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jié) 儒家思想和《內(nèi)經(jīng)》
一、五行相生說的完成
首先,本節(jié)還是把儒家五行相生說講清為好。文獻中最先提出五行相生說系統(tǒng)的是西漢大儒董仲舒所作《春秋繁露》。《四庫全書總目》對此書的作者是否董氏有懷疑(見總目卷三十)。查其思想體系確與董氏無異。近代學者懷疑者已不多。
董仲舒略早于司馬遷,是景武時代人。他的儒學有什么特點呢?《漢書?五行志》說:“漢興,承秦滅學之后,景武之世,董仲舒治《公羊春秋》,始推陰陽為儒者宗。宣元之后,劉向治《谷梁春秋》,數(shù)其禍福,傳以《洪范》與仲舒錯。至向子歆治《左氏傳》,其《春秋》意已乖矣;言《五行傳》又頗不同!薄妒酚?儒林列傳》亦略同此說,不再舉!稘h書?五行志》就是董仲舒、劉向、劉歆 及其它五家的陰陽五行歷史觀異同書。本節(jié)不談其異同。以上引文明確指出,董仲舒首先用陰陽(實即陰陽五行)說統(tǒng)帥儒學,是值得重視的。
今本《春秋繁露》共82篇(又一個81?篇)?偲,言陰陽五行者約占一半。列有關篇目如下:
五行對第38 五 行之義第42
陰陽尊卑第43 王道通三第44
天辨在人第46 陰陽位第47
陰陽終始第48 陰陽義第49
陰陽出入第50 天道無二第51
暖燠孰多第52 基義第53
同類相動第57 五行相生第58
五行相勝第59 五行逆順第60
治水五行第61 治亂五行第62
五行變救第63 五行五子第64
天地之行第78 如天之為第80
天地陰陽第81
董氏論五行多以相生為說。如五行相生第58說:
“天地之氣,合而為一,分為陰陽,判為四時,列為五行。行者,行也。其行不同,故謂之五行。五行者,五官也。比相生而間相勝也!
董氏的五行生克圖已和今所知者無異,唯不談乘侮。
五行對第38說:
“天有五行,木火土金水是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為冬,金為秋,土為季夏,火為夏,木為春。春主生,夏主長,季夏主養(yǎng),秋主收,冬主藏!
五行之義第42說:
“天有五行,一曰木,二曰火,三曰土,四曰金,五曰水。木,五行之始也;水,五行之終也;土,五行之中也。此其天之次序也。木生火,火生土……此其父子也。木居左,金居右,火居前,水居后,土居中央,此其父子之序,相受而布。是故木受水而火受木……常因其父以使其子,天之道也。……木居東方而主春氣,火居南方而主夏氣……木主生而金主殺,火主暑而水主寒……上居中央為之天潤。土者,天之股肱也。其德茂美不可名以一時之子。故五行四時者,上兼之也!鹉舅痣m各職,不因土方不立。若酸咸辛苦之不因甘肥不能成味。甘者,五味之本也;土者,五行之主也。”
試看上文所說與《內(nèi)經(jīng)》何處不相符。特別是“木居左”應是肝居左的根據(jù)。既說“土不可名時”,又說“土為季夏”,二者雖相矛盾,《內(nèi)經(jīng)》亦有此說。
董仲舒又提出了相合說,見基義第53:
“凡物必有合。合必有上有下,必有左,必有右,必有前,必有后,必有表,必有里;……此皆其和也。陰者陽之合,妻者夫之合!闭f這是《內(nèi)經(jīng)》臟腑相合的根據(jù)應不為勉強。
讀者若無機會看《春秋繁露》,知道董氏以陰陽五行說為宗對儒家理論進行解釋就夠了。
是否可以懷疑,董氏完全借用了陰陽家現(xiàn)成的理論呢?我看不會,只能說他繼承了陰陽家學說,這種學說在他手里被最后完成了。就今所見文獻而言,《淮南子》中亦有五行相生說,一般認為其說較董氏為晚。董氏確是很聰明而肯下苦功的!妒酚洝氛f他“三年不觀于舍園,其精如此。”“至卒,終不治產(chǎn)業(yè),以修學著書為事!彼募亦l(xiāng)本鄰齊地,又進過漢初最好古求遺書的河間獻王的圖書館,繼承稷下陰陽家很方便。武帝時,他一坐官就“以《春秋》災異之變推陰陽所以錯行!保ā妒酚?儒林列傳》)完全是當時最有造詣的陰陽五行專家。
再看《漢書?董仲舒?zhèn)鳌穼裕ú?語:“蓋聞‘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善言古者必有驗于今!孰薮箚柡跆烊酥畱。……今子大夫明于陰陽所以造化,習于先圣之道業(yè),然而文采未極,豈惑乎當世之務哉?”漢武帝請他提意見,也是久聞他“明于陰陽”“天人相應”之道!疤烊讼鄳弊蕴烀撗葑兌鴣,也在董氏手里集大成并與陰陽五行合流。
在“天人相應”思想指導下,董氏進一步發(fā)揮,以國家比附人體。見“通身國第22”:
“氣之清者為精,人之清者為賢。治身者以積精為寶,治國者以積賢為道。身以心為本,國以君為主。精積于其本,則血氣相承受;賢積于其主,則上下相制使。血氣相承受,則形體無所苦;上下相制使,則百官各得其所。形體無所苦,然后身可得而安也。百官各得其所,然后國可得而守也。夫欲致精者,必虛靜其形;個人成分致賢者,必卑謙其身。形靜志虛者,精氣之所趨也;謙卑自身者,仁賢之所事也。故治身者務執(zhí)虛靜以致精,治國者務盡卑謙以致賢。能致精則合明而壽,能致賢則德澤洽而國太平!
