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招萼華
【摘要】
小青龍湯的加味,曹穎甫、祝味菊主張加
附子,張錫純主張加
石膏,形同冰炭。曹氏認為,本年新病,可以用原方輕劑治愈。而十年宿疾,未易奏功,則需增加
麻黃、
細辛劑量,同時加用附子。而祝味菊治咳喘亦常用
小青龍湯加附子。痰飲當以溫藥和之,小青龍湯藥性偏溫,本是藥癥相合,但張氏認為“外感痰喘之證又有熱者,十之八九”,所以運用時必加石膏。小青龍湯加附子加石膏可采用如下的方法:本年新病,無熱者,用本方輕劑,寒重者加附子,有熱者加石膏。多年宿疾,及反復難愈的頑癥,無熱者加附子,有熱者再加石膏。
【關(guān)鍵詞】 小青龍湯 加附子 加石膏
小青龍湯乃千古名方,尤在涇《金匱翼》說:“此散寒蠲飲之神劑。”由于療效卓著,得到廣泛運用,前賢各家討論頗多,所論加減方法,均為經(jīng)驗之談,值得學習,但有的觀點相互對立,令人莫衷一是。如滬上名醫(yī)徐仲才、朱錫琪等認為用本方治咳喘時,當去
桂枝,“使無過散耗正之慮,無
發(fā)熱不用!倍
傷寒論》本方后的加減中卻有“若喘去麻黃,加
杏仁”之語。不少醫(yī)家認為
五味子酸收斂邪,而惲鐵樵則認為五味子監(jiān)制細辛,不可不用,并舉家北生先生醫(yī)案,談到某滬醫(yī)為使細辛之力專而去五味子,結(jié)果“此藥入口,才兩刻鐘許,病人汗脫而逝”。對于
芍藥,《經(jīng)方實驗錄》說“輕用或省除之,奏效如一”,而上海市名中醫(yī)邵長榮則認為芍藥“防止麻黃的副作用”,在出現(xiàn)
心悸、汗多等癥時,加重芍藥的劑量。特別是關(guān)于本方的加味,曹穎甫、祝味菊主張加附子,張錫純主張加石膏,形同冰炭,作為后學者尤當詳加思考領會。
曹穎甫、祝味菊主張加附子
曹穎甫,近代經(jīng)方派代表,其《經(jīng)方實驗錄》云:“予近日治丁姓婦十年痰飲,遇寒即劇,日晡所惡寒而喘,亦用此方。方用麻黃三錢,細辛二錢,干
姜三錢,
白術(shù)三錢,
半夏三錢,桂枝四錢。服經(jīng)二劑,咳喘略減,而無汗惡寒如故。再加麻黃二錢,合五錢,細辛加一錢,合三錢,外加杏仁四錢,炮附子四錢,效否待明日方知。然姜生治張君,兩用輕劑而即效者,實由本年新病,不同宿疾之未易奏功也。”
從上述醫(yī)案可見,曹氏認為,本年新病,可以用原方輕劑治愈。而十年宿疾,未易奏功,則需增加麻黃、細辛劑量,同時加用附子。這樣加味,有
麻黃附子細辛湯意。痰飲的成因是“寒水凝冱不出,因與脾臟之濕,合并而成飲。水氣在胃之上口,胃不能受,則為干嘔,為咳為喘”。故治咳喘以化痰飲為主要方法!八咸迪炎栌谏想酰瑒t食入而噎!倍秱摗沸∏帻垳胶笥小叭粢ヂ辄S,加附子一枚,炮”的加減法,顯然也為溫腎散寒、利水化飲。附子對于“病在寒水之臟不能納氣”的咳喘,還有溫腎納氣的作用。丁婦十年痰飲,病已及腎,當用附子。
祝味菊治咳喘亦常用小青龍湯加附子。他認為:“哮喘為陰陽俱虛,痰濁為祟,肺分泌痰涎愈虛,則陰愈虛,陽虛用溫,陰虛不能用甘寒,始克有濟!弊J蠈τ陉庩柧闾撝C,一向主張溫陽為先,反對寒涼。
張錫純主張加石膏
張錫純,民國時期最負盛名的醫(yī)家,其《醫(yī)學衷中參西錄》說:“平均小青龍湯之藥性,當以熱論,而外感痰喘之證又有熱者,十之八九,是以愚用小青龍湯三十余年,未嘗一次不加生石膏。即所遇之證分毫不覺熱,或脈象有熱者,則必加生石膏五六錢,使藥性之涼熱歸于平均。若遇證之覺熱,或脈象有熱者,則必加生石膏兩許或一兩強。若因其脈虛用
人參于湯中者,即其脈分毫無熱,亦必加生石膏兩許以輔之,始能受人參溫補之力。至其證之或兼煩躁,或表里壯熱者,又宜加生石膏至兩半或至二兩,方能有效!
