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
《內(nèi)經(jīng)》曰∶諸痛癢瘡瘍,皆屬心火。夫小兒痘疹之證,最為酷疾,不日之間,死生反掌。蓋因胎毒藏于命門,遇歲火太過,熱毒流行之年,則痘毒因之而發(fā)作矣。一發(fā)則出于心肝脾肺四臟而腎無留邪者,為吉。若初發(fā)便作腰痛,見點則紫黑者多死,蓋毒瓦斯留于腎間而不發(fā)越故耳。錢氏雖有百祥丸大下之法,然活者十無一二。大抵痘瘡之法,多歸重于脾肺二經(jīng),蓋脾主肌肉,而肺主皮毛,故遍身為之斑斕也。其為證也,宜發(fā)越不宜郁滯,宜紅活凸綻,不宜紫黑陷伏。
瘡出之后,醫(yī)者當察色詳證,以辨表里虛實用藥。其吐瀉不能食為里虛,不吐瀉能食為里實,灰白色陷頂多汗為表虛,紅活凸綻無汗為表實,又諸痛為實,諸癢為虛,外快內(nèi)痛為內(nèi)實外虛,外痛內(nèi)快為內(nèi)虛外實。里實而補,則結(jié)癰毒;表實而復(fù)用實表之藥,則潰爛不結(jié)痂也。如表虛者,瘡易出而難靨;表實者,瘡難出而易收;里實,則出快而輕;里虛,則發(fā)遲而重;表實里虛,則陷伏倒靨;里實表虛,則發(fā)慢收遲。治之之法,三日以前未見紅點,必用升麻湯、參蘇飲之類以發(fā)其表,務(wù)令微汗為度。若未汗,如表猶未解,雖略見紅點隱約于肌肉間,而升散開發(fā)之劑尚未可除。凡見出遲發(fā)慢者,根窠欠紅冷者,盒飯憂慮調(diào)攝,切勿袖手待斃。夫古人用藥,寒熱迥別,主意不同。醫(yī)者再宜臆度寒暄,推詳運氣而治。如陳文中之木香散、異功散,用丁、附、姜、桂等峻熱之藥,而與內(nèi)經(jīng)病機不合,丹溪特發(fā)揮其誤,亦有用得其當者,屢獲捷效。若劉河間、張子和輩,悉用芩、連、大黃等寒涼之劑,丹溪亦曰酒炒芩、連各解痘毒,根據(jù)法用之而獲安者,亦不少也。今之醫(yī)者往往不同,根據(jù)陳氏而行者多用熱藥,宗劉張而治者多用涼劑,是故不偏于熱則偏于寒,此刻舟求劍之道也。
愚按《內(nèi)經(jīng)》有曰∶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從之。又曰∶逆者正治,從者反治,從少從多,觀其事也。陳氏用從治之法,權(quán)也;劉張用正治之法,常也。然皆不外乎參、術(shù)、 、草、芎、歸、茯苓、芍藥等補氣血藥為主治焉,亦當看時令寒熱,緩急施治,固不可執(zhí)一見也。楊氏曰∶痘瘡發(fā)于肌肉,陽明胃氣主之,脾土一溫,胃氣隨暢,決無陷伏之患。湯氏曰∶如庖人籠蒸之法,但欲其松耳。滄洲翁呂復(fù),折衷眾說,著方立論適中,用藥寒熱攻補,斟酌時宜,未嘗執(zhí)一治也,學(xué)人能遵守其法而行之,庶無一偏之患矣。
方法
夫小兒痘瘡,大抵與傷寒相似,發(fā)熱煩躁,臉赤唇紅,身痛頭疼,乍寒乍熱,噴嚏呵欠,喘嗽痰涎。始發(fā)之時,有因傷風(fēng)傷寒而得,有時氣傳染而得,有因傷食發(fā)熱嘔吐而得,有因跌撲驚恐蓄血而得;驗槟扛Z驚搐如風(fēng)之證,或口舌咽喉肚腹疼痛,或煩躁狂悶昏睡,或自汗,或下利,或發(fā)熱,或不發(fā)熱,證候多端,卒未易辨,必須以耳冷尻冷驗之。
蓋瘍疹屬陽,腎臟無證,其耳與尻俱屬腎,故腎之所部獨冷,又不若視其耳后有紅脈赤縷為之真,如此可以稽驗矣。治療之法。首尾俱不可妄下,但溫涼之劑兼而濟之,解毒和中安表而已。虛者益之,實者損之,寒者溫之,熱者清之,是為權(quán)度。昔人有喻云∶如庖人籠蒸之法,但欲其松耳。蓋毒發(fā)于表,如茍妄汗,則榮衛(wèi)益虛,重令開泄,轉(zhuǎn)增瘡爛,由是風(fēng)邪乘間,變證者多矣。毒根于里,如茍妄下,則內(nèi)氣益虛,毒不能出而返入焉,由是土不勝水,變黑歸腎,身體振寒,耳尻反熱,眼合肚脹,其瘡黑陷,十無一生。汗下二說,古人深戒。以此觀瘡疹證狀,雖與傷寒相似,而其治法實異,傷寒從表入里,瘡疹從里出表故也。解肌之法,葛根、升麻、紫、蘇之類可也。其或氣實煩躁,熱熾大便秘結(jié),則與犀角地黃湯或人參敗毒散,又或紫草飲多服亦能利之。故雖云大便不通者,少與大黃,尤宜仔細斟酌,不可妄用猛浪。
f1411.cn/xinli/如小便赤澀者,分利小便,則熱氣有所滲而出。凡熱不可驟遏,但輕解之。若無熱,則瘡又不能發(fā)也。
凡痘疹春夏為順,秋冬為逆。
凡痘疹分人清濁,就形氣上取勇怯。
凡痘疹,但覺身熱,證似傷寒,疑似未明,盒飯先與惺惺散或參蘇飲。熱甚者,升麻葛根湯、人參敗毒散。若見紅點,便忌葛根湯、恐發(fā)得表虛也。
凡痘瘡初欲出時,身發(fā)熱,耳尻冷,呵欠咳嗽面赤,必是出痘之候,便宜服升麻葛根湯加山楂、大力子,其瘡出必稀少而易愈。
凡痘瘡初出時,或未出時,宜服后藥,多者可少,少者可無,重者可令輕也。一方用苦絲瓜(俗名天蘿)近蒂三寸,連皮子燒存性,細研,砂糖拌,干吃,入朱砂尤妙。又方,以朱砂一味為細末,看兒大小,或半錢或一錢,蜜水調(diào)服。
亦云多者可少,少者可無。
凡痘瘡發(fā)熱之時,更以惡實子為末,蜜調(diào)貼囟門,免眼障之患。