這種以心為君主,主明則下安的基本思想應該是《素8》的蘭本。《靈蘭秘典論》在《內(nèi)經(jīng)》中看來別具一格,其直接淵源仍是董仲舒的思想。所謂“相傅之官”其官制雖始自戰(zhàn)國,而各國名稱不一。漢代方定型,故是漢代官制。中正、州都之官始自曹魏,可知《素8》不會定型于漢末之前。
董氏之論亦非全是首創(chuàng),唯前人說法不如他系統(tǒng)!盾髯?解蔽》有:“心何以知?曰虛一而靜!薄靶恼撸沃,而神明之主也!薄岸空咭暵犞僖!薄熬趪家,若心之身體也!边@都是戰(zhàn)國末的說法。
兩漢最有學問的人,依應世先后為董仲舒、司馬遷、劉向父子、班固和鄭玄。至少他們對兩漢學術思想影響最大。司馬遷和董氏已提到。劉向父子是西漢后半期人,處過渡時期,問題甚多。本書不可能詳述兩漢思想史,故把劉氏父子略過。至班固時代,今文經(jīng)學定型。以下再就《白虎通》看看《內(nèi)經(jīng)》與漢代儒學的關系。主要就陰陽、五行、臟腑等說比較。
五祀:“祭五祀所以歲一遍何?順五行也。故春即祭戶,戶者人所出入,亦春萬物始觸戶而出也。夏祭灶者火之藏自固也。秋亦萬物成熟,內(nèi)備自守也。冬祭井,井者水之深藏在地中。冬亦水王,萬物伏藏。六月祭中溜,中溜者象土在中央也。六月亦土王也!
禮樂:“樂象陽,禮法陰也!薄皹氛哧栆玻室躁帞(shù),法八風,六律、四時也。八風六律者,天氣也,助天地成萬物者也。”“宮商角徵羽,土為宮、金為商、木為角、火為徵、水謂羽!
五行:“五行者何謂也?謂金木水火土也。言行者,欲言為天行氣之義也!保ㄏ挛膸缀跞凇秲(nèi)經(jīng)》的五行歸類,文甚長,不錄)
“五行所以更王何?以其轉生,故有終始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是以木王、火相、土死、金囚、水休!就趸鹣嘟鸪,其火火焦金,金生水,水滅火,報其理;鹕,土則害水莫能而御!
“五行所以相害者,天地之性,眾勝寡,故水勝火也。精勝堅,故為勝金。剛勝柔,故金勝木。專勝散,故木勝土。實勝虛,故土勝水也!
“火陽君之象也,水陰臣之義也。臣所以勝其君何?此謂無道之君也!晃逍懈髯杂嘘庩!
“木生火,所以還燒其母何?曰金勝木,火欲為木害金,金者堅強難消,故以遜體,助火燒金。此自欲成子之義!
“木王所以七十二日何?土王四季各十八日,合九十日為一時!
“土所以王四季何?木非土不生……故五行更王,亦須土也!
“木所以浮,金所以沉何?子生于母之義。肝所以沉肺所以浮何?有知者尊其母也!
“行有五,時有四何?四時為時,五行為節(jié)。故木王即謂之春,金王即謂之秋。土尊不任職,君不居部,故時有四也!
“人有五臟六腑何法?法五行六合也。人目何法,法日月明也!
八風:(略)
情性:“人有五臟,五臟者何?謂肝心肺腎脾也。”“《元命苞》曰:目者肝之使,……鼻者肺之使……耳者心之候……陰者腎之瀉……口者脾之門戶……或曰:口者心之候,耳者腎之候。或曰肝系于目,肺系于鼻,心系口,脾系于舌,腎系于耳!
“六府者何謂也?謂大腸、小腸、胃、膀胱、三焦、膽也。府者為藏宮府也!刚咂⒅病螂渍吣I之府也……故先決難也。三焦者包絡府也,水谷之道路,氣之所終始也。故上焦若竅、中焦若編、下焦若瀆。膽者肝之府也。肝者木之精也,主仁。仁者不忍,故以膽斷也!∧c大腸心肺府也。腸為心肺主,心為皮體主,故為兩府也!
日月:“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薄爸芴烊倭宥人姆侄戎弧!
嫁娶:“陽數(shù)七,陰數(shù)八。男八歲毀齒,女七歲毀齒!
讀以上引文,不是有些象讀《內(nèi)經(jīng)》或聽人講《內(nèi)經(jīng)》嗎!它處不說,單是“耳者心之候”,尚見于《素4》,時人或有不知,更多不解。原來出自緯書,東漢本有此說,不必強解。
《白虎通》中的陰陽五行說真是爐火純青了。提了那么多尖銳的問題,居然都能講得通。實在是那時最科學的理論。此書是公元79年為統(tǒng)一今文經(jīng)學,集中儒士討論明定的官方政治思想提要提其中受陰陽五行統(tǒng)帥者近半。直接涉及醫(yī)理者雖少,亦可看出其時五行與五臟的配屬關系已固定。五臟六腑說也與今本《內(nèi)經(jīng)》很接近。這一部分術語和概念可能又反過來參考了當時的醫(yī)書。
至此,儒家的相生說大體說清了。但五行是怎樣和五臟發(fā)生關系的呢?級需從儒家書中去找。
二、五行配五臟的由來
陰陽五行說混一之后,先是象鄒衍那樣鼓吹“五德終始”,為改朝換代服務。一經(jīng)漢室統(tǒng)治穩(wěn)固,這種學說就得再改進。于是,它組織得更加嚴密,網(wǎng)羅許多內(nèi)容,意圖指導一切政令。結果出現(xiàn)了所謂“月令”——各季各月政府應干什么大事,發(fā)布什么政令。
“月令”是有一個完善過程的。現(xiàn)存最復雜的“月令”在《禮記》中。從醫(yī)家觀點看,《禮記》中五行和五臟搭配的關系與《內(nèi)經(jīng)》不同。它是:木配春配脾,火配夏配肺,土配季配心,金配秋配肝,水配冬配腎。只有腎屬水與《內(nèi)經(jīng)》同。這作何解呢?下面列一表先看“月令”發(fā)展情況,然后再略作分析考證!霸铝睢眱(nèi)容很繁瑣,需先讀一段原文,才知道下表的意思。《禮記?月令?孟春之月》如下:
