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wǎng)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wǎng)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shù)據(jù)庫中醫(yī)疾病數(shù)據(jù)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shù)據(jù)藥學下載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侶山堂 > 中醫(yī)書籍 > 正文:腫癥
    

醫(yī)學實在易:腫癥

五皮飲 治一切氣腫水腫。茯苓皮 大腹皮 桑白皮 陳皮(各一錢半) 生姜皮(七分水煎服。此藥以皮治皮,不動臟腑,勿以平易而忽之。四君子湯人參 白術 茯苓(各二錢) 炙草(一錢加生姜、大棗煎服。小青龍湯 真武湯(俱見《傷寒》導水茯苓湯 治水腫,頭面手足,遍身如爛瓜…

五皮飲 治一切氣腫水腫。

茯苓大腹皮白皮 陳皮(各一錢半) 生皮(七分

水煎服。

此藥以皮治皮,不動臟腑,勿以平易而忽之。

四君子湯

人參 白術 茯苓(各二錢) 炙草(一錢

生姜大棗煎服。

小青龍湯 真武湯(俱見《傷寒》導水茯苓湯 治水腫,頭面手足,遍身如爛瓜之狀,按而塌陷,胸腹喘滿,不能轉側安睡,飲食不下,小便秘澀,溺出如割,或如豆汁而絕少,服喘嗽氣逆諸藥不效者,用此即漸利而愈。

澤瀉 赤茯苓 麥冬 白術(各三兩) 桑白皮 紫蘇 檳榔 木瓜(各一兩) 大腹皮 陳皮砂仁 木香(各七錢五分

每服一、二兩,水二杯,燈草三十根,煎八分,食遠服。病重者可用五兩濃煎,五更服。

麻黃甘草(《金匱》

麻黃(三錢) 甘草(一錢

水二杯,先煮麻黃至一杯半,去滓,入甘草,煎八分服。

此方上宣肺氣,中助土氣,外行水氣,其功居于濟生腎氣丸之上。且腫癥與傷寒癥不同,傷寒癥恐過汗亡陽,腫癥以汗愈多而愈妙。水從汗泄,時醫(yī)謂須“開鬼門”,并無亡陽之說。

麻黃附子甘草湯 即前方加附子一錢五分。

此與《傷寒論》之分數(shù)略異,即以溫經(jīng)散寒之法,變?yōu)闇亟?jīng)利水之方。

濟生腎氣丸 治水腫,小便短少,氣喘者。

熟地(四兩) 茯苓(三兩) 山茱萸山藥 丹皮 澤瀉 牛膝 車前肉桂(各一兩) 附子(五錢,泡

上為末,煉蜜丸如梧子大,燈草湯送下三錢,一日兩服。

神仙九氣湯(神仙,言藥之靈驗也。九氣,怒、喜、悲、恐、寒、暑、驚、勞、思是也。

《經(jīng)》曰∶怒則風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暑則氣泄,勞則氣耗,思則氣結,驚則氣亂。故云然。)