凡痘瘡初出之際,須看胸前,若稠密,急宜服消毒飲加山楂、黃芩、酒洗紫草。減食者,加人參。
凡痘瘡初出之時色白者,盒飯大補氣血,參、術(shù)、 、芎、升麻、干葛、甘草、木香、丁香、酒當歸、白芍藥。如大便泄,加訶子、肉豆蔻。
凡痘瘡初起發(fā)時,自汗不妨,蓋濕熱熏蒸故也。甚者,當以參 等實表之藥,以防其難靨也。
凡痘瘡初起發(fā)時,煩躁譫語,狂渴引飲,若飲水則后來靨不齊,急以涼藥解其標,如益元散之類。
凡痘瘡已出,可少與化毒湯。出不快者,加味四圣散、紫草飲子、紫草木香湯、快斑散、絲瓜湯之類。
凡痘瘡出稠密甚者,人參敗毒散、犀角地黃湯。
凡痘瘡疏則毒少,密則毒甚,宜以清涼之藥解之,酒炒芩、連之類,雖數(shù)服亦不妨,庶無害眼之患。
凡痘瘡爐灰色白凈者,作寒者。紫黑色者,齊涌者,煩躁者,作熱者。黑屬血熱,涼血為主。白屬氣虛,補氣為主。
中黑陷而外白、起得遲者,則相兼而治。
凡痘瘡當分表里虛實,吐瀉少食為里虛,不吐瀉能食為里實,里實而補則結(jié)癰毒。陷伏倒靨灰白色者為表虛,紅活凸綻者為表實,表實而復(fù)實其表,則潰爛不結(jié)痂也。表虛不起發(fā)者,或用燒人屎驗。
凡痘瘡須分氣虛血虛,用補藥。氣虛者,人參、白術(shù)加解毒藥。血虛者,四物湯加解毒藥。酒炒芩、連各解毒。蓋芩、連為瘡家之要藥,加酒炒以制其峻寒之性,獨存清涼解毒之能,是故痘瘡之癥,當用以殺其毒耳。
凡痘瘡雖分氣血虛實,大抵多屬氣血不足,然當于不足中以別其優(yōu)劣,而以補氣血藥中分輕重為用,以平為期耳。
有挾外邪而實者,少加防風(fēng)等藥。
大法,活血調(diào)氣,安表和中,輕清消毒,溫涼之劑,兼而治之,此平治之法也。溫如黃 、當歸、木香輩,涼如前胡、干葛、升麻輩,佐之以川芎、白芍藥、枳殼、桔梗、羌活、木通、紫草之屬,則可以調(diào)適矣。
黑陷二種,因氣虛而毒瓦斯不能盡出者,酒炒黃 、紫草、人參等藥。
凡黑陷甚者,亦用燒人屎,別用無病小兒糞燒存性,蜜水調(diào)服。一方用人、貓、豬、犬四糞,于臘月燒灰,名萬金散。
癢塌者,于形色脈上分虛實,實則脈有力氣壯,虛則脈無力氣怯。癢以實表之劑,加涼血藥。實癢如大便不通者,以大黃等寒涼之藥少與之,下其結(jié)糞。氣怯輕者,用淡蜜水調(diào)滑石末,以鵝翎刷瘡上潤之。
瘡濕者,肌表間有濕氣也,宜瀉濕藥白芷、防風(fēng)之類,蓋風(fēng)藥能勝濕也。
咽喉痛者,如圣散、鼠粘子湯。
煩渴者,甘草散、烏梅湯。
下利嘔逆者,木香理中湯。
顏色正者,以前法平治則安。將欲成就,腳色淡者,宜助血藥,用當歸、川芎f1411.cn/zhicheng/、酒芍藥之類、或少加紅花以潤血色。
將成就之際,腳色紫者屬熱,用涼藥解其毒,升麻葛根湯炒芩、連及連翹之類。甚者必用犀角,蓋犀角大解痘毒。
將靨時金白色如豆殼者,蓋因初起時飲水多,其靨不齊,名曰倒靨,不好,宜服實表之藥,及消息大小便何如,大便秘宜利大便,小便秘宜利小便。如小便赤澀者,大連翹湯、甘露飲。大便秘結(jié),內(nèi)煩外熱者,小柴胡湯加枳殼最穩(wěn)當,或少服四順清涼飲子。
夫瘡疹用藥固有權(quán)度,大小二便不可不通,其大便看所下黃黑色,其毒瓦斯已盛,不可多與熱劑,但少用化毒湯可也,或不用亦可。若大小二便一有秘結(jié),則腸胃壅遏,脈結(jié)氣滯,毒瓦斯無從發(fā)泄,目閉聲啞,肌肉黧黑,不旋踵而變矣。陷入者,加味四圣散,更以胡荽酒薄敷其身,濃敷其足,噴其床帳衣被,并以濃綿衣蓋之。若未起,獨圣散入木香煎服。
若其瘡已黑,乃可用宣風(fēng)散加青皮。錢氏云∶黑陷青紫者,百祥丸下之,不黑者慎勿下。余知其所下者,瀉膀胱之邪也。又云∶下后身氣溫欲飲水者,可治;水谷不消或寒戰(zhàn)者,為逆。余知其脾強者,土可以制水也。百祥丸恐太峻,當以宣風(fēng)散代之。瀉后溫脾,則用人參、茯苓、白術(shù)等分,濃樸、木香、甘草各減半為妙。蓋瘡發(fā)肌肉,陽明主之,脾土一溫,胃氣隨暢,獨不可消勝已泄之腎水乎?此錢氏不刊之秘旨也。
其壞瘡者,一曰內(nèi)虛泄瀉,二曰外傷風(fēng)寒,三曰變黑歸腎。
近時治痘瘡者,悉宗陳文中木香散、異功散,殊不知彼立方之時,必運氣在寒水司天之令,及值嚴冬大寒,為因氣郁遏,痘瘡不得起發(fā)紅綻,故用辛熱之劑發(fā)之,其宜也。今人不分時令寒熱,一 施治,誤人多矣;蛴须m值溫?zé)嶂畷r,山野農(nóng)家貪賤之人,其或偶中一二,不可以為常法也。
□
(以上丹溪方法凡三十三條)
□
愚按∶陳氏木香散、異功散二方,乃《素問》從治之法,又謂之熱因熱用者也。蓋痘瘡熱毒怫郁于內(nèi)而不得起發(fā),故用丁、附、木香、桂心、豆蔻等辛散劫郁之劑一二服劫而開之,使向之郁于內(nèi)者,盡因藥氣而發(fā)越乎外,故痘子陷伏灰白色者,皆翕然紅活凸綻,而內(nèi)無遺邪矣,切勿過劑。如一二服后劫不起者,亦不可多與,多則反助其毒,轉(zhuǎn)增黑爛,咽閉聲沉而死。近世儒醫(yī),悉引內(nèi)經(jīng)病機諸痛癢瘡瘍皆屬心火之語,以正陳氏之失,此知常而不知權(quán)之論也。
故使后學(xué)狐疑不決,當用而不敢用,是以袖手待斃,哀哉!
