鈣鹽和磷酸鹽是人體內含量最高的無機鹽,成人體內鈣總量約為400-800g,約99%的鈣和86%以上的磷存在于骨骼和牙齒中。
(一)體內Ca2+的生理功能
⒈血漿Ca2+可降低毛細血管和細胞膜的通透性,降低神經、肌肉的興奮性當血漿Ca2+的濃度降低時,神經、肌肉的興奮性增高,可引起抽搐。
⒉血漿Ca2+作為血漿凝血因子Ⅳ參與凝血過程它是因子Ⅸ、因子Ⅹ、凝血酶原、因子ⅩⅢ等的激活作用中不可缺少的輔因子。
⒊骨骼肌中的Ca2+可引起肌肉收縮當肌細胞內儲存Ca2+受神經沖動而釋放,Ca2+濃度增大到10-7-10-5mol/L時,Ca2+可迅速地與鈣蛋白的鈣結合亞基結合,引起一系列構象改變后導致肌肉收縮。
⒋Ca2+是重要的調節(jié)物質一方面作用于質膜,影響膜的通透性及膜的轉運。一方面,在細胞內Ca2+作為第二信使起著重要的代謝調節(jié)作用。此外,Ca2+還是許多酶(脂肪酶、ATP酶)的激活劑,Ca2+還能抑制維生素D3-1α-羥化酶的活性,從而影響代謝。
(二)磷的生理功能
⒈血中磷酸鹽(HPO42-/H2PO4-)是血液緩沖體系的重要組成成分。
⒉細胞內的磷酸鹽參與許多酶促反應如磷酸基轉移反應、加磷酸分解反應等。
⒊構成核苷酸輔酶類(如NAD+、NADP+、FMN、FAD、CoA等)和含磷酸根的輔酶(如TPP、磷酸吡哆醛等),還構成多種重要的核苷酸(如ATP、GTP、UTP、CTP、cAMP、cGMP等)。
⒋細胞膜磷脂在構成生物膜結構、維持膜的功能以及代謝調控上均發(fā)揮重要作用。酶蛋白及多種功能性蛋白質的磷酸與脫磷酸化則是代謝調節(jié)中化學修飾調節(jié)的最為普遍、最為重要的調節(jié)方式,與細胞的分化、增殖的調控有密切的關系。
(一)血鈣與血磷
⒈血鈣血鈣幾乎全部存在于血漿中,正常人血鈣波動甚小,保持于2.25-2.75mmol/L(10±1mg/dl或4.5-5.5mEq/L)。血漿鈣分為可擴散鈣和非擴散鈣兩大類。非擴散鈣是指與蛋白質(主要是白蛋白)結合的鈣,約占血漿總鈣的40%,它們不通透毛細血管壁,也不具有前述生理功用。
血漿(清)鈣的60%是可擴散鈣,其中一部分(占血漿總鈣的15%)是復合鈣,即是與檸檬酸、重碳酸根等形成不解離的鈣。發(fā)揮血鈣生理作用的部分是離子鈣,占總鈣的45%,非擴散鈣與離子鈣之間可以互相轉化。臨床上常測定血清總鈣量以觀察血清離子鈣的變化情況,方法簡便。但由于非擴散鈣部分可隨血清白蛋白濃度的增減而改變,即同時引起血清總鈣含量的增減,但不影響血清離子鈣的濃度。目前已可應用離子選擇電極等方法直接測定血清中離子鈣的濃度,其正常參考值為0.94-1.26mmol/L。
血清pH值對血鈣濃度有顯著影響,酸中毒時蛋白結合鈣向離子鈣轉化;堿中毒時,血漿離子鈣濃度降低,此時雖血漿總鈣含量無改變,亦可出現(xiàn)抽搐現(xiàn)象。
⒉血磷血液中的磷以有機磷和無機磷兩種形式存在。有機磷酸酯和磷脂存在于血細胞和血漿中,含量甚大,血磷通常是指血漿中的無機磷,正常人血漿無機磷含量為成人1.1-1.3mmol/L(3.5-4.0mg/dl),嬰兒為1.3-2.3mmol/L(4-7mg/dl),血漿無機磷酸鹽的80%-85%以HPO42-的形式存在,其余為H2PO4-,PO43-僅含微量。
血漿磷的濃度不如血漿鈣濃度穩(wěn)定,新生兒血磷約為1.8mmol/L(5.5mg/dl),6個月嬰兒可升高至2.1mmol/L(6.5mg/dl)。此后隨年齡增長又逐步下降,15歲時達成人水平。兒童時期血磷高是由于兒童處于成骨旺盛期,堿性磷酸酶活性較高所致。成年人血磷也有一定的生理變動,進食、攝糖、注射胰島素和腎上腺素等情況下,由于細胞內磷的利用增加,也可引起血磷降低。血鈣與血磷之間也有一定的濃度關系,正常人鈣、磷濃度(mg/dl)的乘積在36-40之間,病理條件下此值可高于40或低于36。
(二)鈣磷代謝及其調節(jié)
⒈鈣、磷的吸收與排泄正常成人日攝入鈣量在0.6-1.0g之間。發(fā)育期兒童、少年、孕婦及授乳婦女需較多的鈣。食物鈣主要含于牛奶、乳制品及果菜中。鈣主要在十二指腸吸收,成人每日可吸收0.1-0.4g,鈣吸收主要是在活性維生素D3調節(jié)下的主動吸收。腸管pH明顯地影響鈣的吸收,偏堿時可以促進Ca3(PO4)2的生成,因而能減少鈣的吸收。乳酸、氫基酸及胃酸等酸性物質有利于Ca3(H2PO4)2的形成,因此能促進鈣的吸收。食物中的草酸和植酸可與鈣形成不溶性鹽,影響鈣的吸收。食物中鈣磷比例對吸收也有一定影響,Ca:P=2:1時吸收最佳。
