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醫(yī)藥大學
王洪圖教授
教材1f1411.cn94頁,第六節(jié),《素問。痹論》。這一篇是論痹證的病因、證候、分類,及治療原則。是比較系統(tǒng)全面論證痹證的文章。所以篇名叫做《痹論》。當然在本篇之外,《內經(jīng)》的其他文章當中,也有論痹證的。對本篇有補充。換句話說,《痹論》是重要的,是《內經(jīng)》里頭論痹證的主要的篇章。《內經(jīng)》還有一些其他方面的論述。補充了本篇的論證、論述。
全文引了,咱們教材把這一篇是全文選進來了。我來讀一遍。
黃帝問曰:痹之安生?岐伯對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讀成zuo)痹也。
帝曰:其有五者何也?
岐伯曰:以冬遇此者為骨痹,以春遇此者為筋痹,以夏 遇此者為脈痹,以至陰遇此者為肌痹,以秋遇此者為皮痹。
帝曰:內舍五臟六腑,何氣使然?
岐伯曰:五臟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內舍于其合也。故骨痹不已,復感于邪,內舍于腎,筋痹不已,復感于邪,內舍于肝,脈痹不已,復感于邪,內舍于心,肌痹不已,復感于邪,內舍于脾,皮痹不已,復感于邪,內舍于肺,所謂痹者,各以其時重感于風寒濕之氣也。凡痹之客五臟者,肺痹者,煩滿喘而嘔,心痹者,脈不通,煩則心下鼓,暴上氣而喘,嗌干,善噫。厥氣上則恐,肝痹者,夜臥則驚,多飲數(shù)小便,上為引如懷;腎痹者,善脹,居以代腫,脊以代頭。
(有的版本寫法是這個寫法(尻))但是現(xiàn)在是這個寫法,居,這讀作【ju】,我讀的時候,有時候讀熟了,也讀成【kao】。所以到這一看,不是讀【kao】,讀【ju】)過去我不是講課當中也引過這句話,我記得我就引的是“居以代腫,脊以代頭”,因為講課的時候咱們再講這個,居和尻的問題。
脾痹者,四肢解墮,發(fā)咳嘔汁,上為大塞;腸痹者,數(shù)飲而出不得,中氣喘爭,時發(fā)飧泄,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內痛,若沃以湯,澀以小便,上為清涕,陰氣者,靜則神藏,躁則消亡。飲食自倍,腸胃乃傷。yin氣喘息,痹聚在肺,yin氣憂思,痹聚在心,yin氣遺溺,痹聚在腎,yin氣乏竭,痹聚在肝,yin氣肌絕,痹聚在脾,諸痹不已,亦益內也。其風氣勝者,其人易已也。
帝曰:痹,其時有死者,或疼久者,或易已者,其故何也?
岐伯曰:其入臟者死。其留連筋骨間者疼久,其留皮膚間者易已。
帝曰:其客于六腑者,何也?歧伯曰:此亦其食飲居處為其病本也。六腑亦各有俞,風寒濕氣中其俞,而食飲應之,循俞而入,各舍其府也。
帝曰:以針治之奈何?歧伯曰:五臟有俞,六腑有合,循脈之分,各有所發(fā),各隨其過則病瘳也。
現(xiàn)在我們串講,“黃帝問曰:痹之安生”,就是問痹證是怎么產(chǎn)生的?
