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據庫中醫(yī)疾病數據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據藥學下載
您現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民間中醫(yī) > 正文:淺談附子的臨床運用
    

本草求真:淺談附子的臨床運用

作者:顧樹祥


摘要:附子的運用經驗,列舉數案加以分析,當以臨床中驗證,關鍵在于學習吳老溫陽大法的學術思想,按《傷寒論》六經辯證,運用經方為基礎,并掌握吳老治療陽虛陰寒證“十六字訣”作為附子運用的指征,分清陰陽,即可大膽使用于臨床。
         
關鍵詞:附子/吳佩衡學術思想;少陰寒化/臨床 治療經驗總結
         
附子大辛大熱,入心、脾、腎經,功能回陽救逆,溫中止痛、祛寒除濕,對命門火衰、下元虛冷、脾陽不運,陰寒內盛之證有明顯功效!渡颀埍静萁洝吩疲焊阶右凰帲湫詣傇镒叨皇,能上助心陽以通脈,中溫脾陽以健運,下補腎陽以益火,是溫里扶陽的要藥。誠如虞傳所說:“附子稟雄壯之質,有斬關奪將之氣,能引補氣藥行十二經,以追復散失之元陽;引補血藥入血分,以滋養(yǎng)不足之真陰;引發(fā)散藥開腠理,以驅逐在表之風寒;引溫暖藥達下焦,以驅逐在里之冷濕!保ā夺t(yī)學正傳》)。
         
醫(yī)圣張仲景《傷寒雜病論》用附子共二十九方,(重復者未計)獨具特色。陳修園云:“仲景即於此悟出附子大功用,不局限于心脾腎經,而據附子能溫一身之陽”。
清末著名傷寒學家,火神派宗師鄭欽安道:“余沉潛于斯二十余載,如之人身陰陽合一之道,仲景立方垂法之美。”(《醫(yī)理真?zhèn)?#8226;自序》)在陰陽兩綱中尤重陽氣;又論“一點真陽,舍于二陰之中,居于至陰之地及人立命之根真理也”由于鄭氏極重視陽氣并將很多疾病都視作陽虛治療,故爾針對陽虛的治療皆本仲景而專用桂附?脊湃嗽疲骸盁岵贿^附子”,凡人一身,全賴一團真火,真火欲絕,故病見純陰,知附子之力能補先天欲絕之火種。鄭氏只將疾病分為陽虛陰虛兩大類,具俱用六經辨證,故在臨床處方用藥上,主要用《傷寒論》原方,除他自創(chuàng)幾首以桂附為主溫陽的如潛陽丹、姜桂湯、姜桂半苓湯。在他著作中用心良苦、拋磚引玉、舉一反三的強調溫陽大法及運用附子的重要性,仿如張仲景所言:“雖未能盡愈諸病,庶可以見病知源,若能尋全所集,思過半矣”,既示人以規(guī)矩,又誨人以巧之。
     我國著名中醫(yī)學家、中醫(yī)教育家、現代經方大家吳佩衡先生對附子的積驗甚豐,有獨到之處,在使用附子及以附子為主配方時大膽果斷,圓通運用,治療百余種常見病、多發(fā)病,特別是危急疑難之病效如桴鼓,使許多病人轉危為安而贏得了“吳附子”的美稱。
         
吳老精研經典,對《傷寒論》的研究尤為精深,大力提倡經方學理,十分崇尚《傷寒論》溫扶陽氣的治療大法,認為陽氣即人身立命之本“真陽之火能生氣,邪熱之火能傷氣,邪熱之火必須消滅,真陽之火決不可損,只有真氣運行不息,才能生化無窮,機體才有生命活動”(《醫(yī)藥簡述》)其學術思想核心是重視陽氣,立法論治首重溫陽,也是他善用附子的理論根據。他忠實地傳承了火神派的學術思想,從理論到實踐至教學一以貫之。他曾說過:“鄭欽安先生的著作是在實踐中闡揚仲景醫(yī)學的真理,其獨到之處能發(fā)前人所未發(fā)”。他稱附子為回陽救逆第一品藥,善于廣用、重用、專用,但決不濫用,膽識兼?zhèn),屢治疑難大癥。在《吳佩衡醫(yī)案》中,陰癥案有五十五例,涉及內、外、婦、兒、五官等多個病種,每案均用附子,可謂三陰寒化,陽虛陰盛證治,方方不離附子,以救生靈于涂炭,力挽險境。
         
