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 葵菜子也。味甘,氣寒。性滑利。無毒。主五臟六腑寒熱,羸瘦五癃,利小便;療婦人乳難內(nèi)閉,久服堅(jiān)骨,長肌肉。輕身延年,生少室山。今處處有之。十二月采。(黃芩為之使。)陶隱居云∶其子是秋種葵覆養(yǎng),經(jīng)冬至春作子者。謂之冬葵子。古方入藥用最多,苗葉作菜茹更甚美。大抵性滑利,能宣導(dǎo)積壅。服丹石人尤宜,煮汁單飲亦佳,仍利小腸。孕婦臨產(chǎn)煮葉食之,則胎滑易生。曝干葉及燒灰,同作末,治金瘡;蛑笾,主治時(shí)行黃病。生葵菜葉絞汁少服,治小兒發(fā)斑,散惡毒瓦斯。根治消渴及口吻瘡,燒灰傅之,蓐瘡惡瘡俱效。小兒吞錢,煮汁飲之立出。凡患一切癰腫無頭,以葵子一粒,新汲水吞之,須臾即破。如要破處多,逐粒加服之。凡婦人倒生,手足冷口噤,以葵子炒令黃,搗末二錢,酒調(diào)服則順。妊婦患淋,葵子一升,水三升,煮取二升,分為二服。無葵子,用葵根一把亦效。凡卒關(guān)格,大小便不通,支滿欲死,用葵子二升,水四升,煮取一升,頓服。小兒死腹中,葵子末酒調(diào)服。若口噤不開。格開灌之,藥下即活。
味辛,氣微溫。氣味俱輕,升也,陽也。無毒。荊揚(yáng)多種,(荊州屬湖廣、揚(yáng)州注前。)
秋月采根。沙藏常得新鮮,四時(shí)不缺。應(yīng)用制莨(音浪)菪(音浪)半樸(莨菪子、半夏、濃樸,)惡鼠糞芩連(天鼠糞、黃芩、黃連。)為使秦椒,入藥憑證。去皮熱,留皮涼。佐大棗益氣濃腸,兼竹溺豁痰利竅。殺半夏毒,不麻戟咽喉。潤地黃炒,免滯泥胸膈。同陳茶葉(多年者佳)煎汁,疫痢禁口者可蘇;拌生鹽炒泡湯,宿食裹痰者即吐。益脾開胃口,(或問∶生姜辛溫入肺,何是入胃口?東坦曰∶俗皆以心下為胃口,非也。咽門之下受有形物者,謂之胃口,與肺藥。霍亂轉(zhuǎn)筋欲飲佳。赤腫痛眼無瘡,銅錢刮汁點(diǎn)效。行津液調(diào)合榮衛(wèi),去狐臭通暢神明。宜啖春初,辟癘且助生發(fā)。勿食秋后,泄氣猶損壽元。夜氣斂收,尤全禁忌。《論語》雖曰∶不撤姜食。然必食之以時(shí),又不可過于多爾。姜屑(北干姜不熱,北生姜不潤。)和酒服,能治偏風(fēng);姜皮作散調(diào),(五皮散用。)堪消浮腫。 去皮日曝,又名干姜。(漢州造干姜法∶以水淹姜三日,去皮,又置流水中六日,更刮去皮,方曝干,釀于甕中三日乃成。)干則味辛專竄而不收,堪治表,解散風(fēng)寒濕痹,鼻塞頭疼,發(fā)熱狂邪;炮苦能止而不移,可溫中,調(diào)吐瀉之疾。表證肺寒咳嗽,仗五味子相助建功;里證脈絕無陽,資黑附子為引取效。若療血虛寒熱,加入補(bǔ)陰藥煎;能引血藥上升,入于氣分生血。
故產(chǎn)血去多,熱發(fā)驟盛者,倍用治之,而弗疑也。炒黑止唾血痢血良,煨研塞水瀉溏瀉妙。
遇陰陽易證,用取汗立差。
一云∶瀉脾非瀉正氣。蓋脾中寒濕,須干姜辛熱以燥之,故曰瀉耳。