岐伯回答說:“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這是非常有名的一句話,所以中醫(yī)大部分都記住這句話了,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這個三種邪氣相合,相雜而合,侵入人體,就可以成為痹證。為什么叫痹呢?它是從病機角度命名的。痹者,閉也。就是不通的意思。閉塞不通的意思。從病機的角度命名。風寒濕三氣結合而侵犯人體,使得氣血經(jīng)脈不通暢,閉阻住了,閉住了。所以就叫痹證。但是風寒濕三氣雜至侵犯到人體,它三者各有多少?因此可以有不同的分類方法。根據(jù)病因之中哪一種邪氣多而命名。比如說,
“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就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的,以風氣為主的,這種痹證就叫做行痹,為什么叫行痹?是因為風的致病特點游走、善行,所以風邪為主,侵犯人體得的痹證,癥狀是游走不定,竄著走。盡管是也可以出現(xiàn)疼痛,但是今天腳踝痛,明天膝痛,上邊胯痛,游走不定,然后可以關節(jié)、肢節(jié)疼痛,其疼痛一游走為特點。這是行痹。
“寒氣勝者為痛痹”,三邪之中一寒邪為主而引起的痹證,痛,疼痛比較劇烈,這是由于寒為陰邪,其性凝斂,它阻塞氣機更厲害,阻塞得越厲害,氣機越不通暢,就越發(fā)的疼痛。所以以痛為主,那是僵直痛痹。是由于寒邪為主引起的,疼痛的特點。
“濕氣勝者為著痹也”,以濕邪為主而引起的痹證特點呢,是肢體沉重,重著,著【zuo】,留著,留著在哪個地方?停留在哪那個地方而肢體沉重。不像風邪可以游走,它不游走。好像粘在那里一樣。又使得肌體沉重。那是由于濕邪阻礙著氣機,所以引起肢體的沉重。濕為陰邪,它也不大走竄。所以叫做著痹。
因此,行痹、痛痹、著痹,又是根據(jù)臨床的主要癥狀來命名的,從臨床主要癥狀命名為行痹、痛痹、著痹。但是不同的癥狀,是由于不同的邪氣為主所導致的。比較好理解。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所以說這兩行字,這句話,所有的中醫(yī)都會背。我不要求你們背,你們也得記住。不然的話,那簡直咱們中醫(yī)水平顯得也太差,基本理論也太差。這全不知道。不是說非得讓誰背,不需要背也記住了。
“帝曰:其有五者何也?”上面不是分三類嗎?就分類而言,可以有分三類的,三類是按風寒濕三氣,病邪哪個為主。和臨床主要癥狀表現(xiàn)分的類。分成行痹、痛痹和著痹。下面又按五類,分成五類。黃帝說,其也有分成五者,分成五個病的,把痹證分成五種的,是怎么回事?
岐伯回答說,下面這五個是按人體的形體,近年我們所說的那個五種形體。筋、骨、脈、肌、皮這五個形體。好像現(xiàn)在的中醫(yī)書上,也常常叫五體。我們就姑且叫做“五體”吧。反正這五體和古人所說的五體不一樣。古人說的五體,是頭、身、四肢五體。五體投地,就是連頭都趴在地上了。但是我們現(xiàn)在中醫(yī),反正這屬于形體,筋、骨、脈、肌、皮,把這叫五體了,我們知道中醫(yī)所說的“五體”,特定概念就是了。那是怎么分類法呢?
“以冬遇此者為骨痹”,冬天感受風寒濕之邪產(chǎn)生的痹證,這叫骨痹。因為骨屬于腎而應于冬。所以冬天感受風寒濕之邪,出現(xiàn)的痹證叫骨痹。
“以春遇此者為筋痹”,春應于肝,肝主筋,所以春天感受風寒濕之邪,而得的痹證是筋痹。容易侵犯到筋。
“以夏遇此者為脈痹”,夏氣通于心,心主血脈,所以夏季受到風寒濕之邪的侵襲,人們可以產(chǎn)生脈痹。邪入血脈,心主血脈嘛。
“以至陰遇此者為肌痹”,至陰是指長夏,與脾氣相應,脾主肌肉,所以在長夏感受風寒濕之邪,而出現(xiàn)的痹證,常常是肌痹。
“以秋遇此者為皮痹”,秋應于肺,肺主皮毛,所以秋季感受邪氣,風寒濕之邪,容易出現(xiàn)皮痹。
這是按形體來分,痹證可以分為五種。按病因和主要癥狀來分,分了三種。按筋骨脈肌皮這樣來分,是根據(jù)季節(jié)來分的。不是根據(jù)病因分的。根據(jù)季節(jié)來劃分的。因為不同的季節(jié)容易侵犯不同的部位。那是人于天地相參。這個基本道理所決定的。所以有這樣一種分類法。下面還有,
“帝曰:內舍五臟六腑,何氣使然?”內舍五臟六腑,這不單是在筋骨脈肌皮,邪氣還可以深入,“舍”就是停留。停留到五臟六腑,這是什么原因導致的這種情況呢?什么原因使得邪氣停留在五臟六腑呢?
