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shù)據(jù)庫中醫(yī)疾病數(shù)據(jù)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shù)據(jù)藥學下載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民間中醫(yī) > 正文:“熱癥可灸”與“熱癥禁灸”
    

針灸拔罐:“熱癥可灸”與“熱癥禁灸”

[center] “熱癥可灸”與“熱癥禁灸”  [/center]

[center]廣州中醫(yī)藥大學 袁青 馬瑞玲(510405)
新中醫(yī) 2003年2月 第35卷第2期:70頁[/center]

     摘要:本文通過追古溯今,論述了“熱癥可灸”與“熱癥禁灸”兩種不同觀點的歷史根源和理論基礎。認為熱證在灸法的使用上應根據(jù)臨床具體情況分別待之,不要將其絕對化。

     關鍵詞:熱證可灸 熱證禁久 理論依據(jù)

     “熱癥可灸”與“熱癥禁灸”,自古以來即出現(xiàn)過不同的見解和爭議,直到目前在認識上還未達到統(tǒng)一。主張“熱癥可灸”者固然大有人在,但反對熱癥用灸者更屬沿習成風,目前大多認為虛寒宜灸,實熱宜針。這似乎已經是針灸適應癥的科律。熱癥禁灸禁錮了灸法的廣泛應用與重視,但過分強調熱癥可灸則夸大了灸法的作用。我們本著尊古而不泥古的思想有必要對這兩種提法做一詳細分析。

     一、“熱癥可灸”的理論依據(jù)

     1.有關灸治熱癥的論述在歷代文獻中的記載

     中醫(yī)學說的思想是以經典和前人的經驗為依據(jù)的,則“熱癥可灸與禁灸”,我們先應從經典來找依據(jù)。通考《內經》全文,不僅無“熱癥禁灸”的條文與字樣,而且特別重要的是有“熱癥二十灸”之說!端貑枴す强照摗吩弧熬暮疅嶂,先灸項大椎,以年為壯數(shù),次灸橛骨…。”除此之外,在《內經》全文中,認為陰氣虛、寒凝與陽氣下陷等癥,灸療具有重要作用。如《靈樞·官能》“ 陰陽皆虛,火自當之…,經下陷者,火自當之,結絡堅緊,火所治之”,《靈樞》“陷下則灸之”。說明在上述諸癥中,是灸法勝于針刺,并未說明發(fā)熱不能用灸法治療。僅在《素問·八正神明論》有“天寒無刺,天溫無灸”的論述,認為在天氣寒冷時,針刺不易得氣,故應以灸法為宜,而當天氣炎熱時,針刺得氣較易,作用得到提高,就不必專于用灸。然而,“天溫無灸”與“天寒無刺”是相互對待而言的,而不是“天熱禁灸”,也可能是因天氣炎熱,灸瘡發(fā)作常感不便之故。再者,這也是和《素問·異法方宜論》五方五時與針灸的各有所宜的思想體系是分不開的。后人以詞害義,以“天溫無灸”作為“熱癥禁灸”的經典依據(jù),這就有充分的商討余地。

     《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不僅從理論和臨床上確立了灸法的一些基本原則,而且把灸法的適應癥擴大至治未病、急癥、熱癥等,如疽施灸,《千金翼方·卷二十八》云:“凡卒患腰腫跗骨腫癰疽節(jié)腫風游熱腫,…即急灸之立愈”;臟腑實癥可施灸,《千金方·卷十四》“小腸熱滿,灸陰都,隨年壯”;實熱施灸《千金方·卷二十二》“五淋,灸大敦三十壯”;陰虛內熱施灸,《千金方·卷十九》“腰背不便,筋攣痹縮,虛熱內塞,灸第二十二”《西方字明堂灸經》一書中多處有熱癥用灸的記載,如灸大敦穴治療“熱病煩心,心悶而汗不出、頭痛、身熱如火”,兌端主“小便黃,舌干,消渴、衄血不止”。

     金·劉守真認為灸法有“引熱外出”和“引熱下行”的作用,主張熱癥用灸。實熱癥用灸法屬于“引熱外出”法,寒熱格拒屬于“引熱下行”法。

     元·朱丹溪完善了“熱癥可灸”的理論,認為熱癥包括實熱與虛熱,而灸法有功有補。并把灸法用于熱癥的作用,歸納為“泄熱排下”,“散火祛痰”,“養(yǎng)陰清熱”三方面。