鈣通過腸管及腎排泄。由消化道排出的鈣一部分是未吸收的食物鈣,另一部分是腸管分泌的鈣(每日可達600mg),分泌的鈣量可因攝入高鈣膳食而增加,嚴重腹瀉排鈣過多可導致缺鈣。經腎排泄的鈣占體內總排鈣量的20%。每日由腎小球濾出約10g鈣,其中約一半在近曲小管被重吸收,1/5在髓袢升段被吸收,其余在遠曲小管和集合管被吸收,尿中排鈣量只占濾過量的1.5%(約150mg)。尿鈣的排出量受血鈣濃度的直接影響,血鈣低于2.4mmol/L(7.5mg/dl)時尿中無鈣排出。
成人每日進食磷約1.0-1.5g,以有機磷酸酯和磷脂為主,在腸管內磷酸酶的作用下分解為無機磷酸鹽。磷在空腸吸收最快,吸收率達70%,低磷膳食時吸收率可達90%。由于磷的吸收不良而引起的缺磷現(xiàn)象較少見,但長期口服氫氧化鋁凝膠以及食物中鈣、鎂、鐵離子過多,均可由于形成不溶性磷酸鹽而影響磷的吸收。
腎是排泄磷的主要器官,腎排出的磷占總磷排出量的70%,30%由糞便排出。每天經腎小管濾過的磷可達5g,約85%-95%被腎小管(主要是近曲小管)重吸收。
⒉鈣磷代謝的調節(jié)鈣、磷的吸收與排泄、血鈣與血磷的水平、機體各組織對鈣磷的攝取利用和儲存等都是在活性維生素D、甲狀旁腺激素及降鈣素這三種激素的調節(jié)下進行的。
⑴甲狀旁腺素:甲狀旁腺素(parathyroidhormone,PTH)是由甲狀旁腺的主細胞合成并分泌的一種單鏈多肽。初合成的是含115個氨基酸殘基的前甲狀旁腺素原,再在粗面內質網去掉N端25個氨基酸殘基形成甲狀旁腺素原,后者在高爾基復合體內從N端去掉一個六肽,形成84個氨基酸殘基的PTH,分子量9500。
PTH的合成與分泌受細胞外液Ca3+濃度的調節(jié),血鈣濃度低(如降至1.3mmol/L)時可明顯促進PTH的合成與分泌;血鈣濃度高(如達3.9mmol/L)則抑制PTH的合成與分泌。血鈣在1.3-3.9mmol/L范圍內,血鈣濃度與PTH分泌呈負相關關系。
在肝枯否細胞及腎小管細胞,PTH均可被分解為N端兩個片段,N片段具有PTH活性,可被肝細胞、腎及骨組織攝取,C片段無PTH活性(表)6-1。
表6-1 血中PTH各片段的活性比較
片段 | 分子量 | 產生器官 | 激素活性 | 靶器官 | 百分比 | 血中 | 代謝 |
完整PTH | 9500 | 甲狀旁腺 | + | 腎 | <10 | <10分鐘 | 肝、腎 |
N片段 | 3000-4000 | 肝、腎 | + | 腎、骨 | <10 | <10分鐘 | 腎、骨 |
C片段 | 6000-7000 | 肝、腎 | - | / | <80 | >1小時 | 腎 |
甲狀旁腺 |
PTH是維持血鈣正常水平的最重要的調節(jié)因素,它有升高血鈣、降低血磷和酸化血液等作用,其主要靶器官是骨、腎小管,其次是小腸粘膜等。PTH作用于靶細胞膜;钚韵佘账岘h(huán)化酶系統(tǒng),增加胞質內cAMP及焦磷酸鹽濃度。cAMP能促進線粒體Ca2+轉入胞質;焦磷酸鹽則作用細胞膜外側,使膜外側Ca2+進入細胞,結果可引起胞質內Ca2+濃度增加,并激活細胞膜上的“鈣泵”,將Ca2+主動轉運至細胞外液,導致血鈣升高。
PTH對骨的作用:骨是最大的鈣儲存庫,PTH總的作用是促進溶骨,提高血鈣。PTH可在數(shù)分鐘到數(shù)小時內引起骨鈣動員,使密質骨中的鈣釋放入血,此種作用迅速但不持久。數(shù)小時至數(shù)日內,PTH的作用是將前破骨細胞和間質細胞轉化為破骨細胞,使破骨細胞數(shù)目增多,引起溶骨作用和骨鈣的大量釋放。PTH對破骨細胞的作用是使細胞內Ca2+濃度增加,進而促使溶酶體釋放各種水解酶;另一方面抑制異檸檬酸脫氫酶等酶活性,使細胞內異檸檬酸、檸檬酸、乳酸、碳酸及透明質酸等濃度增高,促進溶骨。此外,膠原酶活性也顯著升高,這均有利于溶骨作用。
PTH對腎的作用:主要是促進磷的排出及鈣的重吸收,進而降低血磷,升高血鈣。它作用于腎遠曲小管和髓袢上升段以促進鈣的重吸收;抑制近曲小管及遠曲小管對磷的重吸收,使尿磷增加。
此外,PTH促進腎活性維生素D的形成,它能促進腎25-(OH)-D3lα-羥化酶的活性增高,從而促進25-(OH)-D3lα-羥化作用。