岐伯回答說,“五臟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內舍于其合也。”,五臟和五體是相聯(lián)系的,肺合皮毛,心合血脈,腎合骨,肝合筋,脾合肌肉,是這樣一種相合。所以說五臟皆有合,是指這個合。病久而不去,上面所說的那五種痹證,筋骨脈肌皮的痹證,久而不去,那么就可以內舍于其合也。就是內舍于其相應的內臟。因此說,
“故骨痹不已,復感于邪,內舍于腎”,腎主骨,冬季感受了邪氣容易出現(xiàn)骨痹,但是骨痹沒有痊愈,同時又復感于邪,又感受更寒濕之邪,那么就傳入到它所合的臟腑。骨之合,腎。因此說,骨痹不已,復感于邪,內舍于腎。同樣道理,
“筋痹不已,復感于邪,內舍于肝;脈痹不已,復感于邪,內舍于心;肌痹不已,復感于邪,內舍于脾;皮痹不已,復感于邪,內舍于肺;所謂痹者,各以其時重感于風寒濕之氣也”,這種痹還是和時令有關系,怎么說和時令有關系?骨痹不是在冬季產(chǎn)生的嗎?骨痹復感于邪,又傳于腎。而成腎痹,這個腎痹也是和冬季有關系。所以說各以其時重感于風寒濕之氣。本來骨痹就是冬天得的,骨痹沒好,又到冬天再感受風寒濕。骨痹就可以傳入到腎,就內舍于腎。而舍于五臟六腑了。其實,舍于五臟六腑,就可以成為五臟六腑之痹。所謂五臟,各以其時重感于風寒濕嘛,就是再一次的感受風寒濕之邪。
下面又講,
“凡痹之客五臟者,肺痹者,煩滿喘而嘔”,由脾痹傳入到肺成為肺痹,肺痹的癥狀是什么?肺痹者,煩滿喘而嘔。煩滿,胸滿,胸悶而心煩。就是煩悶。煩滿也就是煩悶,胸部煩悶。而喘,肺受邪氣影響,肺氣不利了,肺痹嘛,痹者閉也,氣機不暢,肺的氣機不暢可以出現(xiàn)胸滿,同時也可以出現(xiàn)氣喘,嘔,是上焦之氣的問題,“諸痿喘嘔,皆屬于上”,這個嘔,肺的經(jīng)脈起于中焦,由于肺氣上逆,中焦之氣隨之而上,因此出現(xiàn)嘔。
“心痹者,脈不通”,心主血脈嘛,所以心痹脈不通,
“煩則心下鼓”,心痹,心氣和心的血脈不通的話,可以出現(xiàn)心煩,心神受到影響,同醫(yī)學招聘網(wǎng)時還可以出現(xiàn)心下鼓動,就心跳,咚、咚、咚、咚,心跳得很厲害,或者叫做心悸。典型癥狀有心悸。還有
“暴上氣而喘”,暴上氣,就是突然地,爆發(fā)性地,可以出現(xiàn)喘息。這為什么心痹可以出現(xiàn)喘息?是“心脈其直者上肺”,經(jīng)脈的問題。手少陰心經(jīng),其直者上入肺,所以心痹經(jīng)脈不通暢,可以導致暴上氣而喘。肺氣病所以喘。
“嗌干”,嗌干就是咽干。為什么嗌干?是由于心脈可以挾咽,心的經(jīng)脈挾咽,所以心受邪也可以出現(xiàn)咽干。
“善噫”,還可以出現(xiàn)善噫,特別容易出現(xiàn)噫氣,心經(jīng)有病為什么容易出現(xiàn)噫氣呢?這是由于陽明脈絡屬心,因為噫氣必然是從胃出來的。就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打嗝。有人吃飽了噯氣,這是正,F(xiàn)象,飽食之息,偶爾的打一個,有的并不是因為他飲食吃飽的原因,噫氣不除,有的時候是由于胃的問題,有的時候是以心為主。由于心受邪氣,血脈不通,氣機不暢而出現(xiàn)的噫氣,是由于陽明脈絡屬心的關系。陽明胃,陽明脈絡屬心,就從經(jīng)脈上心和胃是相關的,當心的經(jīng)脈不暢受到閉阻的時候,可以引動著陽明之氣上逆。而出現(xiàn)了噫氣。病本不在陽明,不在于胃,這是非常重要的。而且這在臨床上,應該說是我們中醫(yī)的一個很重要的特點,理論的特點。如果你考慮噫氣它就是胃,這個病人經(jīng)常噫氣,你就去治胃,胃有的治不好的,只有回過頭來治心,這個噫氣就除了。而且病本是在心,表現(xiàn)是噫氣。病的根本是在于心的。
