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陽居表里之間,當肓膜之處。外不及于皮膚,內(nèi)不及于臟腑。汗之而不從表出,下之而不從里出,故有汗吐下之戒,而惟小柴胡一方和解表里,為少陽正治之法。凡十六條,其次則有和解而兼汗下之法。謂證兼太陽之表,則宜兼汗,或證兼陽明之里,則宜兼下。如柴胡加桂枝湯柴胡加芒硝湯大柴胡湯柴胡桂枝湯等方是也。夫有汗下之禁,而或汗之,或下之,此亦少陽權變法也。凡四條。
又其次為刺法。如縱橫脅滿合并之病,當刺期門、大椎、肺俞、肝俞諸穴是也。凡四條。
少陽之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足少陽、膽也。膽盛精汁三合,而其味苦。膽受邪而熱,其氣上溢,故口苦。咽門者,肝膽之候。目銳 者,膽脈之所起,故咽干目眩也。
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與小柴胡湯主之。
傷寒五六日中風者,言或傷寒五六日。傳至少陽,或少陽本經(jīng)。自中風邪,非既傷寒五六日,而又中于風也。往來寒熱者,少陽居表里之間。進而就陰則寒。退而從陽則熱也。胸脅苦滿者,少陽之脈,其直者,從缺盆下腋循胸過季脅故也。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者,木火相通,而膽喜犯胃也,或者,未定之辭,以少陽為半表半里,其氣有乍進乍退之機,故其病有或然或不然之異,而少陽之病,但見有往來寒熱。胸脅苦滿之證。便當以小www.med126.com柴胡和解表里為主。所謂傷寒中風,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是也,此條自太陽篇移入。
小柴胡湯方
柴胡(半斤) 黃芩(三兩) 人參(三兩) 甘草(三兩) 生姜(三兩) 半夏(半升洗)大棗(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若胸中煩而不嘔。去半夏、人參,加栝蔞實一枚。
胸中煩而不嘔者,邪聚于膈而不上逆也。熱聚則不得以甘補。不逆則不必以辛散,故去人參、半夏,而加栝蔞實之寒,以除熱而蕩實也。
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參合前成四兩半。栝蔞根四兩。
渴者,木火內(nèi)煩,而津虛氣燥也,故去半夏之溫燥,而加人參之甘潤。栝蔞根之涼苦,以徹熱而生津也。
若腹中痛者,去黃芩,加芍藥三兩。
腹中痛者,木邪傷土也。黃芩苦寒。不利脾陽。芍藥酸寒,能于土中瀉木。去邪氣止腹痛也。
若脅下痞硬。去大棗,加牡蠣四兩。
脅下痞硬者,邪聚少陽之募。大棗甘能增滿。牡蠣咸能軟堅。好古云:牡蠣以柴胡引之,能去脅下痞也。
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黃芩,加茯苓四兩。
心下悸。小便不利者,水飲蓄而不行也。水飲得冷則停。得淡則利,故去黃芩,加茯苓。若不渴,外有微熱者,去人參,加桂三兩。溫覆取微汗愈。
不渴外有微熱者,里和而表未解也,故不取人參之補里,而用桂枝之解外也。
若咳者,去人參、大棗、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兩。
咳者,肺寒而氣逆也。經(jīng)曰:肺苦氣上逆,急食酸以收之。又曰:形寒飲冷則傷肺,故加五味之酸,以收逆氣。干姜之溫,以卻肺寒。參、棗、甘壅,不利于逆,生姜之辛,亦惡其散耳。
血弱氣盡。腠理開。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摶。結(jié)于脅下。正邪分爭。往來寒熱。休作有時。默默不欲飲食。臟腑相連,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嘔也。小柴胡湯主之,服柴胡湯已?收撸瑢訇柮饕,以法治之。
血弱氣盡。腠理開。謂亡血新產(chǎn)勞力之人。氣血不足。腠理疏豁,而邪氣乘之也。邪入必與正相摶,而結(jié)于脅下。脅下者,少陰之募,而少陰者,陰陽之交也。邪氣居之。陰出而與邪爭則寒。