味辛,氣溫。無毒。原種來從西戎,白脆作茹甚美。冷氣堪卻,五臟能安。子生比他芥略粗,色白與粱米相類。善卻疰氣,最辟鬼邪。研醋敷射工,煎液消痰癖。久瘧蒸成癖塊,須此敷除;皮里膜外痰涎,必用引達(dá)。 故三子養(yǎng)親湯方中,加蘿卜子消食,蘇子定喘,此卻消痰。是皆切中老人病也。青芥極辣,似菘有毛。細(xì)葉者殺人,大葉者為美。
生食發(fā)丹石發(fā)毒,煮食動膈氣動風(fēng)。合兔肉同餐,成惡瘡尤驗(yàn),亦堪主療。嘗載《本經(jīng)》,利竅明耳目;溫中歸鼻,除邪氣止咳。子細(xì)青色,作醬甚香。撲損瘀血冷疼,生姜研貼。
麻痹風(fēng)毒腫痛,釅醋和敷。酒調(diào)未下咽,心脾痛竟止。又紫芥花芥石芥,種卻多般;惟采取作茹作,不復(fù)分別。
味辛、甘,氣溫。屬土,有金與水。無毒。南北郡州,處處俱種。一名蘿卜,逢冬f1411.cn/jianyan/拔收。
根啖可生,葉啖須煮。制白面豆腐二毒,忌何首烏地黃同餐。倘誤犯之,須發(fā)易白。
渴。搗生汁,磨墨下咽;止吐血,去血甚捷!堆芰x》云∶飲之證,蓋味甘多辛少故爾。
子劫喘咳下氣,功誠倒壁沖墻。水研服即吐風(fēng)痰,醋研敷立消惡毒。蕪菁匝地生葉,又名蔓青兩呼。與萊菔全差,毋以真認(rèn)假。多種河朔,可備饑年。昔諸葛亮出征駐營,每令兵士栽種,謂有六利,詳載史書。至今三蜀江陵,呼為諸葛菜也。宜常啖食,易至健肥。益氣通中子主黃膽利水,又治霍亂除膨。去目睛青盲,消癥瘕積聚。九蒸九曝為粉,服之?dāng)鄽らL生。研細(xì)入面脂中,揭皺轉(zhuǎn)潤;壓油攙面膏內(nèi),黑 回明。
蜘蛛咬傷,搗末酒除。但食之多,令人脹滿。
味辛,氣溫。味薄氣濃,升也,陽也。無毒。四時(shí)常有,各處俱栽。每用食品中,調(diào)合五味。同蜜菘菜啖,易致殺人。若服常山,亦須戒忌。凡資治療,務(wù)取白根。入足陽明胃經(jīng),及手太陰肺臟。出汗疏通骨節(jié),歸目驅(qū)逐肝邪。理霍亂筋轉(zhuǎn)難當(dāng),治傷寒頭痛如破。殺魚肉毒,通大小腸。散面目腫浮,止心腹急痛。去喉痹,愈金瘡,安妊娠,塞衄血。香港腳賁豚氣,連須煎可除;蛇傷蚯蚓傷,和鹽 即解。功專發(fā)散,食多神昏。病屬氣虛,尤勿沾口。
葉煎湯,入干姜黃 共劑;洗瘡疥,去風(fēng)水腫痛如神。花同吳茱萸水煎,亦治心脾間痛甚。實(shí)補(bǔ)不足,溫中益精。蔥汁平溫,又主溺血。
味辛、微酸,氣溫。性急。屬金,有水與土。無毒。各處鄉(xiāng)村,俱種園圃。久刈不乏,故以韭名。字書因之,亦合九數(shù)。雖充菜品,最利病患。春食則香,夏食則臭。溫中下氣,歸心益陽。暖膝 ,和臟腑。
除胸腹 癖痼冷,止莖管白濁精遺。又搗如泥,加鹽少許。蛇犬傷毒,作濃箍頻換立安。刑枚打血凝,薄敷連拍即散。
同鯽魚 煮食,斷卒下痢。同牛肉煮食,生寸白蟲。食同蜜糖,殺人誠驗(yàn)。病后食發(fā)困,酒后食昏神。久食過多,兩目易暗。根汁惡腹膨。仍有韭黃糞土極嫩;作菹悅口,每為祭品所珍。食不益人,甚能滯氣。子止精濁遺漏,較渠根葉尤靈。