痰飲當以溫藥和之,小青龍湯藥性偏溫,本是藥癥相合。但張氏認為“外感痰喘之證又有熱者,十之八九”,所以運用時,必加石膏。
張氏舉病例說明:“曾有問治外感痰喘于愚者,語以當用小青龍湯及如何加減之法,切囑其必多加生石膏然后有效。后其人因外感病發(fā),自治不愈,勢極危殆,倉惶迎愚。既至知其自服小青龍湯兩劑,每劑加生石膏三錢,服后其喘不止,轉(zhuǎn)加煩躁,惴惴惟恐不愈。乃仍為開小青龍湯,去麻黃,加杏仁,又加生石膏一兩。一劑喘止,煩躁亦愈十之八九。又用生
龍骨、生
牡蠣各一兩,
蘇子、半夏、
牛蒡子各三錢,生杭芍五錢(此方系后定之從龍湯),為其仍有煩躁之意又加生石膏一兩。服后霍然全愈。此證系不敢重用生石膏,幾至病危不起。彼但知用小青龍湯以治外感痰喘,而不重用生石膏以清熱者,尚其以茲為鑒哉!北踞t(yī)案從正反兩方面說明小青龍湯加石膏的重要性。
學習與思考
小青龍湯加附子,本來是原書方后的加減法。曹氏根據(jù)“惡寒無汗,遇寒即劇”的癥狀而加,屬辨證用藥。另考慮到十年宿疾與本年新病的不同,前者病已由肺及腎,
腎陽虛虧,影響腎氣攝納,故用附子溫腎攝納。徐仲才認為此類患者也常見于反復發(fā)作的頑固病例。古人云: “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 “五臟之病,窮必及腎!庇酶阶訙啬I以利水,也是痰飲治本之法,故屬針對病機用藥。
與曹氏相反,張氏“用小青龍湯三十余年,未嘗一次不加生石膏”,言下之意,也從來不加附子。他加石膏有四種情況:①癥不熱,脈不熱或有熱,加五六錢。②癥熱,脈熱或不熱,加一兩左右。③病情需要用人參,脈虛無熱,加一兩左右。④煩躁,表里壯熱,加一兩半至二兩。在②、④二種情況,石膏為脈癥有熱而加,屬辨證用藥。而①、③二種情況,脈癥不熱,但為平衡藥性而加。又因為“外感痰喘之證又有熱者,十之八九”,所以前者居十之八九。
一般而言,用藥寒熱,當視脈癥寒熱而定。同樣運用辨證論治,曹張二人用藥截然不同。二人均為民國時期著名醫(yī)家,時代相同。曹居滬上,張住河北。南方用藥宜涼,北方用藥宜溫。因時因地,理當曹習用石膏,張習用附子才是。而實際情況正好相反,或許辨證論治的過程多少受到醫(yī)者個人的主觀影響。
小青龍加石膏湯,亦仲景方!督饏T要略·肺痿肺
癰咳嗽上氣》曰:“肺脹,咳而上氣,煩躁而喘,脈浮者,心下有水氣,小青龍加石膏湯主之!薄督饏T發(fā)微》解釋說:“太陽失表,汗液留積胸膈間,暴感則為肺脹,浸久即成痰飲。使其內(nèi)臟無熱,雖不免于咳,必兼見惡寒之象,惟其里熱與水氣相摶,乃有喘咳目如脫狀或喘而并見煩躁。要之脈浮者當以汗解,浮而大,則里熱甚于水氣,故用越婢加半夏湯,重用石膏以清里而定喘。脈但浮,則水氣甚于里熱,故用蠲飲之小青龍湯加石膏,以定喘,重用麻桂姜辛,以開表溫里,而石膏之劑獨輕!
