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稱(英文) | child enterobiasis |
拚音 | NAOCHONGBING(XIAOER) |
別名 | |
西醫(yī)疾病分類代碼 | 寄生蟲病(兒科) |
中醫(yī)疾病分類代碼 | |
西醫(yī)病名定義 | 蟯蟲病是由蟯蟲寄生于人體所致的一種寄生蟲病,臨床以肛門及會陰附近瘙癢為特征。 |
中醫(yī)釋名 | 蟯蟲病在臨床以肛門奇癢為特征。蟯蟲體小色白,形細小如線頭,長不過寸,故俗稱“白線蟲”。 |
西醫(yī)病因 | 蟯蟲主要寄生在人體盲腸、結(jié)腸及直腸等處。雌蟲多于夜間爬出肛門,在肛門、會陰部產(chǎn)卵,蟲卵經(jīng)口進入腸道發(fā)育為成蟲。蟯蟲卵對外界抵抗力強,易于傳播。唯一傳染原是病人,主要傳播方式是進食含有蟲卵的食物和吸吮蟲卵污染的手指。蟯蟲的壽命為1~2個月,如無重復感染可自行痊愈。 |
中醫(yī)病因 | 蟯蟲病的發(fā)生,主要是由于飲食不潔,誤食蟲卵所致。 |
季節(jié) | |
地區(qū) | |
人群 | 尤以2~9歲兒童感染率最高。 |
強度與傳播 | 本病在集體兒童機構(gòu)中易造成流行。唯一傳染原是病人,主要傳播方式是進食含有蟲卵的食物和吸吮蟲卵污染的手指。 |
發(fā)病率 | |
發(fā)病機理 | |
中醫(yī)病機 | 蟯蟲寄居腸內(nèi),游行咬蝕,故使肛門奇癢。同時,蟯蟲不斷吸劫營養(yǎng),損傷脾胃,可致患兒脾胃虛弱。 |
病理 | |
病理生理 | |
中醫(yī)診斷標準 | |
中醫(yī)診斷 | 蟯蟲病較輕者,一般無明顯全身癥狀,僅有肛門瘙癢及由于蟯蟲刺激而產(chǎn)生的局部證候。若病程較久,可耗傷氣血,亦可蘊生濕熱,從而可引發(fā)一些全身癥狀,以脾胃虛弱為主,一般較輕微。 1.蟲擾魄門 主證:肛門及會陰部瘙癢,夜間為甚,睡眠不安,甚則驚叫,可伴尿頻或遺尿,肛周紅赤,糞便下蟲,或晚間可見肛門處有蟯蟲爬出,舌脈一般無異常。 分析:本證由于蟯蟲游行咬蝕所致。蟯蟲多在夜間爬出,故肛門瘙癢夜間為甚。蟯蟲刺激,可引起尿頻或遺尿。 2.脾胃虛弱 主證:食欲不振,形體消瘦,面色無華,睡眠不安,肛門及會陰部瘙癢,或見腹痛,喜咬指甲,精神煩躁,可伴尿頻或遺尿,舌質(zhì)淡,苔白,脈弱。 分析:本證由于蟯蟲久居,損傷脾胃所致。脾胃虛弱,運化失司,故見食少或腹痛。脾虛氣血乏源,故見消瘦。蟯蟲刺激,故可引起肛門瘙癢或尿頻遺尿等癥。 |
西醫(yī)診斷標準 | 蟯蟲病診斷標準: 1.有夜間肛門或會陰部發(fā)癢,食欲不振,消瘦,夜眠不安等,女孩偶有遺尿,尿頻,尿急或外陰炎。 2.深夜熟睡后在肛門或會陰部找到成蟲或清晨在患兒肛門周圍取蟲卵陽性,有時大便中可有大量成蟲排出。 |
西醫(yī)診斷依據(jù) | 確診依據(jù)患者入睡或夜啼時肛門皺襞及會陰處找到成蟲或用透明紙擦拭法檢查發(fā)現(xiàn)蟲卵。 |
發(fā)病 | |
病史 | |
癥狀 | |
