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天下默然而受其累者,濕之謂乎。脾為身主,最苦于濕,惟最苦者,最易受焉。
如上部所積。遇濕則為痰;下部所積,遇濕則為痢。如值太陰濕土司天者,此氣化之濕也。如yin雨襲虛,或?qū)嬇P卑處,而受地土蒸濕,或汗?jié)窬谜矗蛎奥侗甲,此外感之濕也。如嗜瓜果,飲?a class="channel_keylink" href="http://f1411.cn/pharm/2009/20090113051316_90938.shtml" target="_blank">酪,啜酒漿,喜生冷,此內(nèi)傷之濕也。如因母有濕病,或體肥而多濕者,此稟受先天之濕也。然輕清為天,重濁為地,故土濕犯病者,厥體必重,治法惟宜滲濕,而利小便,不可發(fā)汗,并忌向火烘襲,致濕內(nèi)yin,變生別病。然濕本土氣,而火熱能生土濕,故夏熱則萬物濕潤,秋涼則濕復(fù)燥干,濕病本不自生,多因火熱拂郁,而水液不能宣行,即停滯而生水濕,雖為濕癥,而又兼熱癥也。故濕熱相因者此耳。
白術(shù) 半夏 甘草 陳皮 濃樸 蒼術(shù)姜水煎。
治小兒初受濕氣,身體頭疼發(fā)熱,惡風(fēng)多汗www.med126.com,面浮作嘔,小便不利。
人f1411.cn/zhicheng/參 豬苓 干姜(泡) 白術(shù) 澤瀉 赤茯苓 木通 燈心(七莖) 車前子(一捻) 水煎服。
治中濕吐瀉,助脾去濕。凡濕氣傷筋,手足軟弱不能抬舉,疼痛等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