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震亨、戴思恭
痿證斷不可作風(fēng)治,而用風(fēng)藥。有濕熱、濕痰、氣虛、血虛、瘀血。濕熱,東垣健步丸,加瀝、姜汁;氣虛,四君子湯加黃芩、黃柏、蒼術(shù)之類;血虛,四物湯加黃柏、蒼術(shù),煎送補陰丸;亦有食積死血妨礙不得下降者,大率屬熱,用參術(shù)四物湯、黃柏之類。
〔附錄〕
謹(jǐn)按五痿等證,特立篇目,所論至詳。后代諸方,獨于此證蓋多缺略,考其由,皆因混入中風(fēng)條內(nèi)故也。丹溪先生痛千古之弊,憫世之罹此疾者,多誤于庸醫(yī)之手。有志之士,必當(dāng)究其心焉。夫陳無擇謂痿因五內(nèi)不足所致,誠得之矣。然痿之所不足,乃陰血也。方悉是補陽補氣之劑,寧免實實虛虛之患乎?且無擇以三因立方,可謂諸方之冠。其余此證
附方
健步丸(東垣方)
防己(酒洗,一兩) 羌活 柴胡 滑石(炒) 甘草(炙) 栝蔞(酒洗,以上各半兩) 澤瀉 防風(fēng)(各三錢) 苦參(酒洗) 川烏(各一錢) 肉桂(五分)
上為末,酒糊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蔥白煎愈風(fēng)湯下(見中風(fēng)類)。
補陰丸 見諸虛類。
清燥湯 治濕熱成痿,以燥金受濕熱之邪,是絕寒水生化之源,源絕則腎虧,痿厥之病大作,腰以下痿軟癱瘓不能動。
黃 (一錢五分) 蒼術(shù)(一錢) 白術(shù) 橘皮 澤瀉(各半錢) 人參 白茯苓 升麻(各三分) 麥門冬 歸身 生地黃 曲末 豬苓(各二分) 酒柏 柴胡 黃連(各一分) 五味子(九個) 甘草(炙,二分)
上每服半兩,水煎,空心服。
(附手足十指麻木)
厥,逆也,手足因氣血逆而冷也。因氣虛為主,有因血虛。氣虛脈細(xì),血虛脈大,熱厥脈數(shù),外感脈沉實,有痰脈弦。因痰者,用白術(shù)、竹瀝;氣虛,四君子;血虛,四物;熱厥,用承氣;外感,用雙解散加姜汁、酒。有陰厥陽厥,陰衰于下則熱,陽衰于下則寒。 手足麻者,屬氣虛;手足木者,有濕痰死血;十指麻木,是胃中有濕痰死血。 〔附錄〕厥者,甚也,短也,逆也,手足逆冷也,其證不一,散之方書者甚多。今姑撮大概,且如寒熱厥逆者,則為陰陽二厥也。陽厥者,是熱深則厥,蓋陽極則發(fā)厥也,不可作陰證,而用熱藥治之,精魂絕而死矣。急宜大小承氣湯,隨其輕重治之。所謂陰厥者,始得之身冷脈沉,四肢逆,足蜷臥,唇口青,或自利不渴,小便色白,此其候也。治之以四逆、理中 之輩,仍速灸關(guān)元百壯。又尸厥、飛尸、卒厥,此即中惡之候,因冒犯不正之氣,忽然手足
,此是卒厥客忤,飛尸鬼擊、吊死問喪、入廟登冢,多有此病。以蘇合丸灌之。候稍蘇
,以
附湯,
中東加
之?風(fēng)中身溫,氣中身冷,以八味順氣散或調(diào)氣散。如有痰,以四七湯、導(dǎo)痰湯服之。
附方
八味順氣散 見中風(fēng)類。
調(diào)氣散
白豆蔻 丁香 檀香 木香(各二錢) 藿香 甘草(炙,各八錢) 砂仁(四錢)
上為末。每服二錢,入鹽少許,沸湯點服。
平胃散
蒼術(shù)(泔浸,五斤) 濃樸(姜制炒) 陳皮(各三斤) 甘草(炒,三十兩)
上為末。每服五錢,姜三片,棗一個,煎服,入鹽一捻沸湯點服亦得。
四七湯
濃樸(二兩) 茯苓(四兩) 半夏(五兩) 紫蘇(二兩)
上每服四錢,水一鐘,姜七片,棗一個,煎服。
承氣湯 見痢類。
四逆湯 理中湯 姜附湯 并見中寒類。
烏梅丸 見心痛類。
導(dǎo)痰湯 見痰類。
,切不可作風(fēng)治,兼用風(fēng)藥
。大率與癇病相似,比癇為甚為虛,宜帶補。多是氣虛有火,兼痰,宜用人參、竹瀝之類。
〔附錄〕古方,風(fēng)痙曰 也。經(jīng)云∶“諸痙項強,皆屬直,皆屬于風(fēng)”。是陽明內(nèi)郁,而陰行于外。又曰∶“陽
,故濕過極反兼風(fēng)化制之。然兼化者虛象,實非風(fēng)也。
附方
葛根湯 治 病無汗而小便少,反惡寒者,名剛 。
葛根(四錢) 麻黃(三錢) 桂枝(二錢) 芍藥(二錢) 甘草(三錢炙)
上 咀。水二鐘,生姜三片,棗一枚,煎服,覆取微
桂枝加葛根湯 治 病有汗,不惡寒者服之,此名柔
葛根(四錢) 生姜(三錢) 桂枝 芍藥 甘草(各二錢)
上作一服,水二鐘,棗一個,煎服,二 皆可用小續(xù)
命東加減服。若胸滿口噤,咬齒腳攣,臥不著床者,以大承氣湯下之,無疑矣。
小續(xù)命湯 見中風(fēng)類。
大承氣湯 見痢類。
驚與痰宜吐,大率行痰為主,用黃連、南星、栝蔞、半夏,尋火尋痰,分多分少,治之無不愈者。分痰與熱,有熱者,以涼藥清其心;有痰者,必用吐藥,吐后用東垣安神丸。大法宜吐,吐后用平肝劑,青黛、柴胡、川芎之類,龍薈丸正宜服之。且如癇因驚而得,驚則神不守舍,舍空而
戴云∶癇者,俗曰豬癲風(fēng)者是也。
〔附錄〕癇癥有五∶馬、牛、雞、豬、羊。且如馬癇,張口搖頭,馬鳴;牛癇,目正直視,腹脹;雞癇,搖頭反折,喜驚;羊癇,喜揚目吐舌;豬癇,喜吐沫。以其病狀偶類之耳,無痰涎壅塞,迷悶孔竅。發(fā)則頭旋顛倒,手足搐搦,口眼相引,胸背強直,叫吼吐沫,食頃乃蘇。宜星香散加全蝎三個。
附方
續(xù)命湯 主癇發(fā)頓悶無知,口吐沫出,四體角弓反張,目反上,口噤不得言。
竹瀝(一升二合) 生地黃汁(一升) 龍齒(末) 生姜 防風(fēng) 麻黃(去節(jié),各四兩) 防己 附子(炮,各二兩) 石膏 桂(二兩)
上十味,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有氣,加紫蘇、陳皮各半兩。
但小兒癇,《千金》有風(fēng)、食、驚三種,《本事》方又有陰陽、癇、慢脾風(fēng)三證。慢脾即食癇,宜醒脾丸、人參散。
古方三癇丸 治小兒百二十種驚癇。
荊芥穗(二兩) 白礬(一兩,半生半枯)
上為末,面糊為丸,黍米大,朱砂為衣。姜湯下二十丸。如慢驚,用來復(fù)丹;急驚,三癇丸;食癇,醒脾丸可也。
《本事》人參散 治慢脾風(fēng),神昏痰盛。
人參(半兩) 圓白大南星(一兩,切片以生姜汁并漿水各半,蔭滿煮,帶性曬)
上為末。每服一錢,水一盞,姜三片,冬瓜仁擂細(xì)少許,同煎,取半盞,作兩三次
寧神丹 清熱養(yǎng)氣血,不時潮作者可服。
天麻 人參 陳皮 白術(shù) 歸身 茯神 荊芥 僵蠶(炒) 獨活 遠(yuǎn)志(去心) 犀角
麥門冬(去心) 酸棗仁(炒) 辰砂(各半兩,另研) 半夏 南星 石膏(各一兩) 甘草(炙) 白附子 川芎 郁金 牛黃(各三錢) 珍珠(三錢) 生地黃 黃連(各半兩) 金箔(三十片)
上為末,酒糊丸?招姆迨,白湯下。
東垣安神丸
黃連(一錢五分,酒洗) 朱砂(一錢,水飛) 酒生地黃 酒歸身 炙甘草(各五分)
上除朱砂水飛外,四味搗為末,和勻,湯浸蒸餅,丸如黍米大。每服十五丸,食后津咽
星香散 見中風(fēng)類。
癲屬陰,狂屬陽,癲多喜而狂多怒,脈虛者可治,實則死。大率多因痰結(jié)于心間,治當(dāng)鎮(zhèn)心神、開痰結(jié)。亦有中邪而成此疾者,則以治邪法治之,《原病式》所論尤精。
蓋為世所謂重陰者癲,重陽者狂是也,大概是熱。癲者,神不守舍,狂言如有所見,經(jīng)年不愈,心
邪所則耳鳴,用天門冬去心,日干作末,酒服方寸匕。癲證,春治之,入夏自安,宜助心氣之藥。陽虛陰實則癲,陰虛陽實則狂。狂病宜大吐下則除之。
入方
治癲風(fēng)。
麻仁(四升)
上以水六升,猛火煮至二升,去滓,煎取七合。旦,空心服;虬l(fā)或不發(fā),或多言語,勿怪之,但人摩手足須定,凡進三劑,愈。
又方 治狂邪發(fā)無時,披頭大叫,欲殺人,不避水火。
苦參(不以多少)
上為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五丸,煎薄荷湯下。
驚悸者血虛,驚悸有時,以朱砂安神丸。痰迷心膈者,痰藥皆可,定志丸加琥 、郁金。怔忡者血虛,怔忡無時,血少者多,有思慮便動,屬虛。時作時止者,痰因火動 瘦人多因是血少,肥人屬痰,尋常者多是痰。真覺心跳者是血少,四物、朱砂安神之類。假 如病因驚而得,驚則神出其舍,舍空則痰生也。
戴云∶怔忡者,心中不安,惕惕然如人將捕者是也。
〔附錄〕驚悸,人之所主者心,心之所養(yǎng)者血,心血一虛,神氣不守,此驚悸之所肇端也曰驚、曰悸,其可無辨乎?驚者,恐怖之謂;悸者,怔忡之謂。心虛而郁痰,則耳聞大聲,目擊異物,遇險臨危,觸事喪志,心為之忤,使人有惕惕之狀,是則為驚;心虛而停水,則胸中漉,虛氣流動,水既上乘,心火惡之,心不自安,使人有怏怏之狀,是則為悸。驚者與之豁痰定驚之劑,悸者與之逐水消飲之劑。所謂扶虛,不過調(diào)養(yǎng)心血,和平心氣而已。
入方
治勞役心跳大虛證。
朱砂 歸身 白芍 側(cè)柏葉(炒,五錢) 川芎 陳皮 甘草(各二錢) 黃連(炒,一錢半)
上為末,豬心血丸服。
附方
養(yǎng)心湯 治心虛血少,驚悸不寧。
黃 (炙) 白茯苓 茯神 半夏曲 當(dāng)歸 川芎(各半兩) 遠(yuǎn)志(去心,姜汁炒) 辣桂 柏子仁 酸棗仁(炒) 五味 人參(二錢半) 甘草(炙,四錢)
上每服三錢,水煎姜三片,棗一個,食前服。治停水怔忡,加檳榔、赤茯苓。
寧志丸 治心虛血虛,多驚。若有痰驚,宜吐之。
人參 白茯苓 茯神 柏子仁 琥珀 當(dāng)歸 酸棗(溫酒浸半日,去殼,隔紙炒) 遠(yuǎn)志(各半兩,炒) 乳香 朱砂 石菖蒲(二錢半)
上為末,煉蜜丸如梧子大。服三十丸,食后煎棗湯吞下。
朱雀丸 治心病怔忡不止。
白茯神(二兩) 沉香(五錢)
上為末,煉蜜丸小豆大。服三十丸,人參湯下。
加味四七湯 治心氣郁滯,豁痰散驚。
半夏(二兩半) 白茯苓 濃樸(各一兩半) 茯神 紫蘇(各一兩) 遠(yuǎn)志(炒) 甘草(炙,半兩)
上每服四錢,生姜五片,石菖蒲一寸,棗一個,水煎服。
朱砂安神丸
朱砂(五錢水飛過,另研) 黃連(酒洗,六錢) 甘草(炙,二錢半) 生地黃(一錢半) 當(dāng)歸(二
上四味為末,蒸餅丸如黍米大,朱砂為衣。服二十丸或五十丸,津下。
定志丸 見健忘類。
健忘,精神短少者多,亦有痰者。
戴云∶健忘者為事有始無終,言談不知首尾,此以為病之名,非比生成之愚頑不知人事
〔附錄〕
健忘者,此證皆由憂思過度,損其心胞,以致神舍不清,遇事多忘。乃思慮過度,病在心脾。又云∶思傷脾,亦令朝暗遺忘,治之以歸脾湯,須兼理心脾,神寧意定,其證
附方
歸脾湯 治思慮過度,勞傷心脾,健忘怔忡。
白術(shù) 茯神 黃 圓眼肉 酸棗仁(炒,各一兩) 人參 木香(各半兩) 甘草(炙,二錢半
上每服四錢,姜三片,棗一枚,水煎服。
定志丸 治心氣不定,恍惚多忘。
遠(yuǎn)志(二兩) 人參(一兩) 菖蒲(一兩) 白茯苓(三兩)
上為末,煉蜜丸如梧子大,朱砂為衣。服二十丸,米湯下。
(附肢節(jié)痛)
四肢百節(jié)走痛是也。他方謂之白虎歷節(jié)風(fēng)證。大率有痰、風(fēng)熱、風(fēng)濕、血虛。因于 續(xù)命湯;因于濕者,蒼術(shù)、白術(shù)之類,佐以竹瀝;因于痰者,二陳湯加酒炒黃芩、羌活、 術(shù);因于血虛者,用芎、歸之類,佐以紅花、桃仁。大法之方,蒼術(shù)、川芎、白芷、南星 、當(dāng)歸、酒黃芩。在上者,加羌活、威靈仙、桂枝;在下者,加牛膝、防己、木通、黃柏。血虛,《格致余論》詳言,多用川芎、當(dāng)歸,佐以桃 紅花、薄桂、威靈仙。治痛風(fēng),取薄桂味淡者,獨此能橫行手臂,領(lǐng)南星、蒼術(shù)等藥至痛
又方 治上中下疼痛
南星(姜制) 蒼術(shù)(泔浸) 黃柏(酒炒,各二兩) 川芎(一兩) 白芷(半兩) 神曲(炒,一兩)
桃仁(半兩) 行臂) 紅花(酒洗,一錢半) 草龍膽(半錢,下行)
上為末,曲糊丸梧子大。每服一百丸,空心白湯下。
張子元,血氣虛有痰,白濁,陰火痛風(fēng)。
人參(一兩) 白術(shù) 熟地黃 黃柏(炒黑,各二兩) 山藥 海石 南星(各一兩) 鎖陽(半兩) 干姜(燒灰,半兩,取其不走) 敗龜板(酒炙,二兩)
上為末,粥丸。一云酒糊丸。
臂痛方
蒼術(shù)(一錢半)半夏 南星 白術(shù) 酒芩(炒) 香附(各一錢) 陳皮 茯苓(各半錢) 威靈仙 (三錢) 甘草(少許,別本加羌活一錢)
上 咀。作一服,入生姜二三片。
二妙散 治筋骨疼痛因濕熱者,有氣加氣藥,血虛者加補藥,痛甚者加生姜汁,熱辣服
黃柏(炒) 蒼術(shù)(米泔浸炒)
上二味為末,沸湯,入姜汁調(diào)服。二物皆有雄壯之氣,表實氣實者,加酒少許佐之。若 痰帶熱者,先以舟車丸,或?qū)、神芎丸下伐,后以趁痛散服之?
