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自覺心中跳動、心慌不安。因驚而悸者謂之驚悸,病情較輕;無所觸動而悸者,謂之怔悸,病情較重。其發(fā)生主要與身體虧虛、精神刺激以及外邪入侵等因素有關(guān)。病理變化分虛實兩方面。虛者為心氣,陰血虧損,甚者可以發(fā)展為心陽虛弱之重癥。實證則有痰火、水飲、瘀血之不同。虛證當(dāng)根據(jù)氣血陰陽虧虛,治療時分別采用益氣、養(yǎng)血、滋陰、溫陽等法;實證則予以清火化痰、袪飲、行瘀等,同時配以安神凝心重鎮(zhèn)之品。臨床以虛實兼夾者為多,所以更應(yīng)注意虛實的錯雜及轉(zhuǎn)換。
心悸辨證論治簡表(p206)
分類 | 癥狀 | 病機 | 治法 | 主方 | |
---|---|---|---|---|---|
主癥 | 兼癥 | ||||
心膽虛祛 | 心悸,善驚易怒,遇驚則心悸術(shù)惕,坐臥不安 | 少寐多夢,苔薄白,脈動數(shù)或虛弦 | 心膽虛祛 心不藏神 膽無決斷 | 鎮(zhèn)驚定志養(yǎng)心安神 | 安神定志丸 |
心脾兩虛 | 醫(yī)學(xué)全在線心悸不安、怔忡,神倦氣短 | 健忘、失眠,頭暈?zāi)垦#嫔珶o華,自汗,舌淡紅,脈細弱 | 心血不足 不能養(yǎng)心 | 補血養(yǎng)心益氣安神 | 歸脾湯 |
陰虛火旺 | 心悸不寧,思慮勞心尤甚,心煩 | 手足心熱,少寐多夢,頭暈?zāi)垦#?a class="channel_keylink" href="http://f1411.cn/tcm/2009/20090113020038_74751.shtml" target="_blank">耳鳴,面赤生火,腰酸,舌紅苔薄黃,脈細數(shù) | 陰虛于下 陽擾于上 水不濟火 | 滋陰清火養(yǎng)心安神 | 黃連阿膠湯 |
心陽不足 | 心悸不安,動則更甚,形寒肢冷,面色蒼白 | 胸悶氣短,舌淡苔白,脈沉細無力,或脈象虛弱 | 心失溫養(yǎng) 不能自主 或水氣上凌 | 溫補心陽安神定志 | 桂枝甘草龍骨 牡蠣湯 |
水飲凌心 | 心悸,小便短少或下肢浮腫 | 胸脘痞滿,渴不欲飲,形寒肢冷,眩暈,惡心嘔吐泛涎,舌淡苔滑,脈弦滑或沉細而滑 | 陽虛飲停 飲邪上逆 | 振奮心陽 化氣形水 | 苓桂術(shù)甘湯 |
心血瘀阻 | 心悸,心痛時作,痛如針刺 | 胸悶不舒,唇甲青紫,舌質(zhì)紫黯或有瘀斑,脈澀或結(jié)代 | 心血瘀阻心絡(luò)不暢 心陽被遏 | 活血化瘀 | 桃仁紅花煎 |
痰火擾心 | 心悸時發(fā)時止,受驚易作,胸悶煩躁,惡夢紛紜,口干苦 | 失眠,大便秘結(jié),小便黃赤,舌苔黃膩,脈象弦滑 | 痰火擾心 心神不安 | 清化痰熱 寧心安神 | 黃連溫膽湯 |
心氣不足 | 心悸怔忡,因事易觸發(fā),神疲無力,面色無華 | 自汗懶言,頭昏頭暈,舌淡苔白,脈細弱或遲緩 | 心氣不足 運血無力心失所養(yǎng) | 養(yǎng)心益氣 安神定志 | 四君子湯 |
氣陰兩虛 | 心悸怔忡,面顴暗紅,咳痰帶血 | 胸悶氣短,面色不華,自汗或盜汗,舌紅苔少,脈細數(shù)或至數(shù)不勻 | 氣陰兩虛 心失所養(yǎng) 神不守舍 | 益氣養(yǎng)心 滋補陰血 | 炙甘草湯 |
重點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