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得病一二日,便成陽毒;或服藥吐下后,變成陽毒。其病腰背痛,煩悶不安,狂言欲走,或見鬼,或下利,其脈浮大而數(shù),面赤斑斑如錦紋,咽喉痛,吐下膿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 升麻湯 主之。(不可作煮散。)
升麻 當(dāng)歸 甘草(各二分) 雄黃(研,一分) 桂枝(一分) 鱉甲(半兩) 蜀椒(半分)
咀,水二升,煎一升,去滓,溫服一盞,食頃再服。溫覆手足出汗,汗出則解,未解重作之,得吐尤佳。
初得病一二日,便成陰毒;或服藥六七日以上至十日,變成陰毒。其病身重背強,腹中絞痛,咽喉不利,毒瓦斯攻心,心堅強,氣不得息,嘔逆,唇青面黑,四肢厥冷,其脈沉細而緊。仲景云∶陰毒之候,身痛如被杖,喉咽痛。五六日可治,七日不可治, 甘草湯 主之。(不可作煮散。)
甘草 鱉甲 升麻 當(dāng)歸 桂枝(各二分) 蜀椒(一分) 雄黃(一分)
咀,水三升,煎取一升,去滓。溫溫每飲一盞,食頃再服,溫覆。中毒當(dāng)汗吐之,汗吐則愈,不吐再服之。
治陰毒 反陰丹 。
硫黃(五兩,研末) 太陰玄精石(味咸者,研末) 硝石(研末,各二兩)用鐵銚子先鋪玄精石一半,次鋪硝石一半,中間下硫黃,又以硝石蓋硫黃,都以玄精石蓋之,用盞子合定,令三斤炭火燒令得所,勿以煙出多,急取出,以瓦盆合定地下,四面灰擁,勿令煙出。
直候冷,取細研,蒸餅心,丸豌豆大,艾湯下十五丸,病重加至二三十丸,此法甚驗。喘促吐逆者,入口便安;服此藥三五服,覺不退,便于臍下一寸半灸之,須是大炷百壯,未愈可至二百壯;若手足極冷,小便澀,小腹硬, 痛囊縮,即須更于臍下四寸,如前灸之,乃與當(dāng)歸四逆并反陰丹頻頻與服,內(nèi)外通逐方可解,若稍緩即死矣。當(dāng)歸四逆乃加吳茱萸生姜者是,慎勿與尋常利小便藥。
此是陰毒,氣結(jié)在小腹所致也。有見小便不通,便用炒鹽及裹熱藥熨臍下,欲望小便通利,其冷氣在小腹之間,被熱物所熨,無處通出,即奔上沖心,其死速矣。
又治 陰毒硫黃丸 。
硫黃(二兩) 水銀(一兩)同研入銚,灑少醋,慢火炒,欲似煙出,再出火,灑醋,如此三四遍,地上放冷研之,蒸餅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三十丸,艾湯吞下,日三服,食前。
陰毒,脈沉微欲絕,四肢逆冷,大躁而渴不止, 附子飲子 。
附子(一枚,半兩以上者,炮,去皮尖,四破。)
以水九升,煎至三升,去附子,入瓶,油單緊封沉井底,候極冷,取飲之。仍下硫黃丸甚妙。
陰毒之為病,因汗下藥性冷所變,多在四五日也;或素來陽氣虛冷,始得病便成陰毒;或始因傷風(fēng)傷冷物,便成陰毒。其病六日內(nèi)可治,過六日不可治。
狐惑之為病,狀如傷寒,或因傷寒變成斯疾。其候默默欲眠,目不得閉,臥起不安,蝕于喉為惑,蝕于陰為狐,不欲飲食,惡聞食臭,其面乍赤乍黑乍白。蝕于上部則聲嗄,甘草瀉心湯主之。
(方在痞證中。)蝕于下部則咽干, 苦參湯 洗之。
苦參(半斤) 槐白皮(四兩) 野狼牙根(四兩)上銼,以水五升,煎三升半,洗之。
蝕于肛門者,燒雄黃薰之。(雄黃一味,燒薰下部。)病者脈數(shù)則熱,微煩,默默但欲臥,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鳩眼,七八日則兩目四 周皆黑。若能食者,膿已成也, 赤小豆當(dāng)歸散主之。
赤小豆(一升,浸生芽曝干) 當(dāng)歸(一兩)細末,漿水調(diào)下二錢,日三服。
龐曰∶百合病者,百脈一宗,悉致其病。意欲食復(fù)不能食,常默默,欲臥復(fù)不能臥,欲出行復(fù)不能行,或有美食時,或惡聞食臭時,如寒無寒,如熱無熱,口苦小便赤,諸藥不能治,得藥則增劇吐利者,如有神祟者,身形如和,其脈微數(shù)。毒溺時頭痛者,六十日乃愈;若溺頭不痛,淅然者,四十日愈;若溺快然,但頭眩者,二十日愈。其證或未病而預(yù)見,或病四五日而出,或二十日或一月后見者,隨證治之。
治汗后百合病, 百合知母湯 。
