(一兩) 青鹽(三錢)桑螵蛸(二兩,新瓦焙燥)
上咀,同熬二次,去渣,熬成膏,和金櫻膏對半和勻,空心滾白湯下三四匙。

河車補陰丸 治酒色過度,血氣俱虛,腎臟羸憊,虛火上炎,咯血,咳痰多嗽,盜汗勞熱,漸成骨蒸,最宜服此。

紫河車(一具,制法見總制) 川黃柏(二兩、鹽酒拌,曬干炒褐色) 知母(鹽酒炒一兩)人參 龜板(一兩,酥炙,去裙) 熟地黃(四兩,酒浸) 枸杞子(二兩) 牡丹皮 茯苓(各一兩) 澤瀉 五味子 青鹽(各五錢)上各制,日干,為細末,山藥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空心白湯送下。

藥方

(《良方》)芎歸血余 治瘵疾先用此方,次以鱉甲、生犀角取蟲。

室女頂門生發(fā)(一小團,井水洗去油膩,法醋浸一宿,日中曬干,紙里,火燒存性) 川芎(五錢) 當歸(三錢) 桃仁(水泡,去皮尖焙) 木香(各二錢) 安息者 雄黃(各一錢) 全蝎(二枚)江上大鯉魚(頭生截斷一枚,以醋炙酥)
上為末分作四服。每服井水一大碗,凈室中煎七分,入紅硬降真香末五分,燒北斗符入藥。

月初五更向北仰天咒曰∶瘵神,瘵神,害我生人。吾奉帝敕,服藥保身。急急如律令。念咒五遍,面北服藥畢,面南吸生氣一口,入腹中。燒降真香,置床下,熏 時,再一服。后具符式。

北斗符 PS127a87.bmp (缺) (《良方》)鱉甲生犀散 治瘵疾,殺勞蟲,取出惡物。

天靈蓋(一具,男者,色不赤可用;女者,色赤,勿用。以檀香煎湯,候冷瀉。咒曰∶電公靈,雷公圣。逢傳尸,即須應。急急如律令。咒七遍訖,次用酥炙黃色) 生鱉甲(一枚,醋炙黃)生犀角 降真香 阿魏(河酒研) 干漆(炒存性) 甘遂 木香(各三錢) 穿山甲(取四趾,醋炙焦)雷丸(二錢) 雞心) 檳榔 桃仁(去皮尖) 安息香(各半兩) 蚯蚓(十條,生研和藥)全蝎(二枚) 虎長牙(二枚,醋炙酥,如無,即用牙關(guān)骨)
上為末,每服半兩,先用豉心四十九粒,東向桃、李、桑、梅小梢各二莖,長七寸,生藍青七葉,青蒿一小握,連須蔥白洗五莖,石臼內(nèi)同杵。用井水一碗半煎一盞,入童便一盞,并藥煎取七分,入麝香一字。月初旬,五更,空心溫服,即以被覆面。恐汗中有細蟲,軟帛拭之,即焚其帛,少時必瀉蟲,以凈桶盛,急鉗取蟲,付烈火中焚之。并收入瓷罐中,瓦片敷雄黃蓋之,埋深山中,絕人行處。

(《直指》)虎牙丸 治癆瘵,咳嗽聲啞,肉脫骨痿,殺下瘵蟲。

紫河車(一具,洗凈,用童便酒煮爛,聽用) 麝香(五分) 大川椒(去合口并子,以黃稈紙二重托之,熱爐內(nèi)烙去汗,土地上蓋一宿) 虎頭關(guān)骨(酒浸二宿,炙焦,各一兩半)黃狗頭(取肉四兩,童便并酒煮爛) 鹿茸(酒炙,七錢半) 桃仁(水泡,去皮尖) 秦艽(洗)木香 阿膠(炒,各半兩) 鱉甲(一枚,醋浸一宿,炙酥) 安息香 生發(fā)(紙捻火燒過,存性,各二錢)
上為細末,以紫河車、狗肉杵粘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月初五更空心米飲下,午時又服。如無胞衣,以雄豬肚代用。

(《直指》)雄麝丸 治癆瘵,殺癆蟲,下惡物。

雄黃 雌黃 青黛 代赭石(火 醋淬) 朱砂(研,各二錢半) 干蝦。ㄒ恢,酒炙黃色)天靈蓋(男子者,酥油炙黃色,三錢) 安息香 阿魏(酒浸,研,各二錢) 麝香(五分) 巴豆(肥大者十粒,略去油)
上為細末,軟粳飯頭揉和杵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桃仁十四枚,去皮尖研,煎湯,空心五更下。

(《三因》)五枝散 取傳尸,勞蟲。

桃枝 李枝 梅枝 桑枝 石榴皮(并用東向小枝,各七莖,長三寸) 青蒿(一小握) 苦楝根(白皮,七寸) 生藍青(七葉) 連須蔥白(七寸,洗)上以童便一升半,煎至一半,去渣,入安息香、蘇合香、阿魏各一錢,煎至一盞,濾清,調(diào)朱砂、雄黃、雷丸、枯白礬、硫黃末各半錢,雞心檳榔未錢半,麝香一字,分作二服,月初五更空心浸一服。五更三點,又進一服,約午后,取下瘵蟲,凈桶盛。急鉗入油銚內(nèi)煎之,仍將油傾罐內(nèi),埋深山僻處。

(《三因》)神授散 治傳尸勞氣,殺蟲去毒。

川椒(二斤,去子,并合口者,炒出汗)
上為細末,米渴下一錢,必麻痹暈悶少頃,如不能禁,以酒糊丸,梧桐子大,空心服五十丸。昔嘗一人,與病癆婦人交。其婦死后,其人遂染疾。遇一道人云∶邪氣已入臟,遂令急服椒丸二斤,病當去,如其言,服之幾盡,大便出一蟲,如蛇狀,遂安。續(xù)與人服之,獲安者多矣。

藍汁方 殺瘵蟲、惡蟲,皆化為水。

生藍青葉(搗取自然汁一大碗) 雄黃 枯白礬 安息香 紅硬降真香(各五分) 麝香(少許)上以雄黃等同研,八藍汁內(nèi),月初五更空心服,此方通治蟲毒,及解諸毒。

青桑枝散 取蟲神效。

青桑枝 柳枝 桃枝 梅枝(各七莖,長四寸) 青蒿(一小握) 石榴皮 赤箭 鬼臼(各半兩)上用童便一升半、蔥白七莖,煎至一半,去渣,另入安息香、阿魏各一分,煎至一盞,去渣,調(diào)辰砂末五分、檳榔未一分、麝香一字,分二服。五更初調(diào)下一服,須臾又進一服,至巳時,必取下。多紅者可救,青黑色者不治。見有所下,即進軟粥湯飯,溫暖將息。不可食硬物及生冷等物。合時須擇日,不得令犬、孝子、穢婦人等見。一方無赤箭、鬼臼。

