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據庫中醫(yī)疾病數據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據藥學下載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中醫(yī)教程 > 正文:金針秘傳 8 針法秘傳 上課筆記
    

金針秘傳教程:8 針法秘傳

八、針法秘傳(針法手法,不傳之秘,盡在此卷,學人其盡心焉)(一)注解標幽賦此賦自宋元以來,即相傳不廢,針灸法之全體大用,包括無遺。在針灸各歌各賦中,最關重要。各書中亦多載有此賦,但文多不全,且無注解,于讀者甚為不便。茲照古本錄其全文,并加詳注,以供學…

八、針法秘傳

(針法手法,不傳之秘,盡在此卷,學人其盡心焉)

(一)注解標幽賦

此賦自宋元以來,即相傳不廢,針灸法之全體大用,包括無遺。在針灸各歌各賦中,最關重要。各書中亦多載有此賦,但文多不全,且無注解,于讀者甚為不便。茲照古本錄其全文,并加詳注,以供學人之探討。

拯救之法,妙用者針。察歲時于天道,定形氣于予心。春夏瘦而刺淺,秋冬肥而刺深。不窮經絡陰陽,多逢刺禁;既論臟腑虛實,須向經尋。
(第一韻專論針刺之當謹慎,不可造次,須辨經絡陰陽、臟腑虛實而行補瀉也。)

原夫起自中焦,水初下漏,太陰為始,至厥陰而方終;穴出云門,抵期門而最后。
(第二韻專明十二經脈常行之度,一日一周,自寅手太陰之脈穴出云門為始,至丑足厥陰之脈穴出期門為終。周而復始,相為循環(huán),與滴漏天度無差,號曰斗合人統(tǒng)也,) 正經十二,別絡走三百余支;(十二經絡,督任兩經,貫串三百六十余穴,以同日度,并諸絡十二經、奇經八脈,皇絡、孫絡、橫絡、絲絡,未盡取名。然不過一晝夜脈行一萬三千五百息,血行八百一十丈一周而已矣。)

正側仰伏,氣血有六百余候。
(背為陽,行于陰俞,腹為陰,行于陽俞,總三百六十余穴,左右協(xié)助,合穴六百余候。)

手足三陽,手走頭而頭走足,手足三陰,足走腹而胸走手。
(手三陽從手走至頭,足三陽從頭走至足,足三陰從足走至腹,手三陰從胸走至手,《難經》所載明矣。)

要識迎隨,須明逆順。
(順經絡而刺,是謂補。逆經絡而刺,是謂瀉。手法在人,依經用度。)

況乎陰陽,氣血多少為最。厥陰太陽,少氣多血,太陰少陰,少血多氣;而又氣多血少者,少陽之分;氣盛血多者,陽明之位。先詳多少之宜,次察應至之氣。
(氣血多少,已注經絡,不必重論。)

輕滑慢而未來,沉澀緊而已至。
(指彈其穴,穴下氣輕滑慢,氣未至也,勿刺。待氣至,方可刺也。穴下氣來沉澀而急,即可刺也。)

既至也,量寒熱而留疾;未至者,據虛實而候氣。
(氣至也,可留則留,可速則速,寒則留,熱則速,不可失時,候氣未至,或進或退,或按或提,等引氣至,方可刺也。)

氣之至也,若魚吞鉤餌之浮沉;(氣至穴下,若魚吞鉤,若蟻奔走,或浮或沉也。)

氣未至也,似閑處幽堂之深邃。
(穴下氣不至,若虛堂無人,刺之無功,不可刺也。)

氣至速而效速,氣至遲而不治。
(氣之至也,刺之即愈。氣未至也,如刺繡工,徒勞人爾。)

觀夫九針之法,毫針最微,七星可應,眾穴主持。
(古針有九名,毫針按七星,斡運璇璣,最為常用。)

本形金也,有觸邪扶正之道;(金者,剛健中正之性,可以去邪,扶持正氣也。本形言針之為物。)

短長水也,有決凝開滯之機。
(水有開山穿石之力,以潤下為功。針之短長深淺,如水之用也。)

定刺象木,或斜或正;(針刺可曲可直可斜可正,猶木之曲直也。)

