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人字草、苦地枕、鋪地錦、烏蠅翼草、丁貴草、鋪地草、金線吊蝦蟆、二葉人字草、蒼蠅翼、沙甘里、一條根、烏龍草、紅骨丁地青、斜對葉。
|
漢語拼音 |
ding gui cao
|
英文名 |
Herb of Twinleaf Zornia
|
藥材基原 |
為豆科植物丁癸草的全草。
|
動(dòng)植物形態(tài) |
丁癸草 多年生小草本,高15-60cm。莖纖細(xì),分枝,披散或直立,無毛。小葉2枚,生于葉軸頂端,葉片披針形,長2-3.5cm,寬0.5-1cm,先端急尖,基部圓形,厚紙質(zhì),兩邊無毛;托葉狹披針形,基部有長約3mm的距。總狀花序腋生,長2-6cm;花無梗;苞片2,盾狀著生,革質(zhì),卵形,基部延伸成距,有明顯脈紋,邊緣有白色緣毛;花萼鐘狀,二唇形,有短柔毛;花冠黃色,極突出,旗瓣圓形,翼瓣倒卵形或長圓形,龍骨瓣內(nèi)彎,短尖;雄蕊10,一體,花藥二型;子房上位,無柄,花柱線形。莢果不開裂,由2-6莢節(jié)組成,莢節(jié)圓形,有明顯的細(xì)脈及刺;ㄆ6-8月。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臺灣、廣東、廣西、四川、云南。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干旱的山野地上。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夏季采收,鮮用或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性狀鑒別 全草長20-40cm。很及根莖長圓錐形,黃色或灰黃色,直徑約2mm。莖纖細(xì),叢生,黃綠色或灰綠色,直徑約1mm,無毛。小葉2,生于葉柄頂端,呈“人”字形;托葉細(xì),卵狀披針形。小葉多皺縮卷曲,完整者展平后呈長橢圓形或披針形,灰綠色或灰白色,長5-15mm,寬2-3mm,先端處具一細(xì)尖刻,全緣,下面疏被茸毛或無毛,在放大鏡下可見黑色腺點(diǎn)。氣微,昧淡。以葉多、灰綠者為佳。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全草含香豆精(counmarin)。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dòng)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甘;涼
|
歸經(jīng) |
脾;肝經(jīng)
|
功效 |
清熱解表;涼血解毒;除濕利尿
|
功效分類 |
清熱藥;解毒藥
|
主治 |
風(fēng)熱感冒;咽痛;目赤;乳癰;瘡瘍腫毒;毒蛇咬傷;黃疸;泄瀉;痢疾;小兒疳積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15-30g;或搗汁。外用:適量,煎湯熏洗或鮮草搗敷。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1.治黃疸(陽黃):丁癸草(千)五錢,生魚一條。煎水服,每日一次。(《嶺南草藥志》)2.治中暑或食物所傷引起的腹瀉:鮮丁癸草一至二兩。洗凈切碎,水適量煎服。(《閩南民間草藥》)3.治白。乎r丁癸草五至八錢,水適量煎,調(diào)蜂蜜服。(《閩南民間草藥》)4.治小兒疳疾:丁癸草三至五錢,瘦豬肉二至四兩,水燉服。(《福建中草藥》)5.治喉頭炎:丁癸草,調(diào)酸醋揉爛,放于口內(nèi)含服。(《嶺南草藥》)6.治大瘡,散癰疽:丁癸草叫連莖,搗爛敷。(《嶺南采藥錄》)7.治馬嘴疔(生于上人中處者是):丁癸草葉,搗爛,加蜜糖少許敷。(《嶺南采藥錄》)8.治痔瘡:丁癸草四兩,銀花四兩,苦楝皮四兩。以水煎出味,倒于浴盆內(nèi),乘熱坐于盆上熏肛門,待水稍涼后,即坐于藥水內(nèi)浸洗,約浸半小時(shí)即可,每日一至二次。(《嶺南草藥志》)9.治竹葉青蛇咬傷:鮮丁癸草四兩,搗爛絞汁服,渣外敷。(《福建中草藥》)
|
臨床運(yùn)用 |
對急性乳腺炎的早期,用干品1-2兩,鯪魚1條(約2兩重),水煎頓服或2次分服。治療18例,均有效。
|
各家論述 |
1.《嶺南采藥錄》:生肌,合諸瘡口。2.《南寧市藥物志》:清涼解毒。治小兒甙積,眼痛,喉痛,泄瀉,瘡瘍,蛇傷,疔毒。3.《野生藥植圖說》:治癍痧癥。4.廣州部隊(duì)《常用中草藥手冊》:清熱解表,去瘀消腫。治感冒,眼結(jié)膜炎,肝炎,胃腸炎,痢疾,小兒甙積,毒蛇咬傷,跌打腫痛。5.《實(shí)用中草藥》:解暑利尿。治水瀉,瘧疾。6.《廣東中草藥》:清肝熱,消痰火,涼血去瘀。治腸癰,小兒高熱抽筋,眼鏡蛇咬傷。
|
考證 |
出自《生草藥性備要》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 |
Zornia gibbosa Spanoghe [Zornia diphylla (L.)Pers.
|
科屬分類 |
豆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