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君子湯:治脾胃虛弱,飲食少思,或大便不實,體瘦面黃,或胸膈虛痞,吞酸痰嗽,或脾胃虛弱,善患瘧痢等證。
人參 白術 茯苓(各二錢) 炙甘草(一錢)加姜、棗,水煎服;蚣粳米百粒。
加味四君湯:治痔漏下血,面色痿黃,怔忡耳鳴,腳軟氣弱,及一切脾胃氣虛,口淡,食不知味,又治氣虛不能攝血,以致下血不禁。
上水煎服;驗槟糠X,滾湯調服。
生附四君湯:方在小兒。治脾胃虛寒吐瀉。
五味異功散:治脾胃虛寒,飲食少思,嘔吐,或久患咳嗽,面浮氣逆腹?jié)M等證。
人參 白術(炒) 茯苓 炙甘草 陳皮(各一錢) 此即四君子湯加陳皮也上加姜、棗,水煎服。
六君子湯:治脾胃虛弱,飲食少思,或久患瘧痢,或食飲難化,或嘔吐吞酸,或咳嗽喘促若虛火等證,須加炮姜,其功尤速。
即前四君子湯加陳皮、半夏各一錢五分。
加味六君湯:治一切脾胃虛弱泄瀉,及傷寒病后米谷不化,腸中虛滑,發(fā)渴微痛久不瘥者,及治小兒脾疳瀉痢。
人參 白術 黃 山藥 甘草 白茯苓(各一兩) 砂仁 濃樸 肉豆蔻(面裹煨,各七錢)
上每服一兩,用水煎服;或為細末,用米湯調服二錢,不拘時。
香砂六君子湯:治過服涼藥,以致食少作嘔,或中氣虛滯,惡心脹滿等證。
人參 白術 茯苓 半夏 陳皮(各一錢) 砂仁(炒) 藿香(各八分) 炙甘草(六分)
上姜水煎服。
(《局方》)四物湯:治血虛營弱,一切血病,當以此為主。
熟地黃 當歸(各三錢) 川芎(一錢) 芍藥(二錢)水二鐘,煎服。
(薛氏)加味四物湯:
(《正傳》)加味四物湯:治血熱陰虛諸痿,四肢軟弱不能舉動。
當歸(一錢) 五味子(九粒) 熟地(三錢) 麥冬 黃柏 蒼術(各一錢) 白芍藥 川芎(各七分半)人參 黃連(各五分) 杜仲(七分半) 牛膝(足不軟者不用) 知母(各三分)水二鐘,煎一鐘,空心溫服。酒糊丸服亦可。
(東垣)加減四物湯:方在寒陣。治腸風下血。
(《保命》)柴胡四物湯:治日久虛勞,微有寒熱,脈滑而數(shù)者。
當歸 熟地 芍藥 川芎(各錢半) 柴胡(八分) 人參 黃芩 半夏 甘草(各三錢)加生姜三片,水煎服。
(萬氏)柴胡四物湯:方在痘疹。治疹后余熱。
奇效四物湯:方在婦人。治肝經(jīng)虛熱血崩。
增損四物湯:方在婦人。治脾虛不攝,去血不止。
(《元戎》)四物湯:方在攻陣。治血虛臟結。
(《良方》)加減四物湯:方在婦人。治婦人血積。
四物二連湯:方在婦人。治婦人陰虛內熱。
(《局方》)八珍湯:治氣血兩虛,調和陰陽。
即前四君子、四物湯相合也。本方加黃柏、知母,即名補陰八珍湯,方見外科三二。
十全大補湯:治氣血俱虛,惡寒發(fā)熱,自汗盜汗,肢體困倦,眩暈驚悸,晡熱作渴,遺精白濁,二便見血,小便短少,便泄閉結,喘咳下墜等證。
即前八珍湯加黃 、肉桂各一錢。
(《局方》)人參養(yǎng)營湯:治脾肺俱虛,惡寒發(fā)熱,肢體瘦倦,食少作瀉,口干心悸自汗等證。
人參 黃 當歸 白術 炙甘草 桂心 陳皮(各一錢) 熟地 五味 茯苓(各七分) 白芍(錢半) 遠志(五分)加姜、棗,水煎服。
(《金匱》)小建中湯:治虛勞里急,腹痛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煩熱,咽干口燥等證。
炙甘草 桂枝 生姜(各三兩) 大棗(十二枚) 芍藥(六兩) 膠飴(一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渣,納膠飴,更上微火消解,溫服一升,日三服。嘔家不可用建中湯,以甜故也。
按∶此即桂枝湯加膠飴也。今方俱改兩為錢,而以阿膠代膠飴,殊失本方之妙矣。
(《金匱》)大建中湯:治胸中大寒痛,嘔不能飲食,腹中寒氣上沖,上下疼痛不可觸近。
人參(二兩) 蜀椒(二合,炒去汗) 干姜(四兩) 膠飴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納膠飴一升,微火煎取一升半,分二次溫服,如(《局方》)十四味大建中湯:治陽虛氣血不足,腰腳筋骨疼痛,及榮衛(wèi)失調,積勞虛損,形體羸瘠,短氣嗜臥,漸成勞瘵者。
人參 白術 茯苓 甘草(炙) 川芎 當歸 白芍 熟地 黃 肉桂 附子(炮) 麥冬半夏(湯洗) 肉蓯蓉(酒浸,各等分)
上咀。每服五錢,水二鐘,姜三片,棗二枚,煎八分,空心溫服。
八味大建中湯:治中氣不足,手足厥冷,小腹攣急,或腹?jié)M不食,陰縮多汗,腹中寒痛,唇干精出,寒熱煩冤,四體酸痛,及無根失守之火出于肌表,而為疹為斑,厥逆嘔吐等證。
人參 甘草(炙,各一錢) 黃 (炙) 當歸 芍藥(酒炒) 桂心(各二錢) 半夏 附子(制,各二錢半)
上咀。每服五錢,水二鐘,姜三片,棗二枚,煎七分,食前服。人參建中湯 治虛勞自汗。
即前小建中湯加人參二兩,煎法同。
黃 建中湯:治諸虛羸瘠百病。
即前小建中湯加黃 一兩五錢,煎法同。
當歸建中湯:治婦人血虛自汗。
即前小建中湯加當歸二兩,煎法同。
三味建中湯:治表虛自汗。
芍藥(二錢) 甘草(一錢) 官桂(五分)姜三片,棗一枚,水煎服。
(東垣)補中益氣湯:治勞倦傷脾,中氣不足,清陽不升,外感不解,體倦食少,寒熱瘧痢,氣虛不能攝血等證。
人參 黃 (炒) 白術(炒) 甘草(炙,各錢半) 當歸(一錢) 陳皮(五分) 升麻 柴胡(各三分)
上加姜、棗,水煎,空心午前服。
(東垣)調中益氣湯:治濕熱所傷,體重煩悶,口失滋味,或痰嗽稠粘,寒熱不調,體倦少食等證。