PTH對小腸的作用是促進腸管對鈣的重吸收,這一作用是通過活性維生素D來實現(xiàn)的。PTH刺激腎25-(OH)-D3lα-羥化酶,促進lα,25-(OH)-D3的生成,后者作用于小腸,促進小腸對鈣和磷的吸收。
⑵降鈣素:降鈣素(calcitonin,CT)是由甲狀腺濾泡旁細胞(parafollicularcell,C細胞)合成、分泌的一種單鏈多肽激素,由32個氨基酸殘基組成,分子量3500。CT在初合成時是由136個氨基酸殘基組成的分子量為15000的前體物。此前體物中還含有一個稱為下鈣素(katacalicin)的21肽肽段。當血鈣增高時,降鈣素及下鈣素等分子分泌,下鈣素能增強降鈣素降低血鈣的作用,血鈣低于正常時CT分泌減少。CT作用的主要靶器官是骨、腎和小腸。CT對骨的作用是抑制破骨細胞活性,從而抑制骨基質的分解和骨鹽溶解,同時抑制破骨細胞的生成,還有使間質細胞轉變?yōu)槌晒羌毎淖饔,結果促進骨鹽沉淀,降低血鈣。此外,它還抑制腎小管對磷的重吸收,以增加尿磷,降低血磷。
⑶維生素D:天然存在的維生素D有兩種,即維生素D2(麥角鈣化醇,erqocalciferol)及維生素D3(膽鈣化醇,cholecalciferol)。維生素D2及D3具有相同的生理作用,且都必須在體內進行一定的代謝轉變,成為活化型后才能發(fā)揮其生物學作用,肝和腎是維生素D活化的主要器官。
肝細胞微粒體中有維生素D3-25-羥化酶系,可在NADPH、O2和Mg2+參與下將維生素D3羥化生成25-(OH)-D3。在肝生成的25-(OH)-D3與血漿中特異的α2-球蛋白(D結合蛋白)結合,運輸至腎,在腎近曲小管上皮細胞線粒體中的25-(OH)2-D3lα-羥化酶系(包括黃素酶.鐵硫蛋白和細胞色素P450)的催化下,羥化生成lα,25-(OH)2-D3。后者具有較強的生理活化,其活性比維生素D3高10-15倍,被視為維生素D的活化型,并被當作激素。
1α,25-(OH)2-D3能反饋地抑制25-OH-D3-1α-羥化酶的活性,但可誘導腎25-OH-D3-24-羥化酶的合成。故當體內1α,25(OH)2-D3減少時,25-(OH)-D3傾向于合成高活性的1α,25(OH)2-D3;而當1α,25(OH)2-D3過多時,可形成低活性的1,24,25-(OH)2-D3,這對于防止體內活性維生素D產生過多,控制維生素D中毒有重要意義。
無機磷可抑制25(OH)-D3-1α-羥化酶系的活性,故當血磷降低時可促進1,25-(OH)2-D3的生成,血磷正;蛟龈邥r,25-(OH)-D3-1α-羥化酶系活性降低。甲狀旁腺激素亦可促進1α,25-(OH)2-D3的生成;而降鈣素則抑制此過程。
活性維生素D3作用的靶器官主要是小腸、骨和腎。
對小腸的作用:1α,25-(OH)2-D3具有促進小腸對鈣、磷的吸收和轉運的雙重作用,即促進腸粘膜細胞膜對鈣的通透、細胞內的結合及轉運。鈣主要在十二指腸吸收,腸粘膜上皮細胞刷狀緣存在著可控制Ca2+通透的孔道,而在基底膜一側,Ca2+向血液的轉運是在Ca2+-ATP酶作用下的主動耗能過程。
1α,25-(OH)2-D3進入腸粘膜上皮細胞后,首先與細胞液中特異受體結合,然后起到下述生理作用:①與受體結合的1α,25-(OH)2-D3直接作用于刷狀緣,改變膜磷脂的結構與組成(增加磷脂酰膽堿和不飽和脂肪酸含量),從而增加鈣的通透性;②與受體結合的1α,25-(OH)2-D3進入細胞核,加快DNA轉錄mRNA,促進與Ca2+轉運有關的蛋白質(鈣結合蛋白,Ca2+-ATP酶)的生物合成;③與受體結合的1α,25-(OH)2-D3還刺激基底膜腺苷酸環(huán)化酶的活化。這樣,進入細胞的Ca2+和cAMP都作為第二信使,發(fā)揮其調節(jié)作用。
在1α,25-(OH)2-D3的作用下,細胞內鈣濃度升高,一部分Ca2+進入線粒體,鈣結合蛋白多位于粘膜細胞的基底膜側,它可從線粒體接受Ca2+,再將Ca2+轉運到基底膜的鈣泵上,將Ca2+輸送至血液中。小腸粘膜還可通過Na+-Ca2+交換體系(需與Na+,K+-ATP酶相偶聯(lián))將Ca2+轉運至血液。
1α,25-(OH)2-D3還能促進小腸粘膜細胞對磷的吸收。
對骨的作用:1α,25-(OH)2-D3對骨的直接作用是促進溶骨,用佝僂病動物實驗證明:骨鈣沉積于骨端軟骨的作用也以1α,25-(OH)2-D3為最高。1α,25-(OH)2-D3與PTH協(xié)同作用下,加速破骨細胞的形成,增強破骨細胞活性,通過促進腸管鈣、磷的吸收及促進溶骨,使血鈣、血磷水平增高以利于骨的鈣化。也就是說,1α,25-(OH)2-D3能維持骨鹽溶解與沉積的對立統(tǒng)一過程,有利于骨的更新與生長。
