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hù)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xué)考研
醫(yī)學(xué)論文
醫(yī)學(xué)會議
考試寶典
網(wǎng)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wǎng)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shù)語標(biāo)準(zhǔn)中國方劑數(shù)據(jù)庫中醫(yī)疾病數(shù)據(jù)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yīng)中草藥圖譜藥物數(shù)據(jù)藥學(xué)下載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xué)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中醫(yī)教程 > 正文:張聿青醫(yī)案 卷一 上課筆記
    

張聿青醫(yī)案教程:卷一

中風(fēng)(附類中) 黎(左) 氣虛多濕之體,加以勞頓掣動陽氣,致陽氣挾痰上升,清曠之區(qū),靈明之府,悉為濁所彌漫,以致神情呆頓,迷沉多睡,右手足營運不利,口眼喎斜。脈弦而滑,苔白質(zhì)膩。此由肝氣挾痰,阻于心脾之絡(luò)為類中之癥刻在鴟張之際,恐陽氣復(fù)上而不語神昏,痰…

中風(fēng)

(附類中)

黎(左) 氣虛多濕之體,加以勞頓掣動陽氣,致陽氣挾痰上升,清曠之區(qū),靈明之府,悉為濁所彌漫,以致神情呆頓,迷沉多睡,右手足營運不利,口眼喎斜。脈弦而滑,苔白質(zhì)膩。此由肝氣挾痰,阻于心脾之絡(luò)為類中之癥刻在鴟張之際,恐陽氣復(fù)上而不語神昏,痰從內(nèi)閉姑先開竅滌痰,以備商進(jìn)。

半夏(二錢) 枳實(一錢五分) 廣橘紅(一錢) 廣郁金(一錢五分) 菖蒲(七分) 赤白苓(各二錢) 炒遠(yuǎn)志(五分) 白僵蠶(炒打二錢) 白蒺(三錢炒) 制南星(七分) 人參再造丸(一丸先化服)

二診 神情略為靈爽,沉迷多寐之象,亦覺稍退,脈象柔和,未始不為起色。但右手足不能運用自如,口眼喎斜,舌強言蹇,不饑不納,時見噯噫,似呃非呃。右關(guān)脈沉滑有力,舌苔白膩,中心焦黃。濁痰之彌 漫,心竅之閉阻,固得稍開,而火風(fēng)鼓旋之勢,尚在熾盛?偲谒幠芾m(xù)效,風(fēng)火庶可敉平耳。方草商之。

制半夏(一錢五分) 栝蔞仁(六錢打) 遠(yuǎn)志肉(甘草湯炒七分) 枳實(一錢五分) 制南星(七分) 甜廣皮(一錢) 風(fēng)化霜(沖一錢五分) 九節(jié)菖蒲(七分) 郁金(用明礬三分化水磨沖七分) 人參再造丸(一丸)

三診 昨云火風(fēng)尚在熾盛之時。今面色帶紅,時欲起坐,即痰郁化火,火從內(nèi)擾之象。正虛火風(fēng)互煽,此際大有出入。再當(dāng)清化痰火,以制其勢。

羚羊片(一錢五分) 天竺黃(三錢) 枳實(一錢) 茯苓(四錢) 九節(jié)菖(五分) 粉丹皮(一錢五分)廣郁金(一錢五分) 制半夏(一錢五分) 廣橘紅(一錢) 白僵蠶(一錢五分) 竹瀝(一兩滴入汁少許)

四診 昨臥甚安,起坐不寧之狀已定,面色紅赤較退,火象得以漸平。惟右半不遂,神呆不慧。其清曠之地,為痰濕彌漫,竅絡(luò)被阻,神機不運。不能一時開豁,惟徐以圖之而已。

制半夏(三錢) 茯苓神(四錢) 天竺黃(三錢) 白僵蠶(炒打三錢) 橘紅(一錢) 遠(yuǎn)志肉(甘草湯炒五分) 陳膽星(七分) 白蒺藜(去刺炒三錢) 九節(jié)菖蒲(六分) 枳實(一錢二分) 竹瀝(八錢滴入姜汁少許) 杜合蘇合丸(一丸兩次化服)

五診 神情漸清,稍能言語病勢大為轉(zhuǎn)機。然寐不甚長,心中稍覺躁熱。還是痰郁化火內(nèi)擾之象,未能欲速圖功。

制半夏 竹茹 遠(yuǎn)志肉 茯神 天竺黃 枳實 陳膽星 栝蔞仁 橘紅 菖蒲 礞石滾痰丸(三錢先服)

六診 大便暢行,神情較爽,言語亦清,寐亦安穩(wěn)。藥既應(yīng)手,再以退為進(jìn)。

陳膽星 九節(jié)菖蒲 橘紅 竹茹 茯苓 白蒺藜 制半夏 枳實 廣郁金 遠(yuǎn)志 煨天麻 白金丸(四分先服)

七診 脈癥相安,病勢逐日減退,幸矣幸矣。但飲食起居,急宜加意謹(jǐn)慎。若稍有感觸而至復(fù)中,則非才疏者所敢許治。

膽星 遠(yuǎn)志 廣橘紅 制半夏 天竺黃 枳實 九節(jié)菖蒲 廣郁金 竹茹(姜汁炒) 雪羹湯(煎湯代水)

八診 咳嗽大減,新感之邪漸解。言語亦漸能如舊,右手稍覺有力。治此者已覺應(yīng)手,患此者未能滿意,所以李士材云:外邪已解,內(nèi)邪已除而言語蹇澀,半身不遂,未能即愈,宜久服六君兼補氣養(yǎng)陰之品,使氣旺血盛,氣行而血灌注經(jīng)絡(luò),經(jīng)絡(luò)既充,則舉動自若矣。第體豐者多濕多痰,所以治痰在先。今濕痰漸化,則以養(yǎng)血補氣之品,收效于后,擬方商正。

參須 當(dāng)歸黨參 云茯苓 制半夏 臺白術(shù) 白芍 炙綿 廣橘紅 桑枝(酒炒) 竹瀝(滴入姜汁少許)


馮(右)肝風(fēng)挾痰,中于府絡(luò),驟然手足偏左不遂,口眼歪斜,言蹇舌強。若以中絡(luò)而論,尚無關(guān)于大局。

但心中煩懊,烙熱如燎,時索涼物,有時迷睡,神識時清時昧,呃忒頻頻。脈弦大而數(shù),舌苔白膩。府絡(luò)既阻,而痰火風(fēng)復(fù)從內(nèi)擾,神靈之府,為之搖撼,所以懊 莫名。痰在胸中,與吸入之氣相激,所以頻頻呃忒,飲食不得下咽。若再復(fù)中心絡(luò),必至神昏不語,誠極險又極可虞之際也。勉擬清鎮(zhèn)護(hù)神,以御其痰火風(fēng)之直入,再參降胃化痰熄肝,即請商酌行之。

制半夏(一錢五分) 天竺黃(三錢) 旋復(fù)花(絹包二錢) 九節(jié)菖(五分) 陳膽星(一錢) 代赭石(四錢)煨天麻(一錢五分) 茯苓神(各二錢) 竹茹(水炒二錢) 凈雙鉤(二錢) 濂珠(三分) 西黃(四厘二味研末 梨汁先調(diào)服)

二診 神迷轉(zhuǎn)清。煩懊較定,痰得咯吐而出,未始非松動之象。然心胸之熱,雖減于前而猶團聚不化,時帶呃忒。脈形弦滑,舌苔濃濁。眩暈不能轉(zhuǎn)側(cè);痫L(fēng)挾痰上旋,猶恐發(fā)痙發(fā)厥。再泄木火以清痰熱。

川雅連(吳萸一分煎汁炒四分) 白芍(酒炒二錢) 制半夏(一錢) 代赭石(三錢) 黃芩(酒炒一錢五分) 廣皮(一錢) 炙柿蒂(三個) 煨天麻(一錢五分) 旋復(fù)花(絹包一錢五分) 鮮竹茹(二錢) 生姜(打汁三滴)

三診 心中熱熾,日見輕松,舌強短縮,已能伸出牙關(guān),略能進(jìn)食,身體轉(zhuǎn)動,略為輕便呃忒亦減,種種轉(zhuǎn)機之象。泄熱涼肝化痰,固屬一定之理。但頭昏眩暈,略一轉(zhuǎn)側(cè),輒昏昏欲厥。脈形弦大。肝火風(fēng)鴟張不熄,恐陰分劫爍,而舌起糜腐。

羚羊片(先煎二錢) 元參(三錢) 黑豆衣(三錢) 栝蔞皮(三錢) 石決明(五錢) 池菊(二錢)生地(洗打六錢) 鮮竹茹(一錢五分) 陳關(guān)蟄(一兩洗淡) 大荸薺(三枚拍碎二味煎湯代水)

四診 昨診痰火風(fēng)劫陰,恐舌起糜腐,實癥變成虛癥。今診脈弦大漸轉(zhuǎn)細(xì)弱,舌胎果起白腐,上 兩腮,均布糜點呃忒雖止,而多言妄笑五志之火,盡從上亢,而真水欲竭,不能相濟。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恐藥力不足抵制。勉擬救陰泄熱,清護(hù)神明。

阿膠珠(蛤粉炒松三錢) 細(xì)生地(四錢) 川貝母(二錢) 西洋參(一錢) 生牡蠣(打先煎五錢) 大麥冬(去心三錢) 東白芍(酒炒一錢五分) 朱茯神(三錢) 濂珠粉(四分分兩次服)

