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爛喉痧附)
喉以納氣而通于天,咽以納食而通于地。會厭管乎其上以司開闔,惟其為心肺肝腎呼吸之門,飲食聲音吐納之道,關(guān)系死生,為害速矣。經(jīng)云∶一陰手少陰心一陽手少陽三焦結(jié),謂之喉痹。以君相二火經(jīng)脈并系咽喉f1411.cn。
熱結(jié)則腫痹,痹者閉也,閉則痰塞以死,將發(fā)先三日,胸必不利,一二日腫痛,三四日勢定有形,第三日必發(fā)寒熱,或頭痛兼風(fēng)寒者須疏散。察其二便秘結(jié)系實(shí)火者,以重劑潤下,去其積熱。壯實(shí)者用硝黃,弱者但滋燥潤腸,虛者宜蜜煎導(dǎo)法。大便行,乃可清利上焦痰熱。清上丸。若虛火便澀,心脈數(shù),腎脈微,宜滋陰降火。
養(yǎng)金湯。其癥喉痹為總名,有纏喉風(fēng)、乳蛾、喉癬、喉癰、喉菌、喉閉、HT 舌、喉杵等癥。而纏喉風(fēng),及傷寒喉閉,癥為尤險。
〔喉痹〕腫痛閉塞,為風(fēng)痰郁火熱毒上攻之癥。去風(fēng)痰,解熱毒,自愈。咽喉總絡(luò),系肺胃,急清此二經(jīng)之熱。牛蒡湯,外用通隘散。如惡寒,寸脈小,一時患者皆同,為天行邪氣,宜先表散。其病之由來有二,一者少陽司天,三陽之氣,民病喉痹。仲景用桔梗湯,根據(jù)陽毒施治。一者太陰濕勝,火氣內(nèi)郁,民病喉痹。
又太陰在泉,濕yin所勝,病喉腫喉痹。仲景用半夏甘桔湯。根據(jù)陰毒施治。若不惡寒,寸脈大滑實(shí),為陽盛陰虛,下之愈。酌用大小承氣湯。其輕者可緩治,喉痹散。不可驟用寒涼,以痰實(shí)結(jié)胸,遇寒不運(yùn),漸至喘塞不治也。
其氣急閉塞欲死者,緩則僵蠶炒末,姜湯下,立愈;馬藺根苗搗汁,和醋含漱。急則用吹法,硼砂、膽礬末吹患處,或皂角末吹鼻噴嚏,亦開。吐法,搗皂角水灌入,或新汲水磨雄黃,灌入即吐,或雞鵝翎蘸桐油探吐。
針法,用砭針于腫處刺出血,若口噤針不能入,刺少商穴。左右皆刺二分出血,立愈; 頂心頭發(fā)一把,力拔之,其喉自寬。又有陰虛陽浮痰結(jié)于上,脈浮大,重取或澀者,作實(shí)癥治,必死。
加減八味丸。喉痹連項腫,芩連消毒飲。
〔纏喉風(fēng)〕喉腫大,連項痛,喉有紅絲纏緊,且麻且癢,指甲青,痰壅肢厥,由平時多怒,兩日前胸不利,痰塞氣促,癥最急。過一日夜,目直視,齒噤喉響,燈火近口即滅,此氣已離根,不治。治法∶如喉痹,用金碧二丹頻吹,內(nèi)加牛黃,效更速。針法,手足冷f1411.cn/job/,以水溫之,針照海、然谷四穴,使血出如珠。若刺少商穴,出血散而不收者,不治。照海穴,在內(nèi)踝下四分,軟骨陷中。然谷穴,在內(nèi)踝前大骨下陷中,皆腎經(jīng)穴也。
〔乳蛾〕有單雙,有連珠。單輕雙重,連珠尤重。多因酒色郁熱而生,單蛾生會厭一邊,一日痛,二日紅腫,三日有形,如細(xì)白星,發(fā)寒熱者兇。吹藥先用碧丹五、金丹一,后用金丹二、碧丹三,內(nèi)服喉癥主方。