趁痛散
乳香 沒藥 桃仁 紅花 當(dāng)歸 地龍(酒炒) 牛膝(酒浸) 羌活 甘草 五靈脂(酒淘) 香附(童便浸) 或加酒芩 炒酒柏
上為末。酒調(diào)二錢服。
八珍丸 治痛風(fēng)走注,腳疾。
乳香 沒藥 代赭石 穿山甲(生用,各三錢) 羌活 草烏(生用,各五錢) 全蝎(二十一個 炒) 川烏(生用,一兩,不去皮尖)
上為末,醋糊丸如梧子大。每二十一丸,溫酒送下。
四妙散 痛風(fēng)走注。
威靈仙(酒浸,五錢) 羊角灰(三錢) 白芥子(一錢) 蒼耳(一錢半,一云蒼術(shù))
上為末。每服一錢,生姜一大片,擂汁,入湯調(diào)服,及二妙散同調(diào)服。
又方 治酒濕痰痛風(fēng)。
黃柏(酒炒) 威靈仙(酒炒,各五錢) 蒼術(shù) 羌活 甘草(三錢) 陳皮(一錢) 芍藥(一錢)
上為末。每服一錢或二錢,沸湯入姜汁調(diào)下。
治氣實表實,骨節(jié)痛方。
滑石(六錢) 甘草(一錢) 香附 片芩(各三錢)
上為末,姜汁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白湯吞下。
又方
糯米(一盞) 黃躑躅根(一握) 黑豆(半合)
上用酒水和一碗煎,徐徐服之。大吐大瀉,一服便能行動。
治食積肩腿痛。
龜板(酒浸,一兩) 酒柏葉 香附(半兩) 辣芥子 凌霄花
上為末,酒糊丸如梧子大。煎四物湯加陳皮、甘草湯下。
附方
控涎丹 治一身及兩脅走痛,痰挾死血者。
甘遂(面裹煨) 大戟(制) 真白芥菜子(炒,各等分)
上為末,加桃仁泥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五七丸,漸加至十丸,臨臥姜湯下。
龍虎丹 治走注疼痛,或麻木不遂,或半身痛。
草烏 蒼術(shù) 白芷(各一兩,碾粗末拌發(fā)酵, 過入后藥) 乳香 沒藥(各二錢,另研) 當(dāng)歸牛膝(各五錢)
上為末,酒糊丸如彈大。每服一丸,溫酒化下。
〔附錄〕遍身骨節(jié)疼痛,晝靜夜劇,如虎嚙之狀,名曰白虎歷節(jié)風(fēng),并宜加減地仙丹,或青龍丸、乳香丸等服之。
又有痛風(fēng)而痛有常處,其痛處赤腫灼熱,或渾身壯熱,此欲成風(fēng)毒,宜敗毒散。凡治臂痛以二陳湯加酒炒黃芩、蒼術(shù)、羌活。
如肢節(jié)痛,須用羌活,去風(fēng)濕亦宜用之。如肥人肢節(jié)痛,多是風(fēng)濕與痰飲,流注經(jīng)絡(luò)而宜南星、半夏;如瘦人肢節(jié)痛,是血虛,宜四物加防風(fēng)、羌活;如瘦人性急燥而肢節(jié)痛發(fā) ,是血熱,宜四物湯加黃芩、酒炒黃柏;如肢節(jié)腫痛脈滑者,當(dāng)用燥濕,宜蒼術(shù)、南星,行氣藥木香、枳殼、檳榔,在下者加漢防己;若肢節(jié)腫痛脈澀數(shù)者,此是瘀血,宜桃仁、 花、當(dāng)歸、川芎及大黃微利之;如倦怠無力而肢節(jié)痛,此是氣虛,兼有痰飲流注,宜參、術(shù)、星、半。丹溪無肢節(jié)痛條,此文又純似丹溪語,姑書以俟知者。
小續(xù)命湯 地仙丹 并見中風(fēng)類。
舟車丸 見中濕類。
導(dǎo)水丸 見痢類。
神芎丸 見發(fā)熱類。
敗毒散 見瘟疫類。
乳香丸
白附子(炮) 南星 白芷 沒藥 赤小豆 荊芥 藿香(去土) 骨碎補(去毛) 乳香(,各一兩) 五靈脂 川烏(炮,去皮臍尖) 糯米(炒,各二兩) 草烏頭(炮,去皮尖) 京墨(,各五兩) 松脂(半兩,研)
上為末,酒糊丸梧子大。每服十丸至十五丸,冷酒吞下,茶亦得,不拘時。忌熱物。
(附身上虛癢)
大風(fēng)病,是受得天地間殺物之風(fēng),古人謂之癘風(fēng)者,以其酷烈暴悍可畏耳。人得之 在上在下。夫在上者,以醉仙散取臭涎惡血于齒縫中出;在下者,以通天再造散取惡物陳 于谷道中出。所出雖有上下道路之殊,然皆不外乎陽明一經(jīng)。治此病者,須知此意。看其 瘩與瘡,若上先見者,上體多者,在上也;若下先見者,下體多者,在下也;上下同得者 在上復(fù)在下也。陽明經(jīng),胃與大腸也,無物不受,此風(fēng)之入人也。氣受之則在上多,血受 則在下多,氣血俱受者甚重。自非醫(yī)者神手,病者鐵心,罕有免此。夫或從上或從下,以 而來者,皆是可治之病。人見病勢之緩多忽之,雖按此法施治,病已全然脫體。若不能絕味 色,皆不免再發(fā),再發(fā)則終不救矣。某曾治五人矣,中間惟一婦人得免,以其貧甚且寡,無 物可吃也。余四人,三兩年后皆再發(fā)。孫真人云∶“吾嘗治四五百人,終無一人免于死”。 不能治也,蓋無一人能守禁忌耳。此婦人,本病外,又是百余帖加減四物湯,半年之上, 方得月經(jīng)行,十分安愈。
醉仙散
胡麻仁 牛蒡子 蔓荊子 枸杞子(各半兩,同炒黑色) 防風(fēng) 栝蔞根 白蒺藜 苦參(各
上為末,每一兩半,入輕粉二錢拌勻。大人每用一錢,空心、日午臨臥各一服,茶湯調(diào)吃后五七日間,先于牙縫內(nèi)出臭涎水,渾身覺疼,昏悶如醉,利下臭屎為度。量大小虛實 減與之。證候重而急者,須先以再造散下之,候補養(yǎng)得還,復(fù)與此藥吃。須斷鹽、醬、醋、 諸般肉、魚腥、椒料、水果、煨燒、炙爆及茄子等物,只宜淡粥,煮熟時菜,并烏梢菜花蛇用淡酒煮熟食之,以助藥力也。
再造散
錦紋大黃,(一兩) 皂角刺(一兩半,獨生經(jīng)年黑大者) 郁金(半兩,生) 白牽牛(頭末六錢,半生半
上為細(xì)末。每服二錢(一云五錢),臨臥冷酒調(diào)服(一云日未赤面東服),以凈桶伺候,泄出蟲。如蟲黑色,乃是多年,赤色是為方近。三四日又進一服,真候無蟲則 根矣。后用通圣散調(diào)理,可用三棱針刺委中出血。終身不得食牛馬驢騾等肉,大忌房事,犯者必不救。
黃精丸
蒼耳葉 紫背浮萍 大力子(各等分) 烏蛇肉(中半酒浸去皮骨) 黃精(倍前三味生搗汁 ,和四味研細(xì)焙干)
上為末,神曲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五七十丸,溫酒下。一方加炒柏、生地黃、甘草節(jié)。
又方
蒼耳葉 浮萍 鼠粘子 烏蛇肉(等分)
上用豆淋酒炒等分為末。每服一二錢,豆淋酒調(diào)下。
治麻風(fēng)脈大而虛者。
苦參(七錢半) 蒼耳 牛蒡子 酒蒸柏(一作酒柏,各二兩) 黃精 浮萍(各一兩)
上為末。用烏蛇肉酒煮,如無蛇,以烏鯉魚亦可,糊丸服之。候脈實,再用通天再造散
治麻風(fēng)
四物湯加羌活、防風(fēng)、陳皮、甘草。
又方
大黃 黃芩 雄黃(三兩)
上為末。用樟樹葉濃煎湯,入藥蒸洗。
〔附錄〕
此疾非止肺臟有之,以其病發(fā)于鼻,從俗呼為肺風(fēng)也。鼻準(zhǔn)腫赤脹大而為瘡,乃血隨氣化也。氣既不施,則血為之聚,血既聚,則使肉爛而生蟲也。生蟲者,厥陰主之,以藥緩疏之,煎《局方》升麻湯下瀉青丸。余病各隨經(jīng)治之。
附方
凌霄花散 治癘風(fēng)。
蟬殼 地龍(炒) 僵蠶(炒) 全蝎(各七個) 凌霄花(半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酒調(diào)下。于浴室內(nèi),常在湯中住一時許,服藥效。
東坡四神丹 治大風(fēng)。
羌活 玄參 當(dāng)歸 熟地黃
上等分,煉蜜丸,梧子大。每服七十丸。
浮萍散 治癩及風(fēng)癬。
浮萍(一兩) 荊芥 川芎 甘草 麻黃(去根節(jié)),以上各半兩 或加當(dāng)歸、芍藥。
上為末。每服一兩,水二盞煎。入蔥白、豆豉亦可。汗出則愈。
醫(yī)學(xué)招聘網(wǎng)
通圣散 見斑疹類。
《局方》升麻湯
熟半夏 茯苓 白芷 當(dāng)歸(各三錢) 蒼術(shù) 干葛 桔梗 升麻(各一兩) 熟枳殼 干姜(各半錢) 大黃(蒸,半兩) 芍藥(七錢半) 陳皮 甘草(各一兩半)
上 咀。每服四錢,生姜燈心同煎,食前服。
瀉青丸 見中風(fēng)類。
身上虛癢,血不榮于腠理,所以癢也。
上用四物湯,加黃芩煎,調(diào)浮萍末服之。
又方
凌霄花末一錢
酒調(diào)下。
附咽痛咽瘡
喉痹,大概多是痰熱,重者用桐油探吐。一方,射干,逆流水吐之。又方,李實噙口內(nèi),更用李實根研水敷項上一周遭(用新采園中者)。纏喉風(fēng),屬痰熱,戴云∶“謂其喉里外皆腫者是也”,用桐油,以鵝翎探吐。又法,用燈油腳探吐。又用遠(yuǎn)志去心為末,水調(diào)敷項上一遭,立效,亦可吐。咽喉生瘡?fù),是虛熱血虛,多屬虛火游行無制,客于咽喉也人參、荊芥、蜜炙黃柏。虛火用人參、竹瀝;血虛,四物加竹瀝;實熱者,黃連、荊芥、薄硝,蜜、姜汁調(diào),噙化。治咽喉,用倒滴刺根凈洗,入些少好酒同研,滴入喉中,痛立止痹風(fēng)熱痰,先以千緡湯,后以四物加黃芩、知母,養(yǎng)陰則火降。又方,豬牙皂角為末,和霜梅噙。又方,木鱉子用鹽水浸,噙一丸。又方,茜草一兩,一服,降血中之火。又方,焰半錢,枯礬半錢,砂一錢為末,杜仲、牛膝搗汁調(diào)。喉閉,或有中垂一絲,結(jié)成小血珠垂在咽喉中,用杜牛膝根,即鼓槌草直而獨條者,搗碎,用好米醋些少和研,取汁三五滴,滴在鼻中,即破。喉痛,必用荊芥。陰虛火炎上,必用玄參。又喉痹,陳年白梅,入蚰蜒
入方
雄黃解毒丸 治纏喉急喉風(fēng),雙蛾腫痛,湯藥不下。
雄黃(一兩) 巴豆(去油,十四個) 郁金(一錢)
上為末,醋糊丸如綠豆大。熱茶清下七丸,吐出頑涎即蘇,大效。如口噤,以物斡開灌 之,下咽無有不活者。
潤喉散 治氣郁夜熱,咽干硬塞。
桔梗(二錢半) 粉草(一錢) 紫河車(四錢) 香附(三錢) 百藥煎(一錢半)
上為末,敷口內(nèi)。
又方 喉痛。
硼砂 膽礬 白僵蠶 陳霜梅
上為末,和噙。
屬痰者多。有熱,有風(fēng),有血虛。在左屬風(fēng),荊芥、薄荷;屬血虛,川芎、當(dāng)歸
在右屬痰,蒼術(shù)、半夏;屬熱,酒芩為主。又屬濕痰,川芎、南星、蒼術(shù)。偏頭風(fēng),在左屬風(fēng)者,用荊芥、薄荷。此二味,即是治之主藥。有君臣佐使之分,凡主病者為君而多,次之,佐又次之,須要察其兼見何癥而佐使之。如有痰,即以二陳湯治痰而佐之,他癥皆 仿此。又須察識病情,全在活法,出入加減,不可執(zhí)方。