治瘵蟲三方三月四日取桃葉五升,熟搗。脫衣,避風密室中坐其上,從旦至暮,尸蟲悉出。

一方 空心食榧子百枚,諸癆蟲悉化為水。

一方 殺瘵蟲。

貓肝(生取曬干) 為末,月初五更空心,醇醋調(diào)下,或酒后食之。

(《青囊》)取蟲藥 追一切癆蟲。

啄木禽(活取一只,如法喂之) 用朱砂四兩為末,精豬肉四兩,切作豆大,拌和朱砂。

將禽餓一晝夜,方與食之。

食盡,將禽系死,用鹽泥固濟。炭火 一夜,來日不見太陽取出。不得打破,埋凈地中一尺許,一晝夜取出,銀器內(nèi)為細末,以無灰酒作一服,空心入麝香少許,同調(diào)下。置病患在帳中,四下緊閉,用鐵鉗等候。

待病患口中蟲出,即鉗入沸油中煎之。沸油須先預備,蟲出后,進稀粥。及服嘉禾散一二帖,念咒服藥。

咒曰∶ 嗚○ 哞 呢。

(《青囊》)釣蟲丸磁石(有墻極堅者,一兩半) 膩粉(另研) 龍骨(各半兩) 砂(研,半兩)
上為末,用蠟為丸,小櫻桃大,每服一丸。以藥上用針穿一小孔,以青綠線貫之,梢頭系一大錢。早晨令病患向破方正坐,用溫水吞下,候藥下咽喉中,合口,以牙咬定古錢。等候惡心,便吐出。其蟲形狀不一,急以滾油煎之。如不吐蟲,只吐得血絲子,或涎一二合,皆是安證。更服尋常調(diào)和諸藥,數(shù)服,決取痊瘥。其吐出藥,用溫水洗過,更可治人,若是傳尸勞,一丸可活二人。

(《青囊》)釣蟲神效奪命散石燕(一枚火,醋淬七次) 母丁香(錢半) 酒臘(五錢) 鱉甲(一個,和殼) 水磨雄黃(二錢)
上為細末,以蠟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一丸。裝釣子上系緋線一條,長一丈二尺,用雪膏少許丸藥,以蠶繭一戳穿于線上,蓋之。令病患先吃膏,后一口連藥吞下。良久線動,用力拽出,有蟲,入滾油煎之。此藥于端午日,日末出時修合,先服紙丸,次同神仙秘法服之。

(《青囊》)囊服紙丸子法凡醫(yī)傳尸,當先齋戒,誠心對圣焚香,服紙丸子。以雞蛋清涂紙上,令干。剪作錢樣大丸。

服之后,服前件丸藥、散藥。

取傳尸癆蟲鬼哭飲子(方見諸蟲門)

藥方

《道藏經(jīng)》云∶傳尸蟲瘵,不可不知其詳也。九蟲之中,而六蟲傳代,三蟲不傳,胃蟲、蛔蟲、寸白蟲是也;蛞蛭迮K中毒而生,或親戚習染而傳。六蟲,大率約一旬之中,遍行四穴,周而復始。二日一食,五日一退。方其作,若百體有痛,蟲之食也。退則還穴醉睡,一醉五日,其病乍靜。俟其退醉之時,乃可投符用藥。不然,蟲熟于符藥之后,不能治也。一蟲在身,占一十二穴,六蟲共占七十二穴。一月之中,上旬十日,從心至頭,游四穴,蟲頭皆向上;中旬十日,從心至臍,游四穴,蟲頭皆向內(nèi);下旬十日,從臍至足,游四穴,蟲頭皆向下。若投符用藥可以審此。如紫蠶之苗在肝中,蓋蟲性用通靈,切在精審。其或取蟲不補,即學淺妄行,徒費資財,終無去病之理,可不悲哉!師曰∶治傳尸勞者,先須知正氣與毒并行,故臟腑有礙,即成蟲狀。遇陽日長雄,陰月長雌、其食臟腑脂膏,故其色白。五臟六腑一經(jīng)食損,即皮聚毛脫,婦人即月信不調(diào),血脈皆損,不能榮衛(wèi)五臟六腑也。

七十日后,食人血肉盡,故其蟲黃赤,損于肌肉,故變瘦,飲食不為膚,筋緩不能收。

一百二十日外,血肉食盡,故其蟲紫,即食精髓。

傳于腎中,食精,故其蟲色黑,食髓,即骨痿不能起床。諸蟲之有三毛,毛色雜花,鐘孕五臟,五行之氣,傳之三人,即自能飛,其形如禽,亦多品類,傳入腎經(jīng),不可救治。法之所載者,能利后,其蟲色白,可三十日服藥補之。其蟲色黃赤,可六十日服藥補之。其蟲紫黑,其疾已極,可百二十日服藥補之。故經(jīng)曰∶六十日內(nèi)治者,十得八九;百八十日內(nèi)治者,十得三四。過此已往,未知全生。今以六代所傳蟲狀具后。

藥方

第一代蟲狀病證游游食日治法\r圖 PS127a88.bmp (缺) 此蟲形如嬰兄,長三才,背有毛。

圖 PS127a89.bmp (缺) 此蟲形如鬼,動走臟腑。

圖 PS127a90.bmp (缺) 此蟲形如蝦蟆,變動臟腑之中。

凡人受病之后,頓覺憔悴,令人夢寐顛倒,魂魄飛楊,精神離散,飲食減少,形容漸瘦,四肢百節(jié)疼痛,憎寒壯熱,背膊拘急,口苦舌干,面無顏色,鼻流清涕,虛汗常多。其蟲遇丙丁日食起,醉歸心俞穴、中四穴,輪轉(zhuǎn)周而復始。俟蟲大醉,方可醫(yī)灸,取出蟲后,用藥補心,宜服守靈散。

第二代蟲狀病證游食日治法\r圖 PS127a91.bmp (缺) 此蟲形如亂發(fā),長三寸許,在人臟腑之中。

圖 PS127a92.bmp (缺) 此蟲形如蜈蚣,或似守宮,在人臟腑之中。

圖 PS127a93.bmp (缺) 此蟲形如蝦蟹,在人臟腑之中。

凡癆瘵,苦患此蟲,令人神色如醉,夜夢不祥,夢與亡人為侶。心胸飽悶、四體不和,骨節(jié)枯稿,日漸瘦弱,醋心嘔酸,咽干鼻塞,背脊酸疼,腰膝無力,唾吐膿血,頭目不利,胸膈多痰,盜汗發(fā)熱等證。其蟲遇庚辛日食起,醉歸肺俞穴中。俟蟲大醉,方可醫(yī)治,取出蟲后,補肺則瘥,宜服虛成散。

第三代蟲狀病證游食日治法\r圖 PS127a94.bmp (缺) 此蟲形如蚊 類,在人臟腑之中。

圖 PS127a95.bmp (缺) 此蟲形如螳螂,或如血果,在人臟腑之中。

圖 PS127a96.bmp (缺) 此蟲形如刺,或如毛蟲,在人臟腑之中。

癆證,若有此蟲,令人三焦多昏,日常思睡,嘔吐苦汁,或吐清水粘涎,腹脹虛鳴,口鼻生瘡,唇黑面青,日漸消瘦,精神恍惚,口燥咽干,目多昏淚。其蟲庚寅日食起,醉歸厥陰穴、中四八。俟蟲大醉,方可治之,取蟲之后,補氣即愈。