陽入而與邪爭則熱。陰陽出入。各有其時,故寒熱往來。休作有時也。默默不欲飲食。義如上條。臟腑相連四句。是原所以邪氣入結(jié)之故。謂膽寄于肝。地逼氣通。是以其邪必從腑而入臟。所謂其痛必下也。邪高、謂病所來處。痛下、謂病所結(jié)處。邪欲入而正拒之,則必上逆而嘔也。至其治法,亦不出小柴胡和解表里之法。服后邪解氣和。口必不渴。若渴者,是少陽邪氣復還陽明也,以法治之者,謂當從陽明之法,而不可復從少陽之法矣,此亦從太陽篇移入。
傷寒四五日。身熱惡風。頸項強。脅下滿。手足溫而渴者,小柴胡湯主之,此條類似太陽與少陽并病,以太陽不得有脅下滿。少陽不得有頸項強,且手足溫而渴。知其邪不獨在表,而亦在里也。欲合表里而并解,則非小柴胡不可耳,亦太陽篇移入。
傷寒中風,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
柴胡證。如前條所謂往來寒熱。胸脅苦滿等證是也。傷寒中風者,謂無論傷寒中風,有柴胡證者,但見一證。便當以小柴胡和解之,不可謂其不具,而以他藥發(fā)之也。前條云:身熱惡風。頸項強。脅下滿者,與小柴胡不與桂枝,即此意,亦太陽篇移入。
凡柴胡湯病證而下f1411.cn/jianyan/之。若柴胡證不罷者,復與柴胡湯,必蒸蒸而振。卻發(fā)熱汗出而解。
柴胡證不應下而反下之。于法為逆。若柴胡證不罷者,仍宜柴胡湯和解。所謂此雖已下。不為逆也。蒸蒸而振者,氣從內(nèi)達。邪從外出,有戰(zhàn)勝之義焉。是以發(fā)熱汗出而解也,亦太陽篇移入。
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者,先與小建中湯。不瘥者,與小柴胡湯主之。
陽脈澀。陽氣少也。陰脈弦。陰有邪也。陽不足而陰乘之。法當腹中急痛,故以小建中湯溫里益虛散陰氣。若不瘥。知非虛寒在里,而是風邪內(nèi)干也,故當以小柴胡湯散邪氣止腹痛,亦太陽篇移入。
傷寒五六日。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诓挥。大便硬。脈細者,此為陽微結(jié),必有表,復有里也。脈沉,亦在里也。汗出為陽微。假令純陰結(jié),不得復有外證。悉入在里,此為半在里。半在外也。脈雖沉緊,不得為少陰病,所以然者,陰不得有汗。今頭汗出,故知非少陰也,可與小柴胡湯。設不了了者,得屎而解。頭汗出。微惡寒,為表證。手足冷。心下滿?诓挥场4蟊阌。脈細,為里證。陽微結(jié)者,陽邪微結(jié)。未純在里,亦不純在表,故曰必有表,復有里也。傷寒陰邪中于陰者,脈沉。陽邪結(jié)于里者,脈亦沉,合之于證。無外證者,為純在里,有外證者,為半在表也。無陽證者,沉為在陰,有陽證者,沉為在里也。夫頭為陽之會,而陰不得有汗。今脈沉緊而頭汗出。知其病不在少陰,亦并不純在表,故可與小柴胡湯。合外內(nèi)而并治之耳。設不了了者,必表解而里未和也,故曰得屎而解。
本太陽病,不解,轉(zhuǎn)入少陽者,脅下硬痛。干嘔不能食,往來寒熱,尚未吐下,脈沉緊者,與小柴胡湯。若已吐下,發(fā)汗,溫針,譫語,柴胡湯證罷,此為壞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本太陽脈浮頭痛惡寒之證,而轉(zhuǎn)為脅下硬滿。干嘔不能食。往來寒熱者,太陽不解,而傳入少陽也。尚未吐下。不經(jīng)藥壞者,脈雖沉緊,可與小柴胡以和之,以證見少陽。舍脈而從證也,或云脈沉緊。連上未吐下看。言尚未經(jīng)吐下,與脈未至沉緊者,知其邪猶在經(jīng),可與小柴胡以和之。
或云沉當作浮,前陽明篇第四十七條云:病過十日。脈續(xù)浮者,與小柴胡湯是也,并通。若已吐下發(fā)汗溫針,疊傷津液,胃燥譫語,而脅下硬滿干嘔等證反罷者,此眾法盡投。正已大傷,而邪猶不解,謂之壞病,非小柴胡所得而治者,須審其因犯何逆,隨證以法治之。
傷寒脈弦細。頭痛發(fā)熱者,屬少陽。少陽不可發(fā)汗。發(fā)汗則譫語,此屬胃。胃和則愈。胃不和則煩而悸。
經(jīng)曰:少陽之至,其脈弦,故頭痛發(fā)熱者,三陽表證所同,而脈弦細,則少陽所獨也。少陽經(jīng)兼半里。熱氣已動。是以不可發(fā)汗。發(fā)汗則津液外亡。胃中干燥,必發(fā)譫語。云此屬胃者,謂少陽邪氣并于陽明胃府也。若邪去而胃和則愈。設不和,則木中之火。又將并入心臟,而為煩為悸矣。
少陽中風。兩耳無所聞。目赤。胸中滿而煩者,不可吐下。吐下則悸而驚,此少陽自中風邪之證。不從太陽傳來者也。少陽之脈。起于目銳,其支從耳后入耳中,以下胸中。少陽受邪。壅熱于經(jīng),故耳聾目赤。胸中滿而煩也。是不在表,故不可吐。復不在里,故不可下。吐則傷陽。陽虛而氣弱則悸。下則傷陰。陰虛而火動則驚!
