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shù)據(jù)庫中醫(yī)疾病數(shù)據(jù)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shù)據(jù)藥學下載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中醫(yī)教程 > 正文:黃帝內經素問集注 ⑤刺瘧篇第三十六 上課筆記
    

黃帝內經素問集注教程:⑤刺瘧篇第三十六

卷五 刺瘧篇第f1411.cn/job/三十六此承上章以記刺瘧之法。故不曰論。足太陽之瘧。令人腰痛頭重。寒從背起。先寒后熱。 然。熱止汗出難已。刺 中出血。( 音謁。此論三陰三陽經氣之為病也。太陽是動病者。腰似折。沖頭痛。太陽標陽而本寒。故先寒后熱。背為陽。故寒…

卷五 刺瘧篇第f1411.cn/job/三十六

此承上章以記刺瘧之法。故不曰論。足太陽之瘧。令人腰痛頭重。寒從背起。先寒后熱。 然。熱止汗出難已。刺 中出血。( 音謁。此論三陰三陽經氣之為病也。太陽是動病者。腰似折。沖頭痛。太陽標陽而本寒。故先寒后熱。背為陽。故寒從背起也。 、如火之熾。 、暑熱氣也。太陽乃日中之陽火。故 然也。如熱在氣分者。熱止汗出。其病則愈。此乃經氣之兼證。故病難全已。當刺 中出血。以瀉在經之邪焉。按藏氣法時論曰:心病者。胸中痛。取其經少陰太陽。舌下血者。其變病。刺 中血者。謂取手少陰之陰 穴也。此所謂 中出血。是亦當取項上之絡 。腰下之浮 矣。王氏曰: 中、委中也。盧子繇曰:此但詳足經而無手經者。經云風寒暑火。天之陰陽也。張兆璜曰:瘧之足經。與傷寒同義。蓋天之六yin傷人三陰三陽之氣。皆從足而起也。)
足少陽之瘧。令人身體解 。寒不甚。熱不甚。惡見人。見人心惕惕然。熱多汗出甚。刺足少陽。( 音亦。解 、懈惰也。少陽主初生之氣。病則生陽不升。故身體懈惰。少陽主樞。寒不甚。熱不甚。樞象也。膽病者。心中 ?秩藢⒉吨I訇栂嗷鹬鳉。故熱多。少陽所生病者汗出。當取足少陽之俠溪。在足小指次指歧骨間。本節(jié)前之中。刺入三分。留三呼。此足少陽之榮也。)
足陽明之瘧。令人先寒灑淅。灑淅寒甚。久乃熱。熱去汗出。喜見日月光火氣。乃快然。刺足陽明跗上。(陽明者。兩陽合明。陽熱光明之氣也。病則反其本。而灑淅寒甚。熱去汗出。則病氣去而喜見光明。復其陽明之本氣也。本氣復而仍取足陽明者。經邪未去也。故當取足跗上沖陽。刺入三分。留十呼。此足陽明原也。按三陰三陽之病。論在六氣。則不涉經絡之有形。是以見太陽之先寒后熱。少陽之寒熱從樞。如少陰之標寒本熱。此病無形之六氣也。又如膽病之恐人將捕。脾土之灌溉四旁。少陰之嘔吐。厥陰之腰痛。是又涉于有形之經。當知經不離乎氣。氣不離乎經?煞侄珊险咭。能明乎經氣之理。進乎道矣。王芳侯曰:日月光、明也。火氣、陽熱也。)