“孟春之月,日在營室,昏參中,旦尾中。(天象)其日甲乙,其帝太皋,其神茍芒。(主神日干)其蟲鱗、其音角、律中大蔟、其數(shù)八、其味酸、其臭膻、其祀戶、祭先脾。(五行歸類)東風解凍,蟄蟲始振、魚上冰、獺祭魚、鴻雁來。(物候)天子居青陽左個。乘鸞路,駕蒼龍,載青旗,衣青衣,服蒼玉,食麥與羊,其器疏以達。(天子活動禮儀)是月也,以立春。先立春三日,太史謁之天子,曰某日立春,盛德在木。(節(jié)氣及五行)天子乃齊。立春之日,天子親帥三公九卿、諸侯、大夫,以迎春于東郊。還反嘗公卿諸侯大夫于朝。命相布德和令,行慶施惠,下及兆民,慶賜遂行,毋有不當。乃命太史守典奉法,司天日月星辰之行,宿離不貸,毋失經(jīng)紀,以初為常。(朝廷活動)是月也,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乃擇元辰,天子親載耒耜,措之于參保介之御間。帥三公九卿,諸侯大夫,躬耕帝藉。天子三推,三公五推,卿諸侯九推。反執(zhí)爵于大寢。三公、九卿、諸侯、大夫皆御,命曰勞酒。(朝廷勸農(nóng))是月也,天氣下降,地氣上騰,天地和同,草木萌動。(氣候陰陽變化)王命布農(nóng)事,命田舍東郊。皆修封疆,審端經(jīng)求,善相丘陵、阪險、原濕,土地所宜,五谷所殖,以教道民,必躬親之。田事既飭,先定準直,農(nóng)乃不惑。(督促農(nóng)事)是月也,命樂正入學習舞,乃修祭典,命祀山林川澤,犧牲毋用牝。禁止伐木,毋覆巢,毋殺孩蟲、胎夭飛鳥,毋 母卵,毋聚大眾,毋置城郭。掩骼埋 。是月也,不可稱兵,稱兵必夭殃。兵戎不起,不可從我始。(戒殺)毋變天之道,毋絕地之理,毋亂人之紀。孟春行夏令,則雨水不時,草木早落,國時有恐。行秋令則其民大疫,飆風暴雨總至,
藜莠蓬蒿并興。行冬令則水潦為敗,雪霜大摯,首種不入!保ㄔ铝町惓5慕Y果)
好了。以上引文只是十二月之一。青年朋友們讀起來一定頭痛。括號中的簡單附注可能有點用處,供參考。下表不能把全部內(nèi)容列入,那樣太繁瑣,反而不便比較。
五 家 月 令 比 較 表
┏━━━┳━━━━━━┳━━━━━━━━┳━━━━━━━┳━━━━━┳━━━━━━━┳━━━━━━━━┓
┃四孟月┃主要比較內(nèi)容┃ 禮 記 月 令┃呂氏春秋十二紀┃淮南時則訓┃ 夏 小 正 ┃管子第40、41、53┃
┣━━━╋━━━━━━╋━━━━━━━━╋━━━━━━━╋━━━━━╋━━━━━━━╋━━━━━━━━┫
┃ ┃ 天 象 ┃ 日 在 營 室 ┃ 同 左 ┃斗 指 寅┃斗 柄 在 下┃ 無 ┃
┃ ┣━━━━━━╋━━━━━━━━╋━━━━━━━╋━━━━━╋━━━━━━━╋━━━━━━━━┫
┃ 孟 ┃ 日 干 ┃ 甲 乙 ┃ - ┃ 同 左 ┃ 無 ┃ 甲 乙 ┃
┃ ┣━━━━━━╋━━━━━━━━╋━━━━━━━╋━━━━━╋━━━━━━━╋━━━━━━━━┫
┃ ┃ 音 ┃ 角 ┃ - ┃ - ┃ - ┃ 無 ┃
┃ ┣━━━━━━╋━━━━━━━━╋━━━━━━━╋━━━━━╋━━━━━━━╋━━━━━━━━┫
┃ 春 ┃ 味 ┃ 酸 ┃ - ┃ - ┃ - ┃ 無 ┃
┃ ┣━━━━━━╋━━━━━━━━╋━━━━━━━╋━━━━━╋━━━━━━━╋━━━━━━━━┫
┃ ┃ 祭 先 ┃ 脾 ┃ - ┃ - ┃ - ┃ 魚 ┃
┃ ┣━━━━━━╋━━━━━━━━╋━━━━━━━╋━━━━━╋━━━━━━━╋━━━━━━━━┫
┃ (木) ┃ 民 病 ┃ 行 秋 令 ┃ - ┃ 無 ┃ - ┃ 無 ┃
┃ ┣━━━━━━╋━━━━━━━━╋━━━━━━━╋━━━━━╋━━━━━━━╋━━━━━━━━┫
┃ ┃ 禁 令 ┃ 伐 木、殺 天 ┃ - ┃ 同 左 ┃ - ┃ 伐木、殺生 ┃
┃ ┣━━━━━━╋━━━━━━━━╋━━━━━━━╋━━━━━╋━━━━━━━╋━━━━━━━━┫
┃ ┃ 駕 ┃ 蒼 龍 ┃ - ┃ - ┃ - ┃ 無 ┃
┃ ┣━━━━━━╋━━━━━━━━╋━━━━━━━╋━━━━━╋━━━━━━━╋━━━━━━━━┫
┃ ┃ 物 候 ┃蟲振、祭魚、鴻來┃ - ┃ - ┃ 同 左 ┃ 無 ┃
┣━━━╋━━━━━━╋━━━━━━━━╋━━━━━━━╋━━━━━╋━━━━━━━╋━━━━━━━━┫
┃ ┃ 天 象 ┃ 日 在 畢 ┃ - ┃斗 指 巳┃ 無 ┃ 無 ┃
┃ ┣━━━━━━╋━━━━━━━━╋━━━━━━━╋━━━━━╋━━━━━━━╋━━━━━━━━┫
┃ ┃ 日 干 ┃ 丙 丁 ┃ - ┃ 同 左 ┃ 無 ┃ 丙 丁 ┃
┃ ┣━━━━━━╋━━━━━━━━╋━━━━━━━╋━━━━━╋━━━━━━━╋━━━━━━━━┫
┃ 孟 ┃ 音 ┃ 徵 ┃ - ┃ - ┃ 無 ┃ 無 ┃
┃ ┣━━━━━━╋━━━━━━━━╋━━━━━━━╋━━━━━╋━━━━━━━╋━━━━━━━━┫
┃ ┃ 味 ┃ 苦 ┃ - ┃ - ┃ 無 ┃ 無 ┃
┃ ┣━━━━━━╋━━━━━━━━╋━━━━━━━╋━━━━━╋━━━━━━━╋━━━━━━━━┫
┃ ┃ 祭 先 ┃ 肺 ┃ - ┃ - ┃ 無 ┃ 無 ┃
┃ 夏 ┣━━━━━━╋━━━━━━━━╋━━━━━━━╋━━━━━╋━━━━━━━╋━━━━━━━━┫
┃ ┃ 民 病 ┃ 無 ┃ - ┃ - ┃ 無 ┃ 無 ┃