第四代蟲狀病證游食日治法\r圖 PS127a97.bmp (缺) 此蟲形如亂絲,或如蠐螬蟲者。

圖 PS127a98.bmp (缺) 此蟲形如豬肺,或作蟬蟲。

圖 PS127a99.bmp (缺) 此蟲形如蛇虺,往來五臟之中。

凡病此蟲,令人臟腑虛鳴,嘔逆,腸中 癖氣塊,憎寒壯熱,肚大筋青,咳嗽氣促,口苦舌干,要吃酸咸之物。其蟲遇戊巳日食起,醉歸脾俞穴、中四穴。俟蟲大醉方可治,取蟲后,補脾即愈,服魂停散。

第五代蟲狀病證治法\r圖 PS127a100.bmp (缺) 此蟲形如鼠無毛。

圖 PS127a101.bmp (缺) 此蟲有頭無足,有足無頭。

圖 PS127a102.bmp (缺) 此蟲形如精血片。

凡患此蟲,入肝經(jīng)、而歸腎,得血而變更也。令人多怒氣遂,四肢解散,日食減少,或面紅潤如平人,或時通靈而言未來事,或著床枕不起,有似中風肢體頑麻,腹內(nèi)多痛,其蟲遇壬癸日食起,醉臟肝俞穴、中四穴。俟蟲大醉,方可治,取蟲后補肝,即愈,宜服金明散。

第六代(此代蟲有翅足全者,千里傳疰,所謂飛尸。)\r圖 PS127a103.bmp (缺) 此蟲形如馬尾,或有兩條,一雌一雄。

圖 PS127a104.bmp (缺) 此蟲形如龜鱉,在人五臟之中。

圖 PS127a105.bmp (缺) 此蟲形如爛面,或如飛禽,或長或短。

凡患此蟲,令人思食百物,身體 羸,腰膝無力,眼暗耳鳴,喘嗽不定,心腹悶亂。其蟲遇丑亥日食起醉歸腎前穴、四穴。俟蟲大醉,乃可治之。取蟲出,補腎填髓愈,宜服育嬰散。

取六代癆蟲后服五補藥方具后(以下俱《青囊方》)

虛成散肺臟癆極。

白茯苓 枳實(麩炒) 秦艽 芍藥 麻黃 當歸(酒洗) 茄香(炒,各半兩) 甘草(炙,一分) 玄胡索(半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銀環(huán)一對、蜜五點,煎八分,通口服。

金明散 補肝臟癆極。

人參 茯苓 秦艽 知母(酒炒) 石膏( ) 甘草(炙,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姜七片、蔥白二寸,煎八分,無時服。

守靈散 補心臟癆極。

白茯苓(一錢) 丁香(五分) 訶子(一錢) 桔梗(一錢二分) 芍藥(八分) 羌活 甘草(炙,各三分)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入銀耳環(huán)一只,蔥白三寸,煎八分,通口服。

魂停散 補脾臟癆極。

白藥子 人參 桔梗 訶子 茯苓(各一錢) 丁香 甘草(炙,各三分)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入蜜一匙,煎八分,通口服。

育嬰散 補腎臟癆極。

香附子(炒黑,一錢) 附子(裂,個) 木香 白蒺(去刺,各五分) 白茯苓(三錢)甘草(炙,五分)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姜七片、蔥白三寸,煎七分,空心服。

茯神散 不問遠年近日取效。下蟲紅色,便可治,肚下黑又瘥。肚下白色是食髓也,萬無一瘥。下蟲之后,宜服此藥。

茯神 茯苓 人參 遠志 龍骨肉桂 甘草(各一兩) 陳皮 當歸 五味子(各一兩半) 黃耆(一兩) 大棗(五十二枚)
上咀,分八服,每服水盞半,姜二錢,煎一盞,趁前藥后吃,亦空心服神效。此是神人所授靈秘方。

取癆蟲法灸穴凡取癆蟲,可于三節(jié)骨上一穴,并膏肓二穴,每穴灸七壯。然后飲食調(diào)理,方下取蟲藥,其蟲或如亂發(fā),或如紅線線者是也。

四季取蟲宜用之藥春宜用雄黃(另研) 硫黃(另研,各二分) 巴豆(一粒,去油) 豆豉(七粒)上同為細末,面糊為丸,梧桐子大。每服十丸,空心童便一合,酒一盞,溫送下。

夏宜用蘿卜子 鶴虱 硫黃(另研,各二分) 巴豆(一粒,去油) 豆豉(七粒),如前制服。

秋宜用錫灰 雄黃(另研) 綠豆粉(各二分) 巴豆(一粒,去油) 豆豉(七粒)雌黃(另研,二分) 如前制服。

各宜用雌黃 雄黃(另研用) 錫灰(各二分) 巴豆(去油) 豆豉(各七粒),如前制服。

治傳尸癆追尸蟲明目丹糞(中秋夜取,四十九粒,野中尋者佳) 砂(一錢)
上為細末,煉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七丸,甘草半兩槌碎,以水一盞,揉取濃汁。若患人瘦弱,則用炙甘草,五更空心服。預戒患人不得心躁,冷服不妨。小瘥,兩日一服,下蟲為準,藥要上旬日服。

貫眾 去三尸五蟲。

貫眾(五分,殺伏蟲) 白 蘆(三分,殺大腸蟲) 蜀漆(三分,殺白蟲) 濃樸(三分,殺肺蟲) 野狼牙子(四錢,殺肺蟲) 僵蠶(四分,殺膈蟲) 雷丸(六分,殺赤蟲) 雄黃(三分,殺尸蟲) 蕪荑(五分,殺差蟲)上各制凈,為細末,煉蜜丸,梧桐子大。川水下五丸,三服可漸加至十丸。服之二十日,百病皆愈,三尸九蟲自滅。服者,須齋戒恭敬。婦人絕孕,服之有子。

桂心丸 神仙去三尸九蟲捷效。

熟地黃(三兩) 干漆(五錢) 桂心(一兩)
上為細末,煉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七丸米飲送下。

雄黃丸 去三尸九蟲。

雄黃 松脂(各一兩,研)上溶脂為丸,如芡實大。平旦一丸,服之七日,三尸盡去。

通神散 治尸勞、尸蟲。

附子(一枚) 大黃(一兩) 牛黃(五分)
上為末,加桃柳枝、青蒿(各七握),銼,用童便半碗,浸一宿。來日五更煎多沸,濾渣,調(diào)散子一半,服了,以衣被蓋便睡。取下惡物,當自止。下時,用桶子盛之,看何物。其蟲類有四,一頭如馬尾,二如亂發(fā),三似蜈蚣,四如血果,或如亂綿破絮。忌食生冷哽物、茶蒜炙爆、雞鴨蝦蟹、油膩腌藏等物,后藥服之。

甘草 黃連 當歸 木香(各半兩)上將酒二升,瓷器內(nèi)煎取五合,傾出,煎此四味熬,看軟硬和丸,梧桐子大?招耐砗缶苹螓}湯下三十粒,神效。

守庚申法《道藏經(jīng)》曰∶夫人之生于世也,上至國王,次至大臣,下至僧遂庶人,多少不定,惟有女人,此疾尤甚。學道之士,若不去三尸九蟲,以求長生者,終不可得也。每值庚申日,其夜不睡,守之至曉,體倦方可投睡,令人數(shù)覺,尸蟲自不得去奏事也。