對腎的作用:1α,25-(OH)2-D3對腎小管上皮細胞的作用是促進對鈣、磷的重吸收,其機制也是增加細胞內鈣結合蛋白的生物合成。
在正常人體內,通過PTH、CT、1α,25-(OH)2-D3三者的相互制約,相互協(xié)調,以適應環(huán)境變化,保持血鈣濃度的相對恒定。現(xiàn)將上述三種激素對鈣磷代謝的影響列于表6-2。
表6-2 三種激素對鈣磷代謝的影響
激素 | 腸鈣吸收 | 溶骨作用 | 成骨作用 | 腎排鈣 | 腎排磷 | 血鈣 | 血磷 |
PTH | ↑ | ↑↑ | ↓ | ↓ | ↑ | ↑ | ↓ |
CT | ↓(生理劑量) | ↓ | ↑ | ↑ | ↑ | ↓ | ↓ |
1α,25-(OH)2-D3 | |||||||
↑↑ | ↑ | ↑ | ↓ | ↓ | ↑ | ↑ |
↑升高:↑↑顯著升高;↓降低
鈣磷代謝的異常包括高鈣血癥、低鈣血癥、高鈣尿癥、高磷血癥以及低橉血癥,F(xiàn)分別敘述如下。
(一)高鈣血癥
按病因學分類(表6-3)引起高鈣血癥(hypercalcemia)的原因包括溶骨作用增強、小腸鈣吸收增加以及腎對鈣的重吸收增加等。高鈣血癥是由于過多的鈣進入細胞外液,超過了細胞外液鈣濃度調節(jié)系統(tǒng)的調節(jié)能力或鈣濃度調節(jié)系統(tǒng)的異常所致。較多見的是惡性腫瘤,其次是原發(fā)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癥。
上述引起高鈣血癥的原因中,最多見的是由于溶骨作用而引起的高鈣血癥。PTH、前列腺素、破骨細胞激活因子(osteoclastactivationfactor,OAF)、甲狀腺素、1α,25-(OH)2-D3等都可促進溶骨作用。現(xiàn)將幾種常見的高鈣血癥略加說明。
⒈原發(fā)性甲狀腺功能亢進和PTH異位分泌這兩種情況都造成PTH過多,促進溶骨作用,又促進了維生素D的活化,間接地促進了腸管對鈣的吸收,引起高鈣血癥。
⒉惡性腫瘤惡性腫瘤骨轉移是引起血鈣升高的最常見的原因。65%的乳腺癌病人有骨轉移,多發(fā)性骨髓瘤和Burkitt淋巴肉瘤亦多有骨轉移。這些腫瘤細胞可分泌破骨細胞激活因子,這種多肽因子能激活破骨細胞。腎癌、胰腺癌、肺癌等即使未發(fā)生骨轉移亦可引起高鈣血癥,這與前列腺素(尤其是PGE2)的增多導致溶骨作用有關。
表6-3 高鈣血癥的病因學分類
⒈溶骨作用增強 | 原發(fā)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癥 |
PTH的異位分泌 | |
甲狀腺功能亢進 | |
惡性腫瘤(白血病、多發(fā)性骨髓瘤等) | |
廢用性骨萎縮 | |
⒉小腸鈣吸收增加 | 維生素D攝入過量 |
維生素A攝入過量 | |
類肉瘤病 | |
⒊腎對鈣重吸收增多 | 應用噻嗪類藥物 |
⒋其他 | 乳-堿綜合征 |
腎上腺功能不全(如艾迪生病) | |
急性腎功能不全 | |
嬰兒特發(fā)性高鈣血癥 |
⒊維生素D中毒治療甲狀旁腺功能低下或預防佝僂病而長期服用大量維生素D可造成維生素D中毒,維生素D在體內的半壽期長,中毒可持續(xù)數(shù)月,高鈣高磷血癥引起頭痛惡心等一系列癥狀及軟組織和腎的鈣化。
⒋甲狀腺功能亢進甲狀腺素具有溶骨作用,中度甲亢病人約15%-20%伴有高鈣血癥。
(二)低鈣血癥
低鈣血癥(hypocalcemia)的病因學分類見表6-4。
表6-4 低鈣血癥的病因學分類
⒈溶骨作用減弱,成骨作用增強 | 甲狀旁腺功能低下(原發(fā)性,手術) |
假性甲狀旁腺功能低下 | |
甲狀腺功能亢進病人手術后 | |
低鎂血癥(酒精中毒,吸收不良綜合癥) | |
惡性腫瘤骨轉移(前列腺癌) | |
⒉腸管鈣吸收的抑制 | 維生素D缺乏 |
維生素D攝入不足或紫外線照射不足 | |
吸收不全綜合征 | |
維生素D活化受阻 | |
⒊其他 | 低白蛋白血癥(腎病綜合征) |
急性胰腺炎 | |
妊娠、腎功能不全 | |
大量輸血 |