入方
酒片芩(一兩) 蒼術(shù) 羌活 防風(fēng)(各五錢) 細(xì)辛(二錢) 蒼耳(三錢)
上為末。每服三錢,生姜一大片,同擂勻。茶湯蕩起服之。
又方
酒片芩(五錢) 蒼術(shù)(二錢半) 羌活 蒼耳 川芎 生甘草 酒黃連(各一錢半) 半夏曲(炒 三錢半)
上為末。服法同前。
又方
酒片芩(一兩) 蒼術(shù) 羌活 川芎(各五錢) 蒼耳 細(xì)辛(各三錢)
上為末。服法同前。
又方 濕痰頭風(fēng)。
片芩(酒炒,三錢) 蒼術(shù)(酒炒,一兩) 川芎 細(xì)辛(各二錢) 甘草(一錢)
上為末。服法同前。
瘦人搐藥
軟石膏 樸硝(各五錢) 腦子 荊芥 檀香皮 薄荷(各一錢) 白芷 細(xì)辛(各二錢)
上為末。搐鼻內(nèi)。
頭癢風(fēng)屑發(fā)黃方
用大黃酒浸炒為末,茶調(diào)服。
一粒金搐鼻方 治偏頭風(fēng)。
蓽茇(不以多少,研細(xì),用 豬膽汁拌勻,再入膽內(nèi), 懸陰干) 本 玄胡索 白芷 川芎(各一兩) 青黛(二兩) 上為末,入制蓽茇末一兩半,用無根水丸。每用一粒,長流水化開 鼻。以銅錢二三文口咬定,出涎。
治頭風(fēng)
烏頭尖(七個) 荊芥 防風(fēng) 甘草 蔓荊子 臺芎 桔梗 麻黃
上為末。茶調(diào)。
一人頭風(fēng)鼻塞。
南星 蒼術(shù) 酒芩 辛荑 川芎
上為末。茶調(diào)。
〔附錄〕
頭風(fēng)用熱藥多,間有挾熱而不勝熱劑者,宜消風(fēng)散、茶調(diào)散服之。頭風(fēng)發(fā)動,頂 后兩項筋緊吊起痛者,看其人挾寒挾虛,宜三五七散。頭風(fēng),九月取菊花作枕,最良!端 論頭風(fēng)者,本于風(fēng)寒入于腦髓耶。
《本事方》論婦人患頭風(fēng)者,十居其半,或者婦人無巾以 御風(fēng)寒焉耳。男子間有患者。若經(jīng)年不愈者,宜灸囟會、百會、前頂、上星等穴,瘥。
附方
消風(fēng)散
荊芥穗 甘草(炙) 川芎 羌活 人參 茯苓 防風(fēng) 白僵蠶(炒) 藿香 蟬蛻(去土,炒,各 二兩) 濃樸(姜制,半兩) 陳皮(去白,半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荊芥湯或茶清調(diào)下。
茶調(diào)散
薄荷(去梗不見火,八兩) 川芎(四兩) 羌活 甘草 白芷(各二兩) 細(xì)辛(去葉,一兩) 防風(fēng)(二兩半) 荊芥(去梗,四兩)
上為細(xì)末。每服二錢,食后,茶清調(diào)下。常服清頭目。
三五七散
細(xì)辛(一斤半) 干姜(炮,二斤) 防風(fēng)(四斤) 山茱萸(去核) 茯苓(各三斤) 附子(三十五個 炮,去皮臍)
上為細(xì)末。每服二錢,溫酒食前調(diào)下。
頭眩,痰,挾氣虛并火。治痰為主,挾補藥及降火藥。無痰則不作眩,痰因火動。又有濕痰者,有火痰者。濕痰者,多宜二陳湯。
火者,加酒芩。挾氣虛者,相火也,治痰為先,挾氣藥降火,如東垣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之類不可當(dāng)者,以大黃酒炒為末,茶湯調(diào)下,火動其痰,用二陳加黃芩、蒼術(shù)、羌活,散風(fēng)行濕 。左手脈數(shù)熱多,脈澀有死血;右手脈實有痰積,脈大是久。ň靡蛔魈)。久病之人,氣血俱虛而脈大,痰濁不降也。
昔有一老婦,患赤白帶一年半,頭眩,坐立不得,睡之則安。專 治赤白帶,帶愈,其眩亦安。
〔附錄〕眩者,言其黑暈轉(zhuǎn)旋,其狀目閉眼暗,身轉(zhuǎn)耳聾,如立舟船之上,起則欲倒。蓋虛極乘寒得之,亦不可一途而取軌也。又風(fēng)則有汗,寒則掣痛,暑則熱悶,濕則重滯,此四乘虛而眩暈也,又或七情郁而生痰動火,隨氣上厥,此七情致虛而眩運也。yin欲過度,腎不能納氣歸元,使諸氣逆奔而上,此氣虛眩運也;吐衄漏崩,肝家不能收攝榮氣,使諸血失道妄行,此血虛眩運也。要尋致病之因,隨機應(yīng)敵。其間以升降鎮(zhèn)墜行汗為最,不可妄施汗下。識者將有采薪之憂。有早起眩運,須臾自定,日以為常者,正元飲下黑錫丹。傷濕頭運,腎著東加川芎,名除濕湯。疏風(fēng),川芎茶調(diào)散;有痰,青州白丸子。
附方
頭暈方 利痰,清熱,降火,或滾痰丸亦可。
南星(五分,制) 半夏(一錢) 桔梗(七分) 枳殼(一錢) 陳皮(一錢) 甘草(五分) 茯苓(一錢) 黃芩(七分)
上作一服,生姜七片,水煎,食后服。
香橘飲 治氣虛眩暈。
木香 白術(shù) 半夏曲 橘皮 茯苓 砂仁(各半兩) 丁香 甘草(炙,二錢半)
上銼散。水二盞,生姜五片,煎服。加當(dāng)歸、川芎、
白附子丸 治風(fēng)痰上厥,眩暈頭疼。
全蝎(半兩,炒) 白附子(炮) 南星(炮) 半夏 旋復(fù)花 甘菊 天麻 川芎 橘紅 僵 蠶(炒) 干姜(生,各二兩)
上為末,生姜半斤取汁,打糊丸梧子大。煎荊芥湯下五十丸。
人參前胡湯 治風(fēng)痰頭暈?zāi)垦!?
半夏曲 木香 枳殼(炒) 紫蘇 赤茯苓 南星(炮) 甘草(炙,各五錢) 人參(三錢) 前胡(五錢) 橘紅(五錢)
上銼散。每服五錢,生姜五片,水煎服。
芎術(shù)除眩散 治感濕感寒,頭重眩暈。
附子(生) 白術(shù) 川芎(各半兩) 官桂 甘草(炙,各二錢半)
上銼。每服三錢,姜七片,水煎服。
茯苓桂枝白術(shù)甘草湯 治氣上沖胸,戰(zhàn)搖眩暈。
茯苓(一兩) 桂枝(七錢半)白術(shù) 甘草(炙,各半兩)
上銼。每服四錢,水煎服。風(fēng)癥,加川芎、細(xì)辛;濕癥,加川芎、蒼術(shù);寒癥,加干姜、良姜。
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 見頭痛類。
正元散
紅豆(炒,三錢) 人參(二兩) 肉桂(半兩) 附子(炮,去皮尖) 川芎 山藥(姜汁炒) 烏藥
(各一兩) 川烏(炮,去皮臍,半兩) 干姜(炮,三錢) 白術(shù) 甘草(炙) 茯苓(各二兩) 陳皮(二
錢)黃耆(炙,一兩半)
上 咀。每服三錢,水一盞,姜三片,棗一個,入鹽
黑錫丹
肉桂(半兩) 沉香 附子(炮,去皮臍) 故紙 胡蘆巴(酒浸炒) 茴香(炒) 肉豆蔻(面 裹煨) 陽起石(研細(xì)水飛) 金鈴子(蒸去皮核) 木香(各一兩) 硫黃 黑錫(去滓,各二兩)
上用黑盞或新鐵銚內(nèi),如常法,結(jié)黑錫、硫黃、砂子,地上出火毒,研令極細(xì),余藥并 ,羅為末,一處和勻,自朝至暮,以研至黑光色為度,酒糊丸如桐子大,陰干,入布袋內(nèi), 擦令光瑩。每服四十粒,空心鹽姜湯或棗湯下;女人艾棗湯下。
腎著湯 見腰痛類。
川芎茶調(diào)散 見頭痛類。
頭痛多主于痰,痛甚者火多。有可吐者,可下者。清空膏治諸頭痛,除血虛頭痛不可治(出《東垣試效方》)。血虛頭痛,自魚尾上攻頭痛,用芎歸湯。古方有追涎藥。
〔附錄〕頭痛須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經(jīng)藥。
太陽川芎,陽明白芷,少陽柴胡,太陰蒼術(shù),少陰細(xì)辛,厥陰吳茱萸。
如肥人頭痛,是濕痰,宜半夏、蒼術(shù);如瘦人,是熱,宜酒制黃芩、防風(fēng)。如感冒頭痛,防風(fēng)、羌活、 本、白芷;
如氣虛頭痛,宜黃 酒洗、生地黃、南星、秘藏安神湯;如風(fēng)在上頭痛,宜天麻、蔓荊子、臺芎、酒制黃芩;
如苦頭痛,用細(xì)辛;如形瘦蒼黑之人頭痛 ,乃是血虛,宜當(dāng)歸、用芎、酒黃芩;如頂顛痛,宜 本、防風(fēng)、柴胡。
東垣云∶頂顛痛須本,去川芎。且如太陽頭痛,惡風(fēng),脈浮緊,川芎、羌活、獨活、麻黃之類為主;
少陽頭痛,脈弦細(xì),往來寒熱,柴胡為主;
陽明頭痛,自汗,發(fā)熱惡寒,脈浮緩長實,升麻、葛根、石膏 、白芷為主;
太陰頭痛,必有痰,體重或腹痛,脈沉緩,以蒼術(shù)、半夏、南星為主;
少陰頭痛,足寒氣逆 ,為寒厥,其脈沉細(xì),麻黃、附子、細(xì)辛為主;
厥陰頭痛,或吐痰沫,厥冷,其脈浮緩, 吳茱萸湯主之,血虛頭痛,當(dāng)歸、川芎為主;
氣虛頭痛,人參、黃耆為主;
氣血俱虛頭痛, 調(diào)中益氣湯內(nèi)加川芎三分,蔓荊子三分,細(xì)辛二分,其效如神。
又有痰厥頭痛,所感不一 。是知方者驗也,法者用也,徒知體而不知用者弊,體用不失,可謂上工矣。
附方
清空膏 治偏正頭痛,年深不愈者。又治風(fēng)濕熱,頭上壅,及腦痛,除血虛頭痛不治。
川芎(五錢) 柴胡(七錢) 黃連(酒炒) 防風(fēng) 羌活(各一兩) 炙甘草(一兩五錢) 細(xì)挺子黃芩
(三兩,去皮,一半酒制,一半炒)
上為末,每服二錢,熱盞內(nèi)入茶少許,湯調(diào)如膏。抹在口內(nèi),臨臥少用白湯送下。如苦,每服加細(xì)辛二分;痰厥頭痛,脈緩,減羌活、防風(fēng)、川芎、甘草,加半夏一兩五錢;如 正頭痛,服之不愈,減羌活、防風(fēng)、川芎一半,加柴胡一倍;如發(fā)熱、惡熱而渴,此陽明 頭痛,只與白虎湯,加好吳白芷,
安神湯 治頭痛,頭旋眼黑。
生甘草 炙甘草(各二錢) 防風(fēng)(二錢五分) 柴胡 升麻 酒生地黃 酒知母(各五錢) 酒柏 羌活(各一兩)黃耆(二兩)
上銼,每服五錢,水煎。加蔓荊子五分,川芎三分,
徹清膏
蔓荊子 細(xì)辛(各一分) 薄荷葉 川芎(各三分) 生甘草 炙甘草(各五分) 本(一錢)
上為末。茶清調(diào)下二錢。
順氣和中湯 治氣虛頭痛,此藥升陽補氣,頭痛自愈。
黃 (一錢半)人參(一錢) 甘草(炙,七分) 白術(shù) 陳皮 當(dāng)歸 芍藥(各五分) 升麻 柴胡 (各三分) 細(xì)辛 蔓荊子 川芎(各二分)
上作一服,水煎。食后服。
不臥散 治頭痛。
豬牙皂角(一錢) 玄胡 青黛(些少)
上為末。吹鼻中取涎。
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 治脾胃證,已經(jīng)服疏風(fēng)丸,下二三次,元證不瘳,增以吐逆,痰唾稠
粘,眼黑頭旋,目不敢開,頭苦痛如裂,四肢厥冷,不得安臥。
