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渴病有三∶一渴而飲水多,小便數(shù),有脂如麩片,甜者是消渴也。二吃食多,不甚渴,小便少,似有油而數(shù)者,是消中也。三渴飲水不能多,但腿腫腳先瘦小,陰痿弱,數(shù)小便者,是腎消也。(《古今錄驗(yàn)》)
消渴大禁有三∶一飲酒,二房室,三咸食及面,能慎此者,雖不服藥,自可無他。不知此者,縱有金丹,亦不可救,慎之,慎之。
李詞部曰∶消渴之疾,發(fā)則小便味甜。按∶《洪范》云∶稼穡作甘。以理推之,淋餳醋酒作脯法,須臾即皆能甜也。人飲食之后,滋味皆甜,積在中焦,若腰腎氣盛,則上蒸精氣,化入骨髓,其次為脂膏,其次為肌肉,其余則為小便。氣臊者,五臟之氣;味咸者,潤下之味也。若腰腎虛冷,不能蒸化于上,谷氣則盡下而為小便,故甘味不變,下多不止,食飲雖多而肌膚枯槁。譬如乳母,谷氣上泄,皆為乳汁。消渴疾者,谷氣下泄,盡為小便也。又肺為五臟之華蓋,若下有暖氣上蒸,即潤而不渴;若下虛極,即陽氣不能升,故肺干而渴。譬如釜中有水,以板蓋之,若下有火力,則暖氣上騰而板能潤;若無火力,則水氣不能上,板終不可得而潤也。故張仲景云∶宜服八味腎氣丸,并不可食冷物,及飲冷水,此頗得效,故錄
黃連(二十分) 麥冬(十二分) 苦參(十分) 生地(七分) 知母(七分) 牡蠣(七分)
為末,牛乳為丸,桐子大,曝干,漿水或牛乳下二十丸,日再服。病甚者,瘥后須服一載以上,即永絕病根。一方有人參五兩。以上見《本事方》。
又療消渴、口苦舌干方
麥冬(五兩) 花粉(三兩) 烏梅(十個(gè),去核) 小麥(三合) 茅根 竹茹(各一升)
水九升,煎取三升,去滓分四五服。細(xì)細(xì)含咽。
療飲水不消、小便中如脂方(崔氏)
黃連 栝蔞根(各五兩,為末)
生地汁和,并手丸如桐子大,每食后牛乳下五十丸,日二服。一方用生栝蔞汁、生地汁、羊乳汁,和黃連任多少,眾手捻為丸,如桐子大,麥冬飲服三十丸,漸加至四十五丸。輕者三日愈,重者五日愈,名羊乳丸。
麥冬飲子 治膈消胸滿,煩心短氣。
上等分 咀,每服五錢,水二盞,竹葉十四片,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河間云∶心移熱于肺為膈消。膈消者,心肺有熱,胸滿煩心,津液燥少,短氣,久則引飲為消渴也。麥冬飲子主之。
麥冬丸 消渴之人,愈與不愈,常須慮有大癰,以其內(nèi)熱而小便數(shù)故也。小便數(shù)則津液竭,津液竭則經(jīng)絡(luò)澀,經(jīng)絡(luò)澀則營衛(wèi)不行,營衛(wèi)不行則熱氣留滯,必于大骨節(jié)間發(fā)癰疽而卒。當(dāng)預(yù)備此藥,除腸胃實(shí)熱,兼服消渴方。
麥冬 茯苓 黃芩 石膏 玉竹(各八分) 人參 龍膽草(各六分) 升麻(四分) 枳實(shí)(五分) 生姜 栝蔞根(各十分) 枸杞根
為末,蜜丸桐子大,茅根粟米汁下十丸,日二服。若渴則與后藥。
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冬瓜飲子 治消渴,能食,小便如脂麩片,日夜無度。
冬瓜一個(gè),割開去穣,www.med126.com入黃連末十兩,仍將頂蓋好,熱灰中煨熟,去皮細(xì)切,研爛,用布取汁,每服一盞,日三夜二服。
葶藶丸 療消渴成水病浮腫方。
為末,蜜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茯苓湯下,日三。
白術(shù)散 治諸病煩渴,津液內(nèi)耗,不問陰陽,皆可服之,大能止渴生津。
干葛(二兩) 白術(shù) 人參 茯苓 炙草 藿香 木香(各一兩)
為粗末,每三錢,水一盞半,煎至一盞,溫服。
豬肚丸 治消渴。
豬肚(一具,洗凈) 黃連 白粱米(各五兩) 花粉 茯神(各四兩) 知母(三兩) 麥冬(二兩)
上六味為末,內(nèi)豬肚中縫密,置甑中蒸極爛,乘熱入藥臼中搗為丸。若硬加蜜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加至五十丸,日二。
水為風(fēng)激而上行也。其脈浮而洪,其癥骨節(jié)疼痛,惡風(fēng),面目四肢皆腫,是宜驅(qū)散風(fēng)氣為主,風(fēng)去則水自下也。
麻黃(三兩) 甘草(一兩) 附子(一枚)
