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余稟性疏愚,見聞谫陋,豈于方書敢云博覽。第三十年來,臨證參詳,頗有心得。茲集中議論,時著鄙見,其有當于古人與否,未敢自必,望高明教之。
一是集論列諸證,不循瘍科書舊例,每以兩證互相發(fā)明,而治法昭然若揭。其中有兩證而同一治者,亦有兩證而治各異者,如發(fā)背、搭疽、流注、腿癰,雖生兩處,而治法則一;如乳癰、乳痰及頸項火痰、 痰,即發(fā)一處,而治法各異?傄蕴搶嶊庩柡疅岱謩e,臨證者務(wù)以意會之,審辨明確,然后用藥始無所失。
一是集編次諸證,前后根據(jù)人身上中下為序例。他如痘毒、瘋瘡、廣瘡、結(jié)毒等類,發(fā)無定處,不能屬于何部者,另列于后,始不致牽率混淆,以便如例撿閱。
一是書未入內(nèi)景經(jīng)絡(luò)之圖,不詳本草氣味之論,以古人成書具在,考鏡有資,毋庸贅述。學人稽古證今,尋求此集,與前哲當有印合處,知虞初之本有自也。
一是集采摭古人外,俱系集腋成裘。間有一二錄其原論者,則標其姓氏于首,余俱不及著名,以難于備載也。并非掠美,識者f1411.cn/job/諒諸。
一集中所舉湯頭丸散膏丹,有可通用者,有不可通用者,若于逐條論后詳載,未免復出繁冗,今概列于后,查閱較為簡易。
一世俗每稱我有秘方,我有不惜工本好藥,每遇病即執(zhí)秘方施治,不明藥中氣味,不識瘍發(fā)根源,陰陽寒熱,藥不對證,反受其誤。是書悉究病因,用藥不執(zhí)板法,雖曰外科,實從內(nèi)治。竊以為得古圣賢之心法,故名之曰《心得》。
一大方中有四絕證,風、癆、臌、膈是也。瘍科中亦有四絕證,謂失榮、舌疳、乳巖、腎巖翻花是也。此外諸證,明其陰陽寒熱,知其氣血標本,俱可醫(yī)治。然亦有不愈者,如腦疽、發(fā)背、疔毒,正虛邪實,毒甚營枯,津液耗傷,正不敵邪,火毒內(nèi)陷,致有神昏閉脫,及陰證之腎俞虛痰、陰寒附骨,膿出清稀,日久不斂,精神疲乏,胃衰脾敗,谷食漸減,形神俱f1411.cn/yishi/奪,氣血不能來復,或潮熱自汗,或晝夜熱不退,致成損怯而斃,其論俱詳敘集中,細心求之,臨證自有把握。
一是書凡有緊要外瘍,俱已論列,其余零星細證,名目猶多,茲不繁載者,非敢為遺漏也。蓋以瘍科之證,在上部者,俱屬風溫風熱,風性上行故也;在下部者,俱屬濕火濕熱,水性下趨故也;在中部者,多屬氣郁火郁,以氣火之俱發(fā)于中也。其間即有互變,十證中不過一二。集內(nèi)所論,頗已詳括,余證悉可參悟而得,毋俟再為拈示也。
一景岳先生《新方八陣》,悉皆平生心得經(jīng)驗之方,立法純粹以精,能補前賢所未備。
習斯業(yè)者,日夕浸潤而不覺,蒙其惠者,飲食仁壽而有余,惜無歌括成書,便人誦習。余師圣學范先生,臨證之暇,曾囊括成章,如汪 庵《湯頭歌括》之例,然簡而未備;茲表兄吳鶴山復為增潤,匯為一帙,因附刻于集后,以公同好,亦足為博古之一助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