五診 糜腐較化,多言妄笑稍定,略思納谷而食入中脘作痛。脈細(xì)弦轉(zhuǎn)大。陰分稍復(fù),而火風(fēng)鴟張之下,風(fēng)木干土。再育陰化痰,兼平肝木。

石斛(四錢) 半夏曲(一錢五分鹽水炒) 白蒺藜(去刺炒三錢) 鉤鉤(三錢) 女貞子(三錢) 大天冬(三錢) 川貝母(二錢) 石決明(先煎五錢) 左金丸(包煎七分) 橄欖膏(三錢沖) 濂珠粉(三分先服)

六診 導(dǎo)心胃之熱下行,口糜大退,然猶未盡化,口舌作痛。每交陰分,輒心胸?zé)┌,無非陰虧火旺,火挾痰濕上蒸胃口。得食則呃,亦食入與胃中之火相激耳。小溲熱痛,不能即出,大便七日不行。再導(dǎo)熱下行。

大生地(二錢) 甘草梢(六分) 川石斛(三錢) 煨蛤粉(三錢) 青竹葉(二十片) 細(xì)木通(一錢)白茯苓(三錢) 鮮竹茹(一錢五分) 涼膈散(包煎四錢)

七診 糜腐已退,口舌作痛亦減。胃口熏蒸之火,得以漸平,殊出望外。但肝氣甚旺,中脘不舒,甚至有形攻突,氣沖作呃,大便不行。再擬平肝調(diào)氣。

金鈴子(一錢五分) 白芍(土炒一錢) 刀豆子(磨三分沖服) 左金丸(包煎七分) 炒枳殼(一錢) 干橘葉(一錢) 煨天麻(一錢) 竹茹(一錢) 炙柿蒂(三枚)

八診 糜腐既退,未經(jīng)復(fù)起,舌紅色亦漸轉(zhuǎn)淡,痛亦漸輕,眩暈多言妄笑舌強發(fā)厥諸忌款,次第而退。

豈人力所能致,此天相之也。但胸中氣機未宣,吸入之氣,與沖氣相激,時猶作呃。胃氣不降,則腐氣不行,大便不解。調(diào)氣降胃,冀谷食漸增,府氣漸通,庶可徐圖恢復(fù)耳。

川楝子(一錢五分) 干橘葉(一錢) 旋復(fù)花(絹包一錢) 刀豆子(五分磨分二次沖) 蔞仁炭(五錢) 甜杏仁(三錢) 延胡索(一錢) 赭石(四錢) 炒枳殼(一錢) 車前子(一錢五分) 鮮竹茹(一錢) 炙柿蒂(三枚)

九診 中脘漸舒,諸恙亦日見起色。然至暮輒作嗆咳,還是肝氣逆而犯肺。大便未行。擬清金平木法。

川貝母(二錢) 光杏仁(三錢) 茯苓神(各二錢) 鮮竹茹(一錢五分) 蛤黛散(絹包三錢) 栝蔞皮(四錢) 廣郁金(一錢) 夜交藤(四錢) 干橘葉(一錢) 金鈴子(一錢五分) 干枇杷葉(去毛三片) 更衣丸(先服一錢五分)

十診 得食則呃。是胃火與食相激。用黃連溫膽湯法。

川連(酒炒三分) 法半夏(一錢五分) 竹茹(鹽水炒一錢五分) 柿蒂(三枚) 橘皮(鹽水炒一錢) 枳實(八分) 白茯苓(三錢) 枇杷葉(去毛兩片淡姜汁炒)

十一診 胃納稍起呃逆亦減。前法參以鎮(zhèn)逆。

川雅連(吳萸湯炒三分) 枳實(七分) 鮮竹茹(一錢五分) 海風(fēng)藤(三錢) 赭石(三錢) 橘皮(鹽水炒一錢)云茯苓(三錢) 制半夏(一錢五分) 桑寄生(酒炒三錢) 防己(一錢五分) 白僵蠶(炒打一錢五分)

十二診 平素偶服參苓,輒胃納加增,神情振卓,其陽明中氣之虛,未病先露。此次病發(fā),忽然眩暈,左肢不遂,病發(fā)于左,口歪于右,一時神識昏亂,多言妄笑,不時目竄發(fā)厥,呃逆頻頻,顯系火風(fēng)挾痰上旋,乘陽明脈絡(luò)之虛,抵隙而入,首方言中于府絡(luò)者,即陽明大府之絡(luò)也。疊進(jìn)降火消痰熄熱,火之內(nèi)擾者漸平,風(fēng)之上旋者自熄,眩暈由此而定,神情由此而清,發(fā)厥亦由此而止。豈知痰熱甫平,而虛火挾濕上騰壅于胃口,以致通口糜腐,危險之境,較前更甚。遂導(dǎo)熱下行,兼用外治,糜腐次第而退,脈弦滑 得以漸柔,飲食漸次而進(jìn)。惟左手足不能舉動,不知痛癢。吾人左半屬血,右半屬氣。左半之血,還行于右是為氣中之血。右半之氣還行于左,是為血中之氣。今風(fēng)火郁阻絡(luò)中,左血雖得右行,而右氣不能左入,則偏左半身有血無氣,所以望之如常,撫之無異,欲舉而動之,則無氣以運也。無氣以運,欲動得乎。其祛風(fēng)舒筋活絡(luò)之品,似為必用之藥。殊不知風(fēng)不自生,血不行然后生風(fēng)也。筋絡(luò)不自病,有所以阻之者,然后筋不舒而絡(luò)不宣。則是病在經(jīng)絡(luò),而病之本實在陽明之絡(luò)空,火風(fēng)阻之。經(jīng)云:治病必求其本擬通補陽明化痰清絡(luò)。

臺參須(另煎沖七分) 制半夏(一錢五分) 白茯苓(三錢) 羚羊片(先煎一錢) 白僵蠶(一錢五分)生于術(shù)(一錢)薄橘紅(一錢) 煨天麻(一錢) 生熟草(各二分) 竹瀝(七錢) 姜汁(三滴)

十三診 類中大勢已定,而偏左不遂,肩胛作痛。此由肝火風(fēng)挾痰入絡(luò),直者為經(jīng),橫者為絡(luò),邪既入絡(luò)易入難出,勢不能脫然無累。病重之時,早經(jīng)談及。然既慶得隴,自宜望蜀。擬甘涼益胃,宣絡(luò)化痰。

臺參須(六分) 生甘草(三分) 煨天麻(一錢五分) 茯苓神(各二錢) 生蒺藜(三錢) 大麥冬(三錢去心) 制半夏(一錢五分) 陳膽星(七分) 黑豆衣(三錢) 晚蠶砂(三錢) 女貞子(三錢) 竹瀝(一兩) 丹皮(二錢)


徐 (左) 體豐于外,氣弱于內(nèi)。氣弱則飲食釀痰,阻于心脾之絡(luò),風(fēng)陽挾痰,乘勢內(nèi)煽,遂致舌強難言,右手足營運不利,神呆悲感,不能自主,喜笑無常。苔胖質(zhì)膩,脈左弦右滑,而不分明。痰得風(fēng)而愈熾,風(fēng)挾痰而益旺,類中之漸勢恐復(fù)中變生不測。姑擬補氣之不足瀉痰之有余,佐以熄風(fēng)宣絡(luò)冀神清為幸。

臺參須 制半夏 遠(yuǎn)志肉 郁金 九節(jié)菖蒲 明天麻(煨) 天竺黃 制南星 橘紅 白僵蠶(炒打) 凈雙鉤 蘇合香


陳(右) 年近古稀氣血虧損,虛風(fēng)暗動,心胸牽及咽喉熱辣,環(huán)口作麻四肢運用不便。脈象虛弦舌光無苔。為類中根源。惟有培養(yǎng)氣血,作保守之計。

阿膠珠(二錢) 歸身(二錢) 炒杞子(三錢) 黑豆衣(三錢) 天麻(一錢煨) 大生地(四錢)白芍(炒一錢五分) 大麥冬(三錢) 女貞子(酒蒸三錢)


朱(右) 先自肝陽犯胃,嘔吐不止,繼則神昏發(fā)厥,左手足弛縱不仁,右手引動不止,目開手撒遺溺,舌伸不收。脈象虛弦。此由嘔吐太過。陽明胃液耗殘,遂致肝風(fēng)乘陽明脈絡(luò)之虛,猝然中絡(luò),胃脈通心,神機因而不運。類中之癥,虛多實少。勉用救陰熄風(fēng),以盡人力。

大生地(四錢) 大麥冬(去心二錢) 川石斛(四錢) 蛤粉(三錢) 丹皮(二錢) 大天冬(二錢)大玄參(三錢) 川貝母(二錢) 阿膠珠(二錢) 梨汁(一兩) 珍珠(三分) 金箔(三張二味另研調(diào)服)

轉(zhuǎn)方用鮮地鮮斛天麥冬元參蘿卜青果梨等汁。


偏右不遂,舌強言謇。脈象弦滑少力。此氣虛挾痰化風(fēng)中絡(luò)。

黨參 炒于術(shù) 廣橘紅 當(dāng)歸 菊花 黃耆 天麻 制半夏 白芍 茯苓 竹瀝 姜汁


左半不遂,舌強言蹇。肝風(fēng)挾痰類中心脾之絡(luò)也。

秦艽 遠(yuǎn)志 僵蠶 橘紅 青防風(fēng) 石菖蒲 天麻 川芎 獨活 制半夏 人參再造丸(一丸)