我自幼跟隨外祖父生活,常聆聽其中醫(yī)醫(yī)道及醫(yī)籍經典的教誨,耳濡目染,受其學術思想影響,為弘揚祖國醫(yī)學,繼承吳氏學術思想,于一九八六年初創(chuàng)辦了昆明健民中醫(yī)門診部,以吳氏獨到學術思想運用于臨床實踐,常用經方或以附子為主遣方治療常見病、多發(fā)病及一些疑難雜癥,其效捷而著,領悟較深!舉證淺述如下:

一、發(fā)熱(太少兩感證)
    
宋XX、女、六歲,家住席子營二期。2008年10月8日其父背來應診,述其患者素體虛弱,感冒常作,現感冒發(fā)熱三天,到X醫(yī)院求治,體溫三十九度、扁體叁度腫大,白細胞計數21.8/L,中性粒細胞89.6%,要求住院診費需預交叁仟余元,無奈家中貧寒,便來到我診所醫(yī)治;刻診,全身發(fā)燙,肢冷而掌心熱,面晄白無神,倦怠、似睡非睡,無汗脈沉緊,舌淡紅苔白膩。以麻辛附子湯溫經散寒解表,扶正驅邪。
     擬方:(附片50g、麻黃6g、北細辛5g、杏仁7g、桂枝12g、法夏10g、茯苓10g、桔梗5g、通草4g、苡仁10g、羌活6g、甘草5g、生姜3片)并囑其服藥后睡臥。隔日后其父來告,當晚服藥一道,即汗出熱退,盡劑而病愈。
     編者按:《傷寒論》:“少陰病,始得之,反發(fā)熱,脈沉者,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保ǖ301條);颊呤芎跗穑緫栔畾饪剐坝隗w表,為太陽病,因素體虛弱,寒邪直入少陰,癥見“面晄白無神,倦怠,似睡非睡”等少陰證候。少陰以太陽為表里,經脈相連而其氣相通,故寒邪侵襲,外連太陽,內系少陰。“反發(fā)熱,脈沉者”是屬太陽、少陰表里俱病。臨床中,此癥多見,不分男女老少,治當溫經散寒,表里兼顧,扶正而驅邪,往往一汗而解,脈靜身涼。

二、咳嗽(風寒伏肺)
    
桂XX、女、三十六歲,某煙廠職工。2003年5月來診,自述咳已近月,住X醫(yī)院已二十八天,無效且咳嗽加劇、是狀咳聲不斷,咳而不暢,咽癢痛難忍,胸悶氣短咳時小便自出,舌淡苔白,脈沉緊,口干不渴。問其原由,因受寒感冒,咽不適,自服清熱解毒、潤肺化痰之藥,病未愈而咳加重,氣短而乏力,神疲體倦,又自認為體虛,喝雞湯進補,又輸補液而成是狀。用麻辛附子二陳湯,溫肺化痰,宣肺止咳。
         
擬方:(附片60g、杏仁10g、枳殼10g、麻黃9g、桂枝15g、北細辛6g、陳皮10g、法夏15克、茯苓20克、蘇葉10g、桔梗6g、甘草6g、生姜3片)兩劑,劑盡而癥大減,痰易咯出,胸悶愈,能安睡。后以四逆二陳湯加減三劑而痊愈。
         