百合(十枚) 知母(一兩半)百合先洗,漬一宿,當(dāng)白沫出,去其漬水,別以清泉水一升半,煮百合,取一升,去滓;又別以泉水一升煮知母,取半升,去滓;同百合湯煎至一升,溫分三服。
百合(十枚) 滑石(一兩半) 代赭(半兩)先以水漬百合一宿,當(dāng)白沫出,則去其水,更以泉水一升半,煮取一升,去滓;別以泉水一升煮滑石、代赭,取半升,去滓,合和重煎至一升,分溫三四服。
治吐后百合病, 百合雞子湯 。
百合(十枚) 雞子黃(二枚)先以水洗百合,漬一宿,當(dāng)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下雞子黃,攪勻,分溫三服。
治不經(jīng)吐、下、發(fā)汗,百合病形如初者, 百合地黃湯 。
百合(十枚) 地黃汁(半升)先以百合水漬一宿,有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一升半,煮取一升,去滓,內(nèi)地黃汁,再煮取一升二合,溫溫分三服,中病勿更服。
治百合病一月不解,變成渴者, 百合湯 洗之。
百合(一升,如前洗。先漬一宿,當(dāng)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水一斗,煎數(shù)沸,洗周身,慎風(fēng),仍食白湯餅,但勿與鹽豉也。煮餅是切面條湯煮水淘過,熱湯漬食之。
渴不瘥, 栝蔞牡蠣散 主之。
栝蔞(無黃脈者) 牡蠣粉(等分)細末,水調(diào)方寸匕,日三服。
治百合病變發(fā)熱, 百合滑石散 。
百合(一兩) 滑石(三兩)細末,清飲調(diào)方寸匕,日三服。當(dāng)微利,熱則除;已利,勿服之。
百合病見于陰者,以陽法救之;見于陽者,以陰法救之。見陽攻陰,復(fù)發(fā)其汗,此為逆;見陰攻陽,乃復(fù)下之,此亦為逆。
傷寒所至,太陽病 濕,此三種宜應(yīng)別論,以為傷寒相似,故此見之。
太陽病,發(fā)熱無汗,反不惡寒,名曰剛 。
太陽病,微熱汗出,不惡寒,名曰柔 。(《病源》云惡寒。)其證身熱足寒,頭強項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脈赤,獨頭搖,卒口噤,背反張者, 病。
太陽病,發(fā)汗太過,因致 。(《素問》曰∶太陽所至,為寢汗 。又云∶肺熱移于腎,傳為柔。始太陽中風(fēng),發(fā)熱而過迫肺金,金投子而避害,故移熱于腎水,水為火迫則上升,復(fù)凌心位,水入火鄉(xiāng)而為汗,若汗太多,因而熟寐,汗反為冷濕之氣復(fù)著太陽經(jīng),故發(fā)也。)病臥不著席,小兒腰背去席二指,大人側(cè)掌,為難治。 病脈弦,直上下行。
仲景云∶太陽病證,其身體□□然,脈反沉遲者,為欲作,宜桂枝加栝蔞湯。(栝蔞不主中風(fēng),項強□□,其意治肺熱,令不能移于腎也,桂枝湯內(nèi)當(dāng)加栝蔞四兩。)病不宜大發(fā)汗及針灸,宜小汗之。
柔 宜桂枝加葛根湯。(桂枝湯內(nèi)加葛根四兩。)剛 宜 葛根麻黃湯 。(方在解表證中。)剛?cè)?加減葛根麻黃湯。
葛根 麻黃 生姜(各一兩) 防風(fēng) 芍藥 白術(shù) 人參 芎 黃芩 防己 桂枝 甘草(各半兩) 附子(一枚)
咀,水六升,先煮麻黃、葛根數(shù)沸,去上沫,內(nèi)諸藥,煮取二升,去滓。飲服一盞,食頃再服,日四五,夜二三。柔 自汗者,去麻黃加葛根成一兩半。
剛,胸滿口噤,臥不著席,腳攣急,其人必 齒,宜大承氣湯下之。(方在可下證中。)
太陽病,關(guān)節(jié)疼痛而煩,脈沉緩,濕痹之候。其人小便不利,大便反快,只當(dāng)利其小便,宜五苓散。(方在可水證中。)濕家之為病,一身疼,發(fā)熱,身如熏黃,仍治風(fēng)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fēng),宜 黃 湯 。
黃 (二兩半) 防己(二兩) 甘草(一兩) 白術(shù) 生姜(各一兩半) 棗(十六個)