口藏比火,進陽補羸。
(口溫針熱,補調榮衛(wèi),毋令冷熱相傷,猶火之能炎上也。)

循機捫而可塞以象土,實應五行而可知。
(土可以塞水,針可以塞病源,是以象土也。一針之用,五行俱全。)

然是一寸六分,包含妙理,雖然擬于毫發(fā),同貫多歧。
(恒所用者,毫針也。按黃帝銅人流注之法,肘前膝下一寸六分,止有八分為針柄,是針二寸四分也。按氣血經絡,變化無方,惟針所治。)

可平五臟之寒熱,能調六腑之虛實。
(臟腑要分表里虛實寒熱,針法在斯矣。)

拘攣閉塞,遣八邪而去矣;寒熱痛痹,開四關而已之。
(太乙移宮之日,八風之邪,主人寒熱頭痛。若能開辟四關,病可除也。四關者,兩手兩足,刺之而已矣,正所謂六十六穴之中也。)

凡刺者,使本神朝而后入,既刺也,使本神定而氣隨。神不朝而勿刺,神已定而可施。
(神者脈也,脈息見于穴下,氣至可刺之。脈息不至則不均,不全則不定,穴下氣分,不可刺也,至慎至慎!) 定腳處,取氣血為主意;下手處,認水土是根基。
(先占口鼻,呼吸勻者可刺。水土者,太溪、沖陽也,絕則勿刺焉。)

天地人,三才也,涌泉同璇璣、百會;(百會在頂,應天,主乎氣;涌泉在足底,應地,主乎精;璇璣在胸,應人,主乎神。得之者生,失之者亡,應乎三才者也。)

上中下,三部也,大包與天樞、地機。
(上中下三部,謂之三要。大包在腋下三寸,主脾之大井。相依乎手足四肢也,上下左右前后內外交平,而百病可治也。)

陽蹺、陽維并督帶,主肩背腰腿在表之病;陰蹺、陰維、任、沖脈,去心腹脅肋在里之疑(疑者,疾也)。二陵、二蹺、二交,似續(xù)而交五大;兩間、兩商、兩井,相依而別兩支。
(二陵者,陰陵泉、陽陵泉也。二蹺者,陰蹺、陽蹺也。二交者,陰交、陽交也。續(xù),接續(xù)也。五大者,五體也。言此六穴,遞相交接于兩手,兩足并頭也。兩間者,二間三間也。兩商者,少商、商陽也。兩井者,天井、肩井也。言六穴相依而分別于手之兩支也。)

大抵取穴之法,必有分寸,先審字意,次觀肉分;或伸屈而得之,或平直而安定。在陽部筋骨之側,陷下為真;在陰分 之間,動脈相應。
(取穴莫熟于分寸,詳字意最緊。手背、足背、脊背陽部分,在兩筋之旁,以指按陷下者是穴。手心、腳底、肚腹陰之分,在筋骨 之間,以指下動脈應之是穴也。)

取五穴用一穴而必端,取三經使一經而可正。
(取五穴者,謂如陽經用甲丙戊庚壬時,取一時分井榮俞經合,五穴既定,然后取一穴得時刺之,三經者,假令膽經受病,宜取肝經。拘關又取脾經,甲膽與己脾為奇耦,三經只取一經,余同此例。)

頭部與肩部詳分,督脈與任脈易定。
(此言經絡須要精熟。督脈任脈,一陽一陰,在明師手指,不可造次。)

明標與本,論刺深刺淺之經;住痛移疼,取相交相貫之逕。
(日法寅卯辰上為標,申酉戌下為本,巳午未上為標,亥子丑下為本。故知標病大,本病輕淺也。交貫之路,謂陰交陽會,走經走絡,配合之處也,皆可互標而刺之。)

豈不聞臟腑病而求門、海、俞、募之微;(門海,出入之道。俞募,終始之處,五臟各有俞募。)

經絡滯而求原、別、交、會之道。
(陰俞陰謂之交,陽原陽謂之會。)

