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病
(
蕁麻疹、
神經(jīng)性皮炎、
凍瘡)治驗蕁
麻疹、神經(jīng)性皮炎、凍瘡均屬皮膚病范疇。
皮膚病的致病因素,主要為風、寒、濕、血燥、血瘀等。其主要病理是皮膚因受上述致病因素侵害后,使局部氣血津液發(fā)生異常變化,而出現(xiàn)癢、痛、灼熱、干燥等自覺癥狀,以及丘疹、斑疹、水泡、紅腫、糜爛、結痂、脫皮、結節(jié)等表現(xiàn),但也因人而異。
蕁麻疹,屬中醫(yī)的“痦痞”、“
癮疹”、“
風疹塊”。急性蕁麻疹短期發(fā)作后多可自愈,慢性者則經(jīng)常反復發(fā)作,遷延數(shù)月或經(jīng)久難愈。
神經(jīng)性皮炎的特點是病變皮膚粗厚如
牛皮、干燥、容易復發(fā),也稱“
牛皮癬”、“頑癬”。
凍瘡,也稱“
凍傷”、“凍風”。好發(fā)于四肢手足背面、手指足趾及耳垂等末梢部位,患部呈紅色或暗紅色腫脹狀,而且灼熱、刺癢,嚴重者可潰爛。如《外科正宗》云:“凍風者,肌肉寒極,氣血不行,渭肌死之患也!
以上三種病癥均由外感風寒、或風熱之邪,搏于皮膚,凝聚不散所致。如使營衛(wèi)之氣郁結不散,而現(xiàn)癮疹;或日久風勝耗傷血液,導致血燥,使肌膚失養(yǎng),產(chǎn)生風勝血燥之頑癬;或肌膚寒極,氣血不行,水停血瘀,局部紅腫,形成凍傷。其治法,當從祛風、清熱、散寒大法人手。若見虛者,則當予培補,如益氣、養(yǎng)血之類。總之,視患者具體之證候,靈活掌握,辨證論治,將獲更好療效。
一、蕁麻疹(血熱生風治驗病案舉例:
顧某,男,38歲,干部。
初診:1972年1月19日。主訴:近一周來頸部、胸部及兩上肢皮膚出現(xiàn)細小紅色丘疹,瘙癢甚,越搔丘疹的范圍越擴大,局部刺癢,赤熱,搔后出血,夜間更甚,小便赤黃,大便偏千結,每日1次。舌紅苔黃,診脈弦滑數(shù),西醫(yī)診斷為蕁麻疹,而葉先生診為血熱生風引起的風疹,治以涼血解毒,投
犀角地黃湯加味(水
牛角50克,
生地黃30克。
丹皮9克,
赤芍9克,
苦參6克,山
梔子9克),4荊大瘥;颊咦砸詾槿ピ∈蚁磖 1次淋浴,第2天復發(fā)瘙癢,匆忙叉來復診,囑暫時不要頻繁洗浴,仍以前方服劑,從此痊愈。
按:《千金方》的
犀角地黃湯是清血熱的基本方。主藥犀角價昂,且產(chǎn)量少,當時正值文革期間,而且在五七干校,犀角無法購人,故以
水牛角代用,量用到50克,用來清心、涼血、解毒。地黃應以鮮品為佳,也因買人困難而改用生地黃30克,用于涼血、養(yǎng)陰、清熱。本例藥用的是赤芍,因為赤芍的涼血散瘀作用比
白芍為優(yōu)。l臨床上,葉先生遇到血熱生風型的皮膚病時加用苦參與
山梔子。他說,山梔人肺、胃、肝、膽、三焦、胞絡六經(jīng),能瀉三焦之火,用于皮膚疾患時一定要用生山梔。但山梔子中含有去羥梔子甙艫n posjde)成分,口服時有輕度瀉下作用,所以脾虛便溏者慎服?鄥⒋罂啻蠛,能祛風利濕。瀉火涼血。藥理實驗證實8%濃度的苦參煎劑能抑制各種皮膚真菌的發(fā)育。但苦參味極苦,
胃氣虛弱者也須慎用。
二、神經(jīng)性皮炎治驗病例舉例
1.馬某,男,70歲,美術工作者。
初診:1970年8月2日。主訴:皮膚瘙癢已半年多,工作繁忙或精神煩惱時瘙癢更甚。頸項、胸部、兩肘部內(nèi)側、兩側腹股溝等處的皮膚變粗變厚如樹皮,尤其是頸項郝最為嚴重;疾可t微紫,奇癢難耐,夜間更甚,導致睡眠不寧。其家屬說,患者在睡眠中兩手不停地搔抓,幾經(jīng)就醫(yī)已確診為神經(jīng)性皮炎,經(jīng)藥物治療少效,幸而患者體格尚健,且意志堅強,雖半年多瘙癢煩擾,飲食、睡眠尚好,大便干結,兩日一行,小便色黃。據(jù)訴除皮膚瘙癢以外,他無所苦;颊唧w形瘦長,筋骨型體質(zhì),無煙酒嗜好。診其脈細數(shù),舌紅苔白微帶黃膩。證屬心火內(nèi)熾,血熱生風。