傷寒六七日。無大熱,其人躁煩者,此為陽去入陰故也。
邪氣在表則發(fā)熱。入里則躁煩。傷寒六七日。外無大熱,而其人躁煩者,邪氣去陽而之陰也。
去、又訓作往。言陽邪往入陰中也。
傷寒三日。三陽為盡。三陰當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嘔,此謂三陰不受邪也。
傷寒一日太陽。二日陽明。三日少陽。四日當傳太陰。內(nèi)經(jīng)傷寒傳變之常法然也。陽邪傳陰,則當嘔而不能食。若其人反能食。不嘔,則邪氣不傳于陰。將從陽而解也。
傷寒三日。少陽脈小者,欲已也。
傷寒三日。少陽受邪,而其脈反小者,邪氣已衰,其病欲解而愈。經(jīng)云:大則病進。小則病退,此之謂也。少陽病欲解時。從寅至辰上。
少陽、膽木也。從寅至辰,為木旺之時,故其病欲解,必于是三時,亦猶太陽之解于巳午未。陽明之解于申酉戌也!
傷寒六七日。發(fā)熱微惡寒。肢節(jié)煩疼。微嘔。心下支結(jié)。外證未去者,柴胡桂枝湯主之。
發(fā)熱微惡寒。肢節(jié)煩疼。邪在肌表。所謂外證未去也。傷寒邪欲入里,而正不容則嘔。微嘔者,邪入未多也。支結(jié)者,偏結(jié)一處。不正中也,與心下硬滿不同,此雖表解。猶不可攻。況外證未去者耶,故以柴胡、桂枝合劑。外解表邪。內(nèi)除支結(jié),乃七表三里之法也。
柴胡桂枝湯方
柴胡(半兩) 桂枝(半兩) 甘草(一兩炙) 黃芩(半兩) 人參(半兩) 半夏(二合半) 白芍(半兩) 生姜(一兩半) 大棗(六枚擘)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
傷寒五六日。已發(fā)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jié)。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
心煩者,此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湯主之。
王叔和本在太陽篇中。今移置此。
汗下之后,胸脅滿微結(jié)者,邪聚于上也。小便不利。渴而不嘔者,熱勝于內(nèi)也。傷寒汗出。周身。人靜不煩者,為已解。但頭汗出而身無汗。往來寒熱。心煩者,為未欲解。夫邪聚于上。熱勝于內(nèi),而表復不解。是必合表里以為治。柴胡、桂枝,以解在外之邪。干姜、牡蠣,以散胸中之結(jié)。
栝蔞根、黃芩。除心煩而解熱渴。炙甘草佐柴胡、桂枝以發(fā)散。合芩、栝蔞、姜、蠣以和里,為三表七里之法也。
柴胡桂枝干姜湯方
柴胡(半斤) 桂枝(三兩) 干姜(二兩) 黃芩(三兩) 栝蔞根(四兩) 牡蠣(三兩熬) 甘草(二兩炙)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煩。復服汗出愈。
傷寒十三日不解。胸脅滿而嘔。日晡所發(fā)潮熱。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證。下之而不得利。今反利者,知醫(yī)以丸藥下之,非其治也。潮熱者,實也。先宜小柴胡湯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湯以治其里也,此少陽經(jīng)邪兼陽明內(nèi)實之證。少陽病在經(jīng),故胸脅滿而嘔。所謂柴胡證也。下之而三字。疑衍。凡柴胡證不得利。今反利者,知醫(yī)以丸藥下之,為醫(yī)之誤,非病之情也。潮熱者,陽明之實也。實則可下,而證兼少陽,則不可下,故先宜小柴胡以解其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湯以治其里,亦如下條之先與小柴胡。后與大柴胡之例也,亦太陽篇移入。
尚從善云:此本柴胡證。下之而不得利。仲景謂此本柴胡證。醫(yī)設以大柴胡湯下之,則表里俱解。何至有下利之證mp6。
柴胡加芒硝湯方
于小柴胡湯內(nèi)加芒硝六兩。余依前法服。不解更服!