常有這種現(xiàn)象。我在臨床上就治過若干例這樣的病,病人找我們來看病,表現(xiàn)是什么?噫氣不除,不斷地打嗝,按一般的治療打嗝的方法,那我們有嘛,旋覆代赭是大家很常用的。當然還有用降胃氣的方法,用瀉心湯也好,三黃瀉心湯也可以使胃氣降了,就不噫氣了。但是這個病人他不是那樣的,我們再仔細看一看,他說由于心的經(jīng)脈不通暢,結果反過頭來去治心,這噫氣就隨之而愈。這個病如果是前醫(yī)治過的,往往那健胃了。不管中藥西藥都來健胃。效果不好。所以這在臨床上要注意。不然的話,就要誤診,就要誤治了。誤治了也難說就要出人命,心臟有病了你給誤治了,那很可能出現(xiàn)問題。所以,這是臨床很常見的。我自己本身就有這個體會,特別要強調一下。
“厥氣上則恐”,心痹之后,還可以出現(xiàn)氣上逆而出現(xiàn)恐的癥狀,心神受到影響,出現(xiàn)驚,出現(xiàn)恐。都可以見到。心痹,心的氣血不通暢,出現(xiàn)一些精神的癥狀,出現(xiàn)驚,出現(xiàn)恐是很常見的。
“肝痹者,夜臥則驚”,由于肝不藏魂,所以睡眠不實,還容易驚,受驚,睡眠不安。是肝不藏魂。
“多飲數(shù)小便”,喝水喝得多,小便次數(shù)也多。因為肝的經(jīng)脈對水液代謝,也有重要的影響,所以肝氣不能正常地疏泄。津液不布,飲水之后不能化生津液,不能夠布散津液,這樣的話就口渴,口渴就多飲,多飲還是不能化生津液。成為小便排出。所以又多喝,又多尿。這倒沒說是消渴病。因為水液在體內代謝,是“水精四布,五經(jīng)并行”,我們在講《經(jīng)脈別論》的時候,給大家講過這個問題,不單是脾肺腎三臟,脾肺腎三臟固然是在水液代謝當中,是起重要作用,但是心也好,肝也好,都對水液代謝有影響。所以肝痹,肝的經(jīng)脈不通暢,疏泄功能失調,水液代謝受影響,也可以出現(xiàn)“多飲數(shù)小便”。甚至出現(xiàn)肚子腹水,
“上為引如懷”,引,就是如弓,引字不是一個弓嗎?這邊張開嗎?這個肚子鼓得像弓那樣。拉滿的弓那樣鼓,如懷,好像懷孕的婦女那樣。身懷六甲,肚子大起來,這是由于肝痹,肝氣不通暢,肝血瘀滯導致的腹脹,這個腹脹可能是水,也可能是脹氣,木氣太盛,使得脾胃功能、腸胃功能失調,而出現(xiàn)的腹脹,那么也可能是水。上面有了,多飲嘛,多飲要數(shù)小便,當然一般的不腫,如果多飲而小便不多的話呢,也可能出現(xiàn)腹水。所以,腹部有水,腹部脹滿如引滿之弓,有似懷孕之狀,教材就是這么注釋的。這是說的肝痹。
“腎痹者,善脹”,腎有病,食則脹,而且五臟不安,我們在講《調經(jīng)論》和《本神》的時候都有這句話。腎有病之后,腹脹,五臟不安,脾有病,也容易出現(xiàn)腹脹,五臟不安。這是講到了“腎痹者,善脹”,容易出現(xiàn)腹脹,腹部脹滿。腎痹容易出現(xiàn)腹部脹滿的理由,也是由于腎氣影響了脾胃的運化,影響了脾胃運化之后,所以才腹脹,或者說由于腎陽不足,不能溫化水濕,當然,其實也影響到脾胃了,而出現(xiàn)腹脹。這個腹脹,應該說必然是涉及到脾胃的才有腹脹,但是之所以涉及到脾胃腹脹,根本原因還是由于腎氣的阻滯不通,或者我們用現(xiàn)在的話說,那叫腎陽不足,導致脾不運化出現(xiàn)的腹脹。其本在腎。說“腎痹者,善脹”。