《大帝玄科》云∶六月八日及庚申日,北帝開諸生門,聽諸法司訟事,過滿五日者,其人必死。宜守庚申振伏三尸。凡守庚申三尸長絕,令人精神爽快,五神恬靜。每日叩齒三十六通,以左手捧心,呼三尸之名∶上尸彭琚出;中尸彭墳出;下尸彭○出,輒不得為害。

常以庚申去手甲,丑日去足甲,每年七月十六日,將所去手足甲燒灰,和水服之。三尸九蟲皆滅,名曰斬三尸。

遇仙灸癆瘵捷法取癸亥旦二更時,六神皆聚,解去下衣,直身平立,用筆于腰上兩旁微陷處點定。針家謂之腰眼,然后上床合面而臥。每灼小艾七壯,兩腰眼共十四壯。癆蟲或吐出,或瀉出,即安。斷根,將蟲入火燒焚,后服將軍丸。

將軍丸 治傳尸癆瘵。前灸法并此藥,皆是異人傳授。

錦紋大黃(制) 麝香(一錢,研) 牙皂角(醋炙) 桃枝(去皮尖) 檳榔 雷丸(各一兩)蕪荑(半兩) 鱉甲(醋炙黃)
上為末,先將蒿葉二兩,東向桃、李、柳、桑葉各七片,水一盞,煎七分,去渣入蜜一大盞,再熬成膏,入前末藥及麝香、安息香末搗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棗湯送下。

三汁丸 灸后亦宜服此。

生地黃汁 青蒿汁 薄荷葉汁 童便 好酒(各二升,同煎成膏,入后項藥) 柴胡 鱉甲(醋炙黃) 秦艽(各一兩) 朱砂 麝香(各半兩,研)
上為細末,調(diào)前膏內(nèi),搗為丸,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或十丸。不拘時,溫酒送下,忌生冷毒物。

(《醫(yī)林》)五蒸湯 治骨蒸癆熱。

甘草(炙,七錢半) 茯苓(二錢二分半) 人參(一錢半) 竹葉(一錢半) 生地黃 葛根(各二錢二分半) 知母 黃芩(各一錢半) 石膏(三錢七分半)
上咀,每服八錢,水二鐘,白梗米錢半,煎八分,不拘時溫服。以小麥煮湯煎藥亦可。忌海藻菘菜、蕪荑。

凡二十二蒸證狀治法本方中加藥開例于后。

肺蒸∶喘嗽咯血,喉干聲嘎,鼻塞,加天門冬(去心),麥門冬(去心),桔梗、紫蘇、烏梅。

皮蒸∶肌膚鱗起,毛折發(fā)焦,加石膏、桑白皮。

氣蒸∶喘促鼻干,遍身氣熱,不自安息,加人參、黃芩、梔子。

大腸蒸∶右鼻干疼,大腸隱痛加大黃、芒硝

心蒸∶少氣煩悶,舌干口苦,或舌生瘡,加黃連、生地、當歸、赤芍。

脈蒸∶心煩體熱,脈緩急不調(diào),加生地、當歸。

血蒸∶毛發(fā)焦枯,有時鼻衄,或尿血,加生地、當歸(各酒洗)、童便。

小腸蒸∶下唇焦,加赤茯苓、木通、生地黃。

脾蒸∶唇焦折,或生口瘡,加芍藥、木瓜、苦參。

肉蒸∶別人覺熱,自覺冷,食無味而嘔,或煩躁不安,加芍藥。

胃蒸∶鼻口干燥,肚腹膨脹,自汗,睡臥不安,舌生瘡,加石膏、梗米、大黃、芒硝、干姜。

膽蒸∶眼目失光,睛黃口苦耳聾,脅下堅硬而痛,加柴胡、枯蔞。

三焦蒸∶乍寒乍熱,中脘膻中時覺煩悶,加石膏、竹葉。

肝蒸∶或時眼前昏暗,或眩暈,躁怒無時,加川芎、當歸(酒洗)、前胡。

筋蒸∶眼昏脅痛,爪甲焦枯,加川芎、當歸。

腎蒸∶耳葉焦枯,腰腳酸疼,情意不定,泄精白濁,加生地黃、石膏、知母、寒水石。

腦蒸∶頭眩熱悶,眼眵,口吐熱涎,加生地黃、防風、羌活。

髓蒸∶髓沸,骨中熱,肩背痛,骨酸疼,倦行,加天門冬、生地黃、當歸。

骨蒸∶版齒黑燥,大杼酸疼,倦行腰痛,足逆冷,疳蟲食藏,加鱉甲(炙黃),地骨皮、當歸、(酒洗),牡丹皮、生地黃。

玉房蒸∶男子遺溺失精,婦人經(jīng)閉白yin,加知母、黃柏、當歸、芍藥。

脬蒸∶小便赤黃,加澤瀉、茯苓、生地黃、沉香、滑石。

膀胱蒸∶右耳焦,小便凝濁如膏,加澤瀉、茯苓、滑石。

凡此諸蒸,亦有熱病后食肉油膩,飲酒房勞,犯之而復作。久蒸不除,變成疳疾,即死矣。亦有瘧久不愈,以致咳嗽,調(diào)治失宜漸成骨蒸癆瘵之證者多。當推標本而治之。

(《醫(yī)林》)經(jīng)驗方 治男子婦人骨蒸癆瘵,憎寒壯熱。

青蒿(春夏用葉,秋冬用子,童便浸,曬干二兩) 白術(shù) 地骨皮 鱉甲(醋炙) 人參白茯苓 粉甘草(炙) 柴胡 栝蔞根 桑白皮(蜜炙,各五錢)
上咀,每服七錢,水二盞,姜三片,煎八分,不拘時溫服。

(《醫(yī)林》)麥煎散 治少男室女骨蒸,婦人血風攻疰四肢。

赤茯苓 當歸(酒洗) 干漆 鱉甲(醋炙) 常山 白術(shù) 柴胡 大黃(煨) 生地黃石膏(各錢半) 甘草(炙,七錢半)
上咀,分二帖,每帖入小麥百粒,水二盞煎八分,去渣。食后,臨臥服。有虛汗加麻黃根(一錢)(《醫(yī)林》)地骨皮枳殼散 治骨蒸壯熱,肌肉消瘦,少力多困,夜盜汗。

地骨皮 枳殼(麩炒) 秦艽 柴胡 知母 當歸(酒洗) 鱉甲(醋炙黃)
上咀,各等分,每帖七錢,水二盞,用桃柳枝頭各七莖、姜二片、烏梅一個,煎八分,臨臥服。

團魚丸 治骨蒸潮熱,咳嗽累效。

貝母 知母 前胡 杏仁(去皮尖炒) 柴胡(各等分) 團魚(一個,去腸肚)上用藥同魚煮熟,提起去頭,取肉連汁食之。將藥焙干,就用魚甲及骨煮汁,和藥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黃 湯食遠下。

續(xù)斷散 治骨蒸癆熱,潮熱,傳尸勞,喘嗽氣急,身痛煩躁,盜汗。

續(xù)斷 紫菀 桔梗 青竹茹 五味子(各一錢二分) 生地黃 桑白皮(蜜炙,各二錢) 甘草(炙,八分) 赤小豆(四錢)
上咀,作二服,每服用小麥五十粒,水二盞,煎八分,食后服。兼治咳嗽吐膿血。小兒亦可服。

