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曾治史姓男性患者年75歲,患感冒
咳嗽月余未愈,初始病作時也瘟來我處,見其低熱流涕我媽處以小柴胡湯加
葛根防風等味,二劑后未再復診,之后遂展轉(zhuǎn)于數(shù)名中西醫(yī)生之間,此次來診,表現(xiàn)為自覺畏寒(T:36.0 痰白質(zhì)稀易咯(詢其覺痰發(fā)凉)乏力困倦,體形中等偏瘦,按其脈浮弦而按之無力,舌亦水潤,雖口干而不欲飲.據(jù)其證當屬寒飲咳無疑,即擬用
小青龍方法,但又考慮到年高體衰而病久,單獨辛散燥動恐難支任,故一同參入苓桂術甘及桂苓五味甘草和真武湯方法,庶幾穩(wěn)妥為佳:
細辛9 干姜12 五味子12 炙
麻黃9
炙草9 桂枝9 半夏12 白芍12
云苓 炒
白術各15附片20(先下)又加入黨參15 生姜20為引 一劑
次日復診:自述服昨方諸證略減,精神亦稍振作,唯述昨晚僅睡一個小時,畏寒感仍有,詢其服藥后并不感覺口中如何的干渴,仍用前方去麻黃,云苓附片各加到30克再進一帖
三診:畏寒咸全部消失,喉中已不覺有痰,干咳卻較前明顯加重,但自覺精神頗佳,口干欲飲,咽中干癢,咳時可引發(fā)胸中隱痛,但昨夜睡眠尚好,思之昨藥似有矯枉過正之嫌,正所謂肺為嬌臟不耐寒熱,過分的辛燥抑或寒膩均非至理.為今當以
沙參麥冬湯出入可也:沙參12 麥冬15
玉竹 百合 甘草
花粉各10
生地 玄參 桑皮 炙
冬花各12 炙杷葉
桑葉 白薇 郁金各9 一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