     周楣聲《灸賦》曰“夫人有虛實,藥有補功;病有寒熱,治有反從。寒凝氣陷,灸之所擅;熱升火郁,灸更有功”。

     以上論述不僅說明熱癥可灸,且概括了灸療的基本內容和理論基礎。

       2.灸治熱癥的作用機理

     ①古醫(yī)家的探索

     大凡癰、疽、瘡瘍、丹毒等皮膚病,多由外感邪毒,內有蘊熱、熱毒壅滯經脈、外溢皮膚而成。灸火之熱可使氣血流暢,經脈疏通,郁熱壅滯消散。對此類疾患,劉河間認為“當外灸之,引邪氣出而方止。”《圣濟總錄》“腫內熱氣被火導之,隨火而出也”。即是說灸治是“以火導之”,使熱毒之邪移深就淺“隨火而出”,則郁結壅滯可散,熱毒腫痛可消。對已成膿者,則可用灸法催膿、拔膿。

     臟腑之熱,有虛熱之分,表熱里熱之別,灸治此熱,主要機理在于“熱者灸之,引郁熱之氣外發(fā)”。

     灸法可治療臟腑濕熱所致疾病,如《針灸逢源》載“急黃,灸巨闕五七壯”,既是灸治濕熱黃疸的記載;《千金要方》有“五淋”治療的記載。證明灸法具有泄熱燥濕,宣通三焦氣機的功能,從而使?jié)駸嶂暗玫交狻?br >
     陰虛內熱可灸,《丹溪心法》:“灸丹田者,所以補陽,陽生則陰長也!保瑥睦碚撋详U述了它的治療機理是通過扶陽來接濟陰虛,使虛火自能下行歸元!夺樉募伞芳从小肮钦舭A熱,膏、足三里灸之”對陰虛內盛,格陽于外,反見熱象者,用艾灸之法以治其本,是為正治。

     此外,灸法還有泄熱鎮(zhèn)靜的作用,特別對火邪太盛,重陽發(fā)狂等癥有一定療效!秱浼鼻Ы鹨健贰翱裥肮碚Z,灸天窗九壯”,《幼幼集成》更認為灸法能“疏風解表,行氣利疾,解郁開胸,醒昏定蓄”。

     綜上所述,我們用《灸賦》所闡明的內容來概括它的機理“寒熱互治,正逆所由,寒熱同治,反從可籌。藥有反佐,火能艾投。虛熱用灸,元氣周流;實熱用灸,郁熱能療;表熱可灸,發(fā)汗宜謀;里熱可灸,引導稱優(yōu);鹩粢税l(fā)…同氣相求,開門逐賊,順氣行舟”。

     ②現(xiàn)代醫(yī)學的研究:

     近年來,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為灸法治療熱癥提供了科學依據(jù)。據(jù)國內最新研究和大量實驗報道證明,灸能退熱、抗休克、改善微循環(huán)、防止腎功能損害,并有抗病毒和糾正流行性出血熱引起的體液因素紊亂等作用。艾灸可調整和增強機體的免疫功能,并可顯著提高白細胞數(shù)。從不同的角度探討了灸治熱癥的作用機制。

     二、“熱癥禁灸”的理論依據(jù)

     “熱癥禁灸”一說最早出自張仲景的《傷寒論》,后世主張禁灸者多依此為經典,把陽癥、熱癥、實癥、陰虛乃至濕熱之疾列為禁灸之列。由于《傷寒論》對后世影響較大,所以熱癥禁灸說一直沿襲至今。

     1.陰虛內熱忌灸:

     《傷寒論》116條:“微微之脈。慎不可灸,因火為邪,則為煩逆,追虛逐實,血散脈中,火氣雖微,內功有力,焦骨傷筋,血難復也!闭J為陰虛內熱之體,應忌用艾灸灸治,因灸火易傷津液,如抱薪救火,必致火熱愈熾,陰血愈傷而形成焦骨傷筋的嚴重后果。

     2.表癥忌用灸法:

     《傷寒論》116條“…脈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無火出”,有人根據(jù)臨床體會認為張仲景所指的太陽表癥當為風邪為主的表虛癥。若對于寒邪為主的表實證,溫灸也不是不可,問題在于正確辨證,靈活掌握。若表證誤用火灸,不能得汗則邪無出路,因火而盛,營氣 遏而莫運,必重著而為痹。116條“…脈浮,宜用汗解,用火灸之,邪無從出。”,119條“太陽傷寒者,加溫針必驚也。”128條“太陽中 者,…若發(fā)汗則惡汗甚,加溫針則發(fā)熱甚,數(shù)下之則淋甚”