咀,水四升,煎至二升,去滓,溫飲一盞,食久再服。喘者,加麻黃一兩;胃中不和者,加芍藥一兩半;氣上沖者,加桂枝一兩半;下有陳寒者,加細辛一兩,服后當(dāng)如蟲行皮中。從腰下如冰,坐濃被上,又以一被繞腰以下,令微汗出。
濕家,其人但頭汗出,背強,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則噦,胸滿,小便不利,舌上如苔者,此丹田有熱,胸上有寒,渴欲得水而不能飲,口燥故也。
濕家下之,額上汗出,微喘,小便不利者,死;下利不止者,亦死。
問曰∶風(fēng)濕相搏,一身盡疼痛,法當(dāng)汗出而解,值天陰雨不止,汗出已解,身復(fù)痛,何也?答曰∶發(fā)其汗,汗大出者,但風(fēng)氣去,濕氣續(xù)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風(fēng)濕者,發(fā)其汗,但微似欲出汗者,風(fēng)濕俱去也。
濕家病身上疼痛,發(fā)熱,面黃而喘,頭痛鼻塞而煩,其脈大,自能飲食,腹中和無病,病在頭中寒濕,故鼻塞,細末瓜蒂,含水搐少許鼻中則愈。
濕家身煩痛,可與麻黃湯內(nèi)加白術(shù)二兩。(麻黃湯在可汗證中。)病者一身盡疼,發(fā)熱,日晡則劇者,此名風(fēng)濕。此病因傷于汗出當(dāng)風(fēng),或久傷于冷所致也,可與 杏仁薏苡湯 。
麻黃(一兩半) 杏仁(四拾五枚) 薏苡仁 甘草(半兩)
咀,以水二升,先煮麻黃一二十沸,去上沫,內(nèi)諸藥,煮取一升,去滓,溫二三服。
傷寒八九日,風(fēng)濕相搏,身體煩痛,不能轉(zhuǎn)側(cè),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宜 桂枝附子湯 。
此治大便自利,小便不利者。
桂枝(二兩) 附子(二枚) 生姜(一兩半) 大棗(十二枚) 甘草(一兩)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四服。若大便堅,小便自利者,去桂枝加白術(shù)二兩,煎如前法。初一二服,身如痹,半日許服之都盡,其人如冒狀,勿怪,此乃術(shù)、附并走皮膚,逐水氣未得除,故使之耳。
風(fēng)濕相搏,骨節(jié)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極,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fēng)不欲去被,或有微腫者, 甘草附子湯 主之。
附子(二枚) 白術(shù)(二兩) 桂枝(三兩) 甘草(二兩)
咀,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三服。身腫者加防己二兩;悸氣、小便不利加茯苓一兩半,溢水成四升,煎一升三合。
太陽中熱者, 是也。其人汗出惡寒,身熱而渴,白虎東加人參主之。(方在厥陰證中。)太陽中 者,身熱疼重而脈微,此夏月傷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 瓜蒂湯 主之。
瓜蒂(二十七枚)水半升,煮取二合半,去滓,溫服。
太陽中,發(fā)熱惡寒,身重而疼痛,其脈弦而細,芤而遲,小便已,灑然毛聳,手足逆冷,小有勞,身即熱,口前開,板齒燥,若發(fā)其汗,則惡寒甚;加溫針,則反熱甚;下之,則淋甚,宜大小橘皮湯。(大橘皮湯在不可汗證中。)
小橘皮湯 (主手足冷嘔噦。)
橘皮(二兩) 生姜(四兩)
咀,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作四服,稍熱呷之。
病患脈微而澀,此乃醫(yī)所病,大發(fā)其汗,又數(shù)大下之,其人亡血。病當(dāng)惡寒,后乃發(fā)熱,無休止時。夏月盛熱,欲著覆衣;冬月盛寒,欲裸其體,所以然者,陽微則惡寒,陰弱則發(fā)熱,此醫(yī)發(fā)其汗,使陽氣微,又大下之,令陰氣弱。五月之時,陽氣在表,胃氣虛冷,以陽氣內(nèi)微,不能勝冷,故欲著覆衣。十一月之時,陽氣在里,胃中燥熱,以陰氣內(nèi)弱,不能勝熱,故欲裸其身。又陰脈遲澀,故知亡血也。(此皆可治。陽微惡寒四逆,陰弱發(fā)熱為內(nèi)熱病,宜苦酒、艾之類。)大下后,復(fù)發(fā)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發(fā)汗后,其人臍下悸者,欲作奔豚, 茯苓桂枝湯 主之。