按:咳嗽是肺系病的主要癥候之一,為常見、多發(fā)病。《景岳全書•咳嗽篇》道:“咳嗽之要,止惟二證,何為二證?一曰外感,一曰內傷兩大類!睆埦霸涝傲鶜饨粤钊丝取oL寒為主”之說,認為風邪挾寒者居多;颊叱跻蚴芎忻,本因辛溫解表,祛邪外出而解,后因服清熱解毒,潤肺化痰之藥,寒涼傷陽,引邪深入,內聯少陰,滋潤使寒邪留滯於肺,而邪無出路。又加進補,則“閉門留寇”而費治。故先以麻辛附子二陳湯溫肺腎之陽以化痰,加枳殼、蘇葉以宣肺,使邪外出,繼以四逆二陳湯溫肺化痰而達止咳之功。吳老主張,“扶陽驅寒,宜溫而不宜補,溫則氣血流通,補則寒濕易滯”(《吳佩衡醫(yī)案》),此為寒濕痰飲伏肺,用麻辛附子二陳湯、四逆二陳湯扶陽散寒之劑而治愈。我每日接診,此癥患者均過半,按溫肺化痰,宣肺止咳法治之,屢屢獲效。

三、咽痛(少陰咽痛急癥)
         
李XX,男,40歲,上海某校體育老師,1988年秋來診,是癥:近年來咽痛如火燒、如刀割,痛苦不堪,寢食難安,幾欲輕生。多年來經中西醫(yī)治療網效,已拒醫(yī)拒藥,后經親友相勸來診,了解后方知,患者病由受寒引起,因咽痛不適,治以肺熱、肺燥,服疏風清熱、滋陰潤肺、清熱化痰之藥日久,現面色晦暗、聲低息短,舌淡苔白,脈沉緊,口雖干不渴飲,時喜熱飲,此為陽虛陰寒所致。以麻辛附子湯溫經散寒通絡。

擬方:(附片60g、麻黃8g、北細辛6g、桂枝15克、杏仁10g、法夏15克、化紅12克、通草6克、茯苓20克、桔梗6g、甘草6g、加生姜3片)三劑,劑盡各癥均已大減,高興之至,請求索方用藥。更以白通湯加味回陽收納(附片60g、干姜15克、桂枝15克、北細辛6g、法夏15g、茯苓20g、通草6g、桔梗6g、苡仁20g、蔥頭3莖)三劑。五日后來告,咽灼熱疼痛漸愈,喉間清涼舒適,食增神復已恢復工作,后以四逆湯加味調理數劑而痊愈。
    
編者按:少陰受寒誤用苦寒之劑,內留不除,致使陰邪挾寒水上逼,猶如雪上加霜。先用麻辛附子湯溫經散寒,扶陽祛邪,使邪外出,再以白通湯、四逆湯回陽通絡,納陽歸腎,邪去正安,少陰咽痛獲愈。臨床此癥甚多,皆以溫經散寒、納陽歸腎法治之,療效快捷而顯著。

四、鼻淵(又謂之腦漏)
         
代XX,男,17歲,學生,家住晉寧糧食局宿舍,一日來診,訴患鼻淵多年未愈,癥見鼻塞流涕,涕多黃稠,頭悶痛及全身不適,自述香臭不聞,記憶力差,稍受寒感冒癥情便加重,舌淡晦苔白膩,脈沉而緊。治以麻辛附子湯加減,溫經散寒,宣肺通竅。
擬方:(附片60g、干姜15g、桂枝15克、北細辛6g、麻黃6g、茯苓20g、化紅12g、辛夷6g、蒼耳10g、通草10g、蔓京12g、白芷10g、甘草6g)治療月余痊愈。
      
編者按:鼻淵,有寒熱二癥,然臨床寒者居多,多有感冒史。手太陰肺主一身皮毛,太陽為六經藩籬,主衛(wèi)外。太陽受邪而久治未解,寒為陰邪,易損陽氣,久耗傷陽表里相傳,而內干少陰,肺陽失調,鼻竅失治,寒濕阻塞清道而為病也!故以麻辛附子湯加味,隨癥加減,溫經扶陽,散寒宣肺,化濕通竅,標本兼治而起效。

五、音瘖(傷寒誤治)
         
