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處方來源 | 陜西中醫(yī)1993,14(4):152 |
劑型 | 湯劑 |
藥物組成 | 麻黃10g,桂枝10g,羌活10g,杏仁10g,蟬蛻10g,地龍10g,白茅根30g,益母草30g,車前草30g,玉米須30g,甘草3g。 |
加減 | 顏面腫甚加蘇葉10g,生姜皮10g;雙下肢腫甚加豬茯苓10g,澤瀉10g,大腹皮10g;血尿甚加側(cè)柏葉10g,藕節(jié)、,蒲黃10g;尿蛋白甚者加雷公藤15g,鹿御草15g,柿葉15g;待腫消后,麻、桂、羌減半,合用玉屏風散。 |
功效 | |
主治 | 腎小球腎炎。 |
制備方法 | |
用法用量 | 日1劑水煎分服,2周為1療程。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 | |
臨床應(yīng)用 | 本組治療腎小球腎炎50例,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齡3-12歲以上;病程1周內(nèi)至4周以上不等;臨床均以惡寒、發(fā)熱、咽痛、咳嗽、眼瞼顏面及雙下肢浮腫,血壓增高,神疲納差,苔白膩,脈浮數(shù)為主。尿鏡檢蛋白(+-+++)、RBC(+-+++),有細胞管型及顆粒管型。4例有輕度腎功損害。結(jié)果:臨床癥狀消失,尿檢連續(xù)5次陰性,3個月內(nèi)無復(fù)發(fā)者為臨床治愈,共42例;癥狀明顯改善或基本消失,尿檢陰轉(zhuǎn)有復(fù)發(fā)者為好轉(zhuǎn),共5例;癥狀及尿檢均無明顯改善為無效,計3例;總有效率94%。 |
藥理作用 | |
毒性試驗 | |
化學(xué)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生產(chǎn)廠家 | |
各家論述 | |
備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