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機,是指疾病發(fā)生、發(fā)展、變化及其結局的機理。以陰陽五行、氣血津液、藏象、經(jīng)絡、病因和發(fā)病等基礎理論,探討和闡述疾病發(fā)生、發(fā)展、變化和結局的機理及其基本規(guī)律,即病機學說。病機的理論,在《
黃帝內經(jīng)》中已奠定了基礎,病機之名,首見于《素問·至真要大論》的“審查病機,無失氣宜”和“謹守病機,各司其屬”。病機的理論在《黃帝內經(jīng)》中已奠定了基礎。如《素問·至真要大論》的“諸風掉眩,皆屬于肝……”等“病機十九條”,是以“五運六氣”的“六氣”與五臟相應的理論,將臨床常見的諸多癥狀,分別歸屬于心、肺、脾、肝、腎之疾患,風、寒、濕、熱、火之疾患,病變部位是在“上”或“下”等。但必須指出:《內經(jīng)》之論述病機,內容非常廣泛,并不局限于“病機十九條”,它與邪正和陰陽之盛衰,氣血和臟腑之虛實,以及某些病證(如疼痛、痿、痹、厥、
癰疽等)的病機,均有詳盡的論述。
歷代醫(yī)家對于病機學說均非常重視。漢代張仲景的《
傷寒雜病論》在《素問》及《靈樞》的基礎上,結合臨床實踐闡述了熱病的虛實、寒熱、表里、陰陽的進退變化;在《內經(jīng)》臟腑、經(jīng)絡虛實的基礎上,對不少病證的病機進行了闡述。隋代巢元方的《諸病源候論》對1729種病候的病因、病機、及其臨床證候作了闡述,成為我國歷史上最早的病因病機學專著。金元時期的劉河間在《素問·玄機原病式》中提出“六氣皆從火化”和“五志過極,皆為熱甚”的觀點;李東垣在《內外傷辨惑論》中,論述了“內傷脾胃,百病由生”和“火與元氣不兩立”的病機;張從正在《儒門事親》中論述了“邪氣”致病的病機;
朱丹溪在《格致余論》中闡釋了“陽有余而陰不足”和“濕熱相火”等病機。
病機學說的具體內容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1.從整體上探討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變化和結局的基本規(guī)律。如邪正盛衰、陰陽失調、氣血失常、津液代謝失常等。
2.從臟腑、經(jīng)絡等某一系統(tǒng)研究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變化和結局的基本規(guī)律。如臟腑病機、經(jīng)絡病機等。
3.探討某一類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變化和結局的基本規(guī)律,如六經(jīng)傳變病機、衛(wèi)氣營血傳變病機和三焦傳變病機等。
4.研究某一種病證的發(fā)生、發(fā)展、變化和結局的基本規(guī)律,如
感冒的病機、哮喘的病機、痰飲的病機、
瘧疾的病機等等。
5.研究某一種癥狀的發(fā)生、發(fā)展的病機。如疼痛的機理、惡寒
發(fā)熱的機理、
失眠的機理等等。
6.研究由于氣血津液、臟腑等生理功能失調所引起的綜合性病機變化,如內生“五邪”。
-----------找對了病機,就拿到了治好疾病的鑰匙。在中醫(yī)經(jīng)典著作《黃帝內經(jīng)》中對病機有精練的概括!饵S帝內經(jīng)》在《素問? 至真要大論》中所載病機十九條:“諸風掉眩,皆屬于肝;諸寒收引,皆屬于腎;諸氣膹郁,皆屬于肺;諸濕腫滿,皆屬于脾;諸痛癢瘡,皆屬于心;諸厥固泄,皆屬于下,諸痿喘嘔,皆屬于上”。這七條就是直接與五臟相關的病機。它指出振顫動搖,頭暈目眩的病癥多數(shù)與肝相關;多數(shù)寒病收斂牽引的病癥與腎相關;凡是滿悶不暢的與肺相關;凡是濕氣