足太陰之瘧。一令人不樂。好太息。不嗜食。多寒熱。一汗出。病至則善嘔。嘔已乃衰。即取之。(足太陰脾土主氣。主灌四臟。心肺居上為陽。肝腎居下為陰。脾為孤臟。中央土。間于陰陽之間。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膻中乃宗氣之所居。上出于肺。以司呼吸。經云。心系急則氣道約。約則不利。故太息以伸出之。一令人不樂。好太息者。足太陰病瘧而上及于心肺也。腎病者寢汗出。肝脈緩甚而善嘔。所生病者為嘔逆。一汗出。病至則善嘔者。下及于肝腎也。病至者。言病至于肝臟則善嘔。嘔已則肝臟之病已衰。而即當取之。蓋言脾瘧而病至于四臟。見四臟之病已衰。而即當取之足太陰也。不嗜食。多寒熱。太陰之本病也。脾病而不能轉輸。故不嗜食。太陰居中土。間于陰陽之間。故多寒熱也。)
足少陰之瘧。令人嘔吐甚。多寒熱。熱多寒少。欲閉戶牖而處。其病難已。(足少陰寒水主氣。故嘔吐甚。少陰標陰而本熱。故多寒熱。熱多寒少。本氣勝也。大凡病熱多而陽氣勝者易愈。寒多而陰氣勝者難已。欲閉戶牖而處者。陰寒甚也。故其病難已。本經曰:陽盡而陰盛。故欲獨閉戶牖而居。王芳侯曰:陽熱甚者。宜刺泄其邪。陰盛故不言刺也。)
足厥陰之瘧。令人腰痛少腹?jié)M。小便不利如癃狀。非癃也。數(shù)便。意恐懼。氣不足。腹中悒悒。刺足厥陰。(腰痛小腹?jié)M。厥陰之經證也。木乃水中之生陽。故肝主疏泄水液。如癃非癃。而小便頻數(shù)不利者。厥陰之氣不化也。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經云。肝氣虛則恐。蓋肝藏之神魂不足。故意恐懼也。木主春生之氣。厥陰受邪。故生氣不足。木郁不達。故腹中悒悒也。宜刺足厥陰之太沖。在足趾本節(jié)后二寸陷者中。刺入三分。留一呼。朱圣公曰: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氣虛則恐懼矣。)
肺瘧者。令人心寒。寒甚熱。熱間善驚。如有所見者。刺手太陰陽明。(肺者心之蓋。故令人心寒熱。心氣虛則善驚。如有所見。經云。心者。神之舍也。神精亂而不轉。卒然見非常物。宜刺手太陰之列缺。手陽明之合谷。列缺在手腕后寸半。刺入三分。留三呼。合谷在手大指次指歧骨間。刺入三分。留六呼。盧之頤曰:邪不干臟。列臟證者。非真臟之藏。乃臟募之氣化證也。莫仲超曰:邪入于五臟六腑募原之間。不干臟腑之氣。則為間日之瘧。干臟腑之氣。則為五臟六腑之瘧。涉于三陰三陽。則為六經之瘧。故曰瘧者。風寒之氣不常也。)
心瘧者。令人煩心甚。欲得清水。反寒多。不甚熱。刺手少陰。(心為火臟。心氣熱。故煩甚而欲得清水以自救。熱極生寒。故反寒多。寒久則真火氣衰。故不甚熱也。宜刺手少陰之神門。在掌后銳骨端陷者中。刺三分。留七呼。)
肝瘧者。令人色蒼蒼然。太息。其狀若死者。刺足厥陰見血。(蒼乃東方之青色。肝主色。故令人色蒼蒼然。膽病者善太息。膽附于肝。故肝病必及于膽。肝膽主春生之氣。膽氣升則臟腑之氣皆升。生陽不升。故其狀若死。刺足厥陰中封見血。在內踝前一寸半陷者中。仰足取之。伸足得之。刺入四分。留七呼。)
