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shù)據(jù)庫中醫(yī)疾病數(shù)據(jù)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shù)據(jù)藥學下載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中醫(yī)書籍 > 正文:汗吐下法親歷記
    

鄒孟城三十年臨證經驗集:汗吐下法親歷記

我國歷代醫(yī)家中,善用汗吐下法治病者,子和之后,未之聞也。謂之千古絕響,似不為過。近今醫(yī)家處方用藥多尚穩(wěn)健,能紹子和之箕裘者,蓋亦寡矣。余數(shù)讀子和之書,欣慕子和之法,而不敢一試焉。雖非全由談虎色變,聞雷落箸,畏懼之而不敢用,實為醫(yī)家肩負救死扶傷之責。先…

我國歷代醫(yī)家中,善用汗吐下法治病者,子和之后,未之聞也。謂之千古絕響,似不為過。近今醫(yī)家處方用藥多尚穩(wěn)健,能紹子和之箕裘者,蓋亦寡矣。余數(shù)讀子和之書,欣慕子和之法,而不敢一試焉。雖非全由談虎色變,聞雷落箸,畏懼之而不敢用,實為醫(yī)家肩負救死扶傷之責。先賢膽大心細智園行方之訓,歷歷在心,故未嘗敢有一藥浪投也。于是求索善用子和之法者,每思以一睹為快,而竟亦了不可得。直至數(shù)年前,得遇川沙陳英俊醫(yī)師,始知子和之法尚有傳人在。且親服其所授吐下之藥,而體驗益深也,故記其始末,以饗同好。

余于十年前,一度身體不舒,痰氣阻塞于中,心肝火熾于上,而脾腎不足于內。服清火順氣消痰之藥,兼扶脾土,有效而無大效。商之名家,計無所出。欲用吐下之法,而慮其峻烈。因思丹溪有“倒倉法”,乃以黃牛肉二十斤,熬其汁成琥珀色,空腹飲之。病在上則吐,病在下則瀉,上下兼病則吐瀉交作,祛病如掃。且牛肉補土,病去速而正不傷也。

愚意先以小量試之。于是購買牛肉五斤,熬汁去渣,濃縮其汁,僅得大半碗。因數(shù)量太少,服后僅泛惡而不吐,更不致瀉。而中焦倍覺阻塞益甚,上下之氣,似被痞隔,頭脹胸悶,眼熱心悸,足脛酸軟,皮膚干糙若砂紙。時時自覺氣機上冒而不能下達,神情亦稍呆鈍。每日臨證,僅能勉力支持。屢請名家投劑,方證得當,效終不顯,病則日益加甚。

四個月后,有緣得見陳英俊先生于其診室。先生年逾古稀,形豐而神采奕然。無論男女童叟,凡來診者,皆先診脈,而后據(jù)脈言證,多能若合符節(jié)。脈證既符則于其自備之數(shù)十味丸藥中選定一種丸藥或處以湯藥,并隨即煎煮使當即服下,服后或吐或不吐,過半小時后再復診脈,然后予另一種丸藥或湯劑,帶回服用。服后必致吐瀉,吐瀉過后,繼以“先清后調”兩法以善其后。清法乃多以丸藥清未盡之內熱。調則開處方兩張,一為寒熱并用之劑,每以桂附與硝黃同投;一為消補兼清之方。先服前者一帖,停藥一日再服后者一帖,復停藥一日再服前者。如此交替服至各四、五劑,再前往診脈吐下,繼以清調,周而復始直至病愈。

余被診脈后,謂是五臟積熱,所言癥情鑿鑿。先予“紫葛丸”如梧桐子大者六十粒,下咽即覺辛辣異常,旋感胸中熱辣,慍慍欲吐而未能吐。半小時后www.med126.com復診脈,予“十補丸”六十粒暨清調方藥,囑帶回服用。因路途遙遠,3小時后始到家,已下午3時矣。立即將十補丸服下,入口味甘,帶有人參氣。服藥后1小時,開始劇吐。所吐物盡是褐色粘膩之液,因先服之藥有辛昧,故吐時滿口辛辣,直吐至辣味漸消則吐自止。繼而大瀉數(shù)十次,始猶帶糞,后者純?yōu)橄∷。至夜半尚不能止,以針灸針刺足三里、內庭二穴,立時止瀉。次日身肢疲軟,而胃納不減,休息一日即體力恢復,吐瀉之后,頓覺胸腹寬暢,三焦通達,神清氣爽而諸癥去矣。數(shù)月之病,除于一旦,正有不可思議者。

陸放翁有句云:“紙上得來總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誠見道之言也。余親服吐下之藥而效立見,以切身之體驗,益知為人司命者,子和之書不可不讀,子和之法不可偏廢也。

附一:陳先生為余所開“清”方

大黃9g 黃芩9g 黃連6g 檳榔16g 木香9g 附子9g 肉桂6g 白術9g 神曲18g 茯苓16g 澤瀉12g 當歸9g 延胡6g 青陳皮各9g 半夏9g 南星6g 

附二:陳先生為余所開“調”方

黃芪18g 黨參16g 白術9g 陳皮9g 升麻9g 柴胡16g 甘草6g 當歸6g 木香9g 檳榔16g 

按:服吐下等烈性藥物后,常見“瞑!爆F(xiàn)象,亦即藥物反應之一端也。孟子曰:“若藥不瞑眩,則厥疾不瘳!比粍t“瞑!爆F(xiàn)象,益歟?害歟?何以別之?余于臨證之中,藥物反應者數(shù)數(shù)見之,其狀各不相同。要凡反f1411.cn/shouyi/應之時,對病者之精神狀態(tài)無明顯影響者,則為藥病相當,是藥力祛病之應也。反應之后,自有效驗可見,孟子所說者,即此之謂也。若反應之時,病者之精神狀態(tài)明顯受其影響者,如見精神萎頓、正氣不支;或心緒煩亂、意不自守;或言語錯亂、神識不清等,則屬藥不應病,或是藥重傷身之害,速宜設法補救,不可掉以輕心。凡服重藥劇藥者,宜加慎焉。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關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申明 -誠聘英才 - 網站地圖 - 醫(yī)學論壇 - 醫(yī)學博客 - 網絡課程 - 幫助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站 中網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