“居以代腳踵,脊以代頭”,下面涉及到居以代踵的問題,我是說不同的版本上,常常這個居以代踵字寫作尻 ,我在讀書的時候,那個版本就是尻【讀 kao】字。底下是一個九,這就是尻,音就是“考”。“尻”是什么呢?是尾巴尖,查字書上,俗語叫屁股溝,那叫尻。尾巴尖叫尻。但是這個里頭,這個版本,我們應該是正確的版本,不是這個尻,因為什么,這個尾巴尖支撐不住人體,特別在《內經(jīng)》當中,這個部位還有穴位,還有若干個穴位。這尾巴尖上不可能有若干個穴位。也確實,沒有什么穴位,所以我們教材下載用的是這個字(居,念居)這個字是蹲居的意思。蹲下去了,坐下去了這個意思。實際上音就是“居”。這是指的什么?指的尾骶這個部位,也包括臀部。讀作“居”。因為“居以代踵,脊以代頭”,這是說由于腎痹之后,腎陽不足,經(jīng)脈拘急,收引,“諸寒收引”嘛,經(jīng)脈收引,而導致的肌體屈而不伸,不能站立了,屈而不伸,不能站立。不能站立怎么呢?居以代踵,踵是腳、腳跟。我們站立的時候都用腳跟。走路的時候用腳跟,這個人由于腎痹,經(jīng)脈拘急,是“諸寒收引”了,所以導致了只能坐著,只能用居來著地。所以走路也不能用腳走了。居以代腳踵,那可能往前顛著走。或者用兩手杵著往前顛著走了。這是形這個癥狀。
脊以代頭,由于他的經(jīng)脈拘急,頭低了。而脊背高起來了,傴僂之狀。成為傴僂之狀。我們在講《生氣通天論》的時候講了,寒邪引起的陽氣大傷,所以不是有“乃為傴僂”嗎?就是講的那種癥狀。人們一般說,頭在人體來說部位最高,但是那個人由于經(jīng)脈拘急,脊背比頭都高,那不傴僂了嗎?這是腎痹常出現(xiàn)的一些典型的癥狀。經(jīng)脈拘急的癥狀。
“脾痹者,四肢懈墮”,脾主四肢,四肢懈墮,那是我們講過很多遍的問題,四肢不用,四肢懈墮,懈墮也就是不能運動,沒有勁。松懈、怠惰、沒有力、不能運動。還
“發(fā)咳嘔汁”,還可以出現(xiàn)咳,嘔汁,咳嘔黏液,咳嘔痰涎,那是由于脾不運化,痰涎增生,而嘔出痰汁,嘔出痰涎。也可以是由于脾影響到肺。兩個手太陰經(jīng)相互之間的影響。肺脈起于中焦,所以咳也可以出,咳嘔一起出的痰涎。
“上為大塞”,大塞問題,教材有注釋,195頁第十五注,的“大”當作“不”,形之誤。“不”是“否”,通“痞”,“大塞”應該是“痞塞”。要寫的話應該寫成不塞!安弧本褪恰胺瘛保驗楣艜r候不寫這個口,實際上是痞。痞也就是大的意思。上為痞塞,痞塞不通,由于脾氣受了邪氣阻滯,因此出現(xiàn)脹滿不通暢,
“腸痹者,數(shù)飲而出不得”,腸痹之病,使得大腸、小腸都有問題,不能傳導、不能泌別清濁,因此出現(xiàn)飲水多而大小便不暢。出不得,大小便不暢,不痛快。因為大腸、小腸是主津液的,大腸、小腸受邪氣阻滯,其傳導運化,還有泌別清濁的功能失常了,因此出現(xiàn)不能布津液,同樣道理,如同我上面講的,不能化生津液,所以渴要多飲,盡管有很多的水,他照樣渴,喝了很多水進去,他還是渴。因為水并不能生成津液了,所以多飲,而“出”不得,飲水很多,小便不出,那不水液停留嗎?不能化生津液。