姜黃 香附(炒

上各為細末,每服五、六錢,空心淡鹽湯調(diào)服。愚治膚脹,用溫酒下。

壺隱子曰∶不佞用之以治膚脹,其效如神。

頭痛

逍遙散 治一切郁病,寒熱往來,及頭痛,婦人經(jīng)水不調(diào)。

柴胡 當歸 芍藥 白術 茯苓(各一錢半) 炙草(八方) 薄荷(五分

水煎服。

當歸補血湯 治血虛發(fā)熱如神(《經(jīng)》云∶脈虛則血虛,血虛則發(fā)熱,癥象白虎,惟脈不長實。

炙 (一兩) 當歸(三錢

水煎服。

尤氏《金匱翼》有生地黃五錢,甘草一錢(按∶尤氏《金匱翼》此方,各書未載,徐炳南此時聲名藉藉,其訂刻此書,諒亦不肯阿好。

左歸飲 治腎水大虛,能治六味丸所不能治之癥,妙在甘草大甘,從脾以輸精于腎也。

熟地(四五錢或二兩) 山藥 山茱萸(各二錢三錢) 茯苓(二錢) 枸杞(二三錢) 炙草(二錢或三錢

水煎服。

去茯苓、炙草,加菟絲子、膠、鹿膠、牛膝,蜜丸,名左歸丸。

吳茱萸 治陽明食谷欲吐,干嘔,吐涎沫,少陰吐利,煩躁欲死者,頭痛如破者。

吳茱萸(泡,二錢半) 人參(一錢半) 生姜(五錢

加大棗五枚,水煎服。

清震湯(《保命》) 治雷頭風,頭面疙瘩,憎寒,拘急,發(fā)熱,狀如傷寒(疙瘩宜刺出血。

升麻(二錢) 蒼術(四錢) 荷葉(全者一個

水煎,食后服。

透頂散(《本事》) 治偏正頭風,遠年近日皆效,并治鼻塞不聞香臭。

細辛(三莖) 瓜蒂 丁香 糯米(各七粒,一作赤小豆) 龍腦(半分) 麝香(一分

研末,置小口罐中,緊塞罐口,令患人口含清水,隨左右搐一豆大于鼻中,良久,涎出即安。不愈,三日后再搐。(孫男心典)按∶此本《金匱》納藥鼻中取黃涎之法,酒客多濕,頭重者宜之。

又法,治偏正頭風,以生萊菔搗汁,令患者仰臥,以汁灌鼻中,左痛灌右,右痛灌左,左右俱痛俱灌之。

又頭風有偏正之殊,其病皆在少陽,陽明之絡,以毫刺針痛處數(shù)穴,立效。

張石頑云∶外用法不若蒸法最效。方用川芎半兩,晚蠶砂二兩,僵蠶如患人年歲之數(shù),以水五碗,煎至三碗,就炒鍋中以濃紙糊滿,中開錢大一孔,取藥氣熏蒸痛處,每日一次,雖年久者,三、五次,永不再發(fā)。平時置新鮮木瓜于枕邊,取香氣透達,引散肝風,亦良法也。

眩暈

二陳湯(見痰飲一味鹿茸酒 注云∶鹿緣茸生于頭,頭暈而主鹿茸,蓋以類相從也。用鹿茸(半兩,)酒煎去滓,入麝香少許服。

一味大黃散 丹溪云∶“眩暈不可當者,此方主之”。大黃酒制三次,為末,茶調(diào)下,每服一錢至二、三錢。

玉液湯(《濟生》) 治眉棱骨痛。

半夏(六錢,湯泡七次,切片作一服,加生姜十片

水煎去滓,納沉香末少許服。

咳嗽

小青龍湯 治寒飲咳嗽。

麻黃 桂枝 白芍(各一錢半) 細辛(一錢) 干姜(一錢半) 五味子(一錢) 半夏(三錢) 炙草(一錢)

水三杯,先煮麻黃至二杯,去沫,入諸藥,煎八分服。

木乳散(《圣濟》) 治肝咳嗽,兩脅下滿。

木乳(即皂莢樹根皮。酥炙三兩) 杏仁(去皮尖,炒) 貝母(去心,各二兩) 炙草(一兩

共為細末,姜橘湯送下二錢。

傷寒

白虎湯 調(diào)胃承氣湯 (大、小)承氣湯(俱見《傷寒論》

心腹諸痛

黃 湯心痛、胃脘痛腹痛喜按者(此治虛證。

黃 (一兩) 當歸(三錢) 肉桂(一錢五分

水煎服。

枳實 治心痛,胃脘及脅肋,大小腹諸痛拒按者(此治實癥。

枳實(三錢) 半夏(四錢) 生姜(八錢)

水煎服。

丹參 治心腹諸痛,諸藥不效者,如神,婦人尤宜(此治半虛半實者。

丹參(一兩) 白檀香 砂仁(各一錢五分

水煎服。

栝蔞半夏白酒湯(《金匱》) 治胸痹不臥,背痛徹心,喘咳氣短等癥(實癥。

薤白(五錢) 栝蔞(四錢,搗碎)半夏(三錢) 白酒(二杯

煎至八分,溫服。

理中湯 治心腹諸痛及吐瀉等癥(虛寒癥。)

人參 白術 干姜 炙草(各三錢

水煎服。

通脈四逆湯 治四肢厥冷,脈絕諸危證(寒痛癥。

干姜(四錢) 附子 炙草(各三錢

水煎服。腹痛,加芍藥三錢。

黃連 治胸中有熱而嘔,胃有邪氣而腹痛(熱痛癥。)