┃ ┣━━━━━━╋━━━━━━━━╋━━━━━━━╋━━━━━╋━━━━━━━╋━━━━━━━━┫
┃ ┃ 禁 令 ┃ 伐 大 樹 ┃ - ┃ - ┃ 無 ┃ 無 ┃
┃ ┣━━━━━━╋━━━━━━━━╋━━━━━━━╋━━━━━╋━━━━━━━╋━━━━━━━━┫
┃ (火) ┃ 駕 ┃ 赤 騮 ┃ - ┃ 赤 騮 ┃ 無 ┃ 無 ┃
┃ ┣━━━━━━╋━━━━━━━━╋━━━━━━━╋━━━━━╋━━━━━━━╋━━━━━━━━┫
┃ ┃ 物 候 ┃ 螻鳴、
王瓜生 ┃ - ┃ 同 左 ┃ 無 ┃ 無 ┃┣━━━╋━━━━━━╋━━━━━━━━╋━━━━━━━╋━━━━━╋━━━━━━━╋━━━━━━━━┫┃ ┃ 天 象 ┃ 日 在 翼 ┃ - ┃斗 指 申┃織 女 正 北 向┃ 無 ┃
┃ ┣━━━━━━╋━━━━━━━━╋━━━━━━━╋━━━━━╋━━━━━━━╋━━━━━━━━┫
┃ ┃ 日 干 ┃ 庚 辛 ┃ - ┃ 同 左 ┃ 無 ┃ 庚 辛 ┃
┃ ┣━━━━━━╋━━━━━━━━╋━━━━━━━╋━━━━━╋━━━━━━━╋━━━━━━━━┫
┃ 孟 ┃ 音 ┃ 商 ┃ - ┃ - ┃ 無 ┃ 無 ┃
┃ ┣━━━━━━╋━━━━━━━━╋━━━━━━━╋━━━━━╋━━━━━━━╋━━━━━━━━┫
┃ ┃ 味 ┃ 辛 ┃ - ┃ - ┃ 無 ┃ 無 ┃
┃ ┣━━━━━━╋━━━━━━━━╋━━━━━━━╋━━━━━╋━━━━━━━╋━━━━━━━━┫
┃ ┃ 祭 先 ┃ 肝 ┃ - ┃ - ┃ 無 ┃ 無 ┃
┃ 秋 ┣━━━━━━╋━━━━━━━━╋━━━━━━━╋━━━━━╋━━━━━━━╋━━━━━━━━┫
┃ ┃ 民 病 ┃ 寒 熱 不 節(jié)┃ - ┃ - ┃ 無 ┃ 無 ┃
┃ ┣━━━━━━╋━━━━━━━━╋━━━━━━━╋━━━━━╋━━━━━━━╋━━━━━━━━┫
┃ ┃ 禁 令 ┃ 奸、邪 ┃ - ┃ - ┃ 無 ┃ yin 邪 ┃
┃ (金) ┣━━━━━━╋━━━━━━━━╋━━━━━━━╋━━━━━╋━━━━━━━╋━━━━━━━━┫
┃ ┃ 駕 ┃ 白 駱 ┃ - ┃ - ┃ 無 ┃ 無 ┃
┃ ┣━━━━━━╋━━━━━━━━╋━━━━━━━╋━━━━━╋━━━━━━━╋━━━━━━━━┫
┃ ┃ 物 候 ┃ 白露、蟬鳴 ┃ - ┃ - ┃大 體 同 左┃ 無 ┃┣━━━╋━━━━━━╋━━━━━━━━╋━━━━━━━╋━━━━━╋━━━━━━━╋━━━━━━━━┫┃ ┃ 天 象 ┃ 日 在 尾 ┃ - ┃斗 指 亥┃ 織女正北向 ┃ 無 ┃
┃ ┣━━━━━━╋━━━━━━━━╋━━━━━━━╋━━━━━╋━━━━━━━╋━━━━━━━━┫
┃ ┃ 日 干 ┃ 壬 癸 ┃ - ┃ 同 左 ┃ 無 ┃ 壬 癸 ┃
┃ ┣━━━━━━╋━━━━━━━━╋━━━━━━━╋━━━━━╋━━━━━━━╋━━━━━━━━┫
┃ 孟 ┃ 音 ┃ 羽 ┃ - ┃ - ┃ 無 ┃ 無 ┃
┃ ┣━━━━━━╋━━━━━━━━╋━━━━━━━╋━━━━━╋━━━━━━━╋━━━━━━━━┫
┃ ┃ 味 ┃ 咸 ┃ - ┃ - ┃ 無 ┃ 無 ┃
┃ ┣━━━━━━╋━━━━━━━━╋━━━━━━━╋━━━━━╋━━━━━━━╋━━━━━━━━┫
┃ ┃ 祭 先 ┃ 腎 ┃ - ┃ - ┃ 無 ┃ 無 ┃
┃ 冬 ┣━━━━━━╋━━━━━━━━╋━━━━━━━╋━━━━━╋━━━━━━━╋━━━━━━━━┫
┃ ┃ 民 病 ┃ 無 ┃ - ┃ - ┃ 無 ┃ 無 ┃
┃ ┣━━━━━━╋━━━━━━━━╋━━━━━━━╋━━━━━╋━━━━━━━╋━━━━━━━━┫
┃ ┃ 禁 令 ┃ yin、巧 ┃ - ┃ - ┃ 無 ┃ 奸、盜、遷徙 ┃
┃ ┣━━━━━━╋━━━━━━━━╋━━━━━━━╋━━━━━╋━━━━━━━╋━━━━━━━━┫
┃ (水) ┃ 駕 ┃ 鐵 驪 ┃ - ┃ 玄 驪 ┃ 無 ┃ 無 ┃
┃ ┣━━━━━━╋━━━━━━━━╋━━━━━━━╋━━━━━╋━━━━━━━╋━━━━━━━━┫
┃ ┃ 物 候 ┃
雉入水、虹不見 ┃ - ┃ 同 左 ┃ 同 左 ┃ 無 ┃┣━━━┻━━━━━━╋━━━━━━━━╋━━━━━━━╋━━━━━╋━━━━━━━╋━━━━━━━━┫┃ ┃十二月之外、中央┃中央在六月中說┃六月即配土┃無孟仲季之說。┃有“中央曰土”一┃┃ ┃、日戊己、音宮、┃,內(nèi)容同左。但┃,內(nèi)容同左┃內(nèi)容以物候為主┃句。 ┃┃ “土”的配法 ┃祭先心、無天象、┃六月又有本月其┃之中央。 ┃,略及農(nóng)事、無┃ ┃┃ ┃物候。 ┃它內(nèi)容。 ┃ ┃五行說。 ┃ ┃┃ ┃ ┃ ┃ ┃ ┃ ┃┃ ┃ ┃ ┃ ┃ ┃ ┃┗━━━━━━━━━━┻━━━━━━━━┻━━━━━━━┻━━━━━┻━━━━━━━┻━━━━━━━━┛