味辛、苦,氣溫。無毒。赤白殊種,家園多栽。白者雖辛不葷,赤者兼苦無味。其葉類韭,稍闊而光。故古云薤露之言,以光滑難貯之義!肚Ы稹罚〞)治肺喘急,亦取滑泄而然。為歸骨菜芝,入陽明手腑。頗利病者,但少煮嘗。除寒熱調(diào)中,去水氣散結(jié)。耐寒止冷,瀉肥健身。主女婦帶下久來,治老幼泄痢后重。諸瘡中風(fēng)寒水腫,生搗熱涂上立差。又療湯火金瘡,和蜜搗敷即愈。新正宜食,辟癘驅(qū)邪。牛肉同餐,作癥成瘕。生啖引涕唾,多食防熱侵。骨鯁在喉,煮食即下。
(即大蒜)味辛,氣大溫。屬火。有毒。大者曰葫,多種園內(nèi);小者名蒜,自產(chǎn)山中。
端午采收,性最熏臭。為菜歸五臟,入藥擇獨(dú)頭。同黃連丸治腸風(fēng),加平胃散治噎氣。納兩鼻,提魚骨鯁即出;置臭肉,掩熏臭氣不聞。散疣 瘡,除勞瘧 癖。辟瘟瘴疫癘,制蛇犬咬傷。中脘卒得冷疼,嚼之即解;旅途忽中暑毒,用此可f1411.cn/yaoshi/驅(qū)。癰疽初生,急切橫片。若痛灸至不痛,不痛灸至痛來。艾炷連燒,以多為善。鼻衄不止,快搗成膏。左出涂左足心,右出涂右足心。兩鼻齊出,雙足俱涂。仍解蠱毒殺蟲,更化肉積消谷。生啖傷肝氣損目,久食傷脾肺引痰。亦辛溫,善治雞瘕。去溪毒惡 沙虱,卻霍亂吐瀉轉(zhuǎn)筋。
(謨)按∶丹溪云∶葫蒜屬火,性熱。善散快膈,故人喜食之,多用于暑月。其傷脾傷氣之禍,積久自見;庵,不足信也。有志養(yǎng)生者,宜自知警。
味苦,氣寒。有小毒。村鄉(xiāng)園圃,處處種栽。兩蒂兩鼻,及沉水者殺人;過食作膨,即入水漬便解。食鹽少許,化水亦消。少食止渴利小便,通三焦壅塞之氣。多啖生痰發(fā)濕癢,致香港腳瀉痢之憂。葉搗汁,涂禿發(fā)重出捷方,酒服去跌打凝血;子壓油,為腸胃內(nèi)壅要藥,水煎破結(jié)聚積膿。莖主鼻癰,花治心痛。其蒂落在莖蔓者為美,榔葉裹懸有風(fēng)處吹干。俗呼苦丁香,(味甚苦。)堪為涌吐劑。消身面浮腫水氣,逐咽喉窒塞風(fēng)痰。身暴急黃,同丁赤豆(母丁香、赤小豆)研,吹鼻中,只一遭,竟來黃水;鼻內(nèi)息肉,和羊脂油搗,敷患處,日三次,久旋消溶。逐胸中寒,除頭偏痛。殺蠱毒鬼疰,止呃逆氣沖。又同黍米丁香研成,(瓜蒂十四枚,黍米四十九粒,丁香一枚,為末,含水搐一字,取下。)治久不聞香臭尤驗(yàn)。
但性急多損胃氣,凡胃弱切忌煎嘗,雖有當(dāng)吐之 ,必以人參蘆代。西瓜熟者,性溫不寒,解夏中暑熱毒最靈,有天生白虎湯之號。仍療喉痹,更止渴消。
味甘,氣微寒。無毒。園圃所栽,處處俱有。實(shí)生蔓苗之下,形長皮濃有毛。初則嫩青,經(jīng)霜老白。切片日曝,干軟可留。欲瘦輕健者多餐,望肥胖大者少啖。陰虛久病,須急故也。壓丹石毒,利大小便。除臍下水脹成淋,止胸前煩散熱毒瓦斯旋平。夏月生痱可摩灰洗黑 ,葉搗汁殺蜂叮。皮入面脂作丸,瓤漱白縑用濕。子收剝殼仁,研成霜,亦作面脂,悅顏潤色。任為丸散,益壽輕身。越瓜即梢瓜另名,色白味甘寒無異。頭尾相似,大者尺余。越人當(dāng)果食之,善解酒毒去熱。煩渴止易,小便來長。但發(fā)冷利冷中,小兒夏月勿食。黃瓜益少,不宜食多。積瘀熱成瘡,動寒熱作瘧。發(fā)香港腳,生疳蟲。忌醋和之,慎勿犯也。絲瓜性冷解毒,亦治痘瘡腳癰。多取燒灰,敷上即效。