人參散 治邪熱客于經(jīng)絡,肌熱痰嗽,五心煩躁,頭目昏痛,夜有盜汗,四肢倦怠。

婦人虛勞骨蒸尤宜服之。

人參 白術(shù) 白茯苓 柴胡 當歸 半夏曲 葛根 甘草(炙) 赤芍藥(各等分)
上咀,每服七錢,水二盞,姜三片、棗一枚,煎八分,食后服。

柴胡梅連散 治骨蒸癆熱,久而不瘥。

胡黃連 柴胡 前胡 烏梅(各三錢)
上咀,每服四錢,用童便一盞,豬膽一個,脊髓一條,韭白根半錢,同煎至七分,不拘時溫服。亦治五勞七傷虛弱。

清肌十全散 治男婦骨蒸,肌肉消瘦宜服。

柴胡(三錢二分) 生地黃 地骨皮 桔梗(各一錢二分) 防風 茯苓 人參(各一錢六分)甘草(炙) 當歸 秦艽(各六分)
上咀,作二服,每服水二盞,煎八分,食遠溫服。

清神甘露丸 治男婦虛勞,大骨枯陷并皆治之。

生地黃汁 白藕汁 牛乳汁上三味,各等分,用砂石器內(nèi),文武火熬成膏,用后藥。

人參 白術(shù) 黃耆(蜜炙) 黃連 五味子 胡黃連(各等分)
上為末,用前膏子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遠人參湯下。

太上混元丹 治虛勞怯弱,延年補損,久服輕身健體,不可盡述。紫河車者,天地之先,陰陽之祖,乾坤之橐,汞之匡廓,胚胎符兆,九九數(shù)足,我則載而乘之,故謂河車!稓v驗篇》中名之曰混沌皮,非金石草木、夜露曉霜之所比倫。服之不輟,誠以返本還元。補益之遂,誠得其要。

紫河車(一具,米泔水洗凈,去筋膜,入麝香一錢在內(nèi),縫定。放砂鍋內(nèi),入無灰酒五升,慢火熬成膏子,入藥) 沉香(另研) 朱砂(另研,水飛,各一兩) 人參肉蓯蓉(酒浸) 白茯苓(三兩) 乳香(另研) 安息香(酒熬,去砂石,各二兩)
上為細末,入河車膏和藥末,杵千百下,丸梧桐子大。每服七丸,空心沉香湯,或溫酒送下。若有病之人,詳證增加之法具于后。

男子真陽氣耗,榮衛(wèi)兩虛,腰背疼痛,白汗怔忡,痰多喘咳,夢遺白濁,潮熱心煩,腳膝無力,宜加后藥∶鹿茸(酒蒸),川巴戟(去心),鐘乳粉( ),陽起石( ),附子(制),黃耆(蜜炒,各二兩)、桑寄生(如無,以續(xù)斷代,)生鹿角(鎊),龍骨、紫菀(各一兩。)婦人血氣虛損,榮衛(wèi)不足,多致潮熱心煩,口干喜冷,腹脅刺痛,腰腿酸疼,痰多咳嗽,驚惕怔忡,經(jīng)候不調(diào)或閉不通,宜加當歸(酒浸),石斛(去根),紫石英(,醋淬七次水飛),柏子仁(微炒,另研),鹿茸(酒蒸,)鱉甲(醋炙,各二兩),卷柏葉(一兩),川牛膝(酒浸,一兩)。嗽多加紫菀(二兩)。

犀角紫河車丸 治傳尸三月必平復,其余癆證只數(shù)服愈。

紫河車(一具,用米泔水凈洗過,烙干,同眾藥磨為細末) 鱉甲(醋炙) 桔梗 胡黃連 芍藥大黃 敗鼓皮心(醋炙) 貝母 龍膽草 黃藥子 知母(各二錢半) 廣術(shù) 犀角末 芒硝(各錢半)朱砂(二錢,另研)
上為末,煉蜜丸,梧桐子大,朱砂為衣。每服二十丸,空心酒下。

無比丸 治傳尸勞,服至一月愈。其余勞瘦之疾,數(shù)服取效。

紫河車(二兩,煮,醋浸一宿,焙干用) 芍藥鱉甲(醋炙,各半兩) 桔梗 胡黃連 大黃(煨)甘草(炙) 甘龍膽 苦參 黃藥子秋石 知母(各二錢半) 貝母 豆豉(炒) 蓬術(shù) 芒硝 犀角屑(各二錢)
上為細末,煉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溫酒送下。如腸中熱,食前服;膈上熱,食后服。

奪命散 治前證。

桃仁(二十枚,去皮尖,麩炒) 甘草 人參(各半兩) 鱉甲 知母 天靈蓋(醋浸宿,酥炙,各一兩)青蒿 柴胡 阿魏(四棗子大) 蔥白(一握)上以天靈蓋、鱉甲為末,次下人參、知母、柴胡、甘草同搗,次下蔥白、青蒿、桃仁、阿魏,杵成餅子,慢火焙干為末,稱二錢,用童便二盞,煎一盞,露一宿,至五更三點暖服半盞。服了,衣被蓋臥。天明又暖半盞服之。扶病患強行五七步,三日勿洗手、面、指頭。候生毛為驗,每日早晨先飲,白湯投之。

龍膽丸 治積熱勞瘦不食,熱壅瘡腫。此藥解肌骨之熱,散滯毒。

龍膽草 柴胡 黃芩 鱉甲(醋炙,各一兩) 桃仁(去皮尖) 山梔子 陳皮 當歸(酒洗)大黃 甘草(炙,各半兩)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白湯送下。如小兒,減丸數(shù)服之。

天竺黃飲子 治癆瘵。

天竺黃 人參 茯苓 茯神(各半兩) 生地黃 遠志(去心) 龍骨 防風 玄胡索(各五錢)麥門冬(去心,二兩) 大腹子(七枚) 犀角屑(二錢)
上咀,每服七錢,水二盞,煎八分,不拘時服。忌一切毒物,如治久病服此藥,先看十指毛色,如藕白者可治,紫黑色者難治。

麝香散 治婦人室女一切蓄熱骨蒸,及室女月經(jīng)不行,肌瘦熱。

威靈仙(四兩) 干漆(一兩,炒令煙盡) 雄黃 麝香(各三錢,另研)
上為末,每服一大錢,水半盞,煎四分,空心和渣溫服。當有惡穢毒物下,并是病根。此藥難服,或以蒸餅糊丸,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茶湯任下。次服桃仁散。

桃仁散桃仁(一兩,泡去皮尖,麩炒黃色) 赤茯苓(一兩) 芍藥 人參(各一錢) 陳皮(去白,七錢半) 檳榔(七個) 安息香 犀角屑(各一錢半) 麝香(二錢)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鐘,姜三片,煎六分,早晚食前服。若取下蟲頭赤,服天竺黃飲子,補護心臟。

未取蟲,須先服護心。

輕骨散 治骨蒸勞熱。

龍膽草 黃連 貝母 知母 鱉甲(醋炙) 烏梅 桔梗 秦艽 柴胡 人參 甘草(炙)山梔子仁 青蒿(酒煮) 阿膠(炒) 杏仁(去皮尖,麩炒,各等分)
上為末,用好清煙墨一寸,以井花水磨調(diào)前藥末,作餅子,如大指頭大,透風處陰干。二七日方用,每服一餅,井花水磨化。又用沒藥五錢,磨成一盞。于五更又用黃柏末二錢同煎數(shù)沸,卻入盞內(nèi),頻頻打轉(zhuǎn)。于五更時輕輕起,服了便睡,令病患仰臥。甚者不過三服。

