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治療
心源性休克的病死率頗高,大約半數(shù)病人死于休克發(fā)生后10h之內(nèi)。因此,臨床應盡可能早期識別心源性休克,在形成不可逆的代謝性改變和器官損害或微循環(huán)障礙之前開始病因治療至關重要,目的是使心排血量達到保證周圍器官有效灌注的水平。病因治療指應用全身或冠狀動脈局部溶纖維治療、急性冠狀動脈旁路手術、急性心瓣膜置換術、急性室間隔穿孔修補術等。如果暫時沒有病因治療的條件,則應采取緊急維持生命功能的對癥治療。心源性休克的對癥治療要求達到以下指標:動脈平均壓維持在9.33~10.7kPa(70~80mmHg);心率90~100次/min;左室充盈壓(LVFP)2.67kPa(20mmHg),心臟作功降低。最好的指標是心搏出量提高,動脈血氧分壓(PO2)和血壓、尿量可以做為病情轉(zhuǎn)歸的判定指標。
。ㄒ)輸液 除靜脈壓明顯上升達1.96kPa(20cmH2O)以上,或有明顯肺水腫處,首先可以20ml/min的速度靜注5%葡萄糖200~300ml,每3min測定一次尿量、靜脈壓。如有效則尿量增加、靜脈壓暫時性上升。嗣后點滴液體速度則可依據(jù)尿量、靜脈壓、血壓、肺部體征或肺毛細血管楔壓、心排血量而定。肺毛細血管楔壓,應控制在2.67~3.20kPa(20~24mmHg),靜脈壓的上升限于1.47~1.96kPa(15~20cmH2O)左右,并結(jié)合臨床肺水腫體征適當掌握輸液量和速度。
(二)通氣及糾正酸中毒 首先保持上呼吸道通暢,當意識不清時,因舌根容易下墜,去掉枕頭,使前頸部伸展,經(jīng)鼻導管供氧5~8L/min。意識不清或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PCO2)上升時,應做氣管內(nèi)插管,行輔助呼吸。當患者PCO2在6.13kPa(46mmHg)以上,pH7.35以下時,需采用人工呼吸機通氣。另一方面,由于休克引起PCO2降低和呼吸肌過度活動,也可以用呼吸機加以抑制。對于肺水腫病人,采用呼吸機正壓呼吸,有減輕和防止肺水腫的作用。
靜注碳酸氫鈉(5%或8.4%),可以糾正組織低氧引起的酸中毒,劑量可按下列公式計算。
體重(kg)×0.2×BE=mmolNaHCO3(8.4%)
開始給藥可按計算所得的半量,以后根據(jù)血氣分析的結(jié)果決定用藥劑量。
。ㄈ)藥物治療
1.兒茶酚胺類 常用藥物有去甲腎上腺素、腎上腺素、異丙腎上腺素、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等。在低血壓的情況下,腎上腺素可以提高血壓和心臟指數(shù)。當血壓較高時,腎上腺素不能使心肌灌注量再增加,反而使心臟指數(shù)下降,故腎上腺素僅能短期應用,待血流動力學穩(wěn)定后,盡快改用較弱的升壓藥。但也有人認為腎上腺素可使冠狀動脈狹窄段后的血供區(qū)血流量相對降低,所以不適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源性休克的治療。心源性休克時,應用低濃度(0.03~0.15mg/kg·min)去甲腎上腺素,可通過提高心肌血流量而改善心肌供氧。異丙腎上腺素雖可提高心排血量,但由于擴血管作用降低血壓,而使心肌氧供減少。多巴胺是去甲腎上腺素的前體,具有正性心力作用,用藥后心率增加不明顯。對不同的血管其作用與藥物濃度有關,2~4(~8)μg/(kg·min)時對腎臟和內(nèi)臟血管有擴張作用,引起腎血流量增加,尿量增加。因此適合于明顯的心動過速和末梢循環(huán)阻力低下的休克患者,有時往往與異丙腎上腺素并用。用量從1μg/(kg·min)開始,逐漸可增加到15μg/(kg·min)。多巴酚丁胺(Dobutamin)是最近新發(fā)現(xiàn)的兒茶酚胺類藥物,有與多巴胺相似的正性心力作用,有輕微的增加心率和收縮血管的作用,用藥后可使心臟指數(shù)提高,升壓作用卻很弱。本藥靜脈點滴,治療量為5~10μg/(kg·min)。
2.強心甙 在心源性休克時除特殊情況不應使用,因為洋地黃不能增加心源性休克時的心排血量,卻可引起周圍血管總阻力增加,反而減少心搏出量。還可誘發(fā)心律失常,因此只有在伴發(fā)快速性心律失常時方考慮應用。
3.其他藥物 高血糖素、皮質(zhì)激素、極化液對心源性休克均有其有利的一面,但其療效不確切。血管擴張劑對急性二尖瓣返流和室間隔穿孔時的血流動力學障礙有調(diào)整作用。對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者,有選擇地給于抗凝治療,可防止發(fā)展為消耗性凝血病,降低血栓栓塞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預防左心室內(nèi)腔梗死部位的附壁血栓形成,并可防止冠狀動脈內(nèi)的血栓增大。肝素常用量為3萬~4萬u/24h。此外,對于早期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冠狀動脈內(nèi)或周身采用溶血栓治療,可使缺血心肌的血供恢復,從而改善心室功能與消除心源性休克的發(fā)生。因為冠狀動脈閉塞后至形成心肌壞死尚需一段時間;目前認為在動脈閉塞后3~6h內(nèi),如能通過系統(tǒng)的或冠狀動脈內(nèi)溶血栓治療,或是利用機械方法,使血管再通,恢復心肌血液供應,則至少有一部分心肌不致發(fā)展到壞死的程度。
。ㄋ)輔助循環(huán) 主要是指應用主動脈內(nèi)氣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npumping,IABP)。IABP對心源性休克的治療效果意見不一致,存活率為11%~70%,這和適應證的選擇、使用時機,以及是否同時采取外科治療措施有關。IABP是把前端帶氣囊的導管從股動脈插到鎖骨下動脈,向氣囊擴張,使舒張期主動脈壓上升;于收縮期氣囊收縮,則主動脈壓減小(圖21-3)。此法對心臟有如下四個優(yōu)點:①由于收縮期壓力減小,使心工作量減少;②心肌耗氧量減少;③由于舒張壓力上升,使冠狀動脈血量增加;④保持平均動脈壓。
圖21-3 氣囊反搏示意圖
總之,使用IABP者,存活率要比單純藥物治療者高。所以,只要患者沒有明顯禁忌證(如主動脈瓣關閉不全,盆腔動脈栓塞性病變),且有可能接受手術治療者,應采用IABP治療。
。ㄎ)外科治療 急性心肌梗死并發(fā)室間隔穿孔或乳頭肌斷裂而致急性二尖瓣返流者,半數(shù)以上的病人將發(fā)生心源性休克。對于這種病人如先經(jīng)藥物和主動脈內(nèi)氣囊反搏治療,待病情穩(wěn)定后3~6周再行選擇性手術,可大大降低病死率。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經(jīng)保守治療病情穩(wěn)定12h后,作冠狀動脈搭橋手術,其病死率也明顯低于保守治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