呃逆是指氣逆上沖、呃呃連聲、聲短而頻、不能自制的一種病癥,相當于古醫(yī)籍的“噦”、“逆”、“吃逆”等,張仲景在《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中對呃逆進行了詳細的論述。 《傷寒論》原文中記載噦的條文共有8條,另有些人認為第161條中“噫氣”病機描述實是指噦,因此同時列入做為參考,以下便就這九條內容進行討論。 虛證的噦 陽明胃虛的噦一共有六條,分別是:第100條:“……食谷者噦!保旱199條:“……攻其熱必噦。”;第214條:“……欲飲水者,與水則噦!保坏229條:“……不能食者,飲水則噦。”;第379條:“……以發(fā)其汗,因得噦,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第161條:“……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者,旋覆代赭湯主之”! 此六條之噦,均為其人脾胃素虛,又受吐、下、汗法重傷胃土或飲冷傷中,以致胃氣虛寒,上逆致噦,多伴見不能食、飲水則噦,并可見其它虛寒之象,噦聲低微,間隔時間較長,氣無食臭,可伴酸水清涎。舌胖淡,苔白滑,脈濡弱。當治以溫中降逆之法,如用旋覆代赭湯及柿蒂、丁香等。 實證的噦 邪實內結的噦 第380條:“傷寒噦而腹?jié)M,視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則愈。”此乃邪實內結之噦,必與實證腹?jié)M并見;蛞蛴谒畾鈨韧,小便不利:或因于燥屎內結,大便不通。當分別通利小便或大便,則腹?jié)M及噦自除。 火熱傷陰,病情危篤之噦 第114條:“……久則譫語,甚者則噦!贝硕鄧偮暤臀,示預后不良。必兼見于發(fā)黃、衄、口干咽爛、便秘等一派陽熱之證,以及“手足躁擾,捻衣摸床”等陽氣欲脫的神明散亂之癥。當急扶陽救陰,如用生脈散之類搶救。 陽明邪熱郁閉的噦 第234條:“……若不尿,腹?jié)M加噦者不治! 本條乃三陽合病,病情較為復雜。其“時時噦”乃陽明邪熱郁熱盛之象,尚兼一身面目俱黃、小便難、有潮熱、耳前后腫等一派陽明熱盛之象。當先用刺法,針行陽氣以泄經(jīng)絡閉郁之熱,然后再視病情偏于少陽或太陽,分別用小柴胡湯和解或麻黃湯汗解。若病情加重,出現(xiàn)“腹?jié)M加噦”并與“不尿”并見,則與第(114)條之噦類似,為病情危篤之象,故曰不治。 此外,《金匱要略》中也有呃逆的論述。如《痙濕喝病脈證第二》:“濕家。其人但頭汗出。背強。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則噦……”即指出,素患濕病的人,如果早期用了下法治療,造成陽氣受損,中焦陽虛,寒濕與正氣相搏而上逆,即造成呃逆。 《金匱要略》中還提出了治噦的有關方劑如小半夏湯、小承氣湯、生姜半夏湯、橘皮湯、橘皮竹茹湯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