“中氣喘爭”,中,這是腸中之氣,喘爭,喘這是不安寧、不平靜。是說腸鳴。這是說腹中的鳴響,甚至是水響。中氣喘爭。
“時發(fā)飧泄”,那么也可以引起飧泄。當然飧泄,水氣也隨之而出了。當然我們要是這樣理解的話,也可以把前面講的,“數(shù)飲而出不得”是小便不出。中氣喘爭,腹中腸鳴,也可以引起泄瀉,大便瀉出,
“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內痛”,胞痹,這個胞字,就是我們后來有叫做脬,這是現(xiàn)代解剖學上的那個膀胱。不是臟腑,六腑之一的那個膀胱。這個問題好像我講過了,六腑之一的這個膀胱概念比較大,連膀胱經(jīng)都包含在內了。經(jīng)脈也屬于臟腑的嘛。這個脬,確實是存尿的那個膀胱。而六腑之一那個膀胱,包括這個,也包括更大范圍的功能。甚至于包括足太陽膀胱經(jīng)。那個叫膀胱之腑。所以脬和膀胱概念有大小的不同,脬是包含在膀胱范圍之內的。是現(xiàn)在解剖學上的膀胱,是這樣。因為中醫(yī)講的,膀胱可以氣化,水液到膀胱之后,清者還可以上升為津液,濁者才排出體外。你無論怎么講,現(xiàn)代的解剖學,這個生理、病理,你查不到這個東西。尿道里頭還能再化生津液出來,見不到這個問題。所以脬和膀胱是這樣的概念。因此,胞痹是指的這個痹,你看,教材注釋,胞痹即膀胱痹,胞,脬也,現(xiàn)指膀胱。后面那句話指現(xiàn)在解剖學上的膀胱。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內痛。小腹部,按之內痛,
“若沃以湯”,就好像有熱水在里面泡著一樣。沃,就是浸泡,湯是熱水,古代的湯就是熱水,水就是涼水。水是寒水之氣嘛,但是一說湯是煮熱的水了。中國古代文字就是這樣。這個概念在日語里頭現(xiàn)在還是。它那個湯還是指的熱水。
“澀于小便”,小肚子熱,好像盛著熱水一樣泡著,澀于小便,小便又不通暢。
“上為清涕”,上還可以出現(xiàn)清涕,是因為膀胱經(jīng)上絡交肩,上入絡腦。清涕,在《內經(jīng)》里頭,常常把這個認為是腦之液。清涕認為是腦之液,所以有鼻流清涕為鼻淵,認為那是腦漏。所以說膀胱經(jīng)受到邪氣的侵犯,可以上為清涕。
這是痹客五臟,或者是五臟痹證。它們的每一種痹的一些病證的特點,和它的病機。下面又具體的講了,說
“陰氣者,靜則神藏,躁則消亡”,這個陰氣,是指的精氣,五臟的精氣。五臟的精氣平靜、安靜就可以藏神,如果它躁動不安,不能平靜,就可以使神氣消亡。陰氣者,靜則神藏,躁則消亡。這個概念我們在講《生氣通天論》倒是也講過。它是講"陽氣者,精則養(yǎng)神,柔則養(yǎng)筋”的問題。它都是講的清靜,清靜就是講的正常,這個“陰氣”就是講的五臟之氣,五臟之氣正常、平靜,陰平陽秘則神藏,五臟主藏神的嘛,心固然主藏神,但是按五臟歸類來說,五臟都藏神。所以陰氣者,靜則神藏,躁則消亡。五臟之氣躁動不安,五臟之氣爭而不和平,那就會使得神氣消亡。