甲狀旁腺功能低下可因甲狀旁腺或甲狀腺手術的失誤所引起。由于PTH的分泌減少,骨中破骨細胞減少,成骨細胞增加,造成一時性低鈣血癥。假性甲狀旁腺功能低下主要是由于PTH的靶器官受體異常,對PTH應答不良所引起。低鎂血癥時PTH的分泌減少,也可由于引起PTH靶器官對PTH反應低下而造成低鈣血癥。食物中維生素D缺少或紫外線照射不足,或消化系統(tǒng)疾病造成維生素D吸收障礙都可引起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此時血循環(huán)中的活性維生素D減少,引起腸鈣吸收減少及血鈣降低。血鈣降低又刺激PTH的分泌,促進骨鈣動員和增加腎小管對鈣的重吸收,通過此種代償機制維持血鈣正常水平。
急性胰腺炎時機體對PTH的反應性降低,CT和胰高血糖素分泌亢進。急性胰腺炎時的低血鈣與溶骨作用的抑制可能有關。
腎功能不全時由于腎功能低下而造成活性維生素D產生不足,結果PTH對溶骨的促進作用降低,造成低鈣血癥。
低血鈣時神經、肌肉興奮性增加,外界刺激可引起肌肉痙攣、手足搐搦。維生素D缺乏引起的佝僂病可表現(xiàn)方頭、O形或X形腿、雞胸及念珠胸,血清堿性磷酸酶可因軟骨細胞增加而活性增高,可高達50-60布氏單位(正常值為5-15布氏單位)。
(三)高磷血癥
高磷血癥(hyperphosphoremia)主要是由于腎排出減少,溶骨作用亢進,磷攝入過多,磷向細胞外移出及細胞破壞等原因所造成。臨床上常伴有血鈣降低的各種癥狀和軟組織的鈣化現(xiàn)象。高血磷的病因可見表6-5。
表6-5 高磷血癥
⒈攝入磷過多 | 攝取磷過多 |
小腸磷吸收亢進(維生素D過量) | |
使用含磷緩瀉劑 | |
磷酸鹽靜注 | |
⒉磷向細胞外移出或組織破壞 | 呼吸性酸中毒 |
糖尿病性酮癥、酸中毒 | |
乳酸性酸中毒 | |
骨骼肌破壞 | |
高熱 | |
惡性腫瘤(化療) | |
淋巴性白血病 | |
⒊腎排磷減少 | 腎功能不全(急性、慢性) |
甲狀旁腺功能低下 | |
原發(fā)性甲狀旁腺功能低下 | |
繼發(fā)性甲狀旁腺功能低下 | |
假性甲狀旁腺功能低下 | |
甲狀腺功能亢進癥 | |
肢端肥大癥 | |
⒋其他 | 鎂缺乏 |
細胞外液量減少 | |
家族性間歇性高磷血癥 |
⒈急、慢性腎功能不全腎小球濾過率在20-30ml/min以下時,腎排磷減少,血磷上升,血鈣降低,PTH的分泌增多。腎的病變使1α,25-(OH)2-D3的生成減少,血漿鈣濃度降低,也有利于高磷血癥的發(fā)生。
⒉甲狀旁腺甲狀旁腺功能低下,尿排磷減少,導致血磷增高。
⒊維生素D中毒由于維生素D的活性型促進溶骨,并促進小腸對鈣、磷的吸收以及腎對磷的重吸收,因而維生素D中毒時伴有高磷血癥。
⒋甲狀腺功能亢進同時出現(xiàn)高鈣血癥與高磷血癥,這與溶骨作用亢進有關。
⒌肢端肥大癥活動期可出現(xiàn)高磷血癥。生長激素可促進小腸對鈣的重吸收,增加尿鈣排出,減少尿磷排泄,導致血磷增高。
(四)低磷血癥
血清無機磷的降低即低磷血癥(hypophosphoremia)可由于小腸磷吸收減低、尿磷排泄增加、磷向細胞內轉移等所引起,引起低磷血癥的病因學分類見表6-6。
表6-6 低磷血癥
⒈小腸磷吸收減低 | 對磷攝取不足,饑餓、嘔吐 |
1α,25-(OH)2-D3不足〔維生素D缺乏、維生素D活化障 | |
礙,對1α,25-(OH)2-D3感受性低下〕 | |
吸收不良綜合征 | |
結合磷酸的制酸劑(氫氧化鋁凝膠、碳酸鋁、氫氧化鎂等) | |
⒉尿磷排泄增加 | 急性乙醇中毒 |
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癥(原發(fā)性、繼發(fā)性) | |
腎小管性酸中毒 | |
Fanconi綜合征 | |
維生素D抵抗性佝僂病 | |
代謝性酸中毒 | |
糖尿病 | |
糖皮質類固醇投予 | |
利尿劑投予 | |
⒊磷向細胞內轉移 | 攝取糖類 |
靜注葡萄糖、果糖、甘油 | |
高熱量輸液 | |
營養(yǎng)恢復綜合征 | |
過度換氣綜合征(呼吸性堿中毒) | |
應用胰島素、乳酸鈉 | |
投予水楊酸 | |
應用雄性激素 | |
嚴重燙傷恢復期投予葡萄糖 |
⒈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癥無論原發(fā)性或繼發(fā)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均可使PTH過多,無機磷隨尿排出增多,造成低磷血癥。
