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治療中風后遺癥有兩個代表方,一個是
補陽還五湯,一個是
地黃飲子.補陽還五湯是治療因元氣不足,氣虛血瘀,經絡閉阻不通,經脈肌肉失養(yǎng),而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下肢痿廢,小便頻數(shù),言語蹇澀,口角流涎,苔白,脈緩.而
地黃飲子是治療因下元虛衰,虛陽上浮,痰濁上泛所到的瘖痱之癥,瘖為失音不能言,痱為足廢不能用,并見四肢厥冷,冷汗自出,舌淡苔白滑潤,脈沉遲細弱.二者,均苔白舌淡,只是一個是脈緩,一個是脈沉遲細弱.但事實在臨床上,要真正的憑證處方,有時并不是這么明顯的.因為在心易了,指下難明.書上說得很清楚,而臨證時并沒有完全如書上所說.
如何更好的理解這兩個方子的臨床運用,我在學習
黃帝內經的<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有這一段話得到啟示:"天不足于西北,故西北方陰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滿東南,故東南方陽也,而左手足不如右強也.帝曰:何以然?岐伯曰:東方陽也,陽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則上明而下虛.故使耳目聰明而手足不便也.西方陰也,陰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側下盛而上虛,故耳目不聰明而手足便也.故俱感于邪,其在上則右甚,在下則左甚,此天地陰陽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
陰精從右而降,而陽氣從左而升.因而陽升陰降,人體氣血精津生化無窮.如果陰精之降失常,則陰精不能并于下.在正常情況下,右手足強于左手足,這是因為其精氣旺的緣故.因而當右側有病側時,可以知其精氣不足,因為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所以當中風后遺癥以右側肢體為患側時,我常選用地黃飲子.而出現(xiàn)在左側者,選用補陽還五湯.
病例1.李某,女 74歲.晨起見右側肢體不遂,左側口角流涎而住院運用西醫(yī)的常規(guī)治療.一月后出院,癥狀示見明顯好轉.轉而到我處就診,癥見:頭暈,
頭痛.右側肢體不遂,口角流涎,易出汗,四肢溫和,口干不欲飲.納食尚可,舌鮮經少苔而有裂紋,脈緩弱.處方如下:
熟地黃15.0
巴戟12.0
萸肉10.0
石斛12.0
肉蓯蓉10.0 制
附子3.0
五味子10.0
肉桂1.5 白
茯苓10.0
麥冬10.0
菖蒲10.0
遠志10.0
牛膝12.0
地龍12.0
雞血藤30.0
川芎12.0
歸尾10.0 五付 水煎服,每日一付.同時運用頭針,取足運感區(qū),運動區(qū),感覺區(qū).體針取足三里,申脈,居髎,肩嵎,曲池,合谷等.結合子午
流注開穴.每日一次.五日后,患者自感患側肢體較前有力.能做輕微的自主活動.因為已經收效,于是守法不變,繼續(xù)治療10余天,已能自己行走,手能握物.因其家在農村,經濟上困難.未再進行治療.
病例2黃某,女 65歲,晨起感到左側肢體活動不便,無力,行走易跌.無口角歪斜流涎.在門診西醫(yī)擬診為"腦梗".ct檢查診斷:"腔隙性腦梗",在用維腦路通,復方
丹參等靜脈點滴同時,要求運用中醫(yī)治療.現(xiàn)見癥:左側半身不遂,氣少懶言,納食尚可,二便調,無口渴.舌淡苔白,脈細弱.處方:
黃芪60.0丹參60.0
杜仲15.0
赤芍15.0 川芎12.0 歸尾10.0
雞血藤30.0 地龍15.0
桃仁10.0
紅花5.0
姜黃10.0
甘草6.0 .同時針灸治療:頭針,取足運感區(qū),運動區(qū),感覺區(qū).體針取足三里,申脈,居髎,肩嵎,曲池,合谷等.結合子午流注開穴.十日后,癥狀完全消失.
-----------講的好 有道理
-----------有道理,我地是一下。
-----------謝謝先生指點
-----------很早的帖子,但講得好
-----------呵呵,蠻有意思的
-----------左升右降好理解,但古人說左血右氣當何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