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傷寒雜病論》中有關
吳茱萸湯的條文“少陰病,吐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者,
吳茱萸湯主之”,“干嘔,吐涎沫,
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食谷欲嘔者,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組方:吳茱萸一升,
人參三兩,生
姜六兩,
大棗十二枚。關于吳茱萸《本草求真》認為“逐肝寒氣上逆”,李東垣云:濁陰不降,厥氣上逆,甚而脹滿,非吳茱萸不可治也。筆者認為該方可廣泛運用臨床諸疾,方證對應,往往效如桴鼓。茲舉例如下。
1.
經行頭痛:莫女39歲,每次來月經時,頭痛如劈,甚則以頭撞墻,長期服用多種止痛藥。2011年4月初經人介紹求治,帶來多種檢查如B超、CT等,確診為子宮肌腺癥。月事三月未至,頭痛如劈,頸部可見多個皮疹,伴見全身瘙癢,惡心欲吐,煩躁不安,大便三日未行,少腹脹滿,切脈細澀。追問病史自述少女時因家境貧寒,長期在水中打豬草和其他農活,之后遂出現月經不調。方用吳茱萸湯
桃仁承氣湯及
當歸芍藥散合方:吳茱萸15g,
黨參12g,大棗15g,
生姜20g,
大黃15g,
桃仁15g,
桂枝15g,當歸15g,
白芍20g,
茯苓20g,
白術12g,
澤瀉9g,
川芎15g,
芒硝10g(沖服)。三劑。一劑后電話告知頭痛減,大便通。更服二劑。復診,減芒硝,余不
更方,續(xù)7劑。后頭痛消,瘙癢止,月事至,量少。
2.頸性
眩暈癥:莫男,50歲,眩暈半月余,CT頸4-5椎體突出及腦萎縮。行擴管等治療癥無緩解,隨求治中醫(yī)。眩暈,時見惡心,
嘔吐清水,觀其舌滑,脈弦緊,乃為水飲上犯。方以吳茱萸湯、
半夏茯苓湯及
葛根湯:吳茱萸15g,生姜20g,大棗15g,半夏15g,茯苓30g,葛根30g,
麻黃6g,桂枝15g,白芍15g.五劑。復診眩暈消失,胃脘部不適,以半夏
瀉心湯合吳茱萸湯7劑以善后。
3.低血壓眩暈:莫女,53歲,低血壓性眩暈,血壓一般高壓在80-70,低壓在60-50.長期服用多種中西醫(yī)。經人介紹求治,每每眩暈,小便不利,巔頂部頭痛,方以吳茱萸湯、
五苓散及
苓桂術甘湯:吳茱萸15g,生姜15g,大棗15g,
太子參20g,
豬苓12g,茯苓15g,白術12g,桂枝15g,澤瀉9g,
甘草12g。7劑。復診眩暈消失,血壓恢復正常,頭痛愈。后以吳茱萸湯合苓桂術甘湯十劑以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