更窮四根三結,依標本而刺無不痊;(《靈樞》云∶太陽根于至陰,結于命門。陽明根于厲兌,結于顙大。少陽根于竅陰,結于窗籠。太陰根于隱白,結于太倉。少陰根于涌泉,結于廉泉。厥陰根于大敦,結于玉英。此謂三結四根,有足太陽根于至陰,溜于京骨,注于昆侖,入于天柱、飛揚也,足少陽根于竅陰,溜于丘墟,注于陽輔,入于天容、光明也。足陽明根于厲兌,溜于沖陽,注于下陵,入于人迎、豐隆也。手太陽根于少澤,溜于陽谷,注于少海,入于天窗、支正也。手少陽根于關沖,溜于陽池,注于支溝,入于天牖、外關也。手陽明根于商陽,溜于合谷,注于陽溪,入于扶突、偏歷也。手太陰根于少商,溜于太淵,注于列缺,入于迎香。手少陰根于少沖,溜于神門,注于通醫(yī).學全在線里,入于極泉。手厥陰根于中沖,溜于大陵,注于內關,入于天池、 門也。按《靈樞》此篇,不載后一段。)

但用八法、五門,分主客而針無不效。
(用針八法者,迎隨一也,轉針二也,指法三也,針頭四也,虛實五也,陰陽六也,提按七也,呼吸八也。補虛瀉實,損益在此八法。五門者,井、滎、俞、經、合也。春刺井,夏刺滎,秋刺經,冬刺合,四季月刺俞穴。五門一月一同,一日亦有五門,同年辰例?驼撸托耙。主者,主氣也。知之者,刺之無有不效。)

八脈始終連八會,本是紀綱;十二經絡十二原,是為樞要。
(甲光明走乙肝,乙蠡溝走甲膽,丙腕骨走丁心,丁通里走丙小腸,戊豐隆走己脾,己公孫走戊胃,庚偏歷走辛肺,辛列缺走庚大腸,壬飛揚走癸腎,癸大鐘走壬膀胱,三焦與包絡相為表里,此為十二原穴。八脈者,奇經也。有督脈、任脈、沖脈、帶脈、陰維、陽維、陰蹺、陽蹺,是為八脈也。八會者,腑會中脘,臟會章門,筋會陽陵泉,髓會絕骨,血會鬲俞,骨會大杼,脈會太淵,氣會膻中。此八穴陰通八脈,相符而用。)

一日刺六十六穴之法,方見幽微;一時取一十二經之原,始知要妙。 (一日刺六十六穴之法,用甲丙戊庚壬五穴,每時相配乙丁己辛癸。一時十穴,五六三十,兩手兩足相對,共計六十穴。一時平取十二經之原,亦可偏經而已矣。)

原夫補瀉之法,非呼吸而在手指;速效之功,要交正而識本經。
(經云∶寧失其穴,勿失其經;寧失其時,勿失其氣。古人云∶有八法,彈、拈、循、捫、攝、按、爪、切。用此如神,故下再執(zhí)呼吸也。)

交經繆刺,左有病而右畔;瀉絡遠針,頭有病而腳上針。
(手足大病,左因右侵凌,右因左攻擊。黃帝云∶是動則病,經氣更取,所生者病,血絡更然。故上下前后左右腹背交經平刺也。)

巨刺與繆刺各異,微針與妙刺相通。
(巨微妙毫針之刺繆,交平而刺巨,隨氣色而針之,故不同也。)

觀部分而知經絡之虛實,視浮沉而辨臟腑之寒溫。
(此言三部九候,刺虛實寒熱表里也,而后刺法行焉。)

且夫先令針耀而慮針損,次藏口內而欲針溫。
(古人云∶口溫針暖,毋令針冷。與皮肉相和,故不損折也。)

目無外視,手如握虎,心無內慕,如待貴人。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氣散;右手輕而徐入,不痛之因。
(手法之原,先要左手,穴在重按有準。右手輕拈至分寸,自不痛也。)

空心恐怯,直立側而多暈;背目沉掐,坐臥平而沒昏。
(此明用針規(guī)矩法式也。)

推于十干十變,知孔穴之開闔;論其五行五臟,察日時之旺衰。伏如橫弩,應若發(fā)機。陰交陽別而定血暈,陰蹺陽維而下胎衣。
(三陰之交,與三陽別走陰蹺陽維,皆治產難下胎血暈,此之謂也。)