水腫脹滿的與脾相關,凡是疼痛瘙癢瘡瘍的與心相關。其余十二條如“諸暴強直,皆屬于風;諸禁鼓慄,如喪神守,皆屬于火;諸逆沖上,皆屬于火;諸脹腹大,皆屬于熱;諸躁狂越,皆屬于火;諸病有聲,鼓之如鼓,皆屬于熱;諸病胕腫,疼酸驚駭,皆屬于火;諸轉反戾,水液混濁,皆屬于熱;諸
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于熱;諸痙項強,皆屬于濕;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屬于寒”。雖然十九條病機所概括的并不全面,但確為病機歸納作出了范例。即使到今天,有些疑難病無從下手時,想起“病機十九條”,往往會茅塞頓開。
此外,病機學說還注意到疾病的發(fā)展與傳變規(guī)律,比如,由于患者的體質不同,同時感冒風寒,病變有別,體質強壯陽熱盛的會以發(fā)熱為主,治療要辛涼清熱解表,體內陰寒盛的會以惡寒為主,治療要辛溫散寒解表。
病機學說還立足于整體觀來認識疾病。例如
肝火上炎可出現(xiàn)
頭痛、目赤腫痛,頭痛與目赤腫痛似乎各不相關,但是根據(jù)臟腑、經(jīng)絡表里相關的理論,肝開竅于目,肝經(jīng)到頭頂,火邪上炎,肝膽火沿肝經(jīng)上頭目,這樣把這些癥狀同肝膽聯(lián)系起來,在治療上可從清肝
膽熱著手。臨床上治療小兒急性
結膜炎的
小兒明目丸,可以治由于肝經(jīng)風熱盛導致的出現(xiàn)兩目紅腫,痛癢不安,二便不利癥狀的急性結膜炎。其中白
菊花具平肝的作用,有明目的功效,日常輕微的結膜充血可用白菊花泡水代茶飲。治療白內障用杞菊
地黃丸、
明目地黃丸也都是與中醫(yī)病機理論相關聯(lián)的。再如腎主骨,齒為骨之余,當牙齒出現(xiàn)松動時,尤其是中老年,可用補腎為主的
七寶美髯丸。所以中醫(yī)病機學認為,凡是疾病都是局部和全身的綜合的表現(xiàn)
-----------【解釋】 : 語出《素問.至真要大論》。前人把疾病某些類同的癥候,歸納於某一病因或某一肺的範圍內,作為辨証求因依據(jù),列為十九條,其中屬於六yin的十三條,屬於五臟的六條。掌握這些病機,對一些比較複雜的癥狀起有執(zhí)簡馭繁的作用,但它只是一種粗略的分類歸納,臨証必須聯(lián)系具體病情,全面分析,才能切合實際。病機十九條是:
1. 諸風掉眩,皆屬於肝。意指一般的內風疾患,出現(xiàn)頭目昏花,肢體動搖等癥狀,多用肝的病變。
2. 諸寒收引,皆屬於腎。意指一般的陰寒內盛,出現(xiàn)筋脈攣急,關節(jié)屈伸不利(兼見面色[白光]白,形寒肢冷,小便清等),多屬腎的病變。
3. 諸氣膹鬱,皆屬於肺。意指一般因上焦氣機不利而出現(xiàn)呼吸迫促,胸部痞塞的癥狀,多屬肺的病變。
4. 諸濕腫滿,皆屬於脾。意指一般水濕瀦留而出現(xiàn)浮腫脹滿的癥狀,多屬脾的病變。
5. 諸熱“瞀瘛”,皆屬於火。意指一般熱病出現(xiàn)神志
昏迷,
抽搐癥狀,多屬火証。
6. 諸痛癢瘡,皆屬於心。意指一般皮膚瘡瘍,出現(xiàn)睄鰩k痛瘙癢的癥狀,多屬心火熾盛,血分有熱所致。
7. 諸厥“固泄”,皆屬於下。意指一般的厥逆、
便秘,泄瀉等癥候,多用下焦的病變。
8. 諸痿喘嘔,皆屬於上。意指一般的痿癥、氣喘、嘔吐等癥候,多屬上部肺胃的病變。
9. 諸痙鼓慄,如喪神守,皆屬於火。意指一般熱病出現(xiàn)口噤、寒戰(zhàn)鼓慄,神志失常等,多屬火証。
10. 諸痙項強,皆屬於濕。意指一般身體強直或頸項強硬,轉動障礙,多屬濕証(濕濁傷於筋脈肌膜)。
11. 諸腹脹大,皆屬於熱。意指一般腹部堅硬脹滿(兼見便秘、尿澀、煩熱、口苦等),多屬熱証。
12. 諸逆衝上,皆屬於火。意指一般氣逆上衝,如連聲響亮的
