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用藥,首論陰陽,次分五行。
不知五行,何以配五臟六腑,不知?dú)w經(jīng),便如
盲人夜路,一片漆黑,所開處方,只是胡亂抓瞎而已。
凡宇內(nèi)萬物,莫非五行所成,是故皆含五行之性。臨床用藥,以五行辨之,其理自顯,一目了然!醫(yī)者意也,如果僅僅死記硬背,什么
大黃瀉下,
黃連清火,
人參補(bǔ)氣,
蒼術(shù)燥濕、、、、、、如此學(xué)醫(yī),仿fo照葫畫瓢、
鸚鵡學(xué)舌,豈能明醫(yī)學(xué)之真意?現(xiàn)在中醫(yī)教學(xué)之《中藥學(xué)》講義,骨子里是西醫(yī)的套路,誤人多多,其實不如一本陳士鐸的《本草新編》,也不如劉渡舟《臨床用藥三十講》,吾意可以付之一炬。
五行者,木、火、土、金、水;以五色論,青、赤、黃、白、黑;以五味論,酸、苦、甘、辛、咸。
木類:
是故凡中藥曬干后仍色綠、色青者,其內(nèi)蘊(yùn)含五行中木之能量,可以木論之,故多歸肝膽。如:
黃芩,
茵陳,軟
柴胡,綠萼梅,
桑葉,
蠶沙,
半枝蓮,
青蒿,
皂礬,
青風(fēng)藤,
木通,
伸筋草,
木賊,小茴等等。細(xì)論之,黃芩入膽經(jīng)而清其濕熱,茵陳利肝膽濕邪而退黃,軟柴胡升暢肝氣而解郁,綠
梅花入肝而散郁結(jié),桑葉清肝名目祛風(fēng),蠶沙升肝膽清陽而降濁,半枝蓮解肝膽之邪而止
脅痛,青蒿祛肝膽濕邪而暢陽氣,皂礬驅(qū)肝膽之濕痰,青風(fēng)藤入肝通絡(luò)而祛風(fēng)、善于止痛,木通祛肝膽濕邪而兼祛風(fēng),伸筋草入肝走筋而去筋之濕邪,木賊如肝膽而明目散結(jié)褪翳,小茴散肝膽結(jié)氣,故治疝止痛等等。以后不再細(xì)論,
以味論之,凡味酸者,亦屬木入肝膽,如:
白芍,芋肉,
烏梅,
芒硝,
五味子,
膽礬,
白礬,
木瓜,
山藥等等。其余種種,學(xué)者舉一反三自明。
以下略言之:
土類:
色黃者,屬于土,含土之性,多歸于脾胃,脾胃主肌肉,所以亦可以走肌肉。是以
白術(shù)(白術(shù)雖言白,實帶黃色)、蒼術(shù)、
黃精、
玉竹、
黨參、硫磺、
黃芪、黃連、
黃柏、黃芩等等;蜓,方書中未有言黃柏、黃芩入土者,是為汝誤導(dǎo)也?其實不然,黃柏、黃芩正因為帶土之性,方能祛濕,走肌肉,祛肌膚里濕邪,所以皮膚
濕疹多用之。
味甘者亦屬土,亦走脾胃。如黃精、黃芪、黨參、玉竹、
熟地、山藥、杞子、
大棗、
飴糖、
葡萄糖、
甘草、
沙參、
麥冬、
天冬,黃豆、
蓮子肉等等,皆是以味入土也,亦是脾胃中藥也。
金類:
色白者屬金,故色白者多入肺或大腸。如
云苓,白術(shù),山藥,
貝母,
薏仁,化石,
冰片,
橘白,蓮子,麥冬,天冬,
白芨,
白附子,
龍骨,
牡蠣,
石膏,
銀耳,
天花粉等等。
味辛者屬金,故
細(xì)辛,
辣椒,生
姜,蒼術(shù),
旋復(fù)花,
薄荷,
橘皮,
藿香,
手掌參,
南星,
半夏,
徐長卿,
藁本,皂礬,冰片,
樟腦,
藜蘆,
皂角等等皆是肺或大腸藥。
水類:
以色言,熟地,
生地,
玄參,
補(bǔ)骨脂,
磁石,
女貞子,桑葚子,大云,黑料豆,
車前子,
椒目,黑
螞蟻,
蜈蚣皆是腎水藥。以味言之,芒硝,大云,
鎖陽,
川斷,鹽,
火硝,咸附子,五味子等等,亦是腎水藥。
凡常中肯定有變,其中變化者在于,在五行土之中,除甘味外,味淡者亦屬土,芳香者亦屬于脾土,以芳香悅脾也。所以學(xué)醫(yī)者當(dāng)知
茯苓,薏仁,石小,
土茯苓,
扁豆,淡
竹葉等等以味淡而入脾。
陳皮,藿香,
丁香,
甘松,大茴,小茴,三萘,
草果等等,以芳香而入脾。
另外五行火中,雖以 苦味屬火,然而心是君主之官,苦寒直折是為伐君,豈能入之?因此苦味一般以入小腸論而不入心?辔冻齾s以入小腸論,尚以入膽經(jīng)論,因為膽味為苦,從其類也。如:黃芩,
膽草,
虎杖,公英,地丁,
苦參,大黃,
梔子,木通,
枳實等等。入膽亦入小腸,苦味帶有火性,故亦能勝濕。
入心者,色紅為正品,如
當(dāng)歸,丁香,
朱砂,
丹參,
紅花,杞子,
龍眼肉,
萸肉,
丹皮,
赤芍,五味子,
棗仁,
柏子仁,油蒼術(shù),
肉桂,
桂枝,
代赭石,
血竭等等,皆可以入心。
以上為五行用藥大意,每用藥,如此觀之、思之、念之,胸中不執(zhí)于任何一部本草,而一草一木自明,如仰掌觀紋,如庖丁解牛,隨手捻來,即是良藥也。
-----------
回復(fù) 太虛幻人 的帖子很好!
望樓主 繼續(xù) !
-----------經(jīng)典,有文采l見解超谷
-----------
回復(fù) 太虛幻人 的帖子學(xué)習(xí)了,佩服!一看就知對藥學(xué)有深厚的功底,高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