黃連 炙草 干姜 桂枝(各一錢半) 人參(一錢) 半夏(二錢) 大棗(二枚

水煎服。

當歸生姜羊肉 治腹脅諸痛里急者,并治寒疝,腹中 痛,及產(chǎn)后腹痛不止。

羊肉(五兩一錢) 生姜(一兩四錢五分) 當歸(九錢九分

水八茶碗,煎至三杯,每服一杯,一日三服。

若寒多者,加生姜。痛多而嘔者,加陳皮六錢六分,白術三錢三分,若加生姜,再加水三杯。

小柴胡湯(方見瘧癥) 治脅痛多嘔,寒熱往來。若腹中急痛,先服小建中湯,二時許再服此湯。

當歸四逆湯 治厥陰傷寒,手足厥冷,脈細欲絕者。

當歸 白芍 桂枝(各三錢) 炙草 細辛 木通(各一錢) 大棗(四枚

水煎服。寒者,加生姜、吳茱萸各二錢,酒水各半煎。

金鈴子 治心腹諸痛,服熱藥而更甚者。

金鈴子(去核) 元胡索(各等分

研末,以清酒送下二、三錢。

七氣湯 治七情氣逆諸痛。

茯苓(三錢) 半夏 濃樸(各二錢) 蘇葉(一錢

加生姜三片,水煎服。

和劑抽刀散

川白姜(五個,銼入巴豆斑蝥一字,同炒至豆黑,去豆) 糯米(六兩二錢,f1411.cn/zhicheng/炒黃)良姜(五兩,入斑蝥二十五個,同炒至蝥黑,去蝥) 石菖蒲(五兩半,不炒

上為末,每服二錢,空心溫酒調(diào)下。

《仁齋直指》云∶有一田夫,醉飽之余,露星取快,一枕天明,自此腹疼攻刺,百藥罔效,淹淹數(shù)載,后遇至人,授以抽刀散,數(shù)服頓愈。則知風露之根,入在脾胃,良姜、菖蒲,為能散其邪,巴蝥借氣,為能伐其根,觀此可以通一畢萬矣。然而痛不復作,養(yǎng)脾之劑,獨不可繼是而調(diào)理之乎。療病如濯衣,必去其垢污,而后可以加漿飾!搬t(yī)者,意也”,請借是以為喻。

脅痛,已于心腹諸癥門載其方治矣,然此癥時下最多,今又補錄于后,言之不厭于復也肝貫膈布脅肋。陰虛血燥,則肝脈失養(yǎng)而痛。其癥脅下筋急,不得太息,目昏不明,爪甲枯青,遇勞即甚,或忍饑即發(fā)是也。

滑氏補肝方

棗仁(四錢) 熟地 白術(各三錢) 當歸 山茱萸 山藥 川芎 木瓜(各一錢半) 獨活五味子(各三分

上為末,每服五錢,水煎服。“肝體陰而用陽”,此以肝酸補肝體,以辛味補肝用。加獨活者,假風藥以張其氣也。一方有人參、黃 、石斛柏子仁、仁,無山藥、獨活、五味。一方阿膠為丸梧子大,每服二錢,空心白湯下。一方雞子黃一枚調(diào)吞,日二服。

肝火脅痛

《經(jīng)》云∶“肝病者,兩脅下痛,引少腹,善怒!庇衷啤谩案螝鈱崉t怒,其脈當弦急數(shù)實,其口當酸,其痛必甚,或煩渴二便不通!

龍薈丸

龍膽草 當歸(并酒洗) 梔子 黃連 黃柏 黃芩(各一兩) 大黃(酒洗,八錢) 青黛 蘆薈(各五錢) 木香(二錢半) 麝香(五分

蜜丸小豆大,姜湯下二、三十丸。

栝蔞湯 治左脅痛。

大栝蔞一只,重一、二兩者,連皮搗爛,粉甘草二錢,紅花五分,水煎服。

蓋柴胡、龍薈、青黛、龍膽之類,苦寒益資其燥,而栝蔞柔而滑潤,于郁不逆,甘緩潤下,故奏效捷也。

息積

《內(nèi)經(jīng)》云∶“病脅下滿氣息,二、三歲不已,病名曰息積。”“夫消息者,陰陽之更事也。今氣聚于脅下,息而不消,則積而不散,故滿逆而為病。然氣不在胃,故不妨于食,特害于氣而已,治宜導引服藥,藥不可獨治,蓋導引能行積氣,藥力亦藉導引而行故也”。