蛤蚧 治勞瘦。

白茯苓(炒) 桑白皮(酥炙) 知母(二兩,醋酥炒) 貝母(同上制) 杏仁(六兩,泡去皮尖并雙仁者,以單紙入鐺內(nèi)炒干,入石臼搗為粉。用皮紙包,捶去油) 甘草(二兩,捶碎醋酥炒) 雌雄蛤蚧(一對,入醋酥,內(nèi)浸透,慢火炙干。又浸五次,炙令黃色,勿焦黑為妙)人參(一兩,酥,醋炒黃色)乳酥(真者四十文,切作骰子塊,入銚內(nèi)成汁。再入米醋半斤和勻,同炒前藥,以干為度)
上為末,每服二錢,水一鐘,煎七分,食遠服。忌油膩生冷毒物。如久患嗽者,初服此藥,聞嗽加甚,服久則安。

又方 治勞熱,補肺損止嗽。

蛤蚧(一對,醋酒浸炙) 黃芩 秦艽 胡黃連 人參 青蒿 生地黃 熟地黃 甘草 柴胡知母 貝母 麻黃 杏仁(去皮尖,炒,各半兩) 鱉甲 桔梗 龍膽草 木香(各半兩)每服七錢,水二盞,姜三片、烏梅一個、棗一枚,煎八分,食遠服。

鱉甲散 補虛勞。

鱉甲(醋炙) 當歸 赤芍藥 柴胡 桔梗 甘草(炙) 人參(各一兩) 麝香(五分)杏仁(去皮尖,炒) 胡黃連(二錢) 官桂(半兩,去粗皮,不見火) 地骨皮(一錢) 木香(半兩) 宣連(一錢) 真酥(三兩) 白砂蜜(三兩)
上為細末,用青蒿一斤,童便五升,熬青蒿汁約二升,濾去渣,入酥蜜,再熬成膏。候冷入藥末,搜和為丸,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溫酒下,或米飲亦可。日進三服。如秋冬時,更入桃柳心七個,與后柴胡散煎服。

柴胡散 補虛勞。

柴胡 人參 茯苓 桔梗 芍藥 當歸(酒浸) 麥門冬 青皮 桑白皮 川芎 白術(shù) 升麻甘草(炙,各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七分,通口連渣服。

又柴胡散 治童稚骨蒸熱,及解傷寒后熱。

柴胡 川大黃 干漆(炒煙盡) 秦艽 甘草 常山(各一兩) 鱉甲(三兩,醋炙)
上咀,每服一錢,水一盞,入小麥一撮,煎七分,不拘時冷服。

百勞散 治骨蒸勞熱等證。

天仙藤 當歸 川芎 芍藥 茯苓 人參 黃耆 知母 貝母 黃芩 五味子 地骨皮 柴胡甘草 白芷 桔梗(各等分)每服一兩,水二盞,姜三片,煎八分,食后服。一方加秦艽、前胡。

藥方

崔氏四花六穴灸法(見針灸門)專治男婦五勞七傷,氣血虛弱,骨蒸潮熱,形容憔悴,咳嗽痰喘,五心煩悶,四肢困倦。

如諸風體弱,諸氣 羸,久病痼疾,形體虛弱者,并宜灸之。

黃帝灸二一種癆圖并序夫人含靈受氣,稟于五常。攝之乖理,降之六疾。至若岐黃廣記,抑有舊經(jīng),攻灸單行,顯靈斯術(shù)。骨蒸病者,亦名傳尸,亦名,亦命伏連,亦名無辜。丈夫以元氣為根本,婦人以血海為根源。其病狀也,發(fā)干而短,或聚或分,或腹中有塊,或腦門結(jié)核,或夜臥盜汗,夢與鬼交。

雖目視分明,而四肢無力。上氣食少,漸至 羸?v延歲月,遂至殞滅。

余昔添任洛州司馬,三十日灸活一十三人。前后瘥者數(shù)過二百。至于貍骨獺肝,徒聞曩說;金牙銅鼻,罕見其能。未如此方扶危救急,非止單攻骨蒸,兼亦療風,或瘴或癆,或邪或僻,患狀既廣,灸愈亦多。不可全錄,聊述大概,又恐傳說訛謬,以誤將來。令具圖形,庶令覽者易于悉使。所在流傳,頗多家藏,未暇外請名醫(yī),旁求上藥。返魂遠魄,何難之有?遇斯疾者可不謹哉!腎俞二穴(在第十四椎下,兩旁各一寸半上一隔對是穴,治虛勞耳聾,腎虛水腫腰痛,小便濁,好獨臥,身冷如冰,遺精溺血,五勞七傷,腳膝酸疼,針三分,灸三壯) 大椎一穴(在第一椎) 膈俞二穴(在第七椎) 膽俞二穴(在第十一椎) 三焦俞二穴,(在第十三椎) 胃俞二穴(在第十椎) 旋俞二穴(在第一十椎)

藥方

一法∶以兩手著頭相叉,長氣即吐之。坐地緩舒兩腳,以兩手外抱腳中,疾低頭,入膝中,兩手交叉頭上,十三通。愈三尸也。

一法∶叩齒二七過,取咽氣二七,如三百通乃止,為之二十日,邪氣悉退。六十日病小愈,百日大病除,三尸伏蟲去,肌膚光澤。

藥方

《圣惠方》: 治虛煩骨蒸不得眠。用酸棗仁(一兩),水二盞,研,絞汁下米二合,煮粥,候熟,下地黃汁一盞,再煮。不拘時服。

又方∶治虛勞嘔血,嗽血吐血。用大小薊、柏葉、荷葉、茅根等,即十灰散。又以山藥五條、蓮肉半斤、晉棗一百枚、霜柿十個,四味用水四碗于砂鍋內(nèi)煮熟,擂碎。卻下前藥末,和勻,慢火再熬。復下阿膠四兩、黃蠟二兩、平胃散末、四君子湯,和知母、黃柏末各一兩,搜和成劑。如硬,入蜜置青石上,木槌打勻,丸梧桐子大。每服一百丸,棗楊下,不拘時。此藥不寒不燥,治一切虛勞百損神效。

又方∶鹿角霜(一斤),白茯苓(四兩)為末,就用鹿角膠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空心酒下,甚補益。

又方∶治虛勞骨蒸。用胡黃連、蛇床子、前胡各三錢,犍豬膽一個,脊髓一條,童便、水各一鐘,煎八分,再煎二次,服四劑可愈。

又方∶治虛勞瘦熱。用青蒿細銼水三升、童便五升,煎一升半去渣,熬成膏,丸如梧桐子大。空心臥時,各以酒吞二十丸,或煎服。

《外臺秘要方》∶治骨蒸,以生地黃搗取汁一斤,入煉蜜四兩?招臐L白湯調(diào)下三錢。以身涼為度,若利減一匙。

一方∶治蒸病名曰內(nèi)蒸。所以言內(nèi)者、必外寒內(nèi)熱,以手附骨而熱甚者,其根在五臟六腑之中,必因患后得之,肉脫,飲食無味,皮燥而無光。蒸盛之時,四肢漸細,足趺腫起。以石膏十兩研如乳粉法。每服一錢,不拘時,水調(diào),以身涼為度。

