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的藥性通常概括為“四性五味”。四性亦稱四氣,即是指藥物的“寒、熱、溫、涼”四種不同是性質。寒與涼,熱與溫是同一屬性,但程度上存在差別。
四性之外,還有一種平性,是指藥性平和,寒熱偏向不顯著,但實際上仍有微溫或微涼的差別,所以,只稱四性而不稱五性。
藥物的寒熱屬性與其味道是密切相關的。一般而言,味道越明顯的藥物,其寒熱屬性也越明顯。味道平淡者,其寒熱屬性也驅于平淡。所以,大熱之品如
附子、
肉桂、干
姜等,或聞之氣味濃烈,或嘗之麻辣嗆喉;大寒之品如
黃連、
梔子、
龍膽草等,苦不堪言,難以下咽。味道平淡者,如
茯苓、
蓮子、
山藥等,性質中正平和,寒熱偏向也不明顯,多數(shù)情況下,人皆可用,故適用范圍廣。
無論食物還是藥物,凡有味道者,必有特性,不是屬于寒涼,就是屬于溫熱。相對而言,自然界中,平淡無味的可食之物十分少見,水與大米淡而無味,以其無偏,故能利及萬物眾生。
有些藥雖然性溫,其實并不燥熱。只是因為中藥之屬性按寒熱化分,二者必居其一,非寒即熱,所以,“溫”只是藥物的相對屬性。就藥物之間比較而言,同是溫性藥物,其“溫”的程度差別極大。比如:
白術、
當歸皆性溫,但100克白術或當歸的溫性,也不及10克附子、肉桂。
常有患者拿到處方之后,說:醫(yī)生,我在百度上搜索了一下,某藥性溫,我吃了會不會上火? 或者,某藥性寒,我是不是不能用?
性溫的藥能用否?既取決于你的體質與藥物的寒熱傾向,也取決于寒熱程度。比如你的體質偏于陰虛,但陰虛到什么程度?此藥性溫,又溫到什么程度?
此外,你真的容易上火嗎?火,有虛火實火。真正容易上火的體質屬
陰虛火旺,其癥狀為:咽干口燥,失睡多夢,大便干結,小便黃熱等,你是否具備?仔細分析一下,就會發(fā)現(xiàn),很多人其實并不是真正的上火。虛陽上浮,
上熱下寒,寒熱錯雜,真寒假熱等癥狀與陰虛火旺容易混淆,有些情況還必須得用溫藥,辨別這些癥狀需有一定的臨床經(jīng)驗,患者不宜過多猜疑。
教科書上,凡性溫的藥物,其后都會加上一句:陰虛火旺者忌服。凡性涼的藥物,其后都會加上一句:脾虛便溏者忌服。幾乎成了千篇一律的俗套!
果真如此嗎?其實,并不盡然!比如:
熟地,其性十分滋膩,脾虛便溏者本當忌服。但諸多醫(yī)案中,舌淡苔白便溏時,依然使用,且藥后病減,何故?復方方劑不同時單方單藥:復方之中,各種藥物通過組合,其藥性取長補短,藥物的作用取決于綜合后的趨勢走向。復方就象部隊主力,單味藥就象構成主力個人,方劑中的藥分為君、臣、佐、使,君藥決定了藥物的用途及主攻方向。
比如:桂附
地黃丸,所治者多陽虛。其中,脾
腎陽虛,濕滯便溏者不乏其人,本不當用熟地,但復方之中,卻用之無妨。本人對便溏者用熟地時,常以健脾之白術與熟地同用,且白術之量大于熟地,用之亦無妨。
另:有些藥性記載是不準確的。
如:
石膏,以前有人視之為大寒之品,畏之如虎,見人用之即大驚失色。其實,生石膏味道平淡,當屬甘涼之品,遠非苦寒之輩。其性清涼而清透,遇陽明熱證,用之100克---250克之大劑量亦無妨。石膏之用,至張錫純先生闡述之后,世人恐懼之心方才漸消。某年夏天,酷熱。本人初讀《衷中參西錄》,欲試生石膏藥性,煎200克飲之,以解暑熱,服后并無不適,也未覺體溫下降。
又如:
竹瀝,本為竹桿經(jīng)火烤時滲出的液體,乃清化熱痰之妙品,教科書上記載其為大寒,其實不然!竹瀝飲之,味清甜而不苦,因經(jīng)火烤,微有煙火味。當屬甘涼之品。本人認為其能消五臟之濁垢,本月購30盒,每日1--2盒,自飲之,毫無不適。
又如:
龜版,咸、寒。初出道時,女友身體不佳,欲為之大補,一次濃煎200--300克服之,服后徹夜不眠,但頭腦極為清晰,心中極為平靜,不煩。煎
酸棗仁,
夜交藤等安神之劑,服之無效。后思之,龜版性寒而重,沉降太過,腎陽受抑,腎水不升,以至
心腎不交,于是,予
四逆湯一劑,服后熟寐十多個小時,醒后神清氣爽,勝于從前。由此推斷,龜版咸寒而非苦寒,雖超量服用,也只是抑陽,而不是傷陽。真正清熱瀉火傷陽者,必為苦寒之品。
紙上得來終覺淺,實踐才能出真知!建國初期的那批中醫(yī),解放前都沒有鐵飯碗,個個都是獨立行醫(yī),憑實踐技能縱橫天下,所以強。如今,一些所謂中醫(yī)教授或學者,會著書、會講學而不會治病者甚多。沒有實踐,何來心得?僅憑道聽途說,紙上談兵,只會誤導后人。
-----------杏林老師,您好。有個問題困擾我很長時間了,向您請教:大部分生長在南方熱帶的東西都是涼性的,生長在東北寒涼地區(qū)的東西都是熱性的,生長在水中的東西都有去濕作用。
如茯苓、
澤瀉分別生長在樹下和沼澤中,所以有去濕作用,屬于溫熱藥;但蓮
藕、
蟹類、蚌類同樣生長在水中,為何他們是寒性?