痹厥偏枯,迎隨俾經絡接續(xù);漏崩帶下,溫補使氣血依歸。
(風科有一,痹言風寒濕冷而為痹也,接續(xù)刺包焦諸穴。女人血下有四∶崩者急下,漏者點滴下,滲者浸浸而下,帶者隨便溺而下。榮衛(wèi)氣息安定,方可刺之。)

靜以久留,停針候之。
(用針刺產難崩漏淹涎等病,皆可停針留法,罔不效也。)

必準者取照海,治喉中之閉塞。端的處用大鐘,治心內之呆癡。
(照海通陰蹺,足少陰經也,可刺喉閉。大鐘走足太陽,可刺失心之病。)

大抵疼痛實瀉,癢麻虛補。體重節(jié)疼而俞居,心下痞滿而井主。
(百病麻癢不仁、清冷者虛也,可補之。疼痛者實也,可瀉之。五門所主不同,并主心下滿悶,滎主氣熱恍惚,俞主體節(jié)疼痛,經主寒熱喘嗽,合主氣逆泄利也。)

心脹咽痛,針太沖而必除;脾冷胃疼,瀉公孫而立愈。胸滿腹痛刺內關,脅疼肋痛針飛虎。筋攣骨痛而補魂門,體熱勞嗽而瀉魄戶。頭風頭痛,刺申脈與金門;眼癢眼疼,瀉光明與地五。瀉陰 止盜汗,治小兒骨蒸;刺偏歷利小便,醫(yī)大人水蠱。中風環(huán)跳而宜刺,虛損天樞而可補。
(此一節(jié)俞穴明注,不必重解。)

由是午前卯后,太陰生而疾溫;離左酉南,月朔死而速冷。
(子丑寅三時者,陰中之少陽,不足為用也。午前卯后,乃辰巳之時,陽中之老陽,可治萬病之虛寒。 酉戌亥三時,陰中之老陰,不足生發(fā)也。離左酉南,乃未申之時,陽中之少陰,可治萬病之煩躁者。溫其虛寒,則針而補之,灸而呵之。冷其煩燥,則針而瀉之,灸而吹之。以丈夫同室女,婦人比童子治之。)

循捫彈怒,留吸母以堅長;爪下伸提,疾呼子而噓短。
(此言八法虛補其母,實瀉其子也。)

動退空歇,迎奪右而瀉涼;推內進搓,隨濟左而補暖。
(此明左右轉針補瀉,取手俯手仰法也。)

慎之!大患危疾,色脈不順而莫針,寒熱風陰,饑飽醉勞而切忌。
(天有六氣,陰陽風雨晦明;地有六邪,風寒暑濕溫燥;人有六情,喜怒哀樂好惡,共十八事,皆禁忌不可針也。)

望不補而晦不瀉,弦不奪而朔不濟。
(望日魂魄皆滿,血氣堅盈,不可補也;奕赵驴找驯M,人氣亦衰,不可瀉也。朔,日月會也。月之陰魄未成,日之陽魂始生,人氣亦然,故不可瀉也。上弦月始生,氣血始f1411.cn結,衛(wèi)氣始行,不可奪也。下弦月始減,人氣血亦空,不可迎也。古圣有云∶針刺之法大禁,一月之內,晦朔弦望四日,謂之四忌。)

精其心而窮其法,無灸艾而壞其皮;正其理而求其源,免投針而失其位。(位者胃也。)

(灸不當其穴,損傷榮血,肝也。刺不中其法,喪敗衛(wèi)氣,胃也。)

避灸處而和四肢,四十有九。禁刺處而除六 ,二十有二。

(二)禁針穴歌

禁灸穴道要先明,腦戶囟會及神庭,絡卻玉枕角孫穴,顱息承泣隨承靈,神道靈臺膻中忌,水分神闕并會陰,橫骨氣沖手五里,箕門承筋并青靈,更加臂上三陽絡,二十二穴不可針。孕婦不宜針合谷,三陰交內亦同論,石門針灸應須忌,女子終身無妊娠。外有云門并鳩尾,缺盆客主人莫深,肩井深時令悶倒,三里急補命還平。