⒉維生素D缺乏維生素D攝入減少或腎1α-羥化酶受抑制,1α,25-(OH)2-D3合成不足,均可引起小腸磷吸收降低,尿排磷增加,導致低磷血癥。
⒊腎小管性酸中毒與Fanconi綜合征腎小管性酸中毒時由于H+排出受阻導致鈣磷代謝障礙,出現(xiàn)骨軟化癥、腎鈣化、腎結石等。酸中毒可抑制腎小管對鈣的重吸收,出現(xiàn)低鈣血癥、高PTH和低磷血癥。Fanconi綜合征表現(xiàn)為高鈣血癥、低磷血癥和高堿性磷酸酶血癥。低磷血癥是由于腎小管對磷的重吸收顯著減低所致。病人尿中大量排磷,即使血磷很低,尿磷仍很高。
尿路結石癥是地區(qū)性常見病、多發(fā)病。我國尿石癥的多發(fā)地區(qū)是廣東、廣西、貴州、云南、四川、福建、臺灣、浙江、江西、安徽、湖南、湖北、陜西、河南東部、山東、蘇北、吉林雙城堡等地。
尿石癥大體可分為上尿路結石癥(腎結石、輸尿管結石)與下尿路結石癥(膀胱結石、尿道結石等)。隨著工農業(yè)生產的發(fā)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上尿路結石就診率明顯升高,下尿路結石明顯下降。
(一)尿f1411.cn/wsj/路結石的化學組成及結構特點
尿石一般由三部分組成:①中心部或核;②沉積的晶體物質;③基質。
尿石的核心通常位于尿石的中心,是尿石生成中最早出現(xiàn)的部分。核心的組成常能反映當時體內的代謝變化。對尿石核心的分析對探討尿石的成因也有一定價值。有的尿石核心由晶體物質及基質組成,也有的尿石核心是凝血塊、細胞碎屑、管型、菌落、異物等。
尿石的基質是各種尿石共有的成分,是由粘蛋白類構成,基質在含鈣尿石中占結石總量的2.5%左右,在胱氨酸結石中基質約占9%-11%,而在罕見的基質結石中基質可達結石總重量的60%左右。基質作為結石的網架,晶體沉積于其上。
尿石的晶體物質種類較多,其性質及來源各不相同,尿石的晶體成分見表6-7。
表6-7 尿石的晶體成分
成分 | 分子式 |
一水草酸鈣 | CaC2O4·H2O |
二水草酸鈣 | CaC2O4·2H2O |
磷酸鎂銨 | MgNH4PO4·6H2O |
碳酸磷灰石 | Ca10(PO4,CO3OH)6(OH)2 |
羥基磷灰石 | Ca10(PO4)6(OH)2 |
二水磷酸氫鈣 | CaHPO4·2H2O |
尿酸 | C5H4N4O3 |
尿酸鈉 | NaHC5H2N4O3·H2O |
尿酸銨 | NH4HC5H2N4O3·H2O |
磷酸三鈣 | Ca3(PO4)2 |
胱氨酸 | [-S.CH2CH(NH2)·COOH]2 |
黃嘌呤 | C5H4N4O2 |
一種尿石可含一種或數(shù)種晶體成分,據(jù)國內有關報告初步統(tǒng)計,我國國內尿路結石以含草酸鈣的混合結石最為多見,個別地區(qū)尿酸結石較其他地區(qū)為高。尿石分析可用化學分析方法、微量重結晶分析法、X線粉晶分析、紅外線光譜分析、偏光顯微鏡分析等。
尿石的結構及其意義見表6-8。
(二)尿路結石的成因及形成機制
尿路結石的成因問題頗為復雜,它涉及結石成分由尿中排泄增加、尿液pH的變化、環(huán)境及某些生活習慣、營養(yǎng)因素、神經因素及尿液淤滯等。
表6-8 尿石的結構特點及其意義
結構 | 組成成分 | 意義 |
核心 | 基質與晶體成分(草酸鹽、磷酸 | 為尿石生成中最早出現(xiàn)的部分,腎小管中形成 |
鹽)、血塊、細胞碎屑管型、菌 | 的微石進入腎盞,長大成為尿石 | |
落、異物等,核心一個或多個 | ||
同心層 | 由晶體及基質組成年輪樣結構,基質也 | 在草酸鈣結石及尿酸結石中同心層結構明 |
具有同心層結構,形成結石網架 | 顯 | |
放射條紋 | 與同心層相垂直,長度相當于1個同心 | 只存在于一水草酸鈣、尿酸或磷酸氫鈣等單一 |
層的寬度,由纖維狀基質組成 | 成分區(qū)域,與同心層并存 | |
小球體 | 每個尿石中皆有不同數(shù)目的1mm左右 | 小球體即微小結石,尿石可為多個小球體的聚 |
的小球體存在,由基質及晶體組成 | 合體,說明微小結石不斷從腎乳頭脫落,聚集 | |
成尿石 |