體征 | 1.多數(shù)患兒無明顯癥狀,僅在雌蟲爬到肛門周圍產(chǎn)卵時感到肛門或會陰部瘙癢,以致引起夜睡不安,遺尿或交叉擦腿動作。 2.可出現(xiàn)食欲減退、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消化道癥狀,但一般較輕微。 3.蟯蟲偶可侵入鄰近器官,引起異位并發(fā)癥,如外陰炎、陰道炎、輸卵管炎、闌尾炎以及尿頻、尿急等癥狀。 4.患兒夜間入睡后可在肛門附近見到蟯蟲。 |
體檢 | |
電診斷 | |
影像診斷 | |
實驗室診斷 | 在清晨起床前從肛門皺襞處直接采取標本可檢得蟯蟲卵。 |
血液 | |
尿 | |
糞便 | |
腦脊液 | |
其他診斷 | |
免疫學 | |
組織學檢驗 | |
西醫(yī)鑒別診斷 | |
中醫(yī)類證鑒別 | 1.肛腸癢:肛周皮膚肥厚、角化以及色素沉著,棉拭法或膠玻璃紙法檢查找不到蟯蟲卵。 2.肛門濕瘍:肛門及肛周皮膚起丘疹、滲液,棉拭法或膠玻璃紙法檢查找不到蟯蟲卵。 |
療效評定標準 | 蟯蟲病療效判定標準: 1.治愈:①經(jīng)驅(qū)蟲治療后,肛門瘙癢癥狀消失。②驅(qū)蟲后3~5天,在肛門周圍找不到成蟲或蟲卵,連續(xù)3天陰性。 2.好轉(zhuǎn):①癥狀消失。②上述方法蟲卵檢查未轉(zhuǎn)陰。 |
預后 | |
并發(fā)癥 | |
西醫(yī)治療 | 對本病的治療應強調(diào)預防為主,防治結(jié)合。 一、藥物治療 1.撲蟯靈:為治蟯蟲的首選藥。劑量為每次5~7.5mg/kg,一次頓服,必要時2~3周后重復治療。 2.枸櫞酸哌嗶嗪(驅(qū)蛔靈):為目前驅(qū)蟯蟲較有效藥物,毒性低。劑量為每日50mg/kg,早晚分2次服,連服7~10天,一日總量不超過2g。其后每周服藥2日,每日劑量同上,連服4周。 3.雙萘輕酸噻嘧啶(抗蟲靈):為腸道廣譜驅(qū)蟲劑。劑量為每日5mg/kg,睡前1次頓服,連服7日。 4.腸蟲清:劑量為每次200~400mg,一次頓服。為防止再感染,服藥后間隔1周再服100~200mg。2歲以下小兒禁用。 二、局部治療 每次排便后或晚間,用溫水洗凈肛門,用2%白降汞軟膏或10%氧化鋅油膏,涂抹于肛門周圍皮膚上,或用蟯蟲軟管注入并涂抹于肛門,可止癢殺蟲,并減少自體感染。 |
中醫(yī)治療 | 對蟯蟲病的治療,應以驅(qū)蟲為主,采用內(nèi)治與外治相結(jié)合的方法,同時注意預防,以達到根治的目的。 一、辨證選方 1.蟲擾魄門 治法:驅(qū)蟲止癢。 方藥:化蟲丸加減。檳榔、鶴虱、苦楝根皮、百部、使君子各10g,黃柏、蒼術(shù)各6g,甘草3g。腹痛加青皮、白芍;尿頻加滑石、木通。 2.脾胃虛弱 治法:健脾驅(qū)蟲。 方藥:五味異功散加味。黨參、陳皮、茯苓各10g,檳榔、使君子、百部各6g,甘草3g。食少加砂仁、佛手;腹痛加白芍、木香。 二、專方驗方 1.蟯蟲散:使君子8份,大黃1份。共為細粉。3~6歲每次1~1.5g,6~9歲每次2~3g,日服3次,飯前1小時服,5~6天為1療程,連用1~2個療程。 2.