(三)禁灸穴歌

禁灸之穴四十五,承光啞門并風府,天柱素 臨泣上,睛明攢竹迎香數,禾 顴 絲竹空,頭維下關與脊中,肩貞心俞白環(huán)俞,天牖人迎共乳中,周榮淵液并鳩尾,腹哀少商魚際同,經渠天府中沖位,陽關陽池地五會,隱白漏谷陰陵泉,條口犢鼻并陰市,伏髀關及委中,殷門申脈承扶忌。

(四)古針法歌

先說平針法,含針口內溫,按揉令氣散,掐穴故教深,持針安穴上,令他嗽一聲,隨嗽歸天部。停針再至人,次提針向病,針退天地人,補必隨經刺,令他吹氣頻,隨吹隨左轉,逐歸天地人,待氣停針久,三彈更熨溫,出針口吸氣,急急閉其門。瀉欲迎經取,吸則內其針,吸時須右轉,依次進天人,轉針仍復吸,依法要停針,出針吹出氣,搖動大其門。

(五)古穴法歌、論暈針吸針解救法

汪紹達先生曰∶穴法歌傳世已數百年,并未說明何用,但云相應而已。昔嘗舉以問老友濮云依,據轉述其師陸九芝先生云∶此針灸家一大秘密也。凡救暈針及拔針不出種種危險,皆于此相應諸穴下針,但從未有注明何穴救暈針,何穴救吸針,致后人無從措手。然果能明于各經脈中之氣機,某經與某經互相貫通,此穴法歌中所云某穴與某穴互相為應者,有如何關系,自不難由此例彼,推類而知也。愚按∶吾師石屏先生于救暈針各穴,多至十余處,皆與此歌所云之各穴相符。蓋吾師之針法,傳于異人聶君,聶君又傳于濟寧州之高僧,除傳授針法外,尚須授以煉氣運氣諸法,故能于極柔之金針,運以剛勁之真氣,由孔穴以入經絡,濟危救急,指揮如意,又不僅在穴道之相應已也。

汪先生又云∶古法救暈針者,但取奪命穴救之。其穴在手膊上側筋骨陷中,從肩至肘正在當中,即是蝦蟆兒上邊也。今各穴相應之法,既經發(fā)明,救急之法益廣。愚按∶吾師石屏先生于百會、人中、曲池、合谷、足三里、三陰交,皆能隨時取以救治暈針之危急。信乎吾師門之所發(fā)明者,于古歌若合符節(jié),尤足征淵源之有自矣。

承漿應風府,風池應合谷,迎香應上星,翳風應合谷,聽會應合谷,啞門應人中,攢竹應大陽,大陰應合谷、睛明,內迎香應合谷,人中應委中,腎俞應委中,髖骨應風市,足三里應膏肓,肩井應足三里,陽陵泉應支溝,昆侖應命門,昆侖應行間,申脈應合谷,太沖應昆侖,髖骨應曲池,肩井應支溝,尺澤應曲池,肩 應髖骨,間使應百勞,關沖應支溝,中渚應人中,少沖應上星,后溪應百勞,神門應后溪,通里應心,百勞應肺俞,膏肓應足三里,風門應列缺,照海應昆侖,鳩尾應神門,中極應白環(huán)俞,天樞應脾俞。

(六)今世所傳之針法

《內經》、《難經》所傳之針法,通乎造化之理者也。今世所傳之針法,率多無稽之言,豈可相提并論。然古經文意深奧,必須沉潛玩味,乃能得其精微。今人喜簡厭繁,貪求淺近。其于圣經視同虛文,孰肯留心于此。茲為普及針法計,取今世針法之近理,而為歷代所傳習,施之病患確有實效者,擇要論列,以便入門。所論各法,雖多為他書所同有,然于他書傳訛之處,概行訂正。故針法之名稱雖同,而所述之方法多異,學人幸勿以其近而忽之。

宏綱陳氏補瀉針法

取穴既正,用左手大指掐穴,右手置針穴上,令嗽一聲,隨嗽內針,至分寸候,針數穴畢。停少時,用右手大指及食指持針,細細動搖,進退搓拈,如手顫之狀,謂之催氣。約行五六次,覺針下沉緊,卻用瀉法。令病患呼氣一口,隨呼轉針,如針左邊,以右手持針,大指推前,食指向后,輕提針頭左轉,如針數處,具依此法。轉畢,仍用右大指食指持針,卻用食指連搓三下,謂之飛。卻輕提住針頭左轉,略退半分許,謂之三飛一退。依此行至五六次,覺針下沉緊,是氣至極矣。再輕提住針頭左轉一二次,如針右邊,以左手大指食指持針,大指向前,食指向后依前法輕提針頭右轉,是針右邊瀉法。欲出針時,令咳一聲,隨咳出針,此謂之瀉。

