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wǎng)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wǎng)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shù)據(jù)庫中醫(yī)疾病數(shù)據(jù)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shù)據(jù)藥學下載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經方醫(yī)學 > 正文:《傷寒論》所曰“骨髓”應屬于表部
    

仲景原文:《傷寒論》所曰“骨髓”應屬于表部

  《傷寒論》第11條曰:“病人身大熱,反欲得衣者,熱在皮膚,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膚,熱在骨髓也!边@個所謂的“骨髓”,應屬于表部。如傷寒骨節(jié)痛多與桂枝。骨骼在臟腑的外層,屬于表部,骨髓自然也屬于表部。所以身大熱反欲得衣,和身大寒反不欲近衣,都是表證。表證身大寒反不欲近衣,是我臨證所見,不然永遠也不會明白這一條。就像初學時,篤信這是“真熱假寒”一樣,因為先入為主嘛,這條是“真熱假寒”,數(shù)百年來幾成定論,教科書也是這樣講的,初學者一點臨床經驗也沒有,怎么能不接受這個觀點呢?我把這條屬于桂枝證的特異癥狀說出來,就是不想讓錯誤的論點繼續(xù)誤導后學。
  桂枝證營弱衛(wèi)強(或者說營虛衛(wèi)亢),發(fā)熱惡寒。惡寒,則病人要蓋被子,蓋上被子又會悶熱汗出,汗出時捂著被子難受,就揭開被子,揭開被子就會“嗇嗇惡寒”,病人會不由自主的發(fā)出“嗇嗇”的聲音,還會喊”好冷啊”,于是又趕緊蓋上被子,一會兒又用手撐起衣被,讓身體和衣被保持一定的距離,以減輕悶熱汗出的難受度。看到這一幕,才忽然想到,噢,難道這就是“嗇嗇惡寒,淅淅惡風”?于是試投桂枝湯一劑,病人服湯后,從41℃,在4小時內降到37℃以下,并且未再復熱。此后仔細琢磨,才悟出這就是“身大寒,反不欲近衣”。因為實在想不出來,哪一種病狀屬于“身大寒,反不欲近衣”。里熱外厥者,只是手足寒,根本就沒有身大寒的表現(xiàn)。確認了這一條,那么“身大熱,反欲得衣者”,自然就想到麻黃湯證了。
  陽盛外熱,首先四逆湯證的外熱,不是陽盛,所以無論如何其外熱也談不上身大熱。盡管四逆湯證的發(fā)熱惡寒測量體溫也可以高于41℃,但是不測量體溫是難以發(fā)現(xiàn)有這么高的。因為觸摸身體并不覺得有那么熱,用體溫計一量才嚇一跳,“呀,這么高!”。對于體溫一樣高的兩種病人,比如說都是39℃,觸摸四逆湯證病人的肌膚時,會說“發(fā)燒了吧?”,是疑問的態(tài)度;而觸摸麻黃湯證病人的肌膚,會說“哇,發(fā)燒了!”,是肯定的態(tài)度。雖然用體溫計測量的溫度一樣高,但是用手觸摸肌膚所感覺的熱度卻不一樣。麻黃湯證發(fā)熱燙手,就是身大熱。四逆湯證發(fā)熱不燙手,就不是身大熱。這樣從病機“陽盛則外熱”,麻黃湯證屬于表部陽氣重,其外熱就應是身大熱。“陰盛則內寒”,四逆湯證屬于少陰虛寒甚,其少陰已經寒甚了,其外還能是身大熱嗎?再從臨證陽盛者觸摸燙手,陰盛者觸摸不燙手,都可以說明四逆湯證不可能是身大熱。
  所以糾結這一條,是因為弄清楚這一條,對臨床有指導意義。弄不清楚,一直停留在“真寒假熱、真熱假寒”的認識上,對臨床無用。因為沒有誰見過“身大寒,反不欲近衣”的真熱假寒。里熱外厥證,是手足寒,不能說成是身大寒。如果把厥寒說成是身大寒,就混淆了厥寒和身寒的概念。比如身大熱者出現(xiàn)手足厥寒,是說身大寒呢,還是說身大熱呢?同樣,“反不惡寒,不欲近衣”,也不能說成是“身大寒,反不欲近衣”,因為已經不惡寒了,身大寒還能成立嗎?不清楚這一條,當在臨床上見到“發(fā)熱惡寒,不欲近衣,面色紅暈”的病人,能想到是桂枝證嗎?

