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漢語(yǔ)拼音 | shao hua bai lan mu |
英文名 | Dunn Blastus |
藥材基原 | 為野牡丹科植物少花柏拉木的莖、葉。 |
動(dòng)植物形態(tài) | 小灌木,高約70cm。莖圓柱形,多分枝,被微柔毛及黃色小腺點(diǎn),葉對(duì)生,葉柄長(zhǎng)4-10cm,被微柔毛及疏小腺點(diǎn);葉片紙質(zhì),卵狀披針形至卵形,先端短漸尖,基部鈍至圓形,有時(shí)略偏斜,長(zhǎng)3.5cm,寬1.3-2.3cm,葉兩面均密被黃色小腺點(diǎn);近全緣或具極細(xì)的小齒;基出脈3-5;▋尚,4數(shù);由聚傘花序組成小圓錐花序,頂生,密被微柔毛及疏小腺點(diǎn);苞片不明顯;花梗與花萼均被黃色小腺點(diǎn);花萼漏斗形,具四棱,具四棱,裂片短三角形,長(zhǎng)不到1mm;花瓣粉紅色至紫紅色,先端急尖,偏斜;花絲多少被微柔毛,花藥彎曲;子房半下位,先端具4小突起。蒴果橢圓形,為宿存萼所包;ㄆ7月,果期10月。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江西、廣東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低海拔山坡林下。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chǔ)藏 | 夏、秋季采收,鮮用或切段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cè)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dòng)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味澀;微苦;性平 |
歸經(jīng) | |
功效 | 拔毒生肌;殺蟲(chóng) |
功效分類 | 生肌藥 |
主治 | 瘡癤腫毒;疥瘡 |
用法用量 | 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湯洗;或研末調(diào)敷衍。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yùn)用 | |
各家論述 | 《新華本草綱要》:有拔毒生肌的功效,用于瘡疥。 |
考證 | 始載于《中國(guó)植物志》。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 | Blastus pauciflorus (Benth.) Guli-laum. [Allomorphia pauciflra Benth.] |
科屬分類 | 野牡丹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