呃逆、噴射狀嘔吐等,多屬火証。
13. 諸躁狂越,皆屬於火。意指一般出現(xiàn)煩躁發(fā)狂,舉動失常的癥狀,多屬火証。
14. 諸暴強直,皆屬於風。意指一般突然出現(xiàn)筋脈強直拘攣的癥狀,多屬風証。
15. 諸病有聲,鼓之如鼓,皆屬於熱。意指一般出現(xiàn)腹脹腸鳴,叩之有鼓音,多屬於熱。
16. 諸病“跗腫”,疼酸驚駭,皆屬於火。意指一般出現(xiàn)下肢足背浮腫而有酸疼的感覺,又見心神不安,驚駭?shù)陌Y狀,多屬火証。
17. 諸轉“反戾”,水液渾濁,皆屬於熱。意指一般的抽筋、角弓反張,肢體強直而小便混濁的,
多居熱証。
18. 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屬於寒。意指一般體內排出的水液,如果是淡薄透明而又寒冷的,多屬寒証。
19. 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于熱。
[
本帖最后由 五行觀見 于 2007/10/6 22:05 編輯 ]
-----------六氣,即風、寒、暑、濕、燥、火是自然界在一年四時中六種不同氣候的表現(xiàn)。在正常情況下,這六種氣候是萬物生長發(fā)育、人類賴以生存的必要條件,一般并不致病。只有當這些氣候的變化出現(xiàn)太過或不及,以及非其時而有其氣的時候,才會傷害萬物,引起疾病。當然,也有由于正氣衰弱,即使對正常的六氣變化,也難以適應而發(fā)生疾病的。因此,所謂"六yin",其含義除了反常的六氣變化外,還應包括引起虛人發(fā)病的正常變化在內。這就是本章以六氣而不是以"六yin"名病機的理由。凡以六氣為病因引起的病理變化及其傳變、轉歸的機理,即稱之謂六氣病機。
關于六氣為病的機理,在《內經(jīng)》中已有豐富的論述,如《素問,至真要大論》指出:"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風寒暑濕燥火,以之化之變也。"說明六氣侵襲人體,可以引起復雜的病理變化,導致多種疾病發(fā)生。同篇所總結的著名的"病機十九條",對六氣為病分門別類地作了簡要歸納,并以之與五臟病理結合起來討論,為深入認識六氣病機奠定了基礎。漢?張仲景《傷寒論》與《金匱要略》,對風.寒、濕、暑(中喝),火熱之氣為病,均有不同程度的論述,而于寒氣為病尤其深刻地作了總結。金?劉元素以《內經(jīng)》理論為本,結合自己的臨床實踐,著《素問玄機原病式》一書,對"病機十九條"大加闡發(fā),其中,關于六氣病機方面,提出"六氣皆以火化"的見解,闡述了風寒濕燥與火氣之間在病理上的聯(lián)系和演變規(guī)律,并首倡"諸澀枯涸,干勁繳揭,皆屬于燥"之說,彌補了《內經(jīng)》燥氣病機的不足。清?葉天土綜合歷代醫(yī)家關于溫熱病學的成就,對溫熱病衛(wèi)、氣、營、血的演變機理作了系統(tǒng)地總結和論述。與此同時,薛生白在其名著《濕熱病篇》中,對濕熱為病的機理作了深入的闡發(fā)?傊,自《內經(jīng)》以下諸家,各對闡發(fā)六氣病機的某一部分作出了貢獻,充實了六氣病機學說的內容,使之日臻完善,成為中醫(yī)病機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六氣病機的發(fā)生,主要是由于人體在不同的時令條件下,分別感受六yin之氣侵襲所致。而六氣變化,分屬于一年四季,各有所主,故六氣為病具有明顯的季節(jié)性特點。例如:春季多風氣為病,夏季多暑(火)氣為病,長夏多濕氣為病,秋季多燥氣為病,冬季多寒氣為病等。六氣為病除與季節(jié)氣候變化有關外,與居處環(huán)境的聯(lián)系也很明顯。如長期生活在南方,氣候炎熱,雨水充盛,則多濕熱為病;久居北方,氣候嚴寒,雨水極少,則多病燥、病寒;若地處陰暗、卑濕,或以水為業(yè),則易為濕氣所傷而發(fā)病。