痘瘡初發(fā)時五臟形證(一)
面及腮頰赤,噴嚏,屬肺。呵欠頓悶,屬肝。時發(fā)驚悸,屬心。乍涼乍熱,手足冷,多睡,屬脾。尻涼、耳涼,腎之平癥。一方∶腎在腑下,不受穢濁,獨無證。
痘瘡五臟形色(二)
肝臟發(fā)水 。(色微青,以液為淚,故 色如水,其形小。)
肺臟發(fā)膿 。(色多白,以液為涕,故膿稠濁如涕,其形大。)
脾臟發(fā)疹。(脾為裹血,其色如淺黃,或如糠麩,其形小如斑。)
心臟發(fā)斑。(其色主血,故純赤,其形小,次于水 。)
腎臟居下,獨不受穢毒,故無候,但耳尻冷耳。若痘瘡黑陷,耳及尻反熱者,為逆。
斑痘所發(fā)之源(三)
夫嬰兒之胚 也,必資胎養(yǎng)以長其形焉。緣母失節(jié)慎,縱欲恣餐,感其穢毒之氣,藏之臟腑,近自孩提,遠至童稚,值寒暄不常之候,瘡疹由是而發(fā),因其所受淺深而為稀稠焉,其原實保于心。一云∶相火之氣所為,故入于肺則成膿 ,俗名豌豆,亦名麻豆,以相火乘金,故破肌也。入于肝則成水疹,俗名麩瘡。入于脾則成癮疹。入于心則成斑,以火處于子母之分,不傷皮毛,彰君之德也;蛟啤茂彴l(fā) 腫于外者,屬少陽三焦火也,謂之斑。色小紅而行于皮膚中出者,屬少陰君火也,謂之疹。楊氏曰∶痘瘡發(fā)于肌肉,陽明胃氣主之,脾土一溫,胃氣隨暢,土可勝水,決無陷伏之患。
辨內(nèi)外因(四)
凡瘡欲出而未出,因發(fā)搐者,是外感風(fēng)寒之邪而內(nèi)發(fā)心熱也,宜王氏惺惺散,或升麻葛根湯、木香參蘇飲。
凡瘡欲出未出而吐利者,是中焦停寒,或挾宿食也,宜四君子湯加砂仁、陳皮,或和中散。如挾宿食者,用紫霜丸。
惺惺散(王氏)
白術(shù)(炒) 桔梗(去蘆) 細辛 人參 茯苓 甘草 栝蔞根(各三分)
上細切,作一服,入薄荷葉三片,水一盞,煎七分,時時與之。
升麻葛根湯
升麻 葛根 芍藥 甘草(炙,各一錢)
上細切,作一服,水一盞,煎七分,溫服無時。
木香參蘇飲
人參(三分) 蘇葉 桔梗 干葛 前胡(各四分) 陳皮 茯苓(各五分)
枳殼(炒,三分半) 木香(一分半) 半夏(四分)
上細切,作一服,生姜三片,水一盞,煎七分,溫服。
四君子湯
人參 白術(shù) 茯苓(各一錢) 甘草(五分)
上細切,水一盞,煎六分,食前溫服。加縮砂、陳皮,名六君子湯。
和中散
甘草(三分,炙) 濃樸(姜汁制,炒,一錢) 白術(shù)(五分) 干姜(炮,三分)
上細切,作一服,加生姜一片,水一盞,煎六分,稍熱服。
紫霜丸
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赤石脂(一兩,另研) 巴豆(三十粒,去膜油) 代赭石( 醋淬,一兩,研)
上各另研為末和勻,湯浸蒸餅為丸,如黍米大,三歲以下兒二、三丸,八歲以上十數(shù)丸,食前米飲或乳汁送下。
辨形氣。ㄎ)
如瘡已出而聲不變者,形病也。瘡未出而聲變者,氣病也,宜補肺散加生黃 。瘡出而聲不出者,形氣俱病也。形病身溫者,宜解毒防風(fēng)湯。大便閉者,宜當歸丸。形氣俱病,小兒稟賦素弱者,宜豫服十奇散倍歸、 ,少加木香,煎服。
補肺散
阿膠(一錢半,炒成珠) 牛蒡子(炒,三分) 馬兜鈴(五分) 甘草(二分半) 杏仁(三粒,去皮) 糯米(一錢,炒)
加生黃 (五分)
上為末,分二服,水一小盞,煎六分,食后時時與之。
解毒防風(fēng)湯
防風(fēng)(去蘆,一錢) 地骨皮 生黃 芍藥 荊芥穗 鼠粘子(炒,各五分)
上細切,作一服,水煎。或為細末,用溫水調(diào)服亦可。
當歸丸
當歸(五錢) 黃連(炒,一錢五分) 大黃(二錢五分) 甘草(炙,一錢,一本作一兩)
上先以當歸熬成膏子,以下三味研為細末,以膏和為丸,如胡椒大,三歲以下兒十丸,七八歲兒二十丸,食前清米飲下,漸加至以利為度。
十奇散(即托里十補散,又名十宣散,出和劑方)。
黃 人參 當歸(各二錢) 濃樸(姜制) 桔梗(去蘆,各一錢) 桂心(三分) 川芎 防風(fēng)(去蘆) 甘草白芷(各一錢)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或二錢,溫酒調(diào)下。細切水煎亦可。
辨三陰三陽經(jīng)候(六)
太陽病,惡寒身熱,小便赤澀,出不快,宜荊芥甘草防風(fēng)湯。少陽病,乍寒乍熱,出不快,宜連翹防風(fēng)湯。陽明病,身熱目赤,大便閉實,瘡遍肌肉,出不快,宜升麻葛根湯加紫草。太陰病,自利,四肢逆冷,宜附子理中湯、木香散。