俟大便行,自痊。如至三日,喉中但紅腫無細(xì)白星,即是喉癰,宜辨。雙乳蛾生會厭,左右兩邊俱有細(xì)白星,藥照前用,左屬心,右屬肝。煎藥于主方內(nèi),左加黃連、犀角。右加赤芍、柴胡。雙蛾則兼用之。大便秘加枳殼、元明粉。連珠蛾,一二白星上下相連,用藥照前;蛲庥贸纱邓幖冰片吹之,內(nèi)服三黃桔梗湯。
〔喉癬〕為虛火上炎,肺受燥熱,致咽喉生紅絲如哥窯紋,如秋海棠背紋,干燥而癢,阻礙飲食,雖不喪命,不能速愈。吹用碧丹、噙化青靈膏,內(nèi)服喉癥主方加土貝母。須戒憂怒、酒色,忌鹽醬,及一切動風(fēng)助火之物,一月可愈。
〔喉癰〕紅腫而痛,別無形狀,因過食辛辣炙爆濃味而發(fā)。癥屬胃大腸二經(jīng),重則寒熱頭痛。犀角地黃湯,吹用金丹一、碧丹十。四五日可愈。若鼻中出紅涕,為毒攻腦,不治。
〔喉菌〕因憂郁氣滯血熱,婦人多患之,狀如浮萍略高,面濃色紫,生喉旁。初起吹碧丹九、金丹一,后用金丹二、碧丹三,內(nèi)服喉癥主方,勿間斷。輕則半月,重或經(jīng)月,亦須守戒忌口。
〔HT 舌喉癰〕肥人感熱性燥者,多患此。犀角地黃湯加減,吹用金丹。但須吹至舌根下兩旁,時刻勿間,方能速愈。喉內(nèi)吹用碧丹十、全丹一,亦須勤吹。凡舌下小舌,為HT 舌。連喉腫痛,即為喉癰,不痛者非癰。
大約HT 舌兼喉癰而發(fā),十有六七其勢兇。
煎藥多加黃連、山梔、犀角。
〔喉閉〕傷寒后,發(fā)為氣閉不通,無形無聲,難治,喉項強(qiáng)硬。目睛上視,故多不治。
〔喉杵〕喉極痛腫。甘桔射干湯,外點(diǎn)燒鹽散。
此外又有咽嗌痛。由陰虛火炎者,喉痹飲倍荊芥、元參。有喉中結(jié)塊,飲食不通者,百靈丸,重者不過二丸。有懸癰喉痛,生上 ,有紫泡如豆大,用簪腳挑破,血出愈,或口疳藥吹,亦可。風(fēng)熱上搏者,啟關(guān)散。
有懸癰垂長,咽中煩悶者,枯礬鹽花研細(xì),箸頭點(diǎn)上去涎。有喉中生肉者,棉裹箸頭,蘸鹽揩之,日數(shù)次。有梅核梗塞咽中、咯不出、咽不下,因?yàn)槠咔橛艚Y(jié)者,四七湯、噙化丸。有喉痛因于相火,用涼藥不愈者,六味丸加桔梗、元參、知母、黃柏。有風(fēng)火上郁,咽痛頭脹項腫,當(dāng)用辛涼者,滑石、連翹、杏仁、桑皮、西瓜翠衣。近世爛喉痧最重,初起憎寒壯熱,咽痛渴煩,先宜解表,務(wù)令透達(dá),或兼清散。若驟服寒涼,外邪益閉,內(nèi)火益焰,咽痛愈劇,潰腐日甚矣。至丹痧透發(fā),已無惡寒等癥,則宜寒涼泄熱,不宜雜進(jìn)辛散煽動風(fēng)火,致增腫腐,必至滴水下咽,痛如刀割。蓋此癥由感風(fēng)火濕熱時邪而發(fā)。治法∶因風(fēng)熱者,主清透,普濟(jì)消毒飲去升麻、柴胡。因濕熱者,主清滲,甘桔湯加栝蔞、通草、燈心。因痰火凝結(jié)者,主消降,消氣化痰丸去半夏,加貝母、淡竹茹。邪達(dá)則痧透,痧透則爛止,利膈湯、清咽太平丸選用。然癥有可治不可治。其口氣作臭,喉色淡黃,或深黃者,系痰火所致,皆可治;若爛至小舌,及鼻塞目閉,元?dú)馊仗,毒瓦斯深伏,色白如粉皮者,皆不可治。其愈后四肢酸痛,難于屈伸者,由火灼陰傷,絡(luò)失所養(yǎng),宜進(jìn)滋陰,勿與痹癥同治。