六氣既可單獨使人致病,又可兩種以上相兼而為病。如春為風令,但春氣已溫,故常風中夾溫而為風溫、風熱之證;夏為暑令,但長夏之時,濕氣已盛,此時天暑下逼,地濕上蒸,人在氣交之中,而成暑濕、
濕溫之病。又如秋季,為燥氣主令之時,若為初秋,則為夏季炎暑之未,余熱未盡,與燥相合傷人,則為溫燥:而在深秋,時已近冬,其氣已涼,與燥相合傷人,則為涼燥。冬季寒氣獨盛,但風氣可行于四時,又可風寒搏結傷人,為風寒感冒之類。六氣在其發(fā)展過程中,不僅可以相兼為病,而且在一定的條件下相互轉化。如風寒濕燥皆從火化;熱極可以生風,熱甚可以傷耗陰津而從燥化等,都是六氣為病的特點。
就六氣感受的途徑而言,有從肌表侵入,或從口鼻感受,或兩者同時感邪。如"傷于風者,上先受之","溫邪上受",寒傷太陽,"夏暑發(fā)自陽明","燥傷于上","濕傷于下"(《外感溫熱篇》)等。
六氣的感受,與體質狀態(tài)也有一定的關系。由于人體之虛有氣血陰陽之分,五臟六腑之別,而六氣性質又各有不同,因此,不同的體質對六氣的感受及其為病后的發(fā)展演變,亦有差異。如元氣素虛、肌表騰理疏松者,易病于風氣。素體陽虛或陰盛之體,易病于寒氣,或感受其它邪氣也易從寒化。素稟陰虛或陽旺之軀,易病于火(溫熱)之氣,或感受其它邪氣也易從火化。若心氣虧虛、心血不足者,至夏每傷于暑氣;肺中陰津虧涸者,入秋易病于燥氣,且于感受它邪為患時,亦有燥化之可能。脾虛濕盛者,每易為濕氣所傷,而致外濕引動內濕為患。這就是體質狀態(tài)對六氣的易感性。不僅如此,六氣為病損傷五臟的傾向性亦各不同。如《素問.咳論》說:"五臟各以其時受病","乘秋則肺先受邪,乘春則肝先受之,乘夏則心先受之,乘至陰則脾先受之,乘冬則腎先受之",說明燥易犯肺,風易傷肝,暑易乘心,濕易犯脾,寒易傷腎。
由于人體正氣有強弱,臟腑有虛實,因而受邪的病位不同,而六氣又各有不同的性質,所以,六氣病機的傳變、轉歸,有不同于其它病機演變的特點。一般六氣感受之初,多經(jīng)皮毛或口鼻侵入人體,若正虛不甚,抗邪有力,不僅能使病變局限在肌表或經(jīng)絡,且可迅速驅邪外出,其病很快痊愈;反之,若邪氣強盛、正氣虛衰,不能將邪氣戰(zhàn)而勝之,邪氣遂乘隙由表入里,漸次深入,病勢日即趨深重?偟恼f來,六氣病機的傳變和轉歸形式,具有如下特點:其一,由表入里、由淺入深。傳變呈漸進性,病變由輕而重;其二,直中。病邪不從陰經(jīng)或衛(wèi)分傳入,發(fā)病就出現(xiàn)陰經(jīng)或營血的病理變化;其三,理證傳表。即里邪出表,如陰經(jīng)病轉變成為陽經(jīng)病,或邪由血分、營分而轉出氣分、衛(wèi)分,這是正氣漸復、抗邪外出的結果,是疾病向愈的佳兆。此外,六氣病機的傳變與轉歸,尚與治療措施之得當與否密切相關。若治療及時得當,其病多不內傳而易外解,或雖已入里,仍能向外透解而趨于痊愈。若治療失時,或治不如法,則每每導致病情加重。
此外,關于"內六氣"之說,一方面是指在時令反常情況下,人體自外界感受六氣后導致疾病發(fā)生的一系列內在病理變化,另一方面,是指人體自身陰陽失調,氣血障礙,以及臟腑功能紊亂所形成的類似風、寒、濕、燥、火等內在的病理因素。為了與感受于外界的六氣相區(qū)別,特稱為內風、內寒、內濕、內火、內燥,而總名之曰"內六氣",但因無"內暑",所以,實際上是"內五氣"。因為"內五氣"與外感六氣,在發(fā)病過程中常相互影響;如外風引動內風、內濕招致外濕等,而且二者在病因性質、致病特點上又頗多相似,故一并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