類中大勢雖定,而兩足仍難步履,頭暈偏左。氣虛挾痰,蘊于陽明。防其反復(fù)。

制半夏 野于術(shù) 枳殼 白蒺藜 左秦艽 川獨活 奎黨參(元米炒) 天麻 桑寄生 杜仲牛膝 廣橘紅


王(左) 四肢不遂言語謇澀。脈濡而滑。此氣虛而濕痰入絡(luò)。類中之癥,難望近功。

奎黨參(三錢) 九節(jié)菖(五分) 制半夏(三錢) 遠(yuǎn)志肉(五分) 廣藿香(三錢) 蒼術(shù)麻油炒黃一錢五分) 廣橘紅(一錢) 川萆 (二錢) 薏仁(四錢生) 炒于術(shù)(二錢) 人參再造丸(一粒)

二診 中濕之后,絡(luò)隧未和。溫通和絡(luò)泄?jié),脈癥相安,守效方出入再進(jìn)。

制半夏 枳殼 獨活 萆 澤瀉 桑枝(酒炒) 橘紅 杏仁 防己 薏仁 桂枝 蔞皮(炒)


何(左) 痰濕素盛,于五日前陡然口眼喎斜,左手指伸屈不利。左關(guān)脈弦,右關(guān)脈滑。此痰濕阻于陽明之絡(luò),類中之先聲也。急宜戒飲,以酒性上升而熱故也。

制南星 白僵蠶 煨天麻 廣皮 桑寄生 木防己 左秦艽 獨活 指迷茯苓丸

復(fù)診稍好,改用人參再造丸。

二診 脈癥相安,然手仍帶腫,經(jīng)謂濕勝則腫。究之諸病之作,皆風(fēng)火之所為也。

炙綿 威靈仙 青防風(fēng) 桂枝 制南星 野于術(shù) 羚羊片 左秦艽 漢木防己 生薏米豬苓 建澤瀉 桑枝膏


尹(左) 語言謇澀。脈象左弦,右關(guān)帶滑。此驚痰入絡(luò),機竅被阻,中厥之先聲也。

制半夏 枳實 橘紅 郁金 僵蠶 煨天麻 茯苓 遠(yuǎn)志 菖蒲 竹瀝 姜汁


陳(左) 遺濁之后,濕襲經(jīng)絡(luò),以致四肢牽強,胸次不舒。久則為風(fēng)痱之類。

秦艽 桑寄生 防風(fēng) 川萆 漢防己 獨活 生薏仁 當(dāng)歸 白僵蠶 絲瓜絡(luò)


陳(右) 高年精血虧損,肝風(fēng)鴟張頭暈心中震痙。脈細(xì)弦尺澀。為類中之漸,圖治非易。

大生地 蓯蓉 歸身 菊花 木瓜皮 黑豆衣 杞子 白芍 杜仲

二診 右足弛強不仁,頭暈心中震痙,神煩不寐。舌色潤而自覺干燥無津。良由精血虧耗,厥少二陰之火上炎。前法參以育陰降火。

阿膠珠(三錢) 川雅連(雞子黃拌炒三分) 龍齒(三錢) 甘杞子(三錢) 濃杜仲(三錢)大生地(四錢) 炒棗仁(三錢) 干蓯蓉(二錢) 朱茯神(三錢) 炒萸肉(一錢五分)


脈象弦滑。左臂作麻。此濕痰過盛,營衛(wèi)之氣,為之阻蔽,有痱中之虞。

桂枝 焦枳實 羌活 云茯苓 白僵蠶 防風(fēng) 制南星 天麻 廣橘 紅制半夏 二妙丸


眩暈耳鳴,四肢麻木。脈形弦滑。此胃有濕痰,膽木不降,有類中之虞。

制半夏 枳實 天麻 竹茹 秦艽 凈雙鉤 陳膽星 石決明 廣橘紅 山梔 磁朱丸(一錢五分)


左半主血。然血中無氣,則血不流。今左臂作麻。脈形弦滑。無非痰濕阻遏,榮衛(wèi)不宣。仿石頑法。

蒼術(shù)(八分) 黃柏(姜汁炒一錢) 羌活(一錢) 天麻(一錢五分) 當(dāng)歸(酒炒二錢) 桑寄生(酒炒三錢) 制半夏(一錢五分) 白僵蠶(二錢) 橘皮(一錢) 左秦艽(一錢五分) 桂枝(五分)


過(右) 右臂不能舉動。高年血虛,風(fēng)陽入絡(luò),為痱中之根。

秦艽(一錢五分) 當(dāng)歸(酒炒二錢) 桑寄生(三錢) 天麻(一錢五分) 獨活(一錢) 白僵蠶(一錢五分) 白芍(酒炒一錢) 木防己(一錢五分) 桂枝(四分) 絲瓜絡(luò)(三錢炒) 大活絡(luò)丹(一丸)


外瘍之后,風(fēng)與濕合,流入絡(luò)隧。以致遍體煩疼,手足軟弱,恐成類中。

秦艽 焦蒼術(shù) 黃柏 半夏 絲瓜絡(luò) 獨活 桂枝 生薏仁 萆 桑枝(酒炒) 漢木防己

二診 兩次得汗,濕郁稍宣,遍體煩疼大退。藥既應(yīng)手,無容更張。

于術(shù)(一錢五分) 陳皮(一錢五分) 澤瀉(一錢五分) 絡(luò)石藤(三錢炒) 杜仲(二錢) 制半夏(一錢五分) 茯苓(四錢) 秦艽(一錢五分) 炙綿 (二錢) 焦蒼術(shù)(二錢研末米飲作丸藥汁送下)

三診 投劑之后,脈癥相安。然四肢酸軟,筋惕少寐。良由痰濕阻絡(luò),甲木之氣,不能下降。前法出入再進(jìn)。

桂枝(五分) 秦艽(一錢五分) 獨活(一錢) 桑寄生(酒炒三錢) 木防己(一錢) 茯苓(三錢) 制半夏(一錢五分) 萆 (二錢) 枳實(一錢) 生薏仁(四錢) 白蒺藜(三錢) 木瓜(一錢) 鮮竹茹(一錢)


浮游之火漸平,而食入輒作反逆。此膽胃不主下降,肝陽從此獨升。再降膽胃。

制半夏 枳實 甜廣皮 杏仁 白蒺藜 茯苓 茯神 黑山梔 陳膽星 竹茹 生姜汁(二滴) 陳關(guān)蟄 大荸薺(二味煎湯代水)


脈濡滑,左關(guān)微弦。面色浮黃,四肢酸軟,心悸少寐。此由中氣不足,濕土生痰,郁阻絡(luò)隧,為痱中之根。

野于術(shù)(一錢五分) 廣皮(一錢) 澤瀉(一錢五分) 絡(luò)石藤(三錢炒) 焦蒼術(shù)(一錢研末米飲為丸烘干藥汁送下) 制半夏(一錢五分) 茯苓(四錢) 秦艽(一錢五分) 濃杜仲(三錢) 炙綿 (二錢)


舌強,右半不用。氣虛挾痰,治無近功也。

制半夏 橘紅 炒菊花 石菖蒲 遠(yuǎn)志肉 白僵蠶 左秦艽 煨天麻 竹油 再造丸(開水先服)

風(fēng)溫

(附冬溫 溫?zé)?秋燥)


陳(右) 風(fēng)溫八日,身熱咳嗽,左脅作痛,日來神昏不寧,甚則迷昧,氣升痰嘶,痰色稠黃,齒垢顴紅,自汗渴飲。脈數(shù)浮弦,舌紅苔黃。日前痰中屢屢見紅。此由風(fēng)邪化熱,灼爍肺胃,所有津液,盡為火熱熬煉,皆化為痰肺為熱炎所熏,肺葉煽動,有喘厥之虞。用竹葉石膏東加味。

麥冬(去心三錢) 石膏(五錢煨) 桑白皮(二錢炙) 天花粉(二錢) 梨肉(二兩) 制半夏(一錢五分) 北沙參(四錢) 馬兜鈴(一錢五分) 淡竹葉(十六片)

二診 情神之迷昧較清。舌苔亦化,氣升較輕,然痰仍黃濃,痰聲如潮。脈數(shù)弦滑。肺胃為熱所灼,津液盡化為痰,痰隨氣升,氣隨痰逆。前意參上病下取法。

馬兜鈴(一錢五分) 光杏仁(去尖打四錢) 炙桑皮(三錢) 冬瓜子(五錢打) 栝蔞皮(四錢) 川貝(去心三錢) 海浮石(三錢) 薏仁(五錢) 枇杷葉(去毛一兩) 風(fēng)化霜(七分) 葦莖(一兩五錢)竹瀝達(dá)痰丸(三錢竹茹湯先送下)

三診 上升之氣,大為平定, 語亦退,煩懊亦減。雖已出于望外。但脈象滑數(shù)而軟,舌苔浮糙,上 糜腐星布。痰熱化火灼陰,一波未定,一波又起矣。再化痰熱,參入甘涼。

馬兜鈴(一錢五分) 冬瓜子(五錢打) 風(fēng)化硝(八分) 栝蔞仁(五錢研) 杏仁泥(三錢) 海浮石(三錢) 茯苓(四錢) 葦莖(一兩五錢) 鮮竹茹(水炒二錢) 梨汁(一酒杯溫另服) 荸薺汁(半酒杯同沖) 上濂珠(三分) 真川貝母(去心五分二味研極細(xì)末先送下)

四診 痰喘漸平,熱亦大減而白腐漸多,卻不甚作渴。脈形軟滑。陰分虧損,濁隨氣火上浮,虛多而實少矣。急和其陰,而參清化氣熱。

北沙參(各二錢) 川貝母(去心二錢) 冬瓜子(四錢) 川石斛(三錢) 滑石塊(四錢) 淡天冬(一錢) 豬茯苓(各二錢) 二泉膠(蛤粉拌炒一錢五分) 香豆豉(二錢炒) 竹茹(水炒一錢五分) 澤瀉(一錢五分) 葦莖(七錢) 上濂珠(三分) 川貝母(四分二味研為極細(xì)末先調(diào)服)