少陰病,瘡黑陷,口舌燥,宜四物湯加紫草、紅花。厥陰病,舌卷卵縮,時發(fā)厥逆,宜異功散。
三陰病法當救里,故宜以溫劑助之。
荊芥甘草防風(fēng)湯
荊芥 薄荷 牛蒡子 防風(fēng) 甘草(炙,各六分)
上細切,作一服,水一盞,煎六分,食前稍溫服。
連翹防風(fēng)湯
連翹 防風(fēng) 瞿麥 荊芥穗 木通 車前子 當歸 柴胡 赤芍藥 白滑石 蟬蛻 黃芩 紫草茸(各三分) 甘草(炙,一分)
上細切,作一服,水一盞,煎七分,隨兒大小,量數(shù)輕重與之。大小便自利者,不宜用。
升麻葛根湯(方見前辨內(nèi)外因條)。每服加粳米五十粒,紫草半錢煎。
又一方升麻湯 治斑在面。
升麻(一錢) 犀角 射干 黃芩(酒浸焙干) 人參 甘草(各五分)
上細切,作一服,水一盞,煎六分,食前溫服。
理中湯
人參 甘草(炙) 干姜(炮,各八分) 白術(shù)(八分)
上細切,作一服,加炮附子三分,甚者五分,量兒大小加減,水煎,食前稍熱服。
木香散
木香 大腹皮(酒洗凈) 人參 桂心 青皮 赤茯苓 前胡 訶子(煨去核) 半夏(姜制) 丁香 甘草(各三分)
上細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棗一枚,水煎,量兒大小,加減分數(shù)與之。
異功散
木香 當歸(酒洗去蘆) 桂心 白術(shù)(麩炒) 茯苓 陳皮 濃樸(姜制) 人參 肉果(面裹煨) 丁香 半夏(湯炮七次) 附子(泡,各三分)
上細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大棗一枚,水煎溫服。
辨三陽證治(七)
(凡痘疹春夏為順,當純陽之時也,古人治法與傷寒同)
足脛熱,兩腮紅,大便秘,小便澀,渴不止,上氣急,脈洪數(shù)。
以上七證,不宜服熱藥。
若痘疹一發(fā),有密如蠶種布,或如糠秕者,合清表,宜連翹升麻湯;蛭闯龆劝l(fā)搐,是兼外感風(fēng)寒之邪,宜茶湯下解毒丸及犀角地黃湯。瘡出不快,清便自調(diào),知其在表,當微發(fā)散,升麻葛根湯。若瘡青干黑陷,身不大熱,大小便澀滯,是熱蓄于內(nèi),宜煎大黃湯下宣風(fēng)散。若表大熱者,不可下。黑陷甚者,百祥丸。
若瘡已發(fā)稠密,微喘,渴欲飲水,宜微下之,當歸丸及龐氏地黃膏,外以黃柏膏涂面,佳。
值盛夏暑熱正熾,適瘡大發(fā),煩渴大便實者,宜玉露散及甘露飲子。或昏冒不知人,時作搐搦,瘡倒靨黑陷者,宜豬心龍腦膏。
連翹升麻湯(即升麻葛根湯加連翹一分是也。)
犀角地黃湯
上細切,水煎服。
解毒丸
上以二石細研如粉,入青黛和勻,湯浸蒸餅為丸,如芡實大,每服一丸,食后新汲水化下,或細嚼姜水下亦可,三歲兒服半丸,量歲數(shù)加減服之。
宣風(fēng)散
檳榔(二枚) 陳皮 甘草(各五錢) 黑丑(四兩,取頭末一兩)
上為末,量兒大小,以蜜湯調(diào)服。
百祥丸
紅牙大戟(不拘多少,陰干,漿水煮極軟,去骨,日中曝干,復(fù)納汁中,煮汁盡,焙干為末)
上一味,以湯浸蒸餅為丸,如粟米大,每服三十丸研碎,升麻湯下,量兒大小加減丸數(shù)與之。
地黃膏(龐氏)
上以豬膏一斤和勻,露一宿,煎五六沸,令三分去一,絞去渣,下雄黃、麝香攪勻,稍稍飲之,毒從皮膚中出,即愈。
黃柏膏
黃柏(一兩,去粗皮,酒炒) 綠豆(一兩,去殼) 甘草(四兩)
上為細末,以生芝麻油調(diào),從耳前至眼眶并濃涂之,日三二次。如用早,能令瘡不至面,縱有亦稀少。
玉露散(方見前吐瀉門。)
王海藏云∶非腎熱相火盛者,不宜服,此藥利北方。
甘露飲子
生地黃 熟地黃(并用酒洗) 天門冬(去心) 麥門冬(去心) 枇杷葉(炙,去毛) 枳殼(麩炒黃色) 黃芩 石斛(去根子) 山茵陳 甘草(各等分,炙)
上細切,作一服,水一盞,煎六分,食后溫服。
豬心龍腦膏
梅花腦子(一字,研)
上取新宰 豬心血一個,為丸如芡實大,每服一丸或半丸,量兒大小與之,紫蘇湯下,或井花水化下亦可。
辨三陰證治(八)
(凡瘡發(fā)于秋冬為逆,當純陰之時也)
足脛冷,腹虛脹,糞青色,面 白,嘔乳食,目睛青,脈沉微。
以上七證,不宜服寒藥。
痘瘡盛出,四肢逆冷,或自利,系在太陰脾經(jīng),宜急溫之,用異功散、附子理中湯、調(diào)中丸。痘瘡平塌,灰白色不澤,此是正氣不足,宜十補托里散倍黃 ,加熟附子。或四肢厥逆,時作搐搦,系在厥陰,宜溫之,異功散加防風(fēng)、青皮,或和中散去干葛、藿香,加附子、肉桂心。