黃柏(二分,酒洗) 干姜(三分) 澤瀉 白茯苓 天麻 黃耆 人參 蒼術(shù)(各五分) 炒神曲 白術(shù)(各一錢) 麥芽 半夏(湯洗) 陳皮(各一錢半)
上每服五錢,水煎熱服。
芎歸湯 見腸風(fēng)類。
調(diào)中益氣湯 見脾胃類。
治頭痛
片苓酒浸透,曬干為末,茶清調(diào)。治諸般頭痛,亦治血虛頭痛。
治頭痛連眼痛 此風(fēng)痰上攻,須用白芷開之。
雨前茶 川芎 白芷 防風(fēng) 本 細(xì)辛 當(dāng)歸
治頭痛如破
酒炒大黃半兩,一半茶煎。
眉眶痛,屬風(fēng)熱與痰。作風(fēng)痰治,類痛風(fēng)。
入方
黃芩(酒浸炒) 白芷(一本作白術(shù))
上為末。茶清調(diào)二錢。
又方
川烏 草烏(二味為君,童便浸,炒去毒) 細(xì)辛 羌活 黃芩 甘草(等分,為佐)
上為細(xì)末。茶清調(diào)服。一本加南星。
〔附錄〕
痛有二證,眼屬肝,有肝虛而痛。才見光明,則眶骨痛甚,宜生熟地黃丸。又有骨痛,眼不可開,晝靜夜劇,宜導(dǎo)痰湯,或芎辛湯入芽茶,或二陳湯,吞青州白丸子,良。
附方
選奇方 治眉骨痛不可忍,大有效。
羌活 防風(fēng)(各二錢) 甘草(二錢,夏月生冬炒) 酒黃芩(一錢,冬月不用有熱者用)
上每服三錢,水煎,食后溫服。
生熟地黃丸
生地黃 熟地黃(各一兩) 玄參 金釵石斛(各一兩)
上為末,蜜丸。
導(dǎo)痰湯 見痰類。
芎辛湯
附子(生,去皮臍) 烏頭(生) 天南星 干姜 甘草(炙) 川芎 細(xì)辛(等分)
上銼。每服四錢,姜五片,芽茶少許,煎服。
青州白丸子 見《和劑》及《瑞竹堂方》。
四神散 治婦人血風(fēng),眩暈頭痛。
菊花 當(dāng)歸 旋復(fù)花 荊芥穗
上等分,為細(xì)末。每服二錢,蔥白三寸,茶末二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食后
心痛,即胃脘痛,雖日數(shù)多,不吃食,不死。若痛方止便吃物,還痛。必須三服藥后,方吃物。痛甚者,脈必伏,用溫藥附子之類,不可用參術(shù)。諸痛不可補氣。大凡心,須分新久。若明知身受寒氣,口吃寒物而得病者,于初得之時,當(dāng)與溫散或溫利之藥。曰病得之稍久則成郁,久郁則蒸熱,熱久必生火,《原病式》中備言之矣。若欲行溫散溫?zé)o助火添病耶?古方中多以山梔子為熱藥之向?qū),則邪易伏,病易退,正易復(fù)而病安。然病安之后,若縱恣口味,不改前非,病復(fù)作時,反咎醫(yī)之失,良可嘆哉!一方用山梔子炒皮,每服十五枚,濃煎湯一呷,入生姜汁令辣,再煎小沸,又入川芎一錢,尤妙。山梔子大者,或七枚,或九枚,須炒黑。大概胃口有熱而作痛者,非山梔子不可,須佐以姜汁,多用芎開之。病發(fā)者,或用二陳湯加川芎、蒼術(shù),倍加炒梔子。痛甚者,加炒干姜從之,反治 之
十丸,熱辣姜湯下。重者,桂枝、麻黃、石堿各等分,姜汁和蒸餅丸桐子大,服五十丸,熱姜湯下。一本∶輕者散之,麻黃、桂枝之類。重者加石堿、川芎、蒼術(shù)、炒山梔子去皮,作丸服。凡治此證,必要先問平日起居何如。假如心痛,有因平日喜食熱物,以致死血留于口作痛,用桃仁承氣湯下之,切記。輕者用韭汁、桔梗,能開提其氣,血藥中兼用之。以物柱按痛處則止者挾虛,以二陳湯加炒干姜和之。有蟲痛者,面上白斑,唇紅能食屬蟲,治以頭向下,難治。先以肉汁及糖蜜食下,則引蟲頭向上,然后用藥打出。楝樹根皮、檳榔、鶴,夏取汁飲,冬濃煎湯,下萬應(yīng)丸,最好。脈堅實不大便者,下之。心痛,用山梔并劫藥之。若又復(fù)發(fā),前藥必不效,可用玄明粉一服,立止。左手脈數(shù)熱多,脈澀有死血;右手脈緊實痰積,弦大必是久病。胃脘有濕而痛者,宜小胃丹下之。
入方
黃連(炒) 山梔(炒) 吳茱萸(湯洗,各五錢) 荔枝核(燒存性,三錢) 滑石(五錢)
上為末,姜汁和丸服。
又方
山梔子仁(炒黃色)
上為末,姜湯調(diào)粥丸,亦得。冷痛者,加草豆蔻仁炒末,姜汁炊餅丸服。
又方
白術(shù)(五錢) 白芍 砂仁 半夏 當(dāng)歸(各三錢) 桃仁 黃連 神曲(炒) 陳皮(各二錢) 吳 茱萸(一錢半)僵蠶 人參 甘草(各一錢)
上為末,蒸餅丸服。
又方
白術(shù)(三錢半) 白芍(炒) 陳皮 歸尾(各二錢半) 人參 黃連(炒,一錢半)
吳茱萸(半錢)
上為末,蒸餅丸。
又方 治氣實心痛者。
山梔子(炒焦,六錢) 香附(一錢) 吳茱萸(一錢)
上為末,蒸餅丸如花椒大。以生地黃酒洗凈,同生姜湯煎,送下二十丸。
又方
胡椒 蓽茇(各半兩)
上為末。以醋調(diào),捏作團子吞下。
又方 治心痛,亦治哮喘。又見痰類。
半夏(切碎,香油炒)
上為末,姜汁炊餅丸。姜湯下二三十丸。
又方
黃荊子炒焦為末,米湯調(diào)下。亦治白帶。
一人脈澀,心脾常痛。
白術(shù)(一兩) 半夏(一兩) 蒼術(shù) 枳實 神曲 香附 茯苓 臺芎(各半兩)
上為末,神曲糊丸。
治死血留胃脘作痛者。
玄胡(一兩半) 桂 滑石 紅花 紅曲(各五錢) 桃仁(三十個)
上為末,湯浸蒸餅和丸。
治痰飲積胃脘痛。
螺螄殼(墻上年久者燒) 滑石(炒) 蒼術(shù) 山梔 香附 南星(各二兩) 枳殼 青皮 木 半兩)
上為末,生姜汁浸蒸餅為丸,綠豆大。每服三四十丸,姜湯下。春加芎,夏加黃連,冬 茱萸半兩。有痰者,用明礬溶開,就丸如雞頭大,熱姜湯吞下一丸。青黛亦治心痛,藍葉捶 碎取汁,姜汁和服,亦可。如無葉處,用水一小瓶,用藍安在刀頭,火中燒紅,淬水服。 治脾痛,用海粉,佐以香附末,用川芎、山梔、生姜汁煎辣湯,調(diào)服為佳。又方,治脾 痛氣實
〔附錄〕夫心痛,其種有九∶一曰蟲痛,二曰疰痛,三曰風(fēng)痛,四曰悸痛,五曰食痛,六 曰飲痛,七曰寒痛,八曰熱痛,九曰來去痛。其痛甚,手足青過節(jié)者,是名真心痛,旦發(fā)夕 ,夕發(fā)旦死,非藥物所能療。若蛔蟲攻嚙心痛,令人惡心而吐,用川椒十粒煎湯,下烏梅丸 良。有腎氣上攻以致心痛,用生韭研汁和五苓散為丸,空心茴香湯下。時作時止,或飲湯水 咽下而作噦者,是有死血在其中,以桃仁承氣湯下之。草豆蔻丸,多治氣餒弱人心痛妙。
附方
草豆蔻丸 治客寒犯胃痛者,宜此丸。熱亦可服,止可一二服。
草豆蔻(一錢四分,面裹煨去皮) 益智 橘皮 僵蠶 人參 黃耆 (各八分) 吳茱萸(湯洗 去苦,八分) 生甘草(三分) 炙甘草(三分) 歸身 青皮(各六分) 神曲(炒) 姜黃(各四分 澤瀉(一錢,小便數(shù)者減半) 桃仁(七個,去皮尖,另研) 麥芽(炒,一錢五分) 柴胡(四分,詳 脅下加減用) 半夏(洗,一錢)
上除桃仁另研,余為末,浸蒸餅丸如桐子大。服三十丸,白湯下,食遠(yuǎn),旋斟酌多少用
丁香止痛散 治心氣痛不可忍。
良姜(五兩) 茴香(炒) 甘草(各一兩半)丁香(半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沸湯點服。
失笑散 治心氣痛不可忍,小腸氣痛。
蒲黃(炒) 五靈脂(酒研淘去砂土,各等分)
上先以醋調(diào)二錢,煎成膏,入水一盞煎,食前熱服。
二姜丸 治心脾疼,溫養(yǎng)脾胃,冷食所傷。
干姜(炮) 良姜
扶陽助胃湯 治寒氣客于腸胃,胃脘當(dāng)心而痛,得熱則已。
干姜(炮,一錢半) 揀參 草豆蔻 甘草(炙) 官桂 白芍(各一錢) 陳皮 白術(shù) 吳茱萸(各五分) 附子(炮,二錢) 益智(五分)
上銼作一服,水煎,生姜三片,棗二枚。有積聚,備
烏梅丸 治胃冷,蛔蟲攻心痛,嘔吐,四肢冷。
烏梅(三百個) 黃柏(炙) 細(xì)辛 肉桂 附子(炮,各六兩) 黃連(十六兩) 人參(六兩) 蜀椒(炒去閉口者及目) 當(dāng)歸(各四兩) 干姜(炮一兩)
上為末,取烏梅肉和蜜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鹽湯下。
桃仁承氣湯 見吐血類。
小胃丹 見痰類。
五苓散 見中暑類。
脅痛,肝火盛,木氣實,有死血,有痰流注,肝急。木氣實,用蒼術(shù)、川芎、 皮、當(dāng)歸之類;痛甚者,肝火盛,以當(dāng)歸龍薈丸,姜汁下,是瀉火之要藥;死血,用桃仁、紅花、川芎;痰流注,以二陳湯加南星、蒼術(shù)、川芎;肝苦急,急食辛以散之,用撫芎、蒼術(shù)。血病,入血藥中行血。治咳嗽脅痛,以二陳湯加南星、香附、青皮、青黛,入姜汁。脅痛有瘀血,行氣藥中加桃仁不去尖,并香附之類。有火盛者,當(dāng)伐肝木。
左金丸治肝火,有氣郁而胸脅痛者,看其脈沉澀,當(dāng)作郁治。痛而不得伸舒者蜜丸,龍薈 快。脅下有食積一條扛起,用吳茱萸、炒黃連。
控涎丹,一身氣痛,及脅痛,痰挾死血, 桃仁泥,丸服。右脅痛,用推氣散,出嚴(yán)氏方;左脅痛,用前藥為君加柴胡或小柴胡,亦
入方
小龍薈丸
當(dāng)歸 草龍膽(酒洗) 山梔(炒) 黃連(炒) 川芎(各半兩) 大黃(煨,半兩) 蘆薈(三錢)
木香(一錢)
一方有黃芩、柴胡各半兩,無大黃、木香。一方有甘草、柴胡、青皮,無當(dāng)歸、梔子。
上為末,入麝香少許,粥糊丸如綠豆大。每服五十丸,姜湯下。仍以琥珀膏貼痛處。龍
薈丸,亦治有積,因飲食大飽,勞力行房脅痛。
當(dāng)歸龍薈丸 治內(nèi)有濕熱,兩脅痛。先以琥珀膏貼痛處,卻以生姜汁吞此丸。痛甚者,
草龍膽 當(dāng)歸 大梔子 黃連 黃芩(各一兩) 大黃 蘆薈(各半兩) 木香(一錢半) 黃柏(一 兩) 麝香(半錢)
上十味為末,面糊丸。一方,加柴胡、川芎各半兩。又方,加青黛半兩。蜜丸,治脅痛 ;曲丸,降肝火。
抑青丸 瀉肝火。
黃連(半斤)
上為末,蒸餅糊丸服。
〔附錄〕脅下痛,發(fā)寒熱,小柴胡湯。肥白人因氣虛而發(fā)寒熱,脅下痛者,補虛用參、 ,退熱用柴胡、黃芩,調(diào)氣止痛用青木香、青皮。瘦人脅下痛,發(fā)寒熱,多怒者,必有瘀血, 宜桃仁、當(dāng)歸、紅花、柴胡、青皮、大黃、梔子、草龍膽。
附方
推氣散 治右脅疼痛,脹滿不食。
枳殼 桂心 片子姜黃(各半兩,一本作僵蠶) 甘草(炙,一錢半)
上為末。每服二錢,姜棗湯調(diào)下,酒亦可。
枳芎散 治左脅痛刺不可忍者。
枳實(炒) 川芎(各半兩) 粉草(炙,一錢半)
上為末。每服二錢,姜棗湯下,酒亦可。
十棗湯 治脅痛,甚效,病患?xì)鈱嵖捎,虛人不可用?