由上表不難看出,《禮記》、《呂氏春秋》、《淮南子》三家非常接近。查對原文,則《禮記》更接近《呂氏春秋》,其間只有極少文字不同!痘茨献印肺淖州^少。這說明,從秦開始,陰陽五行的“月令”迅速成熟了。這三家之間最大的區(qū)別是土德怎樣配四時!痘茨献印分苯影蚜抡f成是土德,只體現(xiàn)了土主季夏!秴问洗呵铩分,六月照樣是火德。但把中央附在其內(nèi),不通!抖Y記》算是最后安排得較妥當。中央土在十二月之外單獨說,不主月,也不主時,四時與五行怎樣相配算是解決了。很顯然,這種安排不會早于西漢。其意義在于把四時遞變的順序與五行相生的順序一致起來,又突出了土的地位。此后,五行說才更有了生命力。有的專家認為“月令”己完全受五行相生說指導,不見得對。淺見以為,應是“月令”發(fā)展提供了總結相生說的基礎!秴问洗呵铩返脑铝钆c《禮記》無大差別,但其中不見相生說明文!痘茨献印分屑好鞔_相生次序,但仍可能晚于董仲舒。本節(jié)不對此作詳細考證。
《夏小正》、《管子》兩書中的“月令”內(nèi)容顯然較原始。然而,二者合一,便具備了《禮記》的基本要素!断男≌分卦谔煜蟆⑽锖,《管子》重在利用五行說。誰更早呢?應是《夏小正》更早。它是一種很簡單的物候歷,加上很粗略的天象資料。其中也不稱春三月、孟春等!豆茏印酚写喝、夏三月等說法。五行說貫徹得那樣徹底,正是齊人熟悉這種學說的佐證。其成書年代不必確考,從五行說發(fā)展史來看,不會早于戰(zhàn)國末。近年出土的秦墓竹簡,亦有“月令”內(nèi)容。雖系殘簡,亦可知尚末超出《夏小正》水平,見《睡虎地秦墓竹簡》(1978年 文物出版社 26頁),不再引。本節(jié)欲重點探討的不是“月令”發(fā)展史。“月令”的思想淵源是順應四時,這是農(nóng)業(yè)社會必有的思想。早期資料還較多,茲不再舉。讀者有興趣,可參看清人鄂爾泰編《授時通考》和古歷法史有關內(nèi)容,然后與本文及上述文獻相對勘便是捷徑。直接讀《禮記》會使青年朋友望而生厭。
本節(jié)想重點探討的是,為什么五臟最早在“月令”中與五行有了關系!断男≌窡o用五臟祭的說法!豆茏印分挥浻写喝掠敏~祭。這是齊國沾漁鹽之利的痕跡。而《禮記》等三家書中,五時祭先臟的說法卻完全一致。古人和近人對此解釋大傷腦筋。醫(yī)界多回避這一點,因為“月令”表面上與《內(nèi)經(jīng)》矛盾,自己又搞不清。五時祭臟與五行的關系如下:
春、 木、 脾
夏、 火、 肺
季夏、 土、 心
秋、 金、 肝
冬、 水、 腎
總之,從《內(nèi)經(jīng)》眼光看,祭臟的順序非按相生排列,亦非按相克排列。春夏秋祭所勝(克)臟,冬祭本行臟。秦漢學者們對此應是大費過心血的。本來把心和腎調換一下,就完全是祭所克臟了。為什么不這樣做呢?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較全面地介紹了古人對這個問題的爭論。他注“肺”字時這樣說:
說文原文:“肺、金藏也。”
注文:“按各本不完,當云火藏也,博士說以為金藏。下文脾下當云木藏也,博士說以為土藏。肝下當云金藏也,博士說以為木藏。乃與心字下土藏也,博士說以為火藏一例!缎獣穬梢墩f文》:‘肺,火藏也!渌鶕(jù)當是完本。但未引一曰金藏耳。《五經(jīng)異義》云:‘今尚書歐陽說,肝木也,心火也,脾土也,肺金也,腎水也’。許慎謹按:‘“月令”,春祭脾,夏祭肺,季夏祭心,秋祭肝,冬祭腎,與古尚書同!嶑g之曰:‘月令祭四時之位,乃其五臟之上下次之耳。冬位在后而腎在下。夏位在前而肺在上。春位小前,故祭先脾。秋位小卻,故祭先肝。腎也、脾也俱在鬲下。肺也、心也、肝也俱在鬲上。祭者必三,故有先后焉。不得同五行之義。今醫(yī)病之法,以肝為木,心為火,脾為土,肺為金,腎為水,則有瘳也。若反其術,不死為劇!嵶⒃铝钭杂闷湔f,從今尚書說。楊雄《太玄》:‘木藏脾,金藏肝,火藏肺,水藏腎,土藏心。’從古尚書說。高注呂覽,于春先祭脾曰:‘春木勝土,先食所勝也。一說脾屬木,自用其藏也!渥ⅰ痘茨蠒r則訓》略同。皆兼從今古尚書說!墩f文》雖兼用今古尚書說,而先古后今,與鄭不同。”
段注中有幾個人名、書名略說一下。《玄應書》是漢代的一種讖諱書。歐陽指傳《尚書》今文學的漢人歐陽生!段褰(jīng)異義》是《說文》作者討論儒經(jīng)的書,己逸。鄭指東漢末大儒鄭玄。楊雄是西漢經(jīng)學家、文學家,《太玄》是他的一種著作!案咦斡[”是說東漢人高誘注《呂氏春秋》。《說文解字》的作者是東漢人許慎。關于今古文《尚書》需略介紹一下今古文經(jīng)學,附于本節(jié)后。
段氏注告訴我們這樣幾個事實。
。、漢代原有兩種《尚書》,學者各遵師傳,對五行配五藏有兩種說法,F(xiàn)《禮記?月令》與古文《尚書》說相同,祭臟原是按相生順序排的,而今《尚書》說與現(xiàn)《內(nèi)經(jīng)》配法同。
2、東漢末的醫(yī)家已完全按現(xiàn)《內(nèi)經(jīng)》的說法用五臟配五行。
。、西漢的楊雄持古文《尚書》說。
。、東漢末,高誘注《呂氏春秋》、《淮南子》時不知哪家好,兼采之。
。、許慎《說文解字》原本也是從古文《尚書》說的。今本有人改過。
然而,我們從《說文解字注》仍不能弄清的關鍵。
近代古文大師章太炎對此采取無所謂的態(tài)度,以為:“就在二家(指今古文《尚書》說)之外,別為配擬,亦未必不能通也。今人拘滯一義,展轉推演于臟象病候,皆若言之成理,實則了無所當!保ㄕ绿揍t(yī)論 人民出版社 1957年版。表)章氏顯然認為五臟附五行由漢儒的經(jīng)說來,但未予深考,甚或認為都沒道理! ∥覀兪欠窨梢哉f《內(nèi)經(jīng)》完全同于今文,“月令”完全遵古文,所本不同,自然有異,來了結這個問題呢?不能。那樣還有兩點疑問。
1、為什么不可以說今文《尚書》說是本于《內(nèi)經(jīng)》呢?