補法則依前法催氣畢,覺針下氣至,令病患吸氣一口,隨吸轉針。如針左邊,捻針頭轉向右邊,以我之右手大指食指持針,以大指向后,食指向前,仍捻針深入一二分,使真氣深入肌肉之分。如針右邊,捻針頭轉向左邊,以我之左手大指食指持針,食指向前,大指向后,仍捻針深入一二分。若針數穴,俱依此法。行畢,停少時,卻用手指于針頭上輕彈三下,如此三次。仍用我之左手大指食指持針,以大指連搓三下,謂之飛。將針深入一二分,輕提針頭,轉向左邊,謂之一進三飛。依此法行五六次,覺針下沉緊,或針下氣熱,是氣至足矣。令病患吸氣一口,隨吸出針,急以手按其穴,此謂之補。

三才法

補者,呼氣初針,刺至皮內,號曰天才。少停進針,刺至肉內,號曰人才。又停進針,刺至筋骨之間,號曰地才。得氣補之,再停良久,退針人部,待氣沉緊,倒針朝病,進退往來,飛經走氣,盡在其中。瀉者,吸氣針至天部,少停直至地部,得氣瀉之。再停良久,退針人部,待氣沉緊,倒針朝病,施法同前。少停者,三息也。再停者,五吸也。

候氣法

病未退者,針下如根,推之不動,轉之不移,此為邪氣吸拔其針。未可出針,出則病復,再須補瀉,停以待之,直候病勢已退,針下微松,如魚吞餌之狀,乃真氣至也,方可出針豆許,搓而停之,補者吸之去疾,急捫其穴,瀉者呼之去徐,不閉其穴。

近世針家十四法

(以下各法,諸家之書不同。茲從實驗后考訂改正,其緊要異同之處,識者自能辨之)

一切

凡欲下針之時,用兩手大指甲,于穴旁上下、左右四圍,掐而動之,如刀切割之狀,令血氣宣散。次用爪法,爪者掐也,用左手大指甲著力掐穴,右手持針,插穴有準,此下針之法也。

二搖

凡退針出穴時,必須擺撼而出之,所謂青龍擺尾者,即搖法也。故曰搖以行氣,此出針法也。

三退

凡施補瀉,出針豆許,補時出針,宜瀉三吸,瀉時出針,宜補三呼。再停少時,方可出針。又一瀉法,一飛三退,邪氣自退。其法一插至地部,三提至天部,插針宜速,提針作三次出,每一次停三吸,宜緩提時,亦宜吸氣,故曰退以清氣。飛者進也。

四動

凡下針時,如氣不行,將針搖之,如搖鈴之狀。動而振之,每穴每次,須搖五息,一吹一搖,按針左轉,一吸一搖,提針右轉,故曰動以運氣。所謂白虎搖頭者,亦用此法。又曰飛針引氣,以大指次指拈針來去上下也。

五進

下針后氣不至,男左女右,轉而進之,外轉為左,內轉為右。春夏秋冬,各有淺深。又有補法,一退三飛,真氣自歸。其法一提至天部,三進入地部,提針宜速,進針三次,每停三息宜緩,進時亦宜吹氣。故曰進以助氣。

六循

下針后氣不至,用手上下循之。假如針手陽明合谷穴,氣若不至,以三指平直,將指面于針邊,至曲池上下往來撫摩,使氣血循經而來。故曰循以至氣。

七攝

下針之時,氣或澀滯,用大食中三指甲,于所屬經分,來往攝之,使氣血流行。故曰攝以行氣。

八努

下針至地,復出人部,補瀉務待氣至。如欲上行,將大指次指拈住針頭,不得轉動,卻用中指將針腰輕輕按之,四五息久,如撥努機之狀。按之在前,使氣在后,按之在后,使氣在前。氣或行遲,兩手各持其針,仍行前法,謂之龍虎升騰,自然氣血搬運。故曰努以上氣。