調(diào)中丸
白術(shù)(五錢,炒) 人參(五錢) 甘草(炙,五錢) 干姜(炮,四錢)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綠豆大,每服多不過二十丸,溫水食前送下。
辨形氣不足(九)
肺主氣,氣不足則致后三證∶自汗聲不出,瘡頂陷塌,不綻肥。
并宜十奇散(自汗倍黃 ,聲不出倍桔梗。)
心主血,血不足則致后三證∶灰白色,根窠不紅,不光澤。
并宜芎歸湯加芍藥、紫草、紅花,良驗。
芎歸湯
川歸 川芎(各二錢半)
上細切,水煎服。
辨表里虛實(十)
表里俱實,其瘡難出而易靨。
表里俱虛,其瘡易出而難靨。
諸痛為實。(內(nèi)快外痛,為外實內(nèi)虛。內(nèi)痛外快,為內(nèi)實外虛。)
諸寒為痛。(凡瘡發(fā)身痛,不為外寒所折,則肉腠濃密,宜分而治之。若紅點方見,為寒所折,而肉體有熱,宜木香參蘇飲。輕者,消毒飲或葛根升麻加芍藥湯。肉腠密者,宜活血散、勻氣散。)
諸癢為虛。(凡血氣不足多癢,此證所謂諸癢為虛也,宜十補托里散,及木香散加丁香、官桂。胃主肌肉,尤宜四君子湯加歸、芎,木香、紫草煎服。或患者不能忌口,因食毒物而作癢者,二物湯、百花膏,或四君子湯加解毒藥。)
消毒飲
牛蒡子(三錢,炒。一名鼠粘子,一名大力子) 荊芥(一錢) 甘草(五分,生用) 防風(fēng)(去蘆,五分)
上細切,作一服,水煎。加生犀角,尤妙。
葛根升麻加芍藥湯(升麻葛根湯倍芍藥是也。)
活血散
白芍藥上為細末,每服一錢,溫水調(diào)下。止痛,用酒調(diào)下尤驗。王海藏云∶四肢出不快,加防風(fēng)。一方用赤芍藥。
勻氣散(即《濟生方》八味順氣散加木香也。)
白術(shù) 白茯苓 白芷 陳皮 烏藥 人參(各五分) 甘草(炙,二錢半) 木香(一分半) 青皮(五分)
上細切,作一服,水一盞,煎七分服;蚣毮普{(diào)亦可。
二物湯
蟬蛻(洗凈,二十一枚) 甘草(炙,一兩)
上為末,水煎,時時服之。
百花膏
石蜜(不拘多少,略用湯和,時時以鵝翎刷之,瘡痂易落無痕)
平治諸方(十一,以平為期,萬不失一)
石壁胡氏曰∶小兒難任非常之熱,亦不可任非常之冷,如熱藥太過,輕則吐利腹脹。重則陷伏倒靨,是宜溫涼適中可也。仁齋楊氏曰∶諸熱不可驟去,宜輕解之,蓋痘瘡無熱,則不能起發(fā)。史氏曰∶比之種豆,值天時暄暖,則易生。
凡值天時不正,鄉(xiāng)鄰痘瘡盛發(fā),宜服禁方不出方∶三豆湯、油飲子、鳳龍膏。
凡初覺痘瘡欲發(fā),當先解利,與傷寒相類疑似之間,兼用解表。胡氏云∶非微汗則表不解,解表當于紅斑未見之時,宜用王氏惺惺散、錢氏惺惺散、張氏防風(fēng)湯、升麻葛根湯、張氏四物解肌湯、參蘇飲。
三豆湯
上以三豆淘凈,用水八升,煮豆熟為度,逐日空心任意飲豆汁七日,永不出。
油飲子
真麻油(一升)
上逐日飲盡,永不出。
(以上二方,出扁鵲倉公方。)
鳳龍膏
上以雞卵開一小竅,入地龍在內(nèi),夾皮紙糊其竅,飯鍋上蒸熟,去地龍,與兒食之。每歲立春日食一枚,終身不出痘瘡。覺鄰里有此癥流行時,食一、二枚亦好。
惺惺散(錢氏,方見前辨內(nèi)外因條,與王氏同,但一方有防風(fēng)、川芎減半。)
解毒防風(fēng)湯(方見前。)
四物解肌湯
白芍藥 黃芩 升麻 葛根(各七分)
上細切,作一服,水一盞,煎(六分),溫服,不拘時。
瘡出不快(十二)
活血散加防風(fēng)湯(方見前辨表里虛實條。)
紅花湯(龐氏)
紅花子(一合)
上以水半升,煎百沸,服之。
紫草湯 治瘡出不快,及大便自利。(一名紫草木香湯。)
紫草 木香 茯苓 白術(shù)(各一錢) 甘草(五分)
上細切,作一服,入糯米一百粒,水一盞,煎六分,食前服。
四圣散
紫草 木通(各一錢) 甘草 枳殼(麩炒黃色,各半錢)
上細切,作一服,水一盞,煎七分,溫服不拘時。
樺皮飲子
樺木皮(二兩)
上用水一升,煮取半升,時時細飲。
凡痘瘡出不快者有五證,臨病審兒調(diào)之。
一證,天時嚴寒,為寒所折,不能起發(fā),宜散寒溫表,冬三月寒甚,紅斑初見,宜五積散、正氣散,參蘇飲、楊氏調(diào)解散、陳氏木香散。
五積散
白芷 川芎(各三分) 桔梗(去蘆,一分半) 芍藥 茯苓 甘草(炙) 川歸 肉桂(去粗皮) 半夏(各二分) 陳皮(去白) 枳殼(去穣,麩炒) 麻黃(去根節(jié),各五分) 蒼術(shù)(米泔浸,一錢) 干姜(炮,四分) 濃樸(姜制,四分)