     3.陽盛里熱證忌用火灸:

     《傷寒論》115條“脈浮數(shù)甚,而反灸之…。實以虛治,…,必咽 燥吐血”。認為陽虛而寒之證,治以灸法,功效顯著。陽盛而熱之證,反灸之,是實以虛治,血隨火炎而妄行則在所必至矣。221條“陽明病,脈浮而緊,咽燥口苦,腹?jié)M而喘,發(fā)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若加溫針,必悸惕煩躁不得眠!保118條“火逆下之,因燒針煩躁者,桂枝草龍牡蠣主之。”,熱盛之證,若用溫針,以火濟火,火熱擾動心神,必致煩躁、悸不眠諸癥。

     其后宋代《圣濟總錄》云“陽癥之病,不可灸也。” “近髓之穴,陽癥之病,不可灸也!薄叭絷柊Y灸之,則為大逆,故曰…灸人火邪入腹,干錯五臟,重加其煩”,清代《醫(yī)門補要》“疔瘡尤忌,犯之便走黃延腫,不可治療”。指出陽虛不可用灸,

     主張“可灸”與“禁灸”者都有各自的理論基礎,我們對以上的說法作一下分析,《傷寒論》“微數(shù)之脈,甚不可灸”之文,“熱癥禁灸”者作為“虛熱證”、“陰虛熱證”不可用灸之證,此有誤仲景之意,其實,此“微數(shù)之脈”乃謂微而兼數(shù)之脈,歷來多從陰虛作解,少數(shù)則認為乃陰陽兩虛之證,兩者相比較,當以后者為義長。此多見于氣血俱衰、陰陽兩竭的危急之證,故仲景才特別強調“慎不可灸”。正如清·胡鈺云所言:“若仲景所言‘微數(shù)之脈’…似有似無,則真陽已漓,又至于‘數(shù)’矣,則真陰已竭。陰陽漓竭,灸亦無益”。

     《傷寒論》“脈浮熱甚”為“實熱證”、“陽盛的熱證”,固屬不錯,但此僅是熱證之一,并不能代表所有的熱證。因此,認為仲景不主張對“脈浮熱甚”者用灸則可,而據(jù)此籠統(tǒng)地說仲景“熱證忌灸”則不可。既然是基于對《傷寒論》原文的誤解,則由此而來的所謂“熱證忌灸”當然要慎重考慮。

     古人對這兩種提法有時也沒有肯定的結論,他們在一邊竭力反對熱癥用灸的同時,一邊卻在提倡熱癥用灸。這種例證當以《針灸問對》為其代表!叭羯頍釔汉,時見躁作,或面赤面黃,噫乾,口乾,舌上黃赤,時渴,咽噫痛,皆在外也,但有一二癥皆不宜灸。其脈必數(shù),或但數(shù),亦不可灸,灸之患立至!庇忠は唬骸跋脑玛枤獗M浮于表,今醫(yī)灼艾多在夏月,寧不犯火逆之戒乎!或者因火而生熱脹,發(fā)黃腰痹,咽燥吐血者往往有之,尚不知為火逆所致!边@在反對熱癥用灸來說,已經是不遺余力。但接著又模棱兩可地引用高武的話“《難經》云:熱癥在內,…為陽陷入陰中,取陽氣通天之竅穴,以火引火而導之,此宜灸也,若將有病,一概而灸之,豈不誤哉!庇捎谕羰蠈岚Y可灸與不可灸是胸無成竹,因而在同書中既是反對熱癥用灸,卻又提倡熱癥可灸。如引盧氏曰:“灸法不拘虛實寒熱,悉令灸之!庇忠は脑挕坝没鹨詴尺_撥引郁毒,此從治之義!庇终f“虛者灸之使火氣助元氣也,實者灸之使實邪隨火氣而發(fā)散也,…熱者灸之引郁熱之氣外發(fā),火就燥之義也!保ā夺t(yī)學入門》),這不但承認熱癥可灸,而且更能概括出灸療功效的基本內容。

     追本溯源,熱癥“可灸”與“禁灸”是有著歷史的根源和理論基礎的。熱癥的范圍甚廣,在臨床上是否“禁灸”或“可灸”,要根據(jù)具體情況分別對待,不能將其絕對化,主張“禁灸”者不要對一切熱癥都不用灸法,這樣限制了灸法的發(fā)展。主張“可灸”者不要過分地擴大其作用。