黃 (一錢) 人參 炙甘草 蒼術(各五分) 橘紅 木香 柴胡 升麻(各二分)水煎,空心服。一方有白芍三分,五味十五粒。
歸脾湯:治思慮傷脾,不能攝血,致血妄行,或健忘怔忡,驚悸盜汗,嗜臥少食,或大便不調,心脾疼痛,瘧痢郁結,或因病用藥失宜,克伐傷脾以致變證者,最宜用之。
人參 黃 白術 茯苓 棗仁(各二錢) 遠志 當歸(各一錢) 木香 炙甘草(各五分)水二鐘,加圓眼肉七枚,煎七分,食遠服。
愚意此湯之用木香,特因郁結疼痛者設,如無痛郁等證,必須除去木香,以避香燥,豈不于氣虛血動者為尤善乎。又遠志味辛,氣升而散,凡多汗而躁熱者,亦宜酌用。
加味歸脾湯:治脾經(jīng)血虛發(fā)熱等證。
即前方加柴胡、山梔各一錢。
人參湯:治吐血咯血后宜服,并治吐血不止。
人參(一兩),為細末)五更時用雞蛋清調如稀糊。每用二錢,茶匙抄服,服訖卻臥,參盡則效。愚意此方固佳,其或有惡腥者,但以真牛乳稀調燉熟,或溫飲之,凡無火及微火者豈不更妙。一方治吐衄咯血不止,用人參為末,以雞子清投新汲水攪勻,調服一、二錢。
獨參湯:治諸氣虛氣脫,及反胃嘔吐喘促,粥湯入胃即吐,凡諸虛證垂危者。
用人參二兩,水一升,煮取四合,乘熱頓服,日再進之。兼以人參煮粥食之尤妙。
奪命散:治傷寒瘴疾陰陽不明,或誤用藥致病愈困,煩躁發(fā)渴,及婦人胎前產(chǎn)后受熱瘴疾。
上黨人參(七錢)水二鐘,煎一鐘,去渣,連罐浸新汲水中取冷,一服而盡,若鼻上有汗滴尤妙。
(嚴氏)參附湯:治真陽不足,上氣喘急,呃逆自利,臍腹疼痛,手足厥冷,嘔惡不食,自汗盜汗,氣短頭暈等證。
人參 制附子用須參倍于附,或等分,不拘五錢或一兩,酌宜用姜,水煎服!读挤健酚丁香十五粒,名加減參附湯。
參歸湯:此即團參散,見小兒門十。亦名人參湯,見婦人門七七。治心虛盜汗。
人參 當歸等分)
上先用豬心一枚,破作數(shù)片,煎湯澄取清汁,煎藥服。
參術膏:治中氣虛弱,諸藥不應,或因用藥失宜,耗傷元氣,虛證蜂起,但用此藥補其中氣,諸證自愈。
人參 白術(等分)用水煎膏,化服之。一方用白術一斤,人參四兩,切片,以流水十五碗浸一宿,桑柴文、武火煎取濃汁,再用重湯熬膏,入真白蜜收之,每以白湯點服。
參術湯:治氣虛顫掉,泄瀉嘔吐等證。
人參 白術 黃 (各二錢) 白茯苓 陳皮 炙甘草(各一錢)甚者加制附子一錢。
水二鐘,煎八分,食遠服。
(仲景)術附湯:一名白術附子湯。治中寒中氣不足,四肢逆冷,口噤,牙關緊急,痰盛脈弱,風虛頭眩,頭重苦極,不知食味。
白術(二兩) 炙甘草(一兩) 附子(一兩半,炮去皮)每用五六錢,姜五片,棗一枚,水一鐘半,煎七分,食遠溫服;蛴么嘶蘇合丸,連進三服效。
(《濟生》)術附湯:治寒濕腰痛重冷,小便自利。
白術 附子(制,各一兩) 杜仲(炒,半兩)
上咀。每服四錢,入姜煎服。
(嚴氏) 附湯:治氣虛陽弱,虛汗倦怠。
黃 (蜜炙) 制附子(等分)每服四錢,水一鐘,姜五片,煎六分,食遠服。
(《寶鑒》)當歸補血湯:治血氣損傷,或因誤攻致虛,肌熱口渴,目赤面紅,脈大而虛,重按全無,及病因饑飽勞役者。
黃 (炙,一兩) 當歸(酒洗,三錢)水一鐘半,煎八分,食遠服。
(《濟生》)黃 湯:治喜怒驚恐房勞,致陰陽偏虛者,或自汗盜汗不止。
黃 (蜜炙) 熟地 白茯苓 天門冬 麻黃根 肉桂 龍骨(各一錢) 小麥(炒) 五味子防風(各八分) 當歸 炙甘草(各七分)水二鐘,姜三片,煎服。如冷汗,加熟附子二片,發(fā)熱自汗,加石斛一錢。
(《良方》)黃 湯:方在婦人。安胎,治腹痛。
(魏氏)大補黃 湯:治虛弱自汗。
人參 白茯苓 肉蓯蓉 熟地(各一錢) 黃 白術 當歸 山茱萸 防風(各八分) 炙甘草肉桂(各四分) 五味子(十一粒)水一鐘半,加姜三片,棗一枚,煎七分,不拘時服。
(東垣)神效黃 湯:治渾身或頭面手足麻木不仁,目緊縮小,及羞明畏日,視物不明。
黃 (二錢) 人參(八分) 炙甘草 蔓荊子 芍藥(各一錢) 陳皮(五分)水煎,臨臥熱服。如麻木不仁,雖有熱證,不得用黃柏,但加黃 。
黃 六一湯:治陰陽俱虛盜汗。
黃 (蜜炙,六錢) 炙甘草(一錢)水一鐘半,煎八分,食遠服。
玉屏風散:治表虛自汗。
黃 (蜜炙) 防風(各一錢) 白術(炒,二錢)水一鐘,姜三片,煎服。
(《良方》)潤神散:治勞瘵憎寒壯熱,口干咽燥,自汗疲倦煩躁。
上每服一兩,水煎服。如自汗,加小麥同煎。
當歸六黃湯:方在寒陣。治陰虛血熱盜汗神效。
參苓散:治睡中汗出。
人參 酸棗仁 白茯苓(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食遠米飲調下。大人小兒皆可服。
(《和劑》)參苓白術散:治脾胃虛弱,飲食不進,嘔吐泄瀉,或久瀉或大病后,調助脾胃。
人參 山藥(炒) 白扁豆(去皮,姜汁炒) 蓮肉(去心,各一斤半) 白術(二斤,米泔浸炒)桔梗(炒黃色) 砂仁 薏仁(炒) 白茯苓(去皮) 炙甘草(各一斤)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米湯調下;蚣咏、棗水煎服;驘捗弁,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米飲、白湯任下。
七味白術散:方在小兒。治脾虛熱渴。
(《醫(yī)錄》)生脈散:治熱傷元氣,肢體倦怠,氣短口渴,汗出不止,或金為火制,水失所生,而致咳嗽喘促,肢體痿弱,腳軟眼黑等證。
人參(五錢) 麥冬 五味子(各三錢)水煎服。此方以生脈為名,故俗醫(yī)之治脈脫者每多用此,是豈知脈脫由陽氣,豈麥冬、五味之所宜乎?見亦淺矣。
五味子湯:治喘促,脈伏而數(shù),或虛煩作渴。