脾瘧者。令人寒。腹中痛。熱則腸中鳴。鳴已汗出。刺足太陰。(脾為陰中之至陰。故令人寒。腹乃脾土之郛郭。故腹中痛。濕熱下行則腸鳴。上蒸則汗出也。鳴已汗出者。下行極而上也。宜刺足太陰之商丘。在足內踝下。微前三寸陷者中。刺入三分。留七呼。)
腎瘧者。令人灑灑然。腰脊痛宛轉。大便難。目 然。手足寒。刺足太陽少陰。( 同旬。足少陰寒水主氣。故令人灑灑然。腰乃腎之府。故腰脊痛而欲其宛轉也。腎開竅于二陰。故大便難。 目搖動而不明。骨之精為瞳子。故目 然也。腎主生氣之原。手足為諸陽之本。邪病則有傷生氣。故手足寒也。宜取足太陽之委中。足少陰之大鐘太溪。委中在 約橫紋中央有動脈。大鐘在內踝后街中。刺入二分。留七呼。太溪在足內踝后跟骨上動脈陷者中。刺入三分。留七呼。)
胃瘧者。令人且病也。善饑而不能食。食而支滿腹大。刺足陽明太陰橫脈出血。(胃主受納水谷。故胃瘧者。令人病饑而不能食。中焦受邪。不能主化。故支滿腹大。橫脈、脾胃之橫絡脈也。)
瘧發(fā)身方熱。刺跗上動脈。開其空。出其血。立寒。(此言瘧之寒熱。乃病在陰陽之氣分。當取于陽明太陰焉。夫三陽主表。三陰主里。瘧發(fā)身方熱。是邪將出于表陽。陽明者。兩陽合明。間于二陽之間。主行氣于周身。陽盛之氣也。故當取陽明之沖陽。搖針以開其穴。瀉出其血。則陽熱去而立寒矣。)
瘧方欲寒。刺手陽明太陰。足陽明太陰。(夫身半
以上為天。身半以下為地。手太陰陽明主天。足太陰陽明主地。故從腰以上者。手太陰陽明皆主之。從腰以下者。足太陰陽明皆主之。又陽者天氣也。主外。陰者地氣也。主內。瘧方欲寒。是邪將入于里陰。故當刺手足陽明太陰。使天地陰陽之氣。上下外內和平。而無偏陰之患矣。)
瘧脈滿大急。刺背俞。用中針。旁五 俞各一。適肥瘦出其血也。(旁去聲。此言瘧病在經絡者。當取其背俞焉。蓋經脈內合五臟五行之氣。五臟之俞在背。故當取背俞以瀉之。脈滿大急者。邪盛于經脈中也。 、脅也。旁、倚也。 俞者。五臟俞之旁。近于 脅。乃魄戶、神堂、魂門、意舍、志室也。謂當旁五 俞各刺其一。肥者深而留之。瘦者淺而疾之。各適其當。以出其血焉。)
瘧脈小實急。灸脛少陰。刺指井。(此言經脈之氣虛陷者。宜灸足少陰也。蓋經脈之氣。發(fā)原于少陰腎臟。脈小者。脈氣虛也。經云諸急為寒。小實急者。脈氣虛寒而邪氣實也。艾名冰臺。能啟陷氣之陽。故當灸少陰脛下之太溪。以啟經脈之生氣。刺足小指之井穴。以瀉經脈之實邪。此論攻邪。又當審其正氣也。)
瘧脈滿大急。刺背俞五 俞背俞各一。適行至于血也。(俞俱音輸各篇皆同。此復申明背俞。與 俞之經氣相通也。曰背俞五 俞背俞各一者。言背俞旁之五 俞。與背俞各刺其一也。背俞者。離脊骨兩旁。各一寸五分。乃五臟之俞也。 俞者。去脊骨兩旁各三寸。近于 脅。乃五臟神氣之所舍。故曰魄戶者。謂肺藏魄也。曰神堂者。謂心藏神也。曰魂門者。謂肝藏魂也。曰意舍者。謂脾藏意也。曰志室者。謂腎藏志也。此 俞與背俞之氣相通。故當各取之。適其肥瘦。以行其針而至于出血也。此蓋言邪盛于血脈者。取五 俞。甚而及于五臟者。兼取背俞。是以上節(jié)之灸脛。此下之用藥。亦少有別焉。莫子晉曰:血者神氣也。故病在經脈而邪傷血者。宜取臟神所舍之俞。然經脈內合五臟。故又當兼取其背俞也。)