瓤堪滌器,枯者為宜。
(音護(hù)) 味苦者氣寒,有毒;味甜者性冷,無毒。栽園圃俱同,發(fā)苗葉不異。因大小結(jié)實(shí),故彼此僉名。長大類冬瓜者瓠稱,圓矮似西瓜者匏喚。葫蘆腰細(xì)頭銳,瓢子柄直底圓。為菜惟甜者獨(dú)佳,治病分甜苦兩用。苦能下水令吐,消面目四肢腫;甜可利水通淋,除心肺煩熱消渴。滴汁鼻內(nèi),尤退急黃。(水煎滴入,即來黃水。)皮煮熱解開熨小兒閃 。
瓤煮漬陰處,療小便閉難。
味甘,氣寒。無毒。一名落蘇,處處俱種。有紫黃白數(shù)種,惟黃茄子拯 。主寒熱,去五種癆;若食多,發(fā)痼疾易。生小疥,動大便。自裂茄用之燒灰,堪敷乳成癰綻裂。
苦茄根及枯莖葉煎湯,冬月凍腳瘡可漬。亦追風(fēng)濕,曾載方書。煮醇酒早晚頻吞,俾腳膝屈伸復(fù)舊。蒂用燒灰存性,口吻瘡疥敷差。丹溪云∶茄屬土,故甘。用治瘡毒,悉獲奇效者,甘以緩火意也。
味甘,氣寒。性滑利。無毒。深谷多生,在處俱有。如足之蹶,故以蕨名。三月采收,作茹可食。寒能去暴熱,甘以利小便。氣壅經(jīng)絡(luò)者旋驅(qū),毒延筋骨者易去。但衰陽事落發(fā),仍痿腳膝昏眸。切勿過餐,甚非良物。根挖造粉,堪以代糧,雖免啼饑,不通生肉。
花留年久,能治脫肛,研細(xì)敷之,即時(shí)收澀。 薇較蕨差大。味略,苦有芒。亦潤大腸調(diào)中,尤消浮腫利水。夷齊日采,久食不饑。武王誠之。不食而死。
(謨)按∶《搜神記》曰∶郗鑒鎮(zhèn)丹徒,二月出獵,甲士折一枚食之,覺心中淡淡成疾。
后吐一小蛇,懸屋前漸干成蕨,遂明此物不可生食。今山間人多用作茹,或以醋淹食之,亦不可不鑒此也。
味甘,氣寒。無毒。園圃多種,夏月才生。入劑拯 ,惟取其實(shí)。除邪利大便小水,明目退白翳青盲。殺蛔蟲,去寒熱。葉忌與鱉同食,又入血分通經(jīng)。逐瘀血殊功,下胎孕最捷。孕婦臨產(chǎn),煮食易來。勿多食之,冷中損腹。 一種馬齒莧性滑,野地最多;主治與莧實(shí)頗同,瘡科尤善。杖瘡敷散血,疔瘡敷出根。(和梳垢封患處。一方∶用燒灰和陳醋滓先灸后封,根即出。)癰瘡、痘瘡、風(fēng)結(jié)瘡,悉用敷愈;馬咬、馬汗、射工毒,并取涂痊。種有兩般,惟小葉節(jié)間有水銀者妙(葉大者不堪用;)感多陰氣,倘生食搗蒜先拌制過佳。
味辛,氣溫。微毒。此系熏菜,常種冬時(shí)。厭酒點(diǎn)茶,生啖最妙。善通氣小腹,能拔熱四肢。開心竅,上止頭疼;散沙疹,內(nèi)消谷食。利五臟,順二腸。豌豆瘡出不齊,用之煎酒可噴。多食發(fā)香港腳腋臭,久食損精神健忘。食同邪蒿,令人汗臭。根食之發(fā)痼疾,子煎油敷禿瘡。
