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連三(1889-1969),河南人。1908年開始懸壺,行醫(yī)六十余載。周氏平生深研《內(nèi)》、《難》,對仲景典著極為推崇,漢以下則對黃元御學說研究頗深。由于他長期行醫(yī)于農(nóng)村,解放前人民生活饑寒交迫,所以接觸到的病人多為正虛陽弱。從實踐中,他認識到:“陽虛之證十之七八,陰虛之證十無二三。”因此臨床善用溫陽之法,對
附子之應(yīng)用尤廣。
周氏認為冠心病、風心病、肺心病后期應(yīng)多用溫陽之法,若出現(xiàn)四肢厥冷,大汗淋漓,面白唇淡,呼吸微弱,聲音低微,舌苔淡白,脈微欲絕之危證,必用回陽救逆,以挽命于頃刻。常用
茯苓、
桂枝各30克,附片、潞參各15克,干
姜、炙
甘草各12克。認為附子為溫腎陽之主藥,桂枝為通心陽之佳品,二藥合用,一溫一通,多能收效。周氏擅用附子溫陽治療
脫疽。他認為本病是由于心陽不足,功能紊亂,影響到氣血的運行,使氣滯、血瘀,當寒邪內(nèi)侵,腎陽式微,一派寒象相繼出現(xiàn)。心腎失調(diào),肝郁不舒,則經(jīng)絡(luò)阻塞,氣血不通,不通則痛,諸證叢生,此乃心、肝、腎三經(jīng)之證,病屬陰證范疇。治療主張以溫腎舒肝,通陽復脈之法。常用炮附子、桂枝、潞參、
白芍、
白術(shù)、茯苓各30克,
干姜、甘草各15克,
黃芪60克,治療各種脫疽多能收效。
周氏晚年對精神病的中醫(yī)治療也頗有研究,嘗謂:“癲狂之疾,屬熱癥者有之,屬寒者亦為常見!本売谄獠簧,運化失調(diào),痰濁內(nèi)生,痰氣上逆,蒙蔽清竅,正陽不足,運化無權(quán),以致濁陰填塞于上,亦能發(fā)病,故每見沉默
癡呆,語無倫次,時悲時喜,四肢厥冷,六脈沉微,汗出
遺尿等陽虛之證,治療即以溫腎補土,助陽扶正。常用茯苓、
牡蠣、
龍骨各30克,炮附子、潞參、干姜各15克,甘草9克為基本方,若痰盛者
瓜蒂散先吐之,再以上方加
陳皮、
半夏治之。
李翰卿(1892-1972),字華軒,山西省靈丘縣人。李氏自幼隨舅父習醫(yī),15歲即能診治一般疾病,后在山西省立醫(yī)學傳習所學習,畢業(yè)后由于醫(yī)術(shù)高明,就醫(yī)者絡(luò)繹不絕,成為山西四大名醫(yī)之一。解放后曾任山西省中醫(yī)研究所所長。與西醫(yī)同行合作,用中西醫(yī)結(jié)合非手術(shù)療法治療宮外孕獲得成功,該成果被評為全國十大醫(yī)學科研成果、全國科學大會重大貢獻一等獎。
李氏對附子頗有研究。他認為同樣是用附子溫陽,溫心腎必佐以補陰之品而以小劑量為佳,溫脾腎則不必佐用養(yǎng)陰之藥而劑量宜大。附子散寒止痛,若與
小茴香、
吳茱萸、干姜諸藥比較,附子偏重于入腎,癖痛、胃痛、
腹痛等兼有
腎陽虛者,用附子效果最好,至若單純由于肝寒所致疝痛、腹痛則小茴香、吳茱萸效佳,單純
胃寒作痛則以干姜為好。特別要提出的是:李氏認為附子治療
心力衰竭時劑量宜小,治
亡陽證兩便失禁、肢厥脈微時劑量宜大。
當代山西名醫(yī)朱進忠先生是李氏弟子,所著《中醫(yī)臨床經(jīng)驗與方法》(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3年出版)記載了李氏以小劑量附子治療心衰的案例;颊吆履衬,女,36歲。21歲結(jié)婚,婚后不久即