上除肉桂、枳殼二味別為粗末外,余十三味細切,慢火炒令轉(zhuǎn)色,攤冷,次入二味末令均,作一服,水一盞半,入生姜三片,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
正氣散
甘草(炙,三分半) 陳皮 藿香(去梗) 白術(shù)(各五分) 濃樸(姜制) 半夏(姜制,各一錢半)
上細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大棗一枚,水煎服。
調(diào)解散
青皮 陳皮 枳殼(麩炒) 桔梗(去蘆炒) 人參 半夏(泡七次) 川芎 木通 干葛(各四分) 甘草 紫蘇(各二分)
上細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大棗一枚,水煎服。一方加紫草、糯米。
一證,炎暑隆盛,煩渴昏迷,瘡出不快,宜辰砂五苓散,煎生地黃、麥門冬調(diào)服。身熱甚者,小柴胡加生地黃。煩渴而便實者,白虎加人參湯。輕者人參竹葉湯加生地黃,煎服。
辰砂五苓散(五苓散加辰砂細研為末是也。)
一證,服涼藥損傷脾胃,或胃虛吐利,當溫中益氣,宜理中湯。吐利甚者,加附子,或陳氏異功散、木香豆蔻丸。
肉豆蔻丸
木香 砂仁 白龍骨 訶子肉(各五錢) 赤石脂 枯白礬(各七錢半) 肉豆蔻(五錢,濕面裹,煨熟)
上為細末,面糊為丸,如黍米大,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煎異功散送下。
一證,或成血 ,一半尚是紅點,此毒瓦斯發(fā)越不透,必不能食,大便如常者,宜半溫里半助養(yǎng)之劑,用四圣散加減,及紫草木香湯、絲瓜湯、阮氏萬全散、湯氏安斑湯。
四圣散 紫草木香湯(即紫草湯,方并見前。)
絲瓜湯
苦絲瓜(不拘幾個,連皮子燒存性,為末)
上每服一抄,時時用米湯調(diào)服。
此物發(fā)痘瘡最妙,或以紫草、甘草煎湯調(diào)服尤佳。
萬全散(阮氏) 治痘瘡出不紅潤。
防風(fēng) 人參 蟬蛻(各等分)
上細切,每服四錢,水一盞,入薄荷三葉,煎六分,溫服。熱而實者,加升麻。
安斑湯(湯氏)
紫草 木通(各五分) 蟬蛻 防風(fēng)(各三分) 甘草(二分)
上細切,水一鐘,煎五分,溫服。
一證,外實之人,皮膏濃,肉腠密,毒瓦斯難以發(fā)泄,因出不快,宜消毒飲、透肌散。如大便秘實,于消毒飲內(nèi)加大黃、梔子仁,煎服。瘡出太稠,宜犀角地黃湯、張氏解毒防風(fēng)湯。血氣不足,宜十奇散,咽嗌不利,宜如圣湯加薄荷、枳殼?谥袣鉄幔释,口舌生瘡,宜甘露飲子。驚風(fēng)搐搦,宜抱龍丸。煩渴,宜獨參湯、黃 六一湯。
透肌散
紫草茸 綠升麻 粉甘草(各一錢)
上細切,水煎服,或與消毒飲同煎服,尤妙。
如圣湯
桔梗(二錢) 甘草(一錢)
一方加牛蒡子、麥門冬(各一錢)
上細切,水煎,時時服之。
抱龍丸(見驚風(fēng)門)
辨外證逆順(十三)
身體溫暖者順,寒涼者逆。能食大便實者順,不能食大便利者逆。
辨外證輕重(十四)
輕者∶作三次出,大小不一,頭面稀少,耳中無,根窠紅活,肥滿光澤。
重者∶一齊并出,如蠶種布,灰白色瀉利而渴,身溫腹脹,頭溫足冷。
辨痘瘡初末形證(十五)
微者,其邪在腑,發(fā)為細疹,狀如蚊喙所螫,點點赤色,俗名麩瘡。甚者,其邪在臟,為痘瘡。狀如豌豆,根赤頭白,穴出膿水,俗名 瘡。二、三日始見,微微欲出,如粟如黍,或如綠豆,或如水珠,光澤明凈者佳。四日,大小不等,根窠紅,光澤者輕,如稠密陷頂并瀉者重。六日、七日,瘡形肥紅光澤者輕,如身熱氣喘、口干腹脹、足指冷者,重。八日、九日,長足紅滿,瘡蠟色者輕,如寒戰(zhàn)悶亂、腹脹煩渴、氣急切牙者,重之至也。十日、十一日,瘡當結(jié)靨痂欲落之時,將愈。十二、十三日,當靨而不靨者為逆,身稍熱,利之以防其余毒,身不壯熱,或腹脹,或瀉渴,用十二味異功散救之。
辨不藥而愈(十六)
痘腳稀疏,根窠紅綻,不瀉不渴,乳食不減,四肢溫和,身無大熱。
以上六證,并不須服藥,惟宜善加調(diào)護,須使房室溫盎,屏諸穢氣,忌見外人,毋犯房色,及往來婦人月水并腋臭者,皆不可近,惟宜燒大黃、蒼術(shù)以辟惡氣,勿宜燒沉檀、降真、乳香、腦麝。幃帳之內(nèi),宜懸胡荽,或以胡荽浸灑噴床帳,并燒木香為佳。夫痘瘡之毒,最怕穢惡之氣觸犯,切不可信僧道看經(jīng)解穢,況無纖毫之力,而反恐被其穢惡之氣觸犯,亦不可恃其能解而不預(yù)防,戒之戒之!