甘遂 芫花(慢火□紫色) 大戟(各等分)
上為末,水一大盞,棗十枚,切開,煮取汁半盞,調(diào)半錢,人實更加一錢。量虛實加減
控涎丹 見痛風(fēng)類。
小柴胡湯 見瘧類。
琥珀湯 見積聚類。
附腹中窄狹、絞腸痧
腹痛有寒、積熱、死血、食積、濕痰。脈弦,食;脈滑,痰(一作澀)。清痰多作腹痛,臺芎、蒼術(shù)、香附、白芷為末,以姜汁入湯調(diào)服,大法之方若此。腹痛者,氣用氣藥,如木香、檳榔、香附、枳殼之類;血用血藥,如當(dāng)歸、川芎、桃仁、紅花之類。初得元氣未虛,必推蕩之,此通因通用之法。久必難。壯實與初病,宜下;虛弱衰與久病,宜升之消之。腹中水鳴,乃火擊動其水也,用二陳湯加黃芩、黃連、梔子。亦有臟寒而鳴者。凡心腹痛者,必用溫散,此是郁結(jié)不行,阻氣不運,故痛。在上者多屬食,食能作痛,宜溫散之,如干姜、炒蒼術(shù)、川芎、白芷、香附、姜汁之類,不可用峻利藥攻下之。蓋食得寒則凝熱則化,更兼行氣快氣藥助之,無不可者。
一老人腹痛,年高不禁下者,用川芎、蒼術(shù)、香附、白芷、干姜、茯苓、滑石之類。
戴云∶寒痛者,綿綿痛而無增減者是;時痛時止者,是熱也;死血痛者,每痛有處,不行移者是也;食積者,甚欲大便,利后痛減者是;濕痰者,凡痛必小便不利。
入方∶治酒積腹痛者,寬氣緊要。
檳榔 三棱 莪術(shù) 香附 官桂 蒼術(shù) 濃樸 陳皮 甘草 茯苓 木香
上為末,神曲糊丸。每服五十丸,白湯下。
〔附錄〕或曰∶痰豈能痛?曰∶痰因氣滯而聚,既聚則礙其路,道不得運,故作痛也。諸 ,不可用參、耆、白術(shù),蓋補其氣,氣旺不通而痛愈甚。白芍藥,只治血虛腹痛,諸痛證 不可用,以酸收斂。臍下忽大痛,人中黑色者,多死。 絞腸痧作痛,以樟木煎湯大吐,或白礬調(diào)湯吐之,鹽湯亦可探吐,宜刺委中出血。腹痛用芍藥。惡寒而痛,加桂;惡熱而腹痛者,亦加黃柏。凡腹痛,以手重按者,屬虛,宜參、術(shù)、姜、桂之屬;凡腹痛,以手不可按者,屬實,宜大黃、芒硝下之。凡肥人腹痛者,屬虛兼濕痰,宜參、二術(shù)、半夏。如感寒而腹痛,宜姜、桂,嘔者,丁香;如傷暑而腹痛,宜玉龍丸;如飲食過傷而痛者,宜木香檳榔丸下之;如稟受弱,飲食過傷而腹痛者,當(dāng)補脾 胃而消導(dǎo),宜參、術(shù)、山楂、曲 、枳實、木香;如 撲損傷而腹痛者,乃是瘀血,宜桃仁承
痛
附方
玉龍丸 又名黃龍丸,見中暑。
木香檳榔丸 見痢類。
桃仁承氣湯 見吐血類。
養(yǎng)胃湯 見瘧類。
理中湯 見中寒類。
小建中湯
芍藥(三兩) 甘草(一兩) 生姜(一兩半) 大棗(六個) 桂枝(去皮,一兩半) 膠飴(半斤,舊有微溏或嘔者去膠)
上銼。每服五錢,水盞半,姜三片,大棗一個,煎八分,去滓,下飴膠兩匙許,再煎化,溫服。
腹中窄狹,須用蒼術(shù)。若肥人自覺腹中窄狹,乃是濕痰流灌臟腑,不升降。燥飲用蒼術(shù)
,行氣用香附。如瘦人自覺腹中窄狹,乃是熱氣熏蒸臟腑,宜黃連、蒼術(shù)。
(附腎著)
腰痛主濕熱、腎虛、瘀血、挫閃、有痰積。脈大者腎虛,杜仲、龜板、黃柏、知母、 五味之類為末,豬脊髓丸服;脈澀者瘀血,用補陰丸加桃仁、紅花;脈緩者濕熱,蒼術(shù)、杜仲、黃柏、川芎之類;痰積作痛者,二陳加南星、半夏。腰曲不能伸者,針人中。凡諸痛皆屬火,寒涼藥不可峻用,必用溫散之藥。諸痛不可用參,補氣則疼愈甚。人有痛,面上忽見紅點者,多死。
戴云∶濕熱腰疼者,遇天陰或久坐而發(fā)者是也;腎虛者,疼之不已者是也;瘀血者,日輕夜重者是也。
入方∶治濕痰腰痛,大便泄。
龜板(一兩,炙) 蒼術(shù) 椿皮 滑石(半兩) 白芍(酒炒) 香附(各四錢)
上為末,酒糊丸。如內(nèi)傷,白術(shù)、山楂湯下。
又方 治腰腿濕痛。
龜板(酒炙) 黃柏(酒炙) 蒼術(shù) 蒼耳 威靈仙(酒浸,各一兩) 扁柏(半兩)
上為末,酒糊丸。每用黑豆汁煎四物湯加陳皮、甘草,生姜煎湯下。久腰痛,必用官桂
以開之,方止。腹脅痛亦可。
又方
龜板(酒炙,一兩半) 炒柏 白芍(一兩) 陳皮 威靈仙 知母 蒼術(shù) 蒼耳
上為末。調(diào)服。
又方
龜板(酒炙,半兩) 酒炒柏(四錢) 青皮(三錢) 生甘草(一錢半)
上為末。姜一大片,同前藥末一錢研勻,以蒼耳汁蕩起,煎令沸服之。
摩腰膏 治老人虛人腰痛,并婦人白帶。
附子尖 烏頭尖 南星(各二錢半) 雄黃(一錢) 樟腦 丁香 干姜 吳茱
萸(各一錢半) 朱砂(一錢) 麝香(五粒大者)
上為末,蜜丸如龍眼大。每用一丸,姜汁化開如粥濃,火上燉熱,置掌中,摩腰上。候藥盡粘腰上,烘綿衣包縛定,隨即覺熱如火,日易一次。
〔附錄〕
腰者,腎之外候,一身所恃以轉(zhuǎn)移闔辟者也。蓋諸經(jīng)皆貫于腎而絡(luò)于腰脊,腎氣虛,凡沖寒、受濕、傷冷、蓄熱、血澀氣滯、水積墮傷,與失志、作勞,種種腰疼,疊見而層出矣。脈若弦而沉者為虛,沉者為滯,澀者瘀血,緩者為濕,滑與伏者是痰。氣痛,一身腔子盡痛,皆用少許木香于藥內(nèi)行氣。若寒濕腰痛,見熱則減,見寒則增,積散加吳茱萸半錢,杜仲一錢。若濕腰痛,如坐水中,或為風(fēng)濕雨露所著,濕流入腎經(jīng),致腰痛,宜滲濕湯;不效,宜腎著湯。腎虛腰痛,轉(zhuǎn)側(cè)不能,以大建中湯加川椒十粒,仍以茴香鹽炒為末,破開豬腰子,作薄片,勿令斷,層層散藥末,水紙裹煨,熟,細(xì)嚼,酒吃下。閃挫腰痛,宜復(fù)元通氣散,酒調(diào)服,或五積散加牽牛頭末一錢,或桃仁七枚。
附方
青娥丸 治腎虛腰痛,益精助陽。
破故紙(四兩,炒) 杜仲(四兩,炒去絲) 生姜(二兩半,炒干)
上為末,用胡桃肉三十個研膏,入蜜,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鹽酒下。
獨活寄生湯 治腎氣虛弱,為風(fēng)濕所乘,流注腰膝;或攣拳掣痛,不得屈伸;或緩弱冷
獨活(一兩) 桑寄生(如無以續(xù)斷代之) 細(xì)辛 牛膝 秦艽 茯苓 白芍 桂心 川芎 防風(fēng) 人參 熟地黃 當(dāng)歸 杜仲(炒) 甘草(炙,各二兩)
上銼。每服三錢,水煎,空心服。下利者,去地黃;血滯于下,委中穴刺出血,妙。仍灸腎俞、昆侖,尤佳。
治腰疼
黑丑(四兩,半生半炒)
上研細(xì),取頭末,水丸桐子大,硫黃為衣。每服三十丸,空心鹽酒送下,四服即止。
補陰丸 見諸虛類。
五積散 見腳氣類。
大建中湯 見斑疹類。
復(fù)元通氣散 見氣類。
腎著為病,其體重,腰冷如冰,飲食如故,腹重如物在腰,治宜流濕,兼用溫暖之藥以
腎著湯 治腎虛傷濕,身重腰冷,如坐水中,不渴,小便自利。
干姜(炮) 茯苓(各四兩) 甘草(炙) 白術(shù)(各二兩)
上 咀。每服五錢,水煎,空心服。
滲濕湯 治寒濕所傷,身體重著,如坐水中。
蒼術(shù) 白術(shù) 甘草(炙,各一兩) 茯苓 干姜(炮,各一兩) 橘紅 丁香(各二錢半)
上每服五錢,水一鐘,生姜三片,棗一枚,煎服。
(附木腎、腎囊濕瘡)
疝痛,濕熱痰積流下作病,大概因寒郁而作,即是痰飲食積并死血。專主肝經(jīng),與 相干,大不宜下。痛甚者不宜參、術(shù)。 濕多。疝氣宜灸大敦穴,在足大指爪甲后一韭葉 毛間,是穴。食積與死血成痛者,梔子、桃仁、山楂、枳子(一作枳實)、吳茱萸,并炒 生姜汁順流水煎湯調(diào)服。一方加茴香、附子。卻有水氣而腫痛者,又有挾虛者,當(dāng)用參、 為君,佐以疏導(dǎo)之藥,其脈沉緊豁大者是。按之不定者屬虛,必用桂枝、山梔炒、烏頭 細(xì)切炒,上為末,姜汁糊丸,每服三四十丸,姜湯下,大能劫痛。
戴云∶疝,本屬厥陰肝之一經(jīng),余常見俗說小腸膀胱下部氣者,皆妄言也。
入方
治諸疝,定痛速效。
枳實(十五片,一作橘核) 山梔(炒) 山楂(炒) 吳茱萸(炒,各等分) 濕勝,荔枝核,(炮)
上為末,酒糊丸服;驗槟,生姜水煎服,或長流水調(diào)下一二錢,空心。
守效丸 治 之要藥不痛者。
蒼術(shù) 南星 白芷(散水) 山楂(各一兩) 川芎 枳核(又云枳實,炒) 半夏 秋冬加吳茱萸,衣缽有山梔
上為末,神曲糊丸服。又云∶有熱加山梔一兩,堅硬加樸硝半兩,又或加青皮、荔枝核
又方 治諸疝,發(fā)時服。
海石 香附
上為末。生姜汁調(diào)下。亦治心痛。
又方 治陽明受濕熱,傳入太陽,惡寒發(fā)熱,小腹連毛際間悶痛不可忍。
山梔(炒) 桃仁(炒) 枳子(炒) 山楂
上各等分研,入姜汁,用順流水蕩起,同煎沸熱服。一方加茱萸。
橘核散
橘核 桃仁 梔子 川烏(細(xì)切,炒) 吳茱萸
上研,煎服。
橘核散,單止痛,此蓋濕熱因寒郁而發(fā),用梔子仁以除濕熱,用烏頭以散寒郁。況二藥皆下焦之藥,而烏頭又為梔子所引,其性急速,不容胃中留也。
又方 治疝劫藥。
用烏頭細(xì)切炒 梔子仁炒,等分
為末,或加或減,白湯丸。
又方 治疝。
枇杷葉 野紫蘇葉 椒葉 水晶葡萄葉
上以水煎熏洗。
腎氣方
茴香 破故紙 吳茱萸(鹽炒,各五錢) 胡蘆巴(七錢半) 木香(二錢半)
上為末,蘿卜搗汁丸。鹽湯下。
積疝方
山楂(炒,一兩) 茴香(炒) 柴胡(炒,三錢) 牡丹皮(一錢)
上為末,酒糊丸如桐子大。服五六十丸,鹽湯下。
疝病黃病久者,皆好倒倉。
又方 治疝痛。
山楂(炒,四兩) 枳實(炒) 茴香(炒) 山梔(炒,各二兩) 柴胡 牡丹皮 桃仁(炒) 八角 茴香(炒,一兩) 吳茱萸(炒,半兩)
上為末,酒糊丸,桐子大。服五十丸,空心鹽湯下。
又方 治疝作痛。
蒼術(shù)(鹽炒) 香附(鹽炒) 黃柏(酒炒,為君) 青皮 玄胡索 益智 桃仁(為臣) 茴 香(佐) 附子(鹽炒) 甘草(為使)
上為末。作湯服后,一痛過,更不再作矣。
又方 治 疝。
南星 山楂 蒼術(shù)(二兩) 白芷 半夏 枳核 神曲(一兩) 海藻 昆布(半兩) 玄明粉 茱
上為末,酒糊丸。
一人疝痛作,腹內(nèi)塊痛止;疝痛止,塊痛作。
三棱 莪術(shù)(醋煮) 炒曲 姜黃 南星(各一兩) 山楂(二兩) 木香 沉香 香附(各三錢) 黃連(用茱萸炒,去茱萸,用五錢凈) 蘿卜子 桃仁 山梔 枳核(炒,各半兩)
上為末,姜汁浸蒸餅為丸。
予嘗治一人,病后飲水,患左丸痛甚。灸大敦穴,適有摩腰膏,內(nèi)用烏附、丁香、麝香將與摩其囊上橫骨端,火溫帛覆之,痛即止。一宿,腫亦消。予舊有柑橘積,后因山行饑甚橘芋食之,橘動舊積,芋復(fù)滯氣,即時右丸腫大,寒熱。先服調(diào)胃劑一二帖。次早注神思,氣至下焦嘔逆,覺積動吐復(fù),吐后和胃氣,疏通經(jīng)絡(luò)而愈。