。、“月令”為什么說“祭先脾”呢?有先應有后,后祭何臟呢?
如果說今文《尚書》說本于《內(nèi)經(jīng)》,則《內(nèi)經(jīng)》肯定在西漢或更早便成書且廣為流傳了,連經(jīng)學家也很尊重它。此推論很難成立。
總之,若說早在“月令”之前,《尚書》學家解五臟配五行就有兩套說法,經(jīng)不起推敲。今本“月令”是漢代經(jīng)學的最定本,早期“月令”也應有過兩套說法! £P于祭臟的先后,最好還是在儒家經(jīng)典,特別是《禮》一類書中去找根子。古禮最重祭祀,常常要用牲。原始人用牲也有些習慣。后來用牲的講究日益復雜。
果然,《禮記》本身和《儀禮》中就有關于用牲時祭藏先后的一些記載。
《禮記 祭統(tǒng)二十五》:“凡為俎者,以骨為主。骨有貴賤。殷人貴脾,周人貴肩……是故,貴者取貴骨,賤者取賤骨!
這段話不會全是由漢人瞎編的。我們己知道,殷周都以肢胛骨記卜辭,取胛時應有一定的習慣。祭祀用過的胛骨自然會更受重視。這里沒說祭藏的話,但總是證明古人祭祀時對性身各部是分別貴賤(先后?)的。
《禮記 明堂位第四十九》:“有虞氏祭首,夏后氏祭心,殷祭肝,周祭肺!边@明顯是漢人的追述,開始有五行味了,而且越說越濃,不再引。拙見以為其中很多是漢初儒生的附會,它與“月令”成書應大體同時。這時祭臟開始有規(guī)律并且受五行說統(tǒng)師。看看更早的祭臟說法,則完全沒有五行味。
《儀禮 特牲饋食禮第十五》:“佐食取黍、稷、肺祭,授尸!渭挂允谑J苷窦,嚌之,左執(zhí)之,乃食。……賓長以肝從,尸左執(zhí)角,右取肝,揣于鹽,振祭嚌之!e肝,舉奠,左執(zhí)觶,再拜稽首,進受肝,復位,坐食肝。…… 俎心、舌,皆去本末,午割之,實于牲鼎,載心立舌縮俎!
《儀禮》是公認可信的先秦古禮。文字頗難讀。那繁瑣的步驟規(guī)矩,大約只有孔夫子之流才能精通。以上引文盡量簡化,大致能懂!笆笔鞘芗缹ο蟮奶嫔,“賓長”約是助祭者。這段文字中,依次出現(xiàn)了肺、肝、心、舌等內(nèi)臟。那位“尸”確實是先受肺祭(嘗嘗好吃,就吃掉),后受肝祭(也吃掉),最后把心和舌剔凈,切好,留在鼎里,大概是不吃掉,讓它們到另一個世界去表達獻祭人的心愿去了。
這一次祭祀過程中,“尸”要吃十幾種東西,單只牲葷也還有魚、軟骨等,他要十來次告飽,才能饒過它。很可能要多次吃生的,所以“尸位素餐”不行。其它規(guī)定,如器物、祭品擺布,衣服色澤式樣等均很繁瑣,看不出受五行說指導。
《儀禮》較古老卻沒有五行氣息,當時何以那么繁瑣,自然也有些講究。有古禮專家賜教,當感謝。從《儀禮》到《禮記》的變化,說明古祭禮至漢初(或稍早一些)開始陰陽五行化了。也可以證明由祭祀用牲認識內(nèi)臟等,是原始解剖學的一個重要方面!渡袝饭盼恼f也好,今文說也好,都不過是在用五行說使祭臟規(guī)范化、理論化。古代許多祭祀與季節(jié)、時令有關,更有五行化的需要。今文經(jīng)學自西漢初興起,至東漢初一直受到官方保護!秲(nèi)經(jīng)》之五臟配五行與今文《尚書》說相同,應是當時統(tǒng)治思想的表現(xiàn),有關內(nèi)容不會早于漢初。陰陽五行說不與內(nèi)臟掛鉤則不便說明醫(yī)理。筆者由以上初考發(fā)現(xiàn),這種學說竟然由祭臟五行化的儒家學說中來。
再加兩句!秲x禮》有“左執(zhí)爵取肝”,發(fā)展至《禮記》的“肝從左”即《內(nèi)經(jīng)》“肝居左”的根子。鄭玄注《尚書》說肝在鬲上,也見于《內(nèi)經(jīng)》。后人勉強解釋肝左脾右,均不得其要。再請記住,《內(nèi)經(jīng)》的五臟說,最初并非出自醫(yī)家,而是從古禮中來,這是本書的重要論點。歡迎讀者就此批評。
三、天人相應
讀者多知道,董仲舒最先提出了“天人相應”這個命題。他“究天人之際,明天人之分”的結論與荀子大不同。他說“天人之際,合而為一”,“人副天數(shù)”。把宇宙間的一切事物——包括當時的全部封建制度都說成上應于天。這不僅是附會,而且是反動,且不講。就是講人體及生理上應于天的禍端也始自董氏!洞呵锓甭丁氛f:
“為生不能為人,為人者天也。人之本,本于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人之形體,化天數(shù)而成。”(為人者天第41)
人就是這樣來的。在這點上《素 3》比董氏說進步一些。
“求天數(shù)之微,莫若于人。人之身有四肢,每肢有三節(jié)。三四十二,十二節(jié)相持而形體定矣!粫r之中有三長,天之節(jié)也。人生于天而體天之節(jié),故亦有大小厚薄之變,人之氣也!保ü苤葡筇斓24)