五味子(一錢) 人參 麥冬 杏仁 橘紅(各一錢五分)水二鐘,姜三片,棗二枚,煎八分,無時服。
(陳氏)五味子湯:治腎水枯涸,口燥舌干。
五味子 麥門冬(各一兩) 黃 (炒,三兩) 人參(二兩) 粉草(炙,五錢)
上每服五錢,水煎,日夜服數(shù)劑。
人參胡桃湯:治喘急不能臥。
人參(錢半) 胡桃肉(五枚,泡去皮)水一鐘半,姜三片,棗一枚,煎八分,食后溫服。
(丹溪)瓊玉膏:治虛勞干咳嗽,或好酒者久嗽尤效。
人參(十二兩) 白茯苓(十五兩) 白蜜(五斤,熬去沫) 琥珀 沉香(各五錢) 大生地(十斤,以銀石器杵取自然汁)
上先以地黃汁同蜜熬沸,攪勻,用密絹濾過,將人參等為極細末,和蜜汁入瓷、銀瓶內,用綿紙十余層加箬封扎瓶口,入砂鍋或銅鍋,以桑柴火,長流水沒瓶煮三晝夜,取出換油蠟紙扎口,懸浸井中半日以出火氣,提起仍煮半日,以去水氣,然后收藏。每日清晨及午后,取三匙,用溫酒一兩許調服,或白湯亦可。制須凈室,忌雞、犬、婦人。本方原無琥珀、沉香二味,乃 仙加入者,云奇效異常,今并錄其方。
補肺湯:治勞嗽。
人參 黃 北五味 紫菀(各七分半) 熟地黃 桑白皮(各錢半)水二鐘,煎八分,入蜜少許,食遠溫服。
(楊氏)寧肺湯:治榮衛(wèi)俱虛,發(fā)熱自汗,咳嗽痰涎,肺氣喘急,唾膿。
人參 茯苓 當歸 白芍藥 白術 甘草(炙) 川芎 熟地黃 麥門冬 五味 桑白皮(各七分) 阿膠(炒,一錢)水二鐘,姜二片,紫蘇五葉,煎八分,食遠服。
(《圣惠》)寧肺散:方在固陣。
治久嗽,收澀之劑。
鳳髓湯:治咳嗽,大能潤肺。
牛髓(一斤, 骨中者) 白蜜(半斤) 干山藥(四兩,炒) 杏仁(四兩,去皮尖,研如泥)胡桃仁(去皮,四兩,另研)
上將牛髓、白蜜用砂鍋熬沸,以絹濾去渣,盛瓷瓶內,將杏仁等三味同入瓶內,以紙密封瓶口,重湯煮一日夜,取出冷定。每空心以白湯化服一二匙。
(《良方》)蜜酥煎:治咳嗽胸痛,上氣喘壅。此為邪搏于肺,氣不宣通,故咳而喘,氣上逆,面目浮腫。此方非獨治嗽,兼補虛損,去風燥,悅肌膚,婦人服之尤佳。
白沙蜜(一升) 牛酥(一升) 杏仁(三升,去皮尖,研如泥)
上將杏仁于瓷盆中用水研取汁五升,以凈銅鍋先傾汁三升,熬減其半,又傾汁二升,再以微火熬減至一升許,即入蜜、酥二味煎熟,其藥乃成,貯于凈瓷器中。每日三次,以溫酒或米飲、白湯調服一匙,服至七日,唾色變白,二七唾稀,三七嗽止。
用好牛酥五斤,熔三遍,凝取當出醍醐,含服一合即瘥。
(《良方》)黃 散:治嗽久勞嗽唾血。
黃 (蜜炙) 糯米(炒) 阿膠(炒,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米飲調下。
(《拔萃》)五味黃 散:治咳嗽咯血成勞,眼睛疼痛,四肢困倦,腳膝無力。
五味子 人參 芍藥 甘草(各五分) 黃 桔梗(各錢半) 熟地 麥冬(各一錢)水二鐘,煎八分,食后溫服。
黃 益損湯:治男婦諸虛百損,五勞七傷,骨蒸潮熱,百節(jié)疼痛,盜汗驚惕,咽燥唇焦,憔瘦少力,咳嗽多痰,咯吐衄血,寒熱往來,頰赤昏倦少食,服熱藥則熱煩躁滿,服寒藥則膈滿腹痛,及大病后榮衛(wèi)不調,或婦人產(chǎn)后血氣未足,俱宜服此。
人參 黃 當歸 熟地黃 白術 川芎 芍藥 麥冬 甘草 茯苓 山藥 五味子木香 石斛 肉桂 丹皮(等分)
上咀。每服一兩,水一鐘半,姜五片,棗二枚,小麥五十粒,烏梅一個,煎七分,食前服。
(《元戎》)地黃散:治衄血往來久不愈。
生地黃 熟地黃 地骨皮 枸杞子上等分,焙干為細末,每服二錢,蜜湯調下,不拘時。
(《良方》)柔脾湯:治虛熱吐血、衄血、汗出。
甘草(炒) 白芍藥(炒) 黃 (炒,各半兩) 熟地黃(兩半)
上每服五、七錢,水煎服。世治吐血并用竹茹、地黃、藕汁、童便,此亦不可拘泥。如陽乘于陰,血得熱則流散,經(jīng)水沸溢,理宜涼解,以大黃、犀角之類;如陰乘于陽,所謂天寒地凍,水凝成冰,須當溫散,宜干姜、肉桂,或理中湯之類。
(東垣)麥門冬飲子:治吐血久不愈者。
麥門冬 黃 (各一錢) 人參 歸身 生地(各五分) 五味子(十粒)
上 咀。水煎服。
(《拔萃》)麥門冬飲子:治脾胃虛,氣促氣弱,精神短少,衄血吐血,氣虛不能攝血者。
麥冬 當歸 芍藥 紫菀(各一錢) 人參 黃 (各八分) 甘草(五分) 五味子(九粒)水二鐘,煎一鐘,食后服。
(《家抄》)麥門冬飲:方在寒陣。
治虛火咳嗽,陰虛勞損。
麥門冬湯:方在寒陣。
治肺熱咳嗽見血。
(萬氏)麥門冬湯:方在痘疹。
治表邪內熱咳嗽。
麥門冬散:治鼻衄。
麥門冬 生地(各一錢) 白芍藥 蒲黃(各二錢)水二盞,姜三片,煎八分,食后溫服。
旋神飲:治勞瘵憎寒壯熱,口干咽燥,自汗煩躁,咳嗽唾血,瘦劇困倦。
人參 白術 黃 當歸 熟地黃 麥門冬 白芍藥 茯神 白茯苓 蓮肉 五味子炙甘草 桔梗 半夏曲(各五分)水一鐘半,紅棗一枚,烏梅一個,煎七分,食遠服。如嗽,加阿膠;胸滿,加木香,以濕紙包,炮用,或加沉香亦可;如不思飲食,加扁豆炒用。
(《醫(yī)統(tǒng)》)養(yǎng)心湯:治體質素弱,或病后思慮過多,心虛驚悸不寐。
歸身 生地 熟地 茯神(各一錢) 人參(錢半) 麥冬(錢半) 棗仁 柏子仁(各八分) 炙甘草(四分) 五味子(十五粒)加燈心、蓮子,水煎八分服。
(錢氏)養(yǎng)心湯:方在小兒。治心虛驚癇。
正心湯:治七情五志久逆,心風妄言妄笑,不知所苦。
人參 當歸(酒洗) 生地黃 茯神(各一錢) 羚羊角(鎊為末) 棗仁(炒,研) 甘草(炙)遠志(制,各八分)水一鐘半,蓮子七枚,煎七分,入羚羊角末、麝香半分,和勻,食后臨臥服。