五診 痰喘全平,腐糜忽少忽多。舌質(zhì)呆紫苔,淡黃而,望之干毛,卻不燥渴。胸次如哽如阻。脈形軟滑。此的屬陰分傷損,濁蒸不化。治多棘手。勉再以清化并行法,以圖萬幸。

南沙參(四錢) 青鹽半夏(一錢五分) 竹茹(姜汁炒二錢) 枇杷葉(去毛一兩) 栝蔞霜(三錢)滑石塊(五錢)杏仁泥(三錢) 金石斛(四錢) 川貝母(三錢) 香豆豉(三錢) 蘆根(去節(jié)一兩) 陳關(guān)蟄(洗淡一兩) 大荸薺(拍碎四枚二味煎湯代水)

六診 糜腐大化,胸中痞滿。陰多漸復(fù),而胃濁仍阻。猶恐治濁傷陰,動多窒礙。

法半夏(一錢五分) 金沸草(一錢) 杜蘇子(炒研三錢) 茯苓(四錢) 豆豉(三錢) 橘紅(鹽水炒一錢) 杏仁泥(三錢) 竹茹(姜汁炒二錢) 玫瑰花(去蒂三朵)

七診 一險于喘呼神昧,再險于陰傷糜腐,又險于濁阻膈痞,證象錯綜,治多窒礙。何幸清涼潤燥,補瀉紛更,應(yīng)如桴鼓。履夷出險,殆天授非人力歟。

法半夏(一錢五分) 云苓(四錢) 豬苓(一錢五分) 薤白頭(二錢) 玫瑰花(去蒂三朵) 上廣皮(鹽水炒一錢) 枳殼(一錢) 甜廣皮(炒香三錢) 栝蔞仁(姜汁炒研三錢) 生熟谷芽(各一錢)


祝(十五歲) 飲食內(nèi)傷,時邪外感。從泄瀉而至發(fā)熱,熱勢甚熾,纖毫無汗,神情懊煩,頻渴不多飲。

脈象郁數(shù),舌紅苔黃罩灰。此由邪濕相合,三焦均受?中皾窠徽簦盎癁榛,而濕化為燥。用薛氏升泄法。

葛根(一錢五分) 生甘草(三分) 淡芩(一錢五分) 滑石(三錢) 米仁(三錢) 大豆卷(二錢)上廣皮(一錢) 苦桔梗(一錢) 通草(一錢) 澤瀉(三錢)

二診 用薛氏升泄之法,便泄稍減,咳嗽增多,熱勢漸減,苔灰大化。雖屬轉(zhuǎn)輕之象,而未得汗邪無出路,所以熱仍不解,心中時覺 煩。病起之際,即耳竅閉塞。良由脾土素弱,所以感受風(fēng)邪,上阻清竅,下趨大腸。但風(fēng)脈必浮,今脈不以浮應(yīng),似非風(fēng)象。殊不知風(fēng)在表則浮,今風(fēng)入腸胃,病既入里,則脈不以浮應(yīng)矣。仿喻嘉言先生逆流挽舟法。

前胡(一錢) 川羌活(一錢) 白桔梗(一錢) 郁金(一錢五分) 云茯苓(三錢) 柴胡(四分)青防風(fēng)(一錢) 炒枳殼(七分) 米仁(三錢) 蔻仁(四分) 淡芩(七分)

三診 引邪外達(dá),正氣虛微,不能托送,未能得汗,便泄有粘膩,色白帶赤,熱勢得見退輕,而迷沉欲寐,有時夾雜譫語。脈象糊滑,重按少力,苔黃,近根仍帶灰潤。此由中氣不足,外感之風(fēng),氤氳之濕,熏蒸之熱,煉液成痰,彌漫神機。里虛內(nèi)陷之象,恐神昏發(fā)痙。擬扶助中陽,兼清濕熱而化濁痰。

臺參須(七分) 川連(五分) 制半夏(一錢五分) 陳膽星(一錢) 竹茹(一錢五分) 竺黃(二錢) 茯苓(三錢) 干姜(四分) 橘紅(一錢) 生薏仁(三錢) 蠶沙(三錢)

四診 昨進(jìn)扶助中陽,兼清熱而化濁痰,熱勢發(fā)揚于外,表熱稍甚,迷蒙較退,時覺懊煩。自病起至今,耳竅閉塞,今則時兼譫語,口渴欲飲。舌紅,后半灰霉,脈象稍起,而軟數(shù)微弦。風(fēng)燥之氣,上阻清竅,而風(fēng)與濕合,遂成熏蒸之局,神機為之彌漫?中安煌庠剑瑥(fù)從內(nèi)竄。擬清化法。必得邪從外越,方是退步,然不易也。

黑豆衣(三錢) 連翹(三錢) 郁金(一錢五分) 鮮石菖(二錢) 鮮竹葉(二十片) 綠豆衣(三錢)桔梗(一錢) 薄荷(一錢) 南沙參(三錢) 荷葉邊(三錢) 甘草(四分)

五診 便泄已止,咳嗽增多,邪勢欲從肺,經(jīng)外泄。而每至正午陽旺之時,轉(zhuǎn)煩懊不寧,言語錯亂,顴紅面赤,下午仍多眠睡。皆風(fēng)邪化火,劫爍陰津。昨投泄熱和陰,舌苔深黃稍化,而邊仍紅前半紅點滿布,后半灰霉。津傷熱熾。擬泄熱救陰,稍為擴充。

羚羊片(二錢) 鮮鐵斛(七錢) 大麥冬(三錢) 花粉(二錢) 竹葉心(二十片) 赤茯苓(三錢)黑山梔皮(三錢) 西洋參(一錢五分) 連翹殼(三錢) 真川貝母(去心二錢) 光杏仁(三錢)

六診 疏泄風(fēng)邪,清化氣熱,便泄?jié)u定,解出溏糞帶黑,熱之象也。風(fēng)為陽邪,不從外越,從中化熱,熱灼肺胃,咳嗽不爽,懊煩不寧。熱擾神明,言語妄亂。熱劫津液,神機不運,所以不為煩懊,即為迷睡。陽明熱勝則目赤顴紅,口渴欲飲脈數(shù)微弦,舌紅苔色深黃,根帶霉黑。種種見端,皆風(fēng)邪化火劫爍陰津之象。

癥方一候,邪勢鴟張,恐陰津日干,而神昏發(fā)痙。擬救陰泄熱。

羚羊片(二錢) 大麥冬(三錢) 廣玉金(一錢五分) 連翹殼(三錢) 甘草(五分) 鮮鐵斛(七錢)真川貝(二錢) 石菖蒲(二錢) 黑山梔皮(三錢) 北沙參(四錢) 竹葉心(二十片)

七診 脈象沉細(xì)軟弱,較昨稍起。神志較清,懊煩略定,迷睡略退,咳嗽增多,痰出粘膩。舌紅稍淡,灰霉略化陰津漸回,而喉有痰聲。良由津液為熱邪所煉,即化為痰,前賢謂痰,即有形之火,火即無形之痰,非虛語也。擬涼肝泄熱,兼清肺胃,以保陰液。

羚羊片(一錢五分) 西洋參(一錢五分) 鮮鐵皮斛(六錢) 肥知母(一錢五分) 川貝母(二錢) 連翹(三錢) 玉泉散(三錢) 大麥冬(三錢) 桑葉(一錢炙) 冬瓜子(三錢) 竹葉心(二十片)

八診 脈漸起,咳嗽較爽。內(nèi)陷之邪,還于肺胃,所以神志漸清,熱勢遞減,口渴稍定,舌苔灰霉較化。惟仍眠多醒少,還是神機欠運,胸中之熱彌漫。再泄熱和陰,兼宣肺氣,以引邪外出。

玉泉散 連翹 鐵皮斛 光杏仁 薄荷 象貝 牛蒡子 霜桑葉 黑梔皮 天冬 前胡

九診 口渴漸定,熱勢漸輕,舌紅漸淡,苔黃轉(zhuǎn)白,灰霉?jié)u退,右脈稍起,皆熱化津回之象。理應(yīng)神清氣爽。而眠多醒少,仍復(fù)如前,耳聾不爽,大便不解。病之初起,原屬風(fēng)溫夾濕,邪既化熱,劫爍陰津,雖有濕邪,亦成燥火。今津回?zé)峄,燥仍為濕,余熱與濕,彌漫胸中,如霧氤氳,所以眠多醒少。擬清泄火風(fēng),參以化痰。

連翹(三錢) 黑梔皮(三錢) 天竺黃(二錢) 桔梗(二錢) 廣郁金(一錢五分) 前胡(一錢五分)晚蠶砂(三錢) 薄荷(一錢) 陳膽星(七分) 象貝母(二錢) 桑葉(二錢) 白金丸(五分入煎)

十診 昨進(jìn)化痰泄熱,咳嗽稍甚痰不甚多,而痰中帶紅,左頰紅赤。苔霉近根全化,而舌心黃又帶霉黑,大便不行。脈數(shù)右大。還是肺胃熱勝。痰既得出,仍守清胃養(yǎng)津。即請商裁。

玉泉散(五錢) 鮮生地(五錢) 黑梔皮(三錢) 川貝母(二錢) 肥知母(二錢) 鐵皮斛(八錢)連翹(三錢) 天花粉(三錢) 生甘草(六分) 粉丹皮(二錢) 雪梨汁(一兩) www.med126.com白茅根肉(一兩)