〔附錄〕木腎者,心火下降,則腎水不患其不溫;真陽下行,則腎氣不患其不和溫。溫且和,安有所謂木強者哉?夫惟嗜欲內(nèi)戕,腎家虛憊,故陰陽不相交,水火不相濟,而沉寒痼凝滯其間,脹大作痛,頑痹結(jié)硬,勢所必至矣。不可純用燥熱,當(dāng)溫散溫利以逐其邪。邪氣內(nèi)消,榮衛(wèi)流轉(zhuǎn),宛如寒谷回春,蓋有不疾而速,不行而至者矣。
入方∶治木腎。
楮樹葉(又云楊樹),雄者曬干為末,酒糊丸桐子大?招柠}湯下五十丸。
又方 治木腎不痛。
枸杞子 南星 半夏 黃柏(酒炒) 蒼術(shù)(鹽炒) 山楂 白芷 神曲(炒) 滑石(炒)
上為末,酒糊丸桐子大?招柠}湯下七十丸。
治小腸氣又木腎偏墜。
黑牽牛一斤,用豬尿胞裝滿,以線縛定口子。好酒米醋 各一碗,于砂鍋內(nèi)煮干為度,取出黑牽牛,用青紅娘子各十九個,于鐵鍋內(nèi)炒燥。去青紅子,將牽牛碾取頭末四兩,另入豬苓、澤瀉細(xì)末各二兩,醋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鹽酒送下。不可多服,多服令人頭眩。如頭眩,可服黑錫丹。
腎囊濕瘡
密陀僧 干姜 滑石
上為末。擦上。
又方 先用吳茱萸煎湯洗。
吳茱萸(半兩) 寒水石(三錢) 黃柏(二錢) 樟腦(半兩) 蛇床子(半兩) 輕粉(十 白礬(三錢) 硫黃(二錢) 檳榔(三錢) 白芷(三錢)
上為末。麻油調(diào)搽。
又方 治腎上風(fēng)濕瘡及兩腿。
全蝎(一錢) 檳榔(一錢) 蛇床子(一錢) 硫黃(一錢)
上四味,研如細(xì)末。用麻油調(diào)入手心搽熱,吸三口,用手抱囊一頃。次搽藥兩腿上。
耳聾皆屬于熱,少陽厥陰熱多,當(dāng)用開痰散風(fēng)熱,通圣散、滾痰丸之類。大病后耳聾,須用四物湯降火。
陰虛火動耳聾者,亦用四物湯。
因郁而聾者,以通圣散納大黃酒煨,再用酒炒二次后,入諸藥,通用酒炒。
耳鳴因酒遏大劑通圣散加枳殼、柴胡、大黃、甘草、南星、桔梗、青皮、荊芥。不愈,用四物湯妙。
耳鳴必用龍薈丸食后服。氣實,入檳榔丸或神芎丸下之。
聾病必用龍薈丸、四物湯養(yǎng)陰。
濕痰者,神芎丸、檳榔丸。
耳濕腫痛,涼膈散加酒炒大黃、黃芩、酒浸防風(fēng)、荊芥、羌活服,腦多射少。
濕加枯礬吹。耳內(nèi)哄哄然,亦是陰虛。
戴云∶亦有氣閉者,蓋亦是熱,氣閉者,耳不鳴也。
入方
蓖麻子(四十九粒) 棗肉(十個)
上入人乳汁,搗成膏,石上略曬干,便丸如指大。綿裹,塞于耳中。
又方
鼠膽汁滴入耳中,尤妙。
又方
將龜放漆桌上,尿出用綿漬之,捏入青蔥管中,滴入耳中。
〔附錄〕
耳,屬足少陰之經(jīng),腎家之寄竅于耳也。腎通乎耳,所主者,精。精氣調(diào)和,腎氣充足,則耳聞而聰。若勞傷氣血,風(fēng)邪襲虛,使精脫腎憊,則耳轉(zhuǎn)而聾。又有氣厥而聾者,有挾風(fēng)而聾者,有勞損而聾者。蓋十二經(jīng)脈上絡(luò)于耳,其陰陽諸經(jīng)適有交并,則臟氣逆而為厥,厥氣搏入于耳,是謂厥聾,必有眩暈之證。
耳者,宗脈之所附。脈虛而風(fēng)邪乘之,風(fēng)入于耳之脈,使經(jīng)氣痞而不宣,是謂風(fēng)聾。必有頭痛之證。勞役傷于血氣,yin欲耗其精元,瘦悴力疲,昏昏,是為勞聾。有能將息得所,血氣和平,則其聾暫輕。
又有耳觸風(fēng)邪,與氣相搏,其聲嘈嘈,眼見光,為之虛聾。熱氣乘虛隨脈入耳,聚熱不散濃汁出,為之膿耳。人耳間有津液,輕則不能為害,若風(fēng)熱搏之,津液結(jié)成核塞耳,亦令暴聾,為之耵耳。前是數(shù)者,腎脈可推。風(fēng)則浮而盛熱則洪而實,虛則澀而濡。風(fēng)為之疏散,熱為之清利,虛為之調(diào)養(yǎng),邪氣屏退,然后以通耳調(diào)氣安腎之劑主之。于此得耳中三昧。
附方
《和劑》流氣飲 治厥聾。
方見氣類,內(nèi)加菖蒲、生姜、蔥,同煎服。治聾皆當(dāng)調(diào)氣。
桂星散 治風(fēng)虛耳聾。
辣桂 川芎 當(dāng)歸 細(xì)辛 石菖蒲 木通 白蒺藜(炒) 木香 麻黃(去節(jié)) 甘草(炙,各二錢半) 南星(煨) 白芷梢(各四錢) 紫蘇(一錢)
上銼。每服二錢,水煎,蔥二莖,食后服。
地黃丸 治勞損耳聾。
熟地黃 當(dāng)歸 川芎 辣桂 菟絲子 川椒(炒) 故紙(炒) 白蒺藜(炒) 胡蘆巴(炒) 杜仲(炒) 白芷 石菖蒲(各一錢半) 磁石(火燒醋淬七次,研,水飛,一錢二分半)
上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服五十丸,蔥白溫酒下。
益智散 治腎虛耳聾。
磁石(制如前) 巴戟(去心) 川椒(各一兩,炒) 沉香 石菖蒲(各半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用豬腎一枚細(xì)切,和以蔥白少鹽,并藥濕紙十重裹煨令熟?招慕
,以酒送下。
芎芷散 治風(fēng)入耳虛鳴。
白芷 石菖蒲(炒) 蒼術(shù) 陳皮 細(xì)辛 濃樸 半夏 桂 木通 紫蘇(莖葉) 甘草(炙, 各二錢半) 川芎(五錢)
上銼散。每服三錢,姜三片,蔥二枝,水煎,食后臨臥服
耳鳴方
草烏(燒) 石菖蒲
上等分為末。用綿裹塞耳,一日三度。
耳鳴暴聾方
川椒 石菖蒲 松脂(各二錢半) 山豆肉(半錢)
上為末,溶蠟丸如棗核大。塞入耳。
蔓荊子散 治內(nèi)熱,耳出膿汁。
甘草(炙) 川升麻 木通 赤芍 桑白皮(炒) 麥門冬(去心) 生地黃 前胡 甘菊 赤茯苓 蔓荊子
上等分,每服三錢,姜三片,棗一枚煎,食后溫服。
又方 治耳內(nèi)出膿。
真龍骨 枯白礬 赤小豆 黃丹 烏賊骨 胭脂(一錢一分)
上為末摻耳。
又方 治耳內(nèi)膿出或黃汁。
石膏(新瓦上 ) 明礬(枯) 黃丹(炒) 真蚌粉 龍骨(各等分) 麝香(少許)
上為末。綿纏竹簽拭耳,換綿蘸藥入耳。
耵耳方 治風(fēng)熱搏之,津液結(jié) 成核塞耳。
生豬脂 地龍 釜下墨(等分)
上件細(xì)研,以蔥汁和捏如棗核。薄綿裹入耳,令潤,即挑出。
耳爛
貝母為末,干糝。
桃花散 治耳中出膿。
枯礬 干胭脂(各一錢) 麝香(一字)
上為末。綿杖子蘸藥捻之。
通圣散 見斑疹類。
滾痰丸
大黃(半斤) 黃芩(半斤) 青礞石(一兩) 沉香(五錢)
上為末,水丸,桐子大。
龍薈丸 見脅痛類。
檳榔丸 見痢類。
神芎丸 見痛風(fēng)類。
涼膈散 見自汗類。
酒 鼻,是血熱入肺。
治法∶用四物湯加陳皮(又云柏皮)、紅花、酒炒黃芩煎。
入好酒數(shù)滴,就調(diào)炒五靈脂末同服,《格致論》中,于上藥有茯苓、生姜。氣弱者,加黃
入方
用桐油入黃連末,以天吊藤燒灰,熱敷之。一云用桐油入天吊藤燒,油熟,調(diào)黃連末拌
又方
用山梔為末,蜜蠟丸彈子大?招慕酪煌,白湯送下。
治鼻中 肉,胃中有食積,熱痰流注,治本當(dāng)消食積。
蝴蝶礬(二錢) 細(xì)辛(一錢) 白芷(五錢)
上為末。納鼻中。
治鼻淵
南星 半夏 蒼術(shù) 白芷 神曲 酒芩 辛夷 荊芥
上水煎,食后服。
〔附錄〕
酒 者,此皆壅熱所致。夫肺氣通于鼻,清氣出入之道路,或因飲酒,氣血壅滯,上焦生熱,邪熱之氣,留伏不散,則為之鼻瘡矣。又有肺風(fēng)不能飲而自生者,非盡因酒耳,宜一味淅二泔,食后用冷凍飲料,外用硫黃入大菜頭內(nèi),煨碾涂之。若鼻尖微赤及鼻中生瘡,辛夷碾末,入腦射少許,綿裹納之;蛞枇杷葉拭去毛銼,煎湯候冷,調(diào)消風(fēng)散,食后服。
一方,以白鹽常擦妙。又以牛馬耳垢敷,妙。
附方
白龍丸末,逐日洗面,如澡豆法。更罨少時,方以湯洗法,食后常服龍虎丹一帖,方見和劑風(fēng)門。
白龍丸
川芎 本 細(xì)辛 白芷 甘草(各等分)
上為細(xì)末,每四兩入 石膏末一斤,水丸。
又方 黃柏、苦參、檳榔等為末。敷以豬脂調(diào),尤妙。
又方 以青黛、槐花、杏仁研,敷之。
又方 以杏仁研乳汁,敷之。
鉛紅散 治風(fēng)熱上攻,面鼻紫赤刺癮疹,俗呼肺風(fēng)。
舶上硫黃 白礬(枯,各半兩)
上為末。黃丹少許,染與病患面色同。每上半錢,津液涂之,臨臥再涂。兼服升麻湯下瀉青丸,服之除其根本也。一方見 風(fēng)類。
輕黃散 治鼻中 肉。
輕粉(一錢) 雌黃(半兩) 杏仁(一錢,湯浸,去皮尖、雙仁) 麝香(少許)
上于乳缽內(nèi),先研杏仁如泥,余藥同研細(xì)勻,瓷合蓋定。每有患者,不問深淺,夜臥用箸點粳米許鼻中。隔夜一次,半月效。
消風(fēng)散 見中寒類。
眼黑,睛有翳,皆用黃柏、知母。眼睛痛,知母、黃柏瀉腎火,當(dāng)歸養(yǎng)陰水,眼中風(fēng)淚出,食后吞龍薈丸數(shù)粒,日三次。冬月,眼暴發(fā)痛,亦當(dāng)解散,不宜用涼藥。
入方
神效七寶膏 治暴發(fā)眼熱壅有翳膜者。
蕤仁(去油、心、膜) 白硼砂 朱砂 片腦
蜜調(diào)成膏。點眼。
爛眶眼。
薄荷 荊芥 細(xì)辛
上為粗末,如燒香狀燒之。以青碗涂蜜少許于內(nèi),覆香煙上,取煙盡之。后以小青罐收煙藏之,凡眼有風(fēng)熱多淚者,皆可點。此是陽明經(jīng)有風(fēng)熱所致。
生熟地黃丸 治血虛眼。方見眉眶痛類。
龍薈丸 見脅痛類。
一人病眼,至春夏便當(dāng)作郁治。
黃芩(酒浸) 南星(姜制) 香附(童便浸) 蒼術(shù)(童便浸,各二兩) 川芎(便浸,兩半) 山梔(炒,一兩) 草龍膽(酒浸) 陳皮 連翹 蘿卜子(蒸) 青黛(各半兩) 柴胡(三錢)
上為末,神曲糊丸。
附方
瀉熱黃連湯 治眼暴發(fā)赤腫疼痛。
黃連(酒炒) 黃芩(酒炒) 草龍膽 生地黃(各一兩) 升麻(半兩) 柴胡(一兩)
上 咀。每服四錢,水煎,日午前飯后熱服。
上清散 治上熱鼻壅塞,頭目不清利。
川芎 薄荷 荊芥穗(各半兩) 盆硝 石膏 桔梗(各一兩)
上為末。每服一字,口噙水,鼻內(nèi)搐之,神效。加龍腦三分尤妙。
東垣熟干地黃丸
人參(二錢) 炙甘草 天門冬(去心) 地骨皮 五味子 枳殼(炒) 黃連(各三錢) 歸身(酒洗,焙) 黃芩(各半兩) 生地黃(酒洗,七錢半) 柴胡(八錢) 熟干地黃(一兩)
上為末,煉蜜丸桐子大。每服百丸,茶清下,食后,日二服。
口瘡,服涼藥不愈者,因中焦土虛,且不能食,相火沖上無制,用理中湯。人 、白術(shù)、甘草補土之虛,干姜散火之標(biāo)。甚則加附子,或噙官桂,亦妙。