一方∶治癆瘵。以赤 兒,俗名王瓜,焙干為末,酒調(diào)二錢服。

一方∶冶骨蒸勞熱。以桃仁一百二十枚,泡去皮及雙仁者,留尖杵為丸。平旦井花水頓服盡。

服訖,量性飲酒令醉。仍須吃水,能多最精。隔日又服一劑,百十日不許食肉。

一方∶冶五蒸。平旦涼至晚,煩躁,飲食無味,細喘小氣,兩足逆冷,手心常熱。變疳,則蝕人五臟。大便或澀,用芒硝(五兩)為末。每服三錢,滾米飲入煉蜜一匙調(diào)下,日二服。

一方∶用芒硝(二兩),苦參末(二兩),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七丸,米湯下,以身涼為度。

一方∶用胡黃連為末。每服一錢,蜜湯調(diào)下。

崔元亮《海上方》∶治癆瘵骨蒸,鬼氣。取童子小便五大斗澄過,青蒿五斗,八九月帶籽采來,細銼。二物相合,入大釜中,以猛火煎取三斗,去渣,凈洗,釜干。再傾汁于釜中,以微火煎至二斗。取豬膽十枚相合,再煎至一斗半,除火待冷,以新瓷器盛。每欲服取甘草二三兩,炙熟,搗為末,調(diào)蒿汁膏,搗千杵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米湯下,增至三四十丸亦可。

黃狗肉丸∶治男子婦人虛勞體熱,盜汗,四肢倦怠,用肥中黃狗一只,去腸臟皮毛,用內(nèi)外腎,研入砂鍋內(nèi),酒醋八分,水二分,地骨皮(一斤),前胡、黃 (各四兩)、蓯蓉(二兩),同狗肉,自朝煮至暮,將藥去,肉再煮一宿。至明早去頭骨,再煮如泥,入石器內(nèi),細搗,入當歸末(四兩)、蓮肉(一斤)、平胃散(二斤),和狗肉,杵千下,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鹽酒送下。

一方∶治虛勞,用杏仁(一斤),去皮尖,生姜六兩銼碎?人约尤藚ⅲㄋ膬),同入砂鍋內(nèi),河水一斗,以文武火熬,水盡為度,去姜參渣,每服杏仁五七枚,或二十枚,細嚼,頻頻服之。

一方∶治骨蒸勞熱,飲食不為肌肉,自污、盜汗,日夜俱熱者難治,日夜間熱者易愈。

用羚羊角末二錢,溫水調(diào)下。

一方∶治骨蒸勞,及痔漏腸風下蟲血。用鰻鱺魚,酒醋五味煮食,亦治心疼。

一方∶治傳尸癆瘵。用童便二盞,無灰酒一盞,以新瓷器盛之。取豬腰子一對,入瓶內(nèi),封固瓶口。日晚用重湯煮之,至中夜止。待五更以火溫之,乘熱任意飲酒,食腰子。病危者一月見效,平日瘦怯者可服此。蓋以血養(yǎng)血,勝金石草木之藥也。

一方∶用雄黃(一兩)為末、松脂(一兩),溶化和丸,如蓮子大。平旦吞一丸,七日三尸盡去。


聲音門

病機

經(jīng)曰∶內(nèi)奪而厥,則為喑俳,皆腎虛也。(俳∶廢也。)《素問》奇病篇帝曰∶人有重身,九月而喑,此為何也?岐伯曰∶胞之絡脈絕也。帝曰∶何以言之?岐伯曰∶胞絡者系于腎,少陰之脈,貫腎系舌本,故不能言。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無治也,當十月復。

聲音者,內(nèi)關(guān)五臟,其為病也,因于六氣。金匱真言論曰∶東方青色,入通于肝,其音角,其聲呼。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其音征,其聲笑。中央黃色,入通于脾,其音宮,其聲歌。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其音商,其聲哭。北方黑色,入通于腎,其音羽,其聲呻。此所以聲音通于五臟者也。《直指》云∶心為聲音之主,肺為聲音之門,腎為聲音之根。此特言其所重者。舌為心之苗,心病舌不能轉(zhuǎn),則不能語言。暴病者尚可醫(yī)治,久病者不可治也,而心為聲音之主者此也。肺者屬金,主清肅,外司皮腠。風寒外感者,熱郁于內(nèi),則肺金不清,咳嗽而聲啞,故肺為聲音之門者此也。腎者人身之根本,元氣發(fā)生之主也。腎氣一虧,則元氣寢弱,而語喑者有之。經(jīng)曰∶言而微,終日乃復言者,此奪氣也。

錢氏方小兒吐瀉利,小便過多,以致脾虛不飲食,用益元散作效。數(shù)日后,忽爾不語,錢氏知其脾氣已復,腎氣尚虛,投以地黃丸益腎,相繼數(shù)劑遂能言。于是益信聲音之根出于腎也不誣。

病機

《原病式》曰∶暴喑冒昧,皆屬于火。暴喑,卒啞也。肺屬金而主聲,故五行惟金響。金應于干,干為天,天為陽,為健,為動。金本燥,為涸,為收,為斂,為勁切,為剛潔。故諸能鳴者,無越此也。凡緒發(fā)語聲者,由其形氣之鼓擊也。水實制火,火不克金,金能鳴也。其為物,寒則能鳴者此也。其或火旺水虧,熱乘肺金,而神濁氣郁,則暴喑無聲也。冒昧,昏冒,昏暗也,氣昏則神濁。冒昧,火之象也。

病機

有內(nèi)熱痰郁,窒塞肺金而聲啞,及不出者,及有咳嗽久遠傷氣而散者,此內(nèi)因也。有外受風寒,腠理閉塞,束內(nèi)郁嗽而聲啞,三拗之類,此外因也。又有忽暴吸風,卒然聲不出者,亦外因也。有因爭競大聲號叫,以致失聲;蛞蚋璩獋麣,而聲不出,此不內(nèi)外因也,養(yǎng)息自愈。

病機

風寒燥熱致聲不清者,人共知之。暑濕相干者鮮有知也。經(jīng)曰∶因于濕,首如裹。聲如從室中言,此中氣之濕也!吨敝浮贰蔑L寒暑濕燥火,痰氣有干于心肺者,病在上脘,隨證解之。邪氣散則天籟鳴矣。惟夫腎虛為病,不能納諸氣以歸元。故氣奔而上,咳嗽痰壅,或喘或脹,足冷骨痿,胸腹百骸俱為之牽掣。其嗽愈重,其氣愈乏,其聲愈干。君子當于受病之處圖之可也。

脈候

肺沉澀,聲不出者為郁。

脈浮緊,為寒束聲啞。洪大為火。

脈滑為痰。脈沉伏久病聲不出者,難治。

治法

風寒咳嗽失音者,三拗湯主之。熱痰壅盛聲不出者,鹽湯探吐之。大府秘結(jié),上下不通,聲氣不出者,大柴胡湯下之。此皆切于病證,其效如附應也。

治法

凡病患久嗽聲啞,乃是元氣不足,肺氣不滋,宜補氣養(yǎng)金潤燥,其聲自 。若虛勞之人,則宜滋腎水潤肺金為本,訶子百藥煎收斂以治其標,標本兼治,此十全也。久病患不語,為心氣絕者死。