水七升,先煎麻黃去上沫,內(nèi)諸藥煮取二升半,溫服八分,日三。(此治風(fēng)水挾寒之劑。)
越婢湯
麻黃(六兩) 石膏(半斤) 生姜(三兩) 大棗(十五枚) 甘草(二兩)
水六升,先煮麻黃去上沫,內(nèi)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此治風(fēng)水挾熱之劑。)
香薷丸(《外臺(tái)》)
干香薷(五十斤)
細(xì)銼,內(nèi)釜中,以水淹之,出香薷上數(shù)寸,煮使氣盡,去滓澄清,慢火煎令可丸,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日三,稍加之,以小便利為度,無所忌。
薷術(shù)丸
干香薷(一斤) 白術(shù)(七兩)
先將白術(shù)為末,后濃煎香薷汁和丸,如桐子大,飲服十丸,日夜四五服,利小便良。
五加皮 地骨皮 生姜皮 大腹皮 茯苓皮以上三方,并苦辛淡利之法。東垣云∶風(fēng)水宜以辛散之,以苦瀉之,以淡滲利之,使上下分消其濕。
從肺閉得之,蓋肺主諸氣而行水道,肺閉則水不下行而泛濫皮膚,狀與風(fēng)水相似,但不惡風(fēng)為異。
防己 黃 桂枝(各三兩) 茯苓(六兩) 甘草(二兩)
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溫服。
崔氏療大腹水腫,上氣,小便赤澀,頸脈動(dòng),不得臥方
苦葶藶(五兩,炒黑色) 杏仁(二兩,炒令色黃) 大棗(四十枚,飯上蒸去皮核)
先搗葶藶一百杵,再另搗杏仁三百杵,總和棗膏搗爛,丸如棗核大,空心服八丸。日晚食消,更服五丸,米飲下。三日后平旦服五丸,晚服三丸。
葶藶散(《圣濟(jì)》) 治十種水氣,百方不愈,面目四肢俱腫,氣息喘急,眠臥不安,小便漸澀,腹脹氣悶,水不入口,命垂絕者。
椒目(微炒,三兩) 豬苓 澤瀉(四兩) 牽牛 苦葶藶(炒,六兩)
加姜、蔥煎三錢,酒半盅沖服。良久吃蔥白粥一碗,酒一盅,面東熱服,百日消盡。
白前湯
水一斗,內(nèi)藥志水痕后,加水七升,微火煎令至痕邊,去滓內(nèi)藥六種∶
白術(shù)(二兩) 吳茱萸(五合) 桂心(三兩) 人參(一兩) 干姜(一兩) 栝蔞(五合)
微火煎取三升,分三服,小盒飯利,或溏下,勿怪,氣即降,腫即減。
海藻散 治男子?jì)D人通身浮腫,喘悶不便。
銼碎,好酒二盞,凈碗內(nèi)浸一宿,取出曬干,后用白牽牛(頭末一兩、)滑石(半兩、)甘遂(麩炒黃,一兩)青皮(去白、)橘紅(各半兩、)肉豆蔻(一個(gè),)共前藥一處為細(xì)末,每服二錢,平明淡茶清調(diào)下,至食時(shí)取下水二三行,腫www.med126.com減五六分,隔二三日,平明又一服腫消,忌鹽、魚肉百日。小兒只用一錢,五歲以下用半錢,孕婦不可服。
從膀胱不利得之。四肢瘦,腹大腫,是其癥也。王太仆云∶下焦為分注之所,氣窒不利,則溢而為水也。亦名里水,其根在少腹是也。
鯉魚澤漆湯
鯉魚(重五斤者一頭,以水二斗煮汁,去魚) 澤漆(五兩) 茯苓(三兩) 桑白皮(三升)澤瀉(五兩)
將后四味,內(nèi)魚汁中煮取四升,去渣,分四服,小盒飯利,漸消也。忌酢物!肚Ы鹨怼酚赤小豆、甘草、麥冬、人參、生姜。一方無澤漆,有赤小豆、白術(shù)、陳皮、蔥白。
《千金》療膀胱石水,腹腫四肢瘦方
桑白皮(六兩) 射干 茯苓 黃芩(各四兩) 澤瀉(五兩) 白術(shù)(四兩) 澤漆(一升)防己(一兩) 大豆(三升)
水五斗,先煮大豆取三斗,去滓澄清,取汁一斗,下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禹功散 張子和云∶病水之人,如長川泛濫,非杯杓可取,必以神禹決水之法治之,故名禹功散。
每服一二錢,以生姜自然汁調(diào)下,當(dāng)轉(zhuǎn)下氣也。
腎為水臟而元陽寓焉。腎虛陽弱,水無所制而泛濫,肢體浮腫,咳嗽喘急,腰重足冷,小便不利,或因脾胃虛弱,治失其宜,元?dú)鈴?fù)傷而變癥者,非《金匱》加減腎氣丸不效。
白茯苓(三兩) 附子(五錢) 牛膝 官桂 澤瀉 車前 山萸肉 山藥 丹皮(各一兩)熟地(四兩)
為末,和地黃膏煉蜜丸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白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