⒈高鈣尿癥尿鈣的增高與含鈣尿石的形成有密切關系,但是高鈣尿癥并非形成尿石的唯一決定性因素。許多尿石患者尿鈣含量正常,高鈣尿癥也不一定都合并尿石癥。只是在原發(fā)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癥、腎小管性酸中毒、特發(fā)性高鈣尿癥等情況下較多見尿石的發(fā)生。
⒉草酸代謝紊亂草酸鈣是尿路結石的主要成分。尿中排泄的草酸約有40%來自富含草酸的食物,還有一半是來自體內氨基酸(甘氨酸、絲氨酸、羥脯氨酸)和維生素C的代謝轉變。原發(fā)性高草酸癥是先天性的酶缺陷所致,包括Ⅰ型(α-酮戊二酸-乙醛酸裂合酶缺陷)和Ⅱ型(D-甘油酸脫氫酶缺陷)。原發(fā)性高草酸尿癥Ⅰ型由前述三種氨基酸代謝生成的乙醛酸難于進一步轉變成α-羥基β-酮基已二酸,因而造成乙醛酸堆積,由乙醛酸生成草酸增加。原發(fā)性高草酸尿癥Ⅱ型則表現(xiàn)為由絲氨酸生成的羥基丙酮酸堆積,導致L-甘油酸和草酸的生成增加。
維生素B6及維生素B1構成上述氨基酸代謝酶的輔酶,因而當維生素B6與B1缺乏時亦可導致草酸代謝紊亂,即乙醛酸向氨基酸的轉化發(fā)生障礙而轉向草酸的生成,因而促進草酸鈣結石的生成。草酸代謝紊亂與鎂的缺乏也有密切的關系,動物實驗表明,飼以缺鎂食餌即可形成草酸鈣結石,而且這種結石形成過程可因投予鎂而被阻止。據(jù)認為鎂的吸收可以抑制鈣的吸收,鎂離子可使尿中草酸鈣的溶解度顯著增高,有人曾主張測定尿中鎂/磷比值,若鎂/磷比值在0.1以下即可認為是“鎂失調尿”,他們認為“鎂失調尿”是草酸鈣結石形成的重要條件。
內生性草酸的35%-50%是由維生素C轉變而來。維素C(L-抗壞血酸)在體內首先被氧化成L-脫氫抗壞血酸(在細胞色素、分子氧等參加下),再經內酯酶作用而生成2,3-二酮古洛糖酸,后者再分解成草酸和L-蘇阿糖酸。大量服用維生素C可引起內生性草酸的大量生成而有發(fā)生草酸鈣結石的可能,動物實驗也表明了這一點。
⒊尿酸代謝紊亂尿酸是體內嘌呤代謝的產物。發(fā)生高尿酸血癥的原因在于組織中核酸分解破壞的增加以及攝取富含嘌呤及核酸食物的增加。約25%的痛風病人有尿酸結石,尿酸結石病人的25%合并痛風。高尿酸血癥可同時出現(xiàn)高尿酸尿癥。
隨著魚肉類食品及乙醇飲料攝取量的增加,痛風及無癥狀性高尿酸血癥有增加的趨勢。痛風已被看做是以原發(fā)性高尿酸血癥為基礎、以關節(jié)炎發(fā)作為主要癥狀,合并腎損害(痛風腎)、高血壓、脂類及糖代謝異常、肥胖等的全身性代謝異常的疾病。其尿液pH有強烈的偏酸的傾f1411.cn向,因而易形成尿酸結晶和尿酸結石。血清及尿中尿酸濃度越高,腎結石發(fā)生率也越高。尿pH越低,腎結石發(fā)生率亦越高。尿酸在偏酸(pH6以下)條件下易處于過飽和狀態(tài),而利于尿酸結石的形成。
黃嘌呤是嘌呤代謝的中間產物,溶解度低。黃嘌呤結石是由于黃嘌呤氧化酶的缺陷而致嘌呤代謝障礙,尿中黃嘌呤沉積而成為尿石。
⒋胱氨酸代謝障礙胱氨酸尿癥是腎及腸道中氨基酸轉運的先天性異常。尿中胱氨酸、鳥氨酸、賴氨酸等排出增加,可出現(xiàn)復發(fā)性尿路結石。
⒌尿pH與結石形成的關系(表6-9)。
表6-9 成石物質的溶解度與尿pH的關系
成石物質 | 酸性尿中情況 | 堿性尿中情況 |
尿 酸 | (pH5.0附近)沉淀 | (pH6.5以上)溶解 |
胱氨酸 | (pH4.5-7.0)沉淀 | (pH7.5-7.8)溶解 |
草酸鈣 | (pH6.0以下)沉淀 | (pH>7)沉淀 |
磷酸鈣 | (pH6.0以下)溶解 | (pH>7)沉淀 |
磷酸鎂銨 | (pH6.0以下)溶解 | (pH>7)沉淀 |
由表6-9可以看出不同成分尿石的形成是在不同的pH下進行的,在偏酸性的尿中易形成尿酸及胱氨酸結石;在偏堿性尿中易形成磷酸鈣及磷酸鎂銨結石。
⒍尿中結晶抑制物的缺乏尿中成石物質的濃度一般都大于其溶解度,因而都處于過飽和狀態(tài)。在正常尿中存在著一些作用很強的結晶抑制物-焦磷酸鹽、粘多糖、檸檬酸、鎂離子、尿素、丙氨酸、錳離子在及鋅離子等。尿石癥病人尿中由于缺乏某些結晶抑制物,導致其尿液的結晶傾向增高。例如草酸鈣結石病人尿鎂濃度的減低,尿石病人尿液檸檬酸排出量減低等均是這方面的例證。
⒎結石基質在尿路結石形成中的作用尿石形成的基質學說認為是基質前身物先轉化為基質,再以基質為模板吸附或粘著晶體物質而形成結石。在結石形成者的尿中,粘多糖的硫酸化程度比正常尿中的為高。硫酸粘多糖上的硫酸根可能起著在腎內形成難溶性鈣鹽的作用。因此,高度硫酸化的粘多糖看來是含鈣結石形成的重要因素,基質物質A為基質主要成分。