辨五不治證(十七)
癢塌,寒戰(zhàn)切牙,渴不止。痘紫黑色,喘喝不寧;野咨蓓,腹脹。頭溫足冷,悶亂飲水。氣促,泄瀉,渴。
辨疹有陰陽二證(十八)
赤疹屬陽,遇清涼而消。白疹屬陰,遇溫暖而減。
傷寒時氣發(fā)斑附(十九)
胃爛斑,因陽明胃實失下,或下之太早所致,宜化斑湯、龐氏石膏湯。時氣斑,宜石膏湯。陽毒斑,胃實之人誤服熱劑,或加以風(fēng)暑,宜陽毒升麻湯。
玄參升麻湯
玄參(去苗洗) 升麻 甘草(各一錢半)
上煎服。
荊防敗毒散
柴胡 甘草 人參 桔梗 川芎 茯苓 枳殼 前胡 羌活 獨活 荊芥穗 防風(fēng)(各四分)
上細切,作一服,水一盞,煎七分,溫服;蚣颖『晌迦~。
化斑湯(即白虎湯加玄參也。)
石膏湯(龐氏)
香豉(一合) 蔥白(五錢) 石膏(一兩) 梔子(一錢) 生姜(五錢) 大青 升麻 芒硝(各一錢半)
上細切,作一服,水一升半,煮取七合,去渣,下芒硝,放溫,徐徐服之。
陽毒升麻湯
升麻 犀角(鎊) 射干 黃芩 人參 甘草(各一錢)
上細切,作一服,水一盞半,煎至一盞,食前溫服。
辨瘡后余毒(二十)
一、毒瓦斯流于太陰脾經(jīng),則癰發(fā)四肢手腕,并膝臏腫痛,宜消毒飲。重者,十六味流氣飲加附子或酒浸大黃煎服,及必勝膏、蜆子水等敷之。
消毒飲(方見前。)
十六味流氣飲
川芎 川歸 芍藥 防風(fēng) 人參 木香 黃 桂心 桔梗 白芷 檳榔 濃樸 烏藥 甘草 紫蘇 枳殼(各四分)
上細切,作一服,水一盞,煎七分服。氣血虛而自利者,加熟附子。大便實,加大黃。
必勝膏
馬齒莧(杵汁) 豬膏脂 石蜜上以三味共熬為膏,涂腫處。
蜆子水
蜆子(不拘多少,活者,以水養(yǎng)五日,旋取此水洗手面,漸生肉,無瘢痕)
一、毒瓦斯流于太陰肺經(jīng),則 內(nèi)并手腕腫,流為赤癰毒,宜消毒飲、如圣湯、五;镜、雄黃解毒丸利之。氣血虛者,十補湯加桔梗、枳殼、犀角煎服。咽喉不利或腫痛,宜薄荷如圣湯。
五;镜(方見驚風(fēng)門。)
每兩分作十二丸,一歲兒,一丸分作四服,用薄荷水化下。瘡余毒上攻,口齒,涎血臭氣,以生地黃自然汁化一丸,用翎刷入口內(nèi)。
如圣湯(方見前。)
雄黃解毒丸
郁金 雄黃(研飛,各一錢半) 巴豆(去皮膜油,四十粒)
上為細末,醋煮面糊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二、三丸,熟茶清下,量兒大小與之。
一、毒瓦斯流入大腸,則便膿血,或下腸垢,或大便秘結(jié),宜犀角地黃湯。身煩熱渴,宜黃連解毒湯。熱勢盛者,小承氣湯。下利者,黃連解毒湯、黃連阿膠丸、駐車丸。
黃連阿膠丸
黃連(三兩) 阿膠(炒成珠子,一兩) 茯苓(去皮,二兩)
上以黃連、茯苓同為細末,水調(diào)阿膠末搜和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溫米飲送下。
駐車丸
阿膠(炒成珠,醋煮膏) 當歸(去蘆,各十五兩) 黃連(三十兩) 干姜(炮,十兩)
上為末,以阿膠膏和成餅,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前清米飲下,日三服。小兒,丸如麻子大,量兒大小加減。
決明散
草決明 赤芍藥 天花粉 甘草上各等分,為細末,每服半錢匕,食后茶清調(diào)下。
密蒙花散
密蒙花 青葙子 決明子 車前子上各等分,為細末,用羊肝一片,破而為三,摻藥入肝內(nèi)令均,卻仍搗合并為一,以酒水濕紙七重包裹,于 灰中煨熟,勿令焦,焙干研末,入麝香少許,每服二錢重,食后米飲調(diào)下。
撥云散
羌活 防風(fēng) 甘草(炙) 柴胡(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七分,食后、臨臥服,薄荷汁、茶清或菊花苗煎湯調(diào)皆可,忌藏鹽、 醬、濕面、炙、炊氣及一切發(fā)風(fēng)動火之物。
蛤粉散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匕,用 豬肝二兩許,以竹刀批開,摻藥在內(nèi)卷了,外以青箭箬包裹,麻線扎縛定,用水一碗煮令熟,入小口瓶內(nèi)熏眼,候溫取食之,日一服,不過十服遂退。
一、熱毒流于三陽之后經(jīng),則腮項結(jié)核腫痛,宜荊防敗毒散、托里十補散減桂服,消毒飲倍加忍冬藤煎服。
荊防敗毒散(方見前傷寒時氣發(fā)斑附條。) 托里十補散(即十奇散也。方見前辨形氣病條。) 消毒飲
(方見前。)
□
(祖?zhèn)鞣?