藥方

三拗湯 (治風寒邪郁,咳嗽失音,方見咳嗽門)

金沸草散(同上。)

二物湯 治風寒邪氣留滯失音。

薄桂(二錢) 石莒蒲(一錢)
上咀,新水煎細呷。

荊蘇湯 失音通用。

芥穗 蘇葉 陳皮 木通 當歸 薄桂 石菖蒲(各等分) 每服四錢,煎服。

(《和濟》)換金正氣散(方見寒門) 有濕證聲啞,加茵陳、石菖蒲。有寒加薄桂。

小柴胡湯(方見傷寒門) 治伏暑發(fā)熱,汗渴。水入心胞不語。

木通湯 治諸風失音。

木通 石菖蒲 防風 羌活 全蝎(焙) 桑螵蛸 直僵蠶(炒) 炙甘草(各一分) 南星(略炒半兩)
上咀,每服三錢,姜五片,蘇葉(五片),煎服。

藥方

(《局方》)二陳湯(見痰門) 加石菖蒲,入竹瀝,竹茹服,或吞白丸子。

(《直指》)姜橘飲 治風痰,風毒纏喉不語。

南星(略炮,半兩) 生姜(四兩) 橘皮(三錢)
上咀,每服三錢,紫蘇五葉煎服。

(《醫(yī)林》)玉粉丸 治冬月寒痰結(jié)于咽喉不利,語音不出。《針經(jīng)》云∶寒氣客于會厭,卒如啞。

宜服此藥。

桂心 草烏(各一字) 半夏(泡,五錢)上為細未,姜汁浸,蒸餅為丸,如雞頭大。每服一丸,至夜含化。多年不愈者亦效。

竹瀝導痰湯(方見痰門) 治痰盛聲啞,用導痰湯煎熟,加竹瀝一盞,姜汁一匙和勾,溫服細呷。

(隱君)滾痰丸(治證同前) 臨臥用訶子甘桔湯吞下五六十丸。

藥方

(《醫(yī)林》)訶子甘桔湯 治火盛失音。

訶子(四個,半生半煨) 桔梗(一兩五錢,半生半炒) 甘草(二寸,半生半炙)
上咀,分兩服,每服水一盞,童便一盞,煎八分,食后溫服。

(《醫(yī)林》)響勝破笛丸 治謳歌動火,失音不語者,服之神效。

連翹 桔梗 甘草(各二兩半) 薄荷葉(四兩) 訶子(煨) 砂仁 大黃(酒蒸,各一兩)川芎(兩半) 百藥煎(二兩)
上為細末,雞子清和丸,彈子大。臨臥噙化一丸。

(《局方》)犀角地黃湯熱入血室,心忪不語,眩冒迷忘。

生地黃(四兩) 犀角 牡丹皮 芍藥(各半兩)
上咀,每服四錢,入桃仁去皮尖七粒煎服。

朱砂丸(方見血門) 治跌打驚忤,血入心竅不語。

(秘方)竹衣麥冬 治一切痰嗽癆瘵,聲啞不可救者,服之神效。

竹衣(一錢,用金竹鮮者劈開,揭取竹內(nèi)衣膜,竹取瀝) 竹茹(一丸,彈子大,即將取衣竹割取青皮是也) 竹瀝(即將取衣茹金竹,依制法取之) 麥門冬(去心,二錢) 甘草(五分) 陳皮(去白,五分) 白茯苓 桔梗(各一錢) 杏仁(去皮尖,七粒,研)
上咀,水盞半,竹葉七個,煎七分,入竹瀝一杯,和勻溫服。

(《醫(yī)林》)杏仁煎 治咳嗽暴重,聲音不出。

杏仁(泡去皮尖,研如泥) 冬蜜 姜汁 砂糖(各一盞)桑白皮(去赤衣,炒)木通 貝母 北五味子 紫菀茸(各一兩) 石菖蒲(半兩) 款冬花蕊
上咀,水五升,煎半去渣。入杏姜糖蜜合和,微火煎取一升半,每服三合,兩日夜服之。

百合丸 治失聲不語。

百合 百藥煎 杏仁(去皮尖) 訶子 薏苡仁(各等分)
上為末,雞子清和丸,彈子大。臨臥噙化一丸。

金花散 治失聲,亦治喉痹。

槐花(新瓦上炒,令香熟,三重后床上要仰臥,隨意食之。熱證通用,聲即開)

人參平補湯 治腎虛聲不出。

人參 川芎 當歸 熟地黃(酒洗)白芍藥 白茯苓 菟絲子(制) 北五味子 杜仲(制)白術(shù) 巴戟(去心)橘紅 半夏曲(各半兩) 牛膝(酒浸,焙) 破故紙(炒) 益智仁葫蘆巴(炒) 甘草(炙,各二錢半) 石菖蒲(錢半)
上咀,每服三錢,姜五片、棗二枚煎。吞山藥丸七十粒(方見濁門)。五更頭腎氣開,不得咳唾,吉語默然,再進土藥,功效勝常。

治 桃仁湯惑,蟲食其臟,上唇瘡,其聲啞。

桃仁(炮,去皮炒) 槐花子 艾葉(各一兩) 大棗(十五枚)
上水三盞,煎一盞半,分三次服。

陀僧(方見驚悸門) 治大驚入心,痰血窒塞,喑不能言,亦治喑風。

(《三因》)七氣湯(方見氣門) 加枳殼甘草治氣膈聲沉。

(《良方》)通聲煎 治咳嗽氣促,胸中滿悶、語音不出。

杏仁(一升,去皮尖,炒,另研)人參 五味子 款冬花 桂心 木通 菖蒲 竹茹(各二升)細辛(各二兩)白蜜 生姜汁(各二升) 棗肉 酥(各二兩)
上咀,水五升,煎五七沸,內(nèi)酥蜜姜棗再煎,令稀稠得所。每服一匙,溫酒小盞化下。

一方不用酒噙化。

藥方

一方∶治纏喉風,聲不出,用靛花、薄荷葉各等分,為細末,煉蜜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臨睡噙化。

一方∶治失聲不出,用蘿卜搗自然汁,入姜汁少許,時時飲之。

一方∶用密陀僧為極細末,每服一錢,點茶飲之,聲即出。

一方∶用皂角一條,去皮子,蘿卜三枚煎服數(shù)次,聲則出。

一方∶治風冷寒郁,失音。用桂心為末,頻放舌下,漸漸咽汁聲出。

一方∶治無故咽喉聲音不出。橘皮(五兩),水三升,煮一升,頓服效。

一方∶治卒啞,用杏仁三分,去皮煎熬,別杵桂一分,和搗如泥。每用杏核大,綿裹,噙細細咽之,日三夜五。


點擊查看:<<古今醫(yī)統(tǒng)大全>>目錄
...
關(guān)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quán)申明 -誠聘英才 - 網(wǎng)站地圖 - 醫(yī)學論壇 - 醫(yī)學博客 - 網(wǎng)絡課程 - 幫助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quán)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wǎng)站 中網(wǎng)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