茯苓(四兩) 桂枝(二兩) 甘草(一兩) 大棗(八個)
咀,以甘爛水五升,先煮茯苓減一升,內(nèi)下諸藥,煮取一升半,溫溫作三服。作甘瀾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中,以楊柏枝擊水,上有珠子五六千個相逐,取用之。
發(fā)汗或下后,痞滿,或成寒實結(jié)胸,氣塞不通,宜 檳榔散 。
檳榔(二個,一生一煨。)細末,酒二盞,煎一盞四分,作兩服,溫飲之。兼治蛔厥,心腹刺痛!赌虾1静荨分伟螂讱饧。
龐曰∶因發(fā)汗時,汗出如水漏下,還復(fù)汗少,喘促不止。脈促而按之濡者,合當(dāng)汗而解;脈促而按之實者,死。若脈浮,手足微厥,面垢唇青,昏憒而喘者,陰陽未和,尚阻升降,宜服順陰陽五味子湯 。
麻黃(半兩) 人參 五味子 麥門冬 杏仁 橘皮 生姜(各一分) 棗(七枚)
咀,水二升,煮七合,去滓,通口服一盞,未瘥,再作二三服。手足厥甚者,濃衣護其厥。
下后,復(fù)發(fā)汗,晝?nèi)諢┰瓴坏妹,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大熱者,宜 干姜附子湯 。(不可作煮散。)干姜(一兩) 附子(一枚,生)
咀,水一升半,煎至半升時,飲一小盞,食久再服。
傷寒,若吐下后,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fā)汗則動經(jīng),身為振振搖者,宜 茯苓白術(shù)湯 。
茯苓(二兩) 桂枝(一兩半) 白術(shù) 甘草(各一兩)
咀,水三升,煮至一升半,去滓,分溫四服。
發(fā)汗吐下后,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復(fù)顛倒,心中懊,香豉梔子湯主之;少氣者,加甘草;嘔者,加生姜。
梔子香豉湯肥梔子(二十枚) 香豉(兩合,綿裹)水二升,煎梔子至一升三合,下豉,取七合半,去滓,每進一盞。得吐,止后服。
梔子甘草湯,前湯內(nèi)加甘草一兩,同梔子煮,后下豉,如前法,加水半升。
梔子生姜湯,前方內(nèi)加生姜二兩半,同梔子煮,后下豉,同前法,加水一升。
傷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熱不去,心中結(jié)痛者,未欲解也,屬梔子香豉湯主之。(用前方。)下后,腹煩滿,起臥不安者, 梔子濃樸湯 主之。
梔子(八個,大者) 濃樸(二兩) 枳實(二枚)
咀,水二升,煮一升,去滓,溫飲一盞。
傷寒,醫(yī)以丸藥下之,身熱不去,微煩, 梔子干姜湯 主之。
肥梔子(八個) 干姜(一兩)
以水一升七合,煮取八合,去滓,分溫三服。
凡用梔子湯得效,即止后服,病患舊有微溏,不可與之。
發(fā)汗,若下之,而煩熱,胸中窒塞者,梔子湯主之。
傷寒五六日,已發(fā)汗而復(fù)下之,胸脅滿微結(jié),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表未解, 柴胡桂枝干姜湯 主之。
桂枝 黃芩(各一兩半) 柴胡(四兩) 栝蔞根(二兩) 干姜 甘草 牡蠣(各一兩)
咀,水六升,煎至三升,去滓,再煎一升半,溫溫時飲一盞,食頃再服。
傷寒發(fā)汗,若吐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者, 旋復(fù)花代赭湯 主之。
旋復(fù)花 甘草(各一兩半) 人參(一兩) 生姜(二兩半) 代赭(末,半兩) 棗(三枚)半夏(一兩半)
咀,水五升,煎三升,去滓,再煎取一升半,溫分四服。
