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石髓鉛、方塊銅 |
漢語拼音 | zi ran tong |
英文名 | Pyrite |
藥材基原 | 為天然硫化鐵礦石。 |
動植物形態(tài) | 等軸晶系。晶體形狀有多種,如立方體、八面體和五角十二面體及其聚形,亦有作葡萄狀、粒狀、鐘乳狀及致密的塊狀者。晶面上有條紋。顏色為淺黃銅色。條痕為棕黑色或微綠黑色。強金屬光澤。解理為不完全的立方體。斷口呈參差狀,有時為貝殼狀。硬度6-6.5。比重4.9-5.2。性較脆。 |
資源分布 | 產(chǎn)于遼寧、河北、江蘇、安徽、湖北、湖南、廣東、四川、云南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黃鐵礦是地殼中分布最廣的硫化物,可見于各種巖石和礦石中,但多由火山沉積和火山熱液作用形成。外生成因的黃鐵礦見于沉積巖、沉積礦石和煤層中,此處形成的黃鐵礦多為致密塊狀和結(jié)核狀者。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全年皆可生產(chǎn),在礦區(qū)撿取,除去雜石即得。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性狀鑒別 本品多呈六方體,粒徑0.2-2.5cm,有棱,亮淡黃色;條痕綠黑色或棕紅色。表面平滑,有時可見細(xì)紋理。不透明;具金屬光澤。體重,質(zhì)堅硬而脆,易砸碎,斷面黃白色,有金屬光澤。無嗅,無味,但燒之具硫黃氣。以塊整齊、色黃而光亮、斷面有金屬光澤者為佳。 有的自然銅經(jīng)風(fēng)化后而成為褐鐵礦,呈黃褐色或黑褐色。破碎后碎塊仍為黑褐色;有時內(nèi)部夾有淡黃色塊(黃鐵礦)。 顯微鑒別 反射偏光鏡下:反射光下顯金屬光澤,淺黃銅色;無解理。均質(zhì)性。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含二硫化鐵(FeS2),亦含有銅、鎳、砷、銻、硅、鋇、鉛等雜質(zhì)。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1)取本品粉末1g,加稀鹽酸4ml,振搖,使其溶解,在試管口蓋一片醋酸鉛試紙,靜置,試紙逐漸變?yōu)樽厣。(檢查硫化物) (2)取上述反應(yīng)后的溶液,濾過。①取濾液加亞鐵氰化鉀試液,即生成深藍(lán)色沉淀;分離,沉淀在稀鹽酸中不溶,但加氫氧化鈉試液,即分解成棕色沉淀。(檢查鐵鹽)②取濾液,加硫氰酸銨試液,即顯血紅色。(檢查鐵鹽)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1.自然銅:刷凈,敲成小塊。 2.煅自然銅:取自然銅塊,置坩堝內(nèi)煅至紅透,傾入米醋中淬酥,取出,再煅燒淬酥一次,至光澤消失為度。曬干后,碾為粗末。(每自然銅100斤,用醋兩次共50斤) 3.《綱目》:自然銅,今人只以火煅醋淬七次,研細(xì)水飛過用。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對骨折愈合的作用:用人工方法使家兔股骨骨折后,每日服用自然銅與虎骨各半的合劑1錢,共服1.5月,對骨折愈合有促進作用,表現(xiàn)為骨痂生長快,量多且較成熟,抗折力亦較對照組強。單獨使用則效果很差。含有自然銅的復(fù)方接骨散(含自然銅、骨碎補等共19味)給家兔每日服3g,共服2-8周,對橈骨骨折愈合有促進作用,表現(xiàn)為愈合骨再折的牽引力較對照組大。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1.配乳香,則活血散瘀之功增強,并消腫止痛,可用于跌打損傷的瘀血腫痛之證。 2.配骨碎補,能活血散瘀而止血,接骨續(xù)傷而止痛,用于跌撲閃挫,金瘡,損傷筋骨之證。 |