一方,生白礬 末貼之,極效;蜞吡季,以水漱之,再噙。
一方,治口瘡甚者,用西瓜漿水,徐徐飲之 。冬月無此,用西瓜皮燒灰敷之。
又方,黃連好酒煮之,呷下立愈。又方,遠(yuǎn)志,醋研,鵝毛掃患處,出涎。
入方
細(xì)辛 黃柏(炒,一云黃連,等分)
上為末。貼之,或摻舌上,吐涎水再敷,須旋合之。
治滿口白爛
蓽茇(一兩,為末) 濃柏(一兩)
上用柏,火炙為末,米醋煎數(shù)沸,后調(diào)上藥。漱涎,再用白湯漱口即愈。重者三次。
舌上生瘡 用白荷花瓣貼之。
〔附錄〕
口舌生瘡,皆上焦熱壅所致,宜如圣湯,或甘桔東加黃芩一錢。仍用柳花散摻之
附方
黑參丸 治口舌生瘡,久不愈。
黑參 天門冬 麥門冬(去心,各炒一兩)
上為末,煉蜜丸如彈子大。每用一丸,綿裹噙化,咽津。
柳花散 治口舌生瘡。
玄胡索(一兩) 黃柏 黃連(各半兩) 密陀僧(二錢) 青黛(二錢)
上為末。敷貼口內(nèi),有津即吐。
增損如圣湯
桔梗(二兩) 甘草(炙,一兩半) 防風(fēng)(半兩) 枳殼(湯浸去穣,二錢半)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煎,食后服。
甘桔湯
桔梗(二兩) 甘草(一兩)
上水煎,食后溫服。
理中湯 見中寒類。
牙痛,梧桐淚為末,少加麝香擦之。牙大痛,必用胡椒、蓽茇,能散其中浮熱。間以升 、寒水石,佐以辛涼,荊芥、薄荷、細(xì)辛之類。
又方,用清涼藥,便使痛不開,必須從治, 蓽茇、川芎、薄荷、荊芥、細(xì)辛、樟腦、青鹽。
治牙痛甚者。
防風(fēng) 羌活 青鹽(入肉) 細(xì)辛 蓽茇 川椒
上為末。擦噙。
又方
南星為末,霜梅五個,取其引涎。以荊衛(wèi)生資格考試網(wǎng)芥、薄荷散風(fēng)熱,青鹽入腎入骨。擦噙。
又方
蒲公英(燒灰) 香附末 白芷 青鹽
上為末。擦噙。
治陰虛牙出鮮血,氣郁。
用四物湯加牛膝、香附、生甘草、側(cè)柏。
蛀牙
蘆薈、白膠香,寒蛀孔中。
陽明熱而牙痛。
大黃、香附,各燒灰存性為末,入青鹽少許,不時擦牙上。
固齒
用羊脛骨燒灰存性二錢,當(dāng)歸、白芷、豬牙皂角、青鹽各一錢為末,擦牙上。
刷牙藥
燒白羊骨灰一兩,升麻一兩,黃連半錢,擦用。
附氣刺痛,附諸氣
破滯氣,須用枳殼,高者用之。夫枳殼者,損胸中至高之氣,二三服而已。又云∶滯氣用青皮,勿多用,多則瀉真氣。如實熱在內(nèi),相火上沖,有如氣滯,宜知母、黃柏、黃連、黃芩。 如陰虛氣滯者,宜四物加玄參、黃柏以補血。
氣刺痛,用枳殼,看何部分,以引經(jīng)藥導(dǎo)使之行,則可。若稟受素壯而氣刺痛,宜枳殼烏藥;若肥白氣虛之人氣刺痛者,宜參、術(shù)加木香;若因事氣郁不舒暢而氣刺痛,當(dāng)用木香。
〔附錄〕
充按∶丹溪無治氣條,后人增入。姑存以便閱者。
人以氣為主,一息不運則機緘窮,一毫不續(xù)則穹壤判。陰陽之所以升降者,氣也。血脈以流行者,亦氣也。榮衛(wèi)之所以運轉(zhuǎn)者,此氣也。五臟六腑之所以相養(yǎng)相生者,亦此氣也。盛則盈,衰則虛,順則平,逆則病。氣也者,獨非人身之根本乎?人有七情,病生七氣,七氣者,寒、熱、怒、恚、喜、憂、愁,或以為喜、怒、憂、思、悲、驚、恐,皆通也。然則均調(diào)是主。又所以溫其中也。不然,七情相干,痰涎凝結(jié),如絮如膜,甚如梅核,窒礙于咽喉之間,咯去,咽不下,或中艱食,或上氣喘急,曰氣隔,曰氣滯,曰氣秘,曰氣中,以至五積六聚瘕,心腹塊痛,發(fā)則欲絕,殆無往而不至矣。怒則氣上,喜則氣則氣下,勞則氣耗,悲則氣消,思則氣結(jié),此七者皆能致疾,寒氣郁于中作痛者,以七氣湯、鹽煎散、東垣升陽順氣湯。逆者抑之,以木香流氣飲、降氣湯。有熱者須加涼劑抑之,所謂從陰引陽也。
附方
《和劑》七氣湯 七氣所傷,痰涎結(jié)聚,心腹刺痛,不能飲食。
半夏(五兩) 人參 桂(各一兩) 甘草(炙,半兩)
上每服三錢,水煎,姜五片,棗一枚。
《三因》七氣湯 治如前。
半夏(五兩) 茯苓(四兩) 濃樸(三兩) 紫蘇(二兩)
上銼以水煎,姜七片,棗二個。
《指迷》七氣湯 治七情相干,陰陽不得升降,氣道壅滯,攻沖作疼。
青皮 陳皮 桔梗 莪術(shù) 桂 藿香
益智(各一兩) 香附(一兩半) 甘草(炙,七錢半) 半夏(七錢半)
上銼。每服三錢,水煎,姜三片,棗一個。
加減七氣湯
莪術(shù)(炮) 三棱(炮) 青皮 陳皮 香附 藿香 益智 甘草(炙) 桔梗 官桂 木香
檳榔 枳殼(炒) 白果 蘿卜子(炒) 紫蘇
上以水煎,姜三片。
流氣飲子 治男婦五臟不和,三焦氣壅,心胸悶痞,咽塞不通,腹脅膨脹,腳氣腫痛,肩背走注疼痛,嘔吐不食,氣喘,咳嗽痰盛,面目浮腫及四肢,大便秘澀,小便不通。
木香(二錢半) 檳榔 青皮 半夏 茯苓 枳殼 桔梗 當(dāng)歸 芍藥 防風(fēng) 川芎 紫蘇 枳實 黃 烏藥 腹皮 甘草(炙) 陳皮(七錢半)
上銼。每服五錢,水煎,姜三片,棗一枚。
《和劑》流氣飲 調(diào)榮衛(wèi),利三焦,行痞滯,消腫脹。
陳皮 青皮 紫蘇 濃樸(姜制) 香附(炒) 甘草(炙,各四兩) 木通(二兩) 腹皮 丁皮 榔桂 木香 草果 莪術(shù)(炮) 藿香(各一兩半) 麥門冬(去心) 人參 白術(shù) 木瓜 赤茯苓 石菖蒲 白芷 半夏 枳殼(炒,各一兩)
上每服三錢,水煎,姜四片,棗二枚。一方,有大黃,無藿香。
大七氣湯 治積聚,隨氣上下,發(fā)作有時,心腹疚痛,大小便不利。
三棱(炮) 莪術(shù)(炮) 青皮(炒) 陳皮 藿香 桔梗 肉桂 益智(各一兩半) 甘草(炙,七錢半) 香附(炒,一兩半)
上銼。以水煎,姜五片。
分心氣飲 治男婦一切氣不和,心胸痞悶,脅肋脹滿,噎塞不通,噫氣吞酸,嘔噦惡心
目昏眩,四肢倦怠,面色痿黃,口苦舌干,飲食減少,日漸羸瘦,大腸虛秘,并皆服之。
紫蘇(莖葉俱用,四兩) 羌活 半夏 肉桂 青皮 陳皮 腹皮 桑白皮(炒) 木通 芍藥甘草(炙) 赤茯苓(各一兩)
上銼。每服三錢,水煎,生姜三片,棗一枚,燈心十莖。
若氣秘,加枳殼、蘿卜子、皂角子各半錢;咳嗽不利,加人參一錢,五味子七粒,桔梗 錢;氣滯腰疼,加木瓜二片,枳殼一錢;水氣面目浮腫,加車前、麥門冬、葶藶子、澤瀉
分心氣飲 治一切氣,留滯于胸膈之間,不能流暢,以致痞悶,噎塞不通,大便虛秘。
木香 丁皮(各二錢) 人參 麥門冬(去心) 腹皮 檳榔 桑白皮 草果 桔梗 濃樸 白術(shù)(各半兩) 香附 藿香 陳皮 紫蘇(各一兩半) 甘草(炙,一兩)
上銼。每服姜三片,棗一枚,水煎服。
分心氣飲真方 治憂思郁怒諸氣,痞滿停滯,通利大小便。
紫蘇(莖葉,三兩) 半夏 枳殼(各一兩半) 青皮 橘紅 腹皮 桑白皮(炒) 木通 赤茯苓
上銼。每服三錢,水煎,入姜三片,棗二枚,燈心十
蘇子降氣湯 治虛陽上攻,氣不升降,上盛下虛,痰涎壅盛,頭目腰痛,大便風(fēng)秘,冷熱氣瀉,肢體浮腫。
紫蘇子 半夏(五兩) 當(dāng)歸 甘草(炙) 前胡 濃樸(各二兩) 官桂 陳皮(三兩)
上銼。姜三片,棗一枚,水煎服。
三和散 和暢三焦,治痞脹浮腫,腸胃澀秘。
腹皮(炒) 紫蘇(莖葉) 沉香 木瓜 羌活(各二兩) 白術(shù) 川芎 木香 甘草(炒)
陳皮 檳榔(濕紙煨,各七錢半)
上每服三錢,水煎服。加茯苓,利水。
蟠蔥散 治男婦脾胃虛冷,氣滯不行,攻刺心腹,痛連胸脅膀胱小腸腎氣,及婦人血氣
玄胡索 肉桂 干姜(炮,各一兩) 蒼術(shù) 甘草(炙,各八兩) 砂仁 丁皮 檳榔(各四兩) 蓬術(shù) 三棱 茯苓 青皮(各六兩)
上每服二錢,水煎,入連莖蔥白一莖,空心溫服。
治氣六合湯
當(dāng)歸 芍藥 川芎 地黃 木香 檳榔
上以水煎服。
分氣紫蘇飲 治脾胃不和,胸膈噎塞,胸脅疼痛,氣促喘急,心下脹悶。
枳殼 茯苓 腹皮 陳皮 甘草 蘇子 草果 白術(shù) 當(dāng)歸 紫蘇 半夏 桑皮 五味
上銼。姜三片,水煎。
木香化滯散
木香 白術(shù) 陳皮 桔梗 腹皮 茯苓 人參 砂仁 青皮 藿香 姜黃 檀香 白果
聚香飲子 治七情所傷,遂成七疝,心脅引痛,不可俯仰。
檀香 木香 丁香 乳香 沉香 藿香(各一兩) 玄胡索 川烏(炮) 桔梗(炒) 桂心 甘草(炙) 片子姜黃(各十兩)
上姜三片,棗一枚,煎服。
沉香降氣湯 治三焦痞滿,滯氣不宣,心腹痛滿,嘔吐痰沫,五噎五膈。
沉香 木香 丁香 藿香 人參 甘草 白術(shù)(各一兩) 肉豆蔻 桂花 檳榔 陳皮 砂仁 川姜(炮) 枳實(炒) 白檀(各二兩) 白茯苓 青皮 白豆蔻
上每服三錢,水煎,入鹽少許。
烏藥平氣散 治腳氣上攻,頭目昏眩,腳膝酸疼,行步艱苦,諸氣不和,喘滿迫促。
人參 白術(shù) 茯苓 甘草 天臺烏藥 當(dāng)歸 白芷 川芎 麻黃 木瓜 五味子
上姜三片,水煎服。
復(fù)元通氣散 治氣不宣流,或成瘡癤,并閃挫腰痛,諸氣滯閉,耳聾耳疼。止痛活血。
茴香 穿山甲(蛤粉炒,各二兩) 白牽牛(炒) 玄胡索 甘草(炒) 陳皮(各一兩) 木香(一
上為末。每服一錢,熱酒調(diào)服。
手拈散 治心脾氣痛。
草果 沒藥 玄胡 五靈脂
上為末。酒調(diào)二錢。
枳殼煮散 治悲哀傷肝氣,痛引兩脅。
防風(fēng) 川芎 枳殼 細(xì)辛 桔梗 甘草 葛根
上用水煎服。
鹽煎散 治男子婦人,一切冷氣攻沖,腹脅刺痛不已。及脾胃虛冷,嘔吐泄瀉,膀胱小腸氣,婦人血氣痛。
羌活 砂仁 甘草(炙) 茯苓 草果 肉豆蔻(煨) 川芎 茴香 蓽澄茄 麥芽(炒)
檳榔 良姜(油炒) 枳殼(炒) 濃樸 陳皮 蒼術(shù)(等分)
上用水煎,加鹽少許。
東垣升陽順氣湯
升麻 柴胡 陳皮(各一錢) 半夏 人參(各三錢)黃耆(四錢) 甘草 柏皮(各五分) 當(dāng)歸 (一錢) 草豆蔻(一錢) 神曲(炒。一錢半)
上 咀。每半兩,入姜煎。
分氣紫蘇飲 治脾胃不和,氣逆喘促,心下脹滿,嘔逆不食。
五味子 桑白皮 茯苓 甘草(炙) 草果 腹皮 陳皮 桔梗(各一斤) 紫蘇(十五兩)
上銼。每服四錢,水煎,姜三片,入鹽少許。
雞舌香散 治臟腑虛弱,陰陽不和,中脘氣滯,停積痰飲,胸膈脹悶,心脾引痛。
臺烏 香附 良姜 芍藥 甘草 肉桂
上以水煎服。
大玄胡湯
莪術(shù) 三棱 當(dāng)歸 芍藥 官桂 檳榔 濃樸 木香 玄胡 大黃 桔梗 川楝子 川芎 甘草(炙) 黃芩
上以水煎服。
化氣散 治諸食積,并宿食不消,此劑至為穩(wěn)當(dāng)。
三棱 莪術(shù) 青皮 陳皮 濃樸 神曲 麥芽 甘草 臺烏 香附
上以水煎服。