劉XX,男,30歲,本廠職工,1976年冬日來診。其聲啞不能言,表情痛苦,舌淡苔白,脈沉緊,同宿舍職工告之,因感冒咽痛吃牛黃解毒片多次而至。治則以麻辛附子湯,溫經散寒,宣肺通絡。
    
擬方:(附片60g、麻黃7g、北細辛6g、桂枝15g克、炒枳殼10g、通草6g、甘草6g)兩劑,一劑盡便能出聲,兩劑霍然,病去若失。
         
編者按:音瘖,此為受寒感冒,寒邪襲肺,反用涼藥助寒,少陰經脈凝閉所致。《靈樞•憂恚無言篇》云:“會厭者,聲音之戶……人猝然無音者,寒氣客于會厭則厭不能發(fā),發(fā)不能下,至其開闔不致,故無音”。此癥臨床雖不多見,但偶有發(fā)生,只要治療及時,投以麻辛附子湯,既發(fā)太陽之表,又溫少陰之經,共達治瘖之目的。

六、胃出血(陽虛不攝)
     王XX,女,56歲,家住武城路中段;颊咚伢w欠佳,胃痛常作,后因小兒知青下鄉(xiāng)焦慮過度而胃大出血,其子相邀出診。病已三日,多次吐血,時下大便如注,瀝青色,面晄白無神,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治以回陽飲加味,回陽收納,固氣止血。
         
擬方:附片100g、炮姜炭12g、公丁6g、上肉桂10g(兌服),蒼術15g、fo手10g、大棗7枚(燒黑存性),海螵蛸10g、甘草6g,服藥一劑吐血止,便血漸減色轉暗紅,又原方八劑,早晚各一劑,藥爐不輟,藥盡而痊愈,隨訪多年,胃痛未再犯,享年86歲。
     編者按:患者胃病多年又素體虛弱,脾胃機能已漸衰,加之小兒“知青下鄉(xiāng)”思慮過度而脾腎陽衰。陽氣旺盛,可使血液循脈道正常運行,而不溢于脈外。脾健則統(tǒng)血,腎氣足則固血,若陽氣虧虛,血失固攝,在上則吐血在下則便血。鄭欽安云:“久病與素秉不足之人,忽然大便下血不止,此是下焦無火,不能統(tǒng)攝,有下脫之勢,急宜大劑回陽,如附子理中,回陽飲之類”。故以回陽飲溫陽收納,固氣止血而取速效。鄭欽安言:“真火居下而統(tǒng)乎陰”故醫(yī)經謂:氣能統(tǒng)血。

七、頑固性泄瀉
     陳XX,男,昆明紡織廠職工。一日來診述其腹瀉近二十年,每日少則十數次,多則數十次,經診,舌淡苔白膩,脈沉細無力,納差、腹鳴時痛,痛時喜按喜溫,面晦無神,此中醫(yī)稱之為脾腎陽衰,水濕不化之證。治以回陽飲加味,溫運脾腎之陽。
         
擬方:(附片60g、干姜18g、吳芋6g、玉桂10g、砂仁10g、波扣10g、炙栗殼6g、海螵蛸6g、甘草6g)服藥三劑后腹瀉大減,日四至六次,大便稍成型,原方又服三劑,腸鳴止,腹也不痛,大便色黃已成形,日三至四次,續(xù)原方加減,調理月余而痊愈,隨訪多年病未發(fā)。
         
編者按:泄瀉之本無不由于脾胃虛寒,然腹瀉日久,窮必及腎,腎陽不足,命門火衰,火不生土,反令脾陽失運,不能受納和腐熟水谷,運化精微,致使水谷停滯,清濁不分,混雜而下,泄瀉反復發(fā)作,久不愈也。景岳指出:“久瀉無火,多因脾腎之虛寒也”故用吳老所創(chuàng)回陽飲(四逆湯加上肉桂)溫運脾陽,逐水化濕回陽而治愈。

八、病毒性心肌炎危癥(載陽證)
      
