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曰∶諸濕腫滿,皆屬于脾。又曰∶風雨則傷上,清濕則傷下。是濕之為病,有出于天氣者,雨露是也;有出地氣者,泥水是也;有出飲食者,酒漿生冷是也;有出人事者,汗衣臥濕,如小兒澡浴,糞穢,衣褓不干,皆是也。然所因雖異,悉由乎脾氣之虛,而辨治之法,其要惟二∶一曰濕熱,一曰寒濕盡之矣。病而發(fā)熱者,謂之濕熱;病而多寒者,謂之寒濕。濕熱之治,宜清宜利,熱去濕亦去也;寒濕之治,宜燥宜溫,非溫不能燥也。
一濕熱證∶其證發(fā)熱身痛,多煩渴,小便赤澀,大便秘結(jié),脈見洪滑,方是熱證。宜利宜清,柴苓湯、茵陳飲。如果濕熱之甚,或元氣壯而兼秘結(jié)不通者,方可推蕩之,集成沆瀣丹。
一寒濕證∶惟脹滿泄瀉嘔吐,皆寒濕之病也。凡小兒喜弄冷水,坐臥濕地。其證頭痛身重,寒熱往來,宜胃苓湯。如兼嘔吐,加藿香、砂仁。如因中濕浮腫者,胃苓湯合五皮湯。如不效,必用溫補,俟陽氣漸復,則陰邪始退,如理中湯、八味丸,宜擇用之。
凡脾虛多病濕,內(nèi)因酒面停滯,嗜瓜果,喜生冷、燒炙甘肥,以致濕熱壅溢而為病者,此內(nèi)因也;復有坐臥濕地,霧露陰雨所客,澡浴為風所閉,涉水為濕所郁,郁于肌腠則發(fā)黃,此濕由外生?梢妰(nèi)外所感,皆由脾氣虛弱,而濕邪乘而襲之。中濕發(fā)黃者,茵陳五苓散;不效,六君子湯燥里而黃自退www.med126.com。
【入方】
柴苓湯 治中濕惡熱如瘧。
官揀參(一錢) 北柴胡(一錢五分) 枯黃芩(一錢) 法半夏(一錢) 漂白術(一錢) 結(jié)豬苓(一錢)宣澤瀉(一錢) 上青桂(五分) 白云苓(一錢)f1411.cn/rencai/ 炙甘草(五分)
茵陳飲 治中濕發(fā)黃作熱,大小便澀。
茵陳蒿(二錢) 黑山梔(一錢五分) 赤茯苓(一錢) 甜葶藶(一錢) 小枳實(五分) 生甘草(五分)
燈芯十莖,水煎,食前服。
沆瀣丹 方見卷二胎疾門。
胃苓湯 治中濕頭重體重,往來寒熱,和水土,調(diào)脾胃。
漂蒼術(二錢) 炒濃樸(一錢) 廣陳皮(一錢炒) 白術(一錢) 白云苓(一錢) 結(jié)豬苓(一錢)宣澤瀉(一錢) 炙甘草(五分) 上青桂(五分)
生姜三片,水煎,食前服。
五皮散 此方合胃苓湯,專治浮腫,神效。
燈芯十莖,大棗三枚為引,水煎,空心服。
理中湯 方見卷二傷暑門。
八味地黃湯 方見卷一保產(chǎn)門。
茵陳五苓散 治中濕發(fā)黃。
茵陳蒿(二錢) 漂白術(一錢) 白云苓(一錢五分) 結(jié)豬苓(一錢) 宣澤瀉(一錢) 青化桂(五分)炙甘草(五分)
生姜三片,大棗三枚為引,水煎服。
六君子湯 方見卷二非搐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