開心散:治好忘。后定志丸稍勝于此(百十六)。
人參 遠志(各二錢半) 石菖蒲(一兩) 白茯苓(二兩)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食后米飲調下。
(《局方》)茯苓補心湯:治心慮過多,心神潰亂,煩躁不寐。
白茯苓 白茯神 麥門冬 生地黃 當歸 半夏曲 陳皮(各一錢) 甘草(五分)
上加竹葉、燈心,同煎服。
酸棗仁湯:治病后氣血俱虛,內亡津液,煩熱,諸虛不眠者。
棗仁(微炒) 人參(各一錢) 麥冬(三錢) 竹茹(一錢)加龍眼肉五枚,煎服,無時。
(《秘傳》)酸棗仁湯:治心腎水火不交,精血虛耗,痰飲內蓄,怔忡恍惚,夜臥不安。
棗仁(炒) 遠志 黃 白茯苓 蓮肉(去心) 當歸 人參 茯神(各一錢) 陳皮 炙甘草(各五分)水一鐘半,加生姜三片,棗一枚,煎七分,日一服,臨臥一服。
(仲景)酸棗仁湯:治虛勞虛煩不得眠。
酸棗仁(二升) 甘草(一兩) 知母 茯苓 川芎(各二兩) (《深師方》仍有生姜二兩)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酸棗仁得六升,納諸藥再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錢氏)酸棗仁湯:方在小兒。
治心肺虛熱煩躁。
遠志湯:治心虛煩熱,夜臥不寧,及病后虛煩。
遠志(黑豆、甘草同煮) 黃 當歸 麥冬 棗仁(炒) 石斛(各錢半) 人參 茯神(各七分) 甘草(五分)水二鐘,煎八分,食遠服。煩甚者,加竹葉、知母。
遠志飲子:治心勞虛寒,夢寐驚悸。
遠志肉 茯神 人參 當歸(酒浸) 棗仁 黃 肉桂(各一兩) 炙甘草(五錢)
上 咀。每服一兩,水一鐘半,姜五片煎服,無時。
(東垣)圣愈湯:治血虛心煩,睡臥不寧,或五心煩熱。
人參 川芎 當歸 熟地黃(酒拌蒸) 生地黃(酒拌) 黃 (炙,各一錢)
上水煎服。
益榮湯:治思慮過度,心血耗傷,怔忡恍惚不寐。
人參(一錢) 芍藥 棗仁 柏子仁(各五分) 當歸 黃 茯神(各一錢) 紫石英(五分) 遠志甘草 木香(各三分)水一鐘半,姜三片,棗一枚,煎八分服。
(《元戎》)逍遙散:治肝脾血虛,及郁怒傷肝,少血目暗,發(fā)熱脅痛等證。
當歸 芍藥 白術 茯神 甘草 柴胡(各等分)
上姜、水煎服。
(薛氏)加味逍遙散:治肝脾血虛,發(fā)熱,小水不利。
即前逍遙散加丹皮、梔子各七分。
生姜汁煎:治噎食不下,咽喉閉塞,胸膈煩悶。
生姜汁 白蜜 牛酥(各五兩) 人參 百合(各二兩)
上入銅銚中,以慢火熬膏,每用一二匙,用人參百合湯調下,或咽下。
(《局方》)胃風湯:治風冷乘虛入客腸胃,水谷不化,泄瀉注下,及腸胃濕毒,下如豆汁,或下瘀血,日夜無度。
人參 白術 茯苓 當歸 川芎 白芍藥 肉桂(等分)
上為粗散,每服二錢,入粟米數(shù)粒同煎,食前服。
此方名為治風而實非治風,乃補血和血,益胃氣之藥,下血痢而挾虛者,實可倚仗,出太陽桂苓湯例藥也。
(《選要》)十寶湯:治冷痢虛甚,下物如魚腦,三服愈。
黃 (炙,四錢) 熟地黃 人參 白術 白芍藥 當歸 茯苓 半夏 五味子 肉桂(各一錢) 甘草(炙,五分)水一鐘,姜三片,烏梅一個,煎七分,食遠服。
《良方》當歸黃 湯:治妊娠下痢,腹痛小便澀。
當歸(炒) 黃 (各一兩) 糯米(一合)水二鐘,煎一鐘,溫服。
(《局方》)大防風湯:治足三陰虧損,寒濕外邪乘虛內侵,患鶴膝、附骨等疽,不問已潰未潰,宜先用此。及治痢后腳膝軟痛,不能動履,名曰痢后風。此藥祛風順氣,活血壯筋骨,行履如故。
人參 白術 防風 羌活(各二錢) 黃 (一錢) 熟地 杜仲(各二錢) 官桂 甘草(炙,各五分) 白芍 牛膝 附子(各一錢) 川芎(錢半)水煎服。一方有當歸,無官桂,加姜七片。
(河間)地黃飲子:治舌喑不能言,足廢不能行,此謂少陰氣厥不至,急當溫之,名曰痱證。凡陰虛有二,有陰中之水虛,有陰中之火虛,此治火虛之劑。
熟地 巴戟(去心) 山茱萸 肉蓯蓉(酒浸) 附子 石斛 五味 石菖蒲 茯苓 遠志官桂 麥門冬上等分,每服五錢,入薄荷少許,姜、棗煎服。
金櫻膏:治虛勞遺精、白濁最效。
金櫻子(經(jīng)霜后采紅熟者,撞去刺,切開去核,搗碎煮之,濾榨凈汁用,熬成膏) 人參桑螵蛸(新瓦焙燥) 山藥(各二兩) 杜仲(姜汁炒) 益智仁(各一兩) 薏仁 山茱萸 芡實枸杞(各四兩) 青鹽(三錢)
上咀。用水同熬二次,去渣,熬成膏,將金櫻膏對半和勻,空心白湯下三、四匙。
心虛白濁歌:
白濁皆因心氣虛,不應只作腎虛醫(yī)。
四君子湯加遠志,一服之間見效奇。
劫勞湯:方在婦人。治虛勞咳嗽,盜汗發(fā)熱。
益氣補腎湯:治氣虛眩暈。
人參 黃 (各一錢二分) 白術(二錢) 白茯苓(一錢) 山藥 山茱萸(各錢半) 炙甘草(五分)水二鐘,棗二枚,煎八分,食前服。
(《元戎》)當歸酒:治血虛頭痛欲裂。
當歸(一兩)好酒(一升),煮取六合服之。
人參丸:寧心益智,安神固精。
人參 茯苓 茯神 棗仁 遠志 益智 牡蠣(各五錢) 朱砂(二錢半)為末,棗肉丸服。
(《千金》)人參固本丸:治脾虛煩熱,金水不足,及肺氣燥熱,作渴作嗽,或小便短少赤色,澀滯如淋,大便燥結,此陰虛有火之圣藥也。
人參(二兩) 天冬(炒) 麥冬(炒) 生地黃 熟地黃(各四兩)蜜丸,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空心溫酒或淡鹽湯下。
中寒之人不可服。如欲作膏,俟煎成,外加白蜜四兩。
團參丸:治吐血咳嗽服涼藥不得者。團參散方在小兒。
人參 黃 飛羅面(各一兩)