十一診 迷睡稍退。胸中彌漫之熱。略得擴清大便欲解不出。脈象右大。再參增液以望便行。

鮮生地(八錢) 大麥冬(三錢) 玉泉散(四錢) 象貝母(三錢) 黑梔皮(三錢) 淡芩(一錢五分)冬瓜子(三錢) 大玄參(三錢) 連翹(三錢) 粉丹皮(二錢) 雪梨汁(一兩) 白茅根肉(一兩)

十二診 大便暢行。然津液為熱所耗,木火升動懊煩口渴,左頰紅赤。耳鳴竅閉,咳嗽咽癢。脈數(shù),重按微弦。風(fēng)溫之邪化火劫津,幸數(shù)日以來,舌未焦燥,神未昏糊。泄熱存陰,似難更動。

羚羊片(一錢五分) 鮮生地(六錢) 川貝母(二錢) 杏仁(三錢) 炙桑皮(二錢) 玉泉散(五錢)鮮鐵皮斛(六錢) 天花粉(二錢) 連翹(三錢) 荷葉邊(三錢)

十三診 多眠漸退,兩次得汗,咳嗽漸輕,痰亦漸少內(nèi)陷之邪,仍還于表,是為正色。但熱仍未解,耳聾不聰。脈數(shù)舌質(zhì)淡紅,苔淡黃,灰霉未盡。肺胃余熱,未能遽澈。存陰泄熱,并不表汗而汗自出。良以津液。

來復(fù),所以液能化汗。擬乘此疏風(fēng)泄熱,以望邪有出路。

冬桑葉(一錢五分) 杏仁(三錢) 連翹殼(三錢) 前胡(一錢) 川貝母(二錢) 池菊花(二錢)薄荷(一錢) 黑山梔(三錢) 桔梗(一錢) 荷葉邊(三錢)

十四診 內(nèi)陷之邪,還于肺胃。咳嗽身熱,耳聾,音聲雌膩。脈數(shù)右大,舌質(zhì)淡紅,淡黃灰霉之苔逐步化輕。病既由深而淺,宜再辛涼散風(fēng)微苦泄熱。

桑葉(二錢) 菊花(二錢) 薄荷(一錢) 黑梔皮(二錢) 赤茯苓(一錢五分) 桔梗(一錢)云茯苓(一錢五分) 粉前胡(一錢) 大力子(三錢) 連翹殼(三錢) 郁金(一錢五分) 荷葉邊(三錢)

改方加杏仁三錢,豆豉三錢,枳殼一錢五分。

十五診 身熱漸輕。舌苔灰霉已化,煩懊亦定。陰津既回內(nèi)陷之邪,還于肺胃,其多眠應(yīng)當(dāng)立退,乃神情安靜,仍復(fù)多眠。皆由風(fēng)邪入于上焦,上焦之氣,閉而不行,衛(wèi)氣行于陰而不得出于陽。開泄上焦,使上焦氣宣,為目前要務(wù)。

杏仁(三錢) 桑葉(二錢) 淡豉(二錢) 枳殼(八分) 桔梗(一錢) 薄荷(一錢)橘紅(一錢) 郁金(一錢五分) 青防風(fēng)(一錢) 干荷葉邊(三錢)

十六診 胸背皆經(jīng)得汗,風(fēng)邪稍得開泄,耳竅略聰,衛(wèi)氣漸開,且能知味,然仍時多眠睡。舌黃灰霉既化,而反覺白膩。上焦之氣不行,谷氣過多,恐其釀濕生熱,不可不防。

光杏仁(三錢) 淡豆豉(二錢) 廣橘紅(一錢) 絲通草(八分) 生薏仁(三錢) 炒枳殼(一錢)桔梗(一錢) 防風(fēng)(一錢) 云茯苓(三錢) 廣郁金(一錢五分) 干荷葉邊(三錢)

十七診 內(nèi)陷之邪,還于肺胃,而從汗出。耳竅閉塞已開,身熱亦退。脈靜苔化,大局已定。宜和中醒胃。

青鹽半夏(一錢五分) 茯苓(三錢) 桔梗(一錢) 郁金(一錢五分) 防風(fēng)(一錢) 薄橘紅(一錢)米仁(三錢) 枳殼(一錢五分) 范志曲(一錢五分) 谷芽(二錢)

十八診 脈靜苔化,胃開思食。久熱之下,陰津不能遽復(fù)。宜和陰益腎。

炙生地(三錢) 炙甘草(四分) 白芍(一錢) 橘白(鹽水炒一錢) 麥冬(炒一錢五分) 阿膠珠(一錢五分)甜杏仁(炒香三錢) 生熟谷芽(各一錢)

十九診 滋水和陰,胃氣漸復(fù),多眠亦退。風(fēng)為陽邪,溫乃熱氣,其所傷者,無非陰液。但柔膩之藥,不能久進(jìn)。宜甘涼和養(yǎng)。

西洋參(一錢五分) 生玉竹(三錢) 廣橘白(一錢) 生熟谷芽(各一錢) 川石斛(四錢) 生甘草(三分) 生山藥(三錢) 甜杏仁(三錢) 范志曲(一錢)


陸(左) 咳嗽不爽,發(fā)熱汗出不解,氣從上逆,大便溏泄。脈數(shù)右大,苔濃心黃。風(fēng)溫襲于肺胃,癥方七日,為勢甚熾。

牛蒡子(三錢) 川貝母(二錢) 甜廣皮(一錢) 杏仁(三錢) 竹茹(水炒二錢) 生甘草(四分)炙桑皮(二錢) 大連翹(三錢) 茯苓(三錢)

二診 苔黃稍化。仍然膩濁,大便不利,每至日晡,輒仍凜熱。外風(fēng)引動濕熱,郁阻營衛(wèi)。再為宣化。

杏仁(三錢) 蔻仁(五分) 淡芩(一錢) 滑石(三錢) 鮮竹茹(水炒一錢) 米仁(三錢)廣郁金(一錢五分) 通草(一錢) 赤茯苓(三錢) 鮮fo手(一錢)

三診 輕宣肺氣而化濕邪,每晨汗出,上焦之濕,理當(dāng)從汗而解,乃日晡仍然似瘧,便不暢行,腹膨脘痞欲嘔,頻轉(zhuǎn)矢氣。脈形滑數(shù)。此必有形之積,阻而不化。擬導(dǎo)滯兼清濕熱。

南楂炭(三錢) 縮砂仁(五分) 云茯苓(三錢) 青陳皮(各一錢) 澤瀉(二錢) 范志曲(二錢)萊菔子(炒研三錢) 木香檳榔丸(三錢先服)


恩(左) 溫邪將及兩候,發(fā)熱有汗不解,夜甚無寐,胸悶不舒,煩渴而不欲飲。脈數(shù),右部沉郁,左部弦大,舌紅苔黃,根帶灰霉。無形之邪,有形之濕,熏蒸不化,遂致清津不能上供,陰液由此漸虧?只锒駲C不運,漸成昏蔽。擬退熱泄?jié)。即請商裁?p>羚羊片(一錢五分) 淡芩(一錢五分) 光杏仁(三錢) 赤苓(三錢) 生米仁(三錢) 連翹殼(三錢)廣郁金(一錢五分) 滑石塊(三錢) 通草(一錢) 生梨汁(一兩) 蘆根(打汁調(diào)一兩) 白蔻仁(三分先服)

二診 流濕潤燥,參以退熱,熱勢外揚,能得微汗,口渴大減。然大便不行,大腹?jié)M痛,頻轉(zhuǎn)矢氣。脈象滑數(shù)。正合陽明病頻轉(zhuǎn)矢氣之條,以丸藥緩下。即請商裁。

豆豉(三錢) 郁金(一錢五分) 滑石(二錢) 赤苓(三錢) 杏仁(三錢) 楂炭(三錢)淡芩(酒炒一錢五分) 通草(一錢) 枳實導(dǎo)滯丸(三錢先服)

三診 熱勢遞減,仍然起伏,大腹?jié)M痛,頻轉(zhuǎn)矢氣,大便不行。脈數(shù)左弦,舌尖紅絳。陰傷熱戀,宿滯不達(dá)。

再泄熱利濕,參以磨滯。

連翹殼(三錢) 細(xì)生地(五錢) 滑石塊(三錢) 黃芩(一錢五分) 栝蔞仁(五錢) 黑山梔(三錢)光杏仁(三錢) 通草(一錢) 枳實(一錢五分) 蘆根(一兩) 青竹葉(二十片)

改方停藥,飲白殘花露fo手露各二兩。

四診 大便暢行,熱痰悉化。然頻渴欲飲。舌紅苔白,根帶灰黑。陰傷不復(fù)。再泄熱和陰。

生地 川連 花粉 青蒿 竹葉 阿膠 連翹 滑石 杏仁 蘆根


謝(右) 辛涼疏泄,汗未暢達(dá),熱仍不解,頭脹耳鳴。脈數(shù)右大。風(fēng)溫襲于肺胃,不能外達(dá),三日正熾。

淡豆豉(三錢) 薄荷(一錢) 連翹(二錢) 池菊花(二錢) 枳殼(一錢炒) 牛蒡子(三錢)桔梗(一錢) 桑葉(一錢五分) 光杏仁(三錢) 廣郁金(一錢五分) 宋半夏(一錢五分)