李XX,女,39歲,友人妻,74年相邀到家吃飯,飯后告之其妻因病毒性心肌炎住院治療,已月余,現已病危,醫(yī)院已下發(fā)了四次病危通知書。邀我前往診治。次日我到醫(yī)院探望,見患者平臥在床,兩眼微閉,面紅,已輸紅霉素近二十余天仍高燒不退,無力答話,睜眼或稍偏頭便眩暈大作,飲食不下,診其脈沉微細數無力,舌淡苔白,邊間齒痕,四肢冷。
    
擬方:白通湯以回陽收納,以挽一線生機(附片100g、干姜24g、蔥頭3莖)兩劑。藥盡,熱漸退,面紅已消,能起座食粥,欲脫之陽已漸復,仍短氣乏力,心悸時眩暈作,更以真武湯溫腎扶陽,鎮(zhèn)水寧心(附片100g、生姜3片、白術15g、杭芍10g、茯苓30g)服藥兩劑后,病情大有好轉,已能起床自理,露出笑容,心悸眩暈未作。后又投以回陽飲強心固腎(附片100g、干姜24g、上肉桂10g、甘草10g)調理周余出院,于家調理月余便恢復工作。
    
編者按:此為陽氣將絕,陽脫于上之急癥,患者生命危在旦夕,非重用破陰回陽之劑不能奏效,急用白通湯回陽固脫、繼以真武湯溫腎扶陽,后用回陽飲強心固腎而挽回生機。上三方原方運用,體現了吳老溫陽大法救治危急重癥,而顯出快速、神奇之功效。

九、少陰虛陽格拒案
     倪XX,女,34歲,家住聯盟鎮(zhèn)。1983年冬患者因烤火不慎煤氣中毒住院搶救,住院未痊愈又食生冷而腹瀉,輸液三日而利不止,其夫邀我診治。刻診,日下利十數次,便中帶血,干嘔煩躁不安,食不下,飲水即吐,面赤肢冷,舌苔淡白,脈微欲絕。治以白通加豬膽汁湯,扶陽育陰。
         
擬方:(附片100g、干姜24g、蔥頭3莖、鮮豬膽一個囑其每服藥一道,針刺十余滴兌服)服藥一劑,面赤退,干嘔漸平,心煩大減,兩劑盡脈緩有神而諸癥漸愈,繼以四逆湯,附桂理中湯調理近周而痊愈。
         
編者按:少陰病下利,陰寒在下,脾腎之陽不能固攝,心陽衰疲,故厥逆脈微欲絕,虛陽無依,被格上逆,則干嘔心煩,急用白通湯回陽救逆,由于里寒太盛,陽藥格拒不納,加豬膽汁以苦寒反佐,引陰導陽,陰陽和而陽氣復矣。

                                                                              
結    語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中醫(yī)藥理論來源于臨床實踐,學習掌握正確的理論又有效指導臨床,先賢的實踐以理論充分展示了中藥附子是一味扶陽溫里的首選藥。正如《本草正義》所云“附子,本是辛溫大熱,其性善走,故為通行十二經純陽之要藥,外則達皮毛而除表寒,里則達下元而溫痼冷,徹內徹外,凡三焦經絡,諸臟諸腑,果有真寒,無不可治!
         
