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級分類 | 常用植物藥
|
二級分類 | |
分類 | 表使
|
年份 | biouv siv
|
別名 | 大棗、紅棗、雞心棗子
|
來源 | 鼠李科植物棗 Ziziphu jujuba Mill.的果實。
|
形態(tài)特征 | 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達10余米。枝有長刺;當年生小枝單生或2~7個簇生于短枝上。單葉互生,卵圓形至卵狀披針形,長3~7厘米,寬2~3.5厘米,頂端鈍,稀急尖,基部近圓形。邊有圓齒,基出3脈;S綠色,花等、花瓣及雄蕊均5;單生或2~8個密集成腋生聚傘花序。核果矩圓形或長卵圓形,長2~3.5厘米,直徑1.5~2厘米,熟時紅色至紅紫色,味甜,核頂端銳尖;ㄆ5~7月,果期8~9月。
|
生態(tài)分布 | 生于山地坡上、山谷草叢中,國內各地有栽培。產(chǎn)于廣西崇左、武鳴、隆林、西林、金秀等縣市;分布于遼寧、內蒙古、河北、河南、山東、山西、陜西、甘肅、安徽等省份。
|
采集加工 | 8~ 9月采,曬干備用。
|
性味 | 味甘,性溫。
|
功效 | 補脾益氣,養(yǎng)心安神。
|
傳統(tǒng)應用 | 治脾虛泄瀉、心悸、失眠、勞傷乏力、盜汗、自汗、紫癜。
|
用法用量 | 6~9克,水煎或配豬瘦肉燉服。
|
方例 | |
化學成分 | 果實含生物堿:光干金藤堿,N-去甲基荷葉堿,巴婆堿[1],又含三萜酸類化合物:白燁脂酮酸,齊墩果酸,馬斯里酸即是山植酸,3-O-反式對-香豆酰馬斯里酸,3-O-順式對香豆酰馬斯里酸[2],白燁脂酸,麥珠子酸,3-O-反式對香豆酰麥珠子酸,3-O-順式對-香豆酰麥珠子酸[3]。還含皂甙類化合物:大棗皂甙Ⅰ、Ⅱ、Ⅲ和酸棗皂甙B[4]。另含環(huán)磷酸腺甙[5]和環(huán)磷酸鳥甙[6]。又,果實的水溶性浸出物中含果糖,葡萄糖,蔗糖,果糖和葡萄糖的低聚糖及少量的阿拉伯聚糖及半乳糖醛酸聚糖[7];果實所含的主要脂肪酸是油酸,所含的甾醇有谷甾醇、豆甾醇和少量的鏈甾醇[8],果肉中還含蕓香甙,含量可達3385mg/100g,維生素C540mg/100g~972mg/100g以及核黃素,硫胺素,胡蘿卜素,煙酸等[9]。又含鞣質,香豆精衍生物,類脂類,樹脂類,蘋果酸[10]等。種仁含酸棗仁皂甙A、B、B1[11,12]。又含吲哚乙酸[13]。大棗還含賴氨酸,天冬氨酸,天冬酰胺,甘氨酸,谷氨酸,丙氨酸,脯氨酸,纈氨酸,亮氨酸等氨基酸[14]和包括硒在內的36種微量元素[15]。
|
藥理 | 1.中樞抑制作用 大棗具有催眠及增強睡眠作用。以延長硫噴妥鈉作用為指標分離出苯甲醇糖甙類(無刺棗芐甙)Ⅰ及Ⅱ、催吐蘿芙木醇及其糖甙類(年春花甙、無刺棗催吐醇甙Ⅰ及Ⅱ)和柚皮素-C-糖甙類[6,8-二-C-葡萄糖基-2(S)-柚皮素和6,8-二-C-葡萄糖基-2(R)-柚皮素]。其中的柚皮素-C-糖甙類已證明可減少自發(fā)活動及對刺激的反射作用,并具有引起僵住癥的作用[1]。 2.護肝作用 對四氯化碳損傷肝臟的家兔模型,每日喂給大棗煎劑30%30ml/kg(即9g/kg),共1星期,結果血清總蛋白與清蛋白較用藥前有所增加,食欲改善,表明大棗有護肝作用[2]。 3.抗腫瘤作用 大鼠自由飲用N-甲基-N'-硝基-N-亞硝基胍(MNNG)連續(xù)10個月可誘發(fā)腺胃腺癌,若同時喂服大棗(干果,每日約1g)則可明顯減少腺胃腺癌發(fā)生率,胃腸道惡性腫瘤總發(fā)生率亦降低。表明長期喂飼大棗似有降低胃腸道惡性腫瘤發(fā)生率的作用[3]。小鼠灌服大棗煎劑能明顯降低環(huán)磷酰胺所致姐妹染色單體互換(SCE)值升高,表明有抗突變作用[4]。 |
化學成分參考文獻 | [1]Irshad K.C A,1979,90:83640r. [2]Akira,Y,et al.Chem Pharm Bull,1978,26(10):3075. [3]Akira Y,et al.Chem Pharm Bull,1978,26(6):1798. [4]Okamura N,et al.Chem Planrm Bull,1981,29(3):676. [5]Jyong-chyul C,et al.Phytochemistry,1980.19(12):2747. [6]Jyong-chyul C,et al.Chem Pharm Bull,1982,30(3):1081. [7]友田正司等:《生藥學雜志》(日),1969,23:45。 [8]Al-Khatib Izaldin M M,et al.C A,1988,108:166181h. [9]中國醫(yī)學科學院衛(wèi)生研究所:《食物成分表》,第3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83。 [10]Akhmedov U A,et al.C A,1970,72:82924c. [11]Hideaki O,et al.Phytochemistry,1978,17:1349. [12]Inoue O,et al.C A,1979,90:23579t. [13]Shanmngavelu K G,et al.C A,1970,73:73842t. [14]Baek K W,et al.C A,1970,73:84657n. [15]Yen T S,et al.Taiwan Tksuch Hhi Tsa Chin,1977,76(6):488. |
藥理參考文獻 | [1]西崗罔五夫:《漢方臨床》(日),1984,31(3):149。
[2]廣州中醫(yī)學院中藥方劑教研室:《廣東中醫(yī)》,1962,(5):1。
[3]林炳水等:《天津醫(yī)藥腫瘤學附刊》,1982,9(1):62。
[4]宋為民等:《中藥藥理與臨床》,1991,7(5):25。
|
附注 | |
出處 | 中國瑤藥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