味甘,氣平。無毒。多生池澤,一名水英。葉似川芎甚香,花開白色無實(shí)。其葉下常有蟲子,(視之不見。)倘誤取不免為殃。凡采之時(shí),勿厭洗凈。作 菹甘味爽口,置酒醬香氣熏人。能益氣養(yǎng)精,令肥健嗜食。止煩渴,殺諸石藥毒;保血脈,退五腫急黃。利大小二腸,亦利口齒;止赤沃帶下,仍止崩中。小兒身暴熱可臨,大人酒后熱能解。勿和醋食,損齒須防。八月食之,患蛟龍瘕。其時(shí)龍帶精入芹中故也。
經(jīng)論書籍: | 《經(jīng)絡(luò)全書》 | 《四圣心源》 | 《內(nèi)經(jīng)評文》 | 《靈樞懸解》 | 《素問懸解》 | 更多>> |
傷寒金匱: | 《傷寒說意》 | 《傷寒心法要訣》 | 《傷寒懸解》 | 《傷寒尋源》 | 《傷寒醫(yī)訣串解》 | 更多>> |
診治書籍: | 《脈訣刊誤》 | 《脈訣乳海》 | 《脈理求真》 | 《脈確》 | 《脈象統(tǒng)類》 | 更多>> |
本草書籍: | 《本草崇原》 | 《本草從新》 | 《本草撮要》 | 《本草分經(jīng)》 | 《本草綱目》 | 更多>> |
方言書籍: | 《洪氏集驗(yàn)方》 | 《華佗神方》 | 《回生集》 | 《本草分經(jīng)》 | 《急救便方》 | 更多>> |
內(nèi)科書籍: | 《中國醫(yī)籍考》 | 《中風(fēng)論》 | 《重訂靈蘭要覽》 | 《重訂廣溫?zé)嵴摗?/a> | 《止園醫(yī)話》 | 更多>> |
婦科書籍: | 《產(chǎn)寶》 | 《產(chǎn)鑒》 | 《婦科秘方》 | 《婦科秘書》 | 《婦科問答》 | 更多>> |
兒科書籍: | 《保嬰撮要》 | 《保幼新編》 | 《慈幼便覽》 | 《慈幼新書》 | 《達(dá)生編》 | 更多>> |
外科書籍: | 《金瘡秘傳禁方》 | 《救傷秘旨》 | 《立齋外科發(fā)揮》 | 《傷科補(bǔ)要》 | 《傷科大成》 | 更多>> |
五官書籍: | 《白喉全生集》 | 《白喉?xiàng)l辨》 | 《包氏喉證家寶》 | 《喉科秘訣》 | 《喉科指掌》 | 更多>> |
針灸書籍: | 《針經(jīng)指南》 | 《針灸大全》 | 《針灸甲乙經(jīng)》 | 《針灸聚英》 | 《針灸神書》 | 更多>> |
醫(yī)論書籍: | 《思考中醫(yī)》 | 《四圣懸樞》 | 《塘醫(yī)話》 | 《推求師意》 | 《外經(jīng)微言》 | 更多>> |
醫(yī)案書籍: | 《馬培之醫(yī)案》 | 《奇癥匯》 | 《三家醫(yī)案合刻》 | 《邵蘭蓀醫(yī)案》 | 《孫文垣醫(yī)案》 | 更多>> |
綜合書籍: | 《急救廣生集》 | 《景岳全書》 | 《明醫(yī)雜著》 | 《明醫(yī)指掌》 | 《儒門事親》 | 更多>> |
養(yǎng)生書籍: | 《食療方》 | 《壽世傳真》 | 《壽世青編》 | 《心醫(yī)集》 | 《服食導(dǎo)餌》 | 更多>> |
其它書籍: | 《本草問答》 | 《瘋門全書》 | 《厘正按摩要術(shù)》 | 《醫(yī)暇卮言》 | 《圓運(yùn)動的古中醫(yī)學(xué)》 | 更多>> |