本文之臨證九案,均以扶陽固本立法。前五案,皆因患者感受風寒外邪而致,或因素體陽虛、或因誤用清涼、或以養(yǎng)陰滋補,風寒之邪不除而寒邪直入少陰,反被寒邪所傷。少陰病本體陽虛,而從寒化,故以麻辛附子湯溫經散寒,助陽解表,使其無閉門留寇之患,方中附子扶陽祛寒,有云:“少陰之寒非附子難除”,麻黃開發(fā)腠理,解散表寒,得細辛之辛溫,直入少陰以溫散經脈寒邪,并能協(xié)同附子納陽歸腎,邪祛則正安。本方主治少陰傷寒,可廣泛運用于老人、虛弱者的感冒,亦可治療青壯年、體質良好的感冒。吳老臨床上應用附子加入辛溫發(fā)散劑中,治療陽虛感冒,取其溫經解表,輔正除邪,驅邪而不傷正,本人經常運用,屢經驗證,療效可靠而卓著。案六:胃出血;案七:頑固性泄瀉,皆因脾腎陽虛不能固陽統(tǒng)攝而致,故以吳老“大回陽飲”回陽收納,固氣止血而起顯效。大回陽飲:四逆湯加上肉桂。四逆湯是急救亡陽危急重癥之峻劑,有破陰回陽起死回生之效。上肉桂,補命門相火,能益陽消陰,吳老稱:“肉桂溫肝暖血,強心臟,有引火歸原之效,加入姜附中,效力更大,有起死回生之功”(《醫(yī)藥簡述》)。案八:載陽癥;案九:虛陽格拒癥,均屬全身性虛寒重癥,陽氣將絕,病情尤為險惡,一為陽脫於上,一為陽虛無依,被格上逆,患者生命危在旦夕,非重用破陰回陽之劑不能奏效,故急用白通湯回陽固脫;白通加豬膽汁湯回陽救逆,引陰導陽而挽回一線生機。
         
吳老精研經典,大力提倡經方學理,十分崇尚《傷寒論》溫扶陽氣的治療大法,其扶陽方中絕大部分為組方嚴謹,功效卓著的傳世經方。
         
本文所列舉病案,旨在說明附子能廣泛用于臨床是一味寶貴而很有前途、療效卓著,在群藥中不可替代的藥物。
         
當今,社會的心理因素,不健康的生活習慣、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嚴重污染、加之不合理的治療干預、濫用抗生素、中醫(yī)臨床思維干擾因素、誤用苦寒、導致傷伐生機、耗損陽氣,致使陽虛陰寒證突出,陽虛患者屢見不鮮。陽氣對人體有著重要作用,陽氣充足,臟腑機能旺盛,則“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陽氣不足,臟腑機能衰退,則陰陽平衡遭到破壞,而諸病從生。故曰:“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素問•生氣通天論》)。吳老重視陽氣,擅用附子,是其學術思想的核心。筆者臨床近三十八年,遵循吳老治療陽虛陰寒證的十六字決:“身重惡寒、目暝嗜臥、聲低息短、少氣懶言”兼以口潤不渴或渴喜熱飲不多,口氣蒸手,推而廣之,臨床上凡是精神萎靡不振、畏寒怕冷、氣短懶言、面色無華晦暗、唇口淡白或發(fā)青、四肢欠溫、易汗多汗、大便溏泄、小便清長、口不渴或渴飲不多而喜熱飲;舌質淡、或兼夾青色、胖或邊有齒;苔白、滑、膩;脈沉、遲、細、弱、虛、緊或浮空無根,其中舌象,脈診的辯證尤其重要,而又以《傷寒論》少陰病提綱“脈沉細,但欲寐”為其關鍵。臨床中,只要細心察辨,按照六經辨證,分清陰陽,可大膽使用。筆者每日接診,附子處方均過大半,近二十多年所用附子近十五噸(每年需600至800公斤)。吳老常告誡我們,附子制劑一定要純,關鍵要煮透,決不可濫用,熱證、暑證、陰虛證忌用,孕婦慎用。我臨床配方附子量:1-3歲30g,4-10歲40g,11-15歲50g,成人60-100g,多年來從未發(fā)生過不良反應或中毒,可以說,附子配方用藥不但可以治療一般常見病、多發(fā)病、且能治大病,救危急、愈痼疾。文中不周或錯謬之處,自知不免,敬折前輩及同行指正。
-----------請教大伙一個問題:我之前買的制附子都是黑色的,現在藥店不賣附子了,必須有醫(yī)生的處方才能買,所以只能到網上買。但網上的店家,四川的,她說制附子是黃色的。
請教,制附子到底是什么顏色的?黃色的好還是黑色的好?

生附子可以保存多久?前年,有個朋友送我20棵生附子,我一直不敢用,現在沒有附子用了,想用生附子,但又擔心時間太久壞了。。。
...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站 中網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