“飲食自倍,腸胃乃傷”,靜則神藏,躁則消亡,這是講的生理和病理的問題,生理的時候,就不容易受到外邪的侵襲,躁則消亡的時候,就容易受到外邪而成為不同的痹證。聯(lián)系到本篇,是應該這么看這兩句話,那么“骨痹不已,傳與腎”,它得先有腎氣傷才傳與腎!捌⒈圆灰眩瑐饔诜巍,也得有肺氣傷了,脾痹不已才傳于肺。所以說陰氣者,靜則神藏,躁則消亡,和前面聯(lián)系起來,應該這么理解。也就是說,五臟之氣,安靜的時候,就不受到邪氣的侵入。盡管是骨痹,也未見得能傳入到腎而成為腎痹。盡管是脾痹,它可以傳入不到肺,成不了肺痹。當如果躁則消亡,五臟之氣不調和,躁就是和靜相對而言,不調和,不正常,那么就消亡。正氣消亡,五臟之氣消亡,就可以產(chǎn)生五臟之痹。同樣的,腸胃也是這樣,說“飲食自倍,腸胃乃傷”飲食自倍,腸胃傷了,就可以得到腸痹,胃痹。六腑也可以出現(xiàn)痹證。上面說五臟六腑之痹,但是只講了五臟,并沒有談六腑。如果是飲食自倍,傷了腸胃之后,其實六腑也可以出現(xiàn)痹。哦,流腑有一個胞痹。六腑之痹沒說全。同樣的是說六腑如果是失調,邪氣才能侵入而成為六腑之痹!帮嬍匙员丁本褪悄c胃痹的一個前提。如果飲食不自倍,腸胃功能正常,他就不容易得痹證。
“yin氣喘息,痹聚在肺”,yin氣,這是指的臟氣失和的,失和之氣成為yin氣。不是外邪,而是臟腑之氣失和了。它也成為yin氣了,也成為邪氣了。臟腑之氣導致人的喘息,往往是痹聚在肺,是由于肺氣不能通暢了,影響到肺了,
“yin氣憂思,痹聚在心”,出現(xiàn)憂思的這個癥狀,影響心神了,這個痹往往是在心,心藏神嘛。那就是前面講的心痹,前面講的肺痹,和我們這一段一個聯(lián)系起來看。當然,肺痹上邊有喘,心痹上邊有心煩。“煩則心下鼓”,“厥氣上則恐”,這不單是恐,而且除了心痹,還可以有憂思,補充上一段的記載。憂思出現(xiàn),這常常是痹聚在心的表現(xiàn)。
“yin氣遺溺,痹聚在腎”,yin氣遺溺,常常是痹聚在腎的表現(xiàn)。腎痹,可以出現(xiàn)遺尿,腎氣虛了不能夠氣化,關門不固了,所以出現(xiàn)遺溺!吨琳嬉笳摗分v“諸厥固泄”,泄,也包括小便的不禁,在那個“諸厥固泄,皆屬于下”,是由于腎氣不固,所以yin氣遺溺,痹聚在腎。
“yin氣乏竭,痹聚在肝”,在《太素》“乏竭”二字,是作為“渴乏”,這個教材有注釋。看注釋24,《太素》作渴乏,森立之《太素考注》說,“渴乏者,渴燥匱乏之義。內渴乏,故引飲甚多也。(喝水喝得多)。是亦邪結飲閉在肝(經(jīng))之證”。乏竭。上面不是有嗎?肝痹,不能疏泄,水液代謝失常,有口渴、多飲、數(shù)小便這類的癥狀。所以說“yin氣渴乏,痹聚在肝”。這和上邊所說的肝痹的癥狀相一致。
“yin氣肌絕,痹聚在脾”,脾主肌肉,臟腑之氣yin亂,導致肌肉的損傷,消瘦,肌絕,指的肌肉消瘦、肌肉消損。痹聚在脾。這是脾痹。
上面一段講的五臟痹,包括腸痹和胞痹,剛才現(xiàn)在講的這段,又進一步補充了上面那一段,是說先有臟腑之氣功能的失常,才容易受到痹邪的侵犯,由于五臟之氣紊亂了,那就成了yin邪,所以成了yin氣,引起不同的臟腑痹證,又出現(xiàn)一些新的癥狀。補充了上一段的文字。下面就談到了痹證,有的好得快,有的不容易痊愈,等等,這些問題。下邊講的就是為什么有的痹證,有的容易痊愈,有的不容易痊愈,有的疼痛時間很久,甚至于還有死證,那當然是臟腑痹證可以引起死亡。講的這些問題。這些內容,我們下節(jié)課再講。
[完/4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