董氏的附會在《淮南子 天文訓》中也可找到同調。
“天有九重,人亦有九竅;天有四時以制十二月,人亦有四肢以使十二節(jié)。天有十二月以制三百六十日,人亦有十二肢以使三百六十節(jié)。”
《內(nèi)經(jīng)》更是后來居上。請看《素 5、 6、 9、25、77》、《靈11、12、41、71》等篇,均有成套的比附。
淺見以為,《內(nèi)經(jīng)》之整體觀,以陰陽五行四時之整體自然觀為積極代表。對上舉“天人相應”的臆說只能歷史地看。就當時而言,觸著點宇宙全息論的邊際,至少是思維比較活躍的表現(xiàn)之一。當今再教給學生,便很不妥當。
《內(nèi)經(jīng)》中有兩句較難解的話:“天運當以日光明”(素 3)“地氣者冒明”(素 2)。欲解此,亦需求之董仲舒!洞呵锓甭丁氛f:
“天高其位,而下其施,藏其形而見其光。……藏其形所以為神,見其光所以為明!保x合根第18)
“天積眾精以自剛……天序日月星辰以自明!鄙鲜鎏斓勒摵茈y說以唯物傾向為主。
本節(jié)原想多舉幾例看看漢儒是怎樣把儒經(jīng)陰陽五行化的。惜乎內(nèi)容太多。好在己引過近現(xiàn)代許多專家研究的結論,約己能說明漢代陰陽五行說之盛行。秦以前則大非如此!秲(nèi)經(jīng)》專家或古醫(yī)史專家最好念念漢儒的經(jīng)說。如此便決不會相信用陰陽五行全面統(tǒng)帥醫(yī)理的《內(nèi)經(jīng)》會成書于漢之前。這并不排除單用陰陽說、五行說、經(jīng)脈說或不大成熟的陰陽五行合流說講醫(yī)理的文學會出現(xiàn)于戰(zhàn)國。
最后提提《禮記 禮運》中講的兩句話。一是:“人者,其天地之德,陰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也!比说谋举|如此,醫(yī)理能不從陰陽五行立論嗎?再一句是:“何謂人情?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弗學而能!敝嗅t(yī)講內(nèi)傷七情,在《內(nèi)經(jīng)》中是沒有根據(jù)的。《內(nèi)經(jīng)》只講五情或六情。故七情說亦本于儒家,《內(nèi)經(jīng)》反而僅供參考。
附:今古文經(jīng)學和《內(nèi)經(jīng)時代》
本節(jié)多次提到今古文的事。這是中國舊學中最復雜的問題。能講通今古文發(fā)展史——經(jīng)學史,可算全面了解中國的舊學了。筆者并未受過系統(tǒng)的經(jīng)學訓練,只是為研究《內(nèi)經(jīng)》時代,才翻翻經(jīng)及少數(shù)今古文經(jīng)學著述。當代醫(yī)界同道和筆者情況差不多的人應占多數(shù)。不稍微知道點今古文之爭,影響理解《內(nèi)經(jīng)時代》。
近現(xiàn)代講歷史的專著很多。最值得向讀者推薦的是范文瀾先生的“中國經(jīng)學史演變”和“經(jīng)學講演錄”。范先生的講解最深入淺出,簡括精辟。此處不宜多引原文,以免取舍有失。下面僅就《內(nèi)經(jīng)時代》的需要,照我自己的理解,寫幾句極粗淺的話。若是《內(nèi)經(jīng)》專家,必己讀過許多專著,以下文字便無必要讀。
一、經(jīng)和經(jīng)學
1903年正式廢科舉、興學校之前,上溯至春秋末孔丘時代,儒生們讀的標準書都屬于經(jīng)和經(jīng)學。自漢至清末,官辦教育以及為考科舉做官服務的民間教育,教的也都是經(jīng)和經(jīng)學。
經(jīng)和經(jīng)學都不斷變化,經(jīng)學變化更大。大體說來,唐以后,“經(jīng)”沒多大變化。它的變化以兩漢最明顯可考。漢以前,學經(jīng)多口耳相傳,變化本應更大,但很難說清。經(jīng)學是解經(jīng)的,其演變大體分四個階段?鬃拥角貫榈谝浑A段;漢至唐為第二階段;宋至明為第三階段;清代為第四階段。清末,經(jīng)、經(jīng)學、儒生都走到末路。此后的中國社會不再需要這一文化支柱,經(jīng)和經(jīng)學都變成史學資料。
什么叫經(jīng)呢?嚴格說來就是孔子的經(jīng)學。即他“刪”“訂”“修”“傳”的古代文化記錄。以眼下常見的書而言。按其可靠程度依次為:
《詩》——周初到春秋的一部分詩歌。
《春秋》——孔子以魯史為主寫的公元前722到公元前481年的很簡單的編年史!