上為細末,滴水和丸,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茅根湯下。
天王補心丹:寧心保神,固精益血,壯力強志,令人不忘,去煩熱,除驚悸,清三焦,解干渴,育養(yǎng)心氣。此方之傳,未考所自。《道藏》偈云∶昔志公和尚日夜講經(jīng),鄧天王憫其勞者也,錫之此方,因以名焉。
生地黃(四兩,洗凈) 人參 玄參(炒) 丹參(炒) 遠志(炒) 桔梗(各五錢) 白茯苓(五錢)五味(炒) 當歸(酒洗) 麥冬(炒) 天冬(炒) 柏子仁(炒) 酸棗仁(炒,各一兩)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每兩分作十丸,金箔為衣。每服一丸,燈心棗湯化下,食遠臨臥服;蜃餍⊥枰嗫。
《類方》∶如前方,內多黃連二兩(酒炒)。
《醫(yī)統(tǒng)》方∶此較前多百部、菖蒲、杜仲三味。
生地黃(二兩,用砂仁五錢、茯苓一兩同煮,去砂仁不用) 人參 玄參 丹參 遠志 柏子仁(炒) 棗仁(炒) 白茯神 杜仲(制) 百部(各一兩) 歸身(一兩六錢) 天冬 麥冬(各一兩二錢) 桔梗(八錢) 五味 石菖蒲(各五錢)《得效》方用熟地,不用生地,余如《醫(yī)統(tǒng)》,又外加茯苓、炙甘草,共一十八味,分兩俱各等分。
按∶上方惟前十三味者,乃《道藏經(jīng)》本方。此外各有不同,亦惟隨宜擇用可也。
《百一》補心神效丸:
黃 (蜜炙) 茯神 人參(各四兩) 遠志(制,二兩) 熟地黃(三兩) 棗仁(炒) 柏子仁(另研) 五味子(各二兩) 朱砂(一兩,另研)
上為末,煉蜜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米飲、溫酒任下。盜汗不止,麥麩湯下;夢遺失精,人參龍骨湯下;卒暴心痛,乳香湯下;虛煩發(fā)熱,麥門冬湯下;吐血,人參湯下;大便下血,地榆湯下;小便出血,茯苓車前子湯下;中風不語,薄荷生姜湯下;風癇痰氣,防風湯下。
(《局方》)平補鎮(zhèn)心丹:治心血不足,時或怔忡,夜多亂夢,如墮岸谷。常服安心腎,益榮衛(wèi)。
人參 龍齒(各二兩五錢) 白茯苓 茯神 麥冬 五味(各一兩二錢半) 車前子 遠志(制)天冬 山藥(姜汁炒) 熟地(酒蒸,各一兩半) 朱砂(兩半,為衣) 棗仁(炒,三錢)煉蜜丸,桐子大。每服八、九十丸,早晚米飲或溫酒下。一方有肉桂一兩二錢五分。一方有當歸、柏子仁、石菖蒲。
(《集驗》)柏子養(yǎng)心丸:治心勞太過,神不守舍,合眼則夢,遺泄不常。
柏子仁(鮮白不油者,以紙包槌去油) 白茯神 酸棗仁 生地黃 當歸身(各二兩) 五味子辰砂(細研) 犀角(鎊) 甘草(各半兩)
上為末,煉蜜丸如芡實大,金箔為衣。午后臨臥各津嚼一丸。
(古庵)心腎丸:治水火不濟,心下怔忡,夜多盜汗,便赤夢遺。
牛膝(酒浸) 蓯蓉(酒浸) 熟地黃(各二兩) 菟絲子(酒煮,三兩) 人參 黃 (蜜炙) 當歸(酒浸) 山藥(炒) 鹿茸(酥炙) 附子(炮去皮臍) 茯神 五味子 龍骨( ) 遠志(甘草湯浸剝,姜汁炒,各一兩)
上為細末,酒煮面糊丸,桐子大。每服百丸,空心棗湯或清湯送下。
(《濟生》)遠志丸:治心神恍惚不寧,夢泄遺精。
人參 茯神 白茯苓 龍齒 遠志(姜湯浸炒) 石菖蒲(各二兩)蜜丸,桐子大,朱砂為衣。每服七、八十丸,空心鹽湯下。
寧志丸:治怔忡驚悸癲癇。(《得效》)寧志丸,方在和陣,與此稍同。
人參 棗仁(酒浸) 茯苓 柏子仁 當歸 遠志(酒浸) 茯神 石菖蒲 琥珀(各五錢)乳香 朱砂(各三錢)
上為末,煉蜜丸,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食后棗湯下。
寧志膏:治因驚失志。
人參 棗仁(泡去皮,紙炒) 朱砂(各半兩) 滴乳香(一錢,另研)
上為末,煉蜜丸,彈子大。每服十丸,薄荷湯下。
定志丸:治心氣不足,驚悸恐怯,或語鬼神,喜笑,及目不能近視,反能遠視,乃陽氣不足也,宜此方主之。此方與前開心散小異。
人參 茯苓(各二兩) 菖蒲 遠志(制,各一兩)煉蜜丸,桐子大,朱砂為衣。每服五、七十丸,米飲下。
(《拔萃》)八物定志丸:補心神,安魂魄,去熱除痰。
人參(一兩半) 石菖蒲 茯神 遠志(制,各一兩) 麥門冬 白術(各五錢) 朱砂(一錢) 牛黃(二錢,另研)
上為細末,煉蜜丸,桐子大,朱砂為衣。每服五十丸,米飲下。一方有茯苓一兩。
十四友丸:治驚悸怔忡。
人參 黃 當歸 生地黃 遠志 茯神 茯苓 棗仁(泡去皮,隔紙炒) 阿膠(炒)龍齒 紫石英 薄荷 朱砂(各一兩)
上為末,煉蜜丸,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食后臨臥棗湯下。
(《秘驗》)琥珀多寐丸:治健忘恍惚,神虛不寐。
真琥珀 真羚羊角(細鎊) 人參 白茯神 遠志(制) 甘草(等分)
上為細末,豬心血和煉蜜丸,芡實大,金箔為衣。每服一丸,燈心湯嚼下。
(《金匱》)六味地黃丸:即《金匱》腎氣丸,亦名地黃丸。治腎水虧損,小便淋閉,頭目眩暈,腰腿酸軟,陰虛發(fā)熱,自汗盜汗,憔悴瘦弱,精神疲困,失血失音,水泛為痰,病為腫脹,壯水制火之劑也。
熟地黃(八兩,蒸搗) 山茱萸 山藥(炒,各四兩) 丹皮 澤瀉 白茯苓(各三兩)
上為細末,和地黃膏加煉蜜為丸,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食前滾白湯,或淡鹽湯任下。此方用水煎湯,即名六味地黃湯,下八味丸亦同。