尤氏曰∶凡喉痹屬痰,喉風(fēng)屬火,總因火郁而兼熱毒,致生乳蛾等癥。治法,去風(fēng)豁痰,解熱開郁,其癥自痊。若喉癥初起,寒戰(zhàn)發(fā)后,身涼,口不破碎,又無重舌,二便俱利,不可誤認(rèn)熱癥,皆由陰氣虛寒而發(fā),其痰即精神所化,不宜去盡,先以藥吹之,使咽喉通。即便服藥,首劑發(fā)散和解,第二宜溫補(bǔ),若三四日后,再發(fā)寒戰(zhàn),或心痛,骨脅肋痛,半屬難治。發(fā)時牙關(guān)緊急,喉舌俱痛腫,口碎而臭,或有重舌,或舌上起黃屑,發(fā)后,下午再發(fā)寒熱,二便閉者,即是熱癥,用石膏排毒散治之。如起三四日后而寒熱者,其癥雖兇無害,惟癥未減,牙關(guān)反不緊急,不腫脹,如無病患,不治;蛏嗄[滿,口如胡桃,如茄子,并不治。如以箸按舌,則起白色,去箸則生紅紫,此其身內(nèi)之血已死。又或口有臭氣,口渴氣急,而多稠痰如桃膠者,一頸俱紅腫者,紅帶紫而青帶白,神氣短少者,不語者,面色少神,愛坐低處者,喉癥無痰者,傷寒患連珠蛾及喉痹者,小兒口疳臭爛而黑者,舌下紫筋,下通于腎,色白而腫者,皆不治。
〔痰熱〕清上丸 熊膽 雄黃 薄荷 青鹽 硼砂 膽礬 蜜丸,壓舌下化之。
〔滋陰〕養(yǎng)金湯 見二卷失音。
〔肺胃〕牛蒡湯 升麻 牛蒡 黃藥子 元參 紫背浮萍 花粉 桔梗 甘草
〔吹喉〕通隘散 硼砂(二分) 兒茶 青黛 滑石 寒水石(各一分) 連 柏 蒲黃 枯礬(各半分)
冰片(二厘) 研吹。
〔陽毒〕桔梗湯 桔梗 甘草(各三錢)
〔陰毒〕半夏甘桔湯 夏 桔 草
〔下火〕大小承氣湯 俱見一卷溫。
〔喉閉〕喉痹散 荊 蒡 桔 貝 草 元參 薄荷 僵蠶 前胡 花粉 款冬 燈心 散亦作飲。
〔補(bǔ)虛〕加減八味丸 八味丸見一卷中風(fēng),此加五味,減附子。
〔喉痹〕芩連消毒飲 即普濟(jì)消毒飲,見一卷疫。
〔喉痹〕喉痹急方 火硝(五錢) 硼砂(錢半) 薄黃(一錢) 冰片 兒茶(各五分) 珍珠(一分)
為末吹喉,大吐痰涎,數(shù)管即愈,并治口疳牙疳牙關(guān)緊閉者。
〔通治〕十寶丹 梅礬 薄荷 兒茶(各一兩) 甘草(五錢) 乳石(三錢) 血竭 珍珠 琥珀(各二錢)
冰片(三分)
梅礬∶取大青梅切下圓蓋,去核,將礬研細(xì)入梅,覆用圓蓋,以竹釘釘好,炭火 之,去梅取礬,輕白如膩粉,味極平酸,收貯聽用。此方凡喉口癥皆可效。
〔喉閉〕金鎖匙 火硝(錢半) 硼砂(五錢) 僵蠶(一錢) 冰片(一分) 雄黃(二錢) 研吹,再刺少商穴。
〔吹藥〕碧丹 煉礬 牙硝(各三分) 百草霜 硼砂(各五分) 薄荷末(三分) 燈草灰 冰片(各一分)
甘草(二分)
煉礬法∶明礬研細(xì),傾入銀罐內(nèi),小半罐,入爐,用浮炭火煨烊,以銅箸入擾,無礬塊為度,即將研細(xì)HT硝投入礬內(nèi),十分之三,次將細(xì)研白硼砂投入,亦十分之三,少傾再投生礬末,逐漸投下,候礬烊盡,照前投硝硼少許,逐漸投完。待礬鋪出罐口,高如饅頭而止,加炭燒至礬枯干,乃用瓦片覆罐上,一時取起,將牛黃少許為末,以水五六匙,調(diào)滴礬內(nèi),將罐仍入火烘干,取罐覆凈地上,七日收貯,煉礬須輕松無豎紋者佳,此即名玉丹,最貴多制,時候愈久愈妙。