傷寒,若吐下后,七八日不解,熱結(jié)在里,表里俱熱,時時惡風(fēng),大渴,舌上干燥而煩,飲水至數(shù)升者,白虎加人參主之。(方在厥陰證中。)傷寒八九日,下之,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身重,不可轉(zhuǎn)側(cè)者, 柴胡龍骨牡蠣湯 主之。
柴胡(二兩) 龍骨 黃芩 生姜 鉛丹 人參 桂枝 茯苓 牡蠣(各三分) 半夏(一合)大黃(一兩) 棗(六個)
咀,水六升,煎取三升,下大黃,切如棋子塊,更煎取二升,去滓,溫飲一盞。
傷寒,服湯藥,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瀉心已,復(fù)以他藥下之,利不止。醫(yī)以理中與之,利益甚。理中治中焦,此利在下焦,以赤石脂禹余糧湯主之。復(fù)不止,當(dāng)以五苓散利小便。(五苓散方在可水證中。)赤石脂禹余糧湯赤石脂 禹余糧(各八兩)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溫飲一盞。
太陽病,外證未除,而數(shù)下之,遂協(xié)熱而利,利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 桂枝人參湯主之。
桂枝 甘草(各二兩) 白術(shù) 人參 干姜(各一兩半)
咀,水五升,先煮四味,取三升,內(nèi)桂,更煮取一升,去滓,溫分三服。
發(fā)汗后,腹脹滿者, 濃樸人參湯 主之。
濃樸(四兩) 甘草(一兩) 生姜(四兩) 半夏(一兩一分) 人參(半兩)
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半,去滓,溫分三服。
治頭痛壯熱,心中煩, 黃芩梔子湯 。
黃芩 梔子(各一兩半) 石膏 干葛(各二兩) 豉(半兩) 蔥白(寸切,半斤)
咀,水四升,煮取一升半,溫溫作三四服。始得病便如前證,亦可服。治夏月傷暑毒,殊驗。
傷寒發(fā)汗后,或未發(fā)汗,頭痛如破,宜 蔥白湯 。
連須蔥白(寸切,半斤) 生姜(二兩)水二升,煮一升,去滓,溫溫作二三服。
服前湯,頭痛未解,宜 葛根蔥白湯 。
葛根(一兩) 芍藥 芎 知母(各半兩) 蔥白(一握,寸切) 生姜(一兩)
咀,水二升半,煮取一升,去滓,溫溫分減服。
傷寒頭痛立效, 荊芥散 。
天南星 草烏頭(肉白者,生用) 荊芥穗(各半兩) 石膏(一兩)細末,每服二錢半,陳茶一錢,姜汁半呷,薄荷三葉,水兩盞,煎至八分,溫溫相次三服。
傷寒嘔吐不止,惡寒,脈細或浮遲,宜 理中丸,兼治霍亂吐利,及傷寒后發(fā)熱,水停喜唾者。
人參 干姜 甘草 白術(shù)(各一兩)細末,蜜丸雞子黃大,每服一丸,百沸湯一盞,化令細,煎三五沸,溫服之。
霍亂臍上筑者,不宜術(shù),可作湯去術(shù),加桂一兩半,水三升,煎取八合,稍熱服之。吐甚,去術(shù)加生姜一兩半,作湯煎,如前法,飲熱粥一碗,微溫覆之,勿發(fā)揭衣被。有寒腹?jié)M痛,或四肢拘急,或下利轉(zhuǎn)筋,加生附子二枚,作湯服之。
治傷寒嘔吐欲死, 生姜半夏湯 。
半夏(一兩半) 生姜(三兩)水三升半,煮一升,去滓,溫溫分四服。
治嘔吐發(fā)熱,脈滑數(shù)或洪者, 茅根湯 。
茅根(半升) 麥門冬(二合半) 半夏(一兩) 人參(半兩) 茯苓(半兩) 生姜(二兩)
咀,水五升,煎一升半,去滓,溫溫分減服。
霍亂,頭痛發(fā)熱,身疼,多飲水者,宜五苓散。(方在水證中。)傷寒發(fā)熱自利,脈浮大數(shù),及鼻衄或嘔者,宜 黃芩芍藥湯 。
黃芩(一兩半) 芍藥 甘草(各一兩)
咀,水五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四服。嘔者,加半夏一兩一分,生姜一兩半,煎服。
黃連 當(dāng)歸(各三兩) 干姜 赤石脂(各一兩)細末,蜜丸梧桐子大,米飲吞下二三十丸,日三夜二服。
傷寒,下利如爛肉汁,赤帶下,伏氣腹痛,諸熱毒悉主之, 薤白梔子湯 。
豉(半升,綿裹) 薤白(一握) 肥梔子(大者七個)水三升半,先煮梔子十沸,下薤白,煎至二升,去滓,下豉煮一升半,溫溫分減服,必解下惡積。