(崔氏)八味地黃丸:治命門火衰,不能生土,以致脾胃虛寒,飲食少思,大便不實,或下元冷憊,臍腹疼痛等證。王太仆曰∶益火之源以消陰翳,即此謂也。即前六味地黃丸加肉桂、制附子各一兩。
(陳氏)加減八味丸:治腎水不足,虛火上炎,發(fā)熱作渴,口舌生瘡,或牙根潰蝕,咽喉疼痛,寢汗憔悴等證。
此臨川陳自明方。李氏云∶凡發(fā)背之熱,未有不自腎虛而得之者,必須五更服加減八味丸。即前六味丸加肉桂一兩、五味子四兩炒用。納澤瀉切片,蒸五次焙用。一方五味止用一兩。
(《良方》)益陰腎氣丸:治陰虛潮熱盜汗,煩熱作渴,筋骨疼痛,月經(jīng)不調等證。即前六味丸加當歸、生地各四兩,五味子二兩。
(薛氏)加減《金匱》腎氣丸:治脾腎陽虛,不能行水,小便不利,腰重腳腫,或肚腹腫脹,四肢浮腫,或喘急痰盛,已成臌證,其效如神。此證多因脾胃虛弱,或治失其宜,元氣復傷而變此證。若非速救腎中之火,則陽氣不充于下,何以生土?土虛又何以制水?此必用之劑也,茍不知此,必不能救。若病在燃眉,當變丸為湯治之。
熟地(四兩,酒拌蒸) 山藥 山茱萸 川牛膝 丹皮 澤瀉 車前子 肉桂(各一兩) 白茯苓(三兩) 附子(制,五錢)
上為末,煉蜜同地黃膏搗丸,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米飲下。
(丹溪)滋陰大補丸:治諸虛不足,腰腿疼痛,行步無力。壯元陽,益腎水。
熟地(二兩) 山藥(炒) 牛膝(各兩半) 山茱萸 杜仲 巴戟肉 白茯苓 五味子 小茴香(炒) 肉蓯蓉(酒洗去甲,新瓦焙干) 遠志(甘草湯煮,曬干,各一兩) 石菖蒲 枸杞(各五錢)
上為末,紅棗肉和或煉蜜為丸,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淡鹽湯或溫酒任下。
大造丸:方在寒陣。治陰虛血熱諸證。
(《秘方》)全鹿丸:此藥能補諸虛百損,五勞七傷,攻效不能盡述。人制一料服之,可以延年一紀。其法須四人共制一鹿,分而服之,逾年又共制之,四人共制四年,則每人得一全鹿。若一人獨制一料,恐久留變壞,藥力不全矣。
中鹿一只 縛殺之,退去毛,將肚雜洗凈,同鹿肉加酒煮熟,將肉橫切,焙干為末;取皮同雜仍入原湯熬膏,和藥末、絞肉加煉蜜和搗為丸。其骨須酥炙為末,同入之。
人參 白術(炒) 茯苓 炙甘草 當歸 川芎 生地黃 熟地黃 黃 (蜜炙) 天門冬麥門冬 枸杞 杜仲(鹽水炒) 牛膝(酒拌蒸) 山藥(炒) 芡實(炒) 菟絲(制) 五味子鎖陽(酒拌蒸) 肉蓯蓉 破故(酒炒) 巴戟肉 胡蘆巴(酒拌蒸) 川續(xù)斷 覆盆子(酒拌蒸) 楮實子(酒拌蒸) 秋石 陳皮(上各一斤) 川椒(去目,炒) 小茴香(炒) 沉香 青鹽(各半斤)
上先須精制諸藥為末,和勻一處,候鹿膠成就,和搗為丸,桐子大,焙干。用生黃絹作小袋五十條,每袋約盛一斤,懸置透風處,用盡一袋,又取一袋。陰濕天須用火烘一二次為妙。每服八、九十丸,空心臨臥姜湯、鹽湯、白湯任下,冬月溫酒亦可。
(《青囊》)仙傳斑龍丸:壯精神,除百病,養(yǎng)氣血,補百損,老人虛人常服,延年益壽。
昔蜀中有道士酣歌酒肆曰∶尾閭不禁滄海竭,九轉金丹都慢說,惟有斑龍頂上珠,能補玉堂關下血。真人仲源索方傳世。
鹿角膠 鹿角霜 柏子仁 菟絲子(制) 熟地黃(各八兩) 白茯苓 補骨脂(各四兩)
上將膠先溶化,量入無灰酒打糊丸,桐子大。每服六、七十丸,空心淡鹽湯或酒任下。
(《秘驗》)斑龍二至百補丸:此藥固本保元,生精養(yǎng)血,培復天真,大補虛損,益五內,除骨蒸,壯元陽,多子嗣,充血脈,強健筋骸,美顏色,增延壽算,聰明耳目,潤澤髭須,真王道奇品之方,功難盡述也。
鹿角(五十兩為則) 取新角連腦骨者佳,鋸長二寸許,用米泔浸一宿,刷洗凈,同后藥入壇煮膠。
黃精(八兩) 枸杞 懷熟地 菟絲子(淘洗凈) 金櫻子(去毛、子,各四兩) 天門冬(去心)麥門冬(去心) 川牛膝 龍眼肉 楮實子(各二兩)
以上十味,同角入金華好壇,層層放實,以新汲淡水入壇平肩,用蜜梭布四層包口,以新磚壓之,置大鍋中井字架上,以木甑蓋好,重湯煮三日夜,毋得間斷火候。傍用小鍋燒滾水,不時添注壇內,并鍋水勿使干涸。日足取起,濾去滓,將汁用羅底絹絞出,入凈砂鍋內,文火熬成膏,約一斤半,外煉蜜二斤,滴水成珠,攙入調和后藥,杵合為丸。
鹿角霜(十兩) 人參(五兩) 黃 (蜜炙) 芡實(炒) 白茯苓 山藥(炒) 山茱萸 生地黃(酒洗,飯上蒸過) 知母(鹽水炒,各四兩) 北五味子(一兩)夏月加川黃柏四兩,炒褐色。
以上十味為細末,用前膏和勻,木杵搗丸,桐子大。空心淡鹽湯送下百余丸,隨用煮熟蓮肉或干棗數(shù)枚壓之,俾納丹田也。
(《正傳》)鹿角膠丸:治血氣虧損,兩足痿弱,不能行動,久臥床禱者,神效。
鹿角膠(一斤) 鹿角霜 熟地(各半兩) 當歸(四兩) 人參 牛膝 菟絲子(制) 白茯苓(各三兩) 白術 杜仲(各二兩) 虎脛骨(酥炙) 龜板(酥炙,各一兩)
上為末,先將鹿角膠用無灰酒二鐘溶化,加煉蜜搗丸,桐子大。每服百丸,空心鹽姜湯下。
鹿茸丸:治香港腳腿腕生瘡,及陰虛下元痿弱,咳嗽等證。
鹿茸(酥炙,另搗成泥) 五味子 當歸 熟地黃(各等分)酒糊和丸,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溫酒或鹽湯任下。
(《集驗》)鹿茸丸:治諸虛勞倦。補心腎,益氣血。
鹿茸(酥炙) 熟地黃 當歸 枸杞 棗仁(炒) 附子(制) 牛膝 遠志(姜汁浸炒) 山藥沉香 肉蓯蓉(酒浸,各二兩) 麝香(五分)煉蜜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鹽湯下。