燈草灰法∶揀肥白燈草,鋪?zhàn)郎蠂姖,將筆應(yīng)用水濕管,以濕紙塞緊一頭,將濕燈草捏入管內(nèi),以竹箸筑實(shí),再以濕紙塞口,入炭火 之,煙盡為度,取出置地上,碗蓋之,去管口紙,取灰,黑成團(tuán)者佳。
時勿令筆套炮碎,碎則不堪用,不可太過,過則灰白無用,不可不及,不及則不成灰而不可用,此丹最輕,時又難得法,須平日多制待用可也,此即名元丹。
取百草霜∶燒茅柴者佳,須近鍋底者,用。若鍋心及鍋口邊者,不用。須刮去面上一層,取中間用之,著鍋者亦無用。
配藥法∶即碧丹,每煉礬三分,加百草霜半匙,研細(xì)。次入燈草灰一厘,研勻,如瓦灰色,再入甘草末三匙,薄荷末三分,研。再入冰片半分,研勻。入瓷瓶,塞口,勿令出氣。此丹須當(dāng)時配合,如過五日,即不堪用。若遇陰雨,一日即無效,如欲出痰,加牙皂末少許,吹之。
喉癰及單乳蛾輕癥,單用碧丹,(又名青藥。)即效。若遇重癥,須兼黃藥(即金丹)。
凡初起,令病者低頭開口,溜出痰涎,初起用青藥九分,配黃藥一分,吹過五管,次用青八黃二,再次用青七黃三。如癥重,青黃藥兌半用,至吹五次,痰涎必不壅,然后用青三黃六,若癥重甚,用黃八青二,尤效。
青藥消風(fēng)痰,解熱毒,性尚緩,不及黃藥消腫除熱,開喉痹,出痰涎為效。然初起黃藥不可多用,因其直走入內(nèi),與病不入也。
〔吹藥〕金丹 即黃藥。蒲黃(二分) 硝(九分) 硼砂 冰片 薄荷葉末(各一分)
制硝法∶馬牙硝,長白濃大者,溫湯蘸過棉紙挹干,仍用紙包好,放灶上明管洞內(nèi),自干白如霜。
配藥法∶即金丹。每牙硝一錢,蒲黃生用四分研細(xì),次下僵蠶炙末一分,牙皂末一分半,共研極細(xì),如淡鵝黃色,加冰片一分,研勻。此藥可留久,惟冰片臨時加用可耳。
金丹能消腫出痰,若遇牙叉HT 舌穿牙疔,專用此治之。如咽喉癥,則兼用青藥,看癥輕重用之,癥重者,再加牛黃。如喉痹及纏喉風(fēng)。加僵蠶、牙皂,余只用牙硝、硼砂、薄荷、蒲黃、冰片即可。
喉癥即重,三日前未成膿,藥能消散,五日膿成穿破,必爛成窠,爛處須用口疳藥,多龍骨、珍珠。
〔吹喉〕口疳藥 薄荷葉(研細(xì),三分) 兒茶末(二分半) 制黃柏末(一厘) 龍骨末(二厘)
白芷末(如腫痛用三四厘,如不腫痛用二厘半) 生甘草末(用五厘) 珍珠末(五厘) 冰片(三厘) 研勻,瓷瓶封固。凡遇口碎及各種口疳,皆效。
若初起,腫而熱甚者,多加薄荷、冰片,取其辛涼發(fā)散也。若患不腫,熱甚而痛,則以長肉藥為主。
〔吹喉〕長肉藥 即前口疳藥,多用兒茶末,龍骨末,配成紫色,此方專治喉癥口碎者。若用此治走馬牙疳、穿牙毒、小兒胎毒口疳,則本方加牛黃,倍珍珠。如黑爛者不治。至痧痘后口疳,非此不除,則去黃柏、龍骨,加牛黃五厘,倍珍珠末六厘。
〔通治〕喉癥煎藥主方 牛蒡子(炒研) 前胡 銀花 連翹 山梔 甘草 枯芩(炒黑) 元參桔梗 花粉 薄荷 燈心 泉水煎。
如發(fā)寒熱加柴胡,頭痛加石膏,胸悶加枳殼,郁熱而發(fā)加赤芍、貝母,口渴加麥冬。
〔癬菌〕蜜調(diào)藥 薄荷葉末為君,煉礬為臣,燈草灰、川貝母為佐,百草霜、冰片、甘草末為使。
先將煉礬、百草霜研和,入燈草灰,再研,后入薄荷、貝母、冰片研勻,成青灰色,用白蜜調(diào)。此方專治喉癬喉菌。時刻噙咽,內(nèi)服喉癥煎藥主方,此方一名青靈膏。