二診 疏泄肺胃,得汗甚暢,邪從汗解,熱勢大減,脹痛漸松。苔黃較化,脈亦略緩。然爐煙雖熄,余燼未消,身熱尚未盡退。還宜疏泄余邪。

桑葉(一錢五分) 杏仁(三錢) 郁金(一錢五分) 山梔(二錢) 池菊花(一錢五分) 粉前胡(一錢)苦桔梗(一錢) 連翹殼(三錢) 枳殼(一錢) 雪梨(切片入煎一兩) 象貝母(二錢)


包(左) 溫邪將及二候,上焦之熱,移入大腸,發(fā)熱便泄,懊煩不寐,頻渴欲飲,耳竅失聽。舌光無苔,干燥無津,脈左大,重按無力。邪熱不從外達(dá),灼爍于內(nèi),陰津損傷,往往有液劫而神昏者,不可不知。擬養(yǎng)津泄熱。

鮮石斛(六錢) 連翹(三錢) 黑梔皮(三錢) 香豉(三錢) 淡黃芩(一錢五分) 鮮生地(六錢)滑石(三錢) 桔梗(一錢) 桑葉(一錢五分) 蘆根(一兩)

二診 便泄已止,熱勢雖不甚盛,而仍神煩少寐,口渴欲飲,舌燥無津,既干且膩,右目紅赤作痛。脈數(shù)左大。風(fēng)溫夾濕化熱,由大腸還于肺胃,氣燥津傷。擬流濕潤燥,開泄風(fēng)熱。

桑葉 薄荷 荊芥 連翹殼 朱茯神 桔梗 甘菊花 鮮石斛 晚蠶砂 辰燈心 蔻仁末(三分另用鮮蘆根二兩打汁調(diào)服)


時病八日,始則發(fā)熱便泄,繼而呃逆頻頻,便泄雖止,而表熱入里,遂致里熱神煩,頻渴欲飲,面色浮紅。舌苔焦黑無津,脈象細(xì)數(shù)。此由邪熱不從外達(dá),轉(zhuǎn)從內(nèi)陷,劫爍陰津,所以滿舌焦干,氣火上沖,吸氣不得入,所以頻頻呃逆,將有神昏發(fā)痙之變。勉擬存陰救津,兼清龍相,以平其沖逆之威。能否應(yīng)手,非敢所知也。

大生地(四錢) 阿膠珠(二錢) 赤茯苓(三錢) 大麥冬(三錢) 生草(五分) 鮮竹茹(一錢五分)柿蒂(五枚) 枇杷葉(去毛一兩) 大補陰丸(三錢先服)


方(左) 風(fēng)溫兩候,風(fēng)化為火,火風(fēng)內(nèi)旋,由壯熱懊煩而致瘈瘲 。疊經(jīng)泄熱和陰,火風(fēng)漸平,烙熱亦定,乃大便通行之后,頻見溏泄,咽痛鼻紅,咳嗽痰多稠黃,耳竅閉塞。脈象數(shù)大,重按帶弦,舌紅苔黃。沸騰之風(fēng)火雖熄,而氣分之熱,何能遽化。風(fēng)痰為熱所灼,自然色變黃稠。氣燥則清竅不利,自然兩耳失聰。咽通于胃,喉通于肺,今肺胃兩經(jīng),為風(fēng)熱淵藪,自然咽中作痛。大腸與胃相聯(lián)續(xù),與肺相表里,熱盛之下,府氣失通,肺胃之熱,乘熱下移,再以牛乳橫助其虐,所以大便為之頻泄。為今之計,惟有清化肺胃,以清腸熱。與式訓(xùn)仁兄大人同議方。

射干(六分) 桔梗(一錢) 川斛(五錢) 黑山梔(三錢) 細(xì)木通(五分) 前胡(一錢)淡芩(一錢五分) 連翹(三錢) 六一散(三錢) 茅根(一兩) 竹葉(十二片)


浦(左) 咳嗽頭脹發(fā)熱,寤難成寐,知饑欲食。脈數(shù)而弦。風(fēng)溫襲于外,肝火熾于內(nèi)。姑疏風(fēng)泄熱。

桑葉(一錢五分) 薄荷(一錢) 前胡(一錢) 黃芩(酒炒一錢五分) 竹茹(水炒一錢五分) 菊花(一錢)象貝(二錢) 黑山梔(三錢) 粉丹皮(二錢) 枳實(一錢炒)

二診 辛涼散風(fēng),微苦泄熱,邪勢不達(dá),未能得汗,咳嗽頭痛,惡風(fēng)。邪尚在表,再進(jìn)辛涼。

桑葉(二錢) 炒枳殼(二錢) 前胡(一錢五分) 牛蒡子(三錢) 光杏仁(三錢) 菊花(二錢)白桔梗(一錢) 象貝(二錢) 薄荷(一錢) 竹茹(水炒一錢五分)


秦(左) 發(fā)熱煩渴,胸悶氣逆,頻咳痰多,神煩少寐。脈數(shù)糊滑。此風(fēng)溫挾濕,郁蒸肺胃。癥逾兩候,恐致昏喘。

桑葉 制半夏 桔梗 冬瓜子 水炒竹茹 青蘆管 前胡 橘紅 生薏仁 光杏仁 通草

二診 氣逆稍定,熱亦漸減,而脈仍滑數(shù)。還是肺胃之濕未楚也。再為降化。

光杏仁 生薏仁 制半夏 赤茯苓 云茯苓 炒蘇子 橘紅 冬瓜子 生香附 絲通草 旋復(fù)花 炒枳殼 水炒竹茹


顧(左) 發(fā)熱咳嗽多痰,喉間霍霍有聲,胸悶神煩。脈數(shù)而滑。此溫邪挾濕,蒸于肺胃。七日正熾。

葶藶 光杏仁 制半夏 炒枳殼 炒蘇子 金沸草 薄橘紅 赤茯苓 云茯苓


居(童) 先是口碎作痛,四日前忽然熱起,勢甚熾張,胸悶懊煩,鼻衄便泄,茲則咽中作痛。舌紅苔白,脈數(shù)滑大。此風(fēng)邪先襲于上,復(fù)以時令之邪與濕相合,致一陰一陽之火,俱結(jié)于上。病屬風(fēng)溫,方在五日,邪勢熾甚之際,當(dāng)是易進(jìn)難退之時也。

泡射干(六分) 廣郁金(六分沖) 馬勃(一錢五分) 荊芥(一錢) 牛蒡子(三錢) 炒銀花(一錢五分) 連翹殼(三錢半) 玄參(三錢) 桔梗(一錢) 杏仁泥(三錢) 竹葉心(十六片)竹葉心 桔梗(二味代茶)

改方加黃芩酒炒秦艽。

二診 前進(jìn)辛以散風(fēng),苦以泄熱,汗出邪勢從外而泄。而肺胃之熱蘊結(jié),痧疹并發(fā)而不少衰,痛不少減。脈數(shù)滑大,舌紅邊絳。喉關(guān)以內(nèi),白腐滿布,喉腫關(guān)小微咳。此爐煙甫熄,余燼復(fù)燃,肺胃之熱,沖斥于中,喉疳重癥,出入極為迅速?只馉q肺金,而致氣喘。商請專門名家酌奪。

郁金(一錢五分) 山豆根(三錢) 京玄參(三錢) 羚羊片(先煎二錢) 連翹(三錢) 大貝母(三錢)桔梗(一錢五分) 生石膏(七錢打) 牛蒡子(三錢) 射干(七分) 茅根(去心一兩) 蘆根(去節(jié)一兩) 鮮荷葉(七錢)

三診 昨進(jìn)大劑泄熱,熱勢大為輕減,喉腫較退,痛勢大輕。涎水之自涌者,至此漸能下咽。脈洪大略收火風(fēng)之灼鑠肺胃者,已退三舍,當(dāng)乘勝而助鼓再進(jìn)。

羚羊片(二錢) 玄參肉(三錢) 牛蒡子(三錢) 鮮石斛(六錢) 連翹(三錢) 生石膏(七錢)泡射干(六分) 荊芥(一錢) 黑山梔(三錢) 苦桔梗(二分) 鮮荷葉絡(luò)(七錢) 茅根(去心一兩) 蘆根(去節(jié)一兩)


氣喘不定,痰多稠濃。苔白轉(zhuǎn)黃,舌邊尖紅絳,唇朱顴赤,脈數(shù)至六至以外。夫風(fēng)為陽邪,陽邪易于化火,所有痰濁,盡從陽化,華蓋之臟,獨當(dāng)其炎,所以清肅之令不行,右降之權(quán)盡失。痰鳴氣喘, 如夢語,將有耗氣傷陰等變矣。

犀尖(四分) 杏仁泥(三錢) 桑白皮(二錢) 冬瓜子(四錢) 生石膏(五錢) 肥知母(二錢炒)馬兜鈴(一錢五分) 川貝母(二錢炒) 生薏仁(四錢) 栝蔞霜(三錢) 茯苓(三錢) 連翹(三錢)青蘆管(一兩) 枇杷葉(去毛一兩)


風(fēng)溫大勢已解,而痰熱未清,咳戀痰稠黃濃,火升少寐。右寸脈獨大。良以邪熱灼肺,手太陰清肅無權(quán),則足太陰轉(zhuǎn)輸失職,致熱蒸而煉液成痰,痰火因而內(nèi)熾。鼻準(zhǔn)清冷,乃氣機之閉郁,以兼癥之中,別無元陽衰脫之見端也。擬清化痰熱而肅肺氣。

茯苓(三錢) 黑山梔(一錢五分) 海浮石(三錢) 炒蔞皮(三錢) 川貝母(二錢) 杏仁泥(三錢)冬瓜子(五錢) 風(fēng)化硝(五分) 新絳(五分) 枇杷葉(去毛四片) 竹茹(一錢五分鹽水炒)燈心(鹽水拌三尺)