太陽病,過經(jīng)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證仍在者,先與小柴胡湯。嘔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煩者,為未解也,與大柴胡湯。下之則愈。
太陽病,過經(jīng)十余日,而有柴胡證,乃邪氣去太陽之陽明,而復之少陽也。少陽不可下,而反二三下之。于法為逆。若后四五日。柴胡證仍在者,先與小柴胡湯。所謂柴胡湯病證而下之。若柴胡證不罷者,復與柴胡是也。若服湯已。嘔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煩者,邪氣郁滯于里。欲出不出。欲結(jié)不結(jié)。為未解也,與大柴胡以下里熱則愈,亦先表后里之意也,此條自太陽篇移入。
大柴胡湯方
柴胡(八兩) 半夏(八兩) 黃芩(三兩) 生姜(五兩) 枳實(四枚) 芍藥(三兩)大棗(十二枚擘) 大黃(二兩酒浸)
上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按大柴胡有柴胡、生姜、半夏之辛而走表。黃芩、芍藥、枳實、大黃之苦而入里,乃表里并治之劑,而此云大柴胡下之者,謂病兼表里,故先與小柴胡解之,而后以大柴胡下之耳。蓋分言之,則大小柴胡各有表里。合言之,則小柴胡主表,而大柴胡主里。古人之言,當以意。逆往往如此。
傷寒腹?jié)M譫語。寸口脈浮而緊,此肝乘脾也,名曰縱。刺期門。
傷寒發(fā)熱,嗇嗇惡寒,大渴欲飲水,其腹必滿。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曰橫。刺期門。
腹?jié)M譫語,里之實也,其脈當沉實,而反浮緊,則非里實,乃肝邪乘脾。氣窒而熱也。縱、直也。以肝木制脾土。于理為直,故曰縱。發(fā)熱惡寒。表有邪也,其病不當有渴,而反大渴,則非內(nèi)熱。乃肝邪乘肺。氣郁而燥也,以里無熱,不能消水,故腹?jié)M而汗出。小便利,則肺氣以行,故愈。橫、不直也,以木畏金而反乘金。于理為曲,故曰橫。二者俱瀉肝邪則愈,故刺期門。期門、肝之募也。設不知而攻其實熱則誤矣,此病機之變,不可不審也。
太陽與少陽并病,頭項強痛,或眩冒。時如結(jié)胸,心下痞硬者,當刺大椎第一節(jié)、肺俞、肝俞。慎不可發(fā)汗。發(fā)汗則譫語。脈弦。五六日。譫語不止,當刺期門。
太陽少陽并病,心下硬,頸項強而眩者,當刺大椎、肺俞、肝俞。慎勿下之。
太陽之脈,其直者,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少陽之脈。起目銳,上抵頭角,其內(nèi)行者,由缺盆下胸中貫膈,絡肝屬膽,故頭項強痛者,太陽之邪未罷,或眩冒,時如結(jié)胸。心下痞硬者,少陽之邪方盛也。大椎在脊骨第一節(jié)上,刺之所以瀉太陽邪氣,而除頸項之強痛。肺俞在脊骨第三節(jié)下兩旁。肝俞在第九節(jié)下兩旁。刺之所以瀉少陽邪氣,而除眩冒。時如結(jié)胸。及心下之痞硬。慎不可發(fā)汗,以亡胃液。液亡胃燥,必發(fā)譫語,且恐少陽之邪得乘虛而干胃也。若脈弦。至五六日。譫語不止。是少陽勝而陽明負,亦如陽明與少陽合病之為失也,故當刺期門,以瀉少陽之邪,亦慎勿下之,以虛其胃。胃虛邪陷,必作結(jié)胸。如本論云:太陽少陽并病,而反下之。成結(jié)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