推氣散 治右脅痛,脹滿不食。

片姜黃 枳殼 桂心(各三錢) 炙草(三錢

為末,每服二錢,姜棗湯調(diào)下,食遠服。

赤茯苓湯 治息積脅下,氣逆滿悶。

赤茯苓 桂心 陳皮(半兩,炒) 高良姜(一兩) 大腹皮(五錢) 甘草(一分) 吳茱萸(三分

每服三錢 水煎,日二服。

白術丸

白術(陳土炒) 枳實(麩炒) 桂心(各一兩半) 人參 陳皮 炙草 桔梗(各一兩

上為末,蜜丸梧子大,空心酒下三十丸,日二。脅痛,左屬肝主血,右屬肺主氣,多痰積,然悲哀惱怒,郁傷肝氣,兩脅骨疼痛,筋脈拘急,腰腳重滯是也。

枳殼煮散

枳殼(四兩先煮) 細辛 桔梗 防風 川芎(各二兩) 葛根(一兩半) 甘草(一兩

為粗末,每服四錢,水一盞半,姜棗同煎至七分,空心食前服。

尤在涇云∶悲哀煩惱,肝f1411.cn/wszg/氣致郁,枳殼能通三焦之氣,故以為君。肝欲散,故用細辛、川芎、桔梗之辛以散之。肝苦急,故用甘草之甘以緩之。其用防、葛者,悲則氣斂,借風藥以張之也。

痰飲

二陳湯 治痰飲及諸般咳嗽之通劑。

茯苓(四錢) 半夏(二錢五分) 陳皮(一錢五分) 炙草(一錢

加生姜四片,棗三枚,水煎服(錢數(shù)新定。

滾痰丸 治老痰頑痰變生諸種怪病。

礞石(打略碎,入瓷瓶,加焰硝一兩,以鹽泥封固 紅,取出研飛凈三兩) 大棗(酒蒸八兩) 黃芩(酒洗,各八兩) 沉香(一兩

水泛為丸,每服一錢五分,仰臥而勿行動,二時許方行動飲食,服后喉間稠粘塞,乃藥與病相拒,少頃自愈。

桂苓甘術湯 治痰飲頭暈,欲嘔,心下悸,小便不利等癥。

茯苓(四錢) 白術 桂枝(各三錢) 炙草(一錢五分

水煎服(錢數(shù)新定。

桂附八味丸(即腎氣丸) 治腎虛諸病,但小便不利者宜之。

熟地黃(四兩) 山茱肉 懷山藥(各二兩) 茯苓 丹皮 澤瀉(各一兩半) 附子(泡) 肉桂(各五錢

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米湯下,以美膳壓之。

王肯堂云∶“相火寄于命門,命門者,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因嗜欲竭乏,火無所附,故厥而上行!惫鸶脚c火同氣,而其氣辛,能開腠理,致津液,通氣道,據(jù)其窟宅而招之,同氣相求,火必降下矣。且火從腎出者,是水中之火也,火可以水折,而水中之火不可以水折。故巴蜀有火并焉,得水則熾,得火則熄,則桂附者,固治浮游相火之正劑歟。

神仙墜痰丸

黑牽牛(取頭末,三兩) 皂角(酥炙) 白術(生各一兩

為末,水丸梧子大,酒下三、五十丸。

控涎丹

甘遂 大戟 白芥子(各等分

糊丸,臨臥姜湯服五、七丸至十丸。痰猛加丸數(shù)。

十棗湯(見《傷寒論》

礞石滾痰(見上)

青礞石丸(攻) 治食積成痰。

青礞石(敲碎,如棗子大,以焰硝二兩,同入瓦罐, 黃色) 茯苓 南星(慢火煨制) 黃芩(各五錢) 風化硝(三錢,盆洗者,冬月以絹袋盛,懸風前化之

上為細末,神曲糊入姜汁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姜湯下。一方有枳實,倍礞石。

竹瀝

半夏 陳皮 白術 茯苓 大黃 黃芩 人參 炙草 青礞石(制法同前方,各一兩) 沉香(五錢)