治療從清熱涼血、祛風止癢著手,故以
茵陳苦參湯加減。處方:綿茵陳5錢,山梔子3錢,苦參3錢,
地膚子5錢,丹皮錢,赤芍3錢,自鮮皮3錢,
蟬衣2錢,
天蟲3錢。囑服劑,如有效則原方續(xù)服7劑,一劑藥中加水兩升煎煮,盡可能多量服用,以利熱毒從便中排出。
半月后,患者喜形于色地來復診,謂癢已減去十分之五。現(xiàn)雖癢亦自能控制,不必搔抓,并稱藥湯喝得很多,每劑藥煎3次。每次飲3—4大碗,因此小便清長而量多,大便已調(diào)整為1天1次,不干結。仍以原方加炒
麥芽3錢,
山楂肉3錢,續(xù)服1個月;颊咴賮砭驮\時稱皮膚的瘙癢已大有減輕,患部增粗變厚的皮膚也較前變薄了,唯肘部及腹股溝處內(nèi)側的皮膚仍粗厚,因囑其問甘或問兩日服藥I劑,以肅清殘余。鞏固療效。約個月后,肘部與腹股溝的皮膚也恢復正常而竟全功告成。
按:經(jīng)云“諸痛癢瘡,皆屬于心”,葉先生認為皮膚病的發(fā)生與心煩思慮,導致心火,產(chǎn)生血熱關系很大。本例患者被西醫(yī)診為神經(jīng)性皮炎而治療無效。葉先生診為心火內(nèi)熾、血熱生風,而以茵陳苦參湯加減清熱涼血,祛風止癢。
方中綿茵陳、山梔子、苦參、
白鮮皮以清熱利濕;丹皮、赤芍涼血,加入蟬衣、天蟲以增祛風之力。因頸項、胸部等處的皮膚變粗增厚,為了加強療效,囑患者多加水煎服。因本方中苦寒藥較多,苦寒藥久服易傷脾胃,葉先生在處理最后個月內(nèi)的鞏固治療中,處方里加入炒麥芽與山
楂肉。本例為頑固之神經(jīng)性皮炎,不僅辨證適當,且患者耐心堅持服藥,約4個多月的治療而痊愈。
2.張某,男性,63歲,文藝工作者。
素體健康,瘦長型,筋骨型體質(zhì),無煙酒嗜好,1970年月23日初診,主訴:皮膚瘙癢已半年,兩臂、胸部及頸項、兩腿股、腰際、腹側皮膚幾乎都變粗糙,如樹皮樣,尤其于屈側及頸問皺縮變厚,奇癢難耐,晚問更甚,導致睡眠不寧,其家屬說,患者在睡夢中搔抓不停。某醫(yī)院皮膚科確診為神經(jīng)性皮炎,但無藥物治療;颊唧w質(zhì)健壯,求醫(yī)心切,雖半年來多為瘙癢所擾,納、寐尚好,并稱除此外,余無不適。診其脈沉細而弱,舌苔自、微黃膩,口渴,小便少,色黃,大便2~3日1行,傾向于干結。皮膚干燥。按中醫(yī)辨證屬于實證,風熱類型。乃處方予以
消風散加減。
當歸、地黃清血熱以潤燥,
知母、
石膏除煩渴,荊防、
蟬蛻去風熱,苦參涼血散熱。囑多加水煎藥,多量飲服,先服7劑,藥后如覺有效,則原方可繼續(xù)服。
1970年9月10日二診,患者十分高興,自訴:初服3~劑。瘙癢反更加劇烈,7劑以后,漸向好的方向轉(zhuǎn)變,服藥已劑,目前癢已減去一半,雖癢,尚能自忍,并稱藥雖苦,但能堅持服藥,藥湯喝得很多,每劑藥煎3次,喝藥大碗,尿多而質(zhì)清,大便每日一次。檢視皮膚,仍然枯燥,搔抓則落屑,舌之黃苔已化去,脈濡細。擬方,仍以原方略予加減,去
荊芥、
防風,加天蟲、白鮮皮、
茵陳蒿。同年10月下旬三診,瘙癢基本上消失,患處皮膚稍稍變薄,僅屈側皺褶處尚存在硬皮疙瘩,脈象、舌象、大小便等漸復正常。處方以
溫清飲加味,囑間日服或問兩日服藥l劑,以滋養(yǎng)潤燥,清熱熄風,肅清余邪,鞏固療效。
約經(jīng)3個月后,隨訪患者,稱已痊愈,不服藥矣。檢視其殘存的皮膚疙瘩,已完全消失。
3.王某,男,38歲,干部。
1972年7月8日初診,主訴:近數(shù)天上肢及胸項皮膚發(fā)生細紅色丘疹,甚癢,且越抓越多,皮膚腥紅,赤熱,夜間更劇烈,小便赤黃,大便干,每日1次,脈象滑數(shù),舌薄白,尖紅,患者體型瘦弱,面色淡白,呈焦慮顏貌,奇癢煩躁,夜間不得睡眠。檢視其搔抓患處時,見患皮顯紅暈赤熱,類似蕁麻疹,也可能是神經(jīng)性皮炎。中醫(yī)證候?qū)儆谘獰、血虛生風類型,處方以茵陳丹梔加苦參、