傷寒汗解,因飲酒復(fù)劇,苦煩悶,干嘔口燥,呻吟錯語,不得臥。此藥解熱毒,除酷熱。不必飲酒劇者,療五日中神效, 黃連黃柏湯 。
黃連(一兩半) 黃芩 黃柏(各一兩) 肥梔子(十二個)
咀,水三升,煎一升二合,去滓,溫溫分減服,未瘥更作。
傷寒四日而大下,熱利時作,白通諸藥多不得止,四順湯熱,白通湯苦溫,除熱止利,莫若 黃連熟艾湯 。
黃連 黃柏(各一兩半) 龍骨(一兩) 熟艾(兩雞子大)
咀,水四升,煮一升二合,去滓,分減溫服。
龐曰∶凡冷利皆宜四逆。冷利臍下必寒,水谷黃白色或青黑也;熱利臍下必?zé),利黃赤色也;天行熱毒,下利赤白,久下膿血;及下部毒瓦斯,當(dāng)下細蟲如布絲縷大,或長四五寸,黑頭銳尾,宜 麝香丸 。
麝香(一錢) 附子 雄黃 丹砂 干姜 巴豆(各二錢)搗下篩訖,煉蜜和丸小豆大,米飲下二丸。未知增之。(此方本無巴豆,是古方脫去,服之不效。今增巴豆,試之甚驗。)傷寒后咳噫, 肉豆蔻湯 。
肉豆蔻(一個) 石蓮肉(炒) 茴香(各一分) 丁香(半分) 生姜 人參(各二分)枇杷葉(五片,拭去毛,炙。)
咀,水三升,煎至一升半,分四服,空心暖飲之。
龐曰∶傷寒汗后,咳噫不止,是陰陽氣升降欲作汗,升之不上,降之不下,故胃氣上逆而咳噫無休止者,宜 良姜湯 。
橘皮 良姜 桂枝 當(dāng)歸(各一分) 麻黃(半兩) 檳榔(三個) 杏仁(二十個) 甘草(一分) 生姜(一分) 大棗(十枚)
咀,水二升半,煎至一升,去滓,下檳榔末,又煎三沸,去滓,通口服一盞,未已再一劑。
時行頭痛,心如醉狀,面愛向黑處,不欲見人,此為壞熱不散,速行大青湯與服;不爾,狂走趕人。 大青湯大青葉 秦艽 吳藍 升麻 薺 栝蔞根(各二分) 甘菊(一分) 石膏(三分) 竹瀝(二合) 樸硝(三分)
咀,分二帖,每服一帖。水二升半,煎至一升二合,去滓,下竹瀝、樸硝,分溫四服。肉色黃加茵陳六分;面似火加梔子十四枚,加水成三升,煮取一升半,溫飲一盞。
七八日熱盛不解, 苦葶藶湯 。
苦酒(一升半) 苦葶藶(一合) 生艾汁(半升)同煎至七合,作二服,此療內(nèi)熱病,有牛黃一刀圭尤良。阮河南曰∶今諸療疾,多用辛甜姜桂人參之屬,此皆貴價難得,常有必欲求之,轉(zhuǎn)以失時。而苦參、青葙、葶藶子、艾之屬,所在盡有之,除熱解毒,最勝向貴價藥也,前后數(shù)參并用之。得病內(nèi)熱者,不必按常藥次也,便以青葙、苦參、艾、苦酒療之,但少促其間耳,無不解者。(苦酒即米醋也。)龐曰∶辛甜姜桂人參之屬,是發(fā)散寒氣之藥,其病未傳成內(nèi)熱者,為調(diào)治之大要藥也。決不可慮其酸苦之藥,正治內(nèi)熱病急要之藥也。設(shè)當(dāng)行辛甘而用酸苦,設(shè)當(dāng)行酸苦而用辛甘,是昧于陰陽之用,如此醫(yī)殺之耳。其辛甘酸苦,自是調(diào)治通行之要藥,若論苦則忌甘,論甘則忌苦,雖有屢中,誠為粗工矣。
傷寒發(fā)黃者,先用瓜蒂末內(nèi)鼻中,口含水搐鼻中,去黃水,用五苓茵陳散最良。
時行一切,不知身上疼痛,不寒亦不熱,沉沉似有所思,順事多語,此臟正傳熱, 麻仁龍膽丸,服此藥不死。
大麻仁 大黃(各一兩) 柴胡 黃芩 白鮮皮 秦艽 赤芍藥 龍膽草(各二分) 黃連(一分) 梔子(二十四個)細末,蜜丸如梧桐子大。食后煎淡竹葉湯,下三十丸,日與三服,以大利為度。
十日小瘥,一月平復(fù)。
地黃湯 療傷寒及溫病,應(yīng)發(fā)汗而不與發(fā)汗之,內(nèi)有瘀血者;及鼻衄吐血不盡,內(nèi)熱瘀血,面黃大便黑者,此方主之,消化瘀血甚良。
生濕地黃(四兩) 牡丹皮 芍藥 犀角屑(無以升麻代,各半兩)
咀,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溫溫飲一盞。喜忘如狂者,加地黃、黃芩各三分,加水一升;脈大來遲,腹不滿自言滿者,為無熱,不用黃芩也。
鼻衄或吐血下血, 黃芩湯 。
黃芩(四兩)
咀,水三升,煮一升半,溫飲一盞,兼治婦人漏下血不止。(黃柏更佳。)吐血百治不瘥,此方療十瘥十, 大黃散 。
地黃汁(半升) 生大黃末(一方寸匕)煎地黃汁三沸,下大黃末,調(diào)勻,空腹服之,每溫飲一小盞,日三服,血即止。