末之,以竹瀝一大碗半,姜汁三匙,拌勻曬干,如此五、六度,仍以竹瀝、姜汁糊丸小豆大,每百丸,臨臥姜湯下。

按∶沉香似宜于臨制時入之,久曬恐泄香味。

夏丸(消) 治膈痰結實,滿悶喘逆。

半夏(姜汁制,五兩) 皂莢(五挺,去皮揉水煮半夏) 生姜(五兩,同半夏搗作餅,炙干

為末,蜜為丸如梧子大,姜湯下二十丸。

導痰丸(消) 二陳湯 六君子湯(和) 此條宜香炒六君子湯 濟生腎氣丸(補) 桂苓甘術湯

沉香茯苓丸(溫) 溫脾胃,利胸膈,和氣血。

沉香(一兩) 茯苓 半夏 人參 丁香(各二兩) 甘草 陳皮 檳榔 肉豆蔻(煨,各五錢蜜丸(姜湯下二十丸。

本事神仙丸

茅山蒼術(一斤,去皮為末) 生芝麻(半兩,水淘凈,研濾取末) 大棗(十五枚,煮爛,去皮核,研)

三味拌和,乘熱入臼杵,丸如梧子大,干之,每日空服溫湯吞下五十丸,加至一百丸、二百丸,忌桃、李、、蛤。初服心膈微燥,進山梔散一服不燥矣山梔干為末,沸湯點服。

許叔微云∶“予平生有二疾∶一則臟腑下血,二則膈中停飲。血有時而止,停飲則無時而愈。始因年少時夜坐為文,左向伏幾案,是以飲食多墜向左邊。中夜以后,稍困乏,則飲酒兩,三杯,既臥就枕,又向左邊側睡。氣壯盛時殊不覺,三、五年后,覺酒止從左邊下,漉漉有聲,脅痛,飲食殊減,十數(shù)日必嘔吐數(shù)升酸水,暑月止是右邊身有汗, 常潤,左邊病處絕燥。遍訪名醫(yī)及海上方,服之少有驗,間或中病,止得月余復作,其補則如天雄、附子、礬石,其利則如牽牛、大戟、甘遂,備嘗之矣。予后揣度之,已成癖囊,如潦水之有料臼,不盈料不行,水盈料而后行者也。清者可行,濁者依然停蓄,蓋下無路以決之也,是以積之五、七日,必稍吐去而稍寬,數(shù)日復作。夫脾土惡濕,而水則流濕,莫若燥脾以勝濕,崇土以填料臼,則疾當去矣。于是悉屏諸藥,一味服蒼術,三月而疾愈。自此一向服數(shù)年,不嘔不吐,胸膈寬,飲痰如故,暑月汗周體而身涼,飲亦當中下。前此飲漬于肝,目亦多昏眩,其后燈下能書細字,皆蒼術之力也。予初用茅術,半年后止用燥烈味極辛者,削去皮不浸,極有力而亦自然不燥也。山梔散用山梔一味,干為之末,沸湯點服。故知久坐不可伏向一邊,時或運轉,亦消息之法!

二陳加黃芩、連翹、山梔、桔梗、薄荷湯(清

王節(jié)齋化痰丸(潤) 治郁痰老痰稠粘,難于咯唾。

天門冬 酒芩 栝蔞仁 橘紅 海石粉(各一兩半) 香附(鹽水炒) 芒硝 桔梗 連翹(各五錢) 青黛(二錢

煉蜜入生姜汁少許和丸,細嚼一丸,清湯下。

痢疾

芍藥湯 治赤白痢,里急后重(初起三日內(nèi)用之。

芍藥(三錢) 當歸 黃芩 黃連 枳殼 檳榔 甘草(各一錢) 木香 肉桂(各五分

水煎服,或以肉桂換干姜。此時醫(yī)通用之方,大意以行血則便膿自愈,調(diào)氣則后重自除,頗為合法。然肉桂宜換干姜,痢初起宜加大黃。

真人養(yǎng)臟湯 治瀉痢久病,脫肛,完谷不化等癥。

訶子(煨,一錢五分) 罌粟殼(蜜炙,三錢) 肉豆蔻(煨,五分) 當歸 白術(炒) 酒白芍(各六分) 木香(二錢四分) 肉桂(八分,去皮) 生甘草(一錢八分

水煎服。

臟寒甚,加附子一錢五分。此方妙在木香之多,則澀而不郁。

葛根黃連黃芩甘草湯

葛根(四錢) 黃芩 黃連(各一錢五分) 甘草(一錢

水三杯,先煮葛根至一杯半,吹去沫,入諸藥煎七分服,日二服,夜一服。此方治傷寒協(xié)熱下利而喘者,借用治下痢及熱瀉如神。

理中湯(見心腹痛

香連丸

黃連(六兩) 木香(一兩

上二味共為末,水泛為丸,梧子大,每服二、三錢,米湯送下。

桃花湯 治少陰下利。

赤石脂(一兩六錢,留六錢研末) 干姜(一錢) 粳米(五錢作一服,水煎,調(diào)入石脂末服,日夜作三服。病在腎,腎為先天之本,天惟石可以補之,仲景此方獨具女媧手段。