瘧脈緩大虛。便宜用藥醫(yī)學全.在線f1411.cn。不宜用針。(便平聲。此承上文而言。五臟之經氣虛者。便于用藥。而不宜用針也。脈緩大虛。血氣兩虛也。靈樞經云。少氣者。則陰陽俱不足。補陽則陰竭。瀉陰則陽脫。如是者?蓪⒁愿仕。不可飲以至劑。如此者。弗灸。不已者。因而瀉之。則五臟氣壞矣。上節(jié)論經脈生始之原。本于足少陰腎。此言經俞血氣。又五臟五行之所生。然有邪有正。有實有虛。而灸刺用藥。各有所宜也。)
凡治瘧。先發(fā)如食頃。乃可以治。過之則失時也。(此論治瘧母先后其時。先發(fā)如食頃者。謂瘧未發(fā)前如一飯之頃。正氣未亂。因而調之。所謂無刺 之熱。渾渾之脈也。若待其已發(fā)。邪方盛時而取之。則失其時矣。)
諸瘧而脈不見。刺十指間出血。血去必已。先視身之赤如小豆者。盡取之。(此言邪在皮膚氣分者。宜刺十指之井穴也。瘧在氣分。故不見于脈。脈不見者。謂不見滿大急之脈也。當刺十指之井穴出血。血去其病立已。蓋所出為井。乃經氣始相交會之處。故刺之可泄氣分之邪。身有赤如小豆者。邪在膚表氣分。有傷淡滲皮膚之血。故赤如小豆。當先取而去之。此言邪在經脈之血。與淡滲皮膚之血。所見脈證不同。而取刺亦各有別。)
十二瘧者。其發(fā)各不同時。察其病形。以知其何脈之病也。(此言邪在臟腑經脈者。更有刺之之法也。十二瘧者。謂六經五臟胃瘧也。其發(fā)各不同者。言厥陰與肝瘧。陽明與胃瘧。太陰與脾瘧。少陰與腎瘧。各有臟腑經氣之不同也。故當時察其病形;蜓搭^重;蛐暮企@。以知其何脈之病。蓋經脈乃胃腑之所生。五臟之所主。故曰以知何脈之病。)
先其發(fā)時如食頃而刺之。一刺則衰。二刺則知。三刺則已。(先其發(fā)時如食頃者。先于未發(fā)之前而刺之也。刺之者。以足太陽之瘧取 中。陽明之瘧取足 。肺瘧刺手太陰陽明。心瘧刺手少陰也。一刺則病衰。二刺則知。三刺則病已。按上古以小便利。腹中和為知。楊元如曰:邪在氣分者。宜后其時以刺之。蓋氣為陽。其性銳。故當避其來銳。邪在血分者。宜先其時以取之。蓋血為陰。其性柔。故當迎而奪之。)
不已。刺舌下兩脈出血。不已。刺 中盛經出血。又刺項以下挾脊者必已。舌下兩脈者。廉泉也。(舌下兩脈。任脈之廉泉穴也。中、王氏謂委中也。盛經者。謂血氣盛于此也。項以下挾脊者。 俞背俞也。蓋任脈統(tǒng)任一身之陰。為經絡之海。而臟腑之經俞。皆屬于太陽。故刺本經不愈。而復取任脈。及足太陽之 中背俞。其病立已也。)
刺瘧者。必先問其病之所先發(fā)者。先刺之。(此言邪中于頭項者。氣至頭項而病。中于背者。氣至背而病。中于腰脊者。氣至腰脊而病。中于手足者。氣至手足而病。必先問其所先發(fā)者。先刺之。倪沖之曰:用三先字者。謂邪或舍于頭項。而又兼中于腰背。或舍于腰背。而又兼中于手足。衛(wèi)氣先至之處。其病先發(fā)。是一日之中;蛴钟袃砂l(fā)之瘧也。)