由此分析,曹氏所治,乃痰飲日久,內(nèi)臟無熱,兼見惡寒者,故加附子。張氏所治,乃暴感肺脹,里熱與水氣相摶者,故加石膏。張氏也說:“臨證細心品驗,知外感痰喘之挾熱者,其肺必脹,當仿《金匱》用小青龍湯之加石膏,且必重加石膏方效!比欢30年中,張氏竟未遇到痰飲日久,內(nèi)臟無熱,兼見惡寒者?或許張氏自有另外的考慮吧。雖然張氏認為:“外感痰喘之證又有熱者,十之八九!毕氡仄渲锌傆幸徊糠制錈岵簧酰约邮,主要還是為了平衡藥性。但筆者認為,治痰飲當以溫藥,正需要小青龍湯藥性之熱,如張氏加石膏,藥性轉(zhuǎn)平,反而與病不利。另一方面,小青龍湯加人參,張氏尚且要加石膏,若小青龍湯加附子,按張氏之理,則更要加石膏了。而小青龍湯膏附同加,雖無文獻記載,但麻黃與膏附同用,則《金匱》有之。《水氣病篇》越婢湯方,方后有:“惡風加附子一枚”。所以,小青龍湯加附子后,若出現(xiàn)熱象,似可以再加石膏。
北京名醫(yī)趙錫武曾說:“喘息亦即哮喘,以小青龍湯為主方,挾有熱象者小青龍湯與
麻杏石甘湯合用。脈微細、惡寒、
嗜睡者麻黃附子細辛湯加
黑錫丹治之! 他的話有助于我們對以上文獻的學習與思考作一小結(jié)。小青龍湯加附子加石膏可采用如下的方法:本年新病,無熱者,用本方輕劑,寒重者加附子,有熱者加石膏。多年宿疾,及反復難愈的頑癥,無熱者加附子,有熱者再加石膏。從中也可看到,前賢對成方進行加減有如下原則:辨癥用藥,針對病機,平衡藥性。
[
本帖最后由 梁知行 于 2008/3/13 23:24 編輯 www.med126.com]
-----------謝謝分享!!!!!!!!!!!!!!!!!!1
-----------小青龍湯加附子加石膏可采用如下的方法:本年新病,無熱者,用本方輕劑,寒重者加附子,有熱者加石膏。多年宿疾,及反復難愈的頑癥,無熱者加附子,有熱者再加石膏。從中也可看到,前賢對成方進行加減有如下原則:辨癥用藥,針對病機,平衡藥性。
-----------先生總結(jié)得非常好!謝謝!
-----------倘若宿疾惡寒甚重,又有熱象,小便黃,大便結(jié)如羊失腹脹痛,喜冷飲但飲后喘息即做,又該如何?
-----------張錫純是舉著張仲景的旗幟走劉完素的路線。
-----------小青龍湯加附子或小青龍湯加石膏\小青龍湯加附子加石膏.
愚用過!
只不過發(fā)熱(體溫生高)或不發(fā)熱都能用,要點是舌象質(zhì)不甚紅,脈象必須是陰象為主!
這是愚的拙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