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半斤
黃芩三兩
半夏半升(洗)
人參三兩
甘草三兩(炙) 生
姜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劈)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若胸中煩而不嘔者,去半夏、人參,加括蔞實一枚;
若渴,去半夏,加人參合前成四兩半,括蔞根四兩;
若腹中痛者,去黃芩,加
芍藥三兩;
若脅下痞梗,去大棗,加
牡蠣四兩;
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黃芩,加
茯苓四兩;
若不渴,外有微熱者,去人參,加
桂枝三兩,溫覆微汗愈;
若咳者,去人參、大棗,加
五味子半升,去
生姜,加
干姜二兩。
-----------淺見如下:
若胸中煩而不嘔者,去半夏、人參,加括蔞實一枚;
========柴胡證為木氣不能流暢,郁而化火。嘔者為木乘土,故以半夏降胃,人參實脾。今不嘔,但煩,為木氣未來乘土,而徑欲化火。人參大補元氣,此時氣相對有余,故去之,恐更增化火之源,胃未受乘,和降無礙,故無需半夏。
栝樓實,本經(jīng)謂“栝樓 味苦寒。主治
消渴,身熱煩滿,大熱。補虛安中,續(xù)絕傷!奔慈
瓜蔞,其皮寬胸利肺,其仁利大腸。是助金氣之藥而性通利,正可治木欲化火之機(jī)。
若渴,去半夏,加人參合前成四兩半,括蔞根四兩;
===此渴,是津有傷,去半夏之燥,加人參、
花粉,皆生津之藥也。
若腹中痛者,去黃芩,加芍藥三兩;
===腹中痛,為木氣不得暢行,克犯脾土。無上炎之熱,則不必加黃芩相助,且黃芩有更虛脾氣之虞。
“勺藥 味苦。主治邪氣
腹痛,除血痹,破堅積寒熱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氣。”
竊以為此“益氣”為收斂無制木氣之效,有類于后世所謂的“柔肝”,未知當(dāng)否。芍藥能斂而不滯,使木不克土,故用之。
痛瀉要方之用似亦屬此類。
若脅下痞梗,去大棗,加牡蠣四兩;
本經(jīng):“牡蠣 味咸平。主治
傷寒寒熱,溫瘧灑灑,驚恚怒氣,除拘緩,鼠瘺,女子
帶下赤白!笨梢娔迪牨旧砭湍苤文練庵簟C{下痞硬,為木氣郁于本位特甚,故去大棗之甘壅。加牡蠣佐助柴胡通滯散結(jié)。
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黃芩,加茯苓四兩;
=====有水氣。
若不渴,外有微熱者,去人參,加桂枝三兩,溫覆微汗愈;
====有表證,內(nèi)有氣郁,不益補中。
若咳者,去人參、大棗,加五味子半升,去生姜,加干姜二兩。
====有水飲,不宜甘壅。
“五味 味酸溫。主益氣、咳逆上氣,勞傷羸瘦,補不足,強(qiáng)陰,益男子精!
干姜半夏五味子為仲師治痰飲在肺之經(jīng)典組合。
本人不明白為何要去生姜,在此一并請教各位同道。
以上為個人理解,誠請大家指正。
-----------知止先生所解詳且當(dāng)。
小柴胡證而見咳者,木郁干肺且肺寒,故去人參、大棗甘壅而加五味子助斂肺氣,此處水飲似不為主因,去生姜之出肺表而加干姜溫散肺中,木金承制肺復(fù)宣降則咳消于無形。
若以六氣開闔樞解之,少陽樞機(jī)不利見于手太陰素有寒者,太陰之開本不及,今又少陽為之樞轉(zhuǎn)不及,則太陽之里端不開(太陰緊接太陽開之里端,少陽樞轉(zhuǎn)此陰陽之交接),肺氣失宣而咳。去入太陰脾之人參、大棗而加入太陰肺之五味子則樞轉(zhuǎn)之力趨于肺,去生姜助太陽開之外端而加干姜助太陽開之里端,樞轉(zhuǎn)利而開機(jī)暢則咳無所由矣。
-----------
Originally posted by 知止 at 2006/8/15 18:18:
淺見如下:
若胸中煩而不嘔者,去半夏、人參,加括蔞實一枚;
========柴胡證為木氣不能流暢,郁而化火。嘔者為木乘土,故以半夏降胃,人參實脾。今不嘔,但煩,為木氣未來乘土,而徑欲化火。人參大補元氣,此 ...
謝謝先生!再請教“有水飲,不宜甘壅”怎么理解?
-----------生姜
古時候的“強(qiáng)”字寫做“彊”,姜,就是一種很“彊悍”的藥,又被稱為“御濕之菜”,可以“彊御水氣”,把身體諸系統(tǒng)中多余的停濕停寒打掉。
不過,生姜的藥性比較“散”,可以用在補藥中,本身卻不是補藥。李東垣就勸人“夜不食姜”,因為會散氣。而治
咳嗽也不用“生”姜,因為它會讓人的氣更沖上來,肺寒咳嗽用的是“干姜”,它曬干之后,沖力就會轉(zhuǎn)化成熱力,可以從脾胃把肺烘暖,烤干寒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