東垣木香順氣散 治濁氣在上,則生 脹。
木香(三分) 濃樸(四分) 青皮 陳皮 益智 茯苓 澤瀉 生姜 吳茱萸 半夏(各二分) 當(dāng)歸(五分) 升麻 柴胡(一分) 草豆蔻(三分,煨) 蒼術(shù)(三分)
上作一服,水煎溫服。
勻氣散 治氣滯不勻,胸膈虛痞,宿食不消,心腹刺痛,脹滿噎寒,嘔吐惡心。調(diào)脾胃
生姜 沉香 丁香 檀香 木香(各一兩) 藿香(四兩) 甘草(炙,四兩) 砂仁(二兩) 白果仁
(二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沸湯調(diào)下;或水煎服。
順氣木香散 治氣不升降,胸膈痞悶,時或引痛,及酒食過傷,噫氣吞酸,心脾刺痛,女人一切血氣刺痛。
砂仁 官桂 甘草(炙) 陳皮 濃樸 丁皮 茴香 桔梗 蒼術(shù) 木香 干姜 良姜
上以水煎服。
快氣散 治一切氣,心腹脹痛,胸膈噎塞,噫氣吞酸,胃中痰逆嘔吐,及宿酒不解。
砂仁 甘草(炙) 香附 生姜
上為末。鹽湯調(diào)下。
異香散 治腎氣不和,腹脅脹滿,飲食難化,噫氣吞酸,一切冷氣,結(jié)聚腹中刺痛。
石蓮肉(一兩) 莪術(shù)(炮) 益智 甘草(炙) 三棱(各六兩) 青皮 陳皮(各三兩) 濃樸(二兩
上銼。每服三錢,水煎,姜三片,棗一枚,入鹽一捻,
化氣湯 治一切氣逆,胸膈噎塞,心脾卒痛,嘔吐酸水,丈夫小腸氣,婦人血氣。
沉香 胡椒(各一兩) 砂仁 桂心 木香(各二兩) 陳皮(炒) 干姜(炮) 莪術(shù)(炮) 青皮
(去穣炒) 茴香(炒) 甘草 丁皮(各四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姜蘇鹽湯調(diào)下;婦人淡醋湯下。
降氣湯 治中脘不快,心腹脹滿,氣不升降,噎塞喘促,干噦咳嗽,嗜臥減食,停積不消。專治腳氣上沖,肢體浮腫,有妨飲食。
紫蘇 濃樸 官桂 半夏 當(dāng)歸 前胡 柴胡 甘草 姜
上以水煎服。
木香化滯湯 治因憂氣,食濕鹽面,結(jié)于中脘,腹皮底微痛,心下痞滿不食。
草豆蔻 甘草(五錢,炙) 半夏(一兩) 當(dāng)歸梢 枳實(炒,各二錢) 紅花(半兩)
上每用五錢,水煎,姜三片,棗一個,熱服。
(附胃風(fēng))
附方
調(diào)中益氣湯
升麻(二分)黃耆(一錢) 甘草(五分) 蒼術(shù)(五分) 木香(二分) 人參(五分) 柴胡(五分) 陳皮(二
水煎服。
四君子湯 治脾胃不調(diào),不進飲食。
人參 白術(shù) 茯苓 甘草(炙)
上以水煎服。
六君子湯 治脾胃不和,不進飲食,上燥下寒,服熱藥不得者。
人參 白術(shù) 茯苓 甘草 砂仁 陳皮
又方加半夏。
上以水煎,姜三片,棗一枚。
胃苓湯
甘草 茯苓 蒼術(shù) 陳皮 白術(shù) 官桂 澤瀉 豬苓 濃樸
上銼。每服五錢,水煎,姜五片,棗二枚。
參苓白術(shù)散 治脾胃虛弱,飲食不進,或致嘔吐泄瀉,及大病后調(diào)理脾胃。
白扁豆(一斤,炒) 白茯苓 山藥 人參 白術(shù)(各二斤) 蓮子 砂仁(一斤) 甘草(炙,二斤) 薏苡 桔梗(各一斤,炒黃色)
上為末。每服二錢,煎棗湯調(diào)下。
治中湯 治脾胃不和,嘔逆霍亂,中滿虛痞,或泄瀉。
人參 甘草(炙) 干姜(炮) 白術(shù) 青皮 陳皮(等分)
上每服五錢,水煎。如嘔,加半夏等分。加丁香,減半夏,名丁香溫中湯。
丁沉透膈湯 治脾胃不和,痰逆惡心,或時嘔吐,飲食不進,十膈五噎。
白術(shù)(二兩) 香附(炒) 砂仁 人參(各一兩) 丁香 麥芽 木香 肉豆蔻 白豆蔻 青皮 (各半兩) 沉香 濃樸 藿香 陳皮(各七錢半) 甘草(炙,一兩) 半夏 神曲(炒) 草果 (各二錢半)
上銼。每服四錢,水煎,姜三片,棗一個,不拘時候溫服。忌生冷瓜果。
五膈寬中散 治七情四氣,胸膈痞滿,停痰氣逆,遂成五膈。
青皮 陳皮 丁皮 濃樸 甘草(炙) 白果 香附 砂仁 木香
上以水煎,生姜三片,入鹽少許。
枳縮二陳湯 理脾胃,順氣寬膈,消痰飲。
砂仁 枳實 茯苓 半夏 陳皮 甘草(炙)
水煎,生姜五片。
八珍湯 和血氣,理脾胃。
當(dāng)歸 赤芍 川芎 熟地黃 人參 白茯苓 甘草 砂仁(等分)
上以水煎,姜三片,棗二枚。
凝神散 收斂胃氣,清涼肌表。
人參 白術(shù) 茯苓 山藥(各一兩) 粳米 扁豆(炒) 知母 生地黃 甘草(炙,半兩) 淡竹葉 地骨 麥門冬(各二錢半)
上水煎,姜三片,棗一枚。
胃風(fēng) 此因初飲食訖乘風(fēng)涼而致。其證脹滿,食飲不下,形瘦腹大,惡風(fēng),頭多汗,膈寒不通,胃風(fēng)湯正治。然此亦看挾證加減,脈右關(guān)弦而緩帶浮。
胃風(fēng)湯 見痢證類。
(附結(jié)核)
癭氣先須斷濃味。
入方
海藻(一兩) 黃連(二兩,一云黃柏,又云黃藥)
上為末。以少許置掌中,時時舐之,津咽下。如消三分之二,止后服。
結(jié)核或在項、在頸、在臂、在身,如腫毒者,多是濕痰流注,作核不散。
入方∶治耳后項間各一塊。
僵蠶(炒) 酒大黃 青黛 膽南星
上為末,蜜丸。噙化。
又方 治項頸下生痰核。
二陳湯加大黃(酒炒) 連翹 桔梗 柴胡
上以水煎。食后服。
又方 治臂核作痛。
二陳湯加連翹 防風(fēng) 川芎 皂角刺 酒黃芩 蒼術(shù)
上以水煎服。
跌撲損傷,須用蘇木和血,黃連降火,白術(shù)和中,童便煎,炒。在下者,可先須補接,后下瘀血;在上者,宜飲韭汁,或和粥吃。切不可飲冷水,血見寒則凝,但一絲血
入方
治撲傷損。
跌傷出血者,姜汁、香油各四兩,酒調(diào)服之。
治 傷骨折及血出者。
用滑石、甘草為末,人參湯調(diào)服。次用生姜自然汁一盞,米醋一盞,獨核肥皂四個,敲破于姜汁米醋中,紗片濾過,去渣,入牛皮膠,煎成膏藥貼之。遍身者皆可。
接骨散
沒藥 乳香(各半兩) 自然銅(一兩, 淬) 滑石(二兩) 龍骨(三錢) 赤石脂(三錢) 麝香(一字另研)
上為末。好醋浸沒,煮多為上,干就炒燥為度,臨睡服。時入麝香,抄以茶匙,留舌上,溫酒下。分上下食前后服。若骨已接尚痛,去龍骨、赤石脂而服多盡好,極效。 世以自然銅為接骨藥,然此等方盡多,大抵在補氣、補血、補土。俗工惟在速效以罔利,迎功,而燥散之禍,甚于刀劍,戒之!
又方
冬瓜皮 阿膠(等分)
上炒干為末。以酒調(diào),飲醉為度。
破傷風(fēng)多死。防風(fēng)、全蝎之類。非全蝎不開,十個為末,酒調(diào),日三次。
破傷風(fēng),血凝心,鴉翅燒灰存性,研細(xì),酒調(diào)一錢。
入方∶破傷風(fēng)發(fā)熱。
栝蔞子(九錢) 滑石(一錢半) 南星 蒼術(shù) 赤芍 陳皮(一錢) 黃連 炒柏 黃芩 白芷(五分) 甘草(些少)上姜一片,煎服。
附方
天麻丸 治破傷風(fēng)神效。
天麻 川烏(生去皮,各三錢) 草烏(生) 雄黃(各一錢)
上為末,酒糊丸梧子大。每服十丸,溫酒下,無時。
《元戎》治破傷風(fēng)欲死者。
川烏 南星 半夏(并生) 天麻(去蘆,等分)
上為細(xì)末。每服一錢,豆淋酒調(diào)下,稍溫服,次以酒三盞投之。
(附天泡瘡、凍瘡)
諸瘡?fù)床豢扇陶,用苦寒藥加黃連、黃芩,詳上下根稍用,及引經(jīng)藥則可。又云∶諸瘡以當(dāng)下之;若性急面黑瘦,血熱之人,因瘡而痛,宜四物加黃連、黃芩、大力子、甘草。在下 焦者,其氣能勝濕。
諸瘡藥 膿窠,治熱燥濕為主,用無名異。干疥,開郁為主,用茱萸。蟲瘡如癬狀,退蟲為主,蕪荑、黑狗脊、白礬、雄黃、硫黃、水銀。殺蟲、樟腦、松香。頭上多,加黃連、 方解石,蛇床定癢殺蟲,松皮炭主膿。腫多者,加白芷開郁;痛多,加白芷、方解石;蟲,加藜蘆、斑蝥;癢多,加枯礬;陰囊瘡,加茱萸;濕多,香油調(diào);干癢出血多,加大黃、黃連,豬脂調(diào);紅色,加黃丹;青色,加青黛;蟲多,加錫灰、蕪荑、檳榔。在上多服通圣 散,在下多須用下。腳腫出血,分濕熱用藥。
入方∶瘡有三種。
膿泡瘡,治熱為主。
黃芩 黃連 大黃(各三錢) 蛇床 寒水石(三兩) 黃丹(半錢) 白礬(一錢) 輕粉 白芷 無名異(少許,炒) 木香(少許,痛者用)
上為末。油調(diào)敷。
痧瘡
蕪荑(二錢) 剪草(二錢) 蛇床(三錢) 白礬(枯) 吳茱萸 黃柏(各一錢) 蒼術(shù) 濃樸 雄黃(各五分) 寒水石(二錢) 輕粉(十帖)
上為末。油調(diào)敷。
疥瘡藥 春天發(fā)瘡疥,開郁為主,不宜抓破敷。
白礬(二錢) 吳茱萸(二錢) 樟腦(半錢) 輕粉(十 ) 寒水石(二錢半) 蛇床(三錢) 黃柏 大黃
又方
蕪荑 白礬(枯) 軟石膏 大黃 樟腦(各半兩,另入) 貫眾 蛇床(各一兩) 硫黃 雄黃(各二錢半)
上為末。香油調(diào)。須先洗瘡去痂,敷之。
一上散
雄黃(三錢半) 寒水石(一兩) 蛇床 白膠香 黑狗脊(各一兩) 黃連(五錢) 硫黃(三錢半) 吳茱萸(三錢) 白礬(枯,五錢) 斑蝥(十四個,去翅足)
上硫黃、雄黃、寒水石,另研如粉,次入斑蝥和勻,蛇床、狗脊等為極細(xì)末同研勻。
洗 瘡,令湯透去痂,用臘豬油調(diào),手心中擦熱,鼻中臭三二次,卻擦上。一上即愈。如痛甚腫滿高起,加水石一倍;如不苦癢,只加狗脊;如微癢,只加蛇床子;如瘡中有蟲,加雄黃;如喜火炙 湯洗,加硫黃。口臭不止,亦可愈也。
附方
四物湯 見婦人類。
大承氣湯 見痢類。
郭氏升麻牛蒡子散 治時毒瘡疹,脈浮,紅在表者,瘡發(fā)于頭面胸膈之際。
升麻 牛蒡子 甘草 桔梗 葛根 玄參 麻黃(各一兩) 連翹(一錢)
上 咀。姜三片,水二盞,作一服。
升麻和氣飲 治瘡腫癤疥癢痛。
甘草 陳皮(各一兩半) 芍藥(七錢半) 大黃(半兩,煨) 干葛 蒼術(shù) 桔梗 升麻(各一兩) 當(dāng)歸 半夏 茯苓 白芷(各二錢) 干姜 枳殼(各半錢,)《三因》有濃樸半兩
上 咀。每服一兩,水煎。
當(dāng)歸飲子 治瘡疥、風(fēng)癬、濕毒,燥癢瘡。
當(dāng)歸 白芍 川芎 生地黃 白蒺藜 防風(fēng) 荊芥(各一兩) 何首烏 黃 甘草(各半兩)
上 咀。每服一兩,水煎;或為末,每服一二錢,亦
天 瘡 用防風(fēng)通圣散末,及蚯蚓泥,略炒,蜜調(diào)敷,極妙。從肚皮上起者,是里熱發(fā)于外也,還服通圣散。見斑疹類。
凍瘡 用煎熱桐油,調(diào)密陀僧末敷。
腳上爛瘡久不愈,先以豆腐漿水,洗三兩次,懸鉤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