〔連珠蛾〕成吹藥 硼砂(一分) 兒茶(二分) 龍骨(五分) 青黛(一分) 本藥(三分) 追風(fēng)(二分)
冰片(三厘) 再加膽礬、麝香。
附追風(fēng)散方 牛膝 川烏 草烏 冰片 麝香 青黛以上諸方,皆尤氏秘傳方法,名為《尤氏喉科》,世少傳本,識者珍之。
〔連珠〕三黃桔梗湯 芩 連 柏 梔 蒡 芍 桔 草 薄荷 元參 水煎。食后服。
〔喉癰〕犀角地黃湯 見一卷溫。
〔喉杵〕甘桔射干湯 桔梗(二錢) 射干 山豆根 荊 防 蒡 翹 元參(各一錢二分) 甘草(五分)
加竹葉十四片。
〔喉杵〕燒鹽散 取橡斗大者,實(shí)鹽滿殼,燒存性,以碗覆地,入麝香少許,研細(xì)點(diǎn)之。
〔結(jié)塊〕百靈丸 百草霜 蜜丸芡實(shí)大,水化服。
〔風(fēng)熱〕啟關(guān)散 牛蒡子 生甘草 水煎。
〔梅核〕四七湯 陳 苓 夏 樸 檳 蘇 青 枳 蔻 曲 砂仁 益智 姜
〔梅核〕噙化丸 冰片 射干 鐘乳粉 升麻 牙硝 黃 大黃 甘草 生地 蜜丸。
〔相火〕六味丸 見一卷中風(fēng)。
〔風(fēng)熱〕普濟(jì)消毒飲 見一卷疫。
〔濕熱〕甘桔湯 見本卷頭痛。
〔痰火〕清氣化痰丸 星 夏 陳 枳 杏 蔞 芩 苓 姜汁糊丸。
〔痧爛〕利膈湯 銀花 荊 防 芩 桔 連 梔 翹 蒡薄荷 元參 大黃 樸硝 粉草
〔痧爛〕清咽太平丸 芎 防 桔 草 薄荷 犀角 柿霜 蜜丸。
〔喉痹〕玉液上清丸 薄荷(十四兩) 柿霜(五兩) 桔梗(四兩五錢) 甘草(二兩五錢) 川芎(二兩八錢)
百藥煎(五錢) 防風(fēng)(一兩六錢) 砂仁(四錢五分) 青黛(三錢) 冰片 元明粉 白硼砂(各二錢) 研細(xì),蜜丸芡實(shí)大。每服一丸,噙化不拘時候。專治風(fēng)痰上壅,頭目不清,咽喉腫痛,口舌生瘡,服之生津液,化痰涎。昔宋神宗患喉痹,服此藥一丸立愈。
〔牙疳〕犀角丸 犀角 粉草 樸硝(各二錢) 桔梗(一兩) 赤茯 生地 連翹 牛蒡子 元參(各五錢)
青黛(一錢) 蜜丸龍眼大,每一丸,薄荷湯下。專治小兒走馬牙疳。
〔吹喉〕三仙散 膽礬(六分,半生半炒) 廣木香(三分) 熊膽(三分) 共研極細(xì),用番木鱉一個,磨碎和勻,吹在患處。治喉風(fēng)口噤,死在須臾,以箸開口,吹入即愈。
〔敷藥〕牙疳方 婦人溺桶中白垢(火 一錢) 銅綠(三分) 麝香(一分五厘) 各研,和勻,敷上立愈。
房侄 舌下地丁左畔略腫,誦讀勞倦則發(fā)渴頰紅,脘悶痰稠,呼吸不利,脈沉少力,或進(jìn)寒涼藥,腹痛食減。此素廩陰氣不足,神勞則五志火動,脾氣困倦,故痰氣壅而成痹也。經(jīng)言一陰一陽結(jié)謂之喉痹,一陰少陰君火也,一陽少陽相火也,二經(jīng)之脈,夾咽循喉,火動痰升,結(jié)而不散,其源總由腎陰素虛,水不制火使然。用六味丸。熟地(砂仁末拌蒸)、丹皮(酒炒)、加參、麥、貝、膝、藕粉蜜丸。服而平。
尹氏 久患梅核,氣塞如梗,妨咽不利,非火非痰,乃氣郁為患。用郁金、木香、貝母、桔梗、陳皮、栝蔞皮、甘草,數(shù)服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