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漢語拼音 | lu cong |
英文名 | |
藥材基原 | 為石蒜科植物鹿蔥的鱗莖。 |
動植物形態(tài) | 鹿蔥 多年生草本。鱗莖卵形,直徑4-5cm。秋季出葉,長約8cm,立即枯萎,第2年早春又抽葉;葉帶狀,寬約2cm,先端圓鈍,綠色。花莖高50-70cm;總苞片2枚,披針形,長約6cm,寬約1.3cm;傘形花序有花4-8朵,淡紫紅色;花被裂片倒披針形,長約7cm,寬約1.8cm,邊緣基部微皺縮;花被管長約2cm;雄蕊與花被裂片近等長,花柱略伸出花被外。花期8月。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河北、山東、江蘇、浙江。河南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野生于山溝、溪邊陰濕處。 |
藥用植物栽培 | 生物學(xué)特性 生于山溝、水邊陰濕草叢中,地上部夏、冬兩季休眠,2月中、下旬葉叢萌發(fā)出土,5月下旬至6月上旬前后枯萎進(jìn)入休眠期,初秋抽出花莖,花期8月中旬至9月上旬,一般栽培情況下結(jié)實(shí)少。9月植株枯萎進(jìn)入第2次地上休眠,鱗莖露地越冬。 栽培技術(shù) 以鱗莖自然分球繁殖為主,也可采用人工切割法促生小鱗莖以提高繁殖系數(shù)。用快刀將鱗莖從基部向上作十字形交叉縱切,深約至鱗莖頸的 3/4,然后將鱗莖埋在沙或泥炭薢中,深度約為鱗莖的3/4,切口處可生出許多小球,再用小球分開栽種。 |
采收和儲藏 |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鮮莖含石蒜堿(lycorine),偽石蒜堿(pseudoly-corine),dgtgafi 石蒜倫堿(lycorenin),高石蒜堿(homolycorine),多花水仙堿(tazettine),新雨石蒜堿(norpluviine),雪花蓮胺堿(galan-hamine),表雪花蓮胺堿( epigalanthamine),條紋堿(vittatine),雨石蒜堿(pluviie),石蒜胺堿(lycoramine),小星蒜堿(hippea-stnne),紫花石英鐘蒜堿( squamigerine)和石英鐘蒜-S-葡萄甘露聚糖(lgcoris-S-glucomannan)。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辛;平;有小毒 |
歸經(jīng) | |
功效 | 解毒;祛痰;利尿;催吐 |
功效分類 | 解毒藥;祛痰藥;利尿藥;催吐藥 |
主治 | 咽喉腫痛;瘡癰腫毒;瘰疬;咳嗽痰端;水腫;小便不利;食物中毒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1-3g;或絞汁飲。外用:適量,搗敷,絞汁涂或煎湯熏洗。 |
用藥禁忌 | 體虛無實(shí)邪及孕婦禁服;皮膚破損者禁敷。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yùn)用 | |
各家論述 | 1.《群芳譜》:“鹿蔥色頗類萱,但無香爾。因鹿喜食之,故名。然葉與花莖,皆各自一種,黃葉綠而尖長,鹿蔥葉團(tuán)而翠綠,萱葉與花同茂,鹿蔥葉枯死而后花。萱一莖實(shí)心,而花五六朵節(jié)開;鹿蔥一莖虛心,而五六朵花并于頂;萱六瓣布光,而鹿蔥七、八瓣。本草注管,云即今之鹿蔥,誤! 2.《遵生八箋》:“鹿蔥花,花儼蜨蝶,三大圓瓣而三小尖瓣,色蔥藕色,中心白地,紅黃點(diǎn)點(diǎn)。搖風(fēng)弄影,豐韻可人。根枝叢發(fā)! |
考證 | 《群芳譜》載有鹿蔥,并將其與萱花對比異同,認(rèn)為鹿蔥色頗類萱,但無香,葉與花莖亦不同。其葉圓而翠綠,葉枯死而后花;一莖虛心,有花五六朵并于頂,花七八瓣。古代文獻(xiàn)有關(guān)鹿蔥的記述,與本種較相似。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Lycoris squamigera Maxim. |
科屬分類 | 石蒜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