-------------------
您的意思,仲景的原文是否可以這樣理解:

從醫(yī)生檢查的角度:
病人身大熱,反欲得衣者,熱在皮膚,寒在骨髓也;身微熱,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膚,熱在骨髓也。

從病人自我感覺:
病人身大寒,反欲得衣者,熱在皮膚,寒在骨髓也;身微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膚,熱在骨髓也。


仲景在一句話中,前半段的身大熱,是醫(yī)生檢查得知,后半段的身大寒,卻是病人自我感覺,如果這樣的話,仲景應該在寫作方法上應該區(qū)分一下啊。
當然,從臨床來說,這是正確的解釋。

-------------------
惡寒是主觀。大寒是客觀。

-------------------
一樓說的不錯,傷寒論的語句很多就是臨床醫(yī)案的記錄,有自覺癥狀,醫(yī)生診查所得體征

-------------------
差點學錯啊

-------------------
敢問先生,如果說“骨骼在臟腑的外層,屬于表部,骨髓自然也屬于表部”,那么皮膚在骨骼的外層,算不算表部呢?“病人身大熱,反欲得衣者,熱在皮膚,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膚,熱在骨髓也”豈不成了無論病人身大熱,反欲得衣者,還是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都是寒在表部,熱也在表部了?

-------------------
Zero:您的意思,仲景的原文是否可以這樣理解:
從醫(yī)生檢查的角度:
病人身大熱,反欲得衣者,熱在皮膚,寒在骨髓也;身微熱,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膚,熱在骨髓也。
.......?(2013-02-27 17:18)?700)this.width=700;" >

  你從醫(yī)生檢查的角度和病人自我感覺的角度這兩個角度來體會,這是對的。事實上也只能是這樣。
  病人身大熱,是觸摸著大熱,而不是病人自身感覺大熱。因為若是病人自我感覺身大熱,不可能反欲得衣。欲得衣,就是惡寒。所以“身大熱,反欲得衣者”,就是病人發(fā)熱惡寒,欲增衣覆被。
病人身大寒,是自身感覺大寒,嗇嗇發(fā)抖,而不是觸摸著大寒。因為若是觸摸身大寒,不可能“反不欲近衣”。反不欲近衣,必是近衣則熱。所以“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就是病人發(fā)熱惡寒,不欲貼近衣被。

-------------------
仆本恨人:敢問先生,如果說“骨骼在臟腑的外層,屬于表部,骨髓自然也屬于表部”,那么皮膚在骨骼的外層,算不算表部呢?“病人身大熱,反欲得衣者,熱在皮膚,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 ..?(2013-02-27 19:03)?700)this.width=700;" >

榮版理解的不錯。身大熱反欲得衣,就是發(fā)熱惡寒的麻黃湯證。身大寒反不欲近衣,就是發(fā)熱惡寒的桂枝湯證。這兩種發(fā)熱惡寒,都是表部證候。

-------------------
謝過先生。恨人不是榮版,榮版非恨人所及。先生將恨人誤認榮版,恨人竊喜不已。

-------------------

“盡管四逆湯證的發(fā)熱惡寒測量體溫也可以高于41℃,但是不測量體溫是難以發(fā)現(xiàn)有這么高的。因為觸摸身體并不覺得有那么熱,用體溫計一量才嚇一跳,“呀,這么高!”。對于體溫一樣高的兩種病人,比如說都是39℃,觸摸四逆湯證病人的肌膚時,會說“發(fā)燒了吧?”,是疑問的態(tài)度;而觸摸麻黃湯證病人的肌膚,會說“哇,發(fā)燒了!”,是肯定的態(tài)度。雖然用體溫計測量的溫度一樣高,但是用手觸摸肌膚所感覺的熱度卻不一樣!


 對傷寒論條文的理解,與醫(yī)者的閱歷,思維方式,甚至性格都有一定的關系,只要能指導自己的臨床,就不能說是錯的,也只有這樣,傷寒論才有無窮的生命力。
所以,很多情況下,只能用有此一說來評價一種理論,如果非要說其他的理論貽誤后學,似乎過分了些。
  我的感覺跟李老師不同,病人發(fā)熱到38度,可以沒有任何不適的感覺,但體溫計與醫(yī)者的觸覺是一致的,病人自覺發(fā)熱,但量體溫不高,與醫(yī)者的觸覺仍然是一致的,唯獨可以不一致的,是病人的感覺與實際的測量體溫,至于醫(yī)者的觸覺,有時候是方法不對頭,初觸覺不熱,欲捫欲熱是常見的。筆者1991年,上大學二年級,曾在班級的板報上發(fā)表初服桂枝湯一文,當時用教材上的劑量一劑而愈,所以對傷寒論篤信不疑,當時的感覺終生難忘,絕無怕冷卻又不欲近衣的感覺。所以至少我的感覺與李老師所述不同,或許只是個例吧。

  

-------------------
先來研究“骨髓”到底是怎么回事。傷寒書一般只講骨髓主里,沒有更多解釋。
《素問?奇病論篇》
帝曰:人有病頭痛以數(shù)歲不已,此安得之?名為何?岐伯曰:當有所犯大寒,內至骨髓,髓者以腦為主,腦逆故令頭痛,齒亦痛,病名曰厥逆。帝曰:善!
所以仲景這里講的“骨髓”指的是大腦。
第11條:病人身大熱,反欲得衣者,熱在皮膚,寒在骨髓也。
“寒在骨髓也”會造成頭痛,那么很明顯這前半段是表證,屬傷寒麻黃湯證。
“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膚,熱在骨髓也!
“熱在骨髓也”是腦熱,為溫病。
例如流行性出血熱,往往四肢厥冷如冰,胸腹微微溫曖,不欲近衣被。
感謝李老師,我今天足足花了兩小時研究這個骨髓,終于弄明白11條原來是講傷寒和溫病的鑒別。