木通以清血熱兼利濕。囑先服3劑,以觀效果。
7月15日二診,據(jù)稱,前方服藥1劑見效,3劑后患部基本消退了。自以為已經(jīng)痊愈,去浴室洗了1次澡,第天又復大發(fā)作,一夜不得睡眠,搔之大量流承,全胸及頸間丘疹密布,掀紅如妝,舌尖絳紅起赤瘰,咽扁
桃體發(fā)炎,口渴,認為伴有新外感,與原方加生地、
銀花、
連翹,囑服劑,并囑暫時不要洗浴,防止風寒刺激。
7月18日三診,瘙癢流水處已漸結痂,新的丘疹不復續(xù)發(fā),癢已大減,夜眠仍不安,患者素有
失眠癥,此次已如驚弓之鳥,急急忙忙又來復診,要求藥方開得重一些?紤]到患者體征,有神經(jīng)過敏現(xiàn)象,且屬滲出性體質(zhì),為處方以原方加龍牡,6劑而愈。
三、防治凍瘡驗案病例舉例:
1楊某,女,17歲,學生。
14歲月經(jīng)初潮,開始時,間隔三四個月1次,現(xiàn)仍二三月1次,量少色淡,經(jīng)期
腹痛,手足厥冷。每年患凍瘡,耳輪、手腕、足趾,初冬即發(fā)生,潰爛后至春季尚不易愈合。時在初冬,患者因月經(jīng)病來診,診得脈象極細而遲弱,苔微白。形體纖長瘦弱,膚色蒼白,四肢冰冷,手背紅腫,凍瘡已形成。處方用當歸四逆合
桂枝茯苓湯方,2劑腹痛著減。這次經(jīng)行較暢,色鮮紅,復診去桂苓湯,專用當歸
四逆湯,囑服12劑,凍瘡不潰爛,且較快消散,同時手足已轉(zhuǎn)溫暖。囑保存此方,每年冬季煎服10劑作預防凍瘡之用。
其每年必發(fā)之凍瘡,竟從此不復再發(fā),而蒼白之皮膚,厥冷之手足以及月經(jīng)不調(diào)及腹痛等,競因之而得治愈,
當歸四逆湯確有防止凍瘡之功,且有改善體質(zhì)之救。
2.
姜某,男,9歲,小學生。
兩腳患凍瘡潰爛,其父背負之來診,已不能著鞋襪,用棉絮包裹,檢視之,足背腫爛流血水,足趾紫黑,如脫痘狀,趾甲幾欲脫落,觸之則劇痛號哭。據(jù)稱曾經(jīng)多方治療無效,并說該兒年年患凍瘡,今年更甚,診察之下,皮膚血色不華,面色觥白,兩手脈象細而澀,脛冷至膝,手冷至肘,飲食二便無異常,給于補貼
紫云膏(系
紫草根、當歸、
麻油、
黃蠟等制劑),每日更換,內(nèi)服當歸四逆湯2劑而痛減。6劑后手足回溫,旬日后潰瘍逐漸愈合,囑每年霜期后即服此方劑,用以預防凍瘡。第2年服藥后,冬季果不再發(fā)。
當歸四逆湯是仲景經(jīng)方,《
傷寒論·厥陰篇》云:“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當歸四逆湯主之。”處方為當歸兩,桂枝3兩(去皮),
芍藥3兩,
細辛3兩,
甘草2兩炙),
通草2兩,
大棗25枚(劈)。以7味,以水升煮取3升,去渣溫服l升,日3服。
接:古之3兩約當今之3錢,本條經(jīng)文,不言傷寒云:
“蓋有別以傷寒
亡陽而致手足厥冷者,論者謂本方是肌表活血之劑,可見本條是指衛(wèi)陽虛寒體質(zhì),氣虛血弱之證,觀于次條,若其人內(nèi)有久寒者,以當歸四逆湯加
吳茱萸生姜湯!彼^內(nèi)有久寒,系指內(nèi)有
胃寒停飲
嘔吐等證,以此例彼,本條顯是外有久寒,即體質(zhì)之屬于陽虛血弱者。本方是
桂枝湯之變方,即桂枝湯方中去生姜換細辛,加當歸、通草,故治血脈澀滯,
紫斑癢痛,腰腳拘攣,貧血,神經(jīng)痛,及婦人虛寒,月經(jīng)不調(diào),腹痛,手足常冷,易患凍瘡等。用以祛外寒,溫血行,具有興奮末稍神經(jīng),改善血液循環(huán)之功效。確為不可忽視而值得推廣的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