心悸氣短,偶有
咳血,某院診斷為風心、
二尖瓣狹窄、房顫。3年前產(chǎn)第2胎后病情加劇,反復咳血,手術(shù)治療后出現(xiàn)房顫、心衰、
腹水,治療2年無效。其癥見呼吸極度困難,不能平臥,心悸心煩,全身浮腫,胸腹積水,發(fā)紺,口干渴,舌紫暗,苔少,脈細數(shù)促,手足心灼熱而指趾反見厥冷。某醫(yī)以為心
腎陰虛,急予滋陰清熱。藥后腹部墜脹,氣短難續(xù),并時見
神昏譫語。請李氏急會診。云:此病陰陽大衰,正虛邪實,攻補兩難,若不急救心腎之陽,則病者不久于人世矣。急處:附子0.3克、茯苓1克、白術(shù)0.3克、白芍3克、
人參1克、
杏仁1克、桂枝1克。服藥2小時后,氣短心悸好轉(zhuǎn),1小時后開始排尿,后又連續(xù)排尿4次。次日已可平臥,呼吸困難明顯好轉(zhuǎn),浮腫與腹水亦明顯減輕。繼進3劑,浮腫全消,能下地活動。一醫(yī)云:如此重病,竟用如此輕劑,豈能頂事。改用較大劑量真武湯合
生脈散,服藥1劑,病情又劇,再請李氏會診,改用小劑真武而好轉(zhuǎn)。如此重病,僅用0.3克附子而獲奇效,值得進一步深入研究。
朱卓夫(1893-1969),字先敬,湖南湘潭縣人,著名中醫(yī)學家。因曾祖身患痼疾五年,遍延名醫(yī)不救,悲而學醫(yī)。1957年組建湘潭市中醫(yī)院任業(yè)務(wù)院長,1959年受聘為湖南省中醫(yī)藥研究所特約研究員。著有《臨證心得》一書,《湖南省老中醫(yī)醫(yī)案選》(第一輯)亦選載其部分醫(yī)案。
朱氏平生最喜用附子,也最善用附子。他認為凡見癥有面蒼、汗出、溲清、舌淡,即可放膽使用。戴陽之面赤如妝,虛陽上浮之舌紅少津,陽虛陰必走之
吐血,過用寒涼使實熱化為虛寒之
麻疹,脾陽不運胃津之
消渴等等陰陽疑似之癥,在辨證準確之后,也當機立斷,重用附子。如遇真陽衰竭,脫癥蜂起,奄奄一息,頃刻待斃之際,附子不僅重用60克以上,且常用生附子直追殘陽,挽回生機。大吐大瀉,陽隨陰脫,用大劑量附子理中湯加
木瓜;朝食暮吐,反胃重癥,用生附子炭劑,乘熱投入姜汁研末蜜丸作根治法;腎陽虛水濕內(nèi)停之
水腫,水氣上泛之
眩暈,水泛為痰之咳喘,均用大劑
真武湯加味;腎虛水腫,經(jīng)久不愈之慢性腎炎用濟生
腎氣丸;消渴引飲,飲一溲二之下消用腎氣丸加
烏梅、
花粉等,都是以附子為主藥而重用。但在
上熱下寒,從陽引陰,引火歸元的辨治中,附子用量則較輕微。誤表戴陽之
傷寒壞癥,面赤身熱煩渴,大便反瀉,舌苔兩邊白潤舌中紅燥,乃上熱下寒,用益元湯,扶陽滋陰并用,附子用量中等。陽氣不得入于陰致陰虛
失眠盜汗,用附子以為補陰響導從陽引陰,每用二加龍骨湯加
棗仁、
浮小麥;陰虛于下,虛陽上浮的虛火喉癥,用李紀方鎮(zhèn)陰煎;
腎不納氣,虛陽上浮的
氣喘,用《馮氏錦囊》全真一氣湯,以附子與淮
牛膝配伍引火歸元,則附子用量又極輕微。
[
Last edited by 神奇居士 on 2007/2/1 at 17: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