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級(jí)分類 | 常用植物藥
|
二級(jí)分類 | |
分類 | 工呼
|
年份 | gongh fou
|
別名 | 白紫蘇、野紫蘇
|
來源 | 唇形科植物紫蘇Perilla frutescens(L.)Britt.的莖、葉。
|
形態(tài)特征 | 一年生直立草本,高0.3~2米,揉之有香氣。莖四方,被長柔毛。單葉對(duì)生,寬卵形或圓形,長7~13厘米,寬4.5~10厘米,頂端短尖,基部圓形或?qū)捫ㄐ?邊有粗齒,兩面被毛;ù叫,白色至紫色;輪傘花序排成偏向一側(cè)的頂生或腋生總狀花序,密被長柔毛。小堅(jiān)果近球形,灰褐色;ㄆ8~11月,果期8~12月。
|
生態(tài)分布 | 生于村邊肥沃處,也有栽培。產(chǎn)于廣西各地縣市;分布于全國各省份。
|
采集加工 | 夏秋季采,鮮用或陰干。種子,秋季成熟時(shí)采,曬干備用。
|
性味 | 味辛,性溫。
|
功效 | |
傳統(tǒng)應(yīng)用 | |
用法用量 | 3~9克,水煎服。
|
方例 | |
化學(xué)成分 | |
藥理 | 1.調(diào)血脂作用 白蘇子脂肪油0.2g/kg、1.0g/kg連續(xù)20d給予高脂血癥小鼠,可使其血清總膽固醇(TC)分別下降13.9%、29.7%。脂肪油以0.4%g/kg、1.0g/kg給高脂血癥大鼠口服,連續(xù)20d,顯著降低大鼠血清TC和L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含量,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TC和HDL-C/LDL-C比值;降低血清三酰甘油(TG)作用較弱。對(duì)HDL-C含量無明顯影響,但可改變其亞組分比例,提高HDL2-C/HDL-C和HDL2-C/HDL3-C比值[1]。蘇子油可降低大鼠血清總膽固醇和三酰甘油的水平;若與Mg合用作用更為迅速。蘇子油富含α-亞麻酸(α-LNA)α-LNA在較顯著降低血漿總膽固醇的同時(shí),不產(chǎn)生膽固醇在肝臟的累積,而亞油酸有產(chǎn)生膽固醇在肝臟的累積作用。因此,富含α-LNA的蘇子油比富含亞油酸的傳統(tǒng)食用油對(duì)人體更有益[2]。 2.抗血栓作用 3周齡雄性大鼠給予含10%蘇子油的食物5~6星期,血小板磷脂二十碳五烯酸(EPA)/花生四烯酸(AA)比率比喂含紅花油的大鼠顯著升高;當(dāng)膠原蛋白濃度在7.5μg/ml~10μg/ml時(shí),蘇子油組大鼠血小板聚集作用(全或無現(xiàn)象測(cè)定)顯著低于紅花油組,但在較高濃度(15μg/ml~20μg/ml)(比濁法測(cè)定)時(shí),兩組無顯著性差別。提示在膠原蛋白閾濃度以下評(píng)估血小板聚集作用較重要。蘇子油組大鼠血小板釋放5-羥色胺也顯著降低[3]。 |
化學(xué)成分參考文獻(xiàn) | [1]江蘇省植物研究所等:《新華本草綱要》(第一冊(cè)),第一版,上海科學(xué)技術(shù)出版社,1988:454。 [2]王淑麗等:《沈陽藥科大學(xué)學(xué)報(bào)》,1995,12(3):228。 |
藥理參考文獻(xiàn) | [1]嚴(yán)少敏等:《中草藥》,1993,24(4):193。
[2]王淑麗等:《沈陽藥科大學(xué)學(xué)報(bào)》,1995,12(3):228。
[3]Watanabe S,et al.Chem Pharm Bull,1989,37(6):1572.
|
附注 | |
出處 | 中國瑤藥學(xu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