(《三因》)鹿茸丸:治失志傷腎,腎虛消渴,小便無度。
鹿茸(酥炙) 麥門冬 熟地黃 黃 (炙) 五味 肉蓯蓉 雞內金(酒炒) 山茱萸 破故紙(炒,各七錢) 茯苓 人參 牛膝(酒浸) 玄參 地骨皮(各半兩)
上為末,煉蜜丸,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米飲下。
(《本事》)麋茸丸:治腎虛腰痛,不能轉側。
麋茸(鹿茸亦可) 菟絲子(制,各一兩) 舶茴香(五錢)
上為末,以羊腎二對,用酒煮爛,去膜,研如泥,和丸,桐子大,陰干。如太干,以酒糊佐之。每服三、五十丸,溫酒或鹽湯下。
(楊氏)還少丹:治脾腎虛寒,飲食少思,發(fā)熱盜汗,遺精白濁,真氣虧損,肌體瘦弱等證。
熟地黃(二兩) 山藥 山茱萸 杜仲(姜湯炒) 枸杞(二兩) 牛膝(酒浸) 遠志(姜汁浸炒)肉蓯蓉(酒浸) 北五味 川續(xù)斷 楮實子 舶茴香 菟絲子(制) 巴戟肉(余各一兩)
上為細末,煉蜜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鹽酒下。
(《局方》)無比山藥丸:治諸虛損傷,肌肉消瘦,耳聾目暗。常服壯筋骨,益腎水,令人不老。
山藥(二兩) 菟絲子(三兩,酒浸煮) 五味(揀凈,六兩) 肉蓯蓉(四兩,切片酒浸,焙) 杜仲(三兩,酒炒) 牛膝(一兩,酒浸蒸) 熟地 澤瀉 山茱萸 茯苓 巴戟肉 赤石脂(各一兩)
上為細末,煉蜜和丸,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食前溫酒或米飲下。
還元丹:一名延年益壽不老丹。此藥大補元氣,服一月自覺異常,功效不可盡述。按,此方為陰虛血熱者宜之,諸陽虛者不可用。
何首烏(半斤,用米泔水浸軟,竹刀刮去皮,分四制。忌鐵器,以砂鍋、瓦器盛酒拌芝麻蒸一次,曬干;又用羊肉一斤切片拌蒸一次,曬干;再用酒拌蒸一次,黑豆拌蒸一次,各曬干) 熟地 生地(酒浸焙,各三兩) 天冬 麥冬(各末,一兩) 人參(五錢) 地骨皮(童便浸曬)白茯苓(酒浸曬干取末,各一兩)
上取乳汁六兩,白蜜十兩,同煉一器中,合前末為膏,瓷器取貯,勿令泄氣。不拘時服一、二匙,沸湯嗽咽之。
(《經(jīng)驗》)養(yǎng)榮丸:治男婦氣血兩虛,精神短少,脾胃不足,形體羸瘦。
人參 白術(土炒) 當歸 熟地黃 黃 芍藥 山藥(各一兩) 遠志(制) 生地黃 山茱萸(各半兩) 白茯苓(二兩) 陳皮(八錢)
上為細末,用鴨一只,取血入煉蜜和丸,桐子大。每服八、九十丸,食前淡鹽湯送下,或酒亦可。
三才丸:
天門冬 熟地黃 人參(等分)
上為末,煉蜜丸服。
七珍至寶丹:補血生精,瀉火益水,強筋骨,黑須發(fā),補益之功甚大。
何首烏(赤、白各半斤,酒浸軟,竹刀刮去皮,同牛膝蒸) 川牛膝(半斤,凈,用黑豆三升,同何首烏層層拌鋪甑內,蒸極熟,取出去豆,與何首烏共搗如泥) 白茯苓(一斤,用人乳五升煮干為度) 赤茯苓(一斤,用牛乳五升煮干為度) 當歸(四兩,酒浸,焙干) 枸杞(四兩) 破故(炒香) 菟絲子(制,各半兩)煉蜜為丸,雞頭子大。每服一丸,日進三服,空心溫酒、午后姜湯、臨臥鹽湯送下。
(《百一》)補髓丹:治老人虛弱腎傷,腰痛不可屈伸。
杜仲(十兩) 補骨脂(用芝麻五兩同炒,以芝麻黑色無聲為度,去麻不用,十兩) 鹿茸(四兩,燎去毛,酒浸炙)
上為末,用胡桃肉三十個,浸去皮,搗為膏,入面少許,煮糊為丸,桐子大。每服百丸,溫酒、鹽湯任下。
枸杞子丸:治腎虛精滑,補精氣。
甘州枸杞 黃精(九蒸九曬)
上二味等分,相和搗作餅子,焙干為末,煉蜜丸,桐子大。每服百余丸,空心溫酒送下。
(《局方》)青娥丸:治腎虛腰痛,益精助陽,烏須壯腳力,婦人隨證用引吞送,神效。
破故紙(四兩,炒香) 杜仲凈(八兩,姜湯炒) 胡桃肉(十兩)
上為末,用蒜四兩,搗膏和丸,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空心溫酒送下。一法不用蒜,以酒糊為丸,或煉蜜為丸,服者更佳。按,此方可加巴戟肉、大茴香各四兩為尤妙;蛟偌尤馍惾匾嗫。
(《良方》)加味青娥丸:補諸虛不足,滋益陰陽,美容顏,健腰膝,止腰痛尤效。
破故(炒) 小茴(鹽水炒) 胡蘆巴(炒,各四兩) 杜仲(三兩,姜汁炒) 胡桃肉(二十五個)蓮蕊(一兩) 青鹽( ,五錢) 穿山甲(酥炙,三錢五分)
上為末,將胡桃肉搗爛,加酒煮面糊為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溫酒下。
十補丸:方在熱陣。治腎臟虛冷等證。
(《保命》)煨腎丸:治腎肝虛損,骨痿不能起床,筋弱不能收持,及脾損谷不化,善益精緩中消谷。
杜仲(姜湯炒) 牛膝 萆 白蒺藜 防風 菟絲子(制) 胡蘆巴 肉蓯蓉(酒浸) 破故紙(酒炒,各等分) 官桂(減半)
上將豬腰子制如食法,搗爛加煉蜜和杵千余為丸,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用溫酒送下。治腰痛不起甚效。
(《局方》)煨腎散:治腎虛腰痛。
上為末,以豬腰子一枚,薄批作五、七片,以椒鹽淹去腥水,摻杜仲末三錢在內,以薄荷包,外加濕紙二、三層,煨熟食之,酒下。
安腎丸:方在熱陣。治腎經(jīng)積冷,下元衰弱。
小安腎丸:方在熱陣。治腎氣虛寒,多溺,腰膝沉重。
石刻安腎丸:方在熱陣。治真氣虛憊,夢遺便數(shù),腳膝軟弱。
紅鉛丸:一名一氣丹。一名人精妙合丸。