一說∶用大指次指拈針,名曰飛針,引氣至也。如氣不至,令病患閉氣一口,著力努之,外以飛針引之,則氣至矣。

九搓

下針之后,將針或內或外,如搓線之狀。勿轉太緊,令人肥肉纏針,難以進退。左轉插之為熱,右轉提之為寒,各停五息久。故曰搓以使氣。

按《內經》云∶針入而肉著者,熱氣因于針則針熱,熱則肉著于針,故堅焉。茲謂轉緊纏針,與經不同。

十彈

補瀉之時,如氣不行,將針輕輕彈之,使氣速行。用大指彈之,象左補也;用次指彈之,象右瀉也,每穴各彈七下。故曰彈以催氣。

十一盤

如針腹部軟肉去處,只用盤法,兼子午搗臼提按之訣。其盤法如循環(huán)之狀,每次盤時,各須運轉五次。左盤按針為補,右盤提針為瀉,故曰盤以和氣。如針關元穴,先刺入二寸五分,退出一寸,只留一寸五分,在內盤之。且如要取上焦之病,用針頭迎向上,刺入二分,補之使氣攻上。臍下之病,退出二分。

十二捫

補時出針,用手指掩閉其穴,無令氣泄。故曰捫以養(yǎng)氣。一說∶捫者因痛處未除,以手捫摩痛處,外以飛針引之,除其痛也。

十三按

欲補之時,以手緊捻其針按之,如診脈之狀,毋得挪移再入。每次按之,令細細吹氣五口。故曰,按以添氣,添助其氣也。

十四提

欲瀉之時,以手捻針,慢慢伸提豆許,無得轉動再出。每次提之,令細細吸氣五口,其法提則氣往。故曰,提以抽氣。

通關過節(jié)等十六法

青龍擺尾

如扶船舵,不進不退,一左一右,慢慢撥動。又云∶青龍擺尾行氣,龍為陽屬之故。行針之時,提針至天部,持針搖而按之,如推船舵之緩。每穴左右各搖五息,如龍擺尾之狀,兼用按者,按則行衛(wèi)也。

白虎搖頭

似手搖鈴,退方進員,兼之左右搖而振之。又云∶行針之時,開其上氣,閉其下氣,氣必上行。開其下氣,閉其上氣,氣必下行。如刺手足,欲使氣上行,以指下抑之,欲使氣下行,以指上抑之,用針頭按住少時,其氣自然行也。進則左轉,退則右轉,然后搖動是也。又云∶白虎搖頭行血,虎為陰屬之故。行針之時,插針地部,持針提而動之,如搖鈴之狀,每穴每施五息。退方進員,非出入也,即大指進前往后,左右略轉,提針而動之,似虎擺頭之狀。兼行提者,提則行榮也,龍補虎瀉也。

探穴

如入土之像,一退三進,鉆剔四方。又云∶得氣之時,將針似龜入土之狀,緩緩進之,上下左右而探之。(上下出內也,左右拈針也。)又云∶下針時三進一退,將兩指按肉持針,于地部右盤,提而剔之,如龜入土,四圍鉆之。盤而剔者,行經脈也。

赤鳳迎源

展翅之儀,入針至地部,提針至天部。候針自搖,復進其源,上下左右,四圍飛旋。病在上,吸而退之;病在下,呼而進之。(吸而右退,呼而左進,此即上下左右也。)又云∶下針之時,入天插地,復提至天,候氣入地,針必動搖。又復推至人部,持住針頭左盤,按而搗之,如鳳沖風擺翼之狀。盤而搗者,行絡脈也,鳳補龜瀉也。以上四法,所謂通關過節(jié)者也。

龍虎交戰(zhàn)

下針之時,先行龍而左轉,可施九陽數足,后行虎而右轉,又施六陰數足,乃首龍尾虎以補瀉。此是陰中引陽,陽中引陰,乃反復其道也。又云∶先于天部施青龍擺尾,左盤右轉,按而添之,亦宜三提九按(即九陽也),令九陽數足。后于地部行白虎搖頭,右盤左轉,提而抽之,亦宜三按六提(即六陰也),令六陰數足,首龍尾虎而轉之。此乃陰陽升降之理,住痛移痛之法也。