-------------------
  凡是會發(fā)熱的物質,都會愈捫愈熱。六病證的發(fā)熱,也都會愈捫愈熱。所以初觸之不覺大熱,而愈捫愈熱者,就不能稱之為身大熱。否則,六病證的發(fā)熱,就都是身大熱了。
   還有最起碼,身大寒,不是手足大寒。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不是真熱假寒。真熱假寒者,一定不會是身大寒。
  桂枝湯證也有服湯覆被卻不得汗出者,甚至服湯覆被二三次也不得汗出者,這在桂枝湯的服法中已經交代清楚。這種情況當然沒有煩熱,也就沒有“反不欲近衣”的表現(xiàn)。
  嗇嗇惡寒,冷得發(fā)抖的桂枝湯證,也不是臨床經常能夠看得到的。嗇嗇惡寒,又不欲近衣的桂枝湯證,更不是臨床上經常能夠看得到的。如果臨床經常能夠遇到這種情況,就不會把“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說成是真熱假寒,更不會有今天的爭論了。

-------------------
欲自解者,必當先煩,煩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脈浮,故知汗出解。

李老師說的不欲近衣,就是這個煩吧?這種情況臨床確實很多,我自己就有感觸,但是如果堅持住這個煩熱,蓋被子繼續(xù)捂,接著就會出汗就會好了。

-------------------
Zero:欲自解者,必當先煩,煩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脈浮,故知汗出解。
李老師說的不欲近衣,就是這個煩吧?這種情況臨床確實很多,我自己就有感觸,但是如果堅持住這個煩熱,蓋被子繼續(xù)捂 ..?(2013-02-28 00:46)?700)this.width=700;" >

這個是46條的證,脈浮而煩靠捂被子,汗是出不來的。

-------------------
李國棟:  凡是會發(fā)熱的物質,都會愈捫愈熱。六病證的發(fā)熱,也都會愈捫愈熱。所以初觸之不覺大熱,而愈捫愈熱者,就不能稱之為身大熱。否則,六病證的發(fā)熱,就都是身大熱了。
   還有最起碼 ..?(2013-02-27 23:01)?700)this.width=700;" >

這個欲捫欲熱,是前輩們的術語,確實需要臨床實踐才能感知,正常人捫不出39的溫度,接觸時覺得不熱,稍久就能感覺發(fā)熱明顯,接觸時感覺發(fā)熱,稍久反覺不熱,臨床都是可以見到的,而且有不同的臨床意義。
另外,測體溫一般是腋下體溫,所以醫(yī)生摸時,如果要與溫度計所測溫度一致,因為摸腋下不方便,但位置至少也要在軀干才有意義,去摸額頭和手是不行的。

-------------------
  摸手當然不行,發(fā)熱病人常有手涼。摸額頭不同于摸手。發(fā)熱為陽證者,額頭多燙。發(fā)熱為陰證者,額頭多不燙。

-------------------
每次讀到這句,都覺得前后一樣,得衣和不得衣,所以老是理解不了先生說的太陽和厥陰在本句的區(qū)別,這次終于看清了,慚愧之至,一個“得”字,一個“近”字,何等形象!

-------------------
封狼居胥:每次讀到這句,都覺得前后一樣,得衣和不得衣,所以老是理解不了先生說的太陽和厥陰在本句的區(qū)別,這次終于看清了,慚愧之至,一個“得”字,一個“近”字,何等形象!?(2013-03-11 14:35)?700)this.width=700;" >

說說看“得衣”的得,什么意思。

-------------------
說的是四逆湯證和白虎湯證吧.

-------------------
今再來:先來研究“骨髓”到底是怎么回事。傷寒書一般只講骨髓主里,沒有更多解釋。
《素問?奇病論篇》
帝曰:人有病頭痛以數(shù)歲不已,此安得之?名為何?岐伯曰:當有所犯大寒,內至骨髓,髓 ..?(2013-02-27 22:41)?700)this.width=700;" >

真是高論啊

-------------------
我歷來對陰陽格拒真假寒熱之說甚為不解,其說最為無理,誤人不淺。這分明是郁則生熱不榮則寒,人體之中如果氣血運行通路通暢,寒熱自會平均,若有寒有熱乃郁結而致,郁則生熱不榮則寒也就是氣血多為熱氣血少為寒。此條的寒熱是客觀之溫度,郁在表惡寒欲近衣而身大熱,郁在中心煩躁不欲近衣而身大寒。正氣欲抗邪,邪即為郁結,結在那里,正氣亦聚于此,氣血亦聚于此,氣血多為熱,郁結在表,氣血聚于表,表熱,郁結在中,氣血聚于中,中熱,那么有沒有氣血聚于里的條文?在辨可吐第十九有一條,大家可參看。
...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wǎng)站 中網(wǎng)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