⒏其他因素關于水質硬度與尿石發(fā)生的關系報告尚不一致,廣東東莞、花縣以及貴州六盤水地區(qū)尿石的發(fā)生與水質硬度有關。維生素A缺乏易導致過飽和的堿性尿液,還可使上皮脫落,刺激基質蛋白的分泌。精神緊張與交感神經反射的刺激易引起腎石發(fā)生。尿石病人尿中尿激酶活性比正常人低,而尿激酶能促進纖維蛋白溶解,保持尿路的通暢。
關于各種尿石的生化成因及特點列于表6-10
(三)尿中防治的臨床生化(表6-11)
表6-10 各種尿石的生化成因及特點
結石種類 | 生化成因 | 尿液及結石的特點 |
草酸鈣結石 | 原發(fā)性高草酸尿癥(先天性酶缺陷) | 尿鈣高 |
甲狀旁腺功能亢進 | 尿草酸增高 | |
尿鎂及尿磷降低 | ||
繼發(fā)性高草酸尿(膳食性) | 尿pH5.0-6.5 | |
維生素B6、B1缺乏,Mg2+缺乏,回腸 | 尿中有草酸鈣結晶 | |
切除,膽鹽重吸收減弱,膽鹽分解放出 | 成堆現(xiàn)象 | |
甘氨酸,轉化成草酸,形成草酸鹽結 | 尿沉淀加鹽酸溶解 | |
石,多數(shù)特發(fā)性草酸鈣石原因未明 | 尿石同心層明顯,二水草酸 | |
鈣白而脆,一水草酸鈣褐色堅硬 | ||
磷酸鈣結石 | 特發(fā)性高鈣尿癥 | 尿鈣增高 |
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癥 | 尿pH>7.0 | |
腎小管性酸中毒,長期臥床 | 尿沉淀和醋酸溶解 | |
骨腫瘤引起高鈣尿癥尿液 | 結石白色松脆 | |
偏堿,尿中粘蛋白改變等 | 碳酸磷灰石加HCl有氣泡生成 | |
磷酸鎂銨結石 | 尿路感染,細菌尿素酶將尿素分解為氨 | 尿細菌培養(yǎng)陽性 |
與CO2形成碳酸銨,再與鎂及磷酸鹽形 | 尿可見磷酸鎂銨結晶尿pH>7.0 | |
成磷酸鎂銨沉淀 | 尿沉淀加醋酸溶解 | |
尿酸結石 | 高尿酸尿癥 | 尿中尿酸可增高 |
尿pH偏酸,尿酸沉積 | 尿液pH<5 | |
“特發(fā)性尿酸結石”機制未明 | 尿沉淀加堿溶解 | |
尿中可見尿酸結晶 | ||
尿石呈金黃色,同心層明顯 | ||
胱氨酸結石 | 胱氨酸、鳥氨酸、精氨酸、賴氨酸在腎 | 尿中胱氨酸增加 |
及小腸轉運障礙,腎重吸收障礙,尿中 | 尿pH偏低 | |
大量排泄胱氨酸,沉積而成為胱氨酸結 | 尿中可有胱氨酸結晶 | |
石 |
表6-11 防治尿石的生化原理
結石種類 | 防治藥物 | 防治尿石的生化原理 |
氧化鎂 | 糾正鎂失調,Mg2+與Ca2+競爭草酸根,阻止尿石生長,增 | |
加草酸鈣溶解度 | ||
草酸鈣結石 | 維生素B6 | 糾正氨基酸代謝紊亂,降低內生性草酸 |
無機磷酸鹽 | 增加尿中焦磷酸鹽,抑制結石生長 | |
亞甲藍 | 阻止基質與晶體結合,妨礙基質的產生, | |
磷酸纖維素 | 聚合與鈣形成不吸收的復合物,降低尿鈣 | |
酪氨酸 | 降低內生性草酸,阻斷羥脯氨酸生成草酸 | |
別嘌呤醇 | 抑制尿酸生成,防止草酸鈣結合長大 | |
四環(huán)素 | 與金屬離子螯合,與亞甲藍作用類似 |
續(xù)表
結石種類 | 防治藥物 | 防治尿石的生化原理 |
磷酸鈣結石 | 氫氧化鋁膠 | 在腸道與磷形成不溶性磷酸鋁減少吸收 |
檸檬酸 | 在尿中與鈣形成可溶性物質 | |
葡萄糖醛酸 | 形成葡萄糖醛酸甙,利于鈣結石溶解 | |
萜烯類 | 與葡萄糖醛酸結合成葡萄糖醛酸甙 | |
酸性磷酪鹽與NH4+Cl- | 酸化尿液,促進磷酸鈣溶解,降尿鈣 | |
磷酸纖維素 | 與鈣形成不吸收的復合物,降低尿鈣 | |
磷酸鎂銨結石 | 抗生素 | 控制尿路感染,減少尿中尿素酶及尿銨 |
乙酰羥肟酸 | 尿素酶抑制劑,減少尿素分解 | |
丙氨酸 | 防止尿粘蛋白的聚合 | |
尿酸結石 | 別嘌呤醇 | 抑制體內黃嘌呤氧化酶,從而抑制尿酸生成 |
檸檬酸鹽 | 堿化尿液至pH6.5,使尿酸結石溶解 | |
胱氨酸結石 | 青霉胺 | 青霉胺與半胱氨酸結合,形成溶解度很大的復合 |
物,減少胱氨酸的生成 | ||
檸檬酸鹽 | 堿化尿液至pH7.5,促進胱氨酸結石的溶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