[參考文獻]

1.劉景秀.上海針灸,88;7(2):28

2.呂熒.中國針灸,87;7(4):18

3.五宇華.中西醫(yī)結合雜志 88;8(9):541
-----------
-----------
-----------.
     灸療法是指利用艾絨或藥物放置于體表的穴位上或患處,借其燒灼和熏蔚時的溫熱性或藥物的作用,通過經絡的傳導而扶正祛邪,溫通經絡.調暢臟腑氣血,達到防病治病和保健目的的一種外用方法.它具有簡廉安全,療效穩(wěn)定的特點,是一種實用的治病,預防,保健兼?zhèn)涞暮梅椒?

灸法驗案 1

     作者:山東省濱州衛(wèi)生學校 劉承國 | 山東省為民桑落墅醫(yī)院 高緒和

     1、崩漏

     張某,女,44歲。l996年3月29日就診。

     自訴:自春節(jié)以來,月經一直淋漓不斷, 1天1包衛(wèi)生紙,色鮮紅,有血塊,面色萎黃,周身乏力 ,自覺躺著身輕,站立則重,好像血往下淌一樣。每遇生氣或過勞而誘發(fā)或加重。一向怕冷,睡眠夢多,舌淡苔白,脈細弱。某地區(qū)人民醫(yī)院婦科診為“子宮功能性出血”。

     據(jù)以上四診所得征候,余診為崩漏,辨證為:脾虛下陷、肝失疏泄、腎失閉藏而然。

     治宜補中益氣,疏肝補腎,法以艾條灸治。

     囑每晚睡前將艾條點燃,自下而上依次灸隱白、大敦、三陰交、關元、神闕、膻中等穴,每穴灸 5分鐘左右。共享時間半小時上下。

     結果灸2次失血明顯減少,灸完3次失血即止,共灸5次而痊愈。

     按:功能性子官也血屬中醫(yī)崩漏的范圍。是婦科常見病多發(fā)病,也是婦科之大病,中醫(yī)認為 本病 與肝脾關系甚為密切。因“經水出諸腎。肝藏血而主疏泄, 脾生血而統(tǒng)血。而隱白穴屬脾經,灸 之能健脾補中、益氣攝血、扶土抑木;大敦穴屬肝經,灸之能疏肝以利藏血,涌泉穴屬腎經,灸 之能補腎以助閉藏。女子屬陰,以血為本,肝、脾、腎乃婦 三大要臟,故灸隱白、大敦、涌泉三 穴是恰中病機,又灸三陰交,有撥動機而利全局之妙用,灸關元和神闕者,是就近取穴,可直達病所而溫經止血;灸膻中者,意在聚氣升陽,益氣舉陰以止血。有病在血者治其氣,病在下者求 其上之義。本病配方合理,治法得當,故效顯著。

灸法驗案 2

     2、

     劉某,男、21歲。197l年春,項都正中發(fā)際下,突生一癤癰,焮熱紅腫,色赤紅活,根束頂尖,灼熱而痛。當時鄉(xiāng)里主張少花錢治病、不花錢也治病。本此宗旨,吾以民間偏方治之。方法是:

     以香油適量,放于船勺內,置于爐火上熬沸。以蔥芽蘸熱香油灸癰局部,每日1次。每吹灸10分鐘左右。連灸3日而痊愈。

     按:《靈樞﹒癰疽篇》曰:“寒邪客于經絡之中,則血泣,血泣則不通,不通則衛(wèi)氣歸之。不得復發(fā),故癰腫。寒氣化為熱,熱勝肉腐,肉腐則為膿.......。癰發(fā)于頭頂正中發(fā)際下緣。是陽熱亢極而生。所謂,癰腫多由火毒生,經絡阻塞氣血凝是也。對其治療!秲冉洝酚小盎鹩舭l(fā)之的教導!夺t(yī)學正傳》也云:“實者灸之,使實邪隨火氣而發(fā)散也。熱者灸之,引郁熱之氣外發(fā),火就燥之義也。"以辛溫的蔥芽蘸熱的香油灸之,熱勝則腠理開,腠理開郁火隨之而發(fā)散也。故曰:灸法有補瀉,實熱不忌灸,“熱癥忌灸之說,岔矣。
-----------很有道理!
...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站 中網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