榧黃散:榧子、生大黃各等份。榧子去殼取肉焙干,與生大黃共研細末。每次用量為(年齡+1)×0.4g,日服3次,連服1周。 3.驅(qū)蟯湯:雷丸、鶴虱、榧子各6g,石榴皮、蕪荑、甘草各3g。水煎服,每日1劑,連服1周。 4.治蟯方:雷丸3g,二丑、大黃各9g。共研細粉。1~3歲每次1g,3~6歲每次2g,6歲以上每次3g,清晨空腹服,連服1周。 5.香君湯:檳榔、使君子各12g,廣木香、大黃各3g。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連服2劑,停藥3天后再服2劑。 三、其他療法 1.熏洗:苦楝根皮20g,鶴虱15g,蛇床子15g,生百部15g,野菊花15g,生甘草5g。加水煎沸3~5分鐘,坐浴熏洗,每晚睡前1次。 2.灌腸:百部150g,苦楝根皮60g,烏梅9g。加水1200ml,煎成400ml左右,過濾后于每晚用20~30ml保留灌腸,連續(xù)3次為1療程。 3.涂敷:百部50g,苦參25g。共研細粉,加凡士林適量調(diào)成軟膏。晚睡前用溫水洗肛門后涂藥膏,每晚1次,連續(xù)7次為1療程。 |
中藥 | 1.化蟲丸:具有驅(qū)蟲導滯之功效。適于小兒蟯蟲病及其它腸道寄生蟲病。3~6歲每次2~3g,6~9歲每次3~5g,9歲以上每次5~6g,日服1~2次,早晨空腹或臨睡前用溫開水送服。 2.追蟲丸:具有驅(qū)蟲除濕之功效。適于小兒蟯蟲病肛門奇癢者。3~6歲每次2~4g,6~9歲每次4~6g,9歲以上每次6~蝕,日服1次,空腹溫開水送服。 3.驅(qū)蟲片:具有殺蟲攻下之功效。適于小兒蟯蟲及各種蟲證。3~6歲每次1~3片,6~9歲每次3~5片,9歲以上每次5~8片,日服1~2次。體質(zhì)虛弱者慎用。 4.蟯蟲藥膏:具有殺蟲止癢之功效。適于小兒蟯蟲病肛門癢甚者。外涂肛門,每晚1次,連用5~7次。 |
針灸 | |
推拿按摩 | |
中西醫(yī)結(jié)合治療 | 蟯蟲病在兒科較常見,治療方法簡單,中西藥均有較好的療效。一般情況下以首選中藥為佳,中藥驅(qū)蟲不僅療效確切,且無任何副作用。對輕癥只需采用熏洗、灌腸等外治法即可取效。對病程較久較重者,應以中藥內(nèi)外合治,以圖效捷。對服中藥困難的患兒,可以西藥驅(qū)蟲,配合中藥外治,亦可收到滿意療效。對中藥驅(qū)蟲未效者,可換用西藥驅(qū)蟲劑。一般無須中西藥同時服用。 |
護理 | |
康復 | |
預防 | 培養(yǎng)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飯前便后洗手,不吸吮手指,小兒宜穿滿襠褲,勤換勤曬被褥衣褲,玩具、家具暴曬6—8h,集體兒童機構(gòu)可用紫外線消毒。 |
歷史考證 | 古代文獻關(guān)于蟯蟲的記載較多,如《諸病源候論》說:“蟯蟲至細微,形如菜蟲也,居胴腸間!薄妒備洝氛f:“蟯蟲咬人下部癢。”這些均較確切地描述了蟯蟲的形態(tài)和蟯蟲致病的臨床特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