當歸四逆湯(見腹痛) 倉廩湯(即人參敗毒散加陳米三錢。見瘟疫) 小柴胡湯(見瘧疾) 大承氣湯(奇恒并用

羊脂(《千金》) 治久痢不瘥。

羊脂(一棋子大) 白蠟(二棋子大) 黃連(末,一升,酢(取稠,) 蜜(炙,七合煎取五合) 烏梅肉(二兩) 亂發(fā)灰(洗去垢膩,燒末一升

上七味,合納沙鍋中,湯上煎之,攪可丸飲用,如桐子大,三十丸,日三,棋子大小如方寸匕。張石頑曰∶羊脂性滑利人,《千金》用治久痢不瘥,專取滑利以通虛中留滯也。其后且有羊脂阿膠蜜蠟黍米作粥方,深得炎帝《本經(jīng)》補中寓瀉之意。

泄瀉

胃苓湯 治諸瀉及腹痛腫脹等證。

茯苓 豬苓 澤瀉 白術 桂枝 蒼術 濃樸 陳皮(各一錢五分) 炙草(八分

加生姜三片,水煎服。

四神丸 治五更至天明腹痛而瀉,有定候,名脾腎瀉。又通治久瀉。

補骨脂(四兩,酒炒) 肉豆蔻(面煨,去油) 五味子(各二兩) 吳茱萸(湯泡,一兩

以大棗八十一粒,生姜四兩,同煮爛,去皮核,和為丸,如梧子大,臨睡以米湯送下四錢。去肉豆蔻加人參、茯苓、干姜、附子、罌粟殼,以米湯泛丸更效。

圣濟附子丸 治洞泄寒中,注下水谷,或痢赤白,食已即出,食物不消。

黃連 烏梅肉(各三兩) 干姜 附子(炮,各一兩五錢

煉蜜丸,每服三錢,米湯下,日二服。

按∶原注云∶“春傷于風,邪氣流連,至夏發(fā)為飧泄,至長夏發(fā)為洞泄,陰生于午,至未為甚,長夏之時,脾土當旺,脾為陰中之至陰,故陰氣盛,陰氣既盛,則生內(nèi)寒而洞泄矣!

千金溫脾湯 治積久熱痢赤白。

大黃(四錢) 人參 甘草(各二錢) 熟附子(一錢) 炮干姜(二錢

水煎溫服。

冷痢去甘草,加桂心三錢,倍人參、姜、附,減大黃一錢。

《靈樞》云∶“中熱消脾,則便寒,寒中之屬,則便熱,胃中熱則消谷,令人懸心善饑。臍以上皮熱,腸中熱,則出黃如糜,臍以下皮寒,胃中熱,則腹脹。腸中寒,則腸鳴飧泄,胃中寒、腸中熱,則脹而且泄,胃中熱脹,腸中寒,則疾饑,小腹痛脹!

張石頑注云∶世醫(yī)治病,但知熱以寒治,寒以熱治,外此總不講也。設病中熱消脾,而見懸心善饑,洵為熱癥無疑,然必審其臍以上皮熱,方是胃中熱氣蘊隆。若出黃如糜,不但胃中有熱,而腸中亦為熱邪奔迫可知。倘臍以下皮寒,而見腹脹,有似乎實熱固結,實為胃中虛寒之候,或見腸鳴飧泄,非特胃有寒,且移寒于二腸矣。蓋熱泄則腸垢黃赤,寒泄則溏清冷,此病機之最顯著者,可以明辨。況有脹而泄利,此脹為胃寒陽氣不布之脹,泄為腸熱便垢之泄,復有消谷易饑,小腹脹痛之病,豈非胃中有熱,腸中有寒之一驗乎。若此種種,茍未明仲景三瀉心湯,黃連湯,干姜黃芩黃連人參湯,濃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干姜人參半夏丸等法,必不可以語至治也。

乳豆丸(方詳本論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關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申明 -誠聘英才 - 網(wǎng)站地圖 - 醫(yī)學論壇 - 醫(yī)學博客 - 網(wǎng)絡課程 - 幫助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wǎng)站 中網(wǎng)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