龍虎升騰

先于天部持針,左盤按之,一回,右盤按之,后一回用中指將針腰插之,如撥弩機之狀,如此九次,像青龍純陽之體。卻推針至地部,右盤提之,一回,左盤提之,后一回,用中指將針腰插之,如此六次,像白虎純陰之體。按之在后,使氣在前,按之在前,使氣在后。若氣血凝滯不行,兩手各持其針行之,此飛經走氣之法也。

子午搗臼

下針之后,調氣得勻,以針上下行九入六出之數。左右轉之,道引陰陽之氣,百病自除。諺云∶針轉千遭,其病自消。此除臌膈膨脹之疾也。

燒山火

針入先淺后深,約入五分,用九陽,三進三退,慢提緊按,熱至緊閉針穴,方可插針,令天氣入,地氣出,寒可除矣。又云∶一退三飛,飛,進也。如此三次,為三退九進,則成九矣。其法∶一次急提至天,三次慢按至地,故曰疾提慢按。隨按令病患天氣入,地氣出,謹按生成息數,病愈而止。一說∶三進三退者,三度出入,三次,則成九矣。九陽者,補也。先淺后深者,淺則五分,深則一寸。

透天涼

先深后淺,約入一寸,用六陰,三出三入,緊提慢按。寒至徐徐退出五分,令地氣入,天氣出,熱可退也。又云∶一飛三退,如此三次,為三進六退,即六陰數也。其法∶一次疾插入地,三次慢提至天,故曰疾按慢提。隨提令病患地氣入,天氣出,謹按臟腑生成息數,病自退矣。一說∶一度三進三退,則成六矣。六陰者,補也。

陽中隱陰

先寒后熱,淺以深,針入五分,行九陽之數,熱至便進針一寸,行六陰之數,乃陽行陰道之理,則先補后瀉也。

陰中隱陽

先熱后寒,深而淺,先針一寸,行六陰之數。寒至便退針五分之中,行九陽之數,乃陰行陽道之理,則先瀉后補也。補者,直須熱至。瀉者,直待寒侵。

抽添法

針入穴后,行九陽之數,氣至慢慢轉換,將針提按,或進或退,使氣隨針到于病所,扶針直插,復向下納,回陽倒陰。又云∶抽添即提按出納之狀。抽者,拔而數拔也。添者,按而數推也。取其要穴,先行九陽之數,得氣隨吹按添,就隨吸抽提,其實在乎動搖出內呼吸同法。以動搖出內呼吸相兼并施,故曰同法。謹按生成息數足效也,此治癱瘓半身不遂之疾。

調氣法

下針至地,復出于人。欲氣上行,將針右拈;欲氣下行,將針左拈。欲補先呼而吸,欲瀉先吸后呼。氣不至者,以手循攝,以爪切掐,以針搖動進退搓拈,直待氣至。以龍虎升騰之法,按之在前,使氣在后,按之在后,使氣在前,運氣走至病所。再用納氣之法,扶針直插,復向下納,使氣不回。若關節(jié)阻滯,氣不過者,以龍虎龜鳳四法,通經接氣,驅而運之,然后用循攝爪切,無不應矣。

進氣法

針入天部,行九陽之數,氣至速臥倒針。候其氣行,令病患吸氣五七口,其針氣上行。此乃進氣之法,可治肘臂腰腳身疼。亦可龍虎交戰(zhàn)走注之病,左拈九,右拈六,是亦住痛之針。

納氣法

下針之時,先行進退之數,得氣便臥倒針。候氣前行,催運到于病所,便立起針,復向下納,使氣不出。

又云∶下針之后,如真氣至,針下微微沉緊,如魚吞餌之狀。兩手持針,徐徐按倒,令針尖向病,使氣上行至病所,扶針直插,復向下納,使氣上行不回也。

留氣法

用針之時,先進七分之中,行純陽之數。若得氣,便深入,伸提之,卻退至原處。又得氣,依前法,可治 癖 瘕之病。


點擊查看:<<金針秘傳>>目錄

...
關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申明 -誠聘英才 - 網站地圖 - 醫(yī)學論壇 - 醫(yī)學博客 - 網絡課程 - 幫助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站 中網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