賈(左) 癥起四日,壯熱無汗,肢體煩疼,頭脹作痛,痰多口膩。脈數(shù)右部浮大。夫熱重而至炙手,自必懊煩悶,此時尚無煩懊情形,其熱之尚在肌表,顯然可見。考太陽為六經(jīng)之首,主皮膚而統(tǒng)衛(wèi)氣。今風(fēng)能作汗者,良由濕痰素盛,內(nèi)壅不宣,則表邪難達(dá),吳又可先生所謂水注閉其后竅,則前竅涓滴,此正發(fā)汗之義也。肢體之痛,左脅為甚,肝藏居左,風(fēng)氣通于肝也。擬于疏解之中,參入化痰,必得汗泄方能推散,然不易也。

芥穗(一錢五分) 霜桑葉(一錢五分) 羌活(一錢) 廣郁金(磨沖六分) 旋復(fù)花(絹包二錢) 制半夏(一錢五分) 橘紅(一錢) 赤白苓(各二錢) 光杏仁(三錢) 真猩絳(六分) 枳實(一錢五分)竹茹(一錢) 桔梗(一錢)

改方去羌活猩絳,加香附橘絡(luò)秦艽。

二診 汗出,肌表之邪,由此外達(dá),熱勢大退,遍體煩疼亦止,神情亦覺爽適。但脈仍帶數(shù),熱退未楚,偏左瘕積阻滯,氣道失宣,氣短腋痛。脈數(shù)微滑,邪勢漸去,濕熱未清。再舍其標(biāo)而治其本。

杏仁(三錢) 蔻仁(三粒) 橘紅(一錢) 豆卷(三錢) 制半夏(一錢五分) 云茯苓(四錢)廣郁金(一錢五分) 薏仁(四錢) 炒枳殼(一錢) 炒蔞皮(三錢) 炒蘇子(三錢)


風(fēng)溫之后,恣食甜膩,釀濕生痰,肺降痹阻,以致熱退不清,痰鳴氣急,不能安眠。苔白不渴,脈左大,右部軟滑。心胸不舒,氣弱生寒,陽不旋轉(zhuǎn)?执鹾姑。

葶藶子(五分) 杏仁泥(三錢) 茯苓(三錢) 制半夏(一錢五分) 方通草(一錢) 炒蘇子(三錢)橘紅(一錢) 白前(一錢五分) 旋復(fù)花(一錢五分) 生米仁(三錢)


鄒(右) 天燥太過,肺胃風(fēng)熱內(nèi)爍,更兼肝火凌金,咳痰帶血,沉迷多睡。脈數(shù)而滑。蓋陰虛則火熾,其熱勢內(nèi)蘊胸中,如姻霧彌漫,所以沉迷而多睡也。恐昏痙等變。從云瞻兄方中,參入擴清胸中之熱。

黑山梔(三錢) 栝蔞霜(三錢) 海浮石(三錢) 篾竹葉(一把) 真川貝(五分) 上濂珠(三分二味研極細(xì)末調(diào)服醫(yī).學(xué)全在線f1411.cn)


風(fēng)溫襲于肺胃,咳嗽壯熱神煩,更兼天氣亢燥,溫燥之邪,化氣為濕,以致肺熱脾濕相蒸,痰黃而稠。日來熱戀不解,咳亦不止,形色瘦削。脈數(shù)小軟。營氣日虧,邪勢留戀,若再纏綿,必生變局。治法惟有泄化邪濕,庶可保全元氣耳。

大豆卷 杏仁泥 生薏仁 前胡 川貝母 桔梗 通草 滑石 炒栝蔞皮 枇杷葉(去毛)


徐(右)咳劇身熱,痰稠頭目昏暈,脅痛神煩不寐。脈數(shù)弦滑此風(fēng)溫襲肺,化熱內(nèi)灼。適值經(jīng)來,有暴喘之虞。

連翹(三錢) 天花粉(二錢) 桑葉(一錢) 光杏仁(打三錢) 廣郁金(一錢五分) 山梔(三錢)川貝母(二錢) 甘菊花(一錢五分) 絲瓜子(打三錢) 丹皮炭(二錢) 枇杷葉(去毛炙四片)

二診 咳嗽大減,而仍凜寒身熱,汗不多達(dá),痰色黃濃。脈數(shù)帶滑,苔白心黃。邪熱郁于肺胃。夾經(jīng)未凈,還恐神昏氣喘之變。

麻黃(后入四分) 光杏仁(三錢) 絲瓜子(研四錢) 連翹(三錢) 枳殼(一錢) 煨石膏(四錢) 生甘草(二分) 紫丹參(二錢) 桔梗(一錢) 郁金(一錢五分)


楊(右) 外感風(fēng)邪,內(nèi)停飲食,身熱頭疼腹痛。時病情形。三日正熾。

池菊(一錢五分) 桑葉(一錢) 枳實(一錢五分) 范志曲(二錢炒) 牛蒡子(三錢) 萊菔子(炒研三錢) 桔梗(一錢) 焦楂炭(三錢) 蘇薄荷(一錢) 杏仁(三錢打) 廣郁金(一錢五分)

二診 身熱已退,而臍上作痛,大便不行。脈象沉弦。寒滯內(nèi)阻,宜小承其氣。

川樸(一錢) 橘皮(一錢) 縮砂仁(后入五分) 烏藥(一錢五分) 焦楂炭(三錢) 枳實(一錢)茯苓(三錢) 制香附(二錢) 生錦紋(后入二錢) 煨生姜(二片) fo手(一錢)

改方 砂仁(五分) 云茯苓(三錢) 制香附(三錢) 酒炒延胡(一錢五分) 枳殼(一錢) 煨瓦楞子(五錢) 金鈴子(一錢五分) 陳香櫞皮(一錢五分) 青皮(一錢)


錦(翁) 由咳嗽咽痛,而致身熱不解,汗出不能透渥,胸悶神煩少寐。脈象數(shù)滑,舌紅苔白質(zhì)膩。此風(fēng)熱之邪,與濕相合,蒸騰于肺胃之間。癥屬風(fēng)濕,恐其化熱。

泡射干(七分) 郁金(一錢五分) 黑山梔(三錢) 連翹(三錢) 范志曲(二錢炒) 光杏仁(三錢)枳實(一錢) 馬勃(一錢) 桔梗(一錢) 萊菔子(生研三錢) 大力子(三錢) 冬桑葉(一錢五分)

二診 熱勢大減,苔亦稍化,然仍咳嗽不爽。濕邪留戀肺胃。再為疏化。

光杏仁(三錢打) 郁金(一錢五分) 桔梗(一錢) 枳殼(一錢) 赤白苓(各二錢) 生薏仁(四錢)粉胡(一錢) 薄橘紅(一錢) 炒蔞皮(三錢) 滑石(三錢) 枇杷葉(去毛四片)


張(左) 初起傷食吐瀉,風(fēng)溫之邪,乘勢而發(fā),平素內(nèi)伏之痰,與熱相合,熏蒸于肺胃之間,以致熱不外揚,咳嗽痰稠。上中兩焦,為痰氣所遏,則清津不能上升,口渴舌干少津,中心灰炱,小溲作痛。脈數(shù)而滑。

癥屬風(fēng)溫挾痰,化熱傷陰,今方旬日,恐轉(zhuǎn)候之際,痰熱內(nèi)閉而致神昏發(fā)痙。擬清化痰熱,參以救陰。即請商裁。

天花粉(二錢) 光杏仁(去尖打三錢) 海浮石(三錢) 真川貝(炒黃二錢) 北沙參(四錢) 冬瓜子(四錢打) 大天冬(三錢) 白蘿卜(切片一兩五錢) 肥知母(二錢炒) 鮮蘆根(去節(jié)一兩) 陳關(guān)蟄(洗淡一兩) 干枇杷葉(去毛四片)

二診 清化痰熱,舌苔炱,燥轉(zhuǎn)潤,中心霉黑亦化,溲痛已退,氣逆亦平,脈亦稍緩。然內(nèi)熱未楚,還宜清化。

北沙參(三錢) 橘紅(鹽水炒一錢) 鮮竹茹(一錢五分) 冬瓜子(三錢) 通草(一錢) 青鹽半夏(一錢五分) 茯苓(一錢) 光杏仁(三錢) 薏仁(四錢) 枇杷葉(去毛炙四片)

三診 咳嗽氣逆已定,胃納亦得稍起。然肺胃之間,痰熱未化,氣不流布,津液不行,以致口燥舌干欲飲。右脈滑大虛火挾痰,熏蒸胃口,恐起口糜再引津上升而導(dǎo)熱下行。

細(xì)生地(四錢) 細(xì)木通(四分) 天花粉(二錢) 竹瀝半夏(一錢五分) 海蛤粉(三錢包) 細(xì)甘草(三分)真川貝(炒黃二錢) 冬瓜子(三錢打) 白茯苓(三錢) 鮮竹茹(鹽水炒一錢) 活水蘆根(去節(jié)一兩) 青竹葉(十片)

四診 和陰降火,清化痰熱,痰爽,舌干轉(zhuǎn)潤。的屬津氣不行。與津枯者有間。

南沙參(四錢) 竹瀝半夏(一錢五分) 海蛤粉(三錢包) 橘紅(鹽水炒一錢) 川石斛(四錢) 川貝母(炒黃一錢五分) 生薏仁(四錢) 茯苓(三錢) 炒竹茹(一錢) 枇杷葉(去毛四片)