藥性 | 辛;苦;平;無毒 |
歸經(jīng) | 肝;腎經(jīng) |
功效 | 散瘀止痛;接骨續(xù)筋 |
功效分類 | 活血藥;止痛藥;接骨藥 |
主治 | 跌打損傷;筋斷骨折;瘀滯腫痛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1-3錢;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調(diào)敷。 |
用藥禁忌 | 陰虛火旺,血虛無瘀者忌服。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1.自然銅散(《張氏醫(yī)通》),主治跌撲骨斷。2.自然銅散(《楊氏家藏方》),主治頭風(fēng)疼痛至甚。3.自然銅散(《圣濟總錄》),主治一切惡瘡及火燒燙傷。4.骨碎補散(《圣惠方》),主治金瘡傷筋骨痛不可忍。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1.《日華子本草》:排膿,消瘀血,續(xù)筋骨,治產(chǎn)后血邪,安心,止驚悸。以酒磨服。 2.《開寶本草》:療折傷,散血止痛,破積聚。 3.《玉楸藥解》:破血消癭,療風(fēng)濕癱瘓之屬,收濕之力,與無名異同。 4.《本草衍義補遺》:自然銅,世以為接骨之藥,然此等方盡多。大抵骨折在補氣、補血、補胃,而銅非煅不可用,若新出火者,其火毒、金毒相扇,挾熱毒香藥,雖有接骨之功,燥散之禍,甚于刀劍,戒之。 5.《綱目》:自然銅接骨之功,與銅屑同,不可誣也。但接骨之后,不可常服,即便理氣活血可爾。 6.《本草經(jīng)疏》:自然銅乃入血行血,續(xù)筋接骨之藥也。凡折傷則血瘀而作痛,辛能散瘀滯之血,破積聚之氣,則痛止而傷自和也。 |
考證 | 出自《雷公炮炙論》 1.《開寶本草》:自然銅,聚生邕州山巖中出銅處,于坑中及石間采得,方圓不定,其色青黃如銅,不從礦煉,故號自然銅。 2.《本草圖經(jīng)》:今信州出一種如亂銅絲狀,云在銅礦中,山氣熏蒸,自然流出,亦若生銀,如老翁須之類,入藥最好。火山軍者,顆塊如銅,而堅重如石,用之力薄,采無時。今南方醫(yī)者說,自然銅有兩三體,一體大如麻黍,或多方解,累累相綴,至如斗大者,色煌煌明爛如黃金最上。一體成塊,大小不定,亦光明而赤。一體如姜、鐵矢之類。又有如不冶而成者,形大小不定,皆出銅坑中,擊之易碎。有黃赤。有青黑者,煉之乃成銅也。據(jù)如此說,雖分析頗精,而未見似亂絲者耳,又云,今市人多以銗石為自然銅,燒之皆成青焰,如硫黃者是也。此亦有二、三種,一種有殼如禹余糧,擊破,其中光明如鑒,色黃類YU石也。一種青黃而有墻壁,或文如束針。一種碎理如團砂者,皆光明如銅。色多青白而赤少者,燒之皆成煙焰,頃刻都盡。今藥家多誤以此為自然銅,市中所貨往往是此。自然銅用多須煅。此乃畏火,不必形色,只此可辨也。 3.《綱目》:按《寶藏論》云,自然銅出曾青、石綠穴中,狀如寒林草根,色紅膩,亦有墻壁。又一類似丹砂,光明堅硬有棱,中含銅脈,尤佳。又一種似木根,不紅膩,隨手碎為粉,至為精明,近銅之山則有之。今俗中所用自然銅,皆非也。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自然銅和血竭,同為外科常用之品,二者均可活血散瘀止痛,都可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之證。但自然銅長于接筋續(xù)骨,為骨折常用藥,而血竭兼有止血生肌斂瘡,為金瘡出血,瘡瘍不斂的必用之品。 |
藥典收錄 | 是 |
藥材拉丁名 | Pyritum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Pyrite |
科屬分類 | 鐵化合物類 |
出處 | 《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