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尖葉提燈蘚
|
漢語拼音 |
shui mu cao
|
英文名 |
cuspidat Mnium
|
藥材基原 |
為提燈蘚科植物尖葉提燈蘚的全草。
|
動植物形態(tài) |
植物體疏松叢集群生,綠色或鮮綠色。生殖枝直立,高2-3cm。頂部密集簇生葉片,假根黃棕色,密集于植物體下部;營養(yǎng)枝匍匐或呈弓形彎曲。生殖枝上的葉較狹長,卵狀橢圓形,長約7mm,寬4mm,漸尖;營養(yǎng)枝的葉較寬短,長約5mm,寬4mm;葉邊分化,上部有鋸齒,下部全緣,中肋單一達頂。雌雄同株;蒴柄直立,長2-3cm,紅色;孢蒴下垂,卵圓形。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吉林、遼寧、陜西、江蘇、安徽、浙江、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山區(qū)、原野和城鎮(zhèn)附近的溪邊、陰濕土坡或樹干基部成片生長。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夏、秋季采收,洗凈,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葉含肥皂草甙(Saponarin),即肥皂草素(Saponaretin)的7-葡萄糖甙。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苦;淡;涼
|
歸經(jīng) |
肝經(jīng)
|
功效 |
止血涼血
|
功效分類 |
涼血止血藥
|
主治 |
鼻衄;崩漏;吐血;便血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9-12g。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出自《陜西中草藥》。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Plagiomnium cuspidatum(Hedw.)T.Kop.[Mnium cuspidatum Hedw.;Bryum cuspidatum(Hedw.)Crom.]
|
科屬分類 |
提燈蘚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