熱病毒瓦斯入眼,赤痛生翳,不見光明者, 大黃梔子湯 。
生大黃(一兩) 升麻(半兩) 瞿麥 甘草(各一分) 梔子(七個)
咀,水二升,煎至一升,去滓,溫作四服,以利為度。難利者,煎藥畢,下樸硝二分和服。
先煮諸藥至一升半,乃下大黃,大黃先以水漬,和水下之,則折熱易利。
治毒病入眼,忽生赤翳,或白,或腫膚起,或赤痛,不得視光明,入心肝;蜓鄹∧[,如吹汁出,生膜覆珠子,或內(nèi)障不見物。良由病后不慎,酒面炙 五辛所致,宜服此頻利之, 秦皮大黃湯 。
秦皮 柴胡 常山 黃芩 升麻 芍藥 白蘞 枳實 甘草(各半兩) 大黃(三分)
咀,水三升,煮二升,下大黃,再煎一升半,去滓,食后溫飲一盞。熱盛者加焰硝半兩,湯成后下,化勻服。未瘥更作,可至五七劑。
又方 滴眼湯 (斑豆瘡不宜用。)秦皮 升麻 黃連(各半兩)
細銼,水二升,煎至一升,綿包箸頭 湯,滴入眼中,頻頻用之。
下部 瘡, 雄黃散 。
雄黃 青葙子 苦參 黃連(各三分) 桃仁(一分)為散,以艾汁和丸,棗核大,綿包內(nèi)下部, 蓄汁更佳。冬月無艾,濃煎艾汁,和為丸,更以米飲調(diào)下二錢,溫飲之,日二服。
治 瘡, 青黛丸 。
青黛 丁香 黃連(等分)細末,甘淀和丸,棗核大,口中有瘡,含之咽汁;若下部有瘡,綿裹www.med126.com內(nèi)下部,日含化五六十丸瘥。
牽馬丸 治天行四五日,下部生瘡,醫(yī)所不能治,此方主之。
附子(一分) 藜蘆 桂枝 巴豆(各半兩,去皮心,炒黑)細末,別研巴豆,加蜜杵丸,梧桐子大?招臒崴露瑁粗尤。熱在膈上不下,飲熱湯半升,投吐之,下部 自瘥,神良。
天行口瘡, 黃柏升麻湯 。
黃柏 升麻 甘草(生,各半兩)
咀,水一升半,煮半升,入地黃汁一合,煎半升,分二服,細呷之。
又方 薔薇飲子 。
薔薇莖葉切一升(冬用根皮)水三升,煮半升,溫溫漬之,去涎。喉咽有瘡者,咽汁少許為佳。
又方, 黃柏飲子 。
黃柏,薄切小片,蜜漬一宿,嚼柏汁漬瘡。
又方, 五倍子散 。
五倍子炒為末敷之,涎出吐去,以瘥為度。
傷寒喉中痛,閉塞不通, 射干煎 。
生射干 豬脂(各半斤)合煎,令射干色微焦,去滓,取一棗大,綿裹,含稍稍咽之。
治喉咽痛塞, 硼砂散 。
硼砂 僵蠶 牙硝 白礬 甘草 雄黃(各一分) 砂(半分) 草烏頭尖(四個)細末,米飲調(diào)一錢,細細呷之。
古方 黑龍煎,治咽喉腫痛九種疾。
人參(半兩) 甘草(一兩) 無灰酒(一升) 不 皂角(四十條)水三斗,浸皂角一宿,凈鐺內(nèi)煎,令水減半,次下人參、甘草,細切,又同煎三分耗二,布絞去滓,下酒更入釜煤一匕半,攪煎如餳稀,入瓷合內(nèi),埋地中一宿。若用時,取一丸如雞頭大,盞中以溫酒一呷化之,先以水漱口,以鵝毛點藥入喉中掃之,有惡涎或自出,或下腹,可兩三度。引藥方歇,良久令吐。候惡物出盡了,令吃少許水浸蒸餅,及軟飯粥壓之,次含甘草一寸咽汁,忌炙胡餅、豬肉淹藏等物。如木舌難下藥,以匙按舌,用藥掃喉中。
九般名∶急喉閉、纏喉風(fēng)、結(jié)喉、爛喉、重舌、木舌、遁蟲、 喋、飛糸入喉。
元 五年,自春至夏秋,蘄黃二郡人患急喉閉,十死八九,速者半日、一日而死。黃州潘推官昌言親族中亦死數(shù)口,后得黑龍膏,救活者數(shù)十人。
龐曰∶急切亦不候合此膏,用古方以意處之。但得不 皂角一兩條,槌碎,水三升半,浸少時,揉汁去滓,甘草一分,人參一分,同煎作稀膏,勿令太稠,乃下后藥。
霜梅上白鹽 砂 焰硝(各等分)三味生研,用前膏斟酌和勻,可以掃得為度。每以鵝毛 少許,如前法掃喉中甚效,其將息次第,亦如前法,此膏得力尤速。若日久膏干,以甘草水化之。病瘥后,胸喉外生瘡勿疑,無鹽梅以白鹽代。
天行手足腫,疼痛欲脫者,濃煎虎杖汁漬之。
天行后毒瓦斯,手足腫痛欲脫,必作癰膿, 升麻大黃湯 。
升麻 木通 白蘞(各三分) 黃芩 芍藥(各一兩) 甘草(半兩) 大黃(一兩半)
咀,水三升,煮二升半,下大黃煮一升半,溫溫飲一盞,利下為度。