大米,有的資料說是偏涼性,事宜秋天吃,有潤燥作用;有的資料說,其生長在水中,有溫熱性,有去濕作用。這是怎么回事呀?我有點暈。謝謝老師。
----------- 陰陽是一個相對概念:陰中陽,陽中陰。陰陽之中,復有陰陽。造化之奇,變化莫測。五行規(guī)類,說的是大致規(guī)律,是相對的,并非絕對的。
蓮藕生于水中,
蓮花、蓮子、
蓮房、
荷葉、
荷梗等,或涼、或溫、或平,各有其性,并不完全相同?傮w上而言,水中之物,以涼性居多。茯苓平淡、澤瀉微寒,皆非溫熱。
中醫(yī)用“寒-熱”給藥物食物定性,用的是二分法,非此即彼。同屬寒性,但
甘蔗之寒與黃連之寒相差百倍。同屬性溫,
大棗之溫與附子之溫,相差百倍。
大米屬甘淡之品,其性中和,并無明顯寒熱偏向,其寒熱屬性,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您有一篇“俗語話陰陽”,當時看完有頓開茅塞的感覺,聯(lián)系到實際還是不行,悟性太差啦。
----------- 陰陽這個概念,很多中醫(yī)師都不甚明白。古人習慣了用陰陽的方式思維,所以,不需多講,也大致明白,現(xiàn)代人理念太復雜,教材又沒講透徹,因此,會走彎路。
-----------杏林老師,在本站看到“南懷瑾大師傳的一個秘方”,我可以試試嗎?謝謝您。
南懷瑾大師傳的一個秘方
道要正常,正常就是道,平常就是道,千萬要注意!所以講水火交感,水火相交,火在下水在上,這是比喻而已!道家也有很多的方法,但屬于旁門,不過旁門也是門,有時候你們也可以用。大約二十幾年前,日本人發(fā)明的溫灸器,放在肚臍上,暖暖的,可以治腸胃病。這是日本人把中國道家的老方法拿出來賣錢,這個在道家叫灸臍法。其實用不著那個,我教你們,年紀大的都可以用,比較保險。用
桂圓肉一顆(新鮮的叫龍眼,干的叫桂圓),
花椒六、七顆,加上那個
艾絨一同打爛,晚上睡覺的時候挑一點點,小指甲面那么大,放在肚臍里就行了。你不要小看我們的肚臍,肚臍會吸收的。
肚臍有個孔,我們在娘胎里頭的飲食、呼吸都靠這個肚臍連到媽媽。所以把這個藥放在肚臍,用橡皮貼把它封住去睡覺,比那個溫灸器還要好。胃病也好,各種病都好,老年人的身體絕對保健康,身體需要就吸進去了,不要的它不吸。這樣就會水火交感了,繼續(xù)二三天后,早晨起來嘴也不苦啦,口也不干啦,腸胃病都會好了。這個是真的秘方,你們也可以替人家治病,不過不要收錢,我公開講的你們?nèi)ベu錢,那不太好啊!這個水火交感,火在下,就是元氣在下,水在上,也就是清涼的在上。所以老年人口水多,腳底心還發(fā)暖,冬天腳都不怕冷的,一定長壽。
-----------此法可以試試。
-----------請教杏林老師:
赤芍、
白芍都有揉肝、滋肝陰之功效,用藥上如何區(qū)別呢? 難道是赤芍在滋肝陰的同時還有散血瘀的功效嗎?那赤芍和
丹皮又如何區(qū)分呢?謝謝老師!
----------- 赤芍、白芍都有柔肝、滋肝陰之功效,但赤芍涼血、活血之力強于白芍;白芍養(yǎng)血、柔肝之力強于赤芍。
難道是赤芍在滋肝陰的同時還有散血瘀的功效嗎?
------是的!赤芍亦能柔肝,同時偏重于涼血、活血。
那赤芍和丹皮又如何區(qū)分呢?-------二者皆能涼血兼活血,但赤芍兼有滋養(yǎng)之力,丹皮則無,或者說,丹皮滋養(yǎng)之力可忽略不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