先頭痛及重者。先刺頭上及兩額兩眉間出血。先項背痛者。先刺之。先腰脊痛者。先刺 中出血。先手臂痛者。先刺手少陰陽明十指間。先足脛痛者。先刺足陽明十指間出血。(頭上、謂上星百會。兩額、謂懸顱。兩眉間為攢竹諸穴也。項背痛者;虼田L池風府;蝽棻乘粗帯kS其病而取之。 中、王氏謂委中也。手少陰陽明十指間者。謂十指間之少沖商陽也。足陽明十指間者。足十指間之厲兌也。蓋少陰心臟主血脈。而手足井滎之血氣。皆陽明之所生。是以手足痛者。獨取于少陰陽明。張兆璜曰:惟項背之瘧。見證不一。有邪入于風府。隨衛(wèi)氣上下而日作早晏者。有邪留于項背。而遇衛(wèi)氣以日作晏者。有邪留于項背之間。而不與衛(wèi)氣之日作晏者。故概而言之曰先刺之。)
風瘧。瘧發(fā)則汗出惡風。刺三陽經背俞之血者。(此言病風瘧者。亦當取足太陽之經也。瘧發(fā)則汗出惡風者。表陽之氣虛也。三陽、太陽也。背俞、太陽之經俞也。蓋太陽之氣主表。邪傷太陽。則表氣虛而惡風。故宜瀉太陽之邪。)
痛甚。按之不可。名曰 髓病。以 針針絕骨出血。立已。( 下敬切 音酸 音附 音讒。此風邪深入于骨髓中者。宜刺足少陽之絕骨穴。蓋少陽之氣主骨也。 、足骨。 、足面也。風邪入傷骨髓。故 痛不可按。 針、九針之第一。主瀉陽熱之氣者也。絕骨在足外踝上三寸動脈中。針二分。留七呼。倪仲宣曰:足 乃陽明之部分。此風木之邪。賊傷胃土。故名曰 髓病。)
身體小痛。刺至陰。(此言風瘧之病。身體痛者。宜取至陰之經也。脾為陰中之至陰。而外主四肢肌肉。故經云。脾絡實則一身盡痛。是以身體小痛者。宜刺脾臟之經。蓋亦風木之邪。賊傷脾土也。)
諸陰之井無出血。間日一刺。(此承上文而言手足三陰之井穴。不宜出血。蓋井穴乃經氣之交。故邪在陽之氣分者。宜瀉出其血。病在陰之經而宜取陰之井者?砷g日一刺。則邪氣自泄。不必至于出血。以泄真陰之氣。張兆璜曰:此申明上文之所謂刺至陰者。當刺至陰之井穴。并申明所謂至陰者。非太陽之至陰也。)
瘧不渴。間日而作。刺足太陽。渴而間日作。刺足少陽。(此言瘧之渴與不渴者。又有水火寒熱之氣化也。太陽之上。寒水主之。故不渴者。取足太陽。少陽之上。相火主之。故渴者。取足少陽。間日者。邪入于里也。夫邪入于里則渴。是以間二日或間數(shù)日者。有陰陽更勝之或甚或不甚。若陽分之邪入里。則有水火寒熱之或渴或不渴也。)
溫瘧汗不出。為五十九刺。(溫瘧者。得之冬中于風寒。病氣藏于腎。若汗不出。是邪不能出之于陽。故當為五十九刺。五十九刺者。以第四針刺骨也。)


點擊查看:<<黃帝內經素問集注>>目錄
...
關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申明 -誠聘英才 - 網站地圖 - 醫(yī)學論壇 - 醫(yī)學博客 - 網絡課程 - 幫助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站 中網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