病新瘥后,氣血津液衰耗,慎勿為諸勞動事。凡言語思慮,勞神梳沐,澡 勞力,則生熱而復(fù)病如初也。又新瘥后,精髓枯燥,切不可為房事,犯房事勞復(fù)必死。魏督 顧子獻病瘥后,華 囑之,慎勿為勞事,余勞尚可,女勞即死。此是女勞復(fù),非陰陽易也。《素問》云∶病熱而有所遺者,是新瘥后腸胃尚弱,若多食則難消化,而復(fù)病如初也,此是食復(fù)新瘥,強人足兩月,虛弱人足百日,則無復(fù)病矣。
天行勞復(fù),頭痛,四肢疼, 蔥豉湯 。
蔥白豉(半升)水二升半,煎蔥爛,去滓,入雄鼠屎三七枚,末之和勻,分再服,未瘥更作。
天行勞復(fù)作熱,且至晚則腰背痛,頭項強重, 葛根姜豉湯 。
芍藥 生姜(各一兩半) 豉 蔥白(各二合半) 葛根f1411.cn(二兩)
咀,水三升,煎二升,下豉煎一升半,去滓,溫飲一盞。
大病瘥后勞復(fù), 枳實梔子湯 。
枳實(一分) 肥梔子(十二個) 香豉(半升)漿水三升,煮枳實、梔子至二升,下豉煮一升半,去滓,溫飲一盞,溫覆微汗。食復(fù)者加大黃棋子大七枚,同煎服之愈。
療傷寒已瘥,勞復(fù)如初,脈浮無汗者, 桂枝梔子湯 。(自汗者去麻黃。)梔子(十二個) 豉(半升) 桂枝 麻黃(各一兩)
咀,水三升,煎至二升,下豉取一升半,去滓,溫飲一盞,溫覆取小汗瘥。
療傷寒勞復(fù)如初,自汗出者,脈浮滑,煩躁甚,宜此方。
梔子石膏香豉湯梔子(十六個) 石膏(四兩) 香豉(一兩,綿裹)水三升,先煮二味至二升半,下豉,煮取一升半,去滓,溫飲一盞。(一法湯成入雄鼠矢二七枚,末良。)病未平復(fù),后勞動致熱氣攻胸,手足拘急,搐搦如中風(fēng)狀, 栝蔞湯 。
栝蔞根(四兩,無黃脈者) 淡竹茹(半斤)水三升,煮一升二合,去滓,日二三服,溫與之。
婦人病未平復(fù),因夫所動,小腹篡中急痛,腰胯疼,四肢不任舉動,無熱證者, 附子黃耆湯 。
白術(shù) 當(dāng)歸 桂枝 附子 甘草 芍藥 人參(各半兩) 黃耆(三分) 生姜(一兩半)
咀,水四升,煮至一升半,去滓,通口服一盞,食久再服,溫覆取小汗。
男子勞房成復(fù)病, 鼠屎湯 。
薤根(一升) 鼠屎(二十一個,為末。矢頭尖硬者,即是牡鼠也。)水三升半,煮薤根至一升半,去滓,下鼠矢末,再煎三沸,溫飲一盞,相次三服。衣覆必有粘汗為效,未汗再作一劑,兼治陰陽易神驗。
男子房勞復(fù)發(fā)熱,口噤,臨死舌出數(shù)寸。又始得病,百節(jié)痛如被打,渾身沉重,恍惚失措,脈促而絕不可治;或有吐涎不止,或有譫妄煩亂者,皆不可治。
天行瘥后,勞復(fù)發(fā)熱,嘔吐食不下, 蘆根湯 。
蘆根(半升) 生姜(二兩) 橘皮 枇杷葉(各一兩)
咀,水三升,煮一升半,去滓,溫飲一盞,大效。心煩躁加石膏二兩,加水一升,煮二升。
陰陽易病者,陰陽相感動,其毒瓦斯著人,如換易也。男子病新瘥,女子與之交,女子得病,名曰陽易;女子病新瘥,男子與之交,男子得病,名曰陰易。若二男二女則不相易。然女犯男得病,鮮有死者;男犯女得病,救稍緩則十無一人得生者。若女犯男,男自發(fā)勞復(fù),則女不;男犯女,女自發(fā)勞復(fù),則男得病亦輕。富貴之家,雖知其事,后生輕于自恣,犯之多致不救;田野之人,蒙蒙昧昧,只知傷寒能死人,因此病死者十有三四矣,皆不知其所犯之由,深可傷也。男子女人陰陽易病,其狀身體疼痛,熱上沖胸,頭重不能舉,眼內(nèi)生眵,四肢拘急,小腹絞痛,手足拳則暴死,其亦有不即死者。若小腹里急,熱上沖胸,頭重不欲舉,百節(jié)解離,經(jīng)脈緩弱,血氣虛,骨髓竭,便吸吸氣力轉(zhuǎn)少,著床不得動,起止仰人引,歲月死,宜此方, 足甲 灰散 。
取交接婦人手足甲二十枚, 近隱處一尺,同燒灰,或米飲調(diào)下二錢,日三服。陰頭微腫,小便利為愈;若未愈,灸陰頭一百壯便瘥。陰頭在毛際間,提陰向上,當(dāng)頭是穴。
女子陽易則取男子手足爪甲, 近隱處,如前燒服之?删拿H橫空上,中央曲骨,一穴百壯。
男子陰易如前法灸,若陰卵縮未下,灸足大拇指旋毛上,小炷七壯,是大敦二穴。男女初得陰陽易病,便服薤根鼠矢湯,出汗有驗。
傷寒口干喜唾方。
大棗(四十枚,煮,去皮核) 烏梅(肥者十個,去核,為末)
上以棗肉和為丸,含化自然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