紫河車(用頭產(chǎn)壯盛男胎者一具,以銀針挑去紫血,米泔水洗凈,用酒、醋燉爛焙干)人乳(以瓷罐盛曬干者四兩;蛞攒蜍吣┮粌墒諘裰廖鍍烧咭嗫) 秋石(以童男女小便煉成者,四兩) 紅鉛(亦名先天梅子,五錢,此室女初次經(jīng)血。扣算女子年歲,凡五千四十八日,即女子天癸將至之日,須預備錫船候取,以茯苓未收滲曬干;或以絲綿滲取,用烏梅煎湯洗下,去水曬干亦可)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每丸重七厘。此藥俗傳云以人補人,得先天之氣,神妙不可盡述,每丸價一兩。
打老兒丸:
熟地 山藥(炒,各五兩) 牛膝(酒洗) 巴戟(枸杞湯洗,炒) 楮實子(去浮者) 枸杞石菖蒲 遠志肉(甘草湯制) 白茯苓(去筋) 杜仲(鹽水炒) 北五味(蜜水拌蒸一二時,搗餅焙干) 山茱萸(上各四兩) 小茴香 續(xù)斷(各三兩) 肉蓯容(切片酥炒,五兩)
上為末,煉蜜丸,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空心、午前、臨睡,或酒或鹽湯下百余丸。
肉蓯蓉丸:治腎虛耳聾。
肉蓯蓉(酒浸,焙) 菟絲子(酒浸煮,研) 山茱萸 白茯苓 熟地黃 人參 官桂 防風芍藥 黃 (各五錢) 附子(炮) 羌活 澤瀉(各二錢半) 羊腎(一對薄切,去筋膜,炙干)煉蜜丸,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空心溫酒下。
四味肉蓯蓉丸:方在固陣。治小便不禁。
黃 丸:治虛風羸瘦,心神虛煩,筋脈拘攣,疼痛少睡。
黃 (炙) 人參 熟地黃 白茯苓 薏苡仁 山茱萸(各一兩) 棗仁 羌活(去蘆) 當歸羚羊角屑 枸杞子 桂心(各七錢半) 防風 遠志(各半兩)
上為細末,煉蜜和丸,梧子大。每服七、八十丸,溫酒下,不拘時。
二丹丸:治風邪健忘,和血養(yǎng)神定志,內安心神,外華腠理。
丹參 天門冬 熟地黃(各一兩半) 麥門冬 白茯苓 甘草(各一兩) 人參 丹皮 遠志(各半兩)
上為細末,煉蜜和丸,桐子大,以朱砂半兩為衣。每服五、七十丸,加至百丸,空心煎愈風湯送下。
(《海藏》)益血丹:治大便燥,久虛亡血。
當歸(酒浸,焙) 熟地黃(等分)
上為末,煉蜜丸,彈子大。細嚼酒下一丸。
(《集要》)四神丸:治稟賦虛弱,小便頻數(shù)不禁。
五味子 菟絲餅(各四兩) 熟地黃(六兩) 肉蓯蓉(一斤,去甲)
上為末,酒煮山藥糊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鹽湯下。
(《局方》)虎骨四斤丸:
宣州木瓜(去穣) 天麻(去蘆) 肉蓯蓉(洗凈) 牛膝(焙干,各一斤) 附子(炮去皮臍,二兩) 虎骨(酥炙,一兩)
上先將前四味用無灰酒五升浸,春秋五日,夏三日,冬十日,取出焙干,入附子、虎骨,共為末,用前浸藥酒打面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鹽湯送下。
加味四斤丸:治肝腎二經(jīng)氣血不足,足膝酸痛,步履不隨,如受風寒濕毒以致香港腳者,最宜服之。
虎脛骨(一兩,酥炙) 乳香(另研) 沒藥(另研,各五錢) 川烏(炮去皮,一兩) 肉蓯蓉 牛膝(各一兩半) 天麻(一兩) 木瓜(一斤,去穣,蒸)
上各為末,先將木瓜、蓯蓉搗膏,加酒糊和杵丸,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溫酒或鹽湯任下。
(《三因》)加味四斤丸:治腎虛肺熱,熱yin于內,致筋骨痿弱,不能收持。
肉蓯蓉(酒洗) 牛膝(酒洗) 天麻 木瓜 鹿茸(酥炙) 熟地黃 五味(酒浸) 菟絲子(酒煮,等分)
上為末,煉蜜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溫酒或米飲送下。劉宗濃曰∶按此方云∶熱yin于內,而用溫補,何也?然陰血衰弱,血不養(yǎng)筋,筋緩不能自收持。今陽燥熱yin于內,故用此以養(yǎng)陽滋陰,陰實則水升火降矣。
金剛丸:治腎損骨痿不能起床,宜此益精。
萆 杜仲(姜汁炒) 肉蓯蓉(酒洗) 菟絲子(制)
上用酒煮豬腰子搗丸,www.med126.com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溫酒送下。
人參膏:
用人參十兩,細切,以活水二十盞浸透,入銀石器內,桑柴火緩緩煎取十盞,濾汁,再以水十盞,煎渣取汁五盞,并入前汁,合煎成膏,瓷瓶收貯。隨證作湯使調服。丹溪云∶多欲之人腎氣衰憊,咳嗽不止,用生姜橘皮煎湯,化膏服之。浦江鄭兄,五月患痢,又犯房室,忽發(fā)昏運,不知人事,手撒目暗,自汗如雨,喉中痰鳴,聲如拽鋸,小便遺失,脈大無倫,此陰虧陽絕之證也。予令急煎大料人參膏,仍與灸氣海十八壯,右手能動。再二壯,唇口微動。遂與膏服一盞半,夜后服三盞,眼能動。盡三斤,方能言而索粥,盡五斤而痢止,至十斤而全安。若作風治則誤矣。一人背疽,服內托十宣藥已,多膿出,作嘔,發(fā)熱,六脈沉數(shù)有力,此潰瘍所忌也。遂用大料人參膏,入竹瀝飲之,參盡十六斤,竹伐百余竿而安。后經(jīng)旬余,值大風拔木,瘡復起有膿,中有紅線一道,過肩胛抵右肋。予曰∶急作參膏,以芎歸橘皮作湯,入竹瀝、姜汁飲之,盡三斤而瘡潰,調理乃安。若癰疽潰后,氣血俱虛,嘔逆不食,變證不一者,以參 歸術等分,煎膏服之最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