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三皮風(fēng)根、蛇泡草根
|
漢語拼音 |
she mei gen
|
英文名 |
Root of Indian Mockstrawberry
|
藥材基原 |
為薔薇科植物蛇莓的根。
|
動植物形態(tài) |
蛇莓 多年生草本。根莖短,粗壯。匍匐莖多數(shù),長30-100cm,有柔毛,在節(jié)處生不定根;~數(shù)個,莖生葉互生,均為三出復(fù)葉;葉柄長1-5cm,有柔毛;托葉窄卵形到寬披針形,長5-8mm;小葉片具小葉柄,倒卵形至棱狀長圓形,長2-3cm,寬1-3cm,先端鈍,邊緣有鈍鋸齒,兩面均有柔毛或上面無毛;▎紊谌~腋;直徑1.5-2.5cm;花梗長3-6cm,有柔毛;萼片5,卵形,長4-6mm,先端銳尖,外面有散生柔毛;副萼片5,倒卵形,長5-8mm,比萼片長,先端常具3-5鋸齒;花瓣5,倒卵形,長為5-10mm,黃色,先端圓鈍;雄蕊20-30;心皮多數(shù),離生;花托在果期膨大,海綿質(zhì),鮮紅色,有光澤,直徑10-20mm,外面有長柔毛。瘦果卵形,長約1.5mm,光滑或具不明顯突起,鮮時有光澤。花期6-8月。果期8-10月。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遼寧以南各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山坡、河岸、草地、潮濕的地方。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夏、秋季采收根。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苦、甘;寒
|
歸經(jīng) |
肺;肝;胃經(jīng)
|
功效 |
清熱瀉火;解毒消腫
|
功效分類 |
清熱解毒藥;涼血止血藥
|
主治 |
熱病,水兒驚風(fēng),目赤紅腫,痄腮,牙齦腫痛,咽喉腫痛,熱毒瘡瘍。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3-6g。外用:適量,搗敷。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①治吐血:三皮風(fēng)根及葉,搗絨兌開水服。(《貴州省中醫(yī)驗方秘方》)②治中水毒:蛇莓草根,搗作末服之,并以導(dǎo)下部,亦可飲汁一、二升。(《補(bǔ)缺肘后方》)③治眼結(jié)膜炎,角膜炎:蛇莓鮮根三至五株,洗凈搗爛,置凈杯內(nèi),加入菜油一至二茶匙, 每日蒸一次,點眼用,一天三至四次,每次二至三滴,每劑可用五至七天。(《浙江中草藥 抗菌消炎經(jīng)驗交流會資料選編》)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分類草藥性》:治內(nèi)熱,潮熱。
|
考證 |
出自《本草綱目》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Duchesnea indica(Andr.) Focke[Fragaria indica Andr.]
|
科屬分類 |
薔薇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