《禮》——國家、家族制度和貴族起居飲食規(guī)律的記錄。
《尚書》——史官們保存或追記的“圣賢”號令謀謨。
《周易?卦辭、爻辭》——卜官占吉兇的隱語。
上述五種經(jīng)除最后一種是否孔子刪定并用以教弟子還不能十分肯定外,其余都是有的。孔子也教音樂,按說應有《樂經(jīng)》。但樂附于《詩》和《禮》,禮樂常變,《詩》漸漸不唱了,《樂經(jīng)》未能單獨傳下來。
輪到孔門弟子手里,經(jīng)即開始演變增益,輕重次序也有改變。比如,《周易》在漢之前是否居于六經(jīng)之首,不能確證。內(nèi)容方面,《禮》自孔子就認為可以損益,故增益最多,現(xiàn)在還能看到的就至少有《禮記》、《儀禮》、《周禮》三種!渡袝吩小笆贰钡囊馑,下接《春秋》,上記到堯,也可增補。后人很難增補刪改的只有《詩》和《春秋》。
漢中期后,儒家獨尊,主要秘訣是漢儒善于解釋歷史迎合統(tǒng)治者胃口!洞呵铩吩募炔槐愀,就在“傳”上下功夫。漸次有《春秋谷梁傳》、《春秋公羊傳》、《春秋左氏傳》等解《春秋》的書,它們幾乎和《春秋》同樣重要。另有《孝經(jīng)》、《爾雅》等就與孔子沒關系,是造經(jīng)運動的產(chǎn)物。唐以前,《論語》(孔丘言行錄)也曾被當做經(jīng),這與經(jīng)的原意倒是不矛盾。唐代官方最后認可的經(jīng)夠了九種,即《周易》、《尚書》、《詩》、《周禮》、《儀禮》、《禮記》、和《春秋》三傳。
經(jīng)本身就難讀,加上經(jīng)學書更難學。古人能通一經(jīng)即算可以了。西漢設十四經(jīng)博士,就是各承師傳教一經(jīng)的。北宋以后,為使一般讀書人由淺入深又方便科舉考試,規(guī)定讀《大學》(《禮記》中的一篇)、《中庸》(《禮記》中的一篇)、《論語》、《孟子》,即“四書”就行,并且均以朱熹的注解為準。
清代文化統(tǒng)治很厲害,一些學者不滿足于只讀四書和宋儒的解釋,開始對經(jīng)進行考據(jù)。后來對漢儒的經(jīng)說和漢代的經(jīng)發(fā)生了懷疑,要鬧清經(jīng)的本來面目,結果把漢代的今古文經(jīng)老帳翻出來了。
二、漢代的今古文經(jīng)和經(jīng)學
秦以前的經(jīng)和經(jīng)學肯定也有演變。但那時并非儒家獨尊,各家自唱自說,經(jīng)不在眾目睽睽之下,有改變不很引人注意。西漢中期以后,被秦始皇坑過的儒家隊伍壯大了許多;鹩嘀畷缓軡M足統(tǒng)治者需要,于是出現(xiàn)了新經(jīng),經(jīng)學有了今古之分,經(jīng)也今古真假難辨了。
漢初,一部分儒生用當時通俗的隸書寫出經(jīng)文教學生,朝廷立他們?yōu)椴┦。他們的?jīng)后來稱為今文經(jīng)。解釋今文經(jīng)即今文經(jīng)學。這時只有少數(shù)儒生用秦以前的字形寫的老本子經(jīng)在民間傳授。西漢末,由于王莽的政治需要,古文經(jīng)——新經(jīng)出現(xiàn)了好幾種。按當時重視的順序為《周禮》、《尚書》、《左傳》、《毛詩》、《國語》等。古文經(jīng)出現(xiàn)后,形成了新學——古文經(jīng)學。此前的經(jīng)學反而稱為今文經(jīng)學。東漢末,古文經(jīng)學大勝。此后,今文經(jīng)學直到清末才翻身。我們現(xiàn)在最常做為資料書查考的《十三經(jīng)注疏》,是以古文經(jīng)及其經(jīng)學為主的。與本節(jié)關系最密切的經(jīng)是《尚書》,涉及《內(nèi)經(jīng)時代》的古文經(jīng)要再加上《左傳》和《國語》。
據(jù)《史記》記載,古文《尚書》是景帝末年魯恭王從孔子的老宅墻中挖出來的!吨芏Y》、《左傳》、《國語》等,劉歆說是從國家圖書檔案館里發(fā)現(xiàn)的。宣帝時還有河內(nèi)女子拆老房子發(fā)現(xiàn)了一篇《易傳》。不專門研究經(jīng)學史,不必深究今古文經(jīng)的真?zhèn)。大體情況是古文經(jīng)都比今文經(jīng)篇目多、內(nèi)容多。經(jīng)學家們爭論的焦點依次是《周禮》、《尚書》、《左傳》等。清代末年又涉及不屬于經(jīng)的《說文解字》,因為它替古文經(jīng)說話。古人最難說清的新經(jīng)是《左傳》,它的內(nèi)容很多,真實古資料也很多,真?zhèn)坞y分。至今還有專家在算這筆帳。
研究《尚書》的專著很多!渡袝吩跐h以后還有偽造的。漢代基本是兩家。從研究《內(nèi)經(jīng)》出發(fā),我們并不強調古文《尚書》比今文《尚書》多出多少內(nèi)容或誰是真經(jīng)。關鍵在于古文《尚書》經(jīng)學關于五行配五臟的說法與今文《尚書》經(jīng)學大相徑庭,而五行在兩種經(jīng)中都是那幾個字。古人解《尚書?洪范》中的水、火、木、金、土時都要上聯(lián)《周易》下牽《月令》,把天地人扯到一起。今本《月令》祭何臟的說法就是古文家言!对铝睢吩菍,后歸入《禮記》。古文經(jīng)學自東漢中葉才開始與今文抗衡,東漢末戰(zhàn)敗今文,《內(nèi)經(jīng)》之五臟配五行與今文經(jīng)學說法相同。這一背景提示《內(nèi)經(jīng)》的有關內(nèi)容理應成書于東漢中葉前。
為今文經(jīng)學爭得獨尊地位的關鍵一步,是董仲舒吸取陰陽五行說大發(fā)揮《春秋公羊傳》。早期的古文經(jīng)學不講陰陽五行,無資格與今文經(jīng)學爭鋒。東漢末,鄭玄博習古文、今文、讖緯之學,取今文之長融入古文。古文經(jīng)學無論是講典章制度(主要靠《周禮》)、解釋《春秋》(主要靠《左傳》),還是講陰陽五行,都比今文豐富了。經(jīng)文今學從此崩潰。
魏晉時,古文經(jīng)學內(nèi)部開始分派,加之做官靠門弟不靠讀經(jīng),再加上玄學的反動,古文經(jīng)學也險些消亡殆盡。這己超出《內(nèi)經(jīng)》時代。聯(lián)系本節(jié)上文看這段經(jīng)學外行話,能知道兩漢儒家大講陰陽五行,基本上清楚本節(jié)所引《說文解字注》的一段文字是何來歷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