五診 痰氣漸化,津液流通,口渴已定,胃亦漸起。足見燥乃假燥,濕乃真濕,病之變態(tài),足以惑人如此。

白茯苓(三錢) 制半夏(一錢五分) 海蛤粉(五錢包) 炒蔞皮(三錢) 甜杏仁(三錢炒) 薄橘紅(一錢)炒川貝(一錢五分) 生薏仁(三錢) 生熟谷芽(各一錢) 枇杷葉(去毛四片)


顧(右) 冬溫九日,發(fā)熱懊煩無汗,胸膺發(fā)出赤斑,不克透露,神識迷糊,指節(jié)引動。邪郁不達(dá),挾溫蒸騰,神機為之彌漫。脈形細(xì)數(shù),苔白心黃質(zhì)膩。有內(nèi)竄昏痙之虞。勉擬泄化邪濕,芳香宣竅即請商裁。

豆豉(三錢) 光杏仁(三錢) 半夏(竹瀝拌一錢五分) 炒枳殼(一錢) 赤茯苓(三錢) 生薏仁(三錢)白桔梗(一錢) 鮮石菖(四分) 牛黃清心丸(一丸開水化服)


冬溫十一朝,邪化為熱,煉液為痰,郁阻肺胃,以致甲木不降,乙木獨升,煩熱火升顴紅。氣從上沖,則惡心欲吐,胸次窒悶異常。寤難得寐,驚惕耳聾,四肢有時震動。脈數(shù)弦大,舌紅苔白心灰。時邪引動本病,恐風(fēng)火內(nèi)旋,而神昏痙厥。經(jīng)云:上焦不行則下脘不通。擬開展氣化,仍不失清金可以平木之意。

豆豉 杏仁 枳實 竹茹 鉤鉤 枇杷葉 山梔 郁金 丹皮 桔梗 海蟄


肺熱津虧,理宜燥渴,昨診并不口渴,顯系肺雖燥熱,脾胃仍有濕邪遏伏。所以流化濕邪,俾清津可以上承,喻氏所以有流濕可以潤燥之談也。無如風(fēng)化為火,盡壅于肺疊進(jìn)清肺育陰,竟如杯水車薪。熱循肺系內(nèi)犯膻中,以致時為譫語;鹩粲趦(nèi)發(fā)現(xiàn)于外則兩顴紅赤,唇口朱紅,紅極發(fā)紫,脈數(shù)竟在六至以外。此時為之清金泄熱存陰,固屬定理殊不知火從風(fēng)化,其熱也釜中之火也,其風(fēng)也、釜底之薪也,蒸熱之勢稍衰,釜底之薪未撤,薪在即火在,所以日前歷歷轉(zhuǎn)輕,仍云不能把握者為此。刻下脈數(shù),氣口雖屬帶浮,按之似屬少情。如欲解散其風(fēng),而撤其薪,以緩其燎原之勢,救者自知不逮。不得已再擬清肺飲清宮湯,以盡綿力。

犀尖(磨沖五分) 連翹心(三錢) 大麥冬(連心三錢) 赤茯苓神(各二錢) 川貝母(二錢)光杏仁(三錢) 廣郁金(一錢五分) 北沙參(五錢) 桑白皮(二錢炙) 枇杷葉(去毛一兩) 白茅根(一兩) 濂珠(三分)川貝(四分二味研極細(xì)末調(diào)服)

方后原注云:刻下所怕肺熱循系入心,心肺同病,氣喘神昏,便是危境或問前日如救肺阿膠之類,治之當(dāng)效何以不續(xù)進(jìn),使水來制火耶。曰:舌膩白不渴,如濕盛生痰,更難措手,不得已而退步,非臨陣而畏縮也。又此癥乃冬溫綿延入春,久不能愈蓋被庸工用白芍至四錢,川連至五錢,五味子至二錢,至驚蟄而病更劇,驚蟄陽動也。初用喻氏清燥救肺湯,后用竹葉石膏湯。前案已遺失,故附志于此(清儒志)


邱(右) 癥逾兩候先發(fā)紅疹,繼透白,又復(fù)經(jīng)行邪勢未始不從疹從 而稍泄,所以數(shù)日前病有退機,煩熱口渴已得大定。然既疹既,營氣兩液,必然暗虛。而方寸愁慮,木火升動,邪熱從而轉(zhuǎn)熾,煩熱復(fù)盛,耳鳴耳竅閉塞,喉有痰聲,儼如夢語,手指引動,少腹氣墜作脹。脈數(shù)滑帶弦,舌紅苔黃。邪濕未化,木火暗升,煉液成痰,神機不運,有神昏發(fā)痙之虞。勉擬透熱涼肝化痰宣竅。

羚羊片(三錢) 赤茯苓(三錢) 竹茹(鹽水炒一錢) 益元散(三錢加辰砂七厘絹包) 大連翹(三錢)陳膽星(六分) 黑山梔(三錢) 光杏仁(三錢) 郁金(一錢五分) 橘葉(一錢五分) 銀花露(一兩)

二診 透熱涼肝,化痰宣竅,煩懊大減,寐亦略安,四肢引動較定,少腹作脹亦松,紅疹略為化淡。脈弦稍柔,舌紅黃苔化薄。今晨咯痰三口,頗覺爽適,自覺胸中尚有痰粘之狀的是肝膽之火與邪熱交熾,煉液成痰,遂令痰火相煽。神昏發(fā)痙,岌岌可虞。前藥進(jìn)后,未及一周,未便操之太激。擬清化邪熱,參以化痰。

連翹(三錢) 粉丹皮(二錢) 廣郁金(一錢五分) 陳膽星(五分) 白蒺藜(三錢) 山梔(三錢)栝蔞皮(三錢) 光杏仁(三錢) 益元散(三錢加辰砂七厘絹包) 青竹葉(二十片) 活水蘆根(一兩)銀花露(一兩)


馮(左) 溫邪七日,熱熾神迷肢節(jié)引動,脈見歇止舌黑質(zhì)紅,顴頰紅赤,喉間霍霍痰鳴,氣粗短促。此熱熾于內(nèi),而痰濕抑郁,熱不得泄,轉(zhuǎn)從內(nèi)竄之象,有痰涌昏喘之虞。

羊角 陳膽星 天竺黃 竹茹 九節(jié)石菖蒲 大連喬 杏仁泥 旋復(fù)花 枳實 至寶丹(一丸兩服)


周(左) 進(jìn)瀉肺開痰,導(dǎo)熱下行,上升之氣,十退三四,痰亦稍爽,然熱勢仍不見衰,左肋痛減,而痰色黃稠,頻渴欲飲,神煩胸悶舌質(zhì)轉(zhuǎn)紅,邊尖大有絳意。 如夢語兩顴紅赤。脈數(shù)滑大左部小濡,右部搏指。

良由蘊結(jié)之氣分漸開,而霍霍痰鳴,肺胃之邪熱尚熾火與痰激,故霍然有聲。熱灼津虧,故頻渴而欲飲。癥勢較前略定,而鴟張之下,非大有起色,不足以全大局?滔滤闭撸跌Q氣逆,最關(guān)重系。然邪勢不泄,液即為痰,古人所謂痰即有形之火,火即無形之痰,正此意也。擬清金肅肺之中,參以辛涼重劑,必得應(yīng)手始臻妥洽耳。

杏仁泥(三錢) 廣郁金(磨沖六分) 桑葉(二錢炙) 石膏(六錢 ) 竹茹(一錢) 法半夏(一錢五分)炒知母(一錢五分) 赤白苓(四錢) 廣橘紅(鹽水炒一錢) 枇杷葉(去毛六片) 蘆根(六錢)


邪勢不解熱,日以熾,咳嗽痰多,頻渴引飲,神識有時迷糊。邪濕痰交蒸,有神昏氣喘之虞。

栝蔞仁(四錢研) 杏仁泥(三錢) 烏犀尖(磨沖四分) 廣玉金(磨沖四分) 天竺黃(三分半磨沖) 淡黃芩(一錢五分) 滑石塊(四錢) 辰砂(一分二味同研絹包) 川貝母(二錢) 馬兜鈴(二錢) 冬瓜子(五錢)煨石膏(四錢) 青蘆管(一兩) 萬氏牛黃清心丸(五分開水先送下)


咳嗽身熱,痰鳴音啞,吸氣短促,汗出發(fā)潤。金傷已極喘脫之虞,行將立至。勉用喻氏法以盡人力。

煨石膏(五錢) 北沙參(六錢) 玄參(三錢) 阿膠(二錢) 生甘草(五分) 牛膝炭(三錢)川貝(二錢) 炒麥冬(三錢) 枇杷葉(去毛六片)

風(fēng)溫一門,附以冬溫溫?zé)崆镌,例言中雖曾聲明,實因方案遺佚,抄存過少,故僅蟬聯(lián)附后,未能逐條分列,校對之下愧同伯玉,缺憾良深。質(zhì)之吾友某君,曰:編案與作書體例,截然不同。著作之家分門別類,毫發(fā)不容紊亂。至編訂方案,不過依次排比,若欲皎然劃一,厘然大備,諸多為難之外。涵以某君閱歷有得,深知編纂復(fù)雜之繁,且以見讀書之貴變通也。姑附志之。同門舊友若有存稿,盼望惠下,再版時當(dāng)補輯改定也。(文涵志)


點擊查看:<<張聿青醫(yī)案>>目錄
...
關(guān)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quán)申明 -誠聘英才 - 網(wǎng)站地圖 - 醫(yī)學(xué)論壇 - 醫(yī)學(xué)博客 - 網(wǎng)絡(luò)課程 - 幫助
醫(yī)學(xué)全在線 版權(quán)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lǐng)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rèn)證綠色會員可信網(wǎng)站 中網(wǎng)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