凡痘后,不問癰毒發(fā)于何經(jīng),初起紅腫時,卻用黑、綠、赤三豆,以酸醋浸研漿,時時以鵝翎刷之,隨手退去,其效如神。
□
(醫(yī)案)
一小兒痘后二十日不大便,其糞燥作痛垂死,曾用大黃、芒硝、枳殼、巴豆等藥,及用蜜導(dǎo)法,又服香油一碗許,俱不通。愚令一人以真麻油含口內(nèi),用小竹筒一個,納谷道中、吹油入腸內(nèi),須臾即通,真良方也。
古人拯治痘瘡要法(二十一)
王氏《指迷》云∶痘瘡亦時氣之一端,一人受癥,傳染其余。又云∶瘡疹有熱則易出,一出遍及于肌膚。
張氏煥曰∶痘子氣均則出快,蓋血隨氣行,氣逆則血滯。
王氏曰∶疹者脾所生,脾虛肝旺乘之,木能勝土,熱動心神而生驚。
錢氏曰∶肝風(fēng)心火,二臟交爭而致搐。又曰∶痘癥未形而先搐,大忌涼心。蓋瘡屬心,心主血,心寒則血不能行,痘欲出而不可得也,切須慎之。大抵治驚惟平肝、利小便、均氣最妙。
仁齋楊氏曰∶大熱當利小便,宜五苓散、導(dǎo)赤散。小熱當解毒,宜消毒飲、四圣散。
陷伏倒靨黑陷∶一證,變壞歸腎黑陷,宜錢氏百祥丸、宣風(fēng)散。
一證,外感風(fēng)寒所致,冬時宜五積散減麻黃,加桂心、紫草。春時,不換金正氣散加川芎、白芷、防風(fēng),或風(fēng)邪所襲,宜消風(fēng)散加紫草,兼服。
一證,乳食所傷,內(nèi)氣壅遏,宜楊氏調(diào)解散,或四君子湯加縮砂、木香、川芎、紫草。大便自利,宜附子理中湯。
一證,或因父母不謹犯房事、月水及乳母腋氣穢濁諸忤所致,宜阮氏辟穢丹焚而熏之,仍以胡荽酒 幃帳,及懸胡荽于床帳中,甚者以胡荽湯化下蘇合香丸,兼涂熏亦妙,圣制再蘇散神效。
一證,毒瓦斯入里黑陷,宜豬尾膏神驗。
不換金正氣散
濃樸(姜制) 藿香(去梗) 甘草(炙) 半夏(湯泡七次,去皮臍) 蒼術(shù)(米泔浸) 陳皮(各五分)
上細切,作一服,生姜三片,棗二枚,水一盞,煎七分服。
辟穢丹
蒼術(shù) 北細辛 甘松 川芎 乳香(另研) 降真香(各等分)
上為細末,烈火焚之。今世俗例以黃茶燒煙熏之,最好。
再蘇散 治痘瘡觸犯毒瓦斯入內(nèi)。
明白礬 地龍(去土炒,各一兩)
上為末,每服半錢,用豬尾血一橡斗許,用新汲水少許調(diào)下,不拘時。
豬尾膏 即前龍腦膏,錢氏用小 豬尾取血研用之。
凡痘瘡膿汁不干,蓋瘡出太盛,表虛難靨,以致膿水粘衣著席,濕痛不能轉(zhuǎn)側(cè),宜白龍散、敗草散等敷之。
白龍散
黃牛糞日干,火 成灰,取心中白者為末,帛裹敷之。
敗草敗
用蓋屋及墻背上遠年腐草,洗凈焙干為細末,帛裹敷之,及鋪床席上,佳。
天花散(馮氏) 治痘后失音。
天花粉 桔梗 白茯苓(去皮) 訶子肉 石菖蒲 甘草(各等分)
上為末,用水調(diào)半匙在碗內(nèi),外以小竹七莖,黃荊七條,縛作一束,點火在碗內(nèi)煎,臨臥服。
凡孕婦身發(fā)痘瘡,宜馮氏罩胎散。若胎動不安,宜獨圣散、安胎飲。身熱甚,宜木香參蘇飲;虔彸砻埽耸R散倍芍藥、當歸,減桂,加香附、烏藥。如胎已五月,則半夏、桂心之屬,俱不必禁。
罩胎散
赤茯苓 白術(shù) 川歸 白芍藥 赤芍藥 北柴胡 干葛 人參桔梗 條芩 防風(fēng) 陳皮 荊芥 枳殼 紫草 阿膠 糯米白芷 甘草 川芎 縮砂 大熱加郁金(各三分)
上細切,作一服,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干柿蒂七個,野苧根七寸,甜瓜蒂一個,用銀器煎,以荷葉蓋定,熬至八分去渣,仍用荷葉蓋復(fù),空心溫服。
獨圣散 用連殼縮砂,慢火炒去殼,為末,每服半匙,熱酒調(diào)下。胎動則服,服后覺胎熱則安矣。
安胎散
大腹皮(酒洗極凈,焙干,再用烏豆汁洗) 人參 陳皮 白術(shù) 白芍藥川歸 川芎 香附米(童子尿浸) 砂仁 紫蘇 茯苓 甘草(各半錢)
上細切,作一服,水一盞半,燈草七莖,糯米一 ,煎一盞,食前溫服。
滄州翁先生跋云∶凡乳嬰之與童草,當歧為兩途以治之。乳嬰當兼治乳母,俾其氣血清和,飲食有節(jié),投以調(diào)氣通茶之劑以釀其乳,使兒飲之,則其瘡心肥滿光澤,無陷伏之憂。童草之子,必當備切其脈,審其表里虛實以汗下之。茍不實不虛,則但保其沖和,使脾氣流暢,則肺金籍母之助,易于灌膿,速于成痂,無倒塌之患。或至壯盛而膚腠濃密,尤須預(yù)為汗解;虼蟊憬Y(jié)與溲澀者,尤宜下之利之,庶無患也。余